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产业大全 > 国内卫星产业发展趋势

国内卫星产业发展趋势

发布时间:2021-01-20 19:22:12

1. 当今世界航天技术发展趋势是怎样

据相关统计,截至2004年12月26日,世界上进行了数十次成功的航天发射。尽管受到2003年一些事故的影响,但2004年仍是世界航天技术发展的重要一年。虽然欧洲的“猎兔犬2号”登陆器于2003年年底在登陆火星时失踪,日本的“希望号”火星探测器也最终宣布失败,但伴随着2004年年初美国“勇气号”和“机遇号”在火星上的成功着陆,以及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相继推出了各自新的航天发展计划,人类对深空的探测再次掀起了热潮,深空控测技术将会得到长足发展。至于国际空间站、各种用途卫星、地球轨道探测器等航天领域的技术发展则喜忧参半,一方面各种卫星技术仍是航天领域研究的热点,另一方面,由于2003年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的失事,给国际空间站的建设与维护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另外,美国宣布不再对“哈勃”天文望远镜进行维修,也为地球轨道探测器的发展带了一定的影响。

一、深空探测备受关注

2004年是世界深空探测收获颇丰的一年,除年初美国的“勇气号”和“机遇号”相继登陆火星令人振奋外,其他的一些深空探测计划也获得了很大的进展。2004年1月,飞行已久的美国“星尘号”彗星探测器与“怀尔德2号”彗星交会,并在离彗核很近的距离用密度极低的氧化硅气溶胶首次获取彗核物质,现正在返回地球的途中,将实现人类首次把除地球的卫星——月球以外的样本送回地球。2004年3月2日,欧空局发射了其第一个彗星探测器“罗塞塔”,该探测器将于10年后进入“楚留莫夫-格拉西门克”彗星轨道,并向该彗星释放着陆器,这在人类航天史上也是前所未有。2004年7月1日,世界首个土星专用探测器“卡西尼”终于在飞行了7年后进入了土星轨道,目前已发回了许多宝贵土星图像,并在12月25日成功向“土卫六”表面释放“惠更斯”着陆器。2004年8月3日,因天气原因推迟发射的美国“信使号”水星探测器成功升空,按计划该探测器将于2011年3月进入环水星轨道。2004年11月15日,欧洲的“智慧1号”月球探测器经过13个月飞行也进入了绕月轨道,从而实现了世界首个联合使用太阳能电池推进系统和月球引力的空间探测器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此外,2004年世界上几个主要的航天大国还相继推出了一系列新的深空探测计划,进一步将深空探测推向一个新的高潮。

(一) 美国新航天计划目标宏大

2004年1月14号,美国总统布什在首都华盛顿的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总部发表讲话,宣布美国未来的宏大航天发展计划。该计划的主要内容包括:2008年前发射无人探测器到月球;2010年前完成国际空间站,届时服役了30年的航天飞机也将退役;2014年前用名为“机组探测飞行器(CEV)”的新型载人飞行器进行载人航天飞行;2020年前重返月球并建立月球基地,以支持载人火星探索。据估算,实现登上火星的目标,至少需要花费5000亿~6000亿美元,而据美国预算与政策研究中心的执行总监罗伯特.格林斯坦表示,布什的登月和登陆火星计划成本可能高达10 000亿美元。

(二) 欧洲“曙光”计划不甘示弱

2004年1月13日,虽然“猎兔犬2号”火星登陆器至今下落不明,但是欧洲空间局(欧空局)仍宣布推出了名为“曙光”的征服太空计划,该计划拟在2024年首先登陆月球,之后将于2030年造访火星。该计划第一阶段(2005~2009年)的预算经费高达9亿欧元。按照“曙光”计划,欧空局将有能力在2010年让其自行研制的探测器漫步火星。目前,欧空局已经就“曙光”计划的第一阶段和工业界达成了合作协议。欧空局计划于2007年发射一颗小型卫星,以测试如何才能将火星探测器连同火星土壤标本一起顺利收回地球,然后在2011~2014年间真正实现将火星岩石标本带回地球的目标。

(三) 中国“探月工程”计划秩然有序

2004年2月25日,中国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组织召开了绕月探测工程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宣布我国绕月探测工程从即日起正式进入实施阶段。整个探月工程分为“绕”、“落”、“回”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04~2006年,将研制和发射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该卫星将绕月飞行,并将收集的探测数据传回地面。第二阶段为2007~2010年,目标是研制和发射航天器,以软着陆的方式降落在月球上进行探测。第三阶段为2011~2020年,目标是月球表面巡视探测与采样返回。该阶段将分两期完成,前期(2011~2015年)主要研制和发射新型软着陆月球巡视车,后期(2015年后)主要研制和发射小型采样返回舱、月表钻岩机、月表采样器,机器人操作臂等,并将采集的样本送回地球,同时对着陆区进行考察,为下一步载人登月打下基础。其中,第一阶段工程将投入14亿元人民币,第一颗名为“嫦娥一号”的卫星已于2004年完成样机设计,计划于2006年发射升空。

此外,在努力实现月球探测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工作的基础上,我国还将积极开展火星及其他行星探测器的可行性和方案论证,并参与国际合作,以在深空探测方面有更大的进展。

(四) 俄罗斯深空探测计划欲重振雄风

俄罗斯联邦航天署署长佩尔米诺夫2004年10月上旬表示,俄罗斯计划在2009年向火星卫星“福布斯”(火卫一)发射无人探测器“福布斯-土壤”,以探测火星的土壤成分。据俄拉沃奇金科研生产联合体总裁普奇哈泽介绍,目前该联合体已设计出“福布斯-土壤”无人探测器草图并已开始进行相关试验。

据俄罗斯国际文传电讯社报道,俄罗斯航天局副局长尼古拉.莫伊瑟夫在2004年11月8日接受采访时表示,俄罗斯将在2020~2025年期间在月球上建立首座自动化基地。为配合有关计划的实施,俄罗斯目前正在加紧研制新一代宇宙飞船“三桅帆船”和载人轨道平台。预计第一艘“三桅帆船”型宇宙飞船将在2012年发射升空。

(五) 印度无人探月计划开始启动

2004年9月11日,印度一位官方发言人表示,印度内阁已批准印度在2008年以前进行无人月球探测计划。印度的第一个月球探测器名为“Chandrayaan-I”,计划于2008年由极地卫星运载火箭(PSLV)将其送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随后将由一个双推进剂系统把它从转移轨道送入月球轨道。据估计,印度的第一个无人月球探测计划约需8300万美元。

(六) 日本深空探测计划举步为艰

2003年日本的深空探测计划受到了很大的挫折,2003年12月该国的“希望号”火星探测器因故障失去了进入预定轨道的最后机会。月球探测方面,日本原计划于2004年8月发射的“月亮A号”探测器因技术和资金困难而变更了发射日期,新日期至今仍未确定。2004年8月11日,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向文部科学省宇宙开发委员会报告说,预定2006年发射月球探测卫星“月神A号”计划也难以实施,卫星3年内升空可能性不大,而且如果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也可能中止该计划。此外,2003年日本航天局还准备实施另外一颗月球探测器“月神2号”的试验计划,由于得不到必要的财政支持也被迫取消。

虽然存在种种困难,日本研究人员仍计划研制能探测火星大气的小型卫星,并将其装入俄罗斯计划于2009年发射的火星探测器中,共同对火星进行考察。

二、世界卫星技术稳步发展

截至2004年12月26号已经完成的航天发射中,世界各地共将50多颗通信、军事、地球轨道探测等类型的卫星送至太空。其中航天大国美国发射次数和卫星数量最多,俄罗斯、中国等国家紧随其后。从2004年世界卫星事业的发展情况看,商用通信卫星仍是重点,随着世界对移动通信、数字电视、互联网等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通信卫星发射也呈增长之势。在军事卫星方面,由于世界反恐形势日益紧张,以及应对可能发生的地区冲突,世界各大国都在加强其空间军事力量,各种军用卫星技术的研究也成为了重点。其中,美国在进一步完善了其GPS系统的同时,增加了导弹告警和其他秘密侦察卫星。俄罗斯也在改进其“格洛纳斯”系统的同时,不断加强其卫星侦察能力。在科学研究方面,中国2004年发射升空的10颗卫星中多数是用于对地观测的科学实验卫星,为世界和平利用卫星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 民用通信卫星仍是重点

2004年,通信卫星仍占据了民用卫星的主要市场。美国通信公司的AMC10、AMC11、AMC15和AMC16通信卫星,将提供电视、广播、互联网和宽带等服务;由美国劳拉空间系统公司制造“电星18”、“电星14”和DIRECTV 7S通信卫星,其中前两颗分别为亚太地区、美洲和北大西洋地区提供民用通信服务,而DIRECTV 7S则将为美国提供娱乐节目和本地信道服务。俄罗斯发射了“快船”AM-11和“快船”AM-1两颗民用通信卫星,它们将用于数字电视、电视电话和视频会议等服务。在法国发射升空的加拿大通信卫星公司“阿尼克-F2”通信卫星是迄今为止人类制造和发射的最大通信卫星。国际通信卫星组织发射了采用等离子推进系统进行轨道位置保持的“国际星10-02”通信卫星。为日本提供商业无线电通信服务的“超级鸟6号”通信卫星和日韩共用的首颗移动广播卫星MBSAT都在美国发射升空。欧洲的W3A通信卫星将为欧洲和非洲用户提供商业通信、互联网及电视转播服务。西班牙的“亚马逊1”通信卫星,它将为南美洲、北美洲以及西班牙在内的欧洲西南部地区用户提供电视广播、电话、VSAT、数据传输、因特网连接等多种通信服务。印度发射了世界上首颗专门用做教育用途的EDUSAT卫星,也是该国发射的最重的一颗卫星,它将为远程教育提供通信服务。

(二) 军事卫星不断加强

2004军事卫星仍主要集中在美国和俄罗斯两个航天大国,两国除分别完善其GPS和“格洛纳斯”导航卫星系统外,还发射了多颗秘密军事卫星。美国发射了GPS 2R-11、GPS 2R-12、GPS2R-13 3颗GPS卫星,NRO秘密侦察卫星,以及用于导弹告警的DSP 22卫星。俄罗斯共发射了7颗军用卫星,其中包括3颗“宇宙”系列秘密军用卫星和3颗“格洛纳斯”导航卫星,以及一颗用于俄罗斯军事演习的秘密军事卫星。

军事卫星另一重要领域军用小卫星技术也得到各国的关注。美国国防部相继推出了“微型卫星动能杀伤有效载荷(MKKP)”和“实验卫星系列(XSS)”两个微型卫星计划;由英国国防部和英国国家航天中心共同出资研制的“战术光学卫星”将于2005年上半年发射升空。

(三) “先兆”地球观测卫星成功发射

2004年7月15日,美国最新的地球观测系统(EOS)卫星“先兆”被成功送入700公里高的预定轨道。“先兆”是为NASA建造的第二颗地球观测系统卫星,设计寿命为6年,其主要任务是了研究大气成分,测定污染物的移动和平流层臭氧的恢复情况以及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该卫星与已经发射升空的“陆地”卫星及“水”卫星等一起组成了美国的地球观测系统。

(四) 中国卫星技术蓬勃发展

2004年是中国航天史上创纪录的一年,全年分别在酒泉、西昌、太原三大发射场进行了8次发射,共把10颗卫星送入太空,它们分别为:试验卫星1号、纳星1号、探测2号、第19颗和第20颗返回式卫星、实践6号A和实践6号B、风云2号气象卫星C星、资源2号卫星、试验卫星2号。其中,“探测2号”卫星的发射升空标志着我国实施的“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取得圆满成功。该卫星将与2003年发射的“探测1号”一起,与欧洲空间局“磁层探测计划”的4颗卫星联合布网,将实现人类历史上首次对地球空间的6点立体探测。试验卫星1号、2号和纳星1号3颗小卫星的成功发射升空说明中国航天技术在小卫星研制领域又取得新的进展。我国首颗电视直播卫星鑫诺2号的研制工作也进展顺利,并计划于2005年5月发射升空。该卫星将大大促进中国卫星业的发展,并推动国内卫星电视直播产业的形成和发展。2004年10月9日,我国和欧盟正式签署了欧洲民用卫星导航“伽利略”计划的技术合作协议,中国将出资2亿欧元,并承担部分卫星的发射任务,对该系统有20%的拥有权和100%的使用权,这将对我国卫星导航事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2004年12月14日,世界最大的小卫星研制试验基地——小卫星及其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在北京航天城落成,其设计能力为年产6~8颗卫星,该中心的成立将大大促进我国小卫星及微小卫星技术的发展。

中国国家航天局局长孙来燕表示,我国卫星技术未来发展的重点是建立长期稳定运行的对地观测体系,分阶段实现对中国周边地区乃至全球陆地、大气、海洋的立体观测和动态监测。

三、国际空间站艰难维护

(一) 俄罗斯成为维护国际空间站的主力

由于2003年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的失事,美国的航天飞机停飞,俄罗斯成为唯一能向国际空间站运送宇航员和货物的国家,致使国际空间站的维护产生了一定的困难。2004年,俄罗斯共向国际空间站进行了6次发射,其中“奋进号”飞船向空间站运送了4次货物,“联盟号”飞船进行两次载人飞行,俄罗斯无疑已成为了国际空间站维护的主角。另外,布什于2004年提出2010年完成国际空间站美国承担的建造任务后,美国将退出空间站的项目,这也给国际空间站未来的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

(二) 国际空间站科学研究成果显著

由于运力的不足,2004年国际空间站的宇航员克服食物和饮用水短缺等困难,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2004年4月30日返回的国际空间站第8次长期考察,该考察组的卡列里和福阿莱在太空轨道上进行了20多项长期实验。为准备未来进行火星载人飞行,他们在国际空间站上进行了人体模型试验,测试长期火星载人飞行过程中,太空辐射对人体器官的影响等。2004年10月14日,国际空间站第9次长期考察返回,宇航员帕达尔卡和芬克成功地进行了4次太空行走。前两次成功地将4个大型陀螺仪中的一个恢复供电,使重达200吨的国际空间站能够在飞行中保持稳定,并将太阳能电池板对准太阳。第三次是在“曙光号”功能舱外安装由数个激光反射器组成的激光系统。第4次出舱的主要任务则是在“星辰号”服务舱外安装3个天线。此外,他们还在空间站上进行了约40次科学实验,带回了国际空间站内的一些实验数据和材料,其中包括其培育的第二代太空豌豆种子。另外,由焦立中和沙里波夫组成的第十次长期考察团将在空间站工作196天,在此期间他们将进行大量科学试验,其中包括艾滋病疫苗效果观察等。他们将于2005年1月和3月分别进行两次太空行走,并为迎接明年恢复飞行的美国航天飞机再次飞抵国际空间站做准备工作。

四、地球轨道探测器喜忧参半

(一) “哈勃”太空望远镜将终结使命

“哈勃”太空望远镜无疑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太空观测设备,它经过了4次维修,已在太空服务了14年之久。由于2004年年初美国对其航天计划进行了调整,宣布将不再对“哈勃”天文望远镜进行维修,使得这一为人类天文事业作出重大贡献的望远镜将不得不于2007~2008年间退出历史舞台。这件事引起了世界各方面的争论,无论如何,在新的设备发射升空以前,这一重要探测设备的退役无疑将给人类对宇宙的探测带来一定的损失。

(二) 新型太空望远镜“詹姆斯.韦伯”仍在研制之中

1996年,美国正式开始了将取代“哈勃”的新一代太空望远镜“詹姆斯·韦伯”的研制工作。“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预计造价8.2亿美元,设计寿命为5~10年,它将于2011年8月发射升空。该望远镜将携带一台红外摄像机、一台近红外光谱摄制仪以及一台组合式中红外摄像机与光谱摄制仪,将被发射到距地球150万公里的高空。由于距离地球太远,无法派人进行维修,因而其设计制造要求极高。

(三) “引力探测B”升空引人关注

2004年4月20日,由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和斯坦福大学联合研制,耗时45年,耗资7亿多美元的“引力探测B”终于被送入预定的太空轨道,抵达预定工作位置后,还需要2个月的时间进行准备,然后开始长达16个月的测量。这次成功发射意味着美国验证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长达45年的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引力探测B”是NASA执行的纯研究项目之一,旨在通过测量地球引起的时空弯曲和地球旋转引起的时空扭曲以验证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该探测器将帮助科学家更好地了解宇宙的基本结构,以及更清晰地认识物质世界和相对论间的关系。

(四) “雨燕”伽马射线探测器升空

2004年11月20日,耗资2.5亿美元,由美国航空航天局和意大利、英国的航天部门联合发起研制的“雨燕”伽马射线探测器经多次推迟后终于成功发射升空。该探测器仅重1470千克,配有三台望远镜,能够在捕捉到伽马风暴后的最短时间内进行暴源和余辉的多波段观测。据称“雨燕”是有史以来旋转速度最快的太空科学探测器,可以完成探究伽马风暴的起源、甄别伽马风暴的类别、研究伽马风暴的演化等任务,从而为揭开宇宙中黑洞形成之迷搜索进一步的证据。

五、2005年深空探测仍是热点

由于2004年美国“勇气号”和“机遇号”探测器成功登陆火星,深空探测仍将成为2005年世界航天技术研究的热点。2005年1月8日,日本宣布新的太空计划,其核心内容是在月球表面建立无人太空基地,以及在比月球更远的地方建立“深层空间站”等。1月12日,美国成功发射了“深入撞击号”探测器,该探测器将在几个月的飞行后,于7月4日抵达“坦普尔1号”彗星。届时,它将释放一个小型撞击舱以时速37000公里撞击彗核,同时利用观测舱记录下碰撞的全过程并对飞散出的各种物质进行详细分析。1月14日,欧空局的“惠更斯”着陆器成功登陆“土卫六”,并开始向母船“卡西尼”发送数据。5月12号,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将开始执行自2003年“哥伦比亚号”失事后的首次飞行任务。8月10日,美国航空航天局将发射旨在寻求火星是否有水的证据的火星侦察探测器。10月26日,欧洲将发射“金星快船”探测器,执行地球近邻金星的无人探测任务。中国也将在2005年下半年发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
网上复制的,写论文时请慎重!!!!!!!!!

2. 人造卫星的未来发展趋势

我觉得未来的卫星会用到军事方面和探索。

3. 卫星定位的发展趋势

GPS今后的发展趋势将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卫星系统的更新与多个卫星定内位系统共存,将明容显改善卫星导航定位的精度和可靠性。
● 双频高精度测地型接收机将继续高度垄断在几个技术领先的GPS厂家手中,美国将继续保持其绝对优势。
● 单频测地型接收机和导航接收机OEM板产业将扩散到世界各地,虽是低档次的GPS产品 ,但用途广、用户多、市场大。美国把GPS单频OEM板的生产技术转让出口,因而推动了世界各地企业投资GPS OEM的生产。
● 陆地导航定位产品将成为发展最快的GPS产业。
● 21世纪后定位系统将向着多系统相互竞争与补充的方向发展。

4. 近代中国卫星的发展

中国卫星直播广播电视现状及未来发展前景展望文/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无线电台管理局李楠摘要:本文介绍了我国卫星直播广播电视的发展现状及优势特...

5. 如何看待通信卫星行业的现状和前景

近年来,我国卫星通信技术得到了长足发展,并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进一步夯实了我国航内天信息的基础。卫星容通信产业迅猛崛起,带动了卫星通信设备进步。
据《中国卫星通信设备行业市场需求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全球卫星产业产值逐年增长,从2009年的1610亿美元稳定升至2014年的2030亿美元,其中美国占据了很大部分。
从全球卫星通信产业来看,我国还有不小差距。目前,美国仍牢牢占据着龙头地位,其卫星产业公司的产品在全球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及影响力。
在卫星通信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卫星通信设备将显著受益,相关产品也将随之走出国门。不过,我国卫星通信应用起步较晚,卫星通信设备在人才、技术等方面还有很大提升空间。随着产品升级迭代,我国卫星通信设备必然会取得较大进步,助力卫星通信产业做大做强。

6. 卫星导航的发展趋势

是实现全球连续、实时、高精度导航,降低用户设备价格,建立导航与通信、海空交通管制、授时、搜索营救、大地测量及气象服务等多用途的综合卫星系统。
12月12日,在2012中国经济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上,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任务团队摘得“创新奖”。《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在颁奖词中有这样一句话,“2012年11月,北斗16颗卫星成功发射,随着北斗明年即将投入商用,中国不仅摆脱对GPS的依赖,北斗也将衍生出惊人的卫星定位产业。”这句话透露出北斗卫星导航即将商用这块“大蛋糕”所蕴含的巨大的投资机会。
政策催动千亿产值
资料显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定位与通信系统(CNSS),是继美全球定位系统(GPS)和俄罗斯GLONASS之后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
该导航系统由空间端、地面端和用户端组成,现已初步具备区域导航、定位和授时能力。
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部印发的《导航与位置服务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明确指出:“十二五”末,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要形成1000亿元以上的规模,初步建立5个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培育30家创新型企业,形成10个左右的示范和试验应用。
《规划》中还提到,要面向培育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和构建国家定位导航授时体系的重大需求,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协同攻关;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拓宽导航与位置服务应用领域;促进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应用与产业化,完善自主的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链;形成自主可控的导航与位置服务能力,全面提升我国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此外,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也已被列为《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16项重大科技专项之一。
据中国卫星[2.50%资金研报]导航定位协会做出的预测,到2015年,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的产值将超过2250亿元;至2020年,中国将建成北斗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届时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产业的用户规模将成为世界第一,产业年产值将超过4000亿元,其中20%的贡献来自出口收入。
将在国内打破GPS的垄断
长期以来,我国在导航领域的关键技术与产量上均落后,使GPS在我国几乎处于垄断地位。数据显示,GPS国内市场份额超过95%,在电力传输、通信、金融等领域,严重依赖GPS提供的精准时间。
据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咨询中心统计,截至2011年年底,我国“北斗一号”终端社会持有量为10万余套,参与北斗终端研发或销售的企业数量仅为为50~60家,年产值为3亿~4亿元左右;而GPS导航终端2011年的总销售量突破4500万台,产值接近700亿元,参与企业超过6800家。
“虽然目前GPS仍占据国内导航市场的垄断地位,但今后,北斗导航有着巨大的替代需求和市场空间”,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通信行业分析师向记者表示,由于北斗卫星导航系我国自行研发,一定会得到政府的强力支持。
“首先是安全性考虑,政府或央企将会优先采购北斗产品;此外,政府也会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相关政策等大力支持北斗产业的发展。”他指出,北斗一定将成为与全球定位系统(GPS)相抗衡的卫星导航系统。
中科院院士杨元喜则更乐观。2012年5月,他在广州市科普大讲坛公开表示,未来北斗的目标是实现80%的中国市场占有率,并力争20%的全球市场。
杨元喜还指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对全世界导航的精度、稳定性、可靠性的贡献率可达到23.6%。与GPS相比,北斗的首次定位速度和授时精度都表现出比GPS更好的优越性。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结网完成后,系统用户定位,电文通信和位置报告只需要几秒钟,而GPS首次定位却需要1~3分钟。
利好上下游
多家公司
上述通信行业分析师向记者表示,在北斗卫星导航产业投资标的的选择上,可遵循两条投资思路:一是产业链上游的卫星导航系统建设,即北斗卫星制造、卫星芯片及卫星运营与系统集成;二是产业链的下游,即北斗卫星导航面向大众消费者的导航设备,包括手持、车载导航仪以及相关的应用软件。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官方网站显示,根据系统建设总体规划,到2020年左右,其将建成覆盖全球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届时,空间段包括5颗静止轨道卫星和30颗非静止轨道卫星,地面段包括主控站、注入站和监测站等若干个地面站,用户段包括北斗用户终端以及与其他卫星导航系统兼容的终端。
按照计划,未来还将有19颗北斗卫星发射,以及若干地面基站及相应设备的建设,这对于服务北斗的零件、设备供应商以及运营商而言是一个绝佳的机会。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在A股市场上,与北斗卫星导航上游产业链密切相关的公司包括国腾电子[7.31%资金研报](300101)、北斗星通[1.63%资金研报](002151)、中国卫星(600118)等。
其中,国腾电子主要从事北斗卫星导航关键元器件的生产、北斗系统运营以及部分军用导航设备终端的生产。而北斗星通、中国卫星主要涉及北斗导航的系统集成以及运营服务。
北斗的下游产业则是车载及手持导航定位设备,其中尤以车载导航设备消费者最为熟知。数据现实,截止到2012年6月底,我国汽车保有量已达1.14亿辆,预计到2020年将超过2亿辆。汽车的普及和未来持续稳步增长的趋势,给车载定位市场带来无限商机。

中新社西昌4月10日电 (记者 陶社兰)中国第八颗北斗导航卫星10日4时47分发射成功。这次发射标志着北斗区域卫星导航系统的基本系统建成,在中国自主卫星导航系统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标志着北斗系统建设和应用步入新的发展阶段,对中国卫星导航事业发展影响深远。 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主任冉承其接受中新社访问时介绍说,第八颗北斗导航卫星是一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是北斗导航系统组网卫星的第一次发射,也是中国“十二五”期间的首次航天发射。这颗卫星将与此前发射的北斗导航系统多颗卫星构成基本系统(由GEO和IGSO卫星组成),经过一段时间的在轨验证和系统联调后,将具备向中国大部分地区提供初始服务条件。
据知,中国正在积极实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工作,其目标是:建成独立自主、开放兼容、技术先进、稳定可靠的覆盖全球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促进卫星导航产业链形成,形成完善的国家卫星导航应用产业支撑、推广和保障体系,推动卫星导航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各行业的广泛应用。
冉承其说,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正按照“质量、安全、应用、效益”的总要求,坚持“自主、开放、兼容、渐进”的发展原则,按照“三步走”发展战略,稳步推进。
第一步,2003年建成北斗导航试验系统,该系统由3颗地球同步静止轨道卫星和地面系统组成,投资少、见效快,具有开机定位快速、支持位置报告和信息交换等特点,可为中国及周边地区的中、低动态用户提供定位、短报文通信和授时服务,已应用于水利、渔业、交通、救援等国民经济领域,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第二步,2012年左右,将建成由十余颗卫星组成的北斗区域卫星导航系统,具备覆盖亚太地区的服务能力,采用无源定位体制,具有定位、导航、授时以及短报文通信功能。
第三步,2020年左右,建成由30余颗卫星组成,覆盖全球的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系统性能达到同期国际先进水平。
他并称,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将提供高质量的卫星导航服务,包括开放和授权两种服务类型。开放服务将面向大众用户免费提供高可靠性的定位、测速和授时服务,定位精度10米,测速精度0.2米/ 秒,授时精度10纳秒;授权服务面向专业用户提供更高精度的定位、测速、授时、短报文通信、差分服务以及系统完好性信息服务。
“根据系统建设计划,今明两年中国将陆续发射多颗北斗导航卫星,完成北斗区域卫星导航系统建设。同时,将推广卫星导航在各行业的广泛应用,特别是建立和完善中国卫星导航产业支撑、保障与推广体系,促进卫星导航产业的发展,促进卫星导航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冉承其说。
冉承其强调,为使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更好地为全球服务,推动世界卫星导航系统的发展,中国愿与世界各卫星导航系统开展合作与交流,积极探讨在导航标准制定、科学研究、应用发展、兼容与互操作和系统完好性等方面的合作。

7. 国内GPS导航重点企业有哪几家卫星导航技术的发展趋势

2008年被人们称为中国的“3G元年”。众所周知,目前在国内通信领域,最火的就是试运行的TD-SCDMA——3G标准。作为新一代的通信技术,3G带给人们非常多的期许。3G牌照的全面发放,也成了人们共同关注的焦点。其实在国内的GPS导航领域也在经历着一场蜕变,第三代PND类导航产品的应运而生,已经把人们带进了全新的导航时代。
卫星导航应用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将成为“十一五”发展的亮点。在“十一五”期间,卫星导航在其它领域如航空、海路、铁路、建筑、电信、电力等方面的应用都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卫星导航技术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卫星导航的多系统并存,使系统可用性得以提高,应用领域将更广阔;二是多元组合导航技术正在得到推广应用,主要有GPS与移动通信基站定位、陀螺、航位推算技术等的组合应用;三是卫星导航与无线通信等其它高技术相结合,如GPS接收机嵌入到蜂窝电话、便携式PC、PDA和手表等通信、安全和消费类电子产品中,从根本上促进了IT技术的整体发展。
中国GPS导航系统市场的发展潜力非常巨大,在未来的数年内,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车载GPS市场,2006-2009年中国汽车GPS导航系统市场年增长率将超过50%,由于导航卫星、车载导航设备商业化应用环境以及卫星导航应用标准的成熟,车载导航系统将被消费者更加广泛地接受,产品价格也会逐步下降,市场规模将不断扩大。

8. 简述中国北斗发展现状和趋势

北斗系统已成为中国实施改革开放40年来取得的重要成就之一。2018年底,专北斗系统已经面向“属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开通服务,到2020年服务范围将覆盖全球,2035年前还将建设完善更加泛在、更加融合、更加智能的综合时空体系。

我国北斗导航系统发展起步较晚,近年来发展呈加快布局趋势。北斗产业目前在国内导航市场占比不高,但产业发展空间较大。根据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的预测,到 2020 年,中国将建成服务全球的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届时用户规模有望达到世界第一,年产值将超过 4000 亿元,导航定位终端社会总持有量超过 10 亿台。

——以上数据来源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北斗导航行业重点企业发展分析及投资前景报告》。

9. 中国卫星北斗导航产业前景如何

2018年5月23日至25日,第九届中国卫星导航年会在哈尔滨拉开帷幕,中海达、华大北斗等一批国内企业先后发布了自主研发的北斗芯片产品。

过去数年,缺“芯”是国内卫星导航产业的痛点。如今,随着一批自主研发的北斗芯片进入市场,我国卫星导航产业缺“芯”困局呈现“散点突破”的态势。北斗芯片研制已实现设计与封装,实现中国人的独立自主。这与国内北斗企业长年坚持自主研发路线分不开。

据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近日发布的《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白皮书》(下称《白皮书》),2017 年,围绕与信息产业、汽车电子、移动通信、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产业交叉点的协同创新越来越受到关注和推崇。“北斗+”催生出越来越多的应用新模式,产业融合趋势愈加明朗。穿戴式设备、新零售、无人驾驶、综合安防和智慧城市建设等应用领域,市场潜力巨大。

北斗系统对待 GPS 等其它导航系统的逻辑是“兼容”和“自主可控”。一方面,北斗系统不排斥 GPS,探索与GPS等其它导航系统的兼容和互相操作,以增加定位精度和服务质量;另一方面,中国需要独立自主掌握卫星导航技术。

一批高精度北斗芯片近日在哈尔滨的集中亮相,是我国北斗产业自主研发前进的又一步。此前的标志性事件是,2017年9月,华大北斗所研发的全球首个支持新一代北斗三号信号体制的多系统多频高精度SoC导航定位芯片正式发布。

另一值得关注的事件是,泰斗微电子近日获得广东国民凯得创投领投的C+轮融资,总融资额超过1亿人民币,该企业是摩拜单车定位导航芯片的最大供应商。

芯片、板块、核心器件的研制是上游的重要环节,也是关涉北斗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环节。仅在哈尔滨的会场上,就有中海达、北斗星通、西安希德、华大北斗等企业发布或展示自主研发的北斗芯片,华大北斗还发布了“北斗芯片开发平台”。

《白皮书》显示,截至 2017 年底,我国卫星导航专利申请累计总量已突破 5 万件, 首次跃居全球第一位。另据国家导航系统办公室数据,国产北斗芯片累计销量突破5000万片,高精度OEM板和接收机天线已分别占国内市场份额30%和90%。

但这并不代表中国已经赶超国际强手。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当前,国产北斗芯片已实现规模化应用,工艺由0.35微米提升到28纳米,最低单片价格仅6元人民币。被视为产业链关键的设计环节,以及封装技术,国内企业已实现完全自主化;但另一方面,集成应用能力、围绕核心芯片的技术研发和设备制造,依然是国内北斗企业的短板。

高端芯片的制作工艺,中国很快会赶上。国内北斗芯片行业的发展,不大可能出现“卡脖子”问题。现在要解决两个关键问题,一是制作芯片的光刻机技术,二是高密度、高分辨率晶片的材料问题。

当前,不像国外有高通、英特尔、三星等行业巨头,国内导航芯片研发企业呈现多而散的格局。此外,芯片行业投资大、周期长、风险高的特点也决定了很难依靠一两家企业做大做强。

多名业内人士指出,当前国产北斗导航定位芯片产业发展模式较为封闭,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企业自身资源、研发投入和人才水平等因素限制,很难以一己之力推动芯片核心技术水平的快速提升。

既然一家做不了,那就放开大家一起做。“北斗芯片开放平台”这样的产品正体现了这样的逻辑。

10. GPS发展趋势

GPS的应用已十分广泛,而且越来越广泛,差不多涉及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尤其是近几年来其向消费市场的发展的强劲势头表时,以GPS位代表的卫星导航应用产品,由于他能很容易地提供位置、速度和时间信息,所以会很快成为现代信息社会的重要信息来源,成为信息时代的国家基础设施之一,由于他功能强大、使用方便、价格合适,所以能很好的与其他系统结合,形成大量的新应用、新产品,迅速的进入我们日常工作、学习、生活和娱乐中,它的发展具有如下特点:

GPS应用产品产业是当前国际上八大无线产业之一;
GPS也是目前世界上发展的最快的三大信息产业之一;
GPS与GSM和CDMA的结合已成为全球通信导航界的热点;

20世纪90年代是GPS大显身手、垄断全还应和形成新型国际产业的10年。21世纪头10年在以GPS为代表的卫星导航产业中仍将由美国占据主导地位。但欧洲、日本、中国和俄罗斯会在这一巨大市场中扮演重要角色。未年10年全还应卫星导航产业发展的总趋势预测如下:

卫星导航手段在多数国家和地区可能成为代替传统导航、定位和定时的唯一手段。在海陆空田四大领域中,凡是需要动态或静态定位、定姿、定时和导航信息的地方都会采用卫星导航信息。

天基卫星信息导航系统及其增加系统将成为全还应信息社会的重要基础设施,美国GPS垄断全还应的局面有可能被打破,未来10年可能成为GNSS的10年。

各国卫星导航系统在民用领域的相互兼容将成为国际大趋势。

陆上车辆导航将成功驱动卫星导航产业迅猛发展的强劲动力。

民用的效益远比军用的大,应用面宽广得多,真正做到制造产业化和消费大众化,达到物尽其用;卫星导航技术与通信、遥感和大众消费产品的相互融合将会创造出许多新产品和新服务,开拓出一个商机无限的市场。在未来五年里,将有高达百分之八十多的车辆装上GPS装置。

阅读全文

与国内卫星产业发展趋势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