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产业大全 > 江苏省产业的发展

江苏省产业的发展

发布时间:2021-01-18 11:08:09

『壹』 江苏省有哪些主要产业

矿产资源
主要有煤炭、石油、和天然气。非金属矿产有硫、磷、钠盐、水晶、兰晶石、宝石、金刚石、高岭土、石灰石、石英砂、大理石、陶瓷粘土等,金属矿产有铁、铜、铅、锌、银、金等。粘土类矿产、建材类矿产、化工原料矿产、冶金辅助原料矿产和特种用途矿产是江苏矿产资料的优势,其中方解石、泥灰石、凹凸棒石粘土、保温材料粘土、水泥用辉绿岩、水泥混合材料用闪长玢岩等6种矿产的保有储藏量列全国第一位。
水产资源
江苏东临黄海,海岸线长1040公里,海水可养殖面积139.00千公顷。地处长江、淮、沂、沭、泗等河流下游,湖库河塘沟密布,水域面积大,类型多,有着便利的海洋渔业和内陆渔业,水产资源丰富。内陆水面2600多万亩,有淡水鱼类140余种,经济鱼类30-40种,主要是鲤鱼、鲫鱼、黄鳝等。有近海鱼类150多种,其中多获性鱼类在25种以上,主要是黄鲫、银鲳、带鱼等,除鱼类外青虾、百虾、螃蟹等甲壳类水产品的产量也很高,内陆水域和沿海滩涂有丰富的贝类资源。水生植物资源也是江苏水产的一大优势,主要品种有芦苇、莲藕、茨菇、茭白、荸荠、菱等等。
水利与电力
江苏地处长江、淮、沂、泗诸河下游,承接长江、淮河、沂沭三大水系15个省区200多万平方公里的来水,解放后在历代水利工程的基础上,进行维护加固、新建重大水利工程,提高治淮、治太和江海河湖堤岸防洪标准,建成了一批蓄水、引水、提水、调水、排水的工程,全省已初步形成防洪、防涝、防旱、防渍、防潮综合治理,大中小工程结合的水利网,增强了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扩大了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电力工业有了很大发展,特别是苏北地区。彻底改变了过去电厂基本上集中在苏南地区的状况,全省拥有500千瓦及以上发电装机容量1338万千瓦,年均递增11%。装机容量在全国由第七位上升到第二位。在500千瓦及以上机组中,主要是高温高压、超高压、亚临界压力级机组,约占容量的80%左右。全省发电量达751亿千瓦时,名列全国第三位。
动植物资源
省内植物资源非常丰富,约有850多种,此外尚有可开发利用的野生植物600多种。野生动物资源为数较少,鸟类主要是野鸡、野鸭,沿海还有丹顶鹤、白鹤、天鹅等珍稀飞禽。

『贰』 江苏哪里工业最发达

江苏的苏州,无锡工业最为发达。
中国工业百强县(市)排在前10的其有江苏就占6个。
排在第一的是无锡江阴,民营经济发达,是中国制造业第一县。


排在第三是苏州张家港,第四是苏州常熟,第七是苏州太仓,第八是无锡宜兴。

『叁』 江苏省发展经济重点行业是什么行业

科技啊,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啊,现在不都是在搞科技创业园吧,这个肯定挣钱的。。。。。

『肆』 江苏省地质勘查行业改革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地质工作是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先行性、基础性工作。近年来,特别是《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颁布实施后,全省地勘单位积极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紧紧抓住机遇,不断深化改革,稳步发展,地勘行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势头。

一、地质勘查全行业队伍基本情况

(一)地勘行业人员情况

截止到2006年底,全省地质勘查资质单位年末职工人数10304人(统计数据不含石油天然气,下同),地质勘查从业人员6327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4657人,占从业人员的73.6%,工程技术人员中,高级技术人员1195人,占25.6%,中级技术人员1697人,占36.4%。全省地勘行业职工平均年收入3.17万元,比2005年增加19%,离退休人员共有8831人,人均费用2.58万元。

(二)地质勘查资质情况

除石油天然气外,全省有48家地质勘查资质单位,核定了11个资质类别甲、乙、丙级资质甲级资质162个(2005年底为158个),其中甲级46个,占28.4%,乙级42个,占25.9%,丙级74个,占45.7%;资质专业分布情况:区域地质调查5个、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32个、固体矿产勘查39个、液体矿产勘查12个、气体矿产勘查2个、地球物理勘查19个、地球化学勘查8个、遥感地质勘查3个、勘查工程施工29个、岩矿鉴定与岩矿测试12个、选冶加工试验1个。

二、国有地质勘查单位经济发展状况

(1)目前我省具有地质勘查资质的国有地勘单位共41家,地质勘查从业人员6176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4534人(高级技术人员1151人,中级技术人员1657人)。全省国有地勘单位职工平均年收入3.19万元,比2005年增加20.8%,离退休人员共有8831人,人均费用2.58万元。

(2)在全省广大地质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国有地勘单位各项经济指标保持稳中有升。2006年度总资产279055万元,比2005年增长11.68%.其中:生产性资产162400万元,专用仪器设备42630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0,77%和9.8%;总负债152324万元、总收入205110万元、总支出180468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2.1%、4.3%、0.6%。

(3)2006年共争取地质勘查费54333.6万元,其中中央财政4262万万元,地方财政50071.6万元。争取各类地质专项拨款6892万元,其中国家矿产资源补偿费项目经费2938万元;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经费2135万元,省财政安排地质勘查补助项目15个,经费1819万元。

(4)从事商业性矿产勘查工作的基本情况。全省商业性矿产勘查,主要是矿山生产勘探,在服务的地域和领域都比之前有所拓展,同时还在一些城市和地区开展了地热勘查项目和地球化学找矿项目。全年投入资金约0.83亿元。

(5)矿产开发情况。矿产开发实现年收入1.83亿元。海外地质找矿工作起动,地质六队在老挝华潘省取得南奥村铁矿勘探权;江苏地质工程公司获得莫桑比克马尼卡、固洛两个区块金矿勘探权。

(6)工程勘察施工情况。全年实现工程勘察收入7.47亿元。其中省内6.07亿元、省外1.2亿元及境外工程勘察市场2000万元。

(7)其他产业收基本情况。主要从事服务业、贸易、加工业等其他多种经营产业,全年共完成经营收入6.21亿元。比2005年增长42.6%。

三、地质勘查行业改革取得的主要经验

(一)坚持从结构调整入手,推进地勘队伍改革

在地勘队伍改革中,按照产业分离和主辅分离的原则,坚持从结构调整入手,推进改革,并把队伍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与资产结构调整结合起来。主要做法是:一是坚持产业分离,组建地质勘查队伍,推进基础地质施工业与建筑业分开运行。二是坚持主业与辅业分离,推进地勘队伍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壮大主要产业,放开辅业。三是坚持从实际出发,把因自身的年龄、性别、知识、专业等实际问题而无法适应转企的富余人员剥离出来,纳入基地管理。四是坚持优化资产结构,提高国有资产经营效益,推进地勘队伍改革。主要是将经营性资产按产业相对集中,适度扩大规模,作为企业法人财产,负责保值和增值。将非经营性资产分别交给相关物业管理基地,并在经营开发上做文章,努力将部分非经营性资产转化为经营性资产,提高资产运行效益。

(二)以改革为动力,发挥产业优势,加快地勘经济发展

在地勘队伍改革中,坚持以改革和科技进步为动力,进一步发挥了地勘队伍的地质勘查和工程勘查两大产业的优势,融入国家发展、地方经济与矿业开发,加快了地勘经济的发展。

(三)注重加强管理工作和稳定地勘队伍

在地勘队伍改革与地勘经济发展中,坚持向管理要效益、稳定职工队伍已成为地勘单位的共识。各基层地勘单位普遍出现了地质经济发展速度与效益较快的双增长态势,地勘单位经济实力有较大增强。各地勘单位注重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听取职工意见,切实关心离退休职工、下岗职工和困难职工生活,因此在深化改革中保持了地勘队伍的总体稳定。

(四)坚持以人为本,构建人才高地

“十五”期间,我省地勘单位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制定激励政策,采取引进、培养、造就、提升等手段,努力构筑人才高地,取得较好效果。对新引进的人才在住房补贴,岗位津贴享受特殊政策。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对所有委培研究生,承担学杂费,取得学位后还给予适当奖励。每年开展学术交流活动,通过交流互促互进,激发科研人员学术研究热情。2006年,省地调院经国家人事部批准,在全国省级地调院中率先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为加强学科带头人队伍建设,增强矿产资源勘查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能力,在更高层次上为全省乃至全国地质科研事业发展作出贡献。

(五)加大装备投入,完善规章制度

为保证高效开展地质工作,“十五”期间我省地勘单位投入大量资金,购买先进的分析仪器和技术改造实验室,购入先进的物探仪器设备,为东部地区攻深找盲做好准备;加强内部机构调整,加大制度改革力度,建立了符合地质调查工作性质和特点的管理制度、聘用制度和灵活的分配制度;加大分配制度的改革力度,实行岗位工资、计件工资、项目工资和年薪工资等多种分配形式,使得报酬与职责、收入与成果直接挂钩,奖优罚劣,优胜劣汰,充分调动了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四、国有地勘单位“十一五”改革发展的设想

(一)建立和实施省级地质勘查基金

建立矿产资源勘查投入的良性循环机制,加大财政对矿产资源勘查的资金投入。以省财政预算安排、省留成的矿产资源补偿费、探矿权采矿权出让价款等收入以及其他渠道筹集的相关资金,建立省级地质勘查基金,专项用于全省重点矿种、重点成矿区带等前期勘查。

(二)合理部署,统筹规划江苏地质工作

根据江苏省的资源情况,主要安排省内紧缺和优势矿种的工作思路,以满足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矿产资源增长的需求,保证可持续发展。“十一五”时期我省地质工作的主要发展目标是:地质勘查力争提交能源矿产地2~3处,金属矿产地5处,非金属矿产地8处,可供利用的矿产地15处;取得境外矿产资源使用权的矿产地5~8处。为江苏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的资源保障。

(三)抓住机遇,理清思路,确保地勘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坚持以改革和科技进步为动力,进一步发挥地勘队伍的地质勘查和工程勘查两大产业的优势,融入国家发展、地方经济与矿业开发,以地质科学为指导,应用多种技术方法,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吸收社会资金,挖掘省内矿产资源潜力,全方位开展地质勘查与矿业开发服务,加快地勘经济的发展。

(四)努力拓展地质工作服务领域

转变传统粗放式的生产方式,用市场化理念扩大地质勘查服务的能力和范围。我省的城市化发展速度迅速。努力统筹全省基础地质和环境地质工作的深厚基础和技术优势,做好重要城市地质工作。做大做强工程勘察和施工业,扩大勘察工作的区域范围,提高技术队伍的整体素质,加大技术投入和先进勘查技术方法应用,为城乡规划和地下空间利用提供地质资料和设计依据,发挥地质调查的基础性、前瞻性作用,服务于经济都市群建设。

(五)积极拓展省外境外地质勘查市场

鼓励国内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开展重要矿产资源勘查开采,通过独资、投资参股或并购等形式,在资源富集、投资环境好的省区或国外去勘查开发国内短缺矿产资源,建立稳定的资源供应基地,缓解江苏资源保障的压力。积极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和单位到境外承包地质工程,勘查利用矿产资源,以获较好的勘查效益,激发地勘单位改革的积极性。

(六)加大地质勘查力度的同时,加快矿业开发工作

除省内矿业权的市场运作之外,积极推进与省外国外的技术合作。利用国内外金融机构和战略合作伙伴的资金,进行省外国外矿业交流合作范围,不断开拓矿业开发的新资源、新优势。

五、对策建议

当前地质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地勘单位的发展尚未进入良性循环期,地勘队伍的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我省地勘行业改革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是物质基础薄弱。地勘队伍家底薄,人均净资产不足2万元,与其他系统事业单位相比,差距十分明显,且地勘经费主要用于离退休人员支出。历史欠账多,住房货币化补贴还没有到位。

二是职工收入低。目前国家投入少,许多地方性的工资补贴、福利待遇都未能享受,严重影响了广大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从事地质工作的技术人员收入与其他行业相比差距较大,人才的引进和留住人才的困难很大。人才断层明显,中青年技术人员缺口较大,严重影响了地勘队伍的稳定和发展。

三是地勘单位的改革不到位。目前地勘单位是事业单位但没有足够的费用,也没有企业单位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地勘单位的发展。

四是外部环境制约。政策落实不能完全到位、江苏矿产资源贫乏的特点、矿业权市场不发育的现实都是制约地勘改革发展的因素。

五是地勘科技投入不足。我省地勘单位科技管理及投入需要进一步提高,野外施工技术力量较薄弱,难以满足高质量的施工要求。部分地勘单位技术装备落后,设备更新每年资金投入很少,目前的国家投入只能应付简单的再生产,特别是在专业性较强的物化探设备和资金需求较大的深孔勘探设备投入上,更显得无能为力,难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加强地质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体制、机制、市场、投入等诸多方面的因素,特别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很多。同时地质工作是一种特殊的基础产业,加强地质工作,应充分考虑其特殊性。结合我省实际,就加强地质工作改革和发展提出以下几方面的对策或建议:

(1)加快地质队伍建设,建立人员精干、结构合理、装备精良、能承担重大任务的地勘队伍。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急需的高层次地质专业技术人才。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引进毕业大学生,充实壮大地勘队伍。建立鼓励创新的地质人才开发机制,进一步探索建立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勘查开采项目收益分配的新机制。

(2)依靠科技,增强地质工作创新能力。充分发挥我省教育、科研优势,优化整合地质科技资源,建立科研单位、高等院校与地勘单位联合研究攻关的新机制。突出重点矿种、重点成矿区(带)和重要成矿类型的地质勘查科技攻关,大力推进地质找矿基础理论、区域成矿规律和找矿方法技术的研究,增强矿产资源勘查核心技术和关键装备的应用能力,全面提高地质勘查工作的科研综合水平。

(3)加速改革调整,为地勘工作发展提供组织保证。组建矿产(集团)公司,以资产为纽带,实行联合,形成规模经济,增强市场竞争力。坚持走矿产勘查与开发一体化之路,允许国有地勘单位直接从事矿产开发,并通过法规建设和深化改革,把部分有条件的国有地勘单位,培育成集矿产勘查和开发于一体的矿业公司。

(4)多渠道增加地质勘查投入,解决资金不足的困难,适当扩大国家政策性投资额度和比重,探明更多的经济可采资源储量。建议尽快制订“关于加快地质勘查、开采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具体实施办法,鼓励和吸纳中外资金投入商业地质勘查工作,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5)出台地勘队伍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指导政策,出台促进海外矿产勘查开发的具体优惠政策。建议国家建立有效的国外矿产勘查投资动态和信息的定期发布制度,提供便捷的信息查询系统,引导国内企业更好地参与国外竞争。

(6)实施产业分离、主辅分离。按照社会协作化分工的要求,既能促进离退休服务、基地服务、社区服务进一步提高质量和水平,还能使我省地勘单位的产业结构、产业布局更加合理,资源配置更加优化,每一个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得到增强,可持续发展得到保证。

(7)继续开展对外交流合作。坚持以科技为先导,进一步开展科技协作,提升科技创新水平,推动科学技术在地质工作中的广泛运用,促进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与运用。

(江苏省国土资源厅地勘处)

『伍』 江苏省推进文旅事业发展采取的措施包括哪些

一是推动纾困惠企政策落实到位。包括抓好文旅专项扶持政策落实和开展送政策进企业活动。

二是引导和推动文旅项目建设。包括发挥产业引导资金作用和推动政银企合作。

三是促进文旅消费扩容提质。包括激发文旅市场消费潜力、丰富特色文旅产品供给、培育发展文旅消费新模式和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

四是深化产业融合发展。包括加强文旅融合载体建设和打造数字文旅产业。

五是助力文旅市场恢复。包括加强“水韵江苏”品牌市场推广、策划推介文旅精品线路、放大会展平台推广效应、大力拓展国内旅游市场和逐步恢复入境旅游市场。

六是优化文旅市场环境。包括进一步提升审批效能、规范文旅市场秩序和扎实抓好安全生产专项整治。


(5)江苏省产业的发展扩展阅读:

《措施》提出,推动文化产业园区(基地)提档升级,支持国家级、省级园区(基地)持续做大做强。

在实施惠民便民举措,激发大众消费潜力方面,《措施》提出,要推动国有景区门票降价,鼓励旅游景区、乡村旅游区实行淡旺季票价和非周末促销价,落实特殊人群门票减免政策,举办文化和旅游消费季、消费月和数字文旅消费体验等活动。

《措施》还明确,要充分发挥文化和旅游财政专项资金引导作用,促进文化和旅游消费升级。要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到2022年,建成10个以上省级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2-3个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

『陆』 江苏省的主要产业是什么

粮食业。

2018年,粮食播种面积547.6万公顷,比上年减少5.1万公顷;棉花种植面积1.7万公顷,减少0.4万公顷;油料种植面积26.3万公顷,减少0.5万公顷;蔬菜种植面积142.5万公顷,增加1.7万公顷。全年粮食总产量3660.3万吨,比上年增产49.5万吨,增长1.4%。

其中,夏粮1326.4万吨,下降0.7%;秋粮2333.9万吨,增长2.6%。粮食亩产445.6公斤,比上年增加10.1公斤,增长2.3%。

(6)江苏省产业的发展扩展阅读

2018年,江苏造林面积4.3万公顷,比上年增长27.6%。全年猪牛羊禽肉产量321.9万吨,比上年下降4.0%;禽蛋产量178万吨,下降3.0%;牛奶总产量50万吨,增长2.1%。

水产品总产量493.4万吨(不含远洋捕捞),下降2.1%,其中,淡水产品354.0万吨、海水产品139.3万吨,分别下降1.1%、4.6%。

2018年,全省高效设施农业面积占比达19.6%,高标准农田占比达61%,农业机械化水平达84%,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68%。

全省有效灌溉面积达418万公顷,新增有效灌溉面积4.8万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5.3万公顷;新增设施农业面积3.4万公顷。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5042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0%。

『柒』 江苏省整体产业分布情况

建议参考江苏省工业十二五规划。
《江苏省企业技术进步“十二五专”规划》明确了“十二五”期间四类产业在属技术、工艺、产品方向上的发展重点,详细介绍了18个行业71类重点发展的领域,对每个领域的重点产品、技术提出了明确导向。《江苏省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则提出,到2015年,全省船舶制造能力保持3000万载重吨。南通、泰州、扬州三大造船基地产业集聚度力争超过90%。海洋工程装备产业产值力争超过1000亿元。船舶配套继续保持全国第一。两化融合水平达到国内领先。
供参考。

『捌』 有没有人能分析下江苏省各个城市的产业发展情况

苏南的发展较早,工业也比较发达,乡镇企业多,从改革开放至今发展已有20多年,产业不断地升级、变化,目前来看苏南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这几个城市主要是电子产业,服装,食品,钢铁,沿江重化工,汽车等为主,总得来说污染比较少,技术要求比较高,资金密集型的。苏中地区三个城市扬州,泰州,南通主要是纺织,服装,沿江精细化工等,属劳动密集型企业。但也各有特色,扬州日用品比较出名,如牙刷,玩具等,泰州的医药船舶比较发达,南通的建筑业全国出名,加之这几年承接了上海苏州大批的重化工钢铁船舶之类的企业,发展较快,快于扬州泰州。苏北地区工业相对落后,但这些年发展也极快,支柱产业是一些传统工业,如化工,钢铁之类的重型污染的企业,造纸等,同时也有服装,医药,汽车等

『玖』 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的特点

【坚持一个方向】以构建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机制为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基本方向,坚持课题来自市场需求,成果交由市场检验,绩效通过市场评估,财政支持由市场决定,充分发挥市场对技术创新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各类创新资源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
【突出两大功能】把服务中小企业和突破产业共性技术问题作为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的主要功能。开展合同科研、技术转移、国际交流等专业化服务,完善技术服务体系和开放性研究平台,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面向产业转型发展需求,创新科研组织机制,加强分工协作和统筹推进,集中突破共性、关键性和前瞻性技术,引领产业向高端前端攀升。
【引导三类资源】重点依托高校优势学科与创新平台、科研院所研发力量以及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等优质科教人才资源,加强产业研发力量统筹布局。创新体制机制,建立主要由市场决定技术创新项目和经费分配、评价成果的机制,引导三类资源服务中小企业和产业创新发展,使研究院成为高水平研发机构的共同体、高层次人才的集聚地和人才创业的缓冲带。
【实施四项改革】坚决防止体制回归,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不设行政级别,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探索构建新型科研院所管理体制;改革财政科技资金的使用方式,借鉴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的项目管理经验,推行项目经理制,由项目经理组织产业重大技术攻关,自主组建项目团队、自主考察推荐优质项目,加强顶层设计,提高执行效率;探索“民办公助”的社团法人管理模式,以会员制形式吸纳符合条件的独立研发机构加盟成立省产业技术研发协会,推进协会明确权责、依法自治、发挥作用,根据研究所业绩给与必要的运行补贴和项目支持,进一步理顺政府和社会组织的关系,激发社会组织的活力;加大知识财产权分配制度改革,健全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创新商业模式,大幅提高创业创新者在成果转化收益中的分配比例,促进科技成果的资本化、产业化。

『拾』 为什么江苏经济这么发达主要是靠什么富起来的好像工业比较发达

首先是纺织服装业也就是轻工业,然后是工业,农业,服务业

1 江苏经济在省级单位内里面一般都容是三甲之列,省级行政单位只有广东在江苏之前。

2. “江浙沪”其实就是根据经济实力而来的。从清朝开始中国的税收重心就是在江浙两地(民国初年租界以外的闸北和南市(华界)属江苏省)。浙江经济特点是民营经济较为强悍,而江苏则在接受外资(特别是新加坡、台湾两地)方面处于优势地位。苏锡常常亦是江苏的经济命脉,苏锡两地的IT业对于国内的IT产业产生着重要的地位!

3 苏州与无锡每天的税收收入都在亿元之上,可以说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4 江苏的苏州被誉为是改革开放外商投资之典范城市,市内亦有中国新加坡工业园区和国家高新区。江苏的苏州也是迄今为止中国内地唯一能在本市之内就能打通电子计算机上下产业链的城市!电子计算机内的所有部件都可以在该市内找到。同时也是台商投资密集城市之一。

阅读全文

与江苏省产业的发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