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产业大全 > 瑶族自治县域文化产业发展

瑶族自治县域文化产业发展

发布时间:2021-01-19 22:38:17

1. 都安瑶族自治县的经济发展

2010年全年都安县生产总值(GDP)272063万元,比上年增长13.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1050万元,增长6.0%;第二产业增加值69779万元,增长23.4%;第三产业增加值111234万元,增长13.9%。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33.5%、25.6%和40.9%。第一、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5.3%、40.6%和44.1%。
2012年,得益于农业、投资、消费平稳较快发展,都安县经济总体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16108万元,同比增长5.0%,增速同比提高2.8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8286万元,增长5.6%;第二产业增加值67685万元,下降2.9%;第三产业增加值130137万元,增长5.8%。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37.4%、21.4%和41.2%。
2012年,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01098万元,同比增长5.9%。其中:农业产值80182万元,同比增长7.07%;林业产值7565万元,同比增长29.26%;牧业产值109050万元,同比增长3.89%;渔业产值358万元,同比增长7.06%;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3943万元,同比增长2.2%。全年都安县粮食总产量121944吨,同比增长2.77%,甘蔗产量450000吨,同比增长22.37%,水果产量20750吨,增长3.56%,生猪出栏39.56万头,增长21.96%,山羊出栏24.53万只,增长2.59%,鸡出栏221.45万只,增长4.50%,蚕茧产量3658吨,增长6.0%,水产品产量2553吨,增长0.51%。
2013年,都安县地区生产总值34亿元,同比增长9%,完成全年目标任务10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6.68亿元,同比增长31.1%,完成全年目标任务107.8%;财政收入3.34亿元,同比增长10.2%,完成全年目标任务10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14亿元,同比增长11.8%,完成全年目标任务10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632元,同比增长12%,完成全年目标任务100%;农民人均纯收入4602元,同比增长13.7%,完成全年目标任务100%。三次产业比例为36.8:21.1:42.1。 都安气候温和,热量丰富,雨水充沛。无霜期长达340天以上,植物生长周期长,一年可两至三熟。都安县劳动力多,于发展农业有利。惟境内山地居多,平谷地偏少,土地面积绝对数虽多,但人均占有耕地少。水资源虽丰富,但多属地下水,地表溪河利用系数不大。雨量虽充沛,但降雨时空分布,春秋多旱,夏季多涝。热量虽足,惟山高弄深,日照偏少。峡谷风害多,常造成旱涝风灾交相侵袭。因耕地多系岩缝地,鸟兽虫害特多。种种不利因素制约农业的发展,粮食难以稳产高产。
都安农业历史上以粮为主,以种植玉米为大宗,间种豆类和红茹;平谷和丘陵地带辅以水稻和甘蔗等经济作物。解放前由于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束缚,生产工艺落后,粮食亩产长期徘徊在百来斤上下。解放后,经历生产关系的变革,改进耕作,进行农田基本建设,推广科学种田,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但38年来,农业生产几起几落。“大跃进”的1958年粮食获得前所未有大丰收,各级干部被胜利冲昏头脑,产生了违反客观规律的“瞎指挥”,导致了1959年粮食生产的大滑坡,总产由1958年的12183.88万公斤,锐减至10539.36万公斤,减产13.5%。
1961年,贯彻执行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后,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1964年粮食总产量达12055.605万公斤;1965年,农业总产值达5644.47万元(按1957年不变价计算),创解放后16年来的最高纪录。1966年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期间,整个农业处于缓慢发展状态,十年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0.013%。1977、1978两年,农业生产虽有回升势头,但由于“左”的思想指导尚未消除,农业生产上的“一刀切,作法仍在推行,农业发展仍属缓慢。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1979年开始推行以家庭经营为主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并从都安实际出发,提出“决不放松粮食生产,充分利用各种小优势,积极开展多种经营,大力发展产销对路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农业生产方针,进行农业内部结构调整,使农业得以发展,1982年,农业总产值突破10000万元。(按1980年不变价)。1984年上升至12138.63万元,1985年为12801.44万元。1987年达到14204万元。比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前的1978年增长29.81%,十年间年递增2.94%,比1950年增长9.84倍,粮食产量则比1949年增长1.8倍,亩产达120公斤,比1949年增长一倍。
2010年全年粮食种植面积46072公顷,比上年减少715公顷;油料种植面积166公顷,减少17公顷;甘蔗种植面积6339公顷,增加952公顷;蔬菜种植面积4801公顷,增加154公顷;木薯种植面积1740公顷,减少276公顷;果园面积5874公顷,增加2385公顷;桑园面积2400公顷,增加706公顷。全年粮食产量112514吨,比上年减产11.2%;油料产量95吨,减产6.9%;甘蔗产量341000吨,减产6.2%;蔬菜产量(含食用菌)61581吨,增产3.5%;园林水果产量19040吨,增产9.0%。 清代,境内铁具、竹器、砖瓦、织布、制纸、南粉、榨油等手工业,其工艺落后,规模很小。
民国时期,手工业较前发展。民国28年3月,县政府筹资购置机具,创办棉纱生产合作社,县府建设科合作股派员兼任主任,工人由各乡(镇)保送,至民国32年因成本昂贵停业。同年8月,县政府利用监所囚犯劳力,创办制纸厂,迨日军犯境停办。
民国35年统计,都安县有工业作坊902家,其中榨桐油35家,制纱纸305家,制竹纸32家,砖瓦62家,爆竹102家,南粉351家,面粉加工15家。此外,有家庭手工业1043间,其中成衣加工400间,烟叶加工19间,弹花83间,造鞋3间,建筑18间,石料150间,藤竹木器3间,糖饼加工124间,锯木加工10间,印刷2间,理发15间,织席4间,金属制品(含铁制农具)130间,漂染3间,照相8间,油纸5间,香烛10间,镶牙3间,洗衣3间,薯粉50间。外销产品主要有纱纸、桐油、南粉和油雨帽。
解放后,国家于1952年,对个体手工业实行委托加工、计划订货和统购包销,促进手工业的恢复和发展。据统计,当年都安县有个体手工业和农户兼营商品性手工业总户数达1.21万户,从业人员1.93万人,总产值259.93万元。生产品种有纱纸、铁具、油纸、木器、薯粉、南粉、豆腐、糖饼、挂面、棉花、布料、砖瓦、红糖、服装、石灰、石料、木炭、竹具、草绳、手工艺品、酒类、草鞋、陶器、石印、竹雨帽、油雨帽、绳子、桐油、食油、犁口、蓑衣、竹纸、壮锦、瑶绣等40余种。1950年至1952年手工业产值平均年递增11.1%,1954年8月,先后建立高岭纱纸生产合作社、安阳铁具生产合作社和16个手工业生产合作小组,年底入社成员335人,占当年个体手工业者总人数的13%,产值19.61万元。同期,国营工业产值14.65万元,个体和兼营手工业产值275.02万元。1956手3月,县手工业合作社联合社成立。年底,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都安县手工业合作社(组)43个,从业人员1676人,总产值达166.48万元。1953~1957年,工业产值年平均递增7.4%。
1976~1980年第五个五年计划时期,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指引下,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对经济效益差,长期亏损或污染严重的企业进行关、停、并、转,并在各工业企业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工业生产出现新的转机,虽然由于电力不足,原材料缺乏,不少企业仍无法正常生产,工业总产值年平均递减5.4%,但工业企业经过整顿,增强了活力,为下一步发展奠定较好的基础。1981年~1985年第六个五年计划时期,开展经济体制改革,推行工业生产责任制,从而进一步增强企业活力,调动了职工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并做好电力和原材料供应,对县糖厂、水泥厂等八个重点企业进行较大的技术改造,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质量,开拓市场,提高效益,出现了稳步发展的局面。工业总产值年平均递增5.4%。1987年都安县乡以上工业企业有100家,其中国营企业29家,二轻11家,乡办工业60家。此外,个体、私营工业有1千多家。门类有电力、机械、建材、造纸、文印、食品、煤炭、纺织、缝纫、皮革、化学、榨油、自来水等,工业总产值2599万元,占全年工农业总产值1.68亿元的15.47%。
1950年至1987年,工业总产值年平均递增7.04%。
2010年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50562万元,比上年增长17.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0374万元,增长25.7%;产品销售率96.39%;工业品出口交货值11237万元,增长121.2%。全年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78.28%,比上年提高62.26点;主营业务收入77369万元,增长48.46%;利税总额6527万元;利润总额2721万元。
2012年,2家企业因环保政策性限制停(减)产退出规上工业企业名录,其他企业的经营情况也是险象环生。全年工业总产值125319万元,同比下降0.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82919万元,同比下降2.8%。其中:竹藤编织业产值16228万元,同比下降6.68%;机械制造业产值19896万元,同比增长4.96%;电力生产及供应业产值14946万元,同比增长28.29%;制糖业产值22002万元,同比增长15.50%。

2. 江华瑶族自治县的经济

2012年,江华瑶族自治县地方生产总值完成65.56亿元,比2011年增长(增长基础均为2011年,下同)12.2%。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8.8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19.19亿元,增长18.4%;第三产业增加值27.57亿元,增长13.2%。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为15733元,同比增长12.5%。全县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8.7:29.3:42.0,与2011年相比,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下降了1.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提高了1.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提高了0.5个百分点。
2012年,江华瑶族自治县财政收入突破5亿元,净增1.26亿元,增长33.7%,人均财政收入首次超过1000元;其中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达82.4%。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1亿元,同比增长37.1%。教育、医疗卫生、社保和就业、文化体育、农林水等民生支出达12.34亿元,同比增加2.04亿元,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77.2%。
2012年末,江华瑶族自治县各项存款余额71.05亿元,比年初增加10.22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45.86亿元,比年初增加6.86亿元。年末各项贷款余额29.76亿元,比年初增加2.98亿元。其中短期贷款余额3.94亿元,比年初减少4.84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25.82亿元,比年初增加7.82亿元。 2012年,江华瑶族自治县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2.73亿元,比2011年同期增长7.4%,其中:农业总产值为11.68亿元,增长5.3%;林业总产值为9.78元,增长11.2%;牧业总产值为9.89亿元,增长5.3%,渔业总产值为0.32亿元,增长13.9%,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为1.06亿元,增长15.0%。
2012年,江华瑶族自治县农作物播种面积68.12千公顷,下降5.56%,其中:粮食作物面积44.93千公顷,增长1.65%;油料播种面积4.35 千公顷,增长10.13%;蔬菜播种面积11.44千公顷,增长0.09%。
2012年,江华瑶族自治县新增机械化作业面积26.99万亩,全县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了41.97%。 2012年,江华瑶族自治县完成工业增加值17.14亿元,增长18.5%。其中:规模工业增加值10亿元,增长24.0%。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轻工业7.38亿元,重工业27.33亿元。新增规模工业企业13家,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96亿元,比2011年增长20.4%。从构成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的指标来看: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7.7%,同比上升1.8个百分点;规模工业增加值率为28.8%,同比上升0.6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为5.7%,同比下降了1.3个百分点。全县拥有资质的建筑企业3家,实现总产值1.15亿元,比上年增长37.6%。
2012年,江华瑶族自治县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6.31亿元,比2011年增长38.7%。其中:全部单位投资41.18亿元,增长42.5%,房地产开发投资5.13亿元,增长14.3%。商品房施工面积71万平方米,竣工面积16.7万平方米,销售面积22.5万平方米,同比分别增长13.2%、22.5%、33.7%,实现商品房销售额3.92亿元,同比增长31.1%。 2012年,江华瑶族自治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23.85亿元 ,比2011年增长15.9%。其中,限额以上商业企业实现零售额9.88亿元,比2011年增长32.0%,限额以上批发业3.31亿元,比2011年增长38.3%;限额以上餐饮业1.66亿元,比2011年增长32.9%。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完成21亿元,增长15.8%;住宿餐饮业完成2.85亿元,增长16.4%。
2012年,江华瑶族自治县共引进项目40个,其中外资项目2个,其中:合同审批外资6300万美元;实际到位外资6668万美元;实际到位内资44.2亿元;实现外贸进出口1179.4万美元。
2012年,江华瑶族自治县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330.11万人次,同比增长31.78%;实现国内旅游总收入17.73亿元,同比增长31.3%。
2012年,江华瑶族自治县邮政业务总量达到2105万元,电信业务总量达到3452万元。2012年末固定电话用户3.88万户,移动电话共19.63万户,其中移动14.13万户,联通2.8万户,电信2.7万户。互联网迅速发展,三家用户共计1.98万户。

3. 恭城瑶族自治县为什么发展旅游业

这个问题就大了。

可以从恭城有什么开始说。
恭城,瑶族自治县,有民族特色,内文庙武庙保容存良好,还有个会馆,,包括后面的月柿节,桃花节,还有草原,都是旅游资源。之前还因为交通有点问题,不过高铁一通,就好很多了,县领导还是有些前瞻性。
而其他行业,恭城还是先天不足,矿没有什么,房地产也发展不起来,旅游业是不错的选择

4. 金秀瑶族自治县的经济发展

金秀瑶族自治县是典型的山区林业县,1998年,国家作出停止采伐天然林决定后,金秀县提出了“一县两策,八块文章”具体工作措施。
“一县两策,八块文章”指依托大瑶山独特的区域经济,独特的民族风情,独特的发展模式,根据金秀特有的地域分布格局,认真抓好山内和山外两个板块的“二元经济”,在山内围绕保护、扩大水源林立法、水资源开发、旅游资源开发及林下经济开发四块文章;在山外立足桐木工业小区和头排商业小区开发,积极抓好以林果经济、农业产业化、工业结构调整、小城镇建设开发一体化经济长廊建设,使之逐步成为经济高度膨胀、快速发展的经济区域,弥补山内发展缓慢的不足,以山外拉动山内,整体推进,协调发展。2001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完成43900万元(可比价),同比增长7.12%;农业总产值完成17917万元(不变价),同比增长5.82%;工业总产值17200万元(不变价),同比增长9.63%;乡镇企业总产值完成51131万元,同比增长15.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100万元,同比增长4.32%;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完成12000万元,同比增长10.04%;财政收入完成2746万元,同比增长2%;农民人均纯收入1350元,同比增长13.35%。

阅读全文

与瑶族自治县域文化产业发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