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产业大全 > 推动民族产业发展

推动民族产业发展

发布时间:2021-01-23 15:18:57

① 推动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推动民来族工业发展的因素:
①西方源列强的侵略,不断地冲击着中国社会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分解着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客观上为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某些条件和可能。
②中国政府的政策:由于时代潮流的冲击和巩固统治的需要,晚清政权、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都曾鼓励兴办实业。
③中国人民反帝爱国热情不断高涨,使“实业救国”具有日益广泛的社会基础,特别是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不断兴起,有力地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④实业家们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是支撑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动力和力量的源泉。

② 互联网对民族产业发展的重要性

网络技术所提供复的多制元性和信息流通渠道强化了文化的共享性,渗透性和扩散性,弱化了民族文化的地域性特征,促进了民族文化的开放和交往,同时也加剧了民族文化间的冲突和融合,推动了多元性民族文化的整合。但是,多元文化的整合并不是使众多民族文化趋向单一,多民族文化共存才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条件。

③ 如何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举例说明

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已是刻不容缓,但要在较短时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任务非常艰巨,难度非常大。要制定更加切实有力的支持政策,进一步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紧紧依靠少数民族地区力量,扎扎实实推进经济社会加快发展。
一是高度重视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认真贯彻落实好支持政策措施。民族区域自治是国家政治制度,重视和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是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要内容和中央的重大方针。中央有关部门、地方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坚持从实际情况和需要出发,采取实际行动支持、帮助解决少数民族地区的突出问题和困难;坚持把加快发展摆上更加重要的位置,完善相关制度和政策配套,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协调配合。近些年中央和地方政府制定的一系列支持政策措施,有的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主要原因是没有全面、认真贯彻落实好,有的是缺少相关配套政策措施难以执行。今后,中央还将根据实际需要和针对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制定出台一些更有力的支持政策措施。有了支持政策措施,只是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关键是要真正把支持政策措施及时、配套、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好。这样才能在推进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二是加大少数民族地区改革力度,大力培育加快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和后劲。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离不开国家的支持,离不开其他地区和社会各方面的帮助。但从根本上讲,最主要的还是应当把立足点放在提高内在动力和活力上,紧紧依靠自身的力量才能加快发展速度,发展才有后劲。内外力量紧密结合,形成强大的合力,发展才能快速、持续和稳固。少数民族地区要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在体制机制改革上要大胆创新,有的方面甚至走在全国前面,只要有利于推进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改革,就应当大胆探索、大胆改革、大胆创新。着力培养当地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和各级各类人才,充分发挥他们的重要作用。采取多种特殊政策措施,支持扶持具有带动辐射作用的龙头企业、重点骨干企业和中小微型企业加快发展。
三是紧密结合当地实际加快调整产业结构,着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调整产业结构要坚持从本地区实际出发,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优势产业,培育支柱产业。采取特殊政策措施,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在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过程中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促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努力形成传统优势产业、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的产业新格局,形成一批具有民族特色、地区特点的产业品牌。加快能源、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形成一批高技术、高水平、高效益的石油、天然气、煤炭、水电等产业基地,切实执行资源税收共享和生态补偿政策,支持、带动当地经济加快发展。国家和地方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在项目审批核准、投资、税收、信贷、土地使用等方面,应实行差别化政策给予特殊鼓励和支持。
四是加大扶贫开发力度,优先解决特困少数民族人口和民族地区贫困问题。解决贫困问题是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贫困问题不解决好,众多人口没有脱离贫困境况,少数民族地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目标就无从谈起。少数民族地区农村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应当把扶贫开发作为首要任务,特别是要优先解决特困人口的贫困问题。采取更加特殊、更加有力的政策措施,集中国家和各方面扶贫资金,实施针对集中连片特殊贫困地区、特困人口的扶贫攻坚,力争用较短时间基本改变贫困落后面貌。
五是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把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重点,加大建设投资力度。重点加快建设一批对经济社会发展起支撑保障作用的铁路、公路、机场、能源、水利、供电、供水等大型项目,力争早见成效。优先建设一批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中小型基本建设项目,切实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巩固和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成果,扎实推进重点生态工程建设,遏制生态环境继续恶化的趋势。建立健全生态保护和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多渠道筹集生态建设资金。
六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人口较少民族、少数民族人口聚居山区和贫困地区,民生事业落后状况最为突出,严重影响这些人口的生产生活,制约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如果民生事业没有大的发展改善,生产条件、生活方式没有大的转变,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缺乏必要条件和基础保障,也就难以取得实际成效。要把改善生存环境、生产生活条件和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作为支持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作为优先加快发展的着力点和基础建设。坚持把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科技、文化、医疗卫生、就业、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以及交通、供水、供电、居住环境等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重点增加投入。用于发展教育、医疗卫生、就业和社会保障、文化事业等方面的财政专项转移支付和各种补助资金,重点向少数民族地区倾斜。加快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让各族人民共享国家改善民生、发展社会事业的成果。

④ 如何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

如何更好地促进民族文化发展文/李晓芳 实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 文化是政治、经济发展的先导,一个民族的文化意识结构如何,往往影响或制约该民族成员与其他民族成员交往的态度、方式、状况和程度,进而对发展良好民族关系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普洱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领导的相关指示,采取有力措施,加大投入,积极开展民族文化保护工作,竭力打造“文化普洱”、“特色普洱”。市政府成功将普洱“绿三角”旅游核心景区——景迈芒景景区申报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旅游示范区”;将拉祜族创世史诗《牡帕密帕》、拉祜族《芦笙舞》等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另外,为了有效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新建了一批民族文化保护基地,针对拉祜族苦聪人文化特征逐渐弱化这一实际,成立了苦聪人历史文化博物馆,收录并展示了苦聪人历史发展轨迹的相关资料,有效保护和传承了苦聪人的悠久文化。 促进民族团结事业的发展 民族文化是民族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民族文化工作开展的顺利与否,直接影响着民族自身发展。目前,普洱市民族文化发展局面总体上是和谐的、稳定的,但民族间不理解、不尊重等现象在某种程度上仍然存在。基于此,政府立足实际,在全面普查各民族风俗习惯、文学艺术等文化载体现状的基础上,相继制定了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开发规划和保护条例,大力宣传民族理论知识,努力增进民族间的相互了解并使各民族能相互尊重各自的风俗习惯与宗教信仰,尊重生活方式,从而成功创建 “平等对待、和睦相处”的良好局面,进而促进了当地各民族的团结与发展。 推动当地社会的全面进步 文化在民族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对此,普洱市政府采取多项措施,大力开展民族文化工作。在经济方面,紧紧围绕普洱民族文化特色大市建设,努力打造“世界茶乡、普洱茶都、中国茶城”大品牌,举办了全球普洱茶嘉年华会、“马帮茶道·普洱茶文化北京行”、“百年贡茶回归普洱”等大型活动,实现了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相统一;在政治方面,积极普及民族理论知识,大力宣传民族平等政策,增进民族间的相互了解,实现了政治上的平等;在文化方面,在上级政府的正确指导下,普洱市政府结合当地实际,陆续实施了“兴边富民工程”文化建设项目、云南边疆解“五难”惠民工程及“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等,进一步夯实了民族文化发展的物质基础,从而促进了当地社会的全面发展。 近年来,普洱市政府制定了多项政策保护和传承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并取得了瞩目成绩,但由于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仍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 文化动态传承力度不足 普洱市民族成分众多,长期以来,各民族形成了内容丰富、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与制约,一些口头相传、代代相授的珍贵民族文化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对于当地的苦聪人而言,茶是他们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物质之一,也是祭祀中的五大要素之一,因此,茶无形中担负着传承苦聪人优秀历史文化的重要媒介。近年来,镇沅县政府抓住机遇,立足当地,对苦聪人的茶文化进行了大力宣传,但这些宣传仅限于德育价值层面,较少涉及到其内在经济价值,因此导致了镇沅拉祜族苦聪人的茶文化在风靡一时后却逐渐消失。由此可见,当地政府仅仅“静态”保护了苦聪人的茶文化却未对其进行“动态传承”,仅仅重视了其内在德育价值的挖掘却对其内在的经济价值开发不足。 文化的民族性缺失严重 面对现代化浪潮和其他民族文化的冲击,普洱市民族文化的民族性日益减弱,各少数民族普遍接受汉族或其他民族的文化而逐渐丧失了本民族独特的文化特征,主要表现在:部分民族群众不通晓本民族的语言文字,不懂本民族的历史传说和族源文化,一些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歌舞艺术以及民俗活动正逐步消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后继无人等。以镇沅拉祜族苦聪人为例,他们在与当地其他民族交往的过程中不断学习、借鉴优秀文化,说汉语,穿汉服,然而真正懂苦聪人历史并能熟练掌握苦聪话的人却越来越少,此时若对此不加以重视而任其自由发展,其民族文化特征就会逐渐减少并出现断层,最终导致文化消亡,这样不仅不利于苦聪人传统文化的持续发展,而且会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造成难以挽回的后果。 文化的渗透性重视不够 普洱市独特的区位因素,导致当今东南亚尤其是中南半岛的许多民族与普洱市的民族都有着深刻的渊源和相当密切的联系。例如,傣族和缅甸的掸族,越南、老挝的泰族、泰国的泐人就有着共同的族源和相似的文化。一方面,这些民族跨境而居,具有不同的国家主权意识,另一方面,他们与境外同一民族间形成了共源文化和文化认同。具体表现在他们拥有相同或类似的族源传说、相似的文化心理特征与价值观、相似的风俗习惯与宗教信仰。这些因素使得他们极易形成超越国界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导致他们在遇到问题时较倾向于向境外民族寻求帮助以期得到心灵上的慰藉。如果此类问题处理不好,极易引起境外民族发生联动反应,给境内外敌对势力与分裂分子以可乘之机,进而借助文化认同渗入到跨境民族地区,不利于边疆的和谐与稳定。 鉴于此,笔者在调查研究后形成以下几点意见和建议: 深度挖掘民族文化的内在经济价值 文化发展的规律证明:任何文化如果不与时俱进,不顺应时代潮流变化而改变,那么其面对的将是逐渐衰亡和最终消失。民族文化的发展也是如此,如果缺乏与时俱进的内在动力,其发展就如一潭死水,停滞不前。因此,普洱市政府要在对各民族文化进行保护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其内在经济价值,用文化来促进经济发展,从而使文化得到持之有效的传承与进步。以镇沅拉祜族苦聪人的茶文化为例,当地政府要在对其德育价值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多元化茶文化旅游,构建茶文化生态旅游模式,促进茶文化的产业发展,通过农家乐等形式把文化与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用文化吸引眼球,带动经济发展,同时通过经济效应进一步推广苦聪人的茶文化,吸引更多人的关注,从而使苦聪人的茶文化能够得到持续发展。 正确引导民族文化涵化 各民族在发展民族文化过程中应“设界而不关门”,正确进行民族文化涵化。中央民族大学藏学研究院教授班班多杰在研究青海多民族文化时提出,所谓的“藏文化涵化”、“汉文化涵化”系指某族借取他文化的诸多因素,但并未融入那个出借文化元素的民族,而仍保有本民族的重要特点。目前,普洱市少数民族中部分民族已不通晓本民族语言文字,民族特征逐渐弱化,而另一部分民族却因多方面条件的限制和民族意识的增强盲目排外,固守现状。面对改革开放的日益扩大,各民族应加大与其他民族的交往力度,不断吸收和学习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才能使本民族文化发展经久不衰。 高度重视民族文化渗透现象 普洱市民族文化具有明显渗透性,当地政府应高度重视这一特征,深入开展本地区跨境民族和民族文化的再研究,掌握其发展规律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的民族工作之中。首先,当地政府要广泛宣传国家主权理念,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使散杂居民族的国家认同意识能够得到进一步强化;其次,当地政府应大力开展民族理论知识学习,使各民族全面了解并尊重他民族的民族文化,避免因文化差异而造成的民族矛盾;最后,当地政府要实施优惠经济政策,加快散杂居民族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只有经济发展了,民族间的差距才会逐渐缩小,才能最大程度的实现民族间事实上的平等,有效地缓解由民族文化摩擦带来的民族矛盾,制止境内外敌对势力妄图渗透、分裂边境民族地区的险恶阴谋,从而维护边境地区的稳定、发展。

⑤ 国家从哪些方面帮助各少数民族加快发展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事业

1.支持民族自治县和民族乡编制特色农产品发展规划,优先推进“一县一业”“一乡一特”“一村一品”产业扶贫,指导和帮助用好省扶贫产业发展子基金。

2.优先扶持民族自治县和民族乡建立健全农产品定向直通机制,加快建立农产品定向采购配送平台,支持民族自治县和民族乡农产品定向直供学校、企事业单位食堂、直销餐饮酒店、经销企业和交易市场。

3.支持民族自治县和民族乡编制旅游发展规划。加大旅游产业发展基金对民族自治县和民族乡的倾斜力度,挖掘民族乡生态文化优势,优先支持民族自治县建设一批民族特色鲜明的特色小城镇、民族乡建设一批民族特色村寨,每年安排一定资金支持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

4.省、市(州)加大对民族自治县和民族乡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针对民族自治县和民族乡制定差异化信贷支持政策,在贷款准入、利率、期限等方面,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和扶贫产业项目、贫困村提升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提供优惠政策。

5.民族自治县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支持民族自治县和民族乡开展民族节庆、歌舞、传统手工艺等民族文化传承活动,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繁荣。支持编制民族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加大省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对民族自治县和民族乡的倾斜力度。

⑥ 如何促进民族地区饮食文化产业发展

修复和保护民族地区文化,大力发展旅游产业经济,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民族回地区饮食文化也包括答在民族文化内,也就自然而然的得到发展。重要的是那些民族饮食文化的原料,制作工艺,人才有没有得以留在家乡发展的机会。

⑦ 甲午战争之后出现了____的浪潮,初步推动了民族的工业的发展

兴办工业

⑧ 如何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

(一)培育壮复大市场制主体
1.培育骨干文化企业
2.扶持中小文化企业
(二)转变文化产业发展方式
1.鼓励集聚发展
2.促进产业融合
3.打造文化品牌
(三)优化文化产业布局
1.加强文化产业区域布局
2.统筹城乡文化产业发展
3.培育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
(四)加强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
1.坚持正确创作生产方向
2.鼓励文化创新
3.完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
(五)扩大文化消费
1.培育文化消费习惯
2.改善文化消费条件
3.促进文化消费升级
(六)推进文化科技创新
1.加强对传统文化产业的技术改造
2.加快推进新兴文化产业发展
3.发挥科技项目的支撑引领作用
4.推进文化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七)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
(八)健全投融资体系
1.推进银行业全面支持文化产业
2.发挥资本市场作用
3.促进文化产业投资
4.完善文化产业投融资配套服务
(九)强化人才支撑
1.加强培训教育
2.完善人才政策
(十)推动文化产业“走出去”
1.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质量
2.鼓励文化企业开拓区外市场
3、加强地区文化产业交流合作
三、重点行业
(一)演艺业
(二)游戏业
(三)文化旅游业
(四)艺术品业
(五)工艺美术业

⑨ 民族产业您支持吗

当全球化浪潮日盛于中国市场的时候,本土企业开始真正扛起民族产业的大旗,彻底融入全球市场,不断进行资本的流动与融合,在面对跨国巨头的竞争中奋力拼搏。仔细审视这种竞争的抗衡,从深层次来讲,民族产业依据的优势主要集中于三个层面:独特资源的拥有状况,产业链和产业价值链的整合程度,产业的成长性。这三个方面决定了民族产业优势的现状和前景。 资源的独占优势 所谓独特资源优势,从上榜企业中不难看出,主要是自然资源的独占、专有技术的独有、传统工艺、政府的政策保护等。资源的独占本身就会形成产业壁垒,但仅拥有自然资源,缺乏资源转化的核心技术,或者资源转化的成本较高,那么,也不能形成独特的本土产业优势。就如我国的钢铁产业一样,虽然曾经在国家支持下获得大力发展,但高端钢材在质量指标上与国外一些企业如日本仍然存在差距,难以在高端市场形成整体的产业优势。这种状况随着国内钢铁企业的技术革新,加上资源的独特优势,才形成了今天的局面。再如,高速公路产业首先是依赖对于高速公路资源的拥有为基础,当然还要有专业的管理技术。虽然很多国际知名金融企业已经进入我国,但是由于政府的保护,本土电信产业和银行金融业仍然在该市场呈现垄断地位。而独有的传统工艺则是像以贵州茅台(行情 点评 资讯)为代表的产业类型,这些历史悠久的知名酒企业正是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工艺,从而形成了长期的品牌优势,国外同行很难挤进中国高端白酒业。当然,传统工艺型企业要想保持长期的本土优势,也要不断创新和深度营销。 民族产业链优势 产业链的整合程度是通过上下游产业的整合,优化产业链的运营效率,并通过规模化发展,降低产业协作成本。产业链的整合又有内部整合和外部整合之区别。内部整合是企业通过集团化发展和企业兼并,拥有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通过规模化和主副产品的深加工或再利用,降低运营成本,提升企业的竞争力。而外部整合则是通过产业间不同企业部门的战略合作和联盟来实现的。譬如上榜企业中的一些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冶炼企业,向上与资源拥有型矿产企业或煤矿企业形成战略伙伴关系,拥有自然资源;向下联合交通储运企业,以及与主要客户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并通过兼并实现生产必需的原料(焦炭、煤气等)自给自足,形成了一个内外部产业链整合发展的关系,这是目前国外同类企业所无法竞争的独特优势。 持续发展优势 本土产业的成长性和扩张性则是从产业优势的持续性上来衡量本土产业的竞争力。所谓的成长,即是在现有市场中,本土产业在本土市场的成长能力。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促进了居民消费力的进一步扩大。例如,国民对于汽车的需求就会推动汽车产业以及钢铁、能源等相关产业的发展。然而随着入世后,关税壁垒的消失,让国内汽车行业面临着同国外品牌汽车相抗衡的局面,如果中国本土的汽车厂商不能在中高端市场形成完全的技术和营销优势,势必面临市场被国外企业蚕食的局面,而使本土企业在短期内不能形成可抗衡的产业优势。令人欣慰的是,我们看到以奇瑞为代表的一部分本土汽车制造商正在加大自主研发核心技术的投入,并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就。再来看看2004年的手机市场,由于我国企业在技术和营销方面不能占据价值链的主导,而使本土企业在与国际品牌的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巩固现有市场,并能随产业的成长而成长,需要本土产业既要能维系现有产品的市场地位,也要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营销创新获取产业成长后的更大份额。 从以上三个指标来衡量本土上榜企业,可以发现我国本土产业实际上存在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但是在技术拥有和国际化发展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在资源优势方面,以自然资源的独占、政策保护者的产业包括黑(有)色金属、石化、煤炭、电力(电力设备)、电信、银行等。而以专有技术、品牌获得独特资源的尚不多。技术和品牌也是我国诸多产业成长的瓶颈所在。贵州茅台则以传统工艺优势获得强势品牌的资源优势,成为我国高端白酒业的代表。在产业链发展方面,上榜企业多是资源整合的佼佼者。而在产业价值链发展方面,如深万科、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等在技术创新和营销方面已经建立了优势。由于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虽然一些特定行业如房地产等受政策控制,但仍有相当的市场空间,以及国内固定资产建设和城市市政建设的需要,也会促进房地产及其相关行业继续成长和走向成熟。而在国际化市场拓展方面,中国民族企业还有较长的一段路要走。

⑩ 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推动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有哪些

推动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有哪些?

有利因素:回外来技术的引进;外答来经济侵略的客观影响;政府开放的政策;相对有利的国际环境;重大政治变革的推动;新式学校的创办以及教育制度的改革等。

不利因素:政府腐败、专制统治,不利于近代工业的发展;外来侵略的加深,特别是主权的进一步丧失,封建经济的阻碍;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管理经验缺乏等。

阅读全文

与推动民族产业发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