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电子商务技术有什么发展优势吗
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优势: 国际融合化趋势。网站建设的专业化和网民要求的个性化使任何一个网站也不可能满足网民全方位,多层次的的个性化要求,都会遇到资源的空缺与内容的贫乏,因此,势必感受到融合的重要性,因为只有融合,才能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这种国际化的趋势,使市场开放度加大,贸易机会增多。给中国的商家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特别是给中小企业提供了展示自已形象的广阔空间和表现自已的平等舞台。 中国电子商务将很快地走向世界。 中国加入WTO,进一步加快了全球一体化的步伐,同时中国融入国际市场将加快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步伐。入世后,由于关税的降低和贸易壁垒的取消,将使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国际性贸易往来明显增多,这使得国际电子商务的发展成为必要。越来越多的企业注意到加入WTO对贸易和产业环境带来的巨大变化,认识到电子商务对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意义重大,企业间的B2B电子商务将成为主流,它可以帮助企业及时掌握市场动态,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经营成本。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注重开发电子商务应用中的“实业”,电子商务的基础建设者大量涌现。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入世后国际贸易的飞速发展,更多的厂商会融入到世界贸易体系中,有大量的企业会介入到国际电子贸易领域。这也将直接推动我国电子商务向国际化发展,而电子商务的发展进而影响我国信息化的发展进程。 我国的信息化已落后于发达国家十年左右的时间,但电子商务只落后一、两年的时间。我国应借电子商务发展的良好契机,加大对企业信息化的投入,改变我国信息化落后的状况,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数字鸿沟”,这对于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以及我国的综合国力都是至关重要的。 我国电子商务面向大量交易处理业务,极度节约商务成本,尤其节约商务沟通和非实物交易的成本;可以创造丰富的、多种形式的的附加收入。通过电子商务商家和企业在网络上可以广泛传播自己公司的独特形象,在因特网上展示自己商家和企业的形象,创建品牌。通过电子商务,可以在因特网上重新部署业务和开展服务,从而能够更好地向顾客提供及时的技术支持和技术服务。顾客可以随时得到他们所需要的信息,而商家和企业可以节省大量应答的服务费用,大幅度降低服务成本。通过电子商务,可带动一大批新兴产业的发展,如:信息产业,知识产业和教育事业等;有利于国家对各产业实行宏观调控。
㈡ 电子商务的发展优势是什么,有前景吗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2016-2021年中国电子商务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电子商务作为现代服务业中的重要产业,有“朝阳产业、绿色产业”之称,具有“三高”、“三新”的特点。“三高”即高人力资本含量、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价值;“三新”是指新技术、新业态、新方式。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四流合一”是对电子商务核心价值链的概括。电子商务产业具有市场全球化、交易连续化、成本低廉化、资源集约化等优势。
纵观全球电子商务市场,各地区发展并不平衡,呈现出美国、欧盟、亚洲“三足鼎立”的局面,美国是世界最早发展电子商务的国家,同时也是电子商务发展最为成熟的国家,一直引领全球电子商务的发展,是全球电子商务的成熟发达地区。欧盟电子商务的发展起步较美国晚,但发展速度快,成为全球电子商务较为领先的地区。亚洲作为电子商务发展的新秀,市场潜力较大,但是近年的发展速度和所占份额并不理想,是全球电子商务的持续发展地区。
全球B2B电子商务交易一直占据主导地位,2002年至今,呈现持续高速增长态势,2007年全球B2B交易额达到8.3万亿美元,预计在未来几年将保持40%以上的增长率,到2010年B2B交易额将达到26万亿美元,比2002年增长30多倍。
总体来看,全球电子商务发展呈高速增长态势。随着全球电子商务的发展,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动力持续增强。我国电子商务发展呈现典型的块状经济特征,东南沿海属于较为发达地区,北部和中部属于快速发展地区,西部则相对落后。
㈢ 电子行业发展前景如何
我国电子工业发展情况:中国的电子工业出现于20世纪二十年代。1929年10月,国民党政府军政部在南京建立“电信机械修造总厂”,主要生产军用无线电收发报机,以后又组建了 “中央无线电器材有限公司”,“南京雷达研究所”等研究生产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政府十分重视电子工业的发展。最初,在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成立电讯总局,接管了官僚资本遗留下来的11个无线电企业,并与原革命根据地的无线电器材修配厂合并,恢复了生产。1950年10月,政务院决定在重工业部设立电信工业局。1963年,国家决定成立第四机械工业部,专属国防工业序列。这标志着中国电子工业成了独立的工业部门。1983年,第四机械工业部改称电子工业部。中国的电子工业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和发展,已经具有相当规模,形成了军民结合、专业门类比较齐全的新兴工业部门。到90年代初,中国电子工业已经能够主要依靠国产电子元器件生产20多类、数千种整机设备以及各种元器件,许多精密复杂的产品达到了较高水平,并形成了雷达、通信导航、广播电视、电子计算机、电子元器件、电子测量仪器与电子专用设备等六大产业。中国电子工业已具有门类齐全的军用电子元器件科研开发与配套能力,具有一定水平的系统工程科技攻关能力;基本能满足战略武器、航天技术、飞机与舰船、火炮控制和各种电子化指挥系统的需要;所提供的产品都达到了较高技术水平,其中不少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㈣ 电子产业发展前景
一、厦门市光电子产业现状:
厦门市从事光电子技术及产品研发、生产的单位有50多家,大部分是2000年以后发展起来的。产品涵盖光显示、光电子器件、光通信、光存储、光输入输出及其他光电产品等各个领域。具有一定规模和产品的企业有:厦华电子、厦新电子、华联电子、麦克奥迪、三安电子、玉晶光电、高卓立、安特光电子、德嘉半导体、鸿协光缆、福建光盘、福信光电、瑞科、光莆电子、信华科技等。
有发展潜力的光电子企业有:依莱光电、力鼎光电、三优光机电、钛积光电、普金登太阳能、欧达科仪、优立特、奥立白光电、松野光电、法登光学、龙胜达照明、英杰电子、巨茂光电、威讯光学电子、来奇偏光等。
向光电子产业发展的企业有:联创微电子、联想移动、中桥通讯、通士达、利胜电光源、东林电子等。
我市光电子企业充满技术创新的活力和市场开拓精神,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前景。新兴的光电子产业按传统分布在电子、机械、轻工等行业,目前尚无法进行行业统计。
二、厦门市光电子产业发展的优势:
(1)高校光电子技术研发能力增强:厦大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和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有较强的光电子基础研究和工程科技研究实力。从半导体材料到器件,从光发射到接收系统,都拥有国内、外有影响的博导、教授和专家。近几年特别重视应用研究和产业化开发,已建立萨本栋微机电研究中心,正在组建光子研究中心;光电子技术相关专业为我市光电子产业培养了大批人才。
(2)新型光电子产品发展迅速:近年来,我市在光电子研发和生产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步。半导体光电子器件、光通信用的有源及无源器件、光电探测器、接收器件、激光器件、光纤收发器、光纤收发模块、塑料光纤、光交换机、手机光纤直放站、液晶显示器、液晶显示模块、超高亮度发光二极管、环保仪器、数字液晶电视、等离子体电视、高清晰度数字电视、数码显微镜等一大批光电子产品正高速发展。
(3)传统光电产品已有相当的规模和基础
我市传统光电产品在许多领域有相当规模。紧凑型节能灯出口全国第一,产量约占全球节能灯总量的10%;显微镜出口全国第一;塑料镜头出口全国第一;眼镜的出口与广东、温州三分天下;有三个手机生产厂。
(4)IT产业已成为厦门的支柱产业
以戴尔、厦华、厦新为龙头的IT产业,为我市的支柱产业奠定了基础,带来了产业聚集效应,为我市锻炼和培养人才起到推动作用。戴尔公司更名后的产业扩张,为光电子产业创造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和商机。
㈤ 电子行业发展前景如何
如果你是问电子商务毕业生的发展方向,那很简单啊,立足自己的专业,学习经验,争取自主创业.现在电子商务是创业门槛最低的一个行业.不过成功率有限.
如果你是问电子商务未来的发展方向的话,如下:
电子商务未来将呈现如下发展趋势:
第一,电子商务的深度将进一步拓展。目前受限于技术创新和应用水平,企业发展电子商务仍处于起步阶段。随着这两方面水平的提高以及其它相关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将向纵深挺进,新一代的电子商务将浮出水面,取代目前简单地依托“网站+电子邮件"的方式。电子商务企业将从网上商店和门户的初级形态,过渡到将企业的核心业务流程、客户关系管理等都延伸到Internet上,使产品和服务更贴近用户需求。互动、实时成为企业信息交流的共同特点,网络成为企业资源计划、客户关系管理及供应链管理的中枢神经。企业将创建、形成新的价值链,把新老上下游利益相关者联合起来,形成更高效的战略联盟,共同谋求更大的利益。
第二,中国电子商务将面临严峻挑战。电子商务是国际贸易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国际电子商务环境的规范和完善,中国电子商务企业必然走向世界,这也是进一步扩大对外经贸合作和适应经济全球化、提升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需要。而随着中国加入WTO,国外的电子商务企业也将渗透到国内,对中国电子商务构成严峻挑战。
第三,电子商务网站将会出现兼并热潮。首先是同类兼并。目前中国为数不少的网站属于重复建设之列,定位相同或相近,业务内容趋同。由于资源有限,并且在Internet“赢家通吃” 原则下,最终胜出的只是名列前茅的网站;其次是互补性兼并。那些处于领先地位的电子商务企业在资源、品牌、客户规模等诸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但与国外著名电子商务企业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这些具备良好基础和发展前景的网站要发展,必然采取互补性收购策略,结成战略联盟。由于个性化、专业化是电子商务发展的两大趋势,而且每个网站在资源方面总是有限的,客户的需求又是全方位的,所以不同类型的网站以战略联盟的形式进行相互协作将成为必然趋势。
第四,行业电子商务将成为下一代电子商务发展主流。中国电子商务进入迅猛发展时期的典型特征是风险资金、网站定位等将从以往的“大而全”模式转向专业细分的行业商务门户。第一代的电子商务专注于内容,第二代专注于综合性电子商务,而下一代的行业电子商务将增值内容和商务平台紧密集成,充分发挥 Internet在信息服务方面的优势,使电子商务真正进入实用阶段。
第五,电子商务将催生新行当eASP——电子商务应用服务商。电子商务是将来的主要商务交易模式,但对于国内为数众多的中小型企业来说,将面临如建设投入大、运营成本高、见效周期长、效果不理想、缺乏标准化的应用系统、软硬件需不断升级等一系列难题。有了eASP,中小企业可以把上述问题转给他们解决,只专注于做好自己的产品和服务便可。3月中旬,北京网路科技有限公司宣布推出面向中国商业用户的电子商务服务方案——电子商务直通车;3月20日下午,作为IBM公司在国内支持的第一家基于AS/400服务器平台的eASP,万维商通科技有限公司向业界进行了eASP商业模式发布暨eASP网站的发布。我国eASP的序幕已经拉开。
㈥ 对于毕业生来说现在的电子行业发展有什么优势
电子行业发展跟是不是毕业生没有多大关系,但是作为毕业生,如果选择电子行业的话,努力工作,提高实力还是在电子行业中打滚还是有比较大的优势的。
㈦ 日本电子产业有什么优势跟劣势啊 分别详细说说 需要各300字啊 谢谢了
日本当前的疲弱根植于其传统优势——专守“monozukuri”(即制造的艺术),专注于硬件的改进。这一理念是日本民族自豪感的来源,它推动该国的电子公司竭力生产常常是世界上最薄最小的产品或是推出其他渐进的技术进步,但是它们忽视了人们真正关心的因素,例如产品的设计和使用的便利度。不利的外因还包括自然灾害。日本去年的地震造成索尼、夏普和松下位于灾区的工厂停产,供应链一度中断。还有货币因素,日元对美元在2011年4月到2012年2月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上升了10%,而同期韩币对美元汇率却屡屡下跌,甚至曾经逼近1000的历史性关口。这使得日本电子产品在欧美的价格优势荡然无存。
技术理念的缺乏,自从苹果问世之后,全球电子领域的源创新便开始远离日本企业。不仅不能做源创新者,索尼、夏普和松下甚至没能跟上苹果系列所引发的功能全面的电子产品潮流趋势。在其2012年改革方案中,索尼将数码影像、游戏、移动业务列为重点发展的核心业务。但索尼中国相关人士称,暂时没有听说公司有研发如iPhone一般全能型产品的计划。对此,一位曾经的日企粉丝在《东方经济报告》杂志网页上写道:“日本(公司)似乎从未学会研发和推广好的软件产品,而这正是如今电子产业最为蒸蒸日上的业务。”他将现阶段日本电子公司在技术上的短板称为“非日本发明”综合征。MMResearch调研机构的一份最新报告显示,2011年iPhone以726万部的销量夺得日
优势:日本被誉为“工匠国家”,日企的产品长期以来都以质量和性能致胜,日本企业和日本社会有着足够的技术研发底力。
日本电子业终端、IC元器件、材料、精密设备等共同构成了一条完整的电子产业链,日本电子在更为上游的材料和精密部件设备环节,日企的优势地位仍牢不可动。这一块是整个产业链发展的关键,也已成为利润最丰厚的环节。例如,三星、LG、苹果等大企业产品制造所需的核心材料、核心零件基本上是进口自日本。
此外,这几年持续的巨亏压力正迫使日本电子业巨头开启产业调整之路。在加强资源整合的同时,它们正在低调地觊觎另一个带动电子业扩张的新时机,即以智能城市、智能电网为首的智能产业。例如,东芝和日立已于10月份向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提议设立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TC),日前已获批。这是智能电网领域首个以日本为主体设置的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日本被选为负责运营的国际干事。
㈧ 电子商务目前的发展优势
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包括六个方面:
1、纵深化发展。
电子商务的基础设施将日臻完善,支撑环境逐步趋向规范,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深度进一步拓展,电子商务企业将把上下游利益相关者联合起来,形成更高效的战略联盟,共同谋求更大的利益。
2、个性化趋势。
个性化信息需求将会越来越强,个性化商品的深度参与成为必然。个性化定制信息需求和个性化商品需求成为发展方向,消费者将把个人的偏好参与到商品的设计和制造过程中去。
3、专业化趋势。
专业化趋势有两个方面,一是面向个人消费者的专业化趋势,要满足消费者个性化的要求,提供专业化的产品和专业的服务。二是面向企业客户的专业化趋势。
4、全球化趋势。
中国电子商务必然走向世界,同时也将面对世界电子商务强手的严峻挑战。电子商务对我国的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国外电子商务企业也将努力开拓中国市场。
5、区域化趋势。
立足中国国情采取有重点的区域化战略是有效扩大网上营销规模和效益的必然途径。中国电子商务的区域化趋势与国际化趋势并不矛盾。
6、融合化趋势。
电子商务网站正在逐渐走向新的融合,包括同类兼并、互补性兼并和战略联盟协作。
一是同类网站之间的兼并。目前大量的网站属于“重复建设”,定位相同或相近,业务内容趋同。激烈竞争的结果只能是少数企业最终胜出,处在弱势状态的网站免不了被吞并或出局。
二是不同类别网站之间互补性的兼并。那些处于领先地位的电子商务企业在诸多方面虽然有很大优势,这些具备基础和发展前景的网站在扩张的过程中必须采取收购策略。
三是战略联盟。由于电子商务发展的两大趋势,加上每个网站在资源方面是有限的,客户的需求又是全方位的,所以不同类型的网站以战略联盟的形式进行互相协作势必成为必然。
㈨ 电子商务有哪些发展前景和优势
1.时空优势:传统的商务是以固定不变的销售地点(即商店)和固定不变的销售时间为特征的店铺式销售。Internet上的销售通过以信息库为特征的网上商店进行,所以它的的销售空间随网络体系的延伸而廷伸。没有任何地理障碍,它的零售时间是由消费者即网上用户自己决定。
2.速度优势:电子商务异有极大的速度、效率优势。首先,电子商务可以加快生产流通速度。
3.成本优势:与传统的商务相比,利用Internet渠道可避开传统商务渠道道中的许多中间环节,降低流通费用、交易费用和管理成本,并加快了信息流动的速度。事实上,任何制造商都可以充当网上零售业中商品的提供者,能以墓本价格向消费者提供商品。当投资传统商店所需要的建材和商品库存费用越来越贵时,投资电子商务商店所需的电脑和电信设备却日益便宜。同时,软硬件价格的降低使更多的消费者能以低盛的价格接入Internet,享受电子商务带来的种种好处,并进而促进了电子商务的发展。
4.个性化优势:由于Internet的实时互动式沟通,以及没有任何外界因素干扰,使消费者更易表达出自己对产品及服务的评价,这种评价一方面使网上的零售商们可以更深入了解用户的内在需求,更好地提供产品和服务;另一方面使得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成为可能。
5.信息优势:传统的销售在店铺中虽然可以把真实的商品展示给消费者,但对一般消费者而言,对所购商品的认识往往是很浮浅的,也无法了解商品的内在质量,往往容易被商品的外观、包装等外在因因素所困惑。利用电子商务技术,可以全方位展示产品及服务功能的内部结构,从而有助于消费者完全地认识商品及服务。另外,信息优势还体现在通过对企业内部信息的整合和优化,改善了企业信息的组织结构,加快了信息流动,为企业的生产和决策提供了更快、更好的数据。
㈩ 电子产品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电子产业是我国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 1995年到2003 年, 电子产业总产值由2471 亿元增加到24058 亿元, 增长874%, 年均增长32.9%; 电子产业增加值由449 亿元增加到3545 亿元, 增长690%, 年均增长29.4%, 均远远高于同期制造业的平均增长速度。电子产业的持续快速增长, 初步确立了我国作为世界电子产品生产大国的地位。1998 年中国大陆电子产品总产值占世界电子产品
总产值的4.52%, 超过作为世界重要电子产品生产基地的韩国(3.96%) 和台湾(2.86%), 仅次于美国(30.40%) 和日本(19.58%)。①电子产业的快速增长是与该行业的外国直接投资密切相关的,电子产业是外商投资最集中的制造业领域。本文将就电子产业外国直接投资的现状、趋势、特点及其影响进行分析, 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
一、电子产业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现状
1.电子产业FDI 在制造业中的地位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是外商投资最集中的制造业领域, 该产业三资企业资产合计为7645.07亿元, 占我国全部三资企业资产总额的19.47%,资产超过排名第二位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两
倍; 同时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也是外资资产比重最高的行业,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三资企业资产占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资产的63.25%, 远远高于23.26%的全国制造业平均水平。
电子产业之所以成为外商投资额最多、增长
速度最快的制造业领域, 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
一是中国市场的迅速增长及巨大的市场潜能。以
通信行业为例, 仅2004 年一年, 中国新增局用电
话交换机容量就达到7019.6 万门, 新增移动电话
交换机容量达到6048.9 万户。中国市场已经成为
跨国公司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巨大的
市场吸引跨国公司展开激烈的争夺。二是中国国
内廉价的劳动力资源。按现行汇率计算, 中国国
有制造业职工的周工资只有22.35 美元, 分别相
当于泰国的38.33%, 马来西亚的28.7%, 韩国的
9.2%, 台湾省的6.8%, 香港特区的5.1%, 美、
日、德的4%左右(吕政, 2003)。为降低制造成
本, 外资将电子产业中的低端产品或技术含量不
高的生产环节向中国转移, 以利用中国在劳动密
集型产品上的比较优势。比如, 随着台湾制造业
成本的提高, 台湾电子信息产业的企业纷纷向中
国内地转移, 中国台湾电子信息硬件制造产值在
海外已达50.1%, 其中中国内地产值高达31.1%
(胡静林, 2003)。
2.电子产业吸引外资的平均规模
1996 年以来, 各行业总计的外商对华直接投
资平均协议金额和制造业外商直接投资平均协议
金额变化幅度不大, 均稳定在200 多万美元。但
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外商直接投资平均协议金
额总体上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从1996 年的
258.3 万美元增加到2003 年的742.7 万美元, 其
中外商直接投资平均协议金额最高的2000 年达到
742.7 万美元。
电子行业外商直接投资协议额增大的重要原
因一是来华投资的跨国公司增多, 目前位居世界500 强的电子电气类跨国公司已全部来华投资。
二是跨国公司投资金额增大, 例如诺基亚在2000
年5 月主要投资并倡导了一项总投资达100 亿元
人民币的北京星网(国际) 工业园项目。2000 年
电子行业外商协议投资金额大幅度增长可能与当
年上述大型外商投资协议的签署有很大关系。但
是也应该看到, 虽然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外商
直接投资平均协议金额较高,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
仍有较大差距。根据《1994 年世界投资报告》,
设置在发达国家分支机构的平均FDI 规模为1730
万美元, 流入发展中国家的外资, 平均每个企业
的外资规模约为430 万美元。与世界水平比较,
中国外资平均项目规模仍然明显偏小。
3.外资投资企业类型的变化
1997 年以来, 电子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总数量
变化不大, 但外资企业数量却保持较大幅度增长
的势头, 规模以上外资企业数从1997 年的330 个
增加到2001 年的479, 增加45.2%。在外资企业
中, 港澳台商投资企业数从1997 年的423 个减少
到2001 年的386 个, 下降8.7%; 而外商投资企
业数从1997 年的330 个增加到2001 年的479,
增加速度较快, 增幅达到45.2%, 外商投资企业
的比重超过港澳台投资企业而成为电子行业外资
的主体。从登记注册类型来看, 合资经营企业、
合作经营企业、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数量变化
不大, 外商独资企业数量快速增加, 从1997 年的
60 个增加到2001 年的207 个, 增幅高达245%,
外资在电子行业的投资有倾向于采取独资企业形
式的趋势。
外商直接投资方式变化的原因在于: 在改革
开放之初, 外商对中国投资环境还很生疏, 通过
合资或合作的形式与合适的中方伙伴结成合营载体, 既有利于与各级政府沟通并顺利进入中国市
场, 又有助于规避各种非市场因素带来的风险,
加之当时的法规不允许外商建立全资销售子公司,
中方合营者可以利用的各种资源便成为外商选择
以合资或合作方式进入中国市场的重要因素。随
着改革开放的日渐深化, 中国各级政府的办事效
率和法制化程度不断提高、外资政策放松, 外商
投资企业拥有越来越多的自主权, 原先因其具有
明显的互补性而成为中方可以利用的那些资源逐
渐减少并弱化。近年来大量进入中国的国际著名
跨国公司, 往往拥有人才、技术、产品、品牌到
规模、融资、管理等多种有形和无形的所有权优
势, 为了实现垄断核心技术和获取高额市场回报
的双重目标, 并实施全球化的经营控制战略, 通
常更愿意选择以独资方式进行战略性的集中投资
(朱仲羽等, 2002)。
4.外商投资方式的变化
自20 世纪90 年代以来, 并购一直是外商直
接投资的主要推动力。在1990 年, 全球外商直接
投资金额为2020 亿美元, 其中并购金额为1510
亿美元, 占75%, 到2003 年, 外商直接投资达1.3
万亿美元, 其中, 跨国并购金额为1.1 万亿美元,
占85%左右。但我国利用外资长期以绿地投资为
主, 与全球跨国公司投资存在严重错位, 其产生
原因主要在于中国法规和政策上的限制。但近几
年来情况发生较大变化, 跨国公司在华并购有增
加的趋势, 发生在电子信息产业外资并购案主要
有: 爱默生电气斥资7.5 亿美元购买华为的电气
业务部门, 阿尔卡特通过收购中方股份获得上海
贝尔的控制权, 东芝公司收购东芝与无锡华晶合
资的“无锡华芝”中方股份。外资并购投资的增
加主要在于政策的放开, 2001 年11 月14 日, 中
国证监会和外经贸部联合颁布《关于上市公司涉
及外商投资有关问题的规定》, 允许外商非投资性
公司, 如产业资本、商业资本通过受让非流通股
的形式收购国内上市公司股权, 实现买壳上市;
2001 年2 月14 日, 中国证监会颁布了《外商投
资股份有限公司在境内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招股说
明书特别规定》, 外资企业可能获准收购国内500
强企业, 包括国内A 股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的
国有股和法人股。另一方面, 由于创建合资企业
从考察谈判到开业一般要1.5- 2 年时间, 要达到
一定规模又需3- 5 年时间, 而并购只要3- 5 个月
就可以迅速形成生产规模, 获得被收购企业的市
场份额。所以对跨国企业而言, 采用并购投资方
式, 可以快速、低成本地进入中国市场, 减少市场竞
争, 并可以达到强强联合的目的(李晓华等, 2005)。
5.外资投向的地区集聚
从总体上看, 电子产业主要集中于东部地区,
天津、广东、上海、福建、北京、江苏和山东等
七省市电子产业的企业数量占全部电子产业企业
数量的52.69%, 资产占全部电子信息行业资产的
65.20%。电子行业在省内也呈现出地区集聚的特
点, 例如, 广东东莞、江苏苏州已形成电子产业
集群和世界电子产业的重要生产基地, 广东的深
圳、东莞、惠州、广州四市电子产业总产值占全
省的83.67%。外资在电子产业的分布也呈现出地
区集聚的特征, 以所有者权益衡量, 投向上述七
省市电子产业的外资占电子产业全部外资的比重
达到86.68%。电子信息产业以及投向电子信息产
业的外资均呈现地域集中的特征, 电子信息产业
的地区集中度与外资的地区集中度表现出很强的
相关性。
电子产业以及该行业的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地
区聚集的成因有以下几方面: (1) 外国及港澳台
公司在某个地区投资后, 如果收益高, 该公司会
继续进行后续投资, 包括对原有子公司的追加投
资和设立新的配套公司; (2) 当某个大型跨国公
司在某地投资后, 其上下游供应商、经销商和各
类专业服务公司以及竞争对手也会随之进入; (3)
外商直接投资的地区聚集能够促使该地区的企业
产生集聚效应, 集聚效应推动外资投向的进一步
集中。美国学者Head 进行的一项对外国投资影响
的研究发现, 在对外商有吸引力的地区, 地区聚
集存量每增加10%, 该地区被潜在投资者选中的
可能性就增加5- 7% ( Head, 1995)。
二、外国直接投资对电子产业发展的影响
1.外资对电子行业增长速度的影响
产业的增长速度与外商直接投资表现出比较
明显的相关性, 外资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较高的行
业, 增长速度相对较快(江小涓, 2002)。电子产
业的快速发展是与外国直接投资密不可分的。从
图1 可以看到, 在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 三资企
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总体上快于整个电子信息产
业制造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 三资企业工业总产
值占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总产值的比重从1995 年
的37.49%增长到2003 年的69.68%, 三资企业的
快速发展对信息产业制造业的快速增长起到了非
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2.利用外资对电子行业出口的影响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 我国外贸出口一直保
持快速增长的势头, 外贸出口总额从1995 年的
1487.7 亿美元增长到2003 年的4382.3 亿美元,
与此同时, 电子产品的增速更为迅猛, 电子产品出口总额从1995 年的165.32 亿元增加到2003 年
的1420.9 亿元, 电子产品出口占外贸出口的比重
从1995 年的11.11%增加到2001 年的32.42%, 增
幅远远高于外贸出口额的增幅。联合国跨国公司
与投资司的研究发现, FDI 与出口存在显著的正
相关性, 人均FDI 每增加1%, 发展中国家高技术
产品出口就会增加0.78%, 中技术产品出口增加
0.39%, 低技术产品出口增加0.31% (UNCTAD,
1999)。电子产业出口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
由外商直接投资推动的。电子产业中三资企业出
口额占电子产业出口总额的比重从1994 年的57.
35%增加到2003 年的83.72%, 年均增长36.8%,
其中外商独资企业所占比重从1994 年的20.84%
增加到2003 年的59.43 %, 年均增长47.37 %,
均高于电子行业合计出口额31.17 %的平均增
长率。
3.电子行业出口竞争力的变化
我们利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 来衡量电
子产业竞争力的变化。一般而言, RCA<1, 则表
明该国在该产业或产品上处于比较劣势; 若RCA>
1, 则表明该国在该产业或产品上处于比较优势,
RCA 越大则比较优势越大。RCA 指数大于2.5 表
示具有极强的出口竞争力; RCA 指数介于1.25 和
2.25 之间表示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介于0.8 和
1.25 之间表示具有中等竞争力; 小于0.8 表示竞
争力较弱。由于数据收集上的困难, 本文采用
《International Trade Statistics》中办公设备及电子
产品(Office machines and telecom equipment) 的数
据来近似地替代电子工业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RCA。分析表明, 中国办公设备及电子产品的
RCA 值持续增加, 从1990 年的0.58 提高到2003
年的2.11, 从竞争力较弱发展到具有比较强的竞争
力, 办公设备及电子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也从
1990 年的1.05%增加到2002 年的1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