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产业大全 > 宣城市产业发展

宣城市产业发展

发布时间:2021-01-16 13:16:30

① 宣城的经济

2010年元月,国务院正式批准了包括宣城在内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在未来的发展中,宣城紧紧围绕“跨越崛起、富民强市”这一目标,抓住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这一历史性机遇,凝聚好、发挥好全市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整体突破,重点发力,继续保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劲势头,力争做全省科学发展的“先遣队”、跨越崛起的“排头兵”。
2014年,宣城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GDP)912.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0%。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26.9亿元,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77.7亿元,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07.9亿元。按年均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35527元(折合5783美元)。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40.1亿元;全年财政总收入174.9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20.2亿元);全年财政支出222.5亿元。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6289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11251元, 宣城市位于皖南山区与沿江平原结合地带,地貌复杂多样,为“六山、一水、二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复杂多样的地貌和四季分明的自然气候条件,孕育了丰富多样的宣城特产。宣城市先后被国家有关机构认定为中国文房四宝之乡、扬子鳄之乡;所辖宣州区是宣木瓜之乡、蜜枣之乡、香菇之乡、河蟹之乡;郎溪县是中国绿茶之乡;广德县、宁国市名列中国竹子之乡,同时广德县又是板栗之乡,宁国市又是中国山核桃之乡、中国元竹之乡;泾县是著名的宣纸之乡、绿茶之乡、木梳之乡;绩溪为中国八大菜系之一的徽菜之乡、蚕桑之乡;旌德是中国灵芝之乡、苎麻之乡。矿产种类较多,尤其水泥用石灰石储量大、品位高,已建成全国重要的水泥生产基地。
2014年,宣城市粮食种植面积232.3千公顷,小麦种植面积50.2千公顷,油料种植面积48.2千公顷,棉花种植面积8.8千公顷,蔬菜种植面积36.7千公顷。全年粮食总产量122.29万吨,油料产量11.4万吨,棉花产量0.94万吨,烟叶产量1.85万吨,茶叶产量3.36万吨。全年肉类总产量22.2万吨,蛋禽产量4.7万吨,水产品产量11.5万吨。
2014年,宣城市有省级龙头企业92家,国家级龙头企业6家,全国绿色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6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17个,省级以上标准化畜禽养殖小区36个,无公害农产品有效论证企业73家。全市现有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产品数分别为83个、99个和137个。 截至2014年末,宣城市共有各类学校805所,在校学生344120人,专任教师23448人。中职学校14所,在校学生36838人;普通中学159所,在校学生107940人;小学184所,在校学生133370人;幼儿园443所,在校儿童数65779人。
全市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达99.76%,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7.74%,高中毛入学率达95.02%。 宣城市有特教学校2 所,即市特殊教育中心和旌德特教学校,泾县特教学校和郎溪特教学校在建设中。宣城市“三残”儿童少年入学率达85%以上,建立起“三残”儿童少年随班就读保障体系。
宣城市特教中心设有听障部、智障部、聋儿语训部及职业高中班,14 个教学班,150 名学生。张茹、李宗立在全国交互式白板教学应用比赛中荣获一等奖,陈彦荣获二等奖。 2012 年,宣城市拥有安徽材料工程学校、宣城市工业学校、宣城市信息工程学校、宣城市机械电子工程学校4 所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项目建设学校;
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1 所———安徽省徽州学校;
省级示范中职学校4 所———芜湖地区卫生学校、郎溪县职教中心、旌德县职教中心、宣城市江南职业技术学校, 市级示范3所———宣城市生物工程学校、宣城市广业高级职业中学、广德第二高级职业中学。
新增西林街道为国家级社区教育示范街道,绩溪县华阳镇等4 个省级社区教育示范街道和郎溪县毕桥镇等8 个省级示范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
2014年,宣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招生人数3943人,在校学生数5626人。 截至 2013 年底,宣城市共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26 家;认定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 1 家、省级创新型企业(试点 )6家;新组建省级院士工作站 1 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4家、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1 家、省级农业科技园 1 家。
2013 年宣城市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市;全市 7个县市区均通过国家科技进步考核,其中宣州、宁国、绩溪、广德和泾县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区)。全市共有高纯高分散纳米氧化铝、高'性能浅色亚麻油酸绿色环保生产技术及产业化、超长寿命宣纸制浆新工艺的研究与应用、 高温冶金废液循环利用卧式耐腐泵、汽车发动机进气系统软管关键技术及应用、新型质子泵抑制剂S- 奥美拉唑及其盐生产工艺的改进、煤燃烧建模与控制技术应用研究等7个项目获得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全市开展科技进步奖评选工作,评选出一等奖 3 项,二等奖 6项,三等奖10项,技术合作奖 1 项。截至2014年末,全市共有中国驰名商标13件、国家地理标志产品4个、安徽省著名商标166件、宣城市知名商标169件。 截至2014年末,宣城市共有卫生机构508个(不含村卫生室),其中医院38个,卫生院8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68个,妇幼保健院(所、站)8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8个。专业卫生技术人员12267人,其中执业医生3742人、执业助理医生1120人,注册护士4935人。卫生机构共有床位10579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186.5万人,参合率为103.0%。
全市共有市级临床医学重点学科 21 个、临床医学重点发展学科 12 个、临床医学特色专科 9 个。
省级重点中医专科 6 个和省级中医特色专科 5 个, 1 个国家级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泾县。 2014年在国内和省内的重大比赛中,宣城市运动健儿共获金牌58.5枚、银牌10枚、铜牌23枚。
2014年我市输送30名运动员进入省体校,1名运动员入选省优秀运动队。
全年新增一级运动员3名,二级运动员42名;新增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3所,命名市级体育专项特色学校18所。 2014年,宣城市地表水国省控水质监测断面Ⅰ-Ⅲ类水质占73.3%,其中国控断面水质为100%,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2.3%(其中优级为40天),全年空气质量达标(API≤100)天数为334天。
全市共创成国家级生态乡镇55个、省级生态乡镇45个,国家级生态村6个、省级生态村124个和市级生态村515个。成功创成省级文明城市和全省首个省级生态市,获得争创全国文明城市提名资格。 截至2014年末,宣城市共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7个,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7个。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6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5项。广播电台7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7.7%,电视台7座,有线电视用户38.9万户,其中数字电视用户20.5万户,电视人口覆盖率98.4%。
全市共有8个文化馆,8所公共图书馆,11个博物馆和87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实现免费开放。
全市共有国家综合档案馆8个。

② 安徽宣城很穷吗

不会的,2019年全市生产总值(GDP)1561.3亿元,比上年增长7.8%,比全省高0.3个百分点。

宣城为长三角城市群成员,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两翼”之一,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重要组成部分。2019年全市生产总值1561.3亿元,比上年增长7.8%,比全省高0.3个百分点,经济总量排位在全省十六个市和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中均实现前移。

2019年财政收入254.7亿元,增长6.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增长10%和10.3%;进出口总额18.7亿美元,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9家,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542元,比上年增长9.6%,人均消费支出16644元,增长9.4%。

(2)宣城市产业发展扩展阅读:

宣城市的相关情况:

1、2019年,宣绩高铁开工建设,商合杭高铁、芜宣机场加快推进,芜申运河郎溪定埠港开港运营,宁宣杭高速高淳段、临安段和溧宁高速溧阳段开工建设,临安至绩溪首条浙皖省际公交线路开通。完成市政道路项目32个,中心城区“二环”闭合,“四环八射”框架基本形成。

2、2000年撤地建市,现辖宣州区、宁国市、广德市和郎溪县、泾县、绩溪县、旌德县。全市国土面积12340平方公里,居全省第4位。

③ 安徽宣城市广德,宁国,郎溪,泾县,绩溪,旌德,哪个县的经济比较好,工业比较发达

宁国还行和广德 有点。 绩溪没有。旌德更加。郎溪几乎。。泾县差不多。。不过绩溪是宣城最出名的。

④ 宣城市的外贸历史和近年来的历史决策

经济
综述
2018年,宣城市全年生产总值1317.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32%,比全省高0.3个百分点。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35.4亿元,增长3.1%;第二产业增加值641.6亿元,增长10.23%;第三产业增加值540.2亿元,增长7.43%。一二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0.3:48.7:41。按照年均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突破50000元大关,达到50065元(折合7566美元),比上年增加4598元。全年城镇新增就业岗位6.1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1.2万人,困难人员再就业1450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3.08%。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涨幅比上年高0.9个百分点。其中,食品烟酒价格上涨1.9%。商品零售价格上涨2.4%。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升5.7%,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3.4%。
2018年,宣城市财政总收入240.1亿元,比上年增收19.8亿元,增长9%,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53.1亿元,比上年增收10.1亿元,增长7.1%,其中税收收入中增值税和营业税完成47.8亿元,增长10%;企业所得税完成6.1亿元,增长28%;个人所得税完成2.5亿元,增长15.4%。宣城市财政支出289.4亿元,比上年增加16亿元,增长5.9%,其中,科学技术支出增长24.4%,教育支出增长4.4%,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支5.9%,医疗卫生支出增长10.1%,城乡社区事务支出增长6.5%。宣城市民生工程投入资金74.5亿元,其中财政资金51.2亿元,分别增长8.4%和21%。

⑤ 宣城市发改委2016年250号文件真实吗进展情况如何

生物制成型燃料和生物质复合气化炉项目,根据国家发改委关于“全国生物质能开发利用工作及安排意见”中强调“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是跨部门、跨行业的新兴产业,涉及能源、农业、林业、环保、科技等多个政府部门……”,因此,项目将能获得相关部门的资金支持。 1、发展和改革局—可申请项目引导资金。 2、农业部门—可申请农业副产品产业开发资金和炉具推广资金。 3、林业部门—可申请林业副产品、废弃物产业开发资金生物质符合气化炉推广资金。 4、能源部门—可申请国家能源产品推广补贴资金。 5、新农村建设办—可申请新农村建设国家补贴资金。 6、经济局(委)—可申请资源综合利用及产业发展引导资金。 还有生态办、扶贫开发办、商务局、乡镇企业局等部门都是支持对口部门 详情请点击下面的参考资料:

⑥ 宣城的经济水平怎样

http://www.xuancheng.gov.cn/dt2111111114.asp?DocID=2111114114
宣城
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较低水平。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04年,全市人口出生率为9.96‰,比上年上升1个千分点;死亡率为6.23‰,上升0.36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3.74‰,上升0.65个千分点。年末全市户籍人口273万人,常住人口268万人。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153元,比上年增长10.8%;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5391元,增长8.9%,其中,食品支出增长8%,衣着支出增长24.7%,交通通讯支出增长23.9%,娱乐教育文化支出增长44.6%;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6.3%,比上年下降0.4个百分点。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844元,比上年增长13.7%;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463元,增长13.4%,其中,食品支出增长15.7%,交通和通讯支出增长16.1%,居住支出增长16%;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50.9%,比上年下降1.2个百分点。

社会保障工作稳步加强。2004年全市社会保险参保人数与基金收入双增长,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2.8万人,基金收入同比增长23%;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2.71万人,基金收入同比增长21%;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4.12万人,基金收入增长27%。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新成绩。新增就业岗位21277个,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8829人,“4050”人员再就业1479人。社会保险制度改革有了新突破,启动实施了省属农垦企业参保和工伤保险工作,建立了养老保险市级调剂金制度。

社会福利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市有各类社会福利院床位858 张,收养各类人员683人。城镇建立各种社区服务设施 683 处。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共筹集社会福利资金295万元。

宣城的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初步核算,全年生产总值(GDP)235.6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4%,增幅较上年提高个2.1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0.08亿元,增长6.3%;第二产业增加值101.98亿元,增长14.9%;第三产业增加值83.60亿元,增长8.0%。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8793元,比上年增加1240元,首次突破1000美元大关。三次产业比例为21.3∶43.3∶35.4。
市场物价持续上涨。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5.0%。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10.0%,娱乐教育文化用品价格上涨0.6%,居住类价格上涨4.2%,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价格上涨9.6%。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3.5%。
民营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实现增加值122.31 亿元,增长 10.0 %,占宣城市生产总值的51.9%。其中,第一产业 13.29亿元,增长4.6 %;第二产业 62.29亿元,增长12.9%;第三产业 46.73 亿元,增长9.2 %。
企业景气指数继续看好。据全市83家企业景气调查显示,四季度企业景气指数为 129.0 ,比三季度上涨14.2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景气指数为135.8,比三季度上涨6.3个百分点。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34.9 。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存在薄弱环节,抗自然灾害能力仍然不强;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基础还不够稳固;煤电油运依然紧张,部分行业生产盈利能力减弱;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总体偏低,收入差距较大;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大等。

⑦ 滁州市和宣城市哪个经济水平好

滁州市总的GDP比宣城市高,但是人多,平均下来就不如后者了~

参考资料:

安徽十七市经济实力排名(2005年)05年GDP(亿)--人均GDP(元)
马鞍山----325.00-----26000
铜陵市----182.10-----25648
合肥市----853.00-----18764
芜湖市----400.00-----17778
淮南市----261.00-----11154
宣城市----265.00-----10076
黄山市----147.40-----10068
淮北市----200.00-----9569
蚌埠市----312.00-----8991
滁州市----328.00-----7558
池州市----110.00-----7096
安庆市----420.00-----6942
巢湖市----301.90-----6652
宿州市----313.00-----5216
亳州市----265.00-----4853
六安市----312.80-----4634
阜阳市----324.60-----3529
城市知名度排名:
1、黄山市(两处世界文化遗产,全国十大最美山之一,中国十大名山,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际知名度高于省会合肥,安徽的发展口号为:打好黄山牌,做好徽文章)
2、合肥市(省会,在中部六省无论人口数量还是人均GDP都在末位,这两年环境发展还好,科技,家电产业现发展很快)
3、芜湖市(奇瑞提升了城市形像,可见品牌形像重要,另一赵薇)
4、马鞍山(有马钢,一直是全国卫生城市,特别是这两年马钢股市给股民的回报)
5、安庆(在清末为沿江重镇,安徽一字来源此,又有“黄梅戏”,有大美女马兰)
6、淮南市(煤矿,中国资源短缺,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领导要求唱响“黄煤戏”)
7、阜阳市(知名度应排在淮南之前,因出王怀忠大大提升城市知名度,但苦了老百姓)
8、淮北市(有煤资源)
9、铜陵市(铜都,排第九有点委屈)
10、亳州市(药材之乡,出了曹操,华佗)
11、宣城市(宣纸,宣笔)
12、蚌埠市(80,90年代时铁路建设还可以)
13、巢湖市(出了卢荣景)
14、池州市(沿江能沾点光)
15、六安市
16、滁州市
17、宿州市
发展潜力排名:
1、芜湖(自主产业发展迅速,城市品牌建设有力度,积极向长三角靠拢)
2、合肥(不必多说)
3、铜陵(产业结构合理,在省规划中有重要地位)
4、马鞍山(现安徽人均第一,融入长三角有地理优势)
5、黄山(安徽的门面,没理由发展不好,与杭州相邻)
6、淮南(资源丰富)
7、准北(同理)
8、安庆(沿江城市群规划中有很重要地位,招商引资搞得不错)
9、宣城市(县域经济发展很好,宁国、广德就是很好例子)
10、蚌埠市(有一定的工业基础)
11、池州市(沿江城市)
12、巢湖市(引资不错)
13、滁州市(靠近江苏,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地缘优势)
14、六安市(矿资源比较丰富)
15、亳州市(只能靠药材了)
16、宿州市(没什么优势)
17、阜阳市(王怀忠的泡沫经济将要影响阜阳人很长一段时间,加上最近颖上县官员腐败,只能排在安徽末位了)

⑧ 宣纸的产业发展

宣纸协会助推宣纸产业发展
2007年06月20日16时44分 来源: 宣城日报社

泾县中国宣纸协会成立一年多来,积极履行协会的职责,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在壮大了协会自身的同时,增强了宣纸行业的凝聚力,促进了宣纸产业的发展。

2005年11月中国宣纸协会在泾成立后,在行业内部开展了宣传和发动,在参加协会组织、履行协会章程、巩固协会阵地等方面做了细致的工作,截至去年底共发展会员单位129户;积极参与了县政府组织的专题调研,提出了整合资源等10项建议,为政府决策提供了可靠依据;参与申报“非遗”工作,完成了申报书及20分钟光盘制作,使“宣纸制作技艺”跻身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创办并发行了6期《中国宣纸》会刊,汇集宣纸史料研究等方面的文章,部分文章先后被《中国书画报》、《人民日报》等国内十几家媒体转载和转播,得到国内纸史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和称赞。与此同时,协会还积极参加第二届宣城市文房四宝旅游文化节的各项活动,参与县政府组织的申报“中国宣纸之乡”荣誉称号和“宣笔技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工作,会同市、县质检部门制定了《泾县书画纸地方标准》,从而结束了本县书画纸产品质量无地方行业标准的历史。

⑨ 安徽省的城市经济发展,主要以什么产业为主

安徽的经济主要还是以矿产资源为主,也就是自然资源产业,其次就是旅游产业,省内名山圣水非常多

⑩ 安徽省宣城市泾县什么时候撤县并市

我受县政府委托,现将我县“撤县设市”有关工作情况汇报如下,请予审议:
为转变我县经济增长方式,实现跨越式发展,加速推进我县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增强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根据县委、政府领导的指示,县民政局于2月12日专程到省民政厅以及厅区划地名处,就“撤县设市”的工作进行了咨询和了解,并将了解到的有关情况向县委常委会议作了专题汇报,2月23日,县委常委会议研究决定正式启动我县“撤县设市”工作。
一、“撤县设市”的政策、背景及形势
为推进城镇化建设步伐,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入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完善设市标准,严格审批程序,对具备行政区划条件的县可有序改市”。国务院决定将已经冻结了16年的“撤县设市”审批工作,解冻为有序推进“撤县设市”。2013年12月12日至13日,中央召开了高规格的全国城镇化工作会议,明确了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对城镇化总体布局作了安排,提出了“两横三纵”的城市化战略格局,我县处于规划中的“皖江城市带”的区域之中。
从我省的情况来看,全省地级市有16个,县级市仅6 个,其中包括原地级市巢湖市,结构极不合理。同时,与周边省相比,县级市数量上有明显的差距(山东省31个县级市、浙江省22个、江苏省27个、河南省22个、湖北省24个),因此,省委、省政府有意借这次县改市的契机,调整我省县级市的布局设置结构,支持有条件的县积极申报县改市工作。
目前,省政府正在制定“撤县设市”规划,对初步符合条件的县(区),根据相应指标和布局需要,已按先后顺序排出20个“撤县设市”名单,我县在其列。
从各地申报的情况看,全国已有165个县“撤县设市”申报材料已报国务院排队待审批,其中,我省仅有一个“潜山县”。另有6个县在省政府排队等候审批(其中包括宣城市的“广德县”)。
二、我县“撤县设市”的条件
(一)经济发展初具规模
2013年,我县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2.2亿元,三产业结构比为22.0:44.3:33.7,人均GDP达20312元人民币,财政收入11.3亿元 。
全县35.58万人,其中,从事非农产业人口7.2万人,县政府所在地泾川镇从事非农产业人口5.4万人,全县从业人员24.7万人,其中,第一产业9.3万人,第二产业6.1万人,第三产业9.3万人。
全县规模以上工业107户,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02.38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23.6亿元。
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12399万美元。其中,出口10581万美元。
(二)社会事业稳步发展
全县各类学校158所,在校学生3.8万人,建有宣城市工业学校和省级优秀民办学校英特学校,拥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科技创新企业1家,“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多家,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00个,其中二甲医院2所,千人拥有医疗床位3.3张、卫生技术人员3.4人,文化、体育、广播电视竞相发展,基本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社会保障体系健全。
我县先后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称号,入选“中国绿色发展十强县”,全省首家”全国有机农业(茶叶)示范基地”,省政府旅游经济强县,全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全省双拥模范县。
(三)城区公共基础设施较为完善
城区公共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其中自来水普及率100﹪,道路铺装率100﹪,有较好的排水系统。县城区域面积10.6平方公里。建有污水处理厂,污水日处理能力达到2万立方米,污水处理率74﹪,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达到100﹪;城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7.1平方米,城镇绿化率达到32﹪,全境林木绿化率64.2﹪。
(四)放宽条件独具优势
根据咨询的情况,目前民政部正在制定“撤县设市”的新标准,预计今年中旬将出台。按照征求意见中的“撤县设市”新标准,我县的GDP等经济指标排名不占优势。但是,新标准有放宽条件。即:一是旅游资源丰富的县,境内有“4A”级景区两处以上的可放宽;二是历史上属革命老区的可放宽。
我县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目前国家级文保单位5处,省级11处,泾县是著名的“宣纸之乡”,国家宣纸发源地,宣纸制作技艺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开放景区12个,其中4A级景区5个,3A级景区5个,2013年接待旅游501.17万人次,实现旅游产值16.63亿元。2010-2013连续四年荣获全市旅游经济发展奖。
目前,我县已列入国务院批准的《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发展规划纲要》,旅游产业将得到更大得发展空间。
同时,我县历史上是新四军军部、中共中央东南局所在地,皖南事变发生地,属革命老区。
三、“撤县设市”意义
我们认为,“撤县设市”:一是有利于我县经济转型,加快我县经济融入长三角经济圈,进一步扩大对外交流,改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资金和资源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二是将进一步明确我县城市功能定位,提升规划标准,从而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城市品味,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管理格局,增强县城的综合承载功能。三是有利于推进农业人口向城市转移和转移人口的市民化,带动二产、三产的快速发展,加快我县经济结构调整优化,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统筹并进。四是将进一步提升我县的知名度,使我县旅游的资源优势发挥出更大的效益优势。五是“撤县设市”后,将会得到中央、省政府更多的项目资金支持,并提高资金扶持标准,城市建设力度将进一步加大。六是“撤县设市”也是县委政府近几届领导班子和全体泾县人民的迫切愿望。
四、申报程序
县人民政府组织县民政及有关部门制定方案,然后由市至省逐级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提出请示,直至国务院。国务院转经民政部审核并征求有关部委意见,并由民政部草拟批复稿报国务院,国务院批准后,由民政部批复于省政府。
五、计划及目前工作开展情况
一是健全领导机构。成立由县委书记任组长,县四大班子分管领导任副组长,民政局、住建委、财政局、农委、国土资源局、旅游局、党史办、档案局(县志办)、统计局、经信委、商务局、公安局、泾川镇等相关部门为成员的撤县设市领导小组,定期召开工作列会,及时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将撤县建市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二是制定实施方案。明确撤县建市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实施步骤,细化各阶段具体工作任务和措施,将各阶段、各环节任务分解到相关单位、落实到具体负责人。
三是抓好申报工作。成立申报材料撰写工作小组,从基础条件、经济实力、旅游资源和交通区位优势、发展潜力和老革命区条件等方面,阐述论证开展撤县建市工作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积极与市政府和上级民政部门对接,加快上报撤县建市申报材料速度。
四是广泛宣传发动。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基层的契机,发挥广播、电视、网站等媒体作用,广泛宣传撤县建市的重大意义,引导全县各级党政干部群众积极参与到撤县建市工作中来,在全县形成“人人参与、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和撤县建市工作的强大合力。
六、设市建议名称
根据《国务院地名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和我县的实际情况,县委常委会初步研究的意见是:暂定名为“泾县市”。
之前,还提出了三个建议名称,在此也一并汇报,以供参考。
1、泾州市。因甘肃省辖区内已有“泾川县”,根据《地名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统一行政区域范围内行政区域名称不能重名的原则,故我县改市名称,不能使用“泾川市”。
“州”字与“川”相近。“州”字本意是“住到河边”。(在河边建筑有城墙抵挡洪水的城市),和“住在水中”(在平地和洼地上建筑有城墙抵挡洪水的城市)。这种河边居住形式叫“州”,有水边设城之意,正好与我县城区地理地貌相近。
2、泾水市。青弋江古称泾水,据《后汉书.明帝经》记载,“有泾水,出芜湖,因水立名’,这也是“泾县”地名的由来。
3、泾市。直接由县名而来,保持延续。

阅读全文

与宣城市产业发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