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编制产业规划
第一部分 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一、国际XX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二、国内XX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第二部分 当地产业发展现状与基础
一、当地产业发展概况
1、行业发展现状
2、重点企业发展现状
二、当地产业发展条件
1、区位条件
2、资源条件
3、产业配套条件
4、其他条件
三、当地产业发展环境现状
1、政策环境
2、市场环境
3、融资环境
4、人才环境
四、当地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三部分 当地产业发展思路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产业定位
三、发展目标
第四部分 产业发展导向和产业链设计
一、核心产业链及产品
二、配套产业链和产品
三、相关产业链与产品
第五部分 产业发展空间布局
一、产业发展的核心产业基地
二、产业发展的重要拓展区
第六部分 产业发展的政策保障
一、组织保障
二、招商引资
三、政策扶持
四、需要注意的问题
第七部分 产业发展的重大培育工程
一、产业基地的创建工程
二、龙头企业的培育工程
三、创新能力的提升工程
四、合作平台的搭建工程
五、推广运用的示范工程
第八部分 附录
附录1:当地现有企业基本状况
附录2:主产业链概述
附录3:产业发展目录
2. 新发布了*大连市企业博士后人才集聚工程实施方案*,有人了解吗
师资博后都是全职啊,就是因为暂时无法留校或暂时无法进入高校,才做师资博士后的,出站后进行考评,考评通过后就可以获得高校职位了
3. 为什么产业链长就要集聚
产业链就是形成的一个关键领域的纽带,他们之间是一个整体,离开一部分,另外的部分就无法运转。
4. 如何摸清企业的上下游产业链方案
上下游产业链[1] 又叫延伸产业链则是将一条既已存在的产业链尽可能地向上下游拓展延伸。产业链向上游延伸一般使得产业链进入到基础产业环节和技术研发环节,向下游拓展则进入到市场拓展环节。产业链的实质就是不同产业的企业之间的关联,而这种产业关联的实质则是各产业中的企业之间的供给与需求的关系。下游企业主要是对原材料进行深加工和改性处理,并将原材料转化为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产品。上游企业和下游企业是相互依存的。没有上游企业提供的原材料,下游企业犹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若没有下游企业生产制品投入市场,上游企业的材料也将英雄无用武之地。所以,各个行业的上游企业和下游企业都应该同甘共苦、互助互盈、共同生存发展。
5. 如何打造产业链条完整,配套体系较完善的新兴产业集群
一、构建产业体系,加强集群发展
现代产业体系的构成不是独立的,而是产业链条健全、专业协作机制完善、竞争力强劲的产业集群,既有主导产业和其他产业的多层次联合发展,又有三次产业的相互促进。加强产业集聚发展,一是实现县域内各产业的关联、组合发展。主导产业生产技术先进,增长率高,产业关联度强,对其它产业和整个区域经济发展有较强的带动作用。其他产业的发展要根据自身特色,结合主导产业的导向,积极做好专业分工和协作配套,延伸产业链条,形成相互依托、相互支持的产业集群。二是实现各产业园区协调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是集群发展的基本环节,产业集聚区、专业产业园区是集群发展的关键着力点,商务中心区是集群发展的战略重点,各产业园区的协调均衡发展能够加强三次产业的联系,形成互促、互动、互补的产业发展格局。三是实现各产业园区低碳环保发展。坚持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产业发展的首要位置,以“建设生态宜居郏县”奋斗目标为工作要求和标准,形成优化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形成全社会参与环境保护的共识。
二、优化投资结构,提高质量效益
近年来,我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始终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投资增速连年保持在20%以上,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明显。由于多年的快速增长,投资总额已接近GDP总额,投资增幅的上行空间变窄,持续增长压力日显。因此,必须推进投资结构的调整,提高投资的经济社会效益。一是优化投资结构。加快构建战略性新兴、高新产业体系,把新兴高新产业加快培育成为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以工业产业集聚平台为载体,大力发展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以服务业产业集聚平台为载体,引导社会投资向第三产业倾斜,发展金融、现代物流、研究与开发、电子商务、法律、资询、会计等生产性服务业和医疗卫生、社区服务、文化休闲等消费性服务业。以农业产业集聚平台为载体,加快土地流转,延伸农产品生产和加工链条,提高土地产出效益。二是推进各集聚区内项目建设进度,紧抓建成项目的投产达产。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前期工作,落实开工条件,争取尽早动工建设,对久拖不动的项目启动退出机制。坚持实行企业全程跟踪服务制度,解决问题,积极支持,促进项目尽早投产、达产,尽早将投资转化为生产力和经济社会效益。
三、注重科技发展,强化创新驱动
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深刻变化,创新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驱动力”和区域之间竞争发展的关键。产业层次和竞争力的提升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以科技创新破解经济发展的要素性、结构性矛盾和问题。一是引导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支持企业建设研究院、工程技术中心、等各类研发机构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培育扶持力度,落实财税、金融等优惠政策,建立健全政府投入示范机制。积极申报由企业牵头实施重大科技项目。二是建设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结合集聚区内主导产业发展方向,依托龙头企业,重点对行业共性、关键性、前瞻性技术进行联合开发,探索建立科技租赁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进一步面向社会搞好技术服务。三是加强专业人才培育。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合理配置教育培训资源,研究和优化人才引进政策,建立健全培养、引进、激励高技能人才的工作体系和政策体系,努力建设一支与产业发展和创新需求相适应的高技能人才队伍。
四、紧扣产城互动,发展惠及群众
产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提高生活水平。因此,产业集聚发展应与现代城镇体系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以产兴城、依城促产。推动产城互动融合发展需要突出抓好两个方面,一是实现产业集聚发展平台与城市建设有机对接。按照产城一体发展思路,统筹各产业集聚发展平台和城市建设,强化功能集合构建。推进产业园区内金融、邮政、卫生医疗、生活服务区等功能设施项目的建设;推进城镇与产业集聚园区发展规划和设施建设的无缝衔接和功能共享,提升产业集聚园区的综合承载能力,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条件。二是以产业集聚发展带动人民增收。产业集聚的直接效应是人口集聚,产业的发展决定了劳动力的流向。要及时引导和推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创造更多就业岗位,鼓励创业并且注重劳动力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
6. 如何迅速打造产业集群
(一)迅速打造产业集群的核心方式
1、立地成佛
围绕有一定产业基础的区域,立足于传统产业或本地优势资源,迅速梳理出主导产业链、促进要素聚集,通过建链、补链、强链,做强做大主导产业链,吸引配套产业链,建设支撑产业链,演进为纵向成链、横向成群、区域大循环的、具有综合优势的产业集群。如余姚塑料产业集群、江苏吴江丝绸产业集群都是此类典型案例。
2、中心开花
实施先聚焦中心、后周边开花的策略。先集中政策资源迅速引进或培育一个或两三个规模较大、产业带动力较强并且技术处于领先地位的企业,形成中心;然后倾斜政策重点吸引配套,鼓励配套技术、设备、产品投资商、配套服务商进入,逐步形成大配套产业集群。例如许昌以瑞贝卡公司为龙头,汇集了龙正、神龙等具有一定规模的发制品企业112家、个体生产专业户900多家,发制品产业链上从业人员近15万人,成为全球最大的发制品生产加工基地。
3、市场拉动
通过建立或者升级专业市场,促使市场信息、销售渠道、研发设计、装备制造、产品制造、金融、物流、电子商务等服务产业有机地结合,形成以市场为核心的大产业集群,最典型的如义乌的小商品产业集群,就是以中国小商品城为核心,带动相关产业大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地。
4、研发驱动
围绕研发中心,聚集创新要素,通过研发技术产业化、研发服务全球化,实现研发、制造、销售各产业环节聚集,最终形成产业集群。主要是在实力较强的科研机构、大学的作用下,在某个区域、产业或产品上依托技术上的领先优势和人才优势逐步发展进而形成产业集群。最典型的如美国硅谷,成为了全球最著名的创新产业集群,是国际知名科技、智力、人才和信息资源、风投资金的融汇地。
5、OEM聚集
通过代工型企业的聚集,自动形成主导产业突出、配套完整的产业集群。这类集群有两种基本模式:一种是外商或港澳台商先投资零配件企业,然后通过再投资和吸引其他同行业,逐步形成产业集群;一种是境外大企业投资兴办规模较大的终端产品企业,拉动国内外配套企业跟进投资,形成产业集群。前者多在开放的早期,后者主要是近几年较多。这些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江浙、广东等地,以电子信息、精细化工和精密机械产业等为重点,这些产业集群形成较大规模后,当地技术研发力量以及配套企业的数量也逐年增长。
6、2.5产业汇聚
2.5产业,又称生产性服务业,它像一种双栖动物,兼有第二产业(工业)与第三产业(服务业)的特性,生产性服务业服务于生产者,它在生产过程中投入,架构了生产与服务的一体化,又具备了自己的研发中心、核心技术产品生产中心和现代物流运行服务等第二产业运营的职能。生活中所见到的金融、保险、管理咨询、仓储、人力资源等等都可以被纳入2.5产业的范畴。它们一般具有高技术含量、高知识集聚、高附加值和高管理水平的特点,不仅自身创造价值,也能助力制造业再上一个台阶。利用2.5产业与制造业在空间上的可分离性, 2.5产业正被北上广深、江浙等发达地区所重视,开始专门打造2.5产业聚集中心,形成2.5产业集群,例如金融产业集群、电子商务产业集群、广告产业集群、设计产业集群(如深圳设计之都),把发展2.5产业集群提高到了促进整个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高度。
(二)迅速打造产业集群的主要抓手
1、“抓住牛鼻子”——促进集群要素集中化
“牵牛要牵牛鼻子”,要快速打造产业集群,关键是要促进集群要素迅速集中。要素集中是产业集聚发展中的最初阶段,但也是必不可少的阶段。在要素集中阶段,政府的首要问题是解决产业集聚区的选址,应根据不同的区域特点规划产业布局,并通过减免税费、降低土地出让金、增强政府补贴等政策措施来吸引要素的集聚。以市场拉动为主的产业集群建设为例,关键就是吸引需求、汇聚商家。例如苏州木渎镇的汽车商贸产业集群,最开始的时候是大力引进4S店,在汇集大量4S店后,苏州人买车基本上都到木渎,买卖市场开始形成,为后面的汽车用品市场、二手车市场的繁荣奠定了基础。这个汽车商贸集群形成过程中,最初汇聚4S店就是整个产业集群的启动环节,而4S店就是关键要素。
2、“拉长产业链”——促进产业集群专业化
在找到牛鼻子、汇聚关键要素之后,发展产业集群的战略重心就要逐步转移到突出集群的主导产业上来,通过“补链”,即把主导产业链的缺失环节补充完整、拉长主导产业链环节,达到“纵向成链”的目的。这个阶段要把优惠政策的重点放在吸引与现有产业链关键环节企业具有“食物链”关系的商家进来,鼓励“以商招商”,强化重点环节招商。以研发驱动的产业集群为例,例如中关村高科技产业集群,在研发科技人员关键要素汇集后,随后的产业化、市场化环节就显得尤其重要,有了研发技术,就鼓励生厂商、贸易商大量进入,现在的中关村产业集群就是一个研发、生产、销售一体化的产业集群。
3、“增粗产业链“——促进产业集群规模化
在“纵向成链“之后,发展产业集群的战略重心就要放到“强链”上来,针对产业链的薄弱环节,鼓励适度竞争,吸引相关企业进入,达到“横向成群”的目的。从国内外产业集群的发展来看,各环节大量企业的相互竞争,不但不会削弱产业集群竞争力,反而会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有效扩大集群的市场规模。
4、“扩散产业链”——促进产业集群区域化
在完成上述三个阶段后,产业集群的主导特征已基本形成,产业集聚已基本完成,发展产业集群的战略重心要转移到“大配套”上来,鼓励各种配套企业以及其它紧密关联、广泛关联的企业进入,促进集聚区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推动地区整体经济水平快速上升。最重要的是广泛配套主导产业链的发展方式,能够促进产业集群知识、技术外溢,并强力辐射周边产业,引导该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真正实现产业集群区域化。
7. 京津冀要建成世界高端人才聚集区需要做些什么
近日,京复津冀三地人才工作领导制小组联合发布了《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发展规划(2017—2030年)》(以下简称“规划”)。这是我国首个跨区域的人才规划,也是首个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人才专项规划。
“一体”即打造区域人才一体化发展共同体。“三极”即围绕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把北京打造成创新型人才聚集中心,形成京津冀原始创新人才发展极;围绕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建设,把天津打造成产业创新人才聚集中心,形成京津冀高端制造人才发展极;围绕河北省转型发展需要,发挥雄安新区创新发展示范作用和石家庄承接转化带动作用,形成京津冀创新转化人才发展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