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从经济普查看二三产业布局与结构
国家统计局发布了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的主要数据。通过这次普查,摸清了我国二三产业的发展规模及布局,以及我国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技术的现状和各生产要素的构成,查实了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小微企业和高技术产业(制造业)的发展状况。已经公布的经济普查数据,为我们全面理解中央对中国经济新常态的表述、分析以及适应经济新常态的相关要求,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参考。
以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为例,原先地位作用较弱的私营企业异军突起,表现了很强的增长势头。2013年末,全国共有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34.5万个,从业人员603.3万。其中,国有企业的法人单位数和从业人员分别为1.0万个和55.7万人,分别占2.9%和9.2%;私营企业的法人单位数和从业人员分别为19.6万个和225.3万人,分别占5.7%和37.3%。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中,国有企业平均每个法人单位的人员规模是55.7人,私营企业的平均规模为11.5人,从这样的数据对比中可以体会国有企业的实力和私营企业的活力。
过去5年中国经济变化中最值得我们关注的,不是各种“总量”的“做大”,而是产业结构的持续改进,以及这样的持续改进对未来变化的预示。
第三产业比重的不断提高,是产业结构优化的最大特点。2013年末在我国二三产业中,第三产业的法人单位数占比由2008年的69.0%提高到74.7%,从业人员占比由2008年的42.4%提高到45.9%。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也在发生一些趋向于“产业升级”的变化。2013年与2008年相比,全部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中,批发和零售业的从业人员所占比重由6.9%提高到9.3%,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从业人员所占比重由1.2%提高到1.6%,房地产业的从业人员所占比重由2.0%提高到2.5%,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从业人员所占比重由2.8%提高到3.7%,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的从业人员所占比重由1.6%提高到2.3%。
制造业“腿长”、服务业“腿短”是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普遍存在的问题。2013年末我国二三产业全部从业人员中,第二和第三产业分别占45.7%和54.3%。在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第三产业规模的扩大和结构的优化,是一个值得期待和给予政策关注的过程。未来第三产业的发展,既能为中国经济发展动力和活力的释放提供空间,也能为中国居民消费扩大和升级提供产品来源,同时还能为第二产业转型升级和科技创新提供催化服务。
『贰』 乳制品工业产业政策的第二章 产业布局
第七条 乳制品工业布局应充分发挥奶业传统优势地区的资源,加快淘汰布局不合理、技术落后的产能;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特色鲜明、布局合理、协调发展的乳制品工业新格局。
第八条 东北、内蒙古产业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4省区,是全国重要的奶源基地和主要的乳制品工业基地。奶牛存栏量大,奶牛单产水平不高,饲草饲料资源丰富,分散饲养比重较大,与主销区运距较远。重点发展乳粉、干酪、奶油、超高温灭菌乳等,根据市场需要适当发展巴氏杀菌乳、酸乳等产品。严格控制建设同质化、低档次的加工项目,扶持建设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项目。
第九条 华北产业区,包括河北、山西、山东、河南4省,是我国新兴的奶牛优势产区和奶源生产基地。地理位置优越,饲草饲料资源丰富,加工基础好,是都市与基地结合型乳业产区。但奶牛品种杂,单产水平低。重点发展乳粉、干酪、超高温灭菌乳、巴氏杀菌乳、酸乳等,合理控制加工项目建设。
第十条 西北产业区,包括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6省区,奶牛养殖和牛奶消费历史悠久,牛奶商品率偏低,奶牛品种杂,养殖技术落后,单产水平低。主要发展便于贮藏和长途运输的乳粉、干酪、奶油、干酪素等乳制品,适度发展超高温灭菌乳、酸乳、巴氏杀菌乳等产品,合理控制加工项目建设,鼓励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乳制品。
第十一条 南方产业区,包括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13省区,奶牛存栏较少,水牛存栏量大,奶类产量小,经济发展程度相对较高,人口密度较大,是牛奶的主要消费地区。主要发展巴氏杀菌乳、干酪、酸乳,适当发展炼乳、超高温灭菌乳、乳粉等乳制品,根据奶源发展的情况和分布,合理布局乳制品加工企业。鼓励开发水牛奶加工等具有地方特色的乳制品。
第十二条 大城市周边产业区,包括北京、天津、上海和重庆4个直辖市,奶牛养殖现代化水平高、牛群良种化程度高,奶牛单产水平高,人口集中,消费市场大,加工能力强,是都市型乳业产区。支持乳制品加工科技的研究与产业升级,鼓励新型乳制品的开发,主要发展巴氏杀菌乳、酸乳等低温产品,适当发展干酪、奶油、功能性乳制品。该区域要率先实现乳业现代化,保障城市市场供给,促进城乡经济和谐发展。原则上不再布局新的加工项目。
『叁』 我国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形成的历史特点
查阅中国历次五年计划,分析建国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和产业
布局形成的历史特点
1949建立新中国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走上了社会主义的道路,为了更好的发展经济,我国制定了“五年计划”,从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已经编制了十个“五年计划”和两个“五年规划”, 今天(2015)“十二五”(2011-2015)规划正在实施进行。在此期间,国民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同时我国的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打上了历史的烙印。 产业结构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曲折和发展,我国经济结构已由以传统农业为主体,工业很不发达,带有浓厚的半封建半殖民地色彩的落后的国民经济体系,变成了现代工业、农业、建筑业、交通运输和商业都得到很大发展的、独立的社会主义国民经济新体系。
按三种产业来看,第一产业相对低位逐渐下降,地二三产业的地位逐渐增高。从1993年到2014年,第一产业比重由46.27%下降到9.17%,第二产业由23.36%到42.64%,第三产业由30.37%到48.19%;工农业产值比重发生根本变化,工业产值由30%上升到82%,农业产值由70%下降到18%;轻重工业的关系,也由原来以轻工业为主,达到基本持平的地位, 我国已经形成了部门比较齐全,结构比较合理的工业体系。农业方面,粮食作物的单一性农业结构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农业向市场经济迅速发展。交通运输方面,铁路、公路、水运、管道、航空等各项交通运输建设得到极大进展,不仅长度有不同程度
的增长,而且运输结构也发生重大变化。
第一产业:农业生产结构的合理调整。我国人口众多,因此我国在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前提下,积极促进农、林、牧、渔的全面发展,合理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总的来讲,我国农作物单产量和总产量都有很大的提高,但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有所下降,经济作物面积增幅较大;畜牧业和渔业产值的增长远高于农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且两者在农业总产值总的比重均有增长。可见我国在努力改变过去单纯抓粮食生产的做法,使农业生产结构合理化。
『肆』 “十四五”时期,国有资本布局与产业结构将会发生什么变化
个人曾经咨询过中大咨询的专家这个问题,他们表示“十四五”时期,随着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经济和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国有企业将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下:
第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要求国资国企资本布局重点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形成高质量发展态势;
第二,全球产业格局变革,要求国有企业进一步把握“一带一路”战略的发展机遇,并实现内外两个市场的均衡发展,构建全面开放的发展格局;
第三,经济发展新旧动能转换,要求国有企业把握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带来的发展机遇,加快战略新兴产业培育,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第四,区域一体化步伐加快,要求国有企业从更广阔层面深化区域合作与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激发国资国企的发展活力;
第五,国有企业改革与优化国资布局的双重任务,要求加快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的组建与改革,为国资国企优化国资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提供有力支撑。
『伍』 产业布局的详细介绍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确立了把东北建设成重工业基地的重大产业决策。东北,这片白山黑水间丰饶的土地,一时间成为中国工业化进程推进最快的地区。
有分析指出,新中国选择东北作为重工业发展基地,除了比邻前苏联的政治考虑,东北原有的工业基础、丰富的自然资源、发达的铁路运输以及有利的周边贸易环境都促成了重工业中心的诞生。
更具决定性意义的是,中央政府利用集权体制的行政命令,调集全国力量支援东北建设。前苏联援建我国的156个项目,其中不少就建在东北,如鞍山钢铁公司、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哈尔滨汽轮机厂等。 直到20世纪90年代前,东北一直执中国重工业之牛耳,中国的汽车船舶制造、钢铁生产、工业重型装备制造等的相当部分都在东北地区。应该说东北的确曾经有过“共和国装备部”的辉煌。
然而,东北重工业基地的建成主要不是市场经济自然发展的结果,不是民间资本向高效益地区流动的结果,而是不计成本的中央计划的产物。
进入20世纪末,东北十年经济发展陷入一种停止甚至衰退的边缘。到1990年,黑龙江、辽宁、吉林3省工业增长率分别倒数全国第二、第四和第五,经济效益也处于落后地位。机制僵化、资源优势丧失、职工大面积下岗等等问题困扰着这片黑土地。这或许是当年的建设者所无法预见的。
一个经济中心形成后,自我强化和走向衰落的两种命运都可能存在。一旦技术和市场条件发生变化,该经济中心走向衰弱就无可挽回。时至今日,市场导向已居主导地位,继续靠非经济手段支撑东北的发展,其成本也就会越来越高,不仅到头来难以为继,而且还会使得最终的补救成本更为高昂。
中国的工业发展,一直寄托了太多的强国梦想,而强烈“赶超意识”往往转化成“大跃进”式的冒进行为,其突出表现为,政府以计划代替市场,进行产业布局。这一思路从建设东北、“三线”建设,一直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末的“洋跃进”。
随着中苏关系恶化,中央政府提出了所谓支援“三线”建设计划,大量工业项目,包括重工业,由沿海向中国中西部地区大规模转移,造成巨大的浪费。尽管内地的投资比重因此大幅度提高,但工业产值占全国的比重并没有相应提高。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大国,片面强调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人为缩小地区差异只能是一厢情愿。
“这也是中国重工业布局中,出现点状布局的原因。”周勤指出,“这一点在大西南、大西北,表现得很突出,产业积聚效应很差。并且政府主导一切,效率缺失,实属必然。”
原第二汽车制造厂的选址可以诠释这个问题。十堰,地处秦巴山区腹地,靠近神农架自然保护区。原第二汽车制造厂就是在1969年,落脚在这片长32公里、宽8.5公里的20多条山沟里。原先这里没有机场,也不通高速公路,进出的主要交通工具是火车,坐火车由武汉至十堰最长时间需10多个小时。很显然,任何一个面向市场的企业都不会选择这里布局。 随着1978年农村经济改革基本解决中国人吃饭后,优先开放沿海城市,加入国际大循环,显得刻不容缓。经济特区的设立,宣布中国开始踏实地实施非平衡发展战略。由南到北,沿海地区次第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一直被忽视的轻工、家电等消费类工业得到了补偿性高速增长。“广货”一时间畅销全国,一举把口碑很好的“上海货”拉下马。到了1990年代,随着经济的全面开放,各大区域的发展在“区域比较利益”的基础上,呈现出多产业、多区位发展态势。其中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等沿海地区成为中国最活跃的经济板块。浙江义乌的小商品、广东顺德的家电、福建晋江的鞋等等,这些扎堆出现的生产基地,真正形成了经济学家所说的产业集群。
目前,这种产业集群正向重化工演进,新型重化工基地已经出现向东部沿海积聚的苗头,甚至一向重工业薄弱的珠三角也表现出产业重型化的趋势。而这一次,政府似乎刻意淡出,市场的作用已经大大加强。
『陆』 什么是产业布局
产业布局可以通俗的理解为产业规划
产业规划就是对产业发展布局,产业结构调整进行整体布置和规划,产业结构就是指三大产业结构。
我区产业规划现状及思考
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我区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离不开产业规划的重要指导作用。进入“十一五”时期,我区经济开始进入工业化中期,也是新一轮快速发展时期,但目前产业规划的滞后制约了我区国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突破规划瓶颈,成为了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我区产业规划现状及问题
近年来,我区先后制定了一系列产业发展规划,如“十五”计划中的各产业计划、夷陵区新型工业化规划纲要、夷陵区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夷陵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战略、夷陵区绿色资源产业化开发规划等,为指导我区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我区产业规划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影响和制约了我区经济发展。
1、规划工作未得到足够重视。从近几年全区的发展来看,我区产业规划工作一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大多数人在思想上认为规划是可有可无的东西,有的产业规划制订也是应付上级要求,没有认真组织实施。
2、整个国民经济产业规划体系还不健全。由于种种原因,我区目前许多产业规划还是空白,各行业主管部门习惯于用年度工作计划和文件去指导产业发展,与市场经济和全区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产业规划体系尚未建立。
3、产业规划之间的衔接不紧密。从“十五”时期以来的我区经济发展来看,我区经济发展经过短暂的调整期后,又步入新一轮快速发展期,同时也是困难挑战制约加剧期,“四大瓶颈”对加快发展制约作用日趋明显,加快全区产业发展规划的制订和完善工作刻不容缓。现在我区产业规划相互之间,产业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城镇建设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之间缺乏衔接与统一,有的还存在一些矛盾。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粮食生产之间、开发区发展与土地利用之间、我区产业发展方向与全市产业布局之间等都存在一些矛盾和冲突。
二、对策及建议
1、提高对产业规划工作的重要性认识。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和完善中,市场对产业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但政府的宏观调控不能放弃。制订产业发展规划是政府的基本职能,也是政府各项经济和行为的前提和依据。区委二届三次全会已提出要着力突破“四大瓶颈”,消除加快发展的制约因素。区政府在部署“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中,安排了农业、工业、旅游、物流、信息等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编制工作。各部门正在编制相关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各行业主管部门要进一步树立科学编制规划,以规划指导产业发展的现代管理理念。
2、建立健全我区产业发展规划体系。针对我区目前产业规划编制工作严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体系尚未建立的现状,当前应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结合全区“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抓紧制订和完善国民经济各产业发展规划,重点抓好全区“十一五”农业发展规划、工业发展规划、现代流通业发展规划、房地产发展规划等专项规划的制订,形成较完善的全区“十一五”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体系。二是完善重点行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根据区委、区政府确定的产业发展重点和我区国民经济实际情况,完成农业中柑桔、茶叶、畜牧三大产业发展规划,磷矿资源综合利用规划的编制;完成全区旅游总体规划修编。为全区国民经济发展重点行业制订详细的发展目标、措施及政策保障,指导行业的快速健康发展。三是迅速启动夷陵经济开发区发展规划制订工作。为了把开发区打造成名副其实的省级开发区,成为全区最具有潜力的产业发展平台和经济龙头,必须以科学的规划指导其发展。要以发展目标、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等为重点,制订科学的“一区五园”发展规划,在未来5至10年把开发区建成有夷陵特色的现代化经济技术开发区。
明确产业规划制订要求,强化规划实施保障。制订出科学的产业发展规划,一是要加强研究,理清产业发展思路;二是发扬民主,提高社会参与度。在规划编制的各个环节,采取多种形式,保障人民群众了解和参与规划编制的权利。健全规划咨询制度,组织专家队伍,完善咨询形式,形成规范的规划决策咨询机制。三是规范程序,依法编制规划。国务院《规划编制条例》出台后,各类规划都要严格遵守。四是衔接协调,形成合力。各产业规划要与相关的规划相衔接,下一级规划要与上一级规划相衔接。规划衔接要遵循下级规划服从上级规划,专项规划服从总体规划,同级规划相互协调的原则。五是强化深度,增强可操作性。规划必须有具体项目和指标。在加强重大问题研究、理清发展思路的同时,还要做好重大工程的筛选和指标论证工作。研究提出引导行业树立正确发展观、促进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指标,成为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手段。
目前规划工作中普遍存在重规划、轻实施的现象,一些规划制订时轰轰烈烈,制订出台后便无声无息,在以后的产业发展中必须严格按照规划实施,在重大产业布局、发展方向、重大工程论证上政府要按照规划切实做好指导协调工作,确保我区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柒』 嘉定新城的产业发展与布局规划
以嘉定新城主城区产业现状为基础,实现主城区由工业性城区向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为主导的综合型城区的良性转变。
(一)第三产业
以完善主城区服务功能为基础,以增强主城区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力与吸引力为目标,促进第三产业扩大领域,提升层次,完善功能。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
(二)第二产业
优化用地布局、提高土地收益,梳理整合现有工业用地,培育和发展清洁型、广就业的都市型工业,积极推进嘉定市级工业区(南区)的建设。对规划区内与城市功能布局不符和对环境产生较大影响的工业企业,分步骤、有计划的进行整治。嘉定新城主城区规划范围内现有大部分工业用地将得到整合与梳理,集中建设市区级工业区(南区)。规划在集中城市化地区保留都市型工业。适度发展楼宇型工业。
(三)第一产业
合理调整规划区内农业生产布局,加快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以休闲旅游为主的体验农业,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捌』 如何编制产业规划
第一部分 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一、国际XX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二、国内XX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第二部分 当地产业发展现状与基础
一、当地产业发展概况
1、行业发展现状
2、重点企业发展现状
二、当地产业发展条件
1、区位条件
2、资源条件
3、产业配套条件
4、其他条件
三、当地产业发展环境现状
1、政策环境
2、市场环境
3、融资环境
4、人才环境
四、当地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三部分 当地产业发展思路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产业定位
三、发展目标
第四部分 产业发展导向和产业链设计
一、核心产业链及产品
二、配套产业链和产品
三、相关产业链与产品
第五部分 产业发展空间布局
一、产业发展的核心产业基地
二、产业发展的重要拓展区
第六部分 产业发展的政策保障
一、组织保障
二、招商引资
三、政策扶持
四、需要注意的问题
第七部分 产业发展的重大培育工程
一、产业基地的创建工程
二、龙头企业的培育工程
三、创新能力的提升工程
四、合作平台的搭建工程
五、推广运用的示范工程
第八部分 附录
附录1:当地现有企业基本状况
附录2:主产业链概述
附录3:产业发展目录
『玖』 竹业发展前景与产业布局
1.竹业产业优势和影响竹业生产和发展的因素
浙江省是竹业生产大省,竹子也是浙江重要的优势农产品之一,现有竹林面积80万hm2,年产竹笋70万t,竹笋产量居全国第一。近年来,浙江竹业开发了竹炭、竹纤维等新产品。竹炭在环保、保健、医药、高新技术等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在烧制竹炭过程中所获得竹醋液,在保健、饮料、除臭,以及生产高效低毒农药方面也有很好的前景。竹纤维无毒、无害、无污染,而且质地柔软细腻,具有纤维长、空心、抑菌、抗皱、易洗、防霉,吸水性、可纺性、可染性好,以及抗紫外线辐射等特点,将成为一种新颖、绿色的环保型纺织原料。竹纤维的开发成功,不仅使毛竹的枝、条、杆都得到利用,还可获得竹木糖、竹蜜、多糖、碱木素、竹粉等产品,可进一步开发利用。
但在竹业生产中,还存在一些影响竹业生产和发展的因素,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竹林经营水平不平衡,品种较为单一,产量和效益有待提高。全省相当大部分仍是低产低效林,技术水平不高,所提供的竹材仅能满足省内加工能力的1/2,大规格的竹材更是不足。
2)经营不科学,制约着竹园的持续经营。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不适当的施用导致竹园富营养化、酸性化、农药残留和土壤理化性状恶化,使竹林衰退、产量下降。
3)市场竞争不规范,生产组织化程度较低,无论是生产规模还是销售规模都不大,造成“产、加”衔接不畅,流通不顺,营销成本增大。
4)竹产品精深加工不足,大多为粗加工产品,附加值低,资源消耗大。竹笋加工产品品牌意识不强,产品档次低,市场竞争力不高。竹笋品质安全的监测检验体系尚未健全,产品质量安全缺乏有效监测。
2.竹业发展前景和发展方向
竹林资源有其集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于一体的优势。随着人们返璞归真理念的日益强烈和国人绿色环保意识的增强,天然制品备受青睐,竹制家具的前景不可限量。竹笋产品高纤维、低蛋白、无脂肪,含多种氨基酸及维生素,味道鲜美,风味独特,有保健、减肥、美容等功效,在国内外被誉为“第一绿色保健食品”,出口不受配额限制,在国际市场上供不应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竹子将得到进一步的深度开发,竹业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浙江竹业产业的发展方向,一是要大力发展竹林基地建设,提高竹产品数量、质量,满足加工需要;二是要狠抓技术改造,提升产品档次,拓展产品市场空间,开发食用新产品如竹叶黄酮、竹啤、竹汁饮料等,提高竹产品增值率;三是要发展竹材加工,扶持龙头企业,改进和提高加工、包装技术水平,增加出口创汇;四是实施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发展保鲜加工技术,扩大上海、南京、杭州、苏州等地的市场占有率,并通过上海进一步开拓对外贸易渠道;五是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促进竹第三产业发展,提高竹业整体经济效益。
3.竹业产业布局建议
为了将区域竹资源优势转化为区域竹产业经济优势,提升竹产业市场竞争力,根据各地竹产业发展的传统和基础,结合环杭州湾、温台沿海、金衢丽三大产业带规划精神,全省竹产业的发展可相应建设三大产业带。
1)环杭州湾竹产业带:包括天目山区安吉、长兴、德清、临安、余杭等县(市)和四明山区的余姚、慈溪、鄞县、象山、宁海、绍兴、嵊州、诸暨等县(市)。巩固和提高竹笋竹材在全国生产、加工、贸易中的领先地位,同时加强竹保健食品(鲜竹沥、竹汁饮料、竹汁酒、竹叶黄酮等)新产品的开发,稳定和拓展观赏竹市场,充分利用大竹海的环境和品牌着力开展竹林生态旅游,打造世界级的竹产业发展中心。
2)金衢丽竹产业带:包括仙霞岭山区的衢江、江山、龙游和洞宫山区的丽水、遂昌、龙泉、庆元等县(市)。进一步加大竹笋竹材生产、加工、贸易的规模,适当发展竹浆造纸,适度发展竹林生态旅游,巩固和提升竹炭、竹醋液、竹纤维等特色新产品的先发优势,加快产业要素的集聚,建立多元经济结构、适度规模和深度加工的竹产业体系。
3)温台沿海竹产业带:主要包括雁荡山区的平阳、瑞安、苍南等县(市)。充分发挥丛生竹的资源优势,发展马蹄笋、竹浆造纸等,加强竹纤维等特色新产品的开发,逐步提高科技对绿竹产业的贡献率;争取在马蹄笋的保鲜储运、丛生竹次生化合物提取等方面取得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