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花卉业发展现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花卉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意义:狭义的花卉是指有观赏价值的草本植物。如凤仙、菊花、一串红、鸡冠花等;广义的花卉除有观赏价值的草本植物外,还包括草本或木本的地被植物、花灌木、开花乔木以及盆景等,如麦冬类、景天类、丛生福禄考等地被植物;梅花、桃花、月季、山茶等乔木及花灌木等等。 中国种植花卉的优势表现在种质资源、气候资源、劳动力资源、市场优势、花文化优势等几个方面。“十五”期间,中国花卉种植面积已达64万公顷,比“九五”期末的15万公顷增长326.7%。其中,种植面积5万公顷以上的省有河南、江苏、浙江、广东四省,2万公顷以上的有河北、山东、湖南、甘肃等省。中国花卉面积已占世界花卉生产总面积的三分之一。2005年全国有花卉市场2586个,企业64908个,其中种植面积在3公顷以上或年营业额在500万元以上的大中型企业8334家,花农1251313户,从业人员4401095人,专业技术人员132318人。“十五”期末全国重点花卉产区初步形成,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区域化产业形成了以云南、四川、江苏、浙江、海南为重点的南方热带、亚热带花卉产区;以广东、福建为重点的南方热带观叶植物产区;以浙江、四川、河南、河北为重点的观赏苗木产区;以北京、山东、河北为主的北方花卉产区;以辽宁为中心的东北花卉产区。 2006年至今,中国花卉业借鉴荷兰、美国等花卉大国的发展经验,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花卉业取得很好的发展,然而,中国花卉业发展起步晚,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很大的问题与困难。如:生产面积增加过快、品种结构不合理、市场体系建设不完善、花卉研发严重滞后、专业人才奇缺、病虫害种类多发生严重、花卉质量普遍较低等都制约中国花卉业的发展。对此,花卉业界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加大资金投入改善花卉发展、运用科技发展花卉、聘请花卉专家、因地制宜发挥地方特色花卉等,取得不少成果。 2008年中国云南花卉上半年产量达到创纪录的35.5亿枝,但云南玫瑰出口价格最高仅为0.8元,出口到香港市场之后的零售价格可达20港元,价差高达25倍。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花卉对生活环境的改善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花卉,2008年奥运会,也无疑给中国花卉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可以预见,花卉业将来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中投顾问2009-2012年中国花卉市场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② 浙江海宁主要的产业是什么
第一产业:农业
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34.56亿元,农作物总种植面积.39千公顷,现有耕地面积33140.46公顷,花卉、苗木、蔬菜等绿色生态产业发展迅猛。全市有农业龙头企业41家,各类专业合作社、协会220家。全市有无公害农产品88个,绿色食品25个,有机食品1个,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78个。
第二产业:工业
海宁工业基础良好,区域特色经济优势明显。在皮革、精编、家纺三大特色优势产业的基础上,太阳能、包装、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电子信息和食品六大产业蓬勃发展,以时尚产业和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为主导的两大千亿产业也在你追我赶,奋勇直上。
第三产业:旅游
海宁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形成了以“一潮三看赏四景”的观潮旅游为特色,以人文景观和历史的仿古探幽为内涵的旅游格局。以盐官古城为核心的百里钱塘国际旅游长廊是观赏钱塘江涌潮奇观的最佳区域,长廊内生态环境优美,田园风光宜人,乡村风情浓郁。
(2)简述海宁花卉产业发展现状扩展阅读:
海宁,隶属于浙江省嘉兴市,位于中国长江三角洲南翼、浙江省北部,东邻海盐县,南濒钱塘江,与绍兴上虞区、杭州萧山区隔江相望,西接杭州余杭区、江干区下沙,北连桐乡市、嘉兴秀洲区。东距上海100公里,西接杭州,南濒钱塘江。1986年撤县设市 。
海宁之名,始见于南朝陈武帝永定二年(558),寓“海洪宁静”之意。 其境内名胜“钱江涌潮”,自唐宋便已盛行,闻名国内外,“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至今仍吸引八方宾客,一睹涌潮奇景。
海宁市历史绵长,各界名人辈出,是李善兰、王国维、蒋百里、徐志摩、金庸等众多文化名人的故乡。海宁市气候四季分明,是典型的江南水乡,素有“江南第一灯市、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才子之乡、文化之邦、皮革之都”的美誉。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海宁
③ 我国花卉产业发展的现状,优势及各类花卉在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该如何采取有效的战略措施
前瞻产业研究院《2014-2018年 中国花卉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规划分析报告前内瞻》显示,我容国发展花卉业的优势表现在种质资源、气候资源、劳动力资源、市场优势、花文化优势等几个方面。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三大花卉产业中心:以云南、广东为主的鲜切花生产中心,两省的鲜切花供给量占全国鲜切花供给量的一半以上;以广东、江苏、四川、上海为主的盆花生产中心;以上海、江苏、浙江、四川、云南为主的花卉种苗生产中心。
根据国外权威机构测算,人均GDP达到500美元时,花卉消费需求就会明显增加;当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时,花卉消费就会呈现上升趋势。在欧美国家,家庭花卉消费一般占工资收入的千分之三左右,我国还没有达到这个水平。
④ 我国花卉现状及发展前景和方向
① 我国花卉行业现状
我国发展花卉产业只有20多年的时间,作为一项新兴产业,其发展迅猛。从1984年到2003年的20年间,我国花卉种植面积增长了27倍,产值增长了57倍,出口创汇增长了47倍,分别达到了43.5万公顷、353亿元和9756万美元。
花卉产品结构严重失衡。
我国花卉产品结构严重失衡,绿化苗木、草皮等产品占了绝大多数。据介绍,我国花卉销售额最高年份时达到540亿元,但是八成以上是观叶植物、绿化苗木和草皮,鲜切花和盆花所占比例有限。
产业效益低下。
与一些花卉大国相比,我国花卉产业效益还很低下。我国花卉栽培面积位居世界第一,但是鲜花总量占国际市场的比例约为3%。据了解,我国大多数大中城市的鲜花六成以上都是进口的,自产鲜花的份额微不足道。由于重视程度和投入不够,不少本地花卉还在节节萎缩。
产业发展缺乏科技后劲和内涵。
我国花卉产业缺乏科技后劲和内涵,正面临考验。传统的大路货花卉由于不注重科研更新和提纯复壮,品种严重退化,已经难登大雅之堂。
国际市场竞争力低。
近年来,我国花卉产业呈现出超常规发展态势,生产面积增长过快、产品结构不合理,导致质量低、效益低,导致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低下。
② 我国花卉行业的发展前景
花卉是大有潜力的朝阳产业。
我国花卉消费绝大多数属于集团消费和节假日消费,全国城镇人口年平均消费鲜切花3枝,按全国人口计算人均消费不到1枝,个人消费人均不到2元。如果我国人均鲜花消费能力提高到人均5元,仅国内个人年消费总值就增加37亿元以上,所以国内花卉市场的潜力巨大。
西部大开发战略将带动花卉市场的发展。
当前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专家预测,以生态环境建设为切入点,西部12省区仅退耕还林对苗木的年需求量就在400亿株以上,缺口很大。西部广大地区的退耕还林、治理沙漠化、石漠化、泥石流、建设绿色通道工程等对花卉苗木有很大的需求量。
小城镇建设为花卉业提供了较大的发展空间。
全国范围内的城市与小城镇建设将掀起城市绿化、美化的热潮。以广西为例,按照规划,“十五”末广西的城镇化水平将由目前的23%提高到31%,届时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将分别达到36%、30%和10平方米。这为花卉业提供了较大的产业发展空间。
国际花市的活跃为我国花卉业开辟了另一增长点。
目前,国际花卉市场异常活跃,近几年行业产值(包括鲜切花、盆花、盆景、绿化苗木、草皮等)每年以10%以上的速度递增。就鲜花消费来说,世界人均年消费额为3美元,西欧、北美人均年花卉消费额在100美元左右。我国也已跻身世界花卉生产和消费大国行列,特别是我国的盆景和珍稀花卉在国际市场上十分抢手,出口前景广阔,近10年来,我国花卉出口创汇额达2.6亿元以上,以后,随着我国花卉产品的品质、规模等不断提高,花卉出口业还将呈不断增长趋势。
⑤ 海宁的经济概况
截止2008年,海宁有耕地51.43万亩,农村劳动力31.8万,其中农业劳动力7.37万。长期以来,海宁农业以粮经并举、种养结合为基本特征,海宁桑苗、斜桥榨菜、小湖羊皮、瘦肉型猪等传统农产品具有一定的市场美誉度和区域影响力。
海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高效生态都市型现代农业。农业 “334”产业发展战略得到有效实施,花卉、苗木、优质水果三大绿色生态产业异军突起;特种水产、湖羊、肉鸡三大高效养殖业发展迅猛;粮油、蚕桑、生猪、蔬菜四大传统产业进一步优化提升。“小康示范、百村整治”工程、农村生态家园工程、种子种苗工程、农业基地园区建设扎实推进。农业标准化实施不断加快,无公害生产技术得到全面推广。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市场体系不断发展壮大。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26.11亿元。
海宁工业基础良好,涉及到30个大类100多个小类,区域特色经济优势明显。皮革、家纺、经编、太阳能利用、机械装备、食品、化工(医药)等区域特色产业加速扩张和提升,在国内乃至国际同行业中的影响力和竞争力进一步提高。
2008年,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193.23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达到722.02亿元。全市拥有中国名牌产品6个,中国驰名商标15个,共有上市公司5家。 海宁旅游资源丰富,被国家旅游局命名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盐官观潮胜地公园和沿江百里文化旅游长廊是省重点开发项目,也是国家首次公布的全国43个旅游发展优先项目之一。海宁已形成了以“一潮三看赏四景”的观潮旅游为特色,以人文景观和历史遗迹的访古探幽为内涵的旅游格局。2008年,全市共有星级饭店12家,其中四星级1家,三星级6家,共接待国内外游客512万人次,海外游客4.9万人次,旅游总收入47.8亿元。海宁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个。
海宁商业兴旺,市场繁荣。2008年,全市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45个, 市场成交额118.56亿元,其中超亿元的专业市场11个。海宁邮电通信发达。2008年,实现邮电业务收入6.57亿元,固定电话用户33.93万户,移动电话用户53.12万户,互联网络用户9.44万户。海宁市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服务机构俱全,会计、审计中介机构完善,2008年,全市年末金额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385.26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存款余额215.40亿元;年末各项贷款余额269.60亿元。
⑥ 关于花卉的性质和受众以及发展方向
一、国外花卉及绿化园艺产业科技发展概况及趋势
1、世界花卉产业的市场格局及发展趋势20世纪50年代初,世界花卉的贸易额不足30亿美元,1985年发展为150亿美元,1990年为305亿美元,1992年上升到1000亿美元,此后,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到20世纪末,世界花卉消费总额已近2000亿美元。目前国际花卉业的现状可以概括为:各国花卉生产有起有落,生产格局出现新的调整。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花卉栽培面积已达22.3万公顷。其中亚太地区花卉栽培面积最大,达13.4万公顷;其次是欧洲,栽培面积达4.5万公顷;美洲地区的栽培有4万公顷。花卉栽培面积比较大的10个国家依次是:中国、印度、日本、美国、荷兰、意大利、泰国、英国、德国和墨西哥。
由于各地区花卉科研、生产、流通和消费水平不同,花卉业发展水平差别很大,发达国家仍占有绝对优势地位。据不完全统计,1994年的鲜切花、切叶及盆花的世界贸易总额达42.3亿美元。其中欧洲地区出口量最大,占世界贸易总量的67%,美洲地区占19%,亚太地区占5%。花卉出口创汇额比较高的十个国家依次是:荷兰、哥伦比亚、丹麦、以色列、意大利、哥斯达黎加、比利时、美国、泰国和肯尼亚。
花卉的消费与经济发展程度有着直接的关系,在经济比较发达的三个地区:欧共体、美国、日本形成了三个花卉消费中心。这三个花卉消费中心进口的花卉占世界花卉贸易的99%,其中欧共体占主导地位,达80%,美国占13%,日本占6%。世界的花卉生产和花卉消费已形成区域化布局。自然资源丰富、劳动力便宜、交通运输方便的国家和地区逐渐成为生产区域。经济发达、有着良好花卉消费习惯的国家和地区逐渐成为消费区域。目前,荷兰的花卉93%出口到欧共体国家,哥伦比亚的花卉75%出口到美国,泰国生产的盆栽热带兰花则有78%销往日本。近年来伴随着世界花卉自由贸易的发展,世界花卉业的发展又有了明显的变化。其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花卉生产由高成本的发达国家向低成本的不发达国家转移;第二,随着国际贸易日趋自由化,花卉贸易将真正实现国际化、自由化;第三,世界花卉生产和经营企业由独立经营向合作经营发展;第四,国际花卉生产布局基本形成,世界各国纷纷走上特色道路,力争赢得更大的市场份额;第五,亚洲市场潜力巨大,中国花卉消费市场成为商家必争之地。
2、国外花卉科研进展概况——育种成果显著,品种不断更新随着现代花卉及园艺科技的发展,世界每年推出数以千计的花卉优良品种,种类繁多,花色丰富,花形美观,抗逆性强,使世界花卉五彩缤纷、生机勃勃。如荷兰每年培育出数百个室内观叶植物和球根花卉新品种。法国的梅昂月季中心,每年人工授粉10万朵花,培育出的月季新品种几乎占世界的1/3。
——花卉基因工程发展较快,生物技术应用广泛在抗病毒植物基因工程方面,特别是对无性繁殖的花卉仙客来、康乃馨、郁金香、百合等研究明确了病毒的种类、症状,病毒的分离、检测等手段完备,配套脱毒技术先进;在花色育种方面,美国科学家将从矮牵牛中分离获得的蓝色基因导入玫瑰,获得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蓝玫瑰”;日本通过基因工程培育出一种微型的土耳其风铃草,流行于花卉市场。他们还利用生物技术大量繁殖蝴蝶兰,用一节带花芽的茎培育出2—3万株兰花苗,获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3、栽培设施技术先进,花卉产量高质量优花卉生产强国荷兰是世界上拥有现代化温室最多的国家,温室都根据各种花卉所需温、光、水、气、肥等要素装置设施,由电脑操作管理,达到了管理的高度自动化和现代化,植株生长一致、健壮,产量高质量好,极大地提高了花卉商品竞争力。
二、国内花卉及绿化园艺产业科技发展现状及趋势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中国的花卉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栽培面积稳步增长。1992年全国花卉总产值为12亿元,1994翻了一番,达到38亿人民币,花卉的出口创汇为2000万美元;1996年达到48亿人民币,创汇1.3亿美元;1999年面积达9.1万公顷,产值115亿元人民币,出口创汇1亿美元。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鲜切花消费和生产形成三大消费区和三大生产区。鲜切花三大消费区是以北京为主的华北地区、以上海为主的华东地区和以广州为主的华南地区,约占全国的80%。鲜切花三大生产区是云南、广东和上海,约占全国的80%。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由于花卉产销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和季节性矛盾日益突出,我国花卉业的发展逐步进入到一个稳步调整阶段,其特征是行业发展逐步实现了以下转变:第一,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方向转变。我国花卉业的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花卉市场从“皇帝女儿不愁嫁”的“卖方市场”到花卉企业到处寻找买主推销产品的“买方市场”以后,目前行业竞争日趋激烈,产品质量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第二,由“小而全”的生产方式逐步向规模化、专业化方向转变。随着花卉业的不断发展,花卉生产方式由过去的“小而全”逐步向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第三,由传统落后的经营方式逐步向现代化的流通方式转变。最近几年,网上交易、拍卖、鲜花速递等现代化的花卉交易方式已经开始逐步进入花卉流通领域。
相关报告推荐: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花卉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规划分析报告》
⑦ 当前中国园林观赏花卉业发展现状及面临哪些机遇的挑战
当前,我国花卉业正处在“百年之交”的跨世纪重要时期,面临着机遇与困难并存的关键时刻。客观、准确地分析前景与机遇、现状与问题,用新思维研究其发展方向,用新举措探讨相应的发展对策,不仅具有重要的深远意义,又是当前急待解决的实际问题。现就此谈些看法与意见。 一、前景与机遇有史以来,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在经历了恐惧、崇拜自然和征服、掠夺自然两个阶段之后,如今进入了自然界对人类的报复阶段。由此造成的生态失调、环境污染等等严重恶果,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进步。1998年我国长江流域的特大洪涝灾害,除天灾外,它与建国以来人为破坏植被,水土流失的面积增加40-45%,从而抬高河床有直接的关系。因此,重建人与自然共存共荣的伙伴关系,已成为当今的一大热点。为加快绿化、美化中华大地的步伐,国务院早在1994年发布的《中国21世纪议程》中,就提出了“加快城市绿化、美化工作,改善人类居住环境”的行动方案;1998年4月,全国绿委会议强调:“努力提高大中城市及周边地区造林绿化水平,把铁路、公路、江河沿线以及两侧的荒山、平原、城镇绿化起来”;日前,国务院颁布《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则》,要求“大力开展植树种草……”把它列为我国的重大战略来抓。据此,福建省绿委部署了我省2000年前实施“交通绿色通道”和“百千绿化工程”(建设100个园林式乡镇和1000个园林式村庄)。不难预测,从环境保护对花木的需求来看,这些都为花卉业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前景,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一向落后的花卉业亦伴随着迅猛崛起,成为农业中发展速度最快的一项新兴产业。近些年来,面对亚洲金融风波的冲击和影响,据国家信息中心报告,1999年,我国国民经济将继续保持适度快速增长,增幅与去年基本持平。按照经济规律,与国民经济同步发展的花卉业,仍将有一个适度快速发展的前景。眼下的花卉业,在“回归自然”成为人们共同呼声与迫切愿望的今天,建造生态城镇,发展消闲农业,把绿移入居室以及开发绿色旅游业,休闲度假业等方兴未艾。可想而知,同样会有一个良好的机遇。事实亦是如此。近几年福建花卉业,虽受亚洲金融风波影响,出口明显锐减,减幅近40%。而全省观赏花卉的销售额依然逐年稳步上升,1996年至1998年,分别为2.67亿元,3.38亿元和4.44亿元。当今世界,花卉是最具活力的产业之一。据国际权威机构和专家预测,世界花卉消费额1991是1000亿美元,到2000年达2000亿美元,十年将翻一番,年增长速度为10%。特别是世界花卉生产布局的调整,给我国创造了吸收外资兴办花卉企业的机遇。目前,世界花卉生产与消费逐步分离,生产正由高成本发达国家向自然条件优越,生产成本低廉的发展中国家转移。我国每单位花卉生产平均成本是日本的1/5、台湾的1/3,也明显低于东南亚,拉丁美洲和非洲国家,而且具有多种自然气候型,市场消费潜力大。因此,不少发达国家和地区看好中国,纷纷来华投资兴办花卉企业。1998年,我省已有外资、三资花卉企业39家,足以说明这一点。二、现状与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花卉的生产持续大幅度增长。据中国花协不完全统计,1997年全国花卉生产面积达8.6万公顷,占全世界花卉栽培面积22.3万公顷的38.57%。居全球首位,成为生产大国。1997年全国花卉生产总值达96亿元,折消费额为84亿元,若按1995年花卉行家预测,今后5年花卉消费额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以16%计,至2000年为73亿元,如今5年的消费预测指标,不仅两年就实现了,而且超过了11亿元。同时,流通环节的设施建设得到很大改善。1997年,全国已有花店1万4千家,比1991年的1110家增加了12倍;各类批发市场有700家,比1991年的200家增加了3.5倍,有效缓解了买难卖难、产销脱节的矛盾,而且为全国性的南北调剂发挥了重要作用。福建花卉业与全国一样,进入九十年代,有了长足的发展。1998年与1991年比,全省花卉生产面积和产值分别增长了59.66%和5.78倍。同期,花店增加3.5倍,批发市场增加2.25倍。从而为推进花卉产业化进程奠定了基础。快速发展的我国花卉业,由于起步晚,基础差,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笔者认为,当前存在的不容忽视的新问题,主要表现为:1、盲目性。当前某些地方的基地投资热、市场建设热和温室引进热,存在相当严重的从众倾向,造成花卉某些品类供过于求,效益下降。其原因是政府缺乏宏观指导或是宏观指导与企业自主行为的矛盾,尚未找到连接与衔接的有效途径。2、自发性。花卉市场仍处无序状态,市场竞争中互相残杀现象相当严重。关键在于千家万户各自为战与千变万化市场不相适应,独立、分散的营销方式难以抵御大市场的激烈竞争。3、滞后性。指科技被冷落,严重滞后,我省尤为突出,这就难于推出创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究其原因,主要是分散、落后生产方式与科技兴花的矛盾,尚未很好解决。讲花卉业的现状与问题,这里拟注重分析的难点是:当前的经济趋势与市场环境不容乐观,从外部的大环境而言,当前国民经济运行的国内外环境难以有大的改善。在这情势下,毕竟还不是国计民生必需品的花卉,又是以集团消费为主,个体消费为辅的花卉市场,面对集团消费紧缩,花卉首当其冲摆在减缓之位;而个体消费,在较为普遍的“减员增效”及居民消费仅能保持低水平增长面前,亦难以有大的增长。同时,亚洲金融危机仍将继续给花卉出口带来影响。再则,在花卉业内部,由于近几年花卉生产增长速度高于花卉消费增长速度,已出现产品供过于求,导致竞争日趋激烈,价格一再下滑的不利局面。综上所述不利因素,势必给花卉消费的增长,市场空间的开拓,带来延续的困难与问题。三、方向与对策花卉业的发展,根本出路在于加速花卉产业化的进程,向商品化、专业化、规模化转变,最终实现现代化。花卉产业化要坚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学技术为前提,以花卉企业为基础。它的形成与发展,必须通过多层次、多环节、多形式、多元化的优化组合和城与乡、农工商、产加销、产学研等紧密联结进行,最终达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的目的。从当前挑战与机遇、困难与希望并存的现实出发,发展花卉产业的对策,总的来讲,要从过去偏重抓生产,忽视市场与科技(橄榄型)向注重市场与科技、带动生产(哑铃型)转变。(一)增强规划意识,坚持花卉产业与国民经济同步发展的原则。必须认识,只有国民经济增长,花卉业方得以扩展消费与市场。所以,制订花卉业发展规划,应当依据经济的增长速度而相应增长,切不可以人为意想、逻辑推理替代科学分析。我省在确定“九五”期末花卉种植面积和产值的指标时,即以此为准,计划花卉生产面积从7.2万亩增至10万亩,产值从7.4亿元提高到6亿元,现在看来,还是比较切合实际的是能够如期实现的。(二)增强市场意识,坚持市场导向,总量平衡原则。针对当前花卉产品存在的结构性和季节性过剩的现状,应坚持以现实市场为主,把握市场趋势,预测市场需求,选准市场定位,下大力气开拓花卉市场。近些年来,我省立足本省,瞄准市场缺口,调整产品结构,增大原靠省外调进的观赏苗木、鲜切花及小盆花的生产比重,由于产品适销对路,既满足了市场需求,又扩大了销路。同时,以福建独具特色的水仙、剑兰、苏铁、榕树盆景等产品,改变个体分散式占有市场为联合体共同占有市场,向全国各地延伸,积极拓展国内市场,从而实现了全省花卉销售额的稳步逐年上升,收到了稳中求进的良好效果。(三)增强区域意识,坚持适地适种,发展特色产品原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没有特色产品就难以占有市场。要重视区划布局,发挥各自的自然资源与物种资源优势,开发独具特色的品牌产品,提高比较效益。如我省的漳州花卉产区,虽然近些年来生产面积扩大了近万亩,由于具有水仙、国兰、榕树和榕树盆景、棕榈科植物等四大特色,产品远销海内外,销势仍然看好。(四)增强科技意识,坚持面向生产、科技兴花原则。我国我省长期来花卉科研被冷落,科研滞后已成为推进花卉产业化的主要障碍,为切实办好科技兴花这项大事,应加大科技投入,建立市场—科研—生产—市场的良性循环运作机制,在推行现代实用技术上下功夫。力求从单纯引进国外品种向引育结合转化;从传统栽培向规范栽培转化;从单项技术向配套技术转化;从照搬洋设施向设施本土化转化。同时重视高新技术在花卉产业中应用。
⑧ 近十年中国花卉发展现状及趋势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我国花卉产业经过高速发展,并取得了长足进步,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花卉产业也随之步入调整转型周期,面临着不少挑战。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花卉产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据《中国花卉行业产销需求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数据显示,在规模化生产后,我国花卉生产面积增长了120多倍,从最初不足1万hm2增至2014年的127.02万hm2,成为全球花卉生产面积最大的国家。
不过当前花卉产业正面临着三大挑战。首先,园林绿化苗木总量过剩,结构性矛盾突出。其次,商品花卉良种匮乏,生产效率低。最后,花卉科研积累不足,技术创新能力不强。
未来我国花卉苗木产业要走特色发展之路,加强特色花卉研发非常必要。花卉苗木产业要注重并加大新花卉和苗木种类开发力度,不断发掘行业新增长点。
⑨ 目前世界花卉业的发展趋势和特点是什么
一、国外花卉及绿化园艺产业科技发展概况及趋势 1、世界花卉产业的市场格局及发展趋势20世纪50年代初,世界花卉的贸易额不足30亿美元,1985年发展为150亿美元,1990年为305亿美元,1992年上升到1000亿美元,此后,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到20世纪末,世界花卉消费总额已近2000亿美元。目前国际花卉业的现状可以概括为:各国花卉生产有起有落,生产格局出现新的调整。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花卉栽培面积已达22.3万公顷。其中亚太地区花卉栽培面积最大,达13.4万公顷;其次是欧洲,栽培面积达4.5万公顷;美洲地区的栽培有4万公顷。花卉栽培面积比较大的10个国家依次是:中国、印度、日本、美国、荷兰、意大利、泰国、英国、德国和墨西哥。由于各地区花卉科研、生产、流通和消费水平不同,花卉业发展水平差别很大,发达国家仍占有绝对优势地位。据不完全统计,1994年的鲜切花、切叶及盆花的世界贸易总额达42.3亿美元。其中欧洲地区出口量最大,占世界贸易总量的67%,美洲地区占19%,亚太地区占5%。花卉出口创汇额比较高的十个国家依次是:荷兰、哥伦比亚、丹麦、以色列、意大利、哥斯达黎加、比利时、美国、泰国和肯尼亚。花卉的消费与经济发展程度有着直接的关系,在经济比较发达的三个地区:欧共体、美国、日本形成了三个花卉消费中心。这三个花卉消费中心进口的花卉占世界花卉贸易的99%,其中欧共体占主导地位,达80%,美国占13%,日本占6%。世界的花卉生产和花卉消费已形成区域化布局。自然资源丰富、劳动力便宜、交通运输方便的国家和地区逐渐成为生产区域。经济发达、有着良好花卉消费习惯的国家和地区逐渐成为消费区域。目前,荷兰的花卉93%出口到欧共体国家,哥伦比亚的花卉75%出口到美国,泰国生产的盆栽热带兰花则有78%销往日本。近年来伴随着世界花卉自由贸易的发展,世界花卉业的发展又有了明显的变化。其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第一,花卉生产由高成本的发达国家向低成本的不发达国家转移;第二,随着国际贸易日趋自由化,花卉贸易将真正实现国际化、自由化;第三,世界花卉生产和经营企业由独立经营向合作经营发展;第四,国际花卉生产布局基本形成,世界各国纷纷走上特色道路,力争赢得更大的市场份额;第五,亚洲市场潜力巨大,中国花卉消费市场成为商家必争之地。 2、国外花卉科研进展概况——育种成果显著,品种不断更新随着现代花卉及园艺科技的发展,世界每年推出数以千计的花卉优良品种,种类繁多,花色丰富,花形美观,抗逆性强,使世界花卉五彩缤纷、生机勃勃。如荷兰每年培育出数百个室内观叶植物和球根花卉新品种。法国的梅昂月季中心,每年人工授粉10万朵花,培育出的月季新品种几乎占世界的1/3。——花卉基因工程发展较快,生物技术应用广泛在抗病毒植物基因工程方面,特别是对无性繁殖的花卉仙客来、康乃馨、郁金香、百合等研究明确了病毒的种类、症状,病毒的分离、检测等手段完备,配套脱毒技术先进;在花色育种方面,美国科学家将从矮牵牛中分离获得的蓝色基因导入玫瑰,获得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蓝玫瑰”;日本通过基因工程培育出一种微型的土耳其风铃草,流行于花卉市场。他们还利用生物技术大量繁殖蝴蝶兰,用一节带花芽的茎培育出2—3万株兰花苗,获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3、栽培设施技术先进,花卉产量高质量优花卉生产强国荷兰是世界上拥有现代化温室最多的国家,温室都根据各种花卉所需温、光、水、气、肥等要素装置设施,由电脑操作管理,达到了管理的高度自动化和现代化,植株生长一致、健壮,产量高质量好,极大地提高了花卉商品竞争力。二、国内花卉及绿化园艺产业科技发展现状及趋势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中国的花卉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栽培面积稳步增长。1992年全国花卉总产值为12亿元,1994翻了一番,达到38亿人民币,花卉的出口创汇为2000万美元;1996年达到48亿人民币,创汇1.3亿美元;1999年面积达9.1万公顷,产值115亿元人民币,出口创汇1亿美元。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鲜切花消费和生产形成三大消费区和三大生产区。鲜切花三大消费区是以北京为主的华北地区、以上海为主的华东地区和以广州为主的华南地区,约占全国的80%。鲜切花三大生产区是云南、广东和上海,约占全国的80%。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由于花卉产销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和季节性矛盾日益突出,我国花卉业的发展逐步进入到一个稳步调整阶段,其特征是行业发展逐步实现了以下转变:第一,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方向转变。我国花卉业的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花卉市场从“皇帝女儿不愁嫁”的“卖方市场”到花卉企业到处寻找买主推销产品的“买方市场”以后,目前行业竞争日趋激烈,产品质量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第二,由“小而全”的生产方式逐步向规模化、专业化方向转变。随着花卉业的不断发展,花卉生产方式由过去的“小而全”逐步向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第三,由传统落后的经营方式逐步向现代化的流通方式转变。最近几年,网上交易、拍卖、鲜花速递等现代化的花卉交易方式已经开始逐步进入花卉流通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