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产业大全 > 武夷山产业发展基础

武夷山产业发展基础

发布时间:2021-01-17 03:50:26

㈠ 你觉得茶叶行业的发展前景如何

从茶类上来说,各茶类的品种对于环境都是会有一定的要求,茶叶生产区域特征就决定了茶产区的细分。比如武夷山产岩茶,安溪产铁观音,西湖产龙井等。而从加工产品上来说,传统茶叶、茶饮料、袋泡茶以及速溶茶等都会更加的专业。

㈡ 大武夷旅游圈构建现代旅游产业体系是怎么回事

打造大武夷旅游圈,要在增进共同价值和共同诉求的基础上,紧紧抓住文化与生态这两个核心要素和关键卖点,精心设计文化与生态相融合的大武夷旅游圈发展路径,增强融合发展的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

大武夷旅游产业要着力向传统业态和新兴业态两端发力:一方面,围绕食宿行游购娱六大消费完善旅游产业布局,着力提高游购娱三大非基本消费比例;另一方面,按照旅游发展由观光游览向休闲度假阶段转换的发展要求,积极培育养生养老、户外运动等新业态,构建与文化、生态相协调的现代旅游产业体系。

突出市场主体地位必须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准确界定各类旅游国有企业的功能,推动旅游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打破垄断、引入竞争,为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大武夷旅游开发创造条件,促进“省内福建人、省外福建人、海外福建人”积极投身大武夷发展旅游。同时,应完善要素市场,充分利用省内省外、境内境外、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完善旅游建设用地市场、旅游金融市场和旅游人力资源市场。

应完善政府推进机制。政府是打造大武夷旅游圈的主导力量,为大武夷旅游圈的治理提供体制机制,为大武夷旅游圈的开发提供发展战略、发展规划、发展政策,为旅游企业开展投资运营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为旅游消费者观光游览、休闲度假提供自 由选择、自主消费的市场环境。要重点发挥省直部门、市政府、县政府打造大武夷旅游圈的积极性,打破区域分割、部门分割的利益藩篱,推进政府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着力抓好八项工作:

一是规划。高起点、高水平、高标准编制大武夷旅游圈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项目规划。二是投资。抓紧设立“大武夷旅游投资基金”,吸引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参与大武夷旅游开发。三是基础设施。实现区域间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全面提升旅游互联网基础设施。四是公共服务。完善大武夷旅游集散体系,重点建设旅游厕所革命工程、旅游集散体系工程、旅游直通车工程、旅游营地工程和旅游安全工程。五是市场监管。创新旅游市场监管机制,维护旅游消费者合法权益。六是部门协作。成立大武夷旅游圈建设领导小组,维护大武夷旅游圈的共同价值观,落实大武夷旅游圈的共同发展诉求。七是区域协作。建立大武夷旅游圈区域协作联席会议机制,推进区域旅游经济一体化。八是能力建设。打造大武夷旅游圈,需要各级政府的系统集成,需要省、市、县、乡四级政府和相关行政村提供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服务,特别是县、乡两级政府的服务。

㈢ 关于环境保护或者旅游资源的社会调查日记

武夷山风景区,结束了一天的载客漂流,竹筏工彭美兰(左)与伙伴收工归来,络绎不绝的游客使这里的旅游资源得到充分开发。各种生态旅游项目的开发都坚持“保护第一”的原则,通过严格保护与管理,武夷山的森林覆盖率达到96.3%。而闽江上游绿色保护工程、生态公益林保护工程、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和绿色通道工程的相继启动,也使武夷山的生态资源得到了可持续利用。

南平市地处福建省北部,这里森林覆盖率达74.7%,素有“森林之窗,冠甲全闽”之誉;这里生态环境优美,是福建省重点生态文化旅游区;这里又是福建省绿色产业发展的高地,竹木、茶果、畜牧等多种特色产业加速发展;这里更有通过国企改革后重振雄风而崛起的产业集群……

绿水青山,其实就是金山银山。根据这些特点与优势,南平市在新一轮的经济发展中,在制定和实施发展规划中,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是注意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走具有闽北特色的生态效益型、节约型的发展之路。近年来,该市紧紧抓住生态和产业两大体系建设,在保护资源中求发展,注意处理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资源之间的关系。

与此相适应,该市通过打造七大开发区,使之成为闽北经济发展快车上的强力引擎。这七大园区各具特点——武夷山国家旅游度假区的产业特色在于旅游服务业,它为做大做强武夷山旅游业提供产业保障;位于武夷山与建阳之间的闽北经济技术开发区则是产业特色鲜明、综合配套能力强的现代制造业集聚区;而南平工业园区、建瓯工业园区、邵武经济开发区等工业发展平台,也都在原有的资源和特色优势上,加强自主创新,增加科技含量。

在“十一五”期间,南平将培育出50家以上产值超5亿元的工业企业,而其高新技术产值将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的14%以上。

坐拥秀美山川的闽北人,深感当地交通的不便和物流的不畅是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因此通道建设,特别是高速公路建设在闽北发展中的作用至关重要。目前,全市有9个已建成或在建或在开展前期工作的高速公路项目,总投资达458.86亿元,总里程904公里。其中福银高速已建成通车,浦南高速即将通车,武邵高速已开工建设。今后几年间,南平市将盯住平均每年开工建设一条高速公路的目标,基本形成连接沿海港口、连通长三角和内陆地区的现代化立体交通体系,从而为发展大市场、大流通、大贸易,把南平建成闽浙赣三省交界的物流集散中心提供交通保障,让绿色腹地交通便捷畅通。

㈣ 武夷山的旅游业怎样发展起来的

振兴茶产业让大红袍“红”起来将山水风光和茶产业捆绑营销,以茶促旅,以旅带茶,武夷山茶产业红红火火!从传统的茶叶到茶饮料、茶食品、茶枕等一系列高附加值产品,一个绿色、环保的茶产业集群正在形成采访前,先坐下泡上一壶茶,聊什么话题都伴着淡淡茶香……在茶文化艺术之乡武夷山,采访显得另有一番韵味。大红袍是武夷山一张响当当的金名片,也是我国十大名茶之一。然而3年多前,武夷山的茶产业并不那么红火。2006年春茶上市时,茶青一公斤只卖1.2元,一亩茶园只能采一二百公斤茶青。“当时武夷山的茶产业是分散式家庭生产,规模小,技术落后,茶农不了解市场信息。”武夷山市发改局局长林明生说。怎么让大红袍真正“红”起来,让武夷山特有的茶叶资源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引擎?2006年,武夷山市下决心把茶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来抓,成立茶叶产业领导小组,设立茶业局,制定《茶产业发展三年规划》,全面分析了全市茶产业发展的优势和薄弱环节,从增加面积、扩大规模、提升质量、提高附加值等13个环节提出了未来3年茶产业的发展规划。一套壮大茶产业的组合拳开始出击———首先抓品牌,改变武夷岩茶“有名茶无名牌”的现状。武夷山确立了主打大红袍的品牌战略。2007年10月8日,最后一次采制的母树大红袍茶叶送藏国家博物馆,成为该馆收藏的惟一现代茶叶,使大红袍名气大振。其次抓品质,建立质量监管体系。要求企业严格按照标准生产,建立原材料可追溯台账,设立茶企质量档案,产品茶上市前强制送质量监督部门检验合格后,才允许贴上武夷岩茶地理标志保护专用标志,同时制定扶持政策,鼓励茶企创建绿色食品茶、有机茶基地。第三抓营销。将武夷山的山水之美和茶韵之香有机结合起来,以茶促旅,以旅带茶,在全国打响大红袍品牌。今年,茶产业3年规划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很多农户式小作坊已经成长为正规企业,武夷山获得国家QS认证的茶企业136家,拥有“武夷星”、“戏球”、“元正”等6个茶叶类省著名商标,“武夷山大红袍”正在申报中国驰名商标。2008年,武夷山已建立4.8万亩绿色食品岩茶基地,已有10万余亩无公害茶园基地,涉茶产业总产值达8.05亿元,茶企(农)的直接经济效益提高了30%。现在,武夷茶更跳出大山闯入国际市场。在武夷山最大的茶叶出口企业凯捷公司,几乎每天都有来自国外的茶商。“以前,茶农是挑着担子来送茶,慢慢地变成开着摩托车来,后来开起了‘皮卡’,现在很多坐上了小轿车。”武夷星茶叶有限公司研发中心主任刘益宁笑着说。持续升温的茶产业不仅富了茶农,还招来了金凤凰,越来越多看好武夷山茶产业的企业前来投资。武夷星公司就是其中的一家。“当年到闽北山区投资设厂,大家都不看好。但是我们有信心,这么好的茶叶不可能卖不出好价钱。经过10年的发展,2008年武夷星公司销售额达到2亿元。”刘益宁说。和一般茶饮料不同的是,大红袍罐装茶水是不添加任何辅料的纯茶饮料。武夷山友青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善明告诉记者,“这个产品成功解决了罐装茶水保质期短的技术难题,计划投入1.5亿元建厂生产,初期规模预计年产4000万瓶。”如今,武夷山的茶产业链条已经延伸至茶饮料、茶食品、茶枕等保健用品、茶味牙膏、茶工艺品、茶酒、醒酒茶等一系列高附加值产品。在仙店工业园区内,形成了一个绿色、生态、环保的茶产业集群。“下一步,我们将通过茶叶深加工企业对周边县市的茶叶企业发挥吸纳作用,将这里打造成为高附加值茶的洼地,并进一步带动茶机械、包装等相关产业集群的发展。”林明生说。岩茶村里话“斗茶”武夷山大红袍如雷贯耳,但是知道武夷山岩茶的人却不多。走进种植正宗岩茶的岩茶村,处处飘荡着浓浓的茶韵。一进余盛良的家,偌大客厅里只见一张巨大的根雕茶案,案上茶壶、茶杯、茶勺、各色茶叶和茶食等一应俱全。“我给你们泡点陈年的岩茶尝一尝。岩茶越陈越好,去掉茶叶的火气,更润泽。”余盛良边说边煮上了水。落地玻璃窗外,一侧是竿竿翠竹,一侧是郁郁葱葱的茶山。什么是岩茶?“因为武夷山的茶树是长在岩石上。”身为高级评茶师的余盛良说,“你看,那边茶树根部泥巴下面没多深就是岩石,是武夷山特有的丹霞地貌,石头经过漫长风化形成的土壤,它的PH值等特性和别处不一样。在这样土壤里的茶树是长不大的,茶叶有一种特别的味道,我们称之为‘岩韵’,也就是‘岩骨花香’!”余盛良家做茶的历史相当悠久,“到我已经是第六代了。岩茶村做茶历史更长,有800多年。宋代范仲淹写过一首斗茶的诗,说的就是这里斗茶的故事。”范仲淹在《和章岷从事斗茶歌》对武夷山岩茶的品质赞誉颇高,“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近几年,这一民间斗茶的习俗搞得更热闹了,已经成了标准化的赛事、技术交流的平台和品牌推广的渠道。今年8月18日至22日,150多户岩茶村的茶农带着327个优质岩茶茶样参赛,比去年增加了近65%。岩茶村里,树荫下,数十张长条木桌摆放起来,品茶杯一字排开,分为大红袍、肉桂、水仙和品种4个系列,评委由特邀茶叶专家评审和送样者、市外茶商等组成。北京、上海、福州等地的茶商纷纷慕名而来。连续举办5届的斗茶赛“斗”出了经济效益,昔日“藏在深山人未识”的岩茶不仅打开了销路,价格更是一路走高。以前茶叶积压卖不出去的大有人在,现在是供不应求,8月份今年的茶叶已经基本售完。现在岩茶村有一半以上茶农办起自己的茶厂,年收入最多的茶农达到几百万元。今年4个系列的斗茶状元被福州君越茶叶有限公司以72万元的高价收购。多次获奖的余盛良办起了擎天岩茶厂,也从简单的人力劳作升级到机械化制作,现在有综合摇青机6台、大型烘干机1台、小型烘干机1台、提香机2台,每年采茶季节还要聘请40多名工人。“我觉得斗茶赛最重要的效益体现在生态上。”余盛良说,“环境对茶叶品质的影响非常大。通过麻雀、茶毛虫等生物链治虫,茶叶就能达到有机食品的标准;山上植被增加了,过强的日照就可以被树木遮挡,保证茶树生长的潮湿度,负氧离子含量也高了。”“为了卖出好价钱,村民们保护环境的意识越来越强了,对环境的破坏越来越少了,自觉施用有机肥,采取人工除草和生物杀虫。武夷山的山更绿、水更清、动植物更多了。”余盛良望着“种”在屋里、三棵碗口粗的竹子笑着说,“我盖房子时,特意把这几棵竹子包了进来,舍不得砍掉它们嘛。”

阅读全文

与武夷山产业发展基础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