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煤层气产业发展建议
我国的煤层气产业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的问题,如煤炭生产和煤层气开发缺乏统一协调发展的模式,缺乏统一的煤层气勘探开发标准和规范,秩序混乱,整装的大型煤层气田存在分散性,盲目性开发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为了促进我国煤层气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煤层气产业发展状况调研
煤层气产业经过几十年发展,各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进展,但截至2009年底,煤层气地面年产量不足10×108m3,抽放利用率很低。制约煤层气产业发展的因素包括地质理论、技术方法、体制机制等多方面问题,政府应组织多部门进行调研分析和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
2.出台“先采气、后采煤”的资源开发政策细则
落实国务院47号文件(国办发〔2006〕47号)“关于加快煤层气(煤矿瓦斯)抽采利用的若干建议”,出台“先采气、后采煤”的资源开发政策细则,建议先采气后采煤规定标准定于6m3/t;煤炭生产区在保证煤矿安全生产的前提下,以采煤为主,兼顾煤层气综合开发利用,以确保煤炭安全生产;而在煤炭规划区对吨煤含气量大于6m3的原生煤含气区必须先地面采气后井下采煤;构造煤发育区及低含气区采用煤矿井下抽采的方式开发利用煤层气。
3.进一步加强煤层气勘探开发科技攻关
全国油气资源战略选区项目和国家油气重大专项都将煤层气科技攻关列为重要组成部分,但我国煤层气地质条件复杂,目前仅在中高煤阶1000m以浅地区取得煤层气勘探开发突破,煤层气勘探开发在构造煤发育区、深煤层、低煤阶区以及关键技术装备等领域尚需加强科技攻关。建议国家对煤层气精细地质研究、低煤阶煤层气勘探开发及煤层气关键钻完井技术试验等制约煤层气产业发展的瓶颈技术进一步加强科技攻关力度,实现煤层气产业低成本高效开发。
4.制定煤层气勘探开发技术国家标准和规范
应制定统一的煤层气勘探开发技术国家标准和规范,整顿矿权秩序,规范勘探开发程序。整装的大型煤层气田,必须按照统一标准和规范进行集成开发、综合利用,避免破坏性、分散性、盲目性开发。
5.倡导煤炭企业与煤层气企业加强合作
煤炭企业和煤层气生产企业加强合作,可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煤层气和煤炭两个行业之间的良性运作,互利共赢。形成煤层气与煤炭综合开采模式,可有效解决矿权重叠问题,保障采煤安全,加快我国煤层气产业发展步伐。
2. 我国煤层气开发利用现状、产业发展机遇与前景
冯三利
(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 北京 100011)
作者简介:冯三利,1956年生,男,高级工程师,现任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地址:北京市安外大街甲88号,邮编:100011。
摘要 文章从煤层气资源、技术及政策等方面介绍了我国煤层气开发利用现状,阐明了我国煤层气勘探开发存在的问题,并详细分析了当前促进我国煤层气快速发展的机遇,最后对我国煤层气开发利用的前景进行了客观展望。
关键词 煤层气 现状 机遇 前景
Status,OPPortunities and DeveloPment ProsPects of China's CBM Instry
Feng Sanli
(China United Coalbed Methane CorP.Ltd.,Beijing 100011)
Abstract:The article introced the status of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China's CBM from CBM resources,technology and some policies respectively.Some issues of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BMwere also listed in this article.Based on the analysis on the various opportunities that China's CBM instry is faced with under new policy environment of China,the author finally looked into the future prospects of CBM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in China.
Keywords:CBM;status;opportunities;prospects
煤层气,俗称煤矿瓦斯,是近一二十年来在世界上崛起的新型能源,是一种以吸附状态赋存于煤层中的非常规天然气,其成分与常规天然气基本相同,甲烷含量大于90%,发热量大于8000kcal/m3,完全可以作为与常规天然气同等质量的优质能源和化工原料。同时煤层气在煤矿生产中又是一种有害气体,对煤矿安全生产造成巨大威胁,并且随着煤矿的开采,大量的煤层气排放到大气中又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是仅次于二氧化碳的主要温室气体来源。所以,开发利用煤层气这一洁净能源,对于优化我国的能源结构、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轻大气污染、解决煤矿安全生产以及实现我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美国是最先取得煤层气商业化开发成功的国家,2004年年产量达到500×108m3,比我国同年天然气年产量还多。近几年来加拿大煤层气产业发展迅猛,从2003年的1×108m3发展到2005年超过30×108m3,此外澳大利亚、印度近年来煤层气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1 我国煤层气开发利用现状
1.1 煤层气资源/储量状况
我国是世界上第一煤炭生产大国,煤炭资源量巨大,同时我国的煤层气资源也十分丰富,2000年由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承担的国家计委一类项目“全国煤层气资源评价报告”,预测我国陆上烟煤和无烟煤煤田中,在埋深300~2000m 范围内煤层气资源量为31.46×1012m3,与我国陆上天然气资源量相当,位居世界第三位,见表1所示。
图1 2001~2004年国有重点煤矿瓦斯抽采总量直方图
目前井下抽放煤层气利用量较低,不足50%,主要是矿区居民用气和自备发电,少部分用于福利事业及工业原料,很大一部分排空,这部分资源浪费很大,开发利用的空间也很大,应该引起政府有关部门和有关企业的重视。
1.5 现行优惠政策
一是开发利用煤层气征收5%的增值税,不抵扣进项税额;二是实行“两免三减半”——中外合作开采煤层气的企业,从开始获利年度起,第一年和第二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三年至第五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三是勘探、开采煤层气项目所需进口物资比照石油、天然气的进口税收政策执行;四是煤层气价格按市场经济原则,由供需双方协商确定等。
1.6 我国煤层气勘探开发存在的问题
(1)煤层气开发利用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开发利用煤层气的社会综合效益要远远大于它的经济效益,特别是在煤层气产业发展的初期,政府应该给予更多的优惠政策,鼓励企业从事煤层气的勘探开发。美国煤层气产业的快速发展,早期政府的鼓励政策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2)煤层气勘探开发和科技投入过低而且分散,一些关键技术和设备有待提高。煤层气是一种高投入、高风险、高技术的产业,要掌握它的基本赋存规律和开发技术,必须有较大的前期投入和较先进的仪器设备。
(3)煤层气勘探开发与煤炭、油气勘探区块冲突逐渐显现。煤与煤层气是共伴生的关系,采煤与采气必须有机结合才能协调发展,否则不仅浪费资源、污染环境,而且还威胁煤矿安全。
(4)基础管网薄弱。我国天然气基础管网比较薄弱,煤层气企业不仅要建设井田内部管网,还要考虑长输管网建设,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开发煤层气的积极性,加之我们的市场机制还不够完善,气价相对油价过低也是影响煤层气发展的重要因素。
2 促进我国煤层气快速发展的机遇与前景
2.1 中央政府高度重视和关心煤层气产业的发展
温家宝总理明确提出:“开发和利用煤层气既可治理瓦斯,又可利用能源,一举两得,应该加大科研、勘探、开发的力度。”2006年6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颁发了国办发[2006]47号《关于加快煤层气(煤矿瓦斯)抽采利用的若干意见》的文件,规定了一系列鼓励和加快煤层气勘探开发和利用的有力措施,将为我国煤层气的快速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2.2 能源、环境、煤矿安全生产迫切需要加快煤层气开发利用
我国油气资源短缺,但煤层气资源丰富,是目前最现实的天然气接替资源;我国又是产煤大国,在我国,高瓦斯和瓦斯突出矿井占46%以上,每年由于瓦斯事故给国家财产和入民生命造成巨大损失,同时由于采煤每年向大气排放的甲烷达120×108m3以上,造成了巨大的环境压力和资源的浪费,因此,先采气、后采煤可以大大降低煤矿事故,有利于煤矿安全生产和节约能源。
2.3 政府己制定了煤层气“十一五”发展规划
以往没有统一的国家煤层气开发利用的专项规划,煤层气规划分列在煤炭、石油等行业中,规划不系统,落实不好,这也是影响我国煤层气快速发展的因素之一。近期,国家发改委已组织有关部门制定了全国“十一五”煤层气开发利用规划,到2010年全国煤层气(煤矿瓦斯)产量达100×108m3,其中地面开发煤层气产量50×108m3,煤矿井下抽采煤层气50×108m3,获得新增煤层气探明储量3000×108m3,总投资300×108元(含勘探、开发、管网、科研),实现煤层气产业化,国家规划的制定,明确了煤层气产业的发展目标,为政府制定煤层气产业政策提供了依据,将引导企业从事煤层气产业投资,加快煤层气产业的发展步伐。
2.4 煤层气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建立将促进煤层气关键技术的研制和推广应用
2006年3月6日,国家发改委以发改高技[2006]368号文,批复同意由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牵头联合有关单位共同组建煤层气开发利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该中心将围绕煤层气开发利用重大技术需求,建设我国煤层气勘探开发、加工利用的技术研发和工程化试验设施,把煤层气产业的重大科研成果进行完整的工程化和集成化应用研究,消化、吸收引进的先进技术,建立适合我国地质条件的煤层气开发利用工程技术体系,为行业间提供一个合作交流的平台,成为煤层气行业入才培养的基地,为煤层气开发利用相关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推动煤层气产业的整体技术进步。
2.5 煤层气开发技术日臻完善,一些关键技术己有所突破
2.5.1 煤层气井空气/雾化钻井技术
该技术在美国煤层气田开发中普遍采用,已占开发井的90%以上,它的优点是钻井周期短(2~4d),效率高、成本低,对煤层伤害小。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煤层气欠平衡钻井技术研究》,结合中国煤层气地质特点,开发出空气钻井设计软件,形成了空气钻井系列技术,目前已在山西潘河示范项目中广泛使用,使钻井周期由原来的15 d以上缩短到不足5d,不仅降低了施工成本,而且避免了钻井液对储层的伤害。
2.5.2 多分支水平井钻井、排采技术
美国的多分支水平井一开始就是结合煤矿规划实施的,一般在5年内可以实现80%~85%的瓦斯采收率,这样可以极大地改善采煤作业环境,促进煤矿安全生产,其综合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十分明显。我国煤矿瓦斯事故多发,煤层渗透率低,急需推广此项技术,以保证煤矿安全生产,节约清洁能源。2004年11月,奥瑞安公司设计和组织施工的DNP02多分支水平井正式投入生产并实现了预期工艺和产能双重突破,煤层中水平井眼总进尺达8000m,单井日产稳定在2×104m3以上,中联公司承担的油气战略选区端氏水平井示范项目已分别在3煤和15煤成功实施两口多分支水平井,预测单井产能在2×104m3以上。
2.5.3 煤矿井下水平长钻孔抽采技术
通过国家“十五”攻关项目研究,利用国产钻机使井下长钻孔达500m 水平距离,用进口钻机在国内试验已使最大孔深达到了1002m,班进尺最高达到了400m。此项技术的推广应用不仅可以促进煤矿安全生产,还可大大提高煤炭企业生产效率。
2.5.4 煤层气储层改造技术
储层改造在煤层气开发中是一个关键环节,目前在沁水盆地主要用清水加砂压裂方法。清洁压裂液技术已在韩城井组实验获得成功,在沈北矿区针对褐煤利用小型洞穴完井技术进行改造,为低阶煤煤层气开发积累了经验,特别是氮气泡沫压裂在潘河示范项目通过两口井实验获得了巨大成功,经过排采显示,比相同条件下煤层气井产量成倍增加,具有很好的推广利用前景。
2.6 沁南煤层气开发利用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潘河先导性试验项目将有力推动我国煤层气产业发展
2004年底国家发改委批准实施该示范工程项目,该项目位于山西沁水县境内,含气面积24.2km2,示范内容包括钻井、增产改造、煤层气集输、增压、数据传输、地面工程建设等。目前第一期100口钻井已完工,40口生产井已经运行半年多,整个设施运行平稳,产气情况良好。通过对煤层气地面开发全过程试验,积累煤层气开发技术和管理经验,为推动我国煤层气资源的大规模商业化利用将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特别是为沁水盆地煤层气田的大规模开发获得了第一手资料,打下了良好基础。
2.7 清洁发展机制(CDM)推动煤矿区煤层气开发利用
《京都议定书》于2005年2月生效,清洁发展机制(CDM)是《京都议定书》所规定的发达国家在境外实现部分减排承诺的一种履约机制。它的核心是允许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进行基于投资项目的“经证明的减排量(CERs)”的转让与获得。煤层气开发利用是实施CDM项目的重要领域。煤层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的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21倍,目前国际碳指标每吨为5~10 美元。我国煤矿区煤层气平均抽放率目前仅为32%,2004年抽放量为18.6×108m3,煤层气利用量不足一半。如果通过CDM机制引进资金和技术支持,对煤层气产业自身发展和推动煤矿区煤层气利用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8 基础管网设施不断完善
天然气输送管道缺乏,是制约我国煤层气发展的一项重要外部条件。随着“西气东输”管线的运行,为相关地区煤层气勘探开发利用提供了一个大发展的良好契机。“西气东输”管线沿途经过我国多个主要煤田,如新疆准南煤田、山西河东煤田、沁水煤田和淮南煤田等,这些煤田是我国煤层气资源条件很好的地区,也是目前我国煤层气勘探开发的热点地区。另外,陕京复线的建设、山西省规划的煤层气管线的实施,也将为煤层气的集输利用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
3 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丰富的煤层气资源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需求,煤矿井下瓦斯抽放已经积累了几十年的经验,地面勘探开发煤层气也有十多年的历史,煤层气勘探开发的技术手段日臻完善和成熟。目前中央政府高度重视煤层气的开发,制定了煤层气的专门发展规划,批准成立了煤层气开发利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颁发了《关于加快煤层气(煤矿瓦斯)抽采利用的若干意见》的文件,规定了一系列鼓励和加快煤层气勘探开发和利用的有力措施,煤层气开发的外部环境越来越好,为我国煤层气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根据我国目前煤层气产业发展的状况和发展趋势,到2010年完全可以实现煤层气“十一五”发展规划确定的目标,以沁水盆地为重点,实现地面开发煤层气年产50×108m3,煤矿井下抽采煤层气50×108m3,为煤矿安全生产服务,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冯三利、叶建平主编.2003.中国煤层气勘探开发关键技术研究.国家“十五”攻关科研报告
[2]冯三利、叶建平主编.2005.中国煤层气勘探开发配套技术研究.国家“十五”攻关科研报告
[3]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2000.沁水盆地煤层气田新增煤层气储量报告,内部资料
3. 加快中国煤层气产业发展的建议
中国的煤层气产业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煤炭生产和煤层气开发缺乏统一协调发展的模式,缺乏统一的煤层气勘探开发标准和规范,秩序混乱,整装的大型煤层气田存在分散性、盲目性开发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为了促进中国煤层气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强煤层气产业发展状况调研
煤层气产业经过几十年发展,各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进展,但截至2009年底,煤层气地面年产量不足10×108m3,抽放利用率很低,制约煤层气产业发展的因素包括地质理论、技术方法、体制机制等多方面问题,政府应组织多部门进行调研分析和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
二、出台“先采气、后采煤”的资源开发政策细则
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煤层气(煤矿瓦斯)抽采利用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06〕47号)》,出台“先采气、后采煤”的资源开发政策细则,建议先采气后采煤规定标准定于6m3/t,煤炭生产区在保证煤矿安全生产的前提下,以采煤为主,兼顾煤层气综合开发利用,以确保煤炭安全生产,而在煤炭规划区对吨煤含气量大于6m3的原生煤含气区必须先地面采气后井下采煤;构造煤发育区及低含气区采用煤矿井下抽采的方式开发利用煤层气。
就资源利用角度讲,中国煤层含气量小于6m3/t 的煤炭资源量为3.95×1012t,占煤炭总资源量的71%;大于6m3/t的煤炭资源量为1.62×1012t,占煤炭总资源量的29%(表10-1)。因此采用含气量大于6m3/t为标准实行先采气后采煤,不影响当前煤炭产量,又可有效利用资源、遏制瓦斯灾害、保护环境。
表10-1 中国不同地区不同含气量的煤炭资源量与煤层气资源量对比表
三、进一步加强煤层气勘探开发科技攻关
全国油气资源战略选区项目和国家油气重大专项都将煤层气科技攻关列为重要组成部分。但中国煤层气地质条件复杂,目前仅在中高煤阶1000m以浅地区取得煤层气勘探开发突破,煤层气勘探开发在构造煤发育区、深煤层、低煤阶区以及关键技术装备等领域尚需加强科技攻关。建议国家对煤层气精细地质研究、低煤阶煤层气勘探开发及煤层气关键钻完井技术试验等制约煤层气产业发展的瓶颈技术,进一步加强科技攻关力度,实现煤层气产业低成本高效开发。
四、制定统一的煤层气勘探开发国家标准和规范
应制定统一的煤层气勘探开发技术国家标准和规范,整顿矿业秩序,规范勘探开发程序。整装的大型煤层气田,必须按照统一标准和规范进行集成开发、综合利用,避免破坏性、分散性、盲目性开发。
五、倡导煤炭生产企业与煤层气生产企业加强合作
煤炭企业和煤层气生产企业加强合作,可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煤层气和煤炭两个行业之间的良性运作,互利共赢。形成煤层气与煤炭综合开采模式,可有效解决矿权重叠问题,保障采煤安全,加快中国煤层气产业发展步伐。
4. 出台煤层气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
在煤层气产业发展的抄初期袭,政府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非常必要,美国煤层气产业的发展历程表明,政府的经济鼓励政策具有决定性作用。建议国家颁布优于常规天然气开发和对外合作的税费政策,安排专项资金重点支持煤矿煤层气回收利用项目,对煤层气和煤矿瓦斯抽放利用给予财政补贴,促进煤层气产业起步发展。
5. 煤层气产业发展的历程
20世纪70年代,美国对天然气需求大幅度增加,但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天然气的产量开始逐步下降。据美国能源部(DOE)预测,美国到2030年非常规天然气资源(煤层气、油砂、致密砂岩气)将成为天然气供应不足的重要补充,美国非常规天然气产量会从90年代占整个天然气产量的15%上升到2030年的50%[67]。为了保证天然气供需平衡,20世纪70年代初期美国开始在黑勇士和圣胡安盆地进行煤层气资源普查,并在这两个盆地投入了大量的试验研究,煤层气勘探技术迅速发展。1977年黑勇士盆地煤层气井投产,1980年圣胡安盆地煤层气田也相继建成并投入开发。自此,美国开始实施煤层气大规模开发计划。
20世纪80年代后期,美国基本完成了全国煤层气资源调查,初步确定全国煤层气资源量在2.02×1012m3~24.35×1012m3之间。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到末期,美国政府先后投资4亿美元,启动了全国范围内的煤层气成藏与开发条件研究,得出煤层气产能(可采性)取决于煤级、含气量、渗透性、水动力条件、构造背景、沉积体系等六大因素的研究成果,形成了煤层气产出遵循“排水—降压—采气”的开发理论,这是美国煤层气产业化启动和得以快速发展的必要条件[24]。如圣胡安盆地是美国煤层气开发最成功的盆地之一,其煤层气开发成功的主要原因是该盆地的地质条件好。圣胡安盆地于1927年发现,地处科罗拉多州西南部和新墨西哥州西北部,盆地近圆形,南北长约161km,东西宽约145km,盆地面积大约为23345km2。盆地呈不对称形,基地平坦。盆地轴呈北西—南东向,位于东北部。圣胡安盆地的高产区煤层厚(大于18m)、煤阶高(R0大于0.75)、含气量高(大于15m3/t)、构造裂缝发育,且煤层的裂缝网络是张开的,非常适合使用裸眼洞穴完井技术开采煤层气[65]。到2005年底共有煤层气生产井约6000口,其中平均单井产量达到15000m3/d的井近100口,最高可达到76544m3/d,累计产量达到3243×108m3。但美国在其他十几个盆地做了大量煤层气地质研究和勘探开发工作,表明这些地区均为边际煤层气区。1994年所有这些盆地共生产煤层气不到10×108m3。如皮申斯盆地是一个深层含煤盆地,估算的煤层气资源量为2.4×1012m3以上,但由于煤层渗透率低(一般不到1×10-3μm2)、埋深大(75%的煤层埋深大于914m,最深可达3660m),因此煤层气开采难度大,而在裂缝渗透率发育的地区和盆地中的超压区,水产量又往往很高,降压效果不明显,因此整个盆地的煤层气开发进展缓慢。另一个含煤盆地———桑德沃什盆地也是如此。最初由于该盆地在地质条件上与圣胡安盆地有类似之处,因而对其煤层气开采潜力给予很高的评价,但是后来的钻井和开采实践表明,尽管煤储层条件好,但是煤层含气量低(一般不到5.7m3/t),煤层与供水区的连通性较好,不易形成压降,从而也不利于煤层气脱附,到1993年桑德沃什盆地累计产气量仅380×104m3,而产水逾108×104m3。其他许多盆地也存在类似情况[65]。说明有煤层气分布的地区,煤层气不一定富集,也不一定可采。
1980年,美国由于受到能源危机的影响,政府出台《能源意外获利法》。所谓“意外获利”的起因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大部分原油和成品油的价格是受政府管制的。1979年4月,美国总统卡特宣布,到1981年9月30日政府将取消石油价格管制。这样,石油生产商可以期待在政府取消价格控制后因提高石油售价而获得更高的利润,即意外获利。美国政府希望通过制定《能源意外获利法》对市场价格造成的原油意外获利来征税(即暴利税),防止石油价格的过度增长。同时,《能源意外获利法》第二十九条是关于非常规能源开发的税收补贴政策。其中对煤层气资源的生产,美国实行“先征后返”的政策,即先按照联邦税法征税(联邦与州所得税、开采税),然后根据《能源意外获利法》第二十九条税收优惠政策再给予返还或补贴。
美国政府制定《能源意外获利法》,目的是鼓励非常规能源的开发,稳定国内能源的供应,减少对进口能源的依赖。由于美国煤炭资源丰富,煤层气当时是这项鼓励政策的最大受益者,该法案增强了煤层气和天然气的竞争能力,促进了美国煤层气产业的形成。自1981年美国黑勇士和圣胡安两大盆地开始煤层气商业性生产以后,至1988年美国煤层气年产量突破10×108m3,这是美国煤层气产业发展过程的关键转折点,从此,美国煤层气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1984年美国有煤层气井2840口,1990年上升到2982口,1995年为7256口,2000年为13986口,2006年则达到30000口。自1990年以来,煤层气生产井几乎每5年翻一番。煤层气产量也直线上升,1989年为26×108m3,2005年为491×108m3,2006年达到540×108m3,占美国天然气总产量的10%[68](图4-1)。
图4-1 美国煤层气生产井数和产量[68]
6. 促进我国煤层气产业发展的建议
目前,我国煤层气产业正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亟待政府的培育、扶持与引导。为实现煤层气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有效解决煤矿安全生产问题,应当坚持科学发展观,在体制、机制和政策上创造更多、更加有利于煤层气产业发展的条件和机会。为此,提出促进我国煤层气产业发展的建议如下:
(一)大力加强煤层气基础理论研究
借鉴国外先进的理论经验,在常规天然气地质学的理论和方法启发下,通过典型煤层气藏的详细解剖,研究煤层气藏的形成过程与非均质性,总结煤层气富集成藏规律;完善煤层气藏数值模拟技术;研究关于煤层气藏“工业指标”的问题,建立煤层气藏描述的方法和参数体系。从而构建起较完备的煤层气藏理论,为预测煤层气高渗富集区、指导勘探开发和煤矿瓦斯抽放提供理论依据。
我国无烟煤数量多,分布广。应从煤变质作用类型、变质程度、构造变形等不同方面对其机理进行深入研究,揭示无烟煤储、渗性能的控制因素,提出相应的预测方法。我国东北、西北低煤级煤层气资源丰富。通过对低煤级煤的孔隙结构、吸附能力、生气量和煤层气赋存方式等一系列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和分析,形成对低煤级煤层气资源评价与勘探开发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为寻找相应的解决途径、调整勘探部署提供科学依据。这样可“激活”低煤级煤中丰富的煤层气资源,开拓我国煤层气资源开发新领域。这不仅对发展和丰富煤层气基础理论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开发无烟煤、低变质煤中的煤层气资源具有指导作用。
(二)开展煤层气勘探开发关键技术攻关
煤层气开发的经济效益需要以高新技术作保障,高新技术含量已经成为衡量煤层气开发项目成败的重要指标。加大对煤层气勘探开发关键技术的科技攻关,将储层无污染的钻井技术、高效压裂技术、定向井和羽状井技术以及注氮和二氧化碳置换增产、煤矿瓦斯抽放等主要技术列入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计划、国家五年攻关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研究项目计划,优先安排,从而形成适合我国煤层气地质特点的配套工艺技术,促进我国煤层气产业的形成与发展。
(三)加大对煤层气勘探开发的投入
制定煤层气勘探开发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和产业扶持政策。统一管理和协调煤层气勘探开发工作,关注煤层气开发的宏观布局。对重点有利区和煤层气示范项目加大资金投入,落实生产项目,加大勘探开发实物工作量,争取在5~10年内部署煤层气开发井10000口以上。积极引导商业性投入,广泛吸引社会各方面资金。将对煤矿瓦斯抽放与利用的研究开发列入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重点支持高效煤层气经济抽采技术的开发及相关应用基础理论的研究,每年列入专项科研项目,拨付专项费用,集中加大煤层气的科技投入,以煤层气科技的创新带动煤层气生产上的突破。
(四)加大长输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
制订和出台天然气(含煤层气)长输管网法规政策,实现气田、管网、利用的独立运营模式,加强政府监管,实行市场准入制度,遏制垄断。无论天然气还是煤层气,只要质量达标、价格合理,就可以自由地售出并输入该管网,这样就可以解除外国合作者对投资煤层气勘探开发的后顾之忧。煤层气发展形成规模后,就应同天然气一样走向市场,需要统筹考虑煤层气和天然气两种资源与市场的配置,通过管网把资源和市场联系起来,推动煤层气的发展。
加强沿“西气东输”、“陕京一线”、“陕京二线”干线附近煤层气储运集输设施的建设,为煤层气产业下游市场的发展提供基础条件。虽然煤层气与天然气可以混输,但产出的煤层气到达地面后一般为低压,借助“西气东输”主管线进行运输,必须多级加压,导致煤层气生产成本大幅增加,可以通过适当增建一些采用聚乙稀制成的煤层气专用输气管线予以解决。
(五)建立煤层气开发利用示范工程
我国煤层气地面开发试验已从单井评价向井组试验过渡,一些煤层气开发项目已显示出商业化开发前景。我国煤层气开发应采取新区与老区相结合、重点突破的原则,首先在资源条件好、勘探程度较高的沁水和鄂尔多斯盆地,集中力量开发,使煤层气生产能力在近期内有较大程度的提高,并在开发利用方面形成突破,并建立井下煤层气抽放示范项目,煤矿区采动区地面钻井煤层气开发示范项目以及煤层气发电示范项目,带动煤层气产业的发展。在国家科技攻关等重大项目中单独立项,建立一批煤矿区煤层气开发示范工程。
根据目前勘探成果,建议首先支持沁水盆地南部煤层气开发利用高技术示范工程。在已经获得煤层气探明储量的346km2范围内,已钻井150口,压裂40口,目前每天产能达到8×104m3左右,并计划在近5年内部署煤层气开发井约2 000口,建成年产20×108~30×108m3的大型煤层气生产区。
(六)出台煤层气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
煤层气产业要想得到大的发展,国家有关煤层气开发利用的政策支持一定要到位。煤层气开发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有很大的公益性,国家在勘探、研究和税费等方面的扶持不可或缺。在煤层气产业发展的初期,政府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非常必要,美国煤层气产业的发展历程表明,政府的经济鼓励政策具有决定性作用。建议国家颁布优于常规天然气开发和对外合作的税费政策,适用期10~15年。其中包括增值税为零税率,所得税5年免交、5年减半,免交探矿权和采矿权使用费,20年免交资源税和资源补偿费等。安排专项资金重点支持煤矿煤层气回收利用项目;对煤层气和煤矿瓦斯抽放利用给予财政补贴,如每抽放1m3煤层气,给予0.2元补贴,同样每利用1m3煤层气,再给予0.1~0.2元补贴。补贴款从企业上交税款中返还,也不会增加国家财政负担。通过提供优惠的税赋政策,鼓励中小企业和私营企业参与投资和融资,进而保护企业投资煤层气产业的积极性。
(七)加强煤层气勘探开发管理
严格执行煤层气资源一级管理,针对目前煤层气开发利用中缺乏协调,条块分割严重的问题,理清部门、企业之间责、权、利,创造良好的市场运行环境。
对煤层气资源要实行综合勘探、综合开发和综合利用,在保证国家对煤炭和天然气正常需求的情况下,建议煤层气优先于煤炭和常规天然气勘探开发。对煤层气生产企业予以同等国民待遇,在体制和机制上,采用市场化运作方式,鼓励更多的企业进入煤层气勘探开发领域。建立规范有序、活跃协调的煤层气开发利用市场,尽快解决煤炭—煤层气探矿权和采矿权的统一管理和协调机制,从政策和体制上协调煤炭企业、煤层气企业、石油天然气企业之间在煤层气资源管理和开发利用中的利益关系。必须坚持国家为主,地方和企业积极参与支持的政策,共同推动煤层气产业的发展。同时,严格煤层气对外合作管理,依据标准合同,及时做好煤层气合作区块核减工作。完善煤层气地质综合勘探开发技术规范、资源量预测评价规范、储量评定规范以及其它相应的技术规范等。
(八)严格煤矿瓦斯抽放利用管理
建议国家对新建高瓦斯煤矿,严格做到先采气后采煤,并依据煤层气开发程度决定煤矿生产规模和许可证发放。对正在开发的高瓦斯煤矿,采取以抽定产的强制措施,要求煤矿做到限期整改,消除瓦斯爆炸事故,保障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制定甲烷减排补贴和排放超标罚款法规,鼓励煤矿企业开发和利用煤层气,同时,建议政府从技术、政策、法规层面上,引导企业走采煤采气一体化,建设绿色安全煤矿的路子。保护煤矿区珍贵的煤层气资源,大幅度减少我国甲烷向大气排放的数量。
(九)对煤层气资源进行动态评价
随着地质认识和勘探开发形势的不断变化,对煤层气资源的认识也应不断更新,需要开展经常性评价,实现资源评价系统化、制度化、动态化,为制定能源政策和编制国家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提供重要科学依据。建议以新一轮全国煤层气资源评价结果为基础,在煤层气资源评价系统的支持下,根据勘探新成果和储量变化,每年对已勘探开发盆地和区带进行动态评价。对靠近城市群的重点地区煤层气资源利用潜力和煤层气资源认识发生较大变化的地区开展重点评价。
7. 我国煤层气产业进入加速发展阶段
我国的煤层气井下抽采始于20世纪50年代,主要是井下瓦斯抽采,起步早,但进展缓慢。近年来,我国煤层气地面开发和井下抽采日益活跃,煤层气产业已经进入加速发展阶段,2009年全国煤矿瓦斯井下抽采量达61.7×108m3,较2006年翻了一番,利用17.7×108m3,利用率28.7%。截至2009年底,煤矿安全死亡2631人,百万吨死亡率0.987,首次降至1以下。
我国煤层气地面勘探开发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近几年发展较快,已初步准备了可供开发的煤层气区块,初步形成了煤层气开发工艺技术,多个区块已取得较好的开发效果,并实现了小规模商业化生产。截至2009年底,全国钻煤层气直井超过4000口,水平井超过160口,年产煤层气10.15×108m3,其中晋煤集团6.0×108m3,中国石油2.75×108m3,中联公司0.9×108m3,其他0.5×108m3。
煤层气地面开发主要集中在沁水盆地、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以及阜新盆地的刘家区块。截至2009年底,沁水盆地钻井超过3500余口,年产气9.7×108m3;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共钻煤层气井430余口,年产气1500×104m3;阜新盆地刘家区块共钻煤层气井70余口,年产气3000×104m3(表8-2)。
在全国油气资源战略选区煤层气示范工程等项目的推动下,近年我国煤层气开发取得突破性进展,以直井和多分支水平井为代表的煤层气开发技术逐步成熟,煤层气产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同时,国家适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极大地促进了煤层气产业的发展,我国煤层气产业进入加速发展阶段。
表8-2 全国煤层气探明储量统计表
8. 我国煤层气产业发展报告
叶建平
作者简介:叶建平,男,1962年生,教授级高工,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助理,中国煤炭学会煤层气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主要从事煤层气勘探开发科研工作。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安外大街甲88号(100011),电话:(010)64265710,E-mail:[email protected]
(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 中国煤炭学会煤层气专业委员会 北京 100011)
摘要:分析了煤层气勘探、开发、利用现状,梳理了煤层气勘探开发技术进展,对我国煤层气产业发展进行了基本评估。认为当前我国煤层气勘探快速推进,探明储量显著增长;煤层气产能规模扩大,产销量同步上升;煤层气产业初步形成,煤层气成为天然气的最现实的补充能源;煤层气技术有力支撑产业发展,技术瓶颈依然存在。
关键词:煤层气 勘探开发技术 产业发展
China's Coalbed Methane Instry Development Report
YE Jianping
(China United Coalbed Methane Co., Ltd., Beijing 100011, China)
(Coalbed Methane Specialized Committee, China Coal Society)
Abstract: This report analys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BM exploration,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combs the technical progress of CB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meanwhile,it makes basic assessment of China's CBM instry development. China's CBM exploration has been making rapid progress at present. The proved reserves has increased notably. The CBM proction capacity scale has enlarged. Both proction and sales have risen. CBM instry has formed preliminarily. CBM has becomeg the most realistic supplement energy of natural gas. CBM technology gives strong support to CBM instry; however,technical bottlenecks still exist.
Keywords: Coalbed Methane; technology of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instry development
我国煤层气开发已经步入产业化初期阶段。煤层气地面开发产量2005年达到1.7亿m3,2009年达到10.1亿m3,预计2015年将达到100亿m3,因此煤层气产业步入快速发展轨道,成为现实的天然气的补充资源。本文简要报告近年来我国煤层气勘探、开发、利用发展情况和技术进展状况。
1 煤层气勘探快速推进,探明储量显著增长
近两年,我国煤层气勘探进度明显加快,探明储量显著增长。据不完全统计,到2011年6月底,全国煤层气钻井总数5942口。到2010年底为止,我国已累计探明煤层气储量2902.75亿m3,新增探明储量近1121.55亿m3,占总量的39%。“十一五”探明了千亿立方米大气田。我国煤层气探明储量区分布较集中,共11个区块,主要分布在沁水盆地南部和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如沁水盆地南部潘庄、成庄、樊庄、郑庄、枣园、长子等区块,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三交、柳林、乡宁-吉县、韩城等区块。如表1,沁水盆地探明储量2007.69亿m3,占69.17%;鄂尔多斯盆地煤层气探明储量817.76亿m3,占28.17%。其他地区占2.66%。探明储量成为这些地区煤层气产业发展强大的基础。但是,相对全国36.81万亿m3的资源量而言,我国煤层气资源探明率很低,仅8‰。广大地区煤层气勘探潜力尚不明朗。
表1 全国煤层气探明储量分布情况
沁水盆地作为我国特大型煤层气田,勘探潜力巨大。山西组3号煤层和太原组15号煤层厚度大,分布稳定,含气量高,渗透性在全国相对最好,煤层气可采性良好。除了已探明的南部区块以外,柿庄南和柿庄北、马璧、沁南、沁源、寿阳、和顺、上黄崖等区块均属于煤层气富集区和极有利目标区。寿阳区块不同于晋城地区,它以太原组15号煤层作为目的层,经过多年勘探,已获得经济单井产量的突破,韩庄井田多口煤层气井产量达到1000m3/d以上,近期将可以提交探明储量。阳泉钻井461口,日产量15万m3,获得商业化生产的产能。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具有较好的含煤性、含气性和可采性,渭北区块的韩城—合阳井区、临汾区块的午城—窑渠井区、吕梁区块的柳林—三交井区、吕梁区块的保德—神府井区是4大煤层气富集区,也是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煤层气勘探开发有利区。鄂尔多斯盆地东缘资源探明率和资源转化率、勘探程度均较低,煤层气勘探开发前景广阔,具有商业化产气能力和形成大型煤层气田的条件,必将成为全国煤层气规模化、产业化、商业化运作的“甜点”区。
除了上述地区以外,在黑龙江依兰、云南老厂、贵州织金、四川綦江、安徽淮北、新疆准噶尔盆地南部、陕西彬县等地区相继取得勘探突破。
黑龙江伊兰区块煤层埋深700m左右,厚16m,含气量8~10m3/t,长焰煤,盖层油页岩厚80m。黑龙江煤田地质局2011年在伊兰区块钻井4口,YD-03、YD-04两口煤层气生产试验井,经排采,两口井日产气量均在1500m3/t左右,达到了工业气流的标准,标志着黑龙江低阶煤煤层气开发的有效突破。
彬长煤业集团在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彬长区块钻1口水平井,日产气5600m3。
内蒙古霍林河地区中石油煤层气经理部在华北二连盆地霍林河地区施工霍试1井,日产气约1300m3;进行了勘查研究,取得一定的进展。
依兰、彬长和霍林河区块的勘探成功,标志着低阶煤煤层气勘探取得了初步的成功,意义深远。
四川川南煤田古叙矿区大村矿段煤层气地面抽采试验取得了历史性突破。DCMT-3煤层气试验井平均产量1160m3/d,一年多累计产气超过50万m3。之前的DC-1井、DC-2井产气量均达到了500~1000m3/d。初步认为大村矿段煤层气具有较好的商业开发前景。该区煤层气井的排采试验成功,意义重大,将为川南煤田低渗透、薄煤层、大倾角、高应力等特点地区的煤层气勘探开发提供技术和经验。
云南老厂施工5口井先导性试验井组,压裂后,发生自流现象,经过初期排采,产量逐步上升,显示良好勘探潜力。
安徽淮北矿业集团2008年以来在芦岭淮北Ⅲ1、Ⅲ2采区共施工12口“一井三用”井的压裂阶段试验,各井大部达到800m3左右,也有个别高产井,如LG-6井最高日产量曾到3000m3以上,稳产1200m3左右。中联公司对外合作项目和煤炭科工集团西安研究院分别在淮北宿南向斜的先导性试验相继取得商业产量,预示着具有良好的勘探潜力。
全国其他地区的煤层气勘探工作也如火如荼地展开。如贵州织金—纳雍、陕西延川南、山西和顺、山西沁源新疆准噶尔盆地南部等地区,初步勘探实践表明具有良好的煤层气勘探潜力。
上述可知,在沁水盆地南部高阶煤煤层气开发成功后,中阶煤和低阶煤煤层气勘探也正在逐步取得成功。
在煤层气勘探同时,广大研究人员开展了大量的煤层气富集规律和地质控制因素研究,进行了煤储层孔隙性、渗透性、吸附解吸扩散、力学特性、变形特性等广泛研究,进行不同煤级煤的煤层气成藏特征和选区评价研究。这些地质和储层特征的基础研究有力支撑了煤层气基础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2 煤层气产能规模扩大,产销量同步上升
“十一五”期间,煤层气进入产业化发展阶段,煤层气产能规模扩大,产销量同步上升。以中联公司沁南煤层气开发利用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中石油华北煤层气分公司沁南煤层气田煤层气开发项目和晋城煤业集团煤矿区煤层气开采项目等商业化开发项目竣工投产为标志,我国煤层气开发快速步入产业化初期阶段,煤层气开发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我国现有生产井3200口,到2010年全国地面煤层气产能达到25亿m3,产量15.7亿m3,利用量11.8亿m3,利用率78%。井下煤层气抽采量69.6亿m3,利用量21.9亿m3,利用率相对较低,31.5%。2011年地面开发产量将达18~22亿m3,见表2。地面煤层气产量在近五年呈数量级增长,2005年1亿m3,2009年达到10.1亿m3,预计2015年将达到100亿m3。煤层气产量主要来自沁水盆地南部,占96%,少量产自韩城、阜新和柳林、三交地区。
目前进入商业性开发地区包括山西沁水盆地南部、陕西韩城、辽宁阜新。具备进入商业性开发地区包括山西三交、柳林、大宁—吉县、阳泉、寿阳。
表2 全国主要煤层气田煤层气生产情况(不完全统计)
说明:投产井数包括已产气井和未产气井。
3 煤层气技术有力支撑产业发展,技术瓶颈依然存在
技术进步是煤层气发展的源动力,这已被国内外的勘探开发实践所证实。“十一五”期间在煤层气增产改造技术的试验和研究取得了有效突破,针对不同储层参数研制了适宜的压裂液、压裂工艺等。钻完井技术、地面集输技术、煤矿区煤层气抽采技术等方面均有创新性成果。当前最显著的技术进展就是煤层气水平井钻完井技术、煤层气水平井分段压裂技术发展。
3.1 煤层气水平井钻完井技术
煤层气水平井地质和工程影响因素认识显著提高。煤层气水平井、多分支水平井的地质条件局限性强,要求构造相对简单,断层少、地层平缓起伏小;煤层发育稳定、煤层硬度大结构完好;煤层钻遇率高,避免钻探沟通含水层;水平井眼轨迹按上倾方向布置,有利排水降压产气;水平井眼长度尽量长,分支水平井间距适中,与煤层渗透性相匹配。
煤层气水平井井型设计多样。根据地形地貌、地质条件和储层渗透性,设计“U”型井、“V”型井、川字型井、丛式井(两层煤层的双台阶水平井)等,在柿庄南、柳林获得成功。
多分支水平井的工艺技术、关键工具实现国产化。多分支水平井钻井实现一个井筒钻多翼分支井,提高了钻进效率和有效排泄面积。在“863”项目支持下,地质导向装置实现国产化,并取得良好应用效果。
借鉴页岩气完井技术,开始进行了煤层气水平井分段压裂技术的试验,并在三交区块获得成功。目前在柿庄南区块继续进行该项技术的试验应用。
煤层气多分支水平井修井一直是一项难题,现在开始探索性试验,包括分支井段井眼坍塌的诊断、二次钻井导向和储层伤害控制等。
研究结果表明:水平井煤层段采用PEC筛管完井能有效保护井壁稳定性,减少井眼坍塌,即便排采过程中井眼发生局部垮塌,筛管仍能为煤层气、水提供良好的流动通道;充气欠平衡钻井技术可有效减少煤储层的污染和损害,保护煤储层;沿煤层顶/底板钻水平井可有效避免粉煤、构造煤等井壁稳定性问题,定向射孔分段压裂可有效沟通煤储层,释放储层应力,实现煤层气的开采。通过对井眼轨迹和钻井工艺参数进行优化设计,可增大煤层气降压解吸范围,加快煤层气解吸,并减少煤储层伤害。
3.2 新型压裂液研究方兴未艾,成果丰硕
研究压裂液对储层伤害机理,根据煤中化学元素组成,研制含有粘土防膨剂的压裂液及活性水,降低对煤层气解吸附伤害。
研究认为嵌入伤害和煤粉堵塞裂缝是影响煤储层长期导流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施工中可采取增加铺砂浓度、加大支撑剂粒径、加入分散剂悬浮煤粉等方法。
通过重大专项攻关研制了新型低伤害高效清洁压裂液,特点是分子量小,300~400;粘度较高,15.0mPa·s;残渣较少;煤层伤害率低,11.5%;摩阻低,约为清水的30%。研制了新型煤粉分散活性水压裂液,煤层伤害率低,11.8%,使煤粉在压裂液中均匀分布,避免施工压力过高,在返排时,煤粉随着液排出,避免堵塞裂缝通道。研制了高效适宜的氮气泡沫压裂液。
3.3 低密度固井液减少了固井水泥对储层的伤害
通过重大专项攻关,针对煤储层井壁易坍塌、钻井液易污染煤储层等难题,研发出了中空玻璃微球低密度钻井液体系。该钻井液具有良好的流变性和滤失性,泥饼薄而致密。同时具有很好的抗温性、抗污染性能、防塌性能、沉降稳定性和保护储层作用。研制了超低密度水泥浆体系:确定了超低密度水泥浆体系配方。该配方在40℃,24h时抗压强度达到8.04MPa(超过预期7MPa指标)。在沁南柿庄南区块成功进行了现场试验,有效防止了液体对煤储层的污染。
研制了一种应用于煤矿井下瓦斯抽采孔的可降解钻井液,生物酶降解加盐酸酸化的双重解堵措施可有效地清除可降解钻井液对煤层气储层的伤害,并能恢复甚至提高煤岩气体渗透率。
开展了煤层气钻井井壁稳定机理及钻井液密度窗口的确定的研究。
3.4 地面集输工程技术有效增大集输半径,实现低成本建设
沁南煤层气开发利用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研究设计了“分片集输一级增压”煤层气田地面集输技术,亦称“枝上枝阀组布站”工艺技术,使煤层气集输半径增大到13km以上。新技术的应用取消了传统技术中需要建设的无数个有人值守的站,最重要的是极大地改善了流体流动环境,简化了工艺流程,节省了投资成本。采用汽油煤层气两用燃气发动机新装置,代替抽油机动力系统,采气管线采用聚乙烯管(PE管)新材料,节省了工程建设投资。
沁水盆地煤层气田樊庄区块采用单井进站方式、增压工艺及压力系统优化等地面集输工艺的优化技术。煤层气水合物防治技术、低压输送不注醇集气工艺、多井单管串接技术、低压采气管网管径的确定、新型材料聚乙烯管(PE管)和柔性复合管的应用等采气管网优化技术。提出煤层气田“标准化设计、模块化建设”,煤层气田集气站建设核心是“四统一、一和谐”,即:统一工艺流程、统一设备选型、统一建设标准、统一单体安装尺寸,保持平面布置与当地环境的和谐发展,实现集气站功能统一,操作统一。
数字化气田建设,实现了基于无线、光缆、电缆等多种通讯方式在SCADA系统中的融合,成功地降低了煤层气田信息化建设和维护过程中自控系统的投资,适合了煤层气井地处偏远、井多、井密、低压、低产等特点。
3.5 煤层气排采生产技术
实践表明,合理的排采制度和精细的排采控制是煤层气井排采技术的核心,定压排采制度适用于排采初期的排水降压阶段,定产排采制度适宜于稳产阶段,分级平稳连续降压是精细的排采控制的核心。
通过对柳林煤层气井的井下管柱及地面流程设计,引入无级数控抽油机、永久监测压力,较好地完成了排采的施工及资料录取的要求,为该区的大规模开发奠定了基础。
研究煤层气动液面高度的合理区间及降低速率对开采过程中有效保持井周应力的合理分布,维持或提高储层渗透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煤层气井不同阶段的产能方程和煤层气藏井底流压修正后的计算公式,确定煤层气井的生产压差,为煤层气井合理生产压差的确定和正常排采提供了技术支撑。
3.6 煤层气利用技术
煤矿开采过程中排放出大量低浓度煤层气,提纯利用这部分煤层气对我国能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意义重大,其难点是如何经济高效地分离CH4和N2。
采用低温精馏法分离提纯,分离低浓度含氧煤层气中氧气、氮气,在阳泉石港矿建成年产2万吨液化(LNG)瓦斯的工厂,在阳泉新景矿神堂嘴建设年产2000万m3低浓度提纯压缩(CNG)瓦斯工厂,为阳泉市公交车、出租车提供城市低成本压缩瓦斯,以气代油。
采用变压吸附法实现低浓度瓦斯的分离和净化。该技术2011年3月已在阳泉进行试生产,2011年底5000万m3CNG工业化生产线将投产。
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支持下,中科院理化所和中联煤层气公司合作成功研制了10000m3撬装液化装置,该项成果适合煤层气单井产量低特点,将直接在煤层气井场实现煤层气液化利用。
3.7 技术仍然是煤层气勘探开发的瓶颈
煤层气高渗富集区预测缺乏成熟理论指导,或者说我国煤层气勘探开发理论还不成熟。
除了沁南以外,我国大部分勘探区煤层气单井产量低,同一地区单井产量差异大,除了地质和储层条件外,钻完井技术和增产改造技术有待试验形成。如何针对复杂多裂缝煤层特征,增大铺砂面积,有效提高储层导流能力,提高单井产量,是面临的增产改造的关键问题。
水平井、多分支水平井如何控制保持井壁稳定、防止井眼坍塌,高地应力、松软储层条件的钻井完井技术,有待进一步探索试验。
深煤层高地应力、低渗条件下储层物性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钻井、完井、增产改造技术和工艺参数的一系列变化,是亟待研究的方向。
4 煤层气产业初步形成,煤层气成为天然气的最现实的补充能源
煤层气主要通过管道输送到用户,约占85%~90%,少部分采用液化天然气和压缩天然气形式输送。目前建成煤层气管道包括端氏—博爱管道、端氏—沁水八甲口管道、晋城煤业集团西区瓦斯东输管道等,年输送能力50万m3。正在建设的韩城—渭南—西安管道、昔阳—太原管道,输送能力30万m3。
煤层气用户主要为西气东输管道用户,其次向山西省内及沁水煤层气田周边省份河南、河北等省供气,以及韩城、阜新等煤层气所在地城市供气。广泛用于城市燃气、工业锅炉燃气、汽车加气等天然气市场。2010年底,我国井下、地面煤层气产量达到85.3亿m3,约占天然气产量946亿m3的9%。煤层气已成为当地天然气的最现实的补充能源。
5 煤层气产业发展展望
根据我国“十二五”煤层气(煤矿瓦斯)开发利用规划,“十二五”末,我国煤层气产量将达200亿~240亿m3,其中,地面开采煤层气100亿~110亿m3,井下瓦斯抽采量110亿~130亿m3。煤层气探明地质储量将进入快速增长期,到2015年,新增探明地质储量10000亿m3。因此煤层气将在“十二五”进入快速发展轨道。一是通过“十一五”发展,积累了较好的技术基础和储量基础;二是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大公司的积极投入,勘探和开发资金有了根本保证;三是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持续支持,为煤层气勘探开发利用科学技术攻关奠定了坚实基础,为产业目标实现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感谢赵庆波教授提供相关统计资料。
参考文献
陈仕林,李建春.2011.沁南潘河煤层气田“分片集输一级增压”集输技术.天然气工业,33(5):35~38
接铭训.2010.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煤层气勘探开发前景.天然气工业,30(6):1~6
雷怀玉,孙钦平,孙斌,李五忠,陈刚,田文广.2010.二连盆地霍林河地区低煤阶煤层气成藏条件及主控因素.天然气工业,30(6):26~30
李民,王生维,李梦溪等.2011.晋城无烟煤地区煤层气储层区域差异及不同区域特征.中国煤层气,8(2):8~12
屈平,申瑞臣.2010.煤层气钻井井壁稳定机理及钻井液密度窗口的确定.天然气工业,30(10):64~68
饶孟余,江舒华.2010.煤层气井排采技术分析.中国煤层气,7(1):22~25
孙晗森,冯三利,王国强等.2011.沁南潘河煤层气田煤层气直井增产改造技术.天然气工业,33(5):21~23
孙建平,张健,王建中.2011.沁南潘河煤层气田空气钻井和固井技术.天然气工业,33(5):24~27
王国强,吴建光,熊德华等.2011.沁南潘河煤层气田稳控精细煤层气排采技术.天然气工业,33(5):31~34
王红霞,李娜,张璞等.2010.沁水盆地煤层气田樊庄区块集气站标准化设计.天然气工业,30(6):84~86
吴建光,孙茂远,冯三利等.2011.沁南潘河煤层气田开发利用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综述.天然气工业,33(5):9~15
许茜,薛岗,王红霞等.沁水盆地煤层气田樊庄区块采气管网的优化.天然气工业,30(6):91~93
薛岗,许茜,王红霞等.2010.水盆地煤层气田樊庄区块地面集输工艺优化.天然气工业,30(6):87~90
叶建平,吴建光,房超等.2011.沁南潘河煤层气田区域地质特征与煤储层特征及其对产能的影响.天然气工业,33(5):16~20
叶建平,张健,王赞惟.2011.沁南潘河煤层气田生产特征及其控制因素分析.天然气工业,33(5):28~30
尹中山,李茂竹,徐锡惠等.2010.四川古叙矿区大村矿段煤层气煤储层特征及改造效果.天然气工业,30(7):120~124
翟光明,何文渊.2010.中国煤层气赋存特点与勘探方向.天然气工业,30(11):1~3
张振华,孙晗森,乔伟刚.2011.煤层气储层特征及钻井液选择.中国煤层气,8(2):24~27
赵丽娟,秦勇.2010.国内深部煤层气研究现状,中国煤层气.7(2):38~40
赵贤正,桑树勋,张建国等.2011.沁南煤层气开发区块煤储层特征分析及意义.中国煤层气,8(2):3~7
9. 中国煤层气产业政策现状
在煤层气战略选区项目的推动下,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加快煤层气(煤矿瓦斯)抽采利用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06〕47号)》等优惠政策,随后国家有关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扶持煤层气发展的优惠政策,促进了中国煤层气产业发展。
一、税收、价格优惠政策
(1)增值税优惠政策。国办通〔1997〕8号规定:中外合作开采陆上煤层气按实物征收5%的增值税,不抵扣进项税额;自营开采陆上煤层气增值税实行先征后返,即按13%的税率征收,返还8个百分点。2007年1月1日以后调整为:对煤层气抽采企业的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抽采销售煤层气实行增值税先征后退政策;先征后退税款由企业专项用于煤层气技术的研究和扩大再生产,不征收企业所得税。
(2)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财税字〔1992〕62号规定:从事合作开采石油资源的企业所得税的规定,均适用于开采中国陆上煤层气资源的企业;对中外合作开采煤层气的企业所得税实行二免三减半,即从开始获利年度起,第一年和第二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三年至第五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3)关税减免政策。国务院《关于调整进口设备税收政策的通知(国发〔1997〕37号)》规定:自1998年1月1日起,对国家鼓励发展的国内投资项目和外商投资项目进口设备,在规定范围内,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
(4)煤层气价格政策。国务院办公厅1997年国办通〔1997〕8号文件规定:煤层气价格按市场经济原则,由供需双方协商确定,国家不限价。2007年4月2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出加强民用煤层气价格管理的通知,要求民用煤层气出厂价格由供需双方协商确定。现已纳入地方政府管理价格范围的,要积极创造条件尽快放开价格。
(5)煤层气抽采利用设备加速折旧。2007年2月20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关于加快煤层气抽采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7〕16号)》,要求对独立核算的煤层气抽采企业购进的煤层气抽采泵、钻机、煤层气监测装置、煤层气发电机组、钻井、录井、测井等专用设备,统一采取双倍余额递减法或年数总和法实行加速折旧,具体加速折旧方法可以由企业自行决定,但一经确定,以后年度不得随意调整;对独立核算的煤层气抽采企业利用银行贷款或自筹资金从事技术改造项目国产设备投资,其项目所需国产设备投资的 40% 可从企业技术改造项目设备购置当年比前一年新增的企业所得税中抵免;对财务核算制度健全、实行查账征税的煤层气抽采企业研究开发新技术、新工艺发生的技术开发费,在按规定实行100%扣除基础上,允许再按当年实际发生额的50%在企业所得税税前加计扣除。
(6)煤层气(煤矿瓦斯)开发利用补贴。2007年4月20日,财政部出台《关于煤层气(瓦斯)开发利用补贴的实施意见(财建〔2007〕114号)》规定:中央财政按0.2元/m3煤层气(折纯)标准对煤层气开采企业进行补贴,补贴额度按照(销售量+自用量-用于发电量)×补贴标准进行计算。在中央财政补贴的基础上,地方财政可根据当地煤层气开发利用情况对煤层气开发利用给予适当补贴,具体标准和补贴办法由地方财政部门自主确定。
二、煤层气资源管理优惠政策
(1)探矿权使用费。按以下幅度审核减免:第一个勘查年度可以免缴,第二至第三个勘查年度减缴50%,第四至第七个年度减缴25%。
(2)采矿权使用费。按以下幅度审核减免:矿山基建期和矿山投产第一年可以免缴,投产第二至第三年可以减缴50%,第四至第七年减缴25%,采矿结束当年免缴。
(3)矿区使用费。按陆地上常规天然气对外合作规定交纳(按气田计算),即年度煤层气产量不超过10×108m3,免征矿区使用费;10×108~25×108m3,交纳1% 矿区使用费;25×108~50×108m3,交纳2%矿区使用费;超出50×108m3,交纳3%矿区使用费。
(4)资源使用费。对地面抽采煤层气暂不征收资源税。
三、鼓励煤层气利用的有关政策
煤层气被列入1996年修改后的《资源综合利用目录(国经贸资〔1996〕809号)》。该文件规定:鼓励利用煤矿瓦斯气、煤层气,并享受财税字〔1994〕001号、国税发〔1994〕008号、财税字〔1996〕020号、财税字〔1996〕021号等文件规定的优惠政策。
财税字〔1994〕001号文件规定:列入《资源综合利用目录》内的资源作主要原料生产的产品的所得,自生产经营之日起,免征所得税5年。
国税发〔1994〕008号文件规定:关于印发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资源综合利用、仓储设施”税目税率注释的通知,对煤层气、煤矿抽放的瓦斯利用项目规定了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实行零税率,但不包括行政办公和生活服务用房的投资。
国家发改委2007年4月印发《关于利用煤层气(煤矿瓦斯)发电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煤层气(煤矿瓦斯)电厂所发电量原则上应优先在本矿区内自发自用,需要上网的富余电量,电网企业应当予以收购,上网电价比照国家发展改革委制定的《可再生能源发电价格和费用分摊管理试行办法(发改价格〔2006〕7号)》中生物质发电项目上网电价(执行当地2005年脱硫燃煤机组标杆上网电价加补贴电价);煤层气(煤矿瓦斯)电厂不参与市场竞价,不承担电网调峰任务。
10. 我国煤层气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煤层气地质理论研究有待深入
我国的成煤和煤化作用地质条件复杂,在煤层气成藏机理和高产富集规律等诸多方面存在理论问题,诸如:尚未建立起较成熟的煤层气成藏理论,对煤层气成藏的形成过程与非均质性需要深入分析,缺乏煤层气藏储量计算和评价方法,煤层气藏数值模拟技术和气藏描述方法与技术有待完善。
我国高阶煤资源丰富、分布面广,含气量较大,但成煤年代早,煤层经历的构造运动多,所受到的后期改造破坏程度大,煤层气成藏和富集规律较为复杂,对高变质的无烟煤中获得高产的煤层气还缺乏深入的理论认识,因而无法对其他地区进行有效的预测。
在我国西部及内蒙古东部地区的含煤盆地分布着大量的低阶煤,由于存在“低煤级煤层气含量低,无开发价值”的片面认识,对低阶煤的孔隙结构、吸附能力、生气量和煤层气赋存方式等缺少研究,对低煤级煤层气井的高产气能力(单井产量可达14000m3/d)还无法给以合理、科学的说明。
(二)勘探开发技术亟待提高
近年来,我国在瓦斯抽放理论与工程实践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目前我国矿井瓦斯平均抽出率仅有23%,而美国、澳大利亚等主要产煤国家的矿井瓦斯抽出率均在50%以上。抽放技术、抽放方法、抽放设备落后是我国抽放效果差的主要原因。如我国自行开发生产的钻机远不能满足要求;钻进工艺落后、钻进设备不配套等。
长期以来,在煤层气的勘探作业和地质研究中,各外国公司和国内大部分公司基本沿用了美国的勘探思路和方法。尽管我国已经取得了部分区块煤层气勘探开发试验的成功,但诸如高煤级煤层和低含气量厚煤层中的煤层气开采技术,低渗透性构造煤储层改造技术,油气共伴生煤田煤层气的开发技术,不同煤田类型采用的不同钻井技术,煤层气井压裂技术中压裂液对煤层的伤害,以及压裂液成本高或压裂效果欠佳的问题等,生搬硬套国外的经验难以适应我国的地质情况,使得产气效果不理想。
(三)勘探开发与科技投入不足
煤层气产业是一种高投入、高风险的技术密集型产业,从培育新产业角度看来,政府投入过低。美国在1983~1995年煤层气产业发展的早期,各种勘探费用总计达60多亿美元。而我国最近十几年中,包括政府、国内企业在内各个方面投入煤层气勘探资金仅4亿~5亿元人民币,时间跨度长,区域分布广,投资力度小。1996年成立的煤层气骨干企业—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组建时只有1亿元人民币,每年国家专项经费仅有2000~3000万元人民币,投资力度小。
我国煤层气开发从理论和技术方面都存在若干关键性难题,需要一定的科技投入解决基础问题。美国政府在1983~1995年投入的煤层气试验研究经费累计超过4亿美元。而我国迄今为止,国家层面对煤层气科技投入累计不足3000万元人民币,而且分散到不同的单位,与煤层气生产实际结合不紧密,难以起到促进产业发展的作用。
(四)煤层气经济性是影响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由于煤层的储集性能及力学特征与常规砂岩等储层有明显不同,所以开发煤层气与开发常规天然气有很大差别。比如:常规天然气通常是储存在砂岩等储层孔隙、裂缝中,储存压力很高,只要地层压力得到释放,天然气即迅速逸出,而且日产气量很高。与此相反,由于煤层气通常吸附在煤基质颗粒表面上,储存压力很低,其压力系数一般小于1。要开采煤层气,必须把含在煤层中的水抽排出来,使煤层本身压力降低,煤层气才能从煤基质颗粒表面解吸逸出。即使煤层不含水,煤层气的释放过程也是极为缓慢的。通常煤层气井初期日产量只有常规天然气井日产量的1/10~1/20,这就是煤层气日产量低、影响煤层气生产经济效益的地质原因。天然气生产井从开始产量就很高,随着时间的延续而迅速下降。天然气井一般只需2~3年就能收回投资,正是由于天然气井在开始几年产量很高,通常是煤层气的2~3倍,因而能给投资者在较短的时间带来较高的回报率。煤层气井则在开始的1~4年中产量是逐步增加并达到最大值,然后开始很缓慢地下降。煤层气井的投资回收期较长,一般需10~20年时间。
(五)煤层气产业发展扶持政策不足
煤层气产业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单井产量低、投资回收期长的特点。由于在经济上煤层气生产短期内一般无法与常规天然气生产竞争,所以,鼓励煤层气产业发展,亟需政府的大力扶持。美国1979年颁布著名的税收补贴法规(《能源意外获利法》第29条),规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煤层气生产的税率不仅为零,还略有补贴。这项政策极大地激励了企业投资开发煤层气的积极性,因而煤层气产业突飞猛进。虽然我国明确提出鼓励煤层气的开发利用,颁布了一些优惠的税费政策,但在煤层气产业发展初期,我国现行的煤层气开发利用政策,只是比照常规天然气通常做法,没有出台更优惠、更适宜的激励政策,在资金投入、税收优惠、贷款、融资渠道和科技发展等方面缺乏一定的政策倾斜。
(六)煤层气资源管理有待加强
煤层气开发利用缺少国家统一规划,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有待进一步理顺。
从“十五”规划开始,煤层气的勘探开发规划附列于煤炭和石油的规划中,没有专项煤层气开发利用规划,在目前的规划管理、投资管理、项目实施的格局下,出现资金、项目无法配套落实的情况,规划落实乏力,力量不集中,同时政府的导向目标不明确。
煤层气的勘探开发缺乏探矿权、采矿权设置的保证。煤炭探矿权、采矿权由部、省两级管理,煤层气探矿权、采矿权则由国土资源部一级管理,由于缺乏协调、导致部分煤炭与煤层气的探矿权、采矿权交叉重叠,致使相关部门、企业之间产生了利益冲突和管理权限方面的分歧;由于急功近利,常常出现煤炭优先或排斥煤层气探矿权、采矿权设置的现象,由此严重影响了煤层气的勘探开发。
(七)长输管网及基础设施不足
我国煤层气资源主要赋存于山西、陕西、内蒙和新疆地区,与东部经济发达城市群的连接,缺乏长输管网及基础设施建设。在煤田范围内,没有适应的煤层气管线,阻碍了煤层气的开发利用。煤层气可以与天然气混输混用,拥有共同的市场,但我国天然气管网稀少,而且煤层气利用天然气管网混输缺乏政策,这就使煤层气资源与市场脱节,缺少市场需求对煤层气的推动作用。从煤层气发展成功的事例分析,管网和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市场的推动作用对发展煤层气产业不可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