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广东的主要产业有那些
1、电子信息业
目前,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年销售收入接近4万亿元,计算机、手机、彩电等产品的产量居世界首位。广东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连续十五年居全国第一,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珠江三角洲已经成为中国乃至全球最重要的IT产品制造基地。
2、电器机械业
机械工业是中国的重要支柱行业,年销售收入超过4万亿元。广东机械工业总产值超过5000亿元,居全国第2位,产业外向度高,机械产品出口居全国第一位,也是全球的家电产品出口基地。已经形成以广州、深圳、佛山为中心,辐射珠江三角洲和东西两翼的电器机械产业集群。
3、石油化工业
中国石油化工产业年销售收入超过3万亿元。广东石油化工总量规模居全国前列,约占全国的10%,多种主要产品产量排在全国前三名,产业主要集中在茂名、广州、惠州和湛江等沿海城市。
4、纺织服装业
中国是全球纺织服装的制造中心,纺织服装是最大的中国出口创汇产业。广东是纺织品生产和出口大省,产业集聚优势明显,产品门类齐全,产业规模和产品产量居全国前列,同时,也是全球第三大服装出口基地。
5、食品饮料业
食品饮料是中国重要的传统产业。广东是中国食品饮料重要的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产业规模和产品产量居全国前列,食品饮料优质名牌产品在全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6、建材业
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建材工业迅猛发展,近年增长接近30%。目前,广东建材工业总产值接近1500亿元,规模居全国第2位,产品门类齐全,陶瓷、水泥等主要行业优势突出。
7、森工造纸业
近年,中国造纸产业正步入快速增长期,年增长达到20%。森工造纸是广东的潜力产业之一,广东是中国造纸及纸制品的生产大省。目前,中国造纸行业唯一的制浆造纸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研究中心设在广东。
8、汽车
目前,中国汽车产量已经近700多万辆,成为世界第三大汽车生产国。广东汽车年生产能力近80万辆,形成以广州为中心,以轿车为重点,零部件为基础,客车、轻型车、专用车、摩托车相辅的发展格局。
9、医药
医药产业是中国大力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之一,产业规模达到4000多亿元。广东医药产业实力居全国前列,中药、生物制药和医疗器械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领域形成一定优势。
㈡ 东莞有哪些工业区
长安上沙工业区 南城第一工业区 大岭山工业区 茶山鹿步工业区 高步工业区
清溪-太阳城
虎门长安工厂比较多
㈢ 东莞东城万达广场的项目介绍
东莞东城万达广场项目由东莞市政府招商引资、大连万达集团开发建设的东莞市重点专项目,是继广州白云属万达广场、东莞长安万达广场之后,万达集团300亿布局珠三角的又一力作,将建成整个华南片区的旗舰项目。东莞东城万达广场位于东莞市东城区东城中路与东纵路的交汇处,属于东莞城区目前最繁华的商圈,商业氛围浓厚,交通便捷。
万达集团计划把东莞东城万达广场打造成广东省的旗舰项目,建有超五星级酒店、甲级写字楼、大型购物中心、国际IMAX影院 、高档住宅、大型购物超市、高档娱乐城等业态组成,东莞东城万达广场是集购物、休闲、餐饮、娱乐、文化、居住多功能为一体的城市综合体。
东莞东城万达广场必将成为东莞最具代表的城市综合体,是整个东莞城区的商业配套 ,辐射珠三角及港澳台,更是城市的产业集群,极大地改变目前东莞商业布局,创造大量就业岗位及税收,成为东莞新的城市地标,新的城市中心。
㈣ 东莞东城区有哪些工业区
同沙、外经和市郊工业基地。
东城区先后投入80多亿元建成同沙、外版经和市郊三大工业权集约基地,促进全区工业集约发展。现已引进培育了徐记食品、万士达液晶、美维电路、华润雪花啤酒、罗门哈斯等一批龙头企业和高科技企业,以及中食营科、中电新能源、凯格精密机械等多个投资超亿元的重大项目;
成为东城产业集群发展的先进代表。目前,全区拥有工业企业1000多家,年产值2000万元以上的企业180多家。为优化产业结构,东城还积极推动高端电子、精密器械、生物医药、太阳能应用等高新产业集聚发展,力争在转型升级道路上继续走在全市前列。
(4)东莞市产业集群发展项目扩展阅读
2019年东莞市自然资源局发布城市更新单元划定方案的批前公示。资料显示10个更新单元分别位于东城(1个)、大朗(3个)和清溪(6个),其中5个更新单元将规划建成大型商住区,4个更新单元建设成居民住宅区,而东城街道桑园社区第三工业园将建成新型产业区。
东莞的镇区与城区的发展,有着与其他城市不一样的发展轨道,布局东莞大多数发达街镇商圈,其繁华程度、商业规模并不比市中区逊色。
㈤ 东莞工业规模
工 业 经 济
2005年,东莞市生产总值达2182.44亿元,同比增长19.3%,增速比全省快6.8个百分点,是珠三角地区增长速度最快的城市。工业总产值达4422亿元,同比增长22.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00.01亿元,同比增长17.2%,比全省快2.2个百分点;外贸进出口总额743.72亿美元,同比增长15.3%,其中出口总额409.29亿美元,同比增长16.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62.08亿元,同比增长31.4%,比全省快15.1个百分点,位居珠三角地区首位。
【工业生产平稳增长】
2005年,东莞市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812.8亿元,同比增长20.2%,比全省高0.7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41.77亿元,同比增长23.2%,比全省高6.2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增速高于产值增速3个百分点。
重工业拉动效应增强。2005年,全市规模以上重工业完成产值2192.90亿元,增长21.7%,增速比轻工业快3.1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57.51%,比轻工业高15.02个百分点,轻重工业比例由2004年的1:1.20调整为2005年的1:1.35(全省为1:1.29)。重工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60.78%,同比提高了7.89个百分点。
民营工业加快发展。全市民营工业实现产值667.59亿元,增长29.67%,比全市工业增速快7.24个百分点,比外资型工业快7.73个百分点,民营工业占全市工业总量的15.10%,比重同比上升了2.14个百分点。
【产品结构】
工业行业结构、产品结构在发展中调整。在规模以上工业中,2005年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产值增长11.4%,占29.2%;纺织业增长22.5%,占4.8%;造纸及纸制品业增长26.8%,占4.7%;塑料制品业增长7.7%,占4.7%;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增长15.6%,占11.5%;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长235.3%,占9.7%。适销对路的工业品和高新技术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全年生产移动电话机355.45万部(不含诺基亚),电话单机4335.20万部,彩色电视机201.97万部,组合音响2930.83万部;敷铜板1274.89万平方米;吸尘器525.21万台,电子元件3619.63亿只,传真机61.39万部,打印机264.57万部,显示器1360.28万部,键盘8634.52万个,微型电子计算机188.87万台,微电机10.97亿台,发电量377.50亿千瓦时。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2005年初,东莞市确定了电子信息制造业、电气机械制造业、纺织服装制造业、家具制造业、玩具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制造业、食品饮料制造业以及化工制品制造业等工业八大支柱产业。2005年工业八大支柱产业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617.49亿元,同比增长23.32%;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68.65%,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77.43%;实现利润总额64.66亿元,同比增长29.80%。高新技术产品产值预计达900亿元,同比增长26.6%,占工业总产值的20.41%,同比增加1.37个百分点。大型龙头企业贡献突出,全市产值超10亿元的工业企业共55家,同比增加11家,完成产值1634.35亿元,同比增长28.04%,占全市工业总量的36.95%,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43.35%。
【工业经济效益]】
工业经济整体效益进一步提高。2005年全市工业经济效益在上年明显好转的基础上,继续呈上升态势。全年规模以上工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为119.86。其中,工业产品产销率为99.47%;成本费用利润率为3.29%,上升0.13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为49.59%,下降6.4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率为26.95%。按增加值计算的全员劳动生产率为53340元/人,增长19.47%;全年实现利税总额183.1亿元,增长30.2%,其中利润总额124.35亿元,增长28.6%;亏损企业亏损额27.19亿元,上升5.4%。
【 城市建设】
城市建设成效显著。2005年是“五年见新城”的冲刺之年,城市新区建设如期实现。图书馆新馆、玉兰大剧院、科学技术博物馆和青少年宫建成并投入使用。路网建设进一步完善。环城路、常虎高速、东部快速干线建成并通车,市内四条主干公路(莞樟路、莞龙路、莞长路和东深路)的扩建改造工程竣工并恢复通车。城市面貌改观,使东莞城市价值提升。2005年东莞入选国家统计局首届评定的“中国投资(硬)环境”50优城市。
【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适度快速增长。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继续扩大,增长趋于理性。200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97.24亿元,比上年增长31.3%,投资总量创历史新高。其中农村单位固定资产投资78.70亿元,增长32.1%;城乡私人建房投资25.90亿元,下降10.2%;城镇集体以上固定资产投资492.64亿元,增长34.4%。在城镇集体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208.75亿元,增长45.4%;更新改造投资55.03亿元,增长15.9%。在全社会固定资
产投资中,分产业看,第二产业投资263.59亿元,增长66.7%,第三产业投资333.63亿元,增长12.4%;分行业看,制造业投资仍居首位,2005年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222.01亿元,占全社会投资总额的37.2%,这是与我市现代制造业名城的发展定位和城市特色密切相关的;从投资主体看,国有集体经济投资213.48亿元,增长18.7%;民营经济投资195.90亿元,增长24.4%;港澳台和外商经济投资175.38亿元,增长54.6%。投资重点倾向于能源建设。全年原材料和能源完成投资39.82亿元,增长20.1%。
【房地产】
房地产开发投资持续增加。全年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144.43亿元,比上年增长26.2%。全年商品房销售额119.40亿元,增长40.0%;商品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160.17万平方米,增长38.3%;商品房实际销售面积321.85万平方米,增长25.9%。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比上年上升11.2%。
【建筑业】
建筑业发展稳定。2005年全市资质等级以上的建筑企业328家,全年建筑业总产值76.39亿元,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375万平方米,利税总额4.58亿元,利润总额2.68亿元。
【信息化建设】
认真组织实施信息化带动战略,全面提升社会信息化的整体水平。2005年全市信息化综合指数为71.1(按常住人口计算),居于全省的前列,达到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要求的信息化综合指数为60%以上的要求。
邮电通信业稳步发展。全年全市邮电业务收入132.82亿元,比上年增长10.0%。其中电信业务收入49.77亿元,移动通信业务收入66.92亿元。全市本地程控电话交换机总容量88.92万门,移动电话交换机总容量1059.1万门,构成覆盖全市、方便、快捷、安全的信息传送大通道。年末实有程控电话用户(含小灵通)383.91万户,移动电话用户(含充值卡)1016.41万户,分别比上年增加102.56万户和160.32万户。年末全市数字数据网(DDN)用户2170端口,互联网用户52.90万户,比上年增加2.33万户。2005年12月10日成功实现了数字程控电话升8位,跻身国际大城市的行列。
全面推进电子政务的应用。在做好全市OA系统日常维护工作的同时,完成了WEB版OA的升级工作并推广使用,对全市76台OA服务器的配置及应用数据库进行更新,升级了6650位OA用户的个人邮箱和1807个部门邮箱,以及每台服务器16个应用数据库的更新,使网上办公系统的界面和功能更加完善。改版后,东莞市网上行政办公系统同时支持LOTUS客户端和浏览器,在功能上增加手机短信答复会议通知、在个人通讯录中群发短信和邮件等新功能,同时会议管理、公文办理、车辆管理、系统权限管理、用户管理等程序的功能得到完善。做好“中国东莞”网站的改版工作。以“网站群”架构对“中国东莞”网站进行改版和整合全市政府部门网站,基本完成了改版的后台开发、测试和正式发布前准备工作,为中国东莞网站全面升级打好基础。
【交通运输业】
交通运输网络更趋完善,营运能力增强。年末全市境内公路通车里程2871公里,比上年增加112公里,公路密度116.47公里/百平方公里。其中等级公路2840公里,密度115.21公里/百平方公里。高速公路154公里,密度6.25公里/百平方公里。年末全市拥有民用汽车40.66万辆,比上年增加8.69万辆。其中,载货汽车12.93万辆,载客汽车26.89万辆。全年完成货物周转量42.48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0.3%。其中公路27.25亿吨公里,增长0.1%;水运15.23亿吨公里,增长0.6%。完成旅客周转量118.53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1.6%,其中公路118.2亿人公里,增长1.6%。港口货物吞吐量2280万吨,下降12.3%。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2005年,东莞市继续加强推进企业技术进步和名牌带动战略工作,促进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市经贸局成功推荐2家企业的2个项目列入广东省技术创新重点项目计划,并得到有关的省财政资金支持;协助广东福利龙复合肥有限公司技术中心通过认定,成为市第四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会同市科技局、发改局等部门,组织有关专家评审确定了10家条件较成熟的企业组建市级企业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有效促进了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市经贸局引导企业积极申报省、市技术改造专项资金项目。2005年全市有2个项目共获得省财政技术创新资金扶持220万元;3个项目参加粤港关键领域重点突破项目招标和技术改造项目招标活动中标1160万元;4个项目共获得省财政挖潜改造资金扶持450万元,其中2个项目被评为广东省“双优”技术改造工程重大节能与资源综合利用优秀项目;1个项目承担省结构调整任务并获得省财政资金200万元。2005年,东莞市制定了《东莞市装备制造业发展专项技术改造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安排了500万专项资金扶持了一批装备制造业重点企业技术改造项目;除此之外,还安排了1500万元,重点支持八大支柱产业企业、工业商贸龙头企业、“两自”企业等进行技术改造。大力开展名牌带动战略工作。全年共新增中国名牌产品1个,省名牌产品30个,国家免检产品19个,驰名商标2件,省著名商标20件。截至2006年1月,全市共有中国名牌产品7个,广东省名牌产品69个,中国驰名商标有5件,国家免检产品31个,广东省著名商标74件。
【产业集群发展】
2005年,东莞市经贸局贯彻落实《东莞市推进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的意见》文件精神,积极推进产业集群发展。一方面组织开展考察、调研,认真筹备构建产业集群的发展规划及配套政策;另一方面抓好产业集群发展典型,组织申报石龙镇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大朗镇毛织产业集群成为省第一批广东省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同时将产业集群和区域品牌结合来抓,大朗镇毛织产业集群被省选择作为全省三个创建区域国际品牌试点地区之一。此外,石龙生产力促进中心被省信息产业厅认定为省级电子信息产业培训基地,长安镇被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授予“中国机械五金模具名镇”称号。
㈥ 东莞三大产业占比
第一产业
东莞农业相对发达。农民生产的农作物以蔬菜为主。2013年东莞市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3.15亿元,比上年下降(按可比价计算,下同)1.4%。
其中农业产值18.93亿元,增长2.2%,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57.1%;林业产值0.36亿元,增长115.3%,占1.1%;牧业产值5.24亿元,下降14.3%,占15.8%;渔业产值7.66亿元,下降1.1%,占23.1%。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36.78万亩、水果种植面积19.43万亩。
第二产业
东莞制造业实力雄厚,产业体系齐全,是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基地之一,制造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90%以上,形成以电子信息、电气机械、纺织服装、家具、玩具、造纸及纸制品业、食品饮料、化工等八大产业为支柱的现代化工业体系。
拥有全球500强企业45家,境外上市公司800多家,投资者来自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诺基亚、雀巢美极、三星、生益科技等一批国际知名企业。其中全球100强企业有1家,500强企业有4家,境外上市公司有8家。
第三产业
2013年东莞市金融业实现增加值240.22亿元,增长18.6%。2013年末东莞市有各类金融机构121家,其中银行类机构33家,保险类机构52家,证券期货类机构36家。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83.94亿元,比上年增长18.2%。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86.66亿元,比上年增长9.8%,扣除物价因素影响,实际增长9.1%。
(6)东莞市产业集群发展项目扩展阅读:
2013年末东莞市有星级酒店89家,其中五星级酒店22家。东莞市有旅行社64家,全年接待国际及港澳台游客418.04万人次,增长0.8%。其中接待外国游客138.28万人次,增长2.6%;接待港澳台游客279.76万人次,下降0.1%。
全年粮食产量1.24万吨;水产品产量7.45万吨;蔬菜产量38.26万吨,下降1.0%;生猪出栏23.25万头,下降18.8%;家禽出栏462.60万只,下降19.8%。
其中包括美国的杜邦、瑞士的雀巢、荷兰的飞利浦、德国的赫司特、法国的汤姆逊、韩国的三星、日本的日立、新日铁、索尼、住友金属、京瓷、柯尼卡美能达、电产三协、英国的太古集团、芬兰的诺基亚以及我国香港的伟易达等众多世界500强企业的入驻并定为总部。
㈦ 东莞产业地产发展状况
产业地产以产业为依托,地产为载体,实现土地的整体开发与运营。以独栋写字楼、高层办公楼、标准化厂房、中试研发楼为开发对象,整合自然资源、社会资源、经济资源等,打造产、学、研产业集群,帮助政府改善区域环境、提升区域竞争力;帮助企业提升企业形象、提高企业发展力的新型产业形式。
从事产业地产、商业地产行业多年的赢城投资总裁王总认为:目前东莞产业地产总体发展态势良好,政府十分重视,未来投资发展空间大,但因产业地产有别于传统房地产,众投资者对于该行业认识不深,尚在了解接受阶段,因此投资者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