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三七,作为文山的特产,发展历程怎么样
三七为五加科人参属植物,与人参同科同属,起源于2 500万年前第三纪古热带山区,有专“金不换“、“南国属神草”、“参中之王“等美称。三七为云南文山州特有的名贵中药材,也是我国中医药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三七是一种品质稳定的常用植物药,又是一种药食同源植物,自古以来其活血化瘀、消肿定痛的功效为世人所公认。明代药物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三七能治一切血症“,《本草纲目拾遗》又称“人参补气第一、三七补血第一,味同而功亦等,故称人参三七为中药之最珍贵者。“近 30年来,国内外专家学者对三七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药化、药理研究和临床实验。研究表明,三七含数卜种皂苷等活性物质高于人参,对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有显著作用,尤其是在降血脂、降血糖、降血稠、降血压、抗炎症、抗疲劳和提高机体免疫力等方面疗效显著,而且安全无毒,从而给三七的开发应用展示出新的广阔天地。
文山州三七产业得到了持续发展。文山州政府明确提出了“以市场为导向,资源为依托,种植为基础,加T为重点,企业为龙头,效益为目标,走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科技化发展之路。“从而使三七产业的发展迈出了新的步伐。
❷ 文山县三七价格持续走低,导致价格降低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每年11月到次年1月是云南文山三七的采挖季节,而今年这里三七价格却一路走低,甚至跌破成本价。云南文山州麻栗坡县一家合作社的理事长表示,这次三七的价格应该说是有史以来最低的一次了。最近鲜三七均价40块钱左右一公斤,最贵的时候,像2012年卖到1000块钱一市斤。三七的市场价格持续走低,跌破了成本价,引来了各地采购商竞相囤货购买。
❸ 文山做三七产业最好的在哪个县想考察这里的三七产业发展状况。
丘北,砚山县都可以,种植面积大
❹ 文山三七未来走向
(我是文山这边的一个小镇的。我们镇上一半人都种过三七,我家也种了近二十年)
前面4年很暴利,以种红子(三七的种子)一年长成子条(一年的三七幼苗)卖给别人种植为例,投资100万(三七不生大病的情况下)一年后300——400万,200%到300%的纯利啊,太暴利了,当时没种三七真可惜啊。但现在不可能不行了,同样以种红子为例,13年10月到现在,子条价格从以前500——800每空(kòng)下跌到100多元一空。有些红子(种子)成本高的,一空要亏近100左右。成本低的也没什么赚的。哎!!!
从今年开始后的10——20年内不可能有像前面这4年一样的暴利。上一次暴利是80年代。我家就是那时开始种的三七。而且经过这一轮的三七暴利且发展,现在三七也走上了正规的科学规模划种植,不太会出现产量大减的时候了,所以我认为10——20年内不可能像前面几年那样暴利了(种的好最多50%的利润,但三七很容易生病的)。
我09年下半年回家到现在四年多,这四年我看着三七一路上涨啊。以湿三七(新鲜三七)为例涨了5—8倍。最高时90元左右一市斤;干三七也涨了好几倍。13年10月左右三七价格一路下跌,直到现在稍有平稳,不再大跌,但我预计可能还会再跌一点吧,因为现在的价格还不正常。(为什么说可能呢,不是肯定,因为这个冬天下了两次雪,十多年没有下雪了,下的不大,10厘米左右,但足以把很多三七的棚全塌了,可能会对产量有一点影响)
(
2013年三七种植面积近24万亩,三年七约6万亩左右,今年三年七的产量就超过1万吨(干三七),按照前几年的需求来看,每年需要7000吨左右的(干三七),就算它需求量有所增加,但也不多,所以13年必定供过于求,果不其然,13年底三七一路走跌。
至于以后两三年三七走势,13年还有二年七12万亩左右,14年收时可超1万8千吨以上的干三七,是13年产量的约2倍左右,这样供过于求太多大多。就13年有4万多亩的子条(幼苗),这些子条移植栽种成二年七,将变成近16万亩,两年后(也就是2015年)三年七产量25000吨以上(前几年每年需求量约7000吨,就算有所增加又如何?这可是需求量的3倍多。
2013年底产量就已过需求量的三分之一,供过于求导致13年底大跌,从去年的种植面积来看,今后两年内三七产量还会涨1、2倍。而且去年底(13年底)种子价格和子条(幼苗)大跌,这几年种子是一般300元——500元一市斤不等(最高时800多元)。前几月跌到50元左右,但还不是最低,因为还没跌到谷底,(我记得05还是06年5角钱一市斤的的种子,这样的低谷)所以会有更多 的人买种子和子条种的,因为前几年种子和子条贵,钱少的种不起,现在价低了,买得起种子和子条的人更多了,就会有更多的人去种,所以综上所述,今后两、三年内的三七产量可能会更多,供过于求价格自然不会好。OK,说了很多,停止。有什么想了解的可以HI我。
❺ 我国当前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是重视产业发展的数量,不重视质量。但这也是产业发展必然的过程。产能扩张以顶回替进口并答考虑大量出口,一旦国内需求或者特别是国际市场出现问题就会受到重大影响。
二是产业链发展不成熟。上下游不配套,资源、能源控制力不够,国际竞争力弱。
三是产业经理人、产业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四是政策指导不深入,不够全面。
❻ 我国牦牛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1)牦牛生产性能低
由于粗放的掠夺式经营管理和良种体系不健全、畜群结构不合理、以自然交配为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严重制约着牦牛群体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致使部分地区牦牛表现出体格变小、体重下降、繁殖率低、抗病力弱、死亡率高等“退化”征候。就我国牦牛业生产水平而言,现代高产牦牛良种比例小,良种化程度低,生产性能差。
(2)科学饲养管理水平低
由于受自然和社会经济发展条件的制约,牦牛饲养区新技术推广缓慢。饲养管理技术滞后,适应杂交牛生长发育快特点的饲喂管理技术没有得到深入系统地研究与开发。繁育技术、饲养管理技术、畜产品加工技术、疫病防治技术等缺乏综合配套,更缺乏系统性、规模化的生产实用技术。
(3)牦牛产品转化率低
牦牛是乳、肉、毛、绒、役兼用型牛种,其皮、毛、绒、骨、血、内脏都是重要的工业原料。但牧民商品意识淡薄,对牦牛产品开发程度低。同时,操作性强的成果不多,技术类成果中试规模小,成熟度低。
(4)科学技术转化力低
国家对牦牛科学研究重视不够,投资力度小。实用技术开发和推广经费来源单一、数量少,企业和生产经营者个人投入几乎没有。就目前的情况看,牦牛相关研究如牦牛新品种培育、繁育技术、杂交改良技术、规模化饲养技术明显滞后。牦牛业研究中缺少高新技术,没有起到科技先行之目的,影响了牦牛产业化的发展。
❼ 文山三七的发展
三七之乡
云南文山州是三七的主产地,这是文山州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光、热、水、土、气等条件所决定的。因三七的贵重和独特的功效促使三七由野生变人工种植比其他中药材要早,清代乾隆年间《开化府志》中有,开化三七在市场出售畅销全国的记载。公认的文山三七种植历史不少于400年,全国95%以上的三七产在文山,被国家命名为“三七之乡”。
发展三七生产
1949年以前,文山全州仅有文山县、砚山、马关、广南县的少数农户种植三七。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发展三七生产,但由于对市场经济规律认识不足,以及对三七发展缺乏科学的规划指导和管理,致使三七从1951~1992年的40余年中,文山的三七生产经历了两次大的曲折,从1993年起才逐步走上稳步发展的轨道。第一阶段是195l~1979年,其特点是三七在生产中遭受人为扼杀。建国初期,三七在地面积为52 公顷,产量6 000 kg,1974年发展到2 933公顷,年产量67.5万kg。1979年三七在地面积锐减到800 公顷,产量降到1 2.6万k g。第二阶段,1980—1992年受利益驱动,盲目发展三七种植。在高峰期的1989年,三七面积达到4 733 公顷,产量达到1 3 8.4万kg,供大于求。三七价格从1989年底急剧下滑,每公斤从220元跌到51元,众多种植户损失惨重,1992年三七在地面积只有1867 公顷,产量38.6万k g。
1993~2003年,三七种植业稳步发展,深度加工实现新的突破,三七生产综合效益得到显著提高。文山州政府培育三七产业,建立了三七特产局和三七产业园区,三七种植面积稳定在3 300 公顷,价格也逐步回升到正常水平。一批三七加T企业迅速崛起,三七产业呈良性发展态势。文山州三七的科研工作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围绕三七产业的发展,文山州三七研究所开展了大量的科研工作,对三七道地性及质量标准进行了研究,对三七道地性及质量标准进行了研究,三七GAP栽培技术、种植基地已初见规模。三七GAP基地种植面积已达730 公顷,截至2004年10月底,文山州己形成5667 公顷的三七种植基地。文山州三七的深加工已形成一批以三七为主要原料的高新技企业,国有、民营股份制等多种所有制开发主体并存,竞争主体多元化,促使企业小断提升现有产品的质量,造就了企业适应市场的能力和三七产业的勃勃生机。
❽ 目前产业集聚区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规划乱
❾ 今年在云南种植(三七)的种植户有九层 破产了,作为云南文山的龙头产业不知政府有什么样的反应
能有什么反应!除非你没饭吃了,他可能会捐点给你下锅!但是别想吃饭,有粥给你喝,算大方了!自己投资失败能怪政府吗?它又没鼓励你们去种!搞笑!
❿ 云南文山三七产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怎么样
简介:云南文山三七产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01月06日,主要经营范围为三七专种植、销售及属产品研发等。
法定代表人:杨少玲
成立时间:2014-01-06
注册资本:10000万人民币
工商注册号:532600100007396
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
公司地址: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文山市开化南路文山三七交易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