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国葡萄生产现状是怎么样的
我国葡萄生产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在封建制度的长期束缚下,限制了葡萄生产的发展,特别是在国民党反动统治时期,葡萄种植遭受破坏的情况更为严重。解放后,在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下,制定了发展葡萄生产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恢复扩大老产区,发展新产区。如在黄淮平原,开发利用黄河故道的砂荒地,栽培葡萄,使昔日沙暴肆虐、茅草丛生的黄河故道,如今发展成为我国葡萄生产基地,同时,也是全国最大的葡萄酒酿造基地。目前,这里酿制的葡萄酒所用的葡萄,有40%来自于本地。在西北,大力改造沙漠戈壁,充分利用有利的光热条件,发展葡萄栽培业。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85年葡萄产量达289.2万担;甘肃敦煌、青海柴达木盆地等也利用戈壁的土地资源种葡萄,获得成功,结果累累,生产喜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各项经济政策的贯彻落实,广泛推行承包责任制,大大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使我国葡萄生产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面积不断扩大,产量节节上升。据1980-1985年统计,平均每年以45.6%的速度增长,创造了建国以来的最好水平。迄止1985年,全国葡萄总产量达722.8万担,比1982年翻了一番。若与1952年相比,则增长6.5倍。我国葡萄生产的不断增产,为调剂市场水果供应,满足人民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做出贡献。
2. 我国葡萄设施发展的现状如何
葡萄设施栽培近年来受到了各国的重视,尤其是日本。据报道,1990年日本果树设施内面积为9408.6公顷(不包容括草莓),其中葡萄占68%,并且每年以10%的速度增加。
我国葡萄设施栽培曾于20世纪70年代初在北京进行过试验,获得了初步成功。1978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园艺研究所进行日光温室葡萄栽培试验并获得了成功。此后,辽宁省本溪市、辽宁省果树研究所、山东胜利油田农业开发研究院等单位都进行了葡萄设施栽培的研究。胜利油田农业开发研究院张风岐等,通过不同设施栽培方式,能基本实现葡萄四季结果。但葡萄的设施栽培在90年代以前只停留在试验研究阶段,90年代开始走上了规模生产的道路。近些年,葡萄设施栽培发展迅猛,地域不断扩大。
3. 葡萄在中国的现状是怎样的
据古代文献记载,我国是在汉武帝时从中亚细亚(西域)引入葡萄栽培的,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栽培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在多种古农书中都有记载。著名的《齐民要术》中记述了葡萄的来源、特性、覆土防寒方法以及葡萄的采摘、加工和贮藏方法。《本草纲目》中也记载了葡萄的不同品种。但直到新中国成立,我国的葡萄发展非常缓慢,处于落后状态。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葡萄生产开始迅速发展,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70年代、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出现了几次发展高潮。如1980年底我国葡萄面积为3.16万km2,产量为11万t;到1990年底我国葡萄面积达12.26万km2,产量达85.8万t;2002年全国葡萄面积达33.44万km2,产量达367.97万t。但人均占有量不足3kg。说明我国葡萄生产与世界发达国家比还有很大差距。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葡萄主栽品种较单一,管理较粗放,单位面积产量较低,重产量、轻质量。因此,我国必须加快葡萄生产发展速度,提高管理水平和质量意识,以赶超世界葡萄生产先进水平。
我国著名的葡萄产区有新疆吐鲁番、山东、河北、辽宁、河南、山西、陕西等地,近年来南方各省葡萄生产发展速度也很快。我国在葡萄栽培和育种上取得了较大进展,栽培技术不断改进和提高,选育出了很多优良品种,同时也从国外引进了一些优良品种,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的品种资源。随着改革开放及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葡萄栽培事业必将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4. 世界的葡萄产业是怎样发展的
葡萄的栽培面积遍及世界五大洲。以40℃的热带到-40℃的寒带,到处都有栽培葡萄的踪迹,但多数葡萄园分布在北纬20~52之间及南纬30~45之间。大约95%的葡萄集中在北半球。
世界葡萄栽培面积与产量过去一直保持在世界果品生产的首位。近年来,柑橘的面积和产量超过了葡萄,但葡萄仍稳居第二位。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2000年统计,1999年世界葡萄栽培面积为742.6万公顷,占世界水果总面积的15.2%,世界葡萄产量6068万吨,占世界水果总产量的13.6%。
欧洲是世界上最大的葡萄栽培区,面积最大的国家有西班牙、前苏联、法国和意大利,各有葡萄面积100万~150万公顷,其面积和产量占世界总面积和总产量的一半以上。此外,欧洲的葡萄牙、罗马尼亚、希腊、保加利亚等国家的葡萄栽培也很发达。
亚洲栽培面积最多的国家是土耳其,其次是伊朗、印度、叙利亚等国家,主要是以鲜食品种和制干品种为主。
北美洲最大的无核葡萄干生产基地是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南美洲的葡萄生产国在阿根廷、智利和巴西;大洋洲的葡萄生产地是澳大利亚。以栽培目的来说,欧洲的法国、意大利、前苏联、西班牙和南美洲的阿根廷等国家,主要是酿造品种,每年用于酿酒的葡萄约3000万吨,上述5国的葡萄酒的产量占世界葡萄酒总产量的70%左右。
近年来世界葡萄平均单产为每公顷6500~7400千克。单产水平较高的国家有美国(15860千克/公顷)、澳大利亚(13950千克/公顷),每公顷产量达10000千克的国家有德国、意大利、南非、法国等。其他国家平均单产都较低,这与气候有关,也与社会经济状况、生产技术、管理水平等因素有关。
5. 上海市的葡萄现状是什么样的
上海市属于我国南方葡萄产业带,随着设施栽培的发展,葡萄产业发展较快,目前栽培面积5133公顷,产量10万t。葡萄是上海四大主栽果树中产业发展最快、总体效益最好的果树树种。葡萄的设施栽培技术也引领了我国葡萄产业的发展,其中,马陆葡萄不仅获批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也是上海市著名商标。上海市葡萄栽培品种非常丰富,葡萄供应期从5月开始到10月底结束。葡萄发展与采摘休闲相结合,产业发展较为完善,经济效益较高。
6. 谁有 红酒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居民收入水平持续提高,加上政府促进内需政策的实施,促使国民未来消费能力和消费信心得到提振,有效刺激我国居民对葡萄酒的消费需求。
同时,国家产业政策支持、葡萄酒行业发展势头良好,推动我国葡萄酒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前瞻产业研究院《互联网对中国葡萄酒行业的机遇挑战与应对策略专项咨询报告》数据显示:2012年底,我国规模以上葡萄酒企业(指年销售额在2000万元以上的企业)的葡萄酒产量达到138.16万千升,平均每五年翻一番,近十年的复合增长率为16.98%,近五年的复合增长率为15.75%;规模以上葡萄酒生产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从47.68亿元升至438.46亿元,增长了8.19
倍。2013年,由于消费市场的改变以及进口葡萄酒持续冲击的影响,我国葡萄酒行业景气度下滑,产量降至117.8万千升,规模以上葡萄酒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降至408.17亿元。2014年,行业发展状况稍有回暖,规模以上葡萄酒生产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为420.57亿元,较上年上升3.04%,产量下降了1.44%至116.1万千升。到2014年底,全国规模以上葡萄酒生产企业达到217家。
我国葡萄酒需求快速增长的利好发展势头吸引外国葡萄酒不断进入中国,给国内品牌葡萄酒生产企业带来较大冲击。2008年以来,我国葡萄酒进口量一直保持较快增长,进口量和进口金额分别以年均24%和31%的增长率逐年增长至2012年4.26亿升和25.73亿美元的水平。2013年的中国进口葡萄酒总量为4.06亿升,同比下降4.65%,进口葡萄酒总额为
23.98亿美元,较2012年下降6.83%。2014年中国进口葡萄酒数量基本持平,全年进口葡萄酒4.09亿升,同比增长0.87%,进口葡萄酒总额为22.13亿美元,同比下降7.69%,进口葡萄酒对柜内市场仍有一定冲击。
2006年以来,国内葡萄酒行业的利润率总体保持上升态势,主要原因为在葡萄酒市场需求旺盛的态势下,葡萄酒产品销售价稳步上升,基本抵消了包装成本及其他费用上升带来的影响。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后,行业的利润率出现了短期波动,但2011年恢复到历史最好水平。2012年,我国葡萄酒行业利润率出现下滑,主要是由于进口葡萄酒的不断增加给国内葡萄酒企业带来较大冲击:至2013年,国内葡萄酒消费市场出现变化,高档葡萄酒销售下滑较大,加之进口葡萄酒对国产葡萄酒市场的持续性冲击,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行业利润率水平。2014年的行业数据显示,葡萄酒行业在消费结构和进口酒的冲击下利润率进一步下滑。
一、未来三到五年中国葡萄酒市场将会出现高速增长
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没有哪个时代离开过酒,“无酒不成宴,无酒不欢”,这虽然更多说的是白酒,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饮酒习惯也在发生着悄然变化,这种变化我们身边随处可见,那些还在酒桌上拼杀白酒的几乎都是60、70一代人,40、50一代身体已经不能再允许太多折腾了,而80、90后是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新一代,他们的饮酒习惯明显不同于他们的父辈了:什么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添一添,那种被动的饮酒方式在他们身上已经不易见到了,取而代之的是更生活化、更自由地饮酒了。
未来3到5年,80后一代将逐渐成为社会的主流,这一代人对葡萄酒的喜爱将远超过白酒,因为80、90年一代的消费习惯变化,未来白酒市场将有一大部分会被葡萄酒所取代。
近年来无论是国内外葡萄酒企业,还是葡萄酒知识传播培训机构都在积极地推广葡萄酒知识。几年前这些还都是少数精英阶层才可涉及的,葡萄酒也被认为是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奢侈品,可也就是几年时间我们再看,很多葡萄酒培训已经深入到二线城市,而且葡萄酒市场推广更是已经深入到三线城市,浙江、福建等沿海省份甚至已经到乡镇一级市场。葡萄酒知识的普及度也越来越高,葡萄酒在中国老百姓心中已不再那么神秘和高不可攀,在未来3到5年内相信葡萄酒知识在中国会越来越普及。
互联网、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这几年在中国迅猛发展,她们所带来的影响力中国老百姓已经切身体会到,新媒体不但带来了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更推动了传统商业模式的变革。新媒体是新时尚,葡萄酒是时尚品,所以当葡萄酒遇上新媒体,必将掀起行业波澜。也买酒、酒美网等新媒体与葡萄酒的结合,已经彻底终结了葡萄酒行业的暴利时代;微信等的快捷分享让无数菜鸟都变成小半个专家。这些新媒体毫无疑问未来几年仍将会高速发展,这将会在很大程度上为中国葡萄酒市场发展推波助澜。
行业内统计,中国葡萄酒目前仅300亿左右的市场总量,相对于白酒数千亿市场来说目前还只是“小兄弟”,但是随着人们消费习惯的改变,加之葡萄酒知识的普及以及新媒体的推波助澜,我们相信未来3到5年中国葡萄酒必将会高速增长,甚至会出现暴发性增长。
二、国产葡萄酒行业的三大难关
中国葡萄酒市场简单来看可分为国产酒与进口酒,未来到底谁更有机会搭上中国葡萄酒市场高速增长的“动车”呢?
国产葡萄酒目前主要是张裕、长城、王朝这三大品牌,也就是传统定位认为的行业第一阵营,第二阵营目前也就威龙、华东等,第三阵营主要是一此地方性品牌,如云南红、汉森、通天、皇轩、怡园莫高等。实际上中国葡萄酒行业发展是比较畸形的,国产葡萄酒行业明显的三大现象是:一、第一阵营体制受限;二、第二阵营后劲不足;三、第三阵营难以突破。
深入分析三大现象背后是国产葡萄酒行业存在的三大问题,这三大问题在未来3到5年仍将是制约国产葡萄酒发展的三大难关。
难关一:体制关。国内一线酒企,无论是白酒还是葡萄酒,大多还是国有体制或受国有体制的影响。国产葡萄酒企业最明显的就是王朝,应该来说,王朝真正是中国葡萄酒品牌的代表,但是因为体制受限,这些年来几乎没有发展,南部的改革刚见成效又被体制的框架活活拖死;再说说长城吧,中粮兼并后几经折腾仍然没有走出误区;发展相对好一些应属张裕了,改制给其带来了发展的澎湃动力,但第一阵营如果仅此一家发展仍然不变改变行业的大格局。
难关二:底蕴关。中国白酒文化历经几千年传承,源源不断,底蕴深厚,所以才能支撑其品牌的高附加值。而相对于白酒,现代意义上的葡萄酒在中国真正发展也才30余年,尽管这些年来业界有人在谈中国西部也有几千载的葡萄酒史,但那终归也只是在业界谈谈而已,历史的断档是无法去修复的。相比欧洲几千年葡萄酒发展史,我们的葡萄酒明显存在文化底蕴上的不足,正是因为这一重要原因影响了国产葡萄酒品牌附加值的提升,这一点是中国葡萄酒最难以突破的一关。从当前国产葡萄酒行业现状来看,行业本身还难以形成合力(这部分内容另撰文研讨)来引导国民对于国产葡萄酒价值的进一步认知。实际上业内都知道2011年在北京举办的一场盲品比赛中,来自宁夏产区的葡萄酒击败了法国波尔多名庄酒,再现1976年那场经典的美法葡萄酒大赛之盛况,这足够说明了中国葡萄酒这些年来所取得的发展,可这些信息也仅在行业内流传。笔者从事一线国产葡萄酒营销推广多年,常遇到消费者对于国产葡萄酒的不认同,初遇时十分懊恼,理性分析后也淡定多了。这一难关的突破需要国产酒品牌形成合力,特别是第一、二阵营的合力引导,可现实是只有张裕一家在极力呐喊,王朝、长城都还深陷在自身的泥潭中苦苦挣扎,而威龙却主打“有机”概念自立门户了。所以这一关将是未来3到5年内国产葡萄酒难以跨越的最大障碍。
难关三:价值意识关。国产食品这几年不断被曝光的阴暗面在葡萄酒行业也存在,2011年央视曝光了河北昌黎一带的假酒事件,2012年张裕的药残门事件沸沸扬扬,山东烟台一代至今仍然能大量提供所谓的“超低价原酒”。国内食品行业从业者的行业自律仍然令人担忧,这是从加工业方面来说的。另一方面国内市场竞争的无序性也导致渠道商一再压缩采购成本,迫使制造企业一再压低制造成本,乃至以次充好,造成恶性循环。这两方面的问题归结起来都是行业从业者的价值意识和道德意识缺失,这一问题的解决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所以未来3到5年也将会成为影响国产葡萄酒发展的一大难关。
三、进口酒市场潜力巨大
我们分析了国产葡萄酒因为三大难关不易跨越,未来3到5年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但是中国葡萄酒市场高速增长已是必然,所以进口酒巿场机会巨大,这种机会也源自于进口酒自身的几大优势:一是中国老百姓还是认为进口品牌文化底蕴相对深厚,特别是旧世界地区的品牌,葡萄酒行内有句话:老外是看酒喝酒,咱中国人更多是看人喝酒,意思说的是中国人特有的“面子”文化,喝进口酒比喝国产酒更有面子;二是相比国产酒,进口酒的品类更丰富,消费者可选择性更强,先不去说葡萄酒新、旧世界共有多少产区,每个产区又有多少种自己的特色产品,举个简单的例子,目前在国产酒中几乎就没有优秀的起泡酒,而起泡酒却深受年轻一代喜爱,那咋办?于是乎世界各地琳琅满目的起泡酒纷纷抢滩登陆;三是相对于国产酒,进口酒市场价格不透明,更有利于保持渠道利润,这也是非常重要的方面。这三方面归结到一点来看还是因为国产酒行业自身的发展受限,服装行业就是明显的例子,十到十五年前,中国市场的中高价位服装几乎都是洋品牌,可随着中国服装业的快速发展,现在我们身上几乎都是福建、广东等地产的民族品牌。国产葡萄酒行业如果能摆脱限制,高速发展,那未来巿场格局完全不一样。
7. 国外发展现状
钻探技术起源于我国,后至海外。~18世纪,欧洲工业革命促进了钻探技术的发展。18世纪中叶出现了人力推动的岩心钻机和天然金刚石钻头;19世纪末出现了蒸汽动力驱动、人力给进的钻机;20世纪初出现了螺旋给进钻机;20世纪30~40年代,液压技术开始用于钻进给进系统;20世纪60~70年代出现了全液压驱动和控制的动力头式钻机,从而开辟了岩心钻探的新天地。
在岩石破碎磨料方面,从1862年天然金刚石取心钻头问世以来,1899年铁砂(钢粒)钻进被发明,1916年硬质合金开始用于钻探;1954年世界第一颗人造金刚石制造成功,并用于制造金刚石钻头。钻探经历了从天然金刚石表镶钻头到钢粒钻头、硬质合金钻头和人造金刚石孕镶钻头时代,至今进入了人造复合超硬材料钻探时代。
人造金刚石等新材料和机械电子等新技术在钻探中的大量应用,进一步推动了世界钻探技术的发展。如1990年苏联在科拉半岛完成了12262m深的科学钻探孔,创岩心钻探世界最深纪录;1988年加拿大在南非金矿完成了5423m深的小直径地质岩心钻孔,创小口径绳索取心钻探世界纪录;2012年日本用“地球”号勘探船分别在宫城县近海(水深6883.5m)和青森县八户市近海(水深1180m)钻成了7740m深水钻探孔及海底进尺2132m的钻探孔,创世界纪录;1980年意大利在拉德瑞罗钻成4092m深的地热井,最高井温达500℃;日本在葛根田钻成3729m深的井温500℃地热井;美国和丹麦在卡塔尔AIShaheen油田海上钻成了12289.57m深的石油勘探井;2012年俄罗斯在萨哈林岛创造了12376m深的石油勘探井世界纪录。国外钻孔(井)深度纪录见表1-1,金刚石绳索取心孔深纪录见表1-2。
在定向钻探技术方面,首先是美国和苏联于20世纪初开始把孔底动力马达(涡轮钻、螺杆钻、电钻)用于石油钻井,固体矿产定向钻探技术到20世纪30年代以后才开始起步。近百年来,定向钻探技术的发展经历了4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以前凭经验钻探,称之为“摸着钻”阶段;50年代至80年代初开始采用多种力学模型及计算机辅助设计,钻探进入“算着钻”阶段;80年代至90年代采用随钻测量技术(MWD)显示钻孔轨迹及钻进参数,称之“看着钻”阶段;80年代后期至20世纪末,可实现不起钻遥控孔底钻具组合及方向,精确控制钻孔轨迹,称为“变着钻”阶段;21世纪,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开始向钻孔(井)轨迹自动控制方向发展,进入“自动钻”阶段。
表1-1 国外钻探孔(井)深纪录概况
表1-2 国外部分金刚石绳索取心钻探纪录概况
近年来,定向钻进技术在油气田勘探和开发、固体矿产勘探方面获得了巨大进步。如BP公司1999年在英国 WytchFarm油田完成的大位移井——1M-16SPZ井,水平位移达10728m,创世界纪录;挪威国家石油海德罗公司2008年在北海Gullfaks油田完成的世界最深海上丛式产油井——Gulltopp井(井深9910m),丛式井口数量最多:在海上平台有96口,人工岛上有170口。
钻探技术不仅在陆地、海洋、南北极硕果累累,而且在宇宙探测中也取得了长足进步。如美国“好奇号”火星探测器(图1-1)于2013年在火星表面钻成了一个直径1.52cm、深约6.35cm的孔,并采取了火星表层岩样(图1-2)。
图1-1 “好奇号”火星探测车
图1-2 “好奇号”所钻的钻孔及岩心
8. 葡萄的生产发展趋势是怎样的
1.市场对有核品种的需求趋势为大粒、优质、色美的品种
如红地球等大粒优质的品种在一定时期内会有大发展,同时一些品质差的中小粒品种和大粒品种将逐步缩小栽培面积,甚至被淘汰。
2.优质无核品种将有大发展
从国际水果市场来看,对无核葡萄的要求越来越多,价格也高。目前国内市场上基本看不到优质无核葡萄,更谈不上出口。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要求必将提高。近年来,我国从国外引入的优质无核品种如无核白鸡心等在市场上深受欢迎就是例证。可以预见,无核葡萄品种将在我国各地得到大的发展,以适应世界潮流。
3.葡萄品种结构将有重大变化
过去,我国葡萄栽培以中熟品种为主,约占90%,上市集中,售价较低,有些地区、有的年份还出现过剩现象,早熟和晚熟品种只占10%左右,并且主栽品种巨峰、龙眼等由于品质较差,受欢迎程度降低,有些走下坡路。现在由于新品种的不断引入和我国教学、科研单位不断培育出新的优良品种,为品种结构调整及品种更新换代创造了良好的契机。将来葡萄品种的结构将出现早、中、晚熟品种搭配合理的局面。其中早熟品种将占10%~15%,中熟品种将下降到60%~70%,晚熟品种将达15%~30%。总之,葡萄品种结构调整势在必行,并将对葡萄鲜果的周年供应及经济效益的提高起到重大推动作用。
4.酿造加工品种将有一个大发展
世界上的葡萄85%用于加工,5%用于制干,只有10%用于鲜食。而我国生产的葡萄绝大多数用于鲜食,占85%以上,加工和制干用葡萄只占10%~15%,与国际市场相差甚远。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及健康意识的提高及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酿造加工业将上一个新台阶,人们也将逐步习惯喝酒度低、营养价值高的葡萄酒,酿造加工品种的发展势在必行。这个趋势目前已显现出来。
5.栽培新技术将逐步得到普及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及人们对葡萄质量要求的提高,葡萄栽培新技术如密植丰产新技术、有核品种无核化技术、提早着色和提高品质技术、果穗整形技术等将逐步在生产上得到普及应用,并将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6.葡萄设施(保护地)栽培将迅速发展
设施内由于葡萄生长不受自然气候限制,可人为创造小气候,提早或延迟果实采收,解决淡季鲜果供应,并可进行多层次立体栽培,因此经济效益极高,一般每年每公顷可创造30万元以上的产值,在生长季短的北方地区深受人们的欢迎。在现有基础上,设施栽培还会有大的发展。
9. 中国葡萄酒产业的发展现状目前我国主要的葡萄酒产区有哪些
中国葡萄酒十大产区:
一.通化产区 由于天气寒冷,主要种植抗寒性强的山葡萄(V.amurensis),其中有些年份采摘到的长白山野生山葡萄仅有350-450吨.
主要品牌:通化酒厂,长白山酒厂
二.渤海湾产区 受海洋的影响,气候变化稳定,热量丰富,雨量适中,土壤适宜,自然条件优越,是我国优秀的酿酒葡萄产地.主要品种有:霞多丽,贵人香,赤霞珠,品丽珠,蛇龙珠,梅乐,佳丽酿和白玉霓等.渤海湾产区的葡萄酒占到中国葡萄酒产量的2/3.
主要品牌:华东酒庄,郎格斯酒庄,张裕卡斯特,王朝,华夏长城,长城金色庄园
三.怀涿盆地产区 气温适中,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雨量偏少,十分适宜龙眼,牛奶葡萄的生长.近十年推广赤霞珠,梅乐等品种已成功.
主要品牌:中法庄园,红叶酒庄,容辰酒庄,德尚酒庄,张裕爱斐堡,沙城长城庄园
四.清徐产地 大都分布在山坡梯田上,海拔多为800-900米,光照充足,雨量适中,气候温和,土壤肥沃,多砾石,十分适宜葡萄的生长.
主要品牌:怡园酒庄
五.银川产区 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土壤含砾石,未开垦,土质原始,适宜葡萄的生长,是目前西北地区较大的葡萄产区,现已新建了王泉营,广夏,民化,御马4家大规模的葡萄酒企业.
六.甘肃武威产区 近年来梅乐,黑皮诺,霞多丽等品种已大面积推广.据说产区的葡萄酒是西北地区的佼佼者.
主要品牌:莫高,祁连,国风,皇台,苏武山
七.新疆吐鲁番产区 这里历来是我国无核白葡萄生产基地.现在这里成功试种了赤霞珠,梅乐,品丽珠,歌海娜,西拉等品种.葡萄糖度较高,酸度相对较低,适于酿制具有西域特色的甜型葡萄酒.
主要品牌:乡都
八.新疆石河子产区 1997年在这里创建的新天葡萄酒公司,葡萄园面积达15万亩.这里气候温和,降水适中,土壤富含矿物质,葡萄品质好,无污染.主要品种有:龙眼,牛奶,赤霞珠,梅乐,霞多丽,黑皮诺等.一些抗病性差的优良白色品种如索味浓,雷司令等及早中熟红色酿酒品种在该地区有较大的发展前途.
九.云南弥勒产区 这是我国最具特色的新兴的葡萄酒产区,它是我国纬度最低(北纬25度);海拔最高(1500米),气候最多样化,土壤最红,酸度最高,红葡萄颜色最深,欧美杂种酿酒葡萄--玫瑰蜜种植最多的一个特殊产区.主要品种有:玫瑰蜜,赤霞珠,梅乐
主要品牌:云南红,香格里拉
十.黄河故道产区 近年来几家葡萄酒厂新开发的葡萄基地,通过引进赤霞珠等晚熟品种和改良栽培技术,基本控制了病害的流行,提高了葡萄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