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2017年中国文化馆年会将于11月在哪里举行
记者今天抄从文化部获悉,由文化部作为指导单位,中国文化馆协会、安徽省马鞍山市人民政府主办,文化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安徽省文化厅协办的2017年中国文化馆年会将于11月29日至12月1日在安徽省马鞍山市举办。
⑵ 中国文化产业的《中国文化产业》专家委员会和主创团队
专家委员会主任:齐勇锋委员:(按姓氏笔画排序)丁俊杰王育济 尹欣 尹鸿专 刘承萱 祁述裕属 李炎 李怀亮 张晓明 张胜冰 张淼 李向民 陈少峰范周范建华 金元浦 胡惠林胡智锋贾磊磊 顾江 梅松 蒋祖煊 魏鹏举 傅才武 熊澄宇 欧阳友权编委会主任:范周委员:(按姓氏笔画排序)卜希霆齐勇锋 齐骥 刘江红 朱敏 张春河 陆政品 陈小申 赵自芳 赵莹 靳斌 郭贵领 谢伦灿 蒋多总编辑:范周执行总编:齐骥编辑部主任:储钰琦责任编辑:刘文杰 何圣捷视觉编辑:视觉传达工作室 视觉总监:刘翔法律顾问:王四新订阅联系人:杨洁
网络支持:文化产业学术网 中国文化产业网
⑶ 中国文化产业网的历程
中国文化产业网新版自2006年12月16日正式启动至今,日均访问量15万人次,网民IP覆盖国内包回括港、澳、台答,沿海地区和西藏、新疆、内蒙古等在内3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境外IP覆盖亚洲、欧洲、大洋洲、非洲和拉丁美洲180多个国家与地区,其中欧美主要发达国家访问量占境外IP比例50%。2008年5月16日,由文博会公司具体建设运营的中国文化产业网--“国家文化产品、服务项目和投融资项目网上交易平台”获得中宣部、文化部、商务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联合颁发的“首届中国文化产业创新奖”。
⑷ 求助2014年年会名称,公司名字:HUGO BOSS 我们当天的晚会主要服饰以中国风及大印花的图案
中国风 分两种,一种以大红,暗红圆形大印花的,明清印象的中国风,厚重端庄,以"韵”字来衬托
另一种以蓝色,荷花色的,汉唐印象的中国风, 明亮悦动 ,可取 主题 "舞" 字
⑸ 谁听说过”中国文化产业园“办公室文化部有这个部门吗
我是知道这家公司主事人用的是假名之后才去查的,相关部门网上说的很明白,只是合作而已,所谓的办公室只是一个称谓,虽然挺误导人的,但也不能说有问题……
⑹ 2015年中国十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有哪些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是专门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建立的,进驻园区的所有企业单位都是从事文化创意的。建立园区,是方便对同一行业企业进行统一管理。
⑺ 中国文化产业十年
《中国文化产业十年》
——了解当代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最佳读本
十年风雨兼程,中国文化产业逐步从萌芽走向成熟,国务院《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出台,标志着发展文化产业已经被提升到了国家战略高度。
《中国文化产业十年》一书【1】的作者【2】盘点了从1999年到2009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从政府、企业、学界三个不同的角度记录了十年间的点点滴滴,全方位诠释和分析了中国文化产业的现状、问题及发展趋势,使读者不仅能够把握中国文化产业的成长历程,更能对当前中国文化产业的现状有深刻认识。
鉴于文化产业的独特性,使得多数人对它都缺乏统一的认识。因此,本书在前言中首先对文化产业的某些学理基础做了一些深入的考察,特别是对一些具有争议性的概念和提法做出了解释,使读者能很好地把握文化及文化产业的本质特性。
全书主要内容分为十个章节,全方位、多角度介绍了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脉络,例如,在“十年征程”一章,作者主要从四个阶段介绍了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
在“政策导向”和“体制改革”两章,作者主要以政府为主体的国家层面来分析我国文化产业领域内的政策及体制改革相关情况;
人力资源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进程中起到决定作用,因此“学科建设”一章着重介绍了以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为首的教育学术机构十年来的努力及其成果;
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是改革实践领域最重要的阵地和平台,作者对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总结了四种发展模式,鉴于篇幅,在“区域发展”一章中,只针对每一发展模式选取一个典型城市或省,着重加以说明;
“产业集群”一章中的产业园区和基地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平台,作者根据园区的特点和功能,进行了若干分类,其发展程度也代表了当今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
企业是文化产业发展的落脚点,在“企业风云”一章中,作者着重分析了文化企业的商业模式,并开创性的、第一次对中国文化企业的商业模式进行分类和梳理,总结出了25个文化企业商业模式,以飨读者;
文化软实力的提出对中国文化对外竞争提出了新的课题,“对外竞争”一章,分析了十年来中国文化出口及文化软实力的成长过程及值得借鉴的方法;
十年来,中国文化产业发展不断加速度,以陈少峰教授为代表的众多学者的思想结晶,是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宝贵财富,但这些思想多散见于著述、报告、文章、调研、会议中,作者把它们总结出来,呈现给读者,是“思想指引”一章的初衷。
本书印刷出版之时,正逢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出台,较之目前文化产业发展速度、产业格局、发展趋势,可以预见未来十年将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黄金时期,把握未来趋势与商机便显得尤为重要,“走向未来”一章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
最后,作者总结了十年来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大事记,不仅方便读者检索、查阅,更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记录着历史。
纵观本书,其资料丰富,内容详实,实为了解中国文化产业第一书。本书不是文化产业的历史教科书,而更是一种总结和特点分析的专论,或者说,它是作者眼中呈现的一些值得关注的特点、热点、经验和智慧的梳理。因此,不论是在校学生,还是在正在实践着的文化产业人士,阅读本书,都会对中国文化产业有全方位认识,有助于本职工作,希望此书能作为从事文化产业研究和实际工作者参考或可资借鉴的读本。
【1】金城出版社2010年1月
【2】陈少峰,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副主任,中国文化产业30人论坛召集人。1964年出生于福建省漳浦县。1980年起先后在福建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等大学学习。1991年获北京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91至1993年在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1993年起在北京大学哲学系任教,2000年起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哲学、伦理学、管理哲学和文化产业。著述包括《中国伦理学史》、《伦理学的意蕴》、《宋明理学与道家哲学》、《文化产业战略与商业模式》、《企业家的管理哲学》、《学而优则商》、《企业文化与企业伦理》、《文化产业读本》、《正义的公平》等专著。
朱嘉,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研究助理。
⑻ 什么是文化产业园区
找不到现成的定义,学了四年文化产业,就根据我自己的理解来写写看吧。
文化产业园区,版就是根据某一个定位集中起来的从事文化产业的企业在某一个地区的集合。
例如首批15家上海市文化产业园区中,定位于发展与网络、数字多媒体等新兴技术相关文化产业的园区至少有7家,占到近一半;“民族、民俗、民间”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园区有2家,若算上定位“以民俗文化为主要表现打造国际文化社区”的田子坊,一共3家;文化艺术原创和艺术品经营的园区有3家;另2家分别致力于发展演艺产业和影视产业。
不过有的时候一个文化产业园区里的企业并不一定都是一个行业的,也有可能集合了几个行业。比如上海的张江园区。
上海市文化产业园区认定过程中,特别关注园区定位,要求园区的产业特色能体现区域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趋势两方面的结合。文权化产业园区能够成为产业发展的“助推剂”,与定位明晰密不可分,也是本市文化产业园区区别于一般创意产业集聚区的重要特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