导航:首页 > 产业大全 > 光明日报文化产业研究中心

光明日报文化产业研究中心

发布时间:2021-01-23 19:40:37

『壹』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和文化产业区别

主要区别在于:培养要求不同、就业方向不同、课程设置不同。

1、培养要求不同:文化产业专业培养具有宽阔的文化视野、掌握现代产业理念和经营技能的复合型文化产业人才为目标。文管专业授予管理学学位,少数院校授予艺术学学位;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培养掌握经济学、管理学及文化学基本理论与方法,具有宽阔的文化视野和现代管理意识,熟悉文化法规及政策。

2、就业方向不同:文化产业为党、政宣传文化管理部门机构、各级文化事业单位,各类文化企业、以及大型文化跨国公司的各种文化业务和管理工作;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主要探讨文化产业中各个行业以及综合经营管理中企业的盈利方法及其模式。

3、课程设置不同:文化产业专业覆盖面较广,所学课程较多,覆盖了文化旅游、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文化贸易、手机网络、动漫音乐、文化经纪等众多文化产业领域;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主干课程为文化学、中国文化史、中国文化交流史,产业经济学、管理心理学、文化市场营销学等。

『贰』 省委宣传部管哪些单位

办公室

负责承上启下,协调内外。掌握工作动态,提供有关信息;做好机关文秘、资料选编和行政管理工作。

研究室(舆情信息处)

负责调查研究宣传思想工作的方针政策及法规建设情况并提出建议;做好信息工作,编辑有关刊物。起草部领导重要讲话及部重要文件。

理论处

负责理论研究、理论学习、理论宣传和理论队伍建设方面的业务工作。负责与有关理论部门和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的业务联系。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党员教育工作,负责编写党员教育教材的工作。

新闻出版处

负责新闻舆论导向和新闻队伍建设方面的业务工作。负责有关新闻单位的业务联系。负责对省出版界进行宏观管理和队伍建设方面的业务工作。负责与政府有关出版部门的业务联系。

网络新闻管理处(网络新闻宣传处)

负责对全省网络新闻宣传实施指导、监督和管理。

文化艺术处

负责对全省文化艺术进行宏观指导、协调和队伍建设方面的业务工作。负责与省政府有关文化艺术部门和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省作家协会的业务联系。

宣传教育处

负责指导、组织、协调全省城乡基层思想政治工作。负责协调、组织全省面向城乡基层群众的社会宣传教育工作。

新闻文化改革与发展办公室

对全省文化新闻业改革和发展情况进行调研,提出意见和建议。联系、协调、指导全省各新闻文化产业集团(公司)的改革工作,监督管理集团(公司)的建设和发展。承担“省委宣传文化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日常工作。

活动管理处

负责组织、协调、指导、监督全省各类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动及其评比。负责全省全局性的其它宣传教育活动。

综合联络处(志愿者工作指导处)

负责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省思想政治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的日常工作。负责指导和协调省各类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的工作。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处

制定全省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规划。组织协调各地、各部门结合实际扎实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督促检查各地、各部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落实。深入调查研究,掌握动态与信息,培养推广先进典型,加强对各地各部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指导。编印简报,及时向中央文明办上报相关信息。

对外宣传处

负责组织协调全省对外宣传工作。负责组织外宣专业队伍培训。承担重大事件对外宣传的组织协调工作。

对外交流处(新闻发布处)

负责制定对外宣传方案,开拓海外舆论和文化交流阵地。负责境外常驻记者和来访记者的联系工作。协调外宣制品的制作、审核、发行、评比等工作。

干部处

负责全省宣传文化系统相关干部管理的业务工作。负责有关的知识分子工作和干部培训工作。负责部机关干部的管理工作。负责省企业政工职称评定办公室和省新闻职称评定办公室的日常工作。

机关党委

负责机关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和纪律检查工作;负责机关工作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组织开展机关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领导机关工会、共青团工作。

老干部处

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为正厅级建制,具体工作职能由省委宣传部综合联络处(志愿者工作指导处)、活动管理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处承担。

省委对外宣传办公室(省政府新闻办公室)与省委宣传部合署办公,具体工作职能由省委宣传部对外宣传处、对外交流处(新闻发布处)承担。

省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设在省委宣传部,具体工作由网络新闻管理处(网络新闻宣传处)、省互联网信息研究中心(省互联网有害信息举报中心)承担。

拓展资料

关于中央宣传部:

内设机构

中宣部下属包括理论局、宣教局、新闻局、文艺局。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设在中央宣传部,由中央宣传部代管。国家广电总局干部也常由中宣部干部调任。

宣教局

中宣部内设机构,现任局长为荆惠民,副局长孙德立、刘树新、李晓军。

新闻局

中宣部内设机构,现任局长为胡孝汉,副局长刘汉俊、黄传芳、明立志、高善罡、尚墨玲。中宣部副部长蔡赴朝任国家广电总局局长。

新闻阅评组

中宣部下设机构,隶属新闻局之下。1994年,十四大以后为了全面、及时、有效地加强新闻舆论宏观管理工作,中宣部成立新闻阅评小组,最初出刊为《新闻舆论动向》,后改为《新闻阅评》,不定期发行内部刊物《新闻阅评动态》,该组组长刘祖禹,副组长、正局级阅评员柴全经。中宣部舆情局舆情分析处处长文友华。1996年8月,中宣部在烟台市召开关于加强新闻舆论宏观调控会议,要求各地仿效中宣部的作法,建立新闻协调和新闻阅评制度,以利于进一步全面、及时、有效地加强新闻舆论的宏观管理。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后,新闻阅评制度在各省级行政区建立。

网络新闻处

处长葛玮,副处长黄浩。组建了第一批青少年网络评论员队伍,依托即时通讯系统初步建立了部分评论员的技术平台和联络体系。网络文明传播志愿者来源是党委宣传部及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各单位、县(市)区文明办,市直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各单位,市直全国、省、市级文明单位从事信息工作的人员或熟悉网络传播特点、热心网络文明传播的人员。中宣部部长刘云山2011年9月7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与访华出席“中日韩媒体圆桌论坛”的部分日韩传媒记者会谈时说:“中宣部不可能完全管理五亿网民,批评是过高评价中宣部了”。

舆情局

中宣部内设机构,现任局长为李晓军,副局长孙瑜。

文艺局

中宣部下设机构,现任局长汤恒。下设影视处。中宣部改革办主任黄志坚。

参考链接网络 中宣部

『叁』 张晓明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

性别:男
出生:1954年6月28日
职称:研究员
职务: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 2001年-200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
1996年-200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副研究员;
1988年-199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助理研究员;
1985年-1988年: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硕士研究生;
1981年-198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人员;
1978年-1981年:中共中央书记处研究室,研究人员; 1、世界银行与国家发改委合作项目:《中国事业单位改革》分课题《中国文化事业单位改革》,项目主持人;成果形式:内部调研报告、论文、专著。
2、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发展先进文化和文化体制改革》,项目主持人;成果形式:内部调研报告。
3、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项目:《经济全球化中的价值冲突与我国的文化发展战略》,项目参加人(项目主持人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文化研究中心理事长江蓝生);成果形式:论文集和专著。
4、中国社会科学院常设重点项目:《文化蓝皮书》,目前已经出版《2001-2002: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03: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04: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05: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06: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项目主持人,主编;成果形式:专著。
5、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益关系研究》,项目主持人;成果形式:专著;25万字。 1、合著:《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分析》,第12章,21000字。四川人民
出版社1997年12月出版。
2、专著:《伟大的合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益关系研究》,25万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底出版。
3、合著:《文化蓝皮书:2001-2002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35万字,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12月出版。
4、合著:《文化蓝皮书:2003中国文化产业蓝皮书》,38万字,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12月底出版。
5、合著:《文化蓝皮书:2004中国文化产业蓝皮书》,38万字,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12月底出版。
6、合著:《文化蓝皮书:2005中国文化产业蓝皮书》,38万字,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12月底出版。
7、合著:《文化蓝皮书:2006中国文化产业蓝皮书》,38万字,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12月底出版。
8、译作:《财产的神话》,25万字,合译者:张韶宗,牛津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
9、论文:“中国的企业和企业伦理问题”,《哲学研究》,1996年,第12期;
10、论文:“转型与对外开放中的中国企业伦理问题”,《哲学研究》,1997年,第12 期;
11、论文:“中国市场经济的制度整合与伦理道德建设”,《哲学研究》,2000年,第9期;
10、“计算机伦理——数字时代的社会法则”,《微电脑世界》1999年第37、38、39、40、41、42、期;
11、“知识经济是‘以人文知识为基础的经济’”, “国家创新体系”研究小组集体创作,1999年5月2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通讯》,约3000字。
12、“国家创新体系与人文社会科学”, “国家创新体系”研究小组集体创作,1999年11月5日《光明日报》,约4000字;
13、论文:“关于文化产业分析的理论框架”,9000字,载《WTO与中国文化产业》,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5月出版;
14、论文:“略论传媒娱乐产业及其最新发展趋势”2000年11月上海文化产业高层论坛首届年会论文,12000字,论坛论文集。
15、“让自己坐进自己的怀里——看当今世界信息技术与文化产业的汇流”,21世纪经济报道,2001年2月19日,2月26日,8000字。合作者:李河、章建刚、刘刚等。
16、“网络时代大势:文化产业与信息产业汇流”,中国文化报,2001年2月14日,6000字。
17、论文:“加入WTO对中国文化产业有什么影响?”,2002年11月上海文化产业高层论坛第二届年会论文,12000字,论坛论文集。
18、“艺术品的价格构成和艺术市场的产业化程度”,《艺术当代》2002年第2期(与章建刚合作)
19、“关于文化体制改革问题的几点看法”,《中国文化报》2003年8月16日。
20、“The Problem of Business and Business Ethics in China”,1996中美经济伦理研讨会论文。
21、“The Moral Risk of the Enterprise in a Cross-Cultural Corporation” 1998年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哲学系论文集。
22、“Ethical Problems of the Chinese Enterprise in the Context of Development and Transformation”,1999年 澳大利亚应用伦理协会第六届年会主题发言。
23、“The Status of Professions and Professional Ethics in Contemporary China”, 2000年澳大利亚应用哲学与公共伦理研究中心研讨会发言。
24、“Some issues on media and media ethics in China”,2001年“澳中理事会”年度中国学者奖学金研究论文。 1997:亚洲青年学者奖学金。
1999:澳大利亚应用伦理协会成员。
1999:澳大利亚《职业伦理与应用伦理杂志》编委会成员。
2001:澳中理事会年度中国学者奖学金。

『肆』 王克岭的学术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为企业发展理论、战略管理和产业经济学。
王克岭教授在《宏观经济研究》、《产业经济研究》、《经济管理》等学术期刊上刊发论文40余篇。
主要著作有:
(1)《微观视角的西部地区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年5月出版,于2010年9月通过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组织的评审并入选教育部“高校社科文库”,并于2012年9月获评“国家民委第二届民族问题研究优秀成果奖”著作类二等奖 );
(2)《产业与企业发展的战略思考》,云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10月出版。
主要论文有:
(1)《全球价值链治理模式演进的影响因素研究》,《产业经济研究》,2013年第4期;
(2)《产业链视角的云南制糖业可持续发展研究》,《宏观经济研究》,2010年第2期;
(3)《地方政府在产业集群发展中的作用——昆明斗南花卉产业集群个案研究》,《宏观经济研究》,2008年第3期;
(4)《柠檬产业链培育发展对策研究》,《创新与转型——后危机时代的中国经济》,袁志刚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全国博士后经济论坛优秀论文集),2011年11月;
(5)《从“自给”到“共生”:文化产业链分工范式演化研究》,《思想战线》,2013年第2期;
(6)《产业链视角下的西部民族地区文化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思考》,《思想战线》,2010年第5期;
(7)《旅游企业安全风险管理研究》,《思想战线》,2011年第5期;
(8)《美国主题公园发展的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以玻里尼西亚文化中心为例》,《企业经济》,2010年第2期。
(9)《我国民间工艺品产业演化路径研究》,《华东经济管理》,2012年第12期。
(10)《企业家创新行为与企业成长对策研究》,《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
2008年以来的主持的主要纵向课题有:
(1)“微观视角的西部地区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2008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08XJY013) ;
(2)“后政府主导时代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链提升发展对策研究” ,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2YJA630126) ;
此外,主编的《管理学》于2010年4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完成了《管理学精要——国际化视角》(海因茨·韦里克、马春光、哈罗德·孔茨 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3月)四个章节的翻译工作。
王克岭教授还承担了多项横向课题的研究任务,为国内外多家企业及政府部门开设经济、管理讲座,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并多次作为评审专家出席或主持多个项目的评审工作。

『伍』 光明日报印务有限公司怎么样

简介复:光明日报印制务有限公司开业统一社会信用代码:91110000717843291C法定代表人:缐旭东登记机关: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成立日期:2014年06月30日统一社会信用代码:91110000717843291C企业名称:光明日报印务有限公司类型:有限责任公司(法人独资)法定代表人:缐旭东注册资本:5000.000000万人民币成立日期:2014年06月30日营业期限自:2014年06月30日营业期限至:登记机关: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核准日期:2016年09月20日登记状态:开业住所:北京市西城区永安路106号经营范围:出版物印刷;其他印刷品印刷;排版、制版、装订;以数字印刷方式从事出版物、包装装潢印刷品和其他印刷品印刷;广告业务;实业项目投资及管理;销售工艺品、美术品;组织文化艺术交流活动;承办展览展示。
法定代表人:缐旭东
成立时间:2014-06-30
注册资本:5000万人民币
工商注册号:100000000045070
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法人独资)
公司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永安路106号

『陆』 北京交通大学中国丝路发展研究院简介

北京交通大学为“一带一路”火车头的高铁硬件平台轨道交通、数字技术、系统科学、通讯信号、物流商贸、金融精算、交通运输、电信工程等丝路五通双一流核心学科的985平台与211工程大学,上海交大、西安交大、西南交大、台湾交大为其迁出的院校。中国丝路发展研究院为其依托北京交通大学丝路五通硬体双一流学科与语言传播学院、经管学院、建艺学院一带一路软体文化产业、应用经济学、文化自贸、金融精算、物流商贸、自贸管理、交通运输、管理科学、智库管理、旅游管理、建艺设计、应用传播、新媒体传播、语言传播、跨文化传播、人工智能哲学、神经认知科学等一级学科博士、硕士点的“一带一路”硬、软科学交叉学科协同创新优势,并与北京大学国家文化产业创新研究基地、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北京大学国家软实力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清华大学国家文化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邮电大学国际学院、武汉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四川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北京语言大学文华学院、巴黎索邦大学、蒙古农业大学、维也纳国立实用艺术大学等国内外知名学府双一流学科与一级博士、硕士点有关多方面协同创新合作,并与中国商业联合会、北京刍菊机构、中国侨联、经济科学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天津出版集团、联合国世界旅游联盟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中心等有多方面协同创新的合作。
学科带头人皇甫晓涛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中心专家委员会副主席、南方文化产权交易所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报编委、北京民进文化工作委员会副会长、中国科技经济促进会海外投资联合会首席专家,青岛保税港区顾问,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维也纳大学、巴黎索邦大学、四川大学、北京邮电大学、蒙古农业大学等海内外多所知名高校及其国家智库机构兼职教授、访问教授、讲席教授、客座教授、博导、院士、智库成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国家艺术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北京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河北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并菏泽市人民政府、伊春市人民政府等顾问。获教育部第七届人文社科奖及与金鸡、百花奖、鲁迅、茅盾文学奖齐名的中共中央、国务院下文认证的全国生产力第九、十届优秀著作一、三等奖项等国家级人文社科一、三等学术文化奖三项(2016、2018),中华英才奖、博鳌论坛国家生态理论贡献奖、全国首届青年社科优秀成果奖(1993、2000、2005)等其他国家级学术文化奖三项,辽宁省人文社会科学与山东省人文社会科学等省部级优秀成果一、二、三等奖五项(1990三等、1993三等、1994三等、1998二等、1999一等),大连市、青岛市等其他省部级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三等奖(1991、1992、1995、1997、1999)五项,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二、三等奖与科技进步奖(1991一项、1994五项、2011一项)七项,高校教学优秀成果奖两项(1995、1997),省部级优秀著作二、三等奖三项(1990、1999、2000)。
研究院本着世界知识领袖、国家创新领军人、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带头人、城市交叉应用学科文化领军人、城市文化与文化产业、文化自贸与自贸管理学科带头人与创新领军人的团队主体建设与发展理念,本着浴血奋战每一分钟,与大国之核共同成长的拼搏奋斗理念与家国情怀,主持完成教育部、中宣部、财政部、文化部、广电总局、住建部、发改委、商务部、人社部、科技部、军科院、社科院跨部委人文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与规划项目等十一项课题并通过评审验收,并主持完成广东文化大省建设决策咨询省校重点合作项目、深圳2020产业转型升级国家发改委修编项目、重庆城乡统筹规划项目、青岛区港联动自贸区规划建设项目、哈尔滨冰雪旅游文化产业创新发展规划项目等跨区域规划课题十余项。
研究院完成学术著述30余部,发表CSSCI与A类论文五十余篇,他引五十余次。《新华文摘》、《高校文摘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期刊、《美学》、《教育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文化研究》、《文艺理论》、《中国现代史研究》等刊转载二十余篇。
光明日报民生周刊、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华英才》、《中华儿女》、光明日报《博览群书》、《商业文化》、《城市建设》、《学术研究》、《文艺研究》、《多瑙时报》、《欧洲时报》、《维也纳大学校报》等多次有专题报道、书评。学科带头人皇甫晓涛获人民日报《民生周刊》2017年百位杰出文化领袖、百位杰出知识领袖的百杰工程封面人物,2012年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十大名师学者,2009年城市建设封面人物、2012年当代经济封面人物、2005年中华英才专栏封面人物。
学科带头人代表作《文化资本论》、《城市文化与国家治理》、《文化再造:中国文化产业实操》获教育部等国家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与优秀著作一、三等奖。
中国丝路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学术委员会主席为吴敏生教授(吴敏生),在德国亚琛工业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曾任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教务长、兼任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院长、福州大学校长。在从事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同时,坚持在焊接过程控制和质量检测等方面开展教学科研业务工作。先后承担国家"六五"攻关项目以及工业界合作项目多项。1984年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自90年代以来,作为项目负责人和主要参加者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六五"攻关验收后的推广项目4项,工业界合作研究项目3项。于1990年、2002年取得国家发明专利两项。1998年以来,先后获得国家级教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项,北京市教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项。近年发表的学术类文章和教育类文章80多篇。
皇甫晓岚教授为中国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非遗国际学院院长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中心非遗艺术教育专家委员会副主席。曾任德国安斯伯格艺术学院、奥地利格拉斯艺术学院、因斯布鲁克国际艺术学院、瑞士苏黎世艺术学院教授、客座教授、讲席教授、访问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北京理工大学、辽宁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讲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副院长等职。现为北京语言大学文华学院等客座、讲席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中心非遗艺术教育专家委员会主席、中国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课题组成员、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基于文化创意理念的中国当代城市建设”研究课题成果《城市文化:都市再造与文明创新—城市文化复兴与文化创新的规划理论与技术模型研究》、《城市文化:文明复兴与文化建构—文化创新的规划理论与技术模型研究》、《城市文化:知识建构与技术模型—城市文化复兴与文化创新的规划理论与技术模型研究》等著作合作作者。曾主持完成文化部、广电总局哈尔滨冰雪动漫艺术节形象设计等课题并在深圳文博会展,主持北京交通大学“一带一路”重大培育项目《“一带一路”中国特色人文社会科学经济学、文化学等理论内核变革的文明创新体系研究》艺术学子课题。
董野为中国丝路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丝路商学院副院长。
研究院目前正在推进绿知会、大书房、华联储、丝路会客厅、大艺谷等国家重大项目成果的应用创新转化,并中国小城镇文化知识产权网络全书课题及其文化知识产权学镇建设产学研校市、校企与产教融合项目及非遗艺术学院平台建设与非遗艺术学科建设,以及生态农业绿色知识产权品牌工程重点实验室建设与文化百强县与国家五A级文化景区及乡村文化振兴与乡博会、非博会、宗博会、侨博会与国家文化公园标准建设等国家重大攻关项目成果应用创新转化课题与项目。

『柒』 人民日报 光明日报 文汇报 ,解放日报有什么区别

这些针对的方向不同:

人民日报是中共中央的机关报,部级单位,可以说是中国最权威、政治性最强的报纸;

光明日报是中共中央宣传部主管的报纸,也算党的机关报,比人民日报级别低,是副部级,不过也是很权威的,曾经以发表一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文章而家喻户晓;

解放日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机关报,属于军事类最高等级的报纸,是军事领域的最高权威媒体; 《文汇报》由中共上海市委直接领导,上海出版,立足长三角,面向全国;主流、高端、权威、亲和,是在国内外具有广泛影响的大型综合性日报。

(7)光明日报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扩展阅读


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成立于2000年10月9日,是以中共上海市委机关报《解放日报》为主报组建的一个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的媒体集团。

集团媒体种类丰富、结构合理、人才荟萃、影响广泛,目前拥有十一报五刊一个网络版一家出版社和一家文艺院团,现有在编职工1700多人。

集团实行党委领导下的社长负责制。集团党委是集团的领导和决策机构,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集团行政领导由社长、副社长组成。集团行政事务由社长负总责。新闻采编实行总编、主编负责制。

集团着力构建新闻业务与经营业务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的组织结构,注重强化集团的主体地位,突出主报《解放日报》的主导作用,同时激发各系列报刊和经营单位的活力。集团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集团是决策领导主体、人事分配主体、财务监管主体、资产管理主体和投资发展主体。

集团对系列报刊实行“六统一、四独立”的管理原则,即在报刊的宣传导向、发展规划、报纸定位、资产管理、干部任免、财务监管六个方面,由集团统一管理;同时对各系列报刊实行独立建制、独立编制、独立采编、独立核算。

集团对经营管理实行“经营与管理分开”和“统一管理、分类经营”的原则。集团下属各经营单位,凡能独立核算的,都从母体中剥离出来,实行独立核算和公司化经营。

集团注重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相继实施中层干部竞聘上岗和全员聘任两项重大改革,以此激活人才选优机制和劳动用工制度,优化和提高干部队伍和员工队伍的素质。

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制定实施了五年发展规划,提出要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致力于改革创新,努力做强做大集团事业,走出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将集团发展成为导向正确、结构合理、人才充足、适应市场需求、国内名列前茅、国际上有影响的新闻传媒集团。

『捌』 李道新的学术成果


(1) 《人生的欢乐面,他国的爱与恨——中国早期电影接受史里的哈罗德·劳埃德》,《电影艺术》2010年第2期。
(2) 《消解历史与温暖在地——2009年台湾电影的情感诉求及其精神文化特质》,《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3) 《英雄的重塑与信仰的重建——2009年“最具影响力”电视剧的叙事策略与精神走向》,《当代电视》2010年第1期,第12-15页。
(4) 《主流大片的话语建构与中国电影的生态命题》,《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5) 《不给电影想象空间谁敢冒险》,《光明日报》“时政◎观点新闻”2010年1月7日,第3版。
(6) 《国家电影网与中国电影的国家构建》,《电影艺术》2009年第6期。
(7) 《从政治的电影到电影政治——新中国建立以来的电影工业及其文化政治学》,《当代电影》2009年第12期。
(8) 《歌中的家园》,《人民日报》2009年10月13日。
(9) 《<沂蒙六姐妹>:四人谈》,《当代电影》2009年第10期。
(10) 《“东影”:国家电影的萌芽》,《艺术评论》2009年第10期,第37-47页。
(11) 《<建国大业>:大气磅礴、生动细腻》,《文艺报》2009年9月24日。
(12) 《人在历史的底色中显影——红色题材影视剧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文化月刊》2009年第9期,第24-25页。
(13) 《沦陷的光影之<灿烂之满洲帝国>——“满铁”时事/文化映画中的“王道乐土”论述》,《影视文化》2009年第1期,第131-138页。
(14) 《<当代电影>的当代性及其承担的文化使命》,《当代电影》2009年第7期,第22-29页。
(15) 《独辟蹊径的英雄叙事——电视剧<我的兄弟叫顺溜>观后感》,《人民日报》2009年7月7日。
(16) 《类型的力量——以新中国建立以来国产电影的几个数据为例》,《文艺争鸣》2009年第7期,第109-112页。
(17) 《构建新的国家电影网迫在眉睫》,《光明日报》2009年6月3日,第6版,“观点新闻”。
(18) 《艰难地贴近儿童的内心——新中国儿童电影六十年的文化年轮》,《中国教育报》2009年5月29日,第4版。
(19) 《父权的衰微与身份的找寻——2008年台湾电影的“成长论述”及其精神文化特质》,《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第30-35页。
(20) 《史学范式的转换与中国电影史研究》,《当代电影》2009年第4期。
(21) 《从“亚洲的电影”到“亚洲电影”》,《文艺研究》2009年第3期,第77-86页。另载人大复印资料《影视艺术》2009年第6期,第21-29页。
(22) 《成荫在1953》,《传记文学》2009年第3期,第55-63页。
(23) 《阶层的寓言与电影的社会学——影片<农民工>里的个人梦想与国家意愿》,《当代电影》2009年第2期。
(24) 《<海角七号>:“在地”的美丽与忧伤》,《中国艺术报》2009年2月20日,第4版。
(25) 《亚洲电影创作需要形成整体合力》,《光明日报》2009年2月10日,第6版,“观点新闻”。
(26) 《<舞台姐妹>作为电影经典的生成机制及其历史命运》,《杭州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第47-53页。
(27) 《在磨砺中成长:2008中国电影印象》,《艺术评论》2009年第1期,第33-40页。
(28) 《重构中国电影——从学术史的视野观照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电影史研究》,《当代电影》2008年第11期,第38-47页。另载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电影管理局、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电影频道节目中心编《改革开放与中国电影30年——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中国电影论坛文集》,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年12月;又载人大复印资料《影视艺术》2009年第1期。
(29) 《新作评议:<超强台风>》(冯小宁、陆弘石、张东、李道新),《当代电影》2008年第11期。
(30) 《打造农村电影大本营》(赵国光、李道新),《当代电影》2008年第10期,第15-17页,字数:5,433。
(31) 《台港电影的中国化阐释——从文化身份的角度观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内地的台港电影研究》,《文化艺术研究》第1卷第2期(2008年9月)。另载人大复印 资料《影视艺术》2009年第7期,第30-38页。
(32) 《延安电影团:不断讲述与逐渐丰满的历史》,《影博·影响》(中国电影博物馆馆刊)2008年第3期,第8-9页。
(33) 《开创香港电影史研究的新格局:评<香港电影史(1897-2006)>》,《电影艺术》2008年第5期。
(34) 《归家的念想与道统的坚守——<街头巷尾>文化读解》,载中国电影家协会编《华语电影的跋涉者——李行导演电影作品研讨论文集》,第 67-73页,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年8月。字数:6,346。
(35) 《好莱坞的中国功夫——从电影<功夫熊猫>说开去》,《中国艺术报》2008年7月15日,第4版,字数:1,089。
(36) 《理性与悲情——李少红影视作品中的女性意识·序》(高明著),解放军出版社,2008年6月。
(37) 《2007年中国电影发行与营销分析》(高红岩、李道新),载中国电影家协会产业研究中心编:《2008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第49-66页,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年6月,字数:30,000。
(38) 《民族梦想的表达方式——影片<买买提的2008>观后》,《中国电影报》“国内·评论”2008年5月15日,第22版,字 数:1,487。
(39) 《<功夫之王>:好莱坞的中国功夫》,《中国电影报》“国内·评论”2008年5月8日,第22版,字数:1,693。
(40) 《电影中的北大与北大人的电影》,收入《北大讲座》第14辑,第90-104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字数:10,954。
(41) 《<左右>的空间与方向》,《中国电影报》“国内·评论”2008年3月20日,第20版,字数:1,564。
(42) 《两代人的怀旧——评<两个人的房间>》,《中国电影报》“国内·评论”2008年3月20日,第20版,字数:1,564。
(43) 《战略联盟、产业集群与价值创新——国有大型电影企业体制改革的现状及发展》,载中国电影家协会产业研究中心编《2007电影产业研究之国有影视企业 卷》,第36-56页,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字数:20,261。
(44) 《新作评议:<立春>》(顾长卫、梁明、杨远婴、李道新),《当代电影》2008年第3期,第22-28页。字数:2,000。
(45) 《都市功能的转换与电影生态的变迁——以北京影业为中心的历史、文化研究》,《文艺研究》2008年第3期,第83-90页。字数:10,909。另以《北京电影与电影北京》为题,载中国电影博物馆馆刊《影博·影响》2008年第1期,第32-37页;又载人大复印资料《影视艺术》2008年第12期。
(46) 《<大灌篮>:好看就行》,《中国电影报》“国内·影评”,2008年3月6日,第22版。
(47) 《我们需要周星驰——从<长江七号>说开去》,《中国电影报》2008年2月28日。
(48) 《国产大片:史诗格局的渐显》,《艺术评论》2008年第2期,第32-36页。字数:8,021。
(49) 《专家学者吹响评论的“集结号”——电影<集结号>研讨纪要》,(傅红星、郑洞天、尹鸿、李道新、倪震、陈墨、饶曙光),《电影》2008年 第2期,第25页。字数:500。
(50) 《站在“十七年”的肩膀上——独家专访李道新》(罗洋文,赵伟摄影),《中国银幕》2008年第2期。
(51) 《“作家”在“电影”——我看<我叫刘跃进>》,《中国电影报》2008年1月31日。
(52) 《面向死亡的不忍与善良——<投名状>与陈可辛的电影世界》,《中国电影报》“国内·影评”,2008年1月24日,第22版。字 数:1,551。
(53) 《<电影讲稿>的创新》,《电影艺术》2008年第1期。字数:1,469。
(54) 《中国电影:历史撰述的开端》,《当代电影》2008年第1期,第67-73页。字数:13,849。
(55) 《中国电影美学史里的钟惦棐电影美学》,载章柏青、陆弘石主编《电影锣鼓之世纪回声——钟惦棐逝世2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104-113页,中国 电影出版社,2007年12月版。字数:9,209。
(56) 《论电视批评特性》,载欧阳宏生、陈笑春、王安中主编《电视批评:理论·方法·实践》,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版。
(57) 《武兆堤与新中国电影的英雄叙事》,《电影艺术》2007年第5期,字数:14,000。
(58) 《关于中国电影史学研究的谈话》(陈山、钟大丰、吴迪、李道新、吴冠平),《电影艺术》2007年第5期。字数:3,893。
(59) 《中国电影的民族记忆与文化历程》,《湖北日报》“大家讲坛”2007年9月14日。
(60) 《<隐形的翅膀>开掘体育影片新路径》,《光明日报》“科技卫生新闻体育”,2007年8月1日,第6版。字数:3,403。
(61) 《<舞台姐妹>作为电影经典的生成机制及其历史命运》,《谢晋电影文选》,上海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版。字数:10,858。
(62) 《新作评议:<剃头匠>》(哈斯朝鲁、饶曙光、陈晓云、李道新),《当代电影》2007年第3期。字数:2,000。
(63) 《“后九七”香港电影的时间体验与历史观念》,《当代电影》2007年第3期,另载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影视艺术》2007年第8期; 又载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中国电影资料馆编《香港电影10年》,第125-136页,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年12月版。字数:11,033。
(64) 《电影艺术的魅力——早期中国经典电影赏析》,载吴忠主编《名家论见: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4月。
(65) 《马徐维邦:中国恐怖电影的拓荒者》,《电影艺术》2007年第2期,字数:12,976。
(66) 《一个电影史研究者的心灵絮语》,《电影文学》2007年第2期,字数:5,620。
(67) 《<人民日报>与新中国电影的生存空间》,《电影艺术》2007年第1期,字数:11,898。
(68) 《建构中国电影传播史》,《人文杂志》2007年第1期,另载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影视艺术》2007年第5期,字数:11,312。
(69) 《<东京审判>:民族意识与大众心理的契合》,《中国艺术报》2006年9月22日。
(70) 《中国的好莱坞梦想——中国早期电影接受史里的好莱坞》,《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字数:9,350。
(71) 《中国早期电影叙事的优良传统》,《电影艺术》2006年第4期;另载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影视艺术》2006年第11期;再载中国电 影年鉴社《中国电影年鉴2007》。字数:9,103。
(72) 《露天电影的政治经济学》,《当代电影》2006年第3期,另载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影视艺术》2006年第8期,字 数:12,475。
(73) 《电影旅游:产业融合的文化诉求》,《中国电影新百年:合作与发展——第十四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年5月。 另载《文化创意产业参考》2007年第9期。
(74) 《不可遗忘的电影传统》,《大众电影》2006年第8期。
(75) 《永不消逝的老电影》,《北京晚报》2006年3月3日。
(76) 《创造之源:中国电影史里的文学因素》(访谈录),《电影》2006年第2期。
(77) 《渴望打破文化禁锢的艺术理想——影片<阿诗玛>评析》,载张振华、梅朵主编《名家看电影:1949-2005》,第103-107页,广西 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2月。
(78) 《对意境美的追求——电影<巴山夜雨>评析》,载张振华、梅朵主编《名家看电影:1949-2005》,第114-119页,广西师范大学出 版社,2006年2月。
(79) 《中国早期电影的都市形象》,载杨远婴主编《中国电影专业史研究·电影文化卷》,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年1月。
(80) 《“香港”如何“中国”?—— 中国电影文化史里的香港电影(1949-1979)》,载宋家玲主编《电影学前沿》,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
(81) 《民国报纸与中国早期电影的历史叙述》,《当代电影》2005年第6期。
(82) 《中国早期电影的平民姿态》,《深圳特区报》2005年12月6日。
(83) 《<刘三姐>:革命年代的声色之娱》,《南方都市报》2005年11月2日。
(84) 《<红樱桃>:一座影院与一部影片的命运》,《新京报》2005年10月28日。
(85) 《国家意识与人文精神的对话》,《中国艺术报》2005年9月16日。
(86) 《<双旗镇刀客>:另一种武侠电影》,《新京报》2005年9月16日。
(87) 《伦理诉求与国族想象——朱石麟早期电影的精神走向及其文化含义》,《当代电影》2005年第5期。
(88) 《<顽主>:沉痛的调侃与无因的反叛》,《新京报》2005年9月7日。
(89) 《苦中作乐的民族心理与笑中含泪的电影记忆》,《中国电影年鉴·中国电影百年特刊》,中国电影年鉴社,2005年7月。
(90) 《<东陵大盗>:早产的“印第安纳·琼斯”》,《新京报》2005年8月11日。
(91) 《“孤岛”:别一种电影抗战》,《中国艺术报》2005年7月8日。
(92) 《消费逻辑的建立与贺岁电影的进路》,《文艺研究》2005年第5期,另载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影视艺术》2005年第8期。
(93) 《以光影追求光明——沈浮早期电影的精神走向及其文化含义》,《当代电影》2005年第3期。
(94) 《<说话算话>为电视电影开拓的发展空间》,《电影艺术》2005年第3期。另载王人殷主编《电视电影纵览(2005)》,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4月第一版。
(95) 《<孤儿救祖记>:拯救民族电影业》,《北京日报》2005年6月7日。
(96) 《只为明星狂——中国影迷诞生记》,《南方周末》2005年5月5日,另载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影视艺术》2005年第7期。
(97) 《从<风云儿女>到<鬼子来了>——中国电影叙事的四大段》,《艺术评论》2005年第3期。
(98) 《沦陷时期的上海电影与中国电影的历史叙述》,《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99) 《文化与资本的百年运作——解读功夫电影的民族特性与市场前景》,《电影新作》2005年第2期。
(100) 《影像与影响——<申报>与中国电影研究之一》,《当代电影》2005年第2期。
(101) 《百年中国银幕:欧风美雨日潮韩流》,《中华文化画报》2005年第2期。
(102) 《少年的阳光与梦幻——<大众电影>笔记》,《新京报》2005年3月1日。
(103) 《“家”与“大家”的襟怀——李行电影笔记》,《新京报》2005年1月14日。
(104) 《建构中国电影文化史》,《当代电影》2005年第1期,另载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影视艺术》2005年第5期。
(105) 《传记的史学维度——<从女兵到教授:谢冰莹传>四人谈之一》,《文艺报》2004年11月30日。
(106) 《那种无法重现的古典味道——朱石麟、李萍倩电影笔记》,《新京报》2004年11月24日。
(107) 《从孤岛走向世界——谢晋电影与中国电影传统》,《福建艺术》2004年第5期。
(108) 《意识形态氛围与中国恐怖电影的不可预期》,《电影新作》2004年第5期;另载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影视艺术》2005年第1期。
(109) 《电影学术:无人喝彩的尴尬与渴望超越的焦虑》,《中华读书报》2004年8月11日;另载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影视艺术》2004年 第5期。
(110) 《电影中的史与诗》,《北大讲座》(第四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11) 《电影启蒙与启蒙电影——郑正秋电影的精神走向及其文化含义》,《当代电影》2004年第2期。
(112) 《作为类型的中国早期喜剧片》(上、下),《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2、3期(连载)。
(113) 《新中国喜剧电影的历史境遇及其观念转型》,《电影艺术》2003年第6期。
(114) 《女性意识及其艰难浮现——影片<跆拳道>文化阐释》,《当代电影》2003年第6期。
(115) 《面对影像文化新时代的影视专业》,《中国考试》2003年第9期(下)。
(116) 《市场经济呼唤重构中国电影类型生态》(记者专访),《中国文化报》2003年8月26日。
(117) 《从中国电影的类型传统看当前中国电影的发展机缘》,《文艺报》2003年7月17日。
(118) 《西方电影中的爱与死》,《北大讲座》(第三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19) 《中国电影批评的个性色彩》,《文艺报》2003年3月13日。
(120) 《心灵探询与价值重建——影片<和你在一起>的文化读解》,《当代电影》2003年第2期。
(121) 《中国早期电影史:类型研究的引入与垦拓》,《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122) 《文化张艺谋:无可挽回的颓势》,《中国银幕》2003年第2期。
(123) 《第四代导演的历史意识及其在中国电影史上的独特地位》(上、下),《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1期、2002年第6期(连载);另载王人 殷主编《与共和国一起成长》,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年版。
(124) 《为生而死与向死而生——对侯孝贤影片<童年往事>的一种读解》,《电影新作》2002年第6期。
(125) 《中国早期电影里的父亲形象及其文化含义》,《电影艺术》2002年第6期。
(126) 《物恋悲剧与生存困境——影片<寻枪>的文化读解》,《电影艺术》2002年第3期。
(127) 《历史·文化与个体·尘世——夏钢影片<玻璃是透明的>评析》,《当代电影》2002年第1期。
(128) 《好莱坞电影在中国的独特处境及历史命运》,《当代电影》2001年第6期。
(129) 《后殖民主义与中国电影批评》(上、下),《福建艺术》2001年第4、5期(连载)。
(130) 《中国电影史研究的发展趋势及前景》,《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另载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影视艺术》2002年第1期。
(131) 《王家卫电影的精神走向及其文化含义》,《当代电影》2001年第3期。
(132) 《意识形态话语与电影批评》,《福建艺术》2001年第2期。
(133) 《选择与坚持:早期现实主义电影批评》,《文艺理论与批评》2001年第1期。
(134) 《作为类型的中国早期歌唱片》,《当代电影》2000年第6期,另载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影视艺术》2001年第1期。
(135) 《电影理论与电影史视野里的中国电影批评》,《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
(136) 《中国早期电影里的都市形象及其文化含义》,《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年第6期,另载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电影、电视艺术研究》2000年第2期。
(137) 《当代中国电影:现实主义50年》(上、下),《电影艺术》1999年第5、6期连载。
(138) 《追寻:诗歌的诗性言说》,《诗探索》1999年第2期。
(139) 《中国电影批评:发生及其窘迫情势》,《西安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
(140) 《<神女>:都市与人性残酷之写真》,《电影文学》1999年第6期。
(141) 《振兴民族电影:理论界的姿态》,《文化月刊》1999年第5期。
(142) 《抗战时期的电影观念》(上、下),《电影文学》1998年第6期、1999年第1期连载。
(143) 《重庆电影与中国电影的历史叙述》,《重庆与中国抗战电影学术论文集》重庆出版社1998年版。
(144) 《20年代世界电影语境里中国电影状况及其对策》,《都市影视》学术专号1998,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主办。
(145) 《对中国电影的历史叙述:读陆弘石舒晓鸣的<中国电影史>》,《中国文化报》1998年7月25日。
(146) 《建构中国电影批评史》,《电影艺术》1998年第4期。
(147) 《柔弱的设计 —— 读赵凝的小说<发烧发烧>》,《作品与争鸣》1998年第3期。
(148) 《新纪录电影:走向中国作者电影》,《电影文学》1998年第2期。
(149) 《超稳定模式:中国电影的社会学批评》,《唐都学刊》1998年第1期。
(150) 《孤岛电影概貌》,《都市影视》学术专号1997,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主办。
(151) 《成功的写作 —— 读郭志刚的<孙犁评传>》,《文艺报》1996年11月1日。
(152) 《从语用学角度看17年文学语言的公众化社会化趋向》,《西北大学学报》1993年第2期。
(153) 《试论“十七年”文学语言的人工性》,《唐都学刊》1993年第1期。
(154) 《中国当代文学形态发展概略》,《西北大学学报》1992年第1期。

『玖』 刘俊的学术成果

近五年,刘俊发表新闻传播、传媒艺术、教育教学领域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在《光明日报》《新闻与传播研究》《现代传播》《当代电影》《艺术百家》《新闻记者》《中国电视》《电视研究》等国家社科资助期刊、CSSCI来源期刊、北大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在所发表论文中,第一/独立作者共计25篇;硕士期间独立发表的论文即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文章多次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摘、转载。
刘俊参与“国际传播发展新趋势与加快构建现代传播体系研究”“新形势下中国影视文化发展创新研究”“中国电视艺术史”等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课题、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北京广播电影电视局课题、中央电视台课题等科研项目共计8项。
散文见于《散文百家》《福建文学》等知名文学期刊,以及各级报纸副刊。
一、近五年发表的学术论文
--胡智锋、刘俊等:《2013年中国电视研究著作述评》,《当代电影》,2014年第3期,CSSCI。
--胡智锋、周建新、刘俊等:《2013年中国电视研究论文述评》,《当代电影》,2014年第3期,CSSCI。
--胡智锋、刘俊:《电视综艺节目,需在引进与原创之间寻求平衡》,《传媒评论》(原《新闻实践》),2014年第2期,北大核心期刊(2004版)。
--胡智锋、刘俊:《何谓传媒艺术》,《现代传播》,2014年第1期,CSSCI、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
--髙长力、胡智锋、刘俊(整理者):《需求与引领:传媒生态与监管服务之变——2014年<现代传播>年度对话》,《现代传播》,2014年第1期,CSSCI、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
--刘俊、胡智锋:《中国电视纪录片的收获与缺失》,《光明日报》,2014年1月18日。
--胡智锋、刘俊:《传媒领导者媒介素养提升论要》,《新闻记者》,2013年第11期,CSSCI。
--胡智锋、刘俊:《2013年政府媒体管理与服务的三点观察》,《视听界》,2013年第5期(双月刊)。
--刘俊、毕啸南:《台湾主播的观念》,《电视研究》,2013年第9期,北大核心期刊(原CSSCI扩)。
--刘俊:《<新闻联播>变化趋向探析》,《电视研究》,2013年第5期,北大核心期刊(原CSSCI扩)。
--胡智锋、刘俊:《主体·诉求·渠道·类型:四重维度论如何提高中国传媒的国际传播力》,《新闻与传播研究》,2013年第4期,CSSCI、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
--刘俊:《论我国高校校报在传媒教育中的育人功用》,《青年记者》,2013年3月下,北大核心期刊。
--胡智锋、刘俊等:《2012年中国电视研究论文述评》,《当代电影》,2013年第3期,CSSCI。
--胡智锋、王锟、刘俊等:《2012年中国电视研究著作述评》,《当代电影》,2013年第3期,CSSCI(《人大报刊复印材料》转载)。
--胡智锋、刘俊:《2012年中国电视文艺几大亮点及几点思考》,《艺术百家》,2013年第1期(双月刊),CSSCI。
--刘俊:《理念·实践:让纪录片走进大学校园》,《现代传播》,2013年第1期,CSSCI、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
--苗棣、刘文、胡智锋、刘俊(整理者):《道与法:中国传媒国际传播力提升的理念与路径——2013年<现代传播>年度对话》,《现代传播》,2013年第1期,CSSCI(《人大报刊复印材料》转载)、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
--刘俊:《探析台湾传播学界研究的新动向》,《青年记者》,2012年11月下,北大核心期刊。
--刘俊:《理念·人才·渠道——基于<东非野生动物大迁徙>的国际化报道策略分析》,《电视研究》,2012年第9期,北大核心期刊(原CSSCI扩)。
--刘俊:《台湾电视传媒的采编体验与探析思考》,《电视研究》,2012年第7期,北大核心期刊(原CSSCI扩)。
--刘俊:《文化·传媒·青年:台湾传媒教育开路人郑贞铭的教育观》,《现代传播》,2012年第6期,CSSCI、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
--刘俊:《探索规律,创新手段——中央电视台“走基层”报道业务研讨会综述》,《现代传播》,2012年第4期,CSSCI、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
--胡智锋、刘俊:《呈现真实中国景观,担当传媒社会责任》,《中华新闻报》,2012年4月11日。
--胡智锋、刘俊等:《2011年中国电视研究著作述评》,《当代电影》,2012年第3期,CSSCI。
--胡智锋、王锟、刘俊等:《2011年中国电视研究论文述评》,《当代电影》,2012年第3期,CSSCI。
--胡智锋、刘俊:《需求与选择:谈中国影视人才的培养与锻造》,《艺术教育》,2012年第3期,北大核心期刊(2004版)。
--胡智锋、刘俊:《解放与发展生产力,推进文化体制机制的改革与创新》,《电视研究》,2012年第2期,北大核心期刊(原CSSCI扩)。
--刘俊:《来自高考阅卷现场的报告——谈高考语文科作答的非知识性技巧》,《语文教学研究》,2012年第1期。
--刘俊:《语态·编排·包装——谈<新闻联播>改版背后的新闻叙事之变》,《电视研究》,2011年第12期,CSSCI扩展版。
--刘俊:《比较研究四大媒体对日本大地震的报道——基于对CNN、BBC、CCTV与NHK的分析》,《电视研究》,2011年第6期,CSSCI扩展版(《人大报刊复印材料》转载)。
--刘俊:《纵论近期中东局势及其报道》,《青年记者》,2011年5月下,北大核心期刊(2012版)。
--刘俊:《台湾电视民生消费新闻分析》,《青年记者》,2011年2月中,北大核心期刊(2012版)。
--刘俊:《中国新闻传播通史研究的“新史学观”》,《新闻知识》,2010年第7期,北大核心期刊。
--刘俊:《济南青岛观众电视收视情况调查》,《青年记者》,2010年4月下,北大核心期刊(2012版)。
--刘俊:《电视调查性报道对中国电视尊严的重塑》,《新闻爱好者》,2009年第11期,北大核心期刊。
--刘俊:《中国电视半世纪的流变分析》,《青年记者》,2009年10月中,北大核心期刊(2012版)。
--刘俊:《马克的记者观》,《青年记者》,2009年8月上,北大核心期刊(2012版)。
--刘俊:《两种西方营销、服务理论对报纸发行策划的启示》,《新闻窗》,2009年第3期。
--刘俊:《手机短信在集合行为中的传播效果探析》,《东南传播》,2009年第3期。
二、参与科研项目情况
--《国际传播发展新趋势与加快构建现代传播体系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课题(项目编号12&ZD017),子课题《国际一流媒体建设》负责人之一。
--《中国电视艺术史》,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11JJD860002),《中国电视综艺史》撰稿人。
--《新形势下中国影视文化发展创新研究》,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项目编号:11BC024)。
--《首都广播影视人才管理改革专题研究》,北京广电局项目。
--《适应国家文化中心建设要求,打造北京广播影视航母》,北京广电局项目,子报告负责人且执笔子报告《国内外广播影视大型企业的比较分析》(9万字)。
--《北京电视剧辉煌30年(1982~2012)研究》,北京广电局项目,子报告负责人且执笔《20世纪90年代北京电视剧理论研究述评》。
--《北京影视产业发展理论思考》,北京广电局项目,执笔子报告《西方国家与城市影视产业发展经验报告》。

『拾』 张庆的新闻机构从业背景

1988年开始涉足新闻出版行业,任中国某出版社编辑。
1990年任《中国风貌》主编。
1994年任《中国法律》(Internet版)主编,组织开发国内第一套客用于互联网的全文检索产品《中国法律》(类似网络初期);
1997年(33岁)获得高级职称后,进入光明日报社参与创建光明网,开始担任光明日报社编辑、记者,从事光明网采编工作;开始研究互联网的新闻与传播、跨媒体传播的运营、慈善·公益与媒体的关系等。
至今提出过“媒体是没有营业执照的企业”、“国家应加强网络话语权、“移动终端(含手机)也是媒体”、“跨媒体传播”、“跨媒体是未来传媒产业的发展方向”、“新闻网站就是媒体”、“媒体分层管理论”、“党报经营者应是政治型企业家”、“光明网应做第三网络媒体世界领头人”(第三网络媒体指国有非重点新闻网站)、“北京奥运会应跨媒体传播国家形象”、媒体是构成“公益五环”的要素之一、“传播中华文化,从娃娃开始”、“光明网应是知识服务提供商,成为世界精英与中国交流的平台”,“光明网应结盟各民主党派 稳定70万受众群”,实施“光明网文化纽带工程”、“团结宗教领袖 促进中华崛起”、以手机为主的移动终端将成为重要媒介和营销平台等理论观点。
1999年开创《光明日报》数码图片新闻报道之先河,任《光明日报·电脑网络世界》周刊头版、“环球电信”版的责任编辑;制作的许杏虎、朱颖烈士的数码相片,通过互联网广为传播并被使用;获得“中国首届策划大会特别奖”。
2000年开始撰写网上评论。
2001年(37岁)以后,先后担任光明网副总经理、副总编辑;分管光明网新闻中心等频道,组织、监制光明网“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十一·五规划”等数十个专题(栏目),撰写《网络舆情》,参加全国重大典型的采访报道工作;兼责光明网的经营、人事、劳资、法律诉讼、采编等工作。
1999年、2001年,先后2次在中国记协召开的全国新闻网站经验交流会上作典型发言;在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学习新闻传播学研究生课程。
在国内率先提出并实践“跨媒体”概念。曾联合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推出了“信用消费”、“留学热报”等多个跨媒体传播平台(集“网站、报纸、电视、电台、手机”为一体),探索跨媒体传播的运营管理;其中的“诚信汽修”不仅得到了中央文明办有关领导、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原会长俞晓松等同志的肯定,而且成为互联网IE中文地址的第一搜索结果。
曾荣获光明日报好新闻评选一等奖、中宣部新闻和总政等单位联合评选的专题报道优秀奖、交通部评选的好新闻奖等。在中宣部的表扬信上,苟天林总编辑曾写下:“张庆同志的敬业、吃苦精神值得大家学习”。

阅读全文

与光明日报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