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互联网+农业”都有哪些关键的产业链环节与行业痛点
“互联网+农业”是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的跨界融合,创新基于互联网平台的现代农业新产品、新模式与新业态。以“互联网+农业”驱动,努力打造“信息支撑、管理协同,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升级版。
“互联网+”开创了大众参与的“众筹”模式,对于我国农业现代化影响深远。一方面,“互联网+”促进专业化分工、提高组织化程度、降低交易成本、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劳动生产率等,正成为打破小农经济制约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枷锁的利器;另一方面,“互联网+”通过便利化、实时化、感知化、物联化、智能化等手段,为农地确权、农技推广、农村金融、农村管理等提供精确、动态、科学的全方位信息服务,正成为现代农业跨越式发展的新引擎。“互联网+农业”是一种革命性的产业模式创新,必将开启我国小农经济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互联网+”助力智能农业和农村信息服务大提升。智能农业实现农业生产全过程的信息感知、智能决策、自动控制和精准管理,农业生产要素的配置更加合理化、农业从业者的服务更有针对性、农业生产经营的管理更加科学化,是今后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特征和基本方向。“互联网+”集成智能农业技术体系与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助力智能农业和农村信息服务大提升。
“互联网+”助力国内外两个市场与两种资源大统筹。“互联网+”基于开放数据、开放接口和开放平台,构建了一种“生态协同式”的产业创新,对于消除我国农产品市场流通所面临的国内外双重压力,统筹我国农产品国内外两大市场、两种资源,提高农业竞争力,提供了一整套创造性的解决方案。
“互联网+”助力农业农村“六次产业”大融合。“互联网+”以农村一二三产业之间的融合渗透和交叉重组为路径,加速推动农业产业链延伸、农业多功能开发、农业门类范围拓展、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为打造城乡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六次产业”新业态,提供信息网络支撑环境。
“互联网+”助力农业科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局面。以“互联网+”为代表新一代信息技术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农民增收、突破资源环境瓶颈的农业科技发展提供新环境,使农业科技日益成为加快农业现代化的决定力量。基于“互联网+”的“生态协同式”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平台,将农业科研人才、技术推广人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有机结合起来,助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互联网+”助力城乡统筹和新农村建设大发展。“互联网+”具有打破信息不对称、优化资源配置、降低公共服务成本等优势,“互联网+农业”能够低成本地把城市公共服务辐射到广大农村地区,能够提供跨城乡区域的创新服务,为实现文化、教育、卫生等公共稀缺资源的城乡均等化构筑新平台。
B. 产业链闭环是什么意思
产业链中大量存在着上下游关系和相互价值的交换,上游环节向下游环节输送产品或服务,下游环节向上游环节反馈信息形成产业链闭环。
产业链是产业经济学中的一个概念,是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并依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关系客观形成的链条式关联关系形态。产业链是一个包含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和空间链四个维度的概念。
这四个维度在相互对接的均衡过程中形成了产业链闭环,这种“对接机制”是产业链形成的内模式,作为一种客观规律,它像一只“无形之手”调控着产业链的形成。
产业链整合是对产业链进行调整和协同的过程。产业链整合是产业链环节中的某个主导企业通过调整、优化相关企业关系使其协同行动, 提高整个产业链的运作效能,最终提升企业竞争优势的过程。
(2)农业生态旅游的产业链没有延伸扩展阅读:
注重农业产业链闭环设计,日本做强农业。
1、日本农副产品品质优良。
无论是大路货,还是新优品种,都是色泽亮丽,规格统一,令人赏心悦目。在市场上,所有待销的农产品都是经过精心整理包装的,没有散装,更没有带泥、带枯叶出售的。农产品的包装箱上都印有产品名称、产地、生产者姓名。
2、品种优是质量优的先决条件,精明的日本农民深谙此道。
日本政府除对大米的生产和流通实行一定的干预外,对其余农产品一律放开,由农民根据农协提供的市场信息和良种自行选择栽培。日本农民从事生产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追求质量。以稻米为例,一般每亩产量只有300~400千克,但所产大米无论在外观,还是在口感上都属上乘。
3、生产模式先进、管理细致,是日本农产品质量佳的重要原因。
在日本,无论种植何种作物,都能体现出日本农民“绣花”般的细心与精致。在一些地区,实行了无土栽培,温室大棚内种植的草莓、番茄等,其培育管理比苗圃、花圃还要精细,就像花卉盆景展示园一样。因此,称日本农业为“观光农业”、“旅游农业”并无夸大之嫌。
4、日本农户的专业化生产格局更为明显。
一般来说,日本的农民都是专业户,种草莓的都种草莓,种番茄的都种番茄,种鲜花的都种鲜花。一般农户全年只生产1~2个品种,最多不超过3个品种,而且生产的产品几乎全部为商品,农产品的商品率极高。
C. 广西如何引进资金加速农业全产业链发展
2018年7月26日,“2018央企名企助力乡村振兴农业项目大投资广西行”重大项目签约仪式在广西南宁市举行,会议促成9个重大项目正式签约,总金额超300亿元(人民币,下同)。截止今年7月底,广西农业领域引进区外境内农业项目达到191个,总投资额超过500亿元,广西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加快步伐。
“落地广西的知名企业日益增多,龙头示范带动效应将日益明显。”刘俊说,随着广西农产品加工和销售平台快速兴起,农业产业链条大幅延伸,国内不少非农企业亦抓住机会转型,赴桂投资现代农业。譬如,主营房地产业务的广西河姆渡投资集团在本次会议上签约,计划在柳州融安县投资建设金桔产业园,打造集种苗繁育、标准生产、加工销售及特色旅游为一体的农业全产业链项目。
刘俊表示,广西农业部门下一步将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整合涉农和扶贫资金向引进项目倾斜,促进广西全区农产品产得出、产得好、卖得出、卖得好。同时与有关部门携手,营造更优更实更新的农业投资环境。
D. 互联网对传统农业产业链有哪些改造
通过互联网技术以及思想的应用,可以从金融、生产、营销、销售等环节彻底升级传统的农业产业链,提高效率,改变产业结构,最终发展成为克服传统农业种种弊端的新型“互联网农业”。互联网对于农业的深度改造和提升有很大的优势,具体体现在五个方面。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中国的农业发展水平却是极其落后的。截至2012年,占中国人口47.4%的农村人口,其收入还不到城镇居民的1/3,并且其中1/7左右人口还属于贫困人口。
生产农产品(000061,股吧)的农民赚不到钱,反过来,在城市中的消费者却是有钱花不出去。新华社特约经济分析师马文峰说:“随着食品安全问题的日益凸显,消费者对于农产品的价格越来越不看重,只要能有绿色健康的食物,即使是几倍的价格也愿意买单。”
三农问题也一直是国家致力于解决的问题,中央“一号文件”更是连续11年聚焦三农。在传统模式无法解决农业面临的种种问题时,互联网却凭借其强大的流程再造能力,让农业获得了新的机会。
通过互联网技术以及思想的应用,可以从金融、生产、营销、销售等环节彻底升级传统的农业产业链,提高效率,改变产业结构,最终发展成为克服传统农业种种弊端的新型“互联网农业”。
互联网对于农业的深度改造和提升有很大的优势,具体体现在五个方面。
农业生产的标准化
农产品生产无法标准化,一直是制约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艾格农业分析师周文泉认为,“物联网可以从生产环节彻底改造农业,使农业自动化、精准化、可追溯,减少人力,降低成本,并最终实现农产品生产的标准化。虽然现在并不是很热,但却是未来的趋势,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物联网技术,可以通过各种无线传感器实时采集农业生产现场的光照、温度、湿度等参数及农产品生长状况等信息,再将采集的参数信息汇总整合,最后通过智能系统进行定时、定量、定位处理,及时精确地遥控指定农业设备的开启或是关闭,真正实现“智能化农业”。陈平介绍道:“比如说在春天进行水稻育秧时,对温度、湿度、光照、通风、灌溉等都有严格的要求,以往都是通过农民的经验来操作。不仅效率低,并且精确度不够。而通过物联网技术,就可以通过传感器对光照、土壤、温度等环境参数进行实时采集,实现远程控制浇灌、开关卷帘等操作。”
创建廉价且高效的营销入口
互联网最擅长的是什么?营销。无论是传统的饥渴营销原理,还是新型的社交工具,互联网人最擅长的永远是把死的说成活的。
放到农业来说,各类社会化媒体及通讯工具可以为农产品提供便利的营销入口,更重要的是,营销成本极低。微博、微信、QQ及SNS等都是免费的资源,没有任何行业能够像互联网人那么容易地和消费者建立信任关系,并以此推销产品。
传统农业为什么发展得不好?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品牌,导致农产品附加值低、农民无利可图。而正如周文泉所说:“互联网最适合打造品牌,因为它可以低成本进行营销的传播。”褚橙、柳桃、潘苹果为什么那么火?就是因为互联网的强大营销能力。
互联网农业的营销属性,有三条关键因素:一是细分市场理念的良好运用,运用大数据精准定位目标客户,避免泛化营销;二是以精良的客服实现与客户的密切互动,不断改进产品质量;三是适当的产业链控制,既不妄图进行覆盖全产业链的经营,也不是单纯外包生产,对于产业链上游原材料进行良好的产品质量控制,对于下游的产品加工实现标准化生产,才是最好的办法。
树立安全健康的品牌形象
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农产品发展最大的瓶颈。如何让消费者重拾信心?通过互联网创造透明的供应链体系,是最直接的方法。
从食品领域延伸出来的可追溯系统,目的是解决食品安全和食品信誉问题。通过一个二维码,消费者就可以在手机扫描后看到这个产品的追溯信息,哪里耕种、何时采摘、谁来采摘、包装日期等一应俱全。而这些都需要互联网、物联网、网络视频以及云计算等技术的支持。
最终,用互联网技术实现生产过程的全程追溯,再加上质检等权威机构的合作,就可以多方协同创造出真正的透明供应链。
农产品销售模式的升级
由于农业的季节性、区域性明显,又很容易受到气候因素的影响,加之我国的小户经营体制难以与大市场有效对接,农产品经常发生“卖难”现象和“多收三五斗”式的丰收悖论。
毫无疑问,电子商务可以拉近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距离,使农产品不再因为地域原因而滞销。农产品电商2012年开始暴发,当年底达到近200亿元,预计2014年要超过1000亿元。2013年11月25日,海南省农业厅联合阿里巴巴集团打造的“淘宝网?特色中国海南馆”正式上线,仅椰子饭一项,3天销掉了以往线下全岛一年总销量的63%,电子商务渠道的清货能力可见一斑。
除此之外,电子商务平台因为可以让生产者的产品直接送达消费者,省去了中间的经销渠道,也使得产品的价格大幅度降低。“因为每增加一个流通环节,就要产生一定的成本。原来农产品一般都是三级到四级的经销商体系,现在可以直接一级批发商到零售商,减少了流通环节,企业的利润就来了。”新华社特约经济分析师马文峰说:“现在企业能做大的,都是流通环节减少的。”
更重要的是,互联网渠道可以从根本上改变生产和销售的关系,运用大数据分析定位消费者的需求,按照消费者的需求去组织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从而实现农产品的零库存,如乐视的生态农业就是采取了这种C2B思路。
提高农村金融服务
金融是经济的核心,农村金融是农村经济的核心。但我国的农村金融服务并不能满足农民的需要。
从2000年初,央行和银监会开始逐步进行金融机构的创新,鼓励涉农金融机构展开了包括村级互助基金、林权抵押贷款、小额信贷、村镇银行、资金互助社、“公司+基地+农户”等多种方式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
但是,受到地域、资源、产业结构等多种因素制约,这种由监管层主导的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并没有很好地改善农村金融问题,农村金融产品种类单一、供给不足的问题仍然突出。
具体来说,未来互联网农村金融服务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其一,小额信贷。农村信贷的主要服务对象多为养殖、餐饮、零售等小规模经营者,因此信贷额度小,资金分散,相对于大额信贷而言借款人的资金安全更加有保障。
更吸引人的,是农村城镇化小微金融领域的巨大市场潜力。现在4亿人的一二线城市,就已经有100多家银行了,那么随着城镇化的进行,当6亿多农民变成市民时,将会有多少家新晋银行呢?
贷帮是全国最大的农村P2P贷款公司,出借人通过贷帮的互联网平台出借资金,但贷款业务却是线下进行的。贷帮在全国各地的农村展开布局,设立办事处,在当地招募信贷员去对贷款人进行摸底,每次借款,贷帮都有信贷员上门去审核借款人资质,确保其信息可靠,使得借款人的风险降到最低。除此之外,贷帮还规定:贷款者所在地距离贷帮当地办事处不能超过半小时车程。
贷帮的商业模式是通过互联网聚集借款人以及投资人,再通过自己的风控体系筛选有能力的借款人以及投资人,使其对接交易的O2O模式。
其二,农业保险(放心保)。农业自古就是“靠天吃饭”的行业,因此农业生产和发展始终伴随着自然风险和经营风险的双重压力。随着农民生产经营的规模化和资金投入的扩大,农民的风险意识正在逐步增强,农业保险就成为了农业发展所必须的金融产品。从2007年到2012年,我国农业保险累计保费收入超过600亿元,年均增速达到85%。目前,我国农业保险业务仅次于美国,成为全球最活跃的农业保险市场之一。
但是由于农业生产经营风险大、保险赔付率高,商业保险公司开展农业保险的积极性较低,导致农业保险险种较少。目前,种植业险种主要是小麦、玉米、棉花三大作物。
2013年,重庆市荣昌县在母猪、生猪、奶牛政策性保险的基础上,还在水稻、高粱、黑花生、仔猪等特色优势产业中探索开展保险试点。但农业保险不可能只靠政策保险,商业保险也是不可或缺的,更何况国家对农业保险的补贴从不吝啬。
E. 农业产业链比较薄弱是什么意思
农产品冷链物流现状:
目前我国的冷岸总容量为1000多万立方米,但只限于肉类、色类的冷冻贮藏,我国的铁路冷藏运输设施非常陈旧,大多是机械式的速冻车皮,缺乏规范保温式的保鲜冷冻冷藏运输车厢,冷藏食品运量仅占总货物运凿的1%。公路运物中,易腐保鲜食品的冷冻冷藏运输只占运编总是的20%,其余80%左右的禽肉、水产品、水果、蔬莱大多是用普通卡车运输。总体而育,发达国家预冷保鲜率为80%-100%,冷藏运输率80%-90%,冷藏保温汽车占货运汽车比率1%-3%,而我国分别为30%、10%-20%、0.3%。在硬件设施和运翰效率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
前瞻产业研究院《2013-2017年农产品冷链物流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中国是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消费大国,目前蔬菜产量约占全球总产量的59%,水果和肉类产量占46%,禽蛋和水产品产量占35%。近年来中国生鲜农产品产量快速增加,每年约有4亿吨生鲜农产品进入流通领域,农产品冷链物流需求规模大。 另外如果LZ想了解更多关于农业产业链方面的问题 可以上前瞻资讯去看 网站上有很多关于农业这方面的经济文章和产业数据,应该会对你有帮助的。
希望我的回复可以帮到你。
F. 有没有较好的介绍农业产业链的书籍
农业产抄业化进程中的袭产业链成长机制
张明林 著
ISBN:9787030284716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丛书名:中国区域可持续发展文库
开本:16开
页数:182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0-08-01
版次:1
正文语言:中文
G. 农业产业链是什么
标准说法是:农业产品产业链
定义:农业产品产业链是指农产品从原料、加工、生产到销售等各个环节的关联。
简介:农业产品产业链是指农产品从原料、加工、生产到销售等各个环节的关联,早在1958年赫希曼的《经济发展战略》中就从产业的前向联系和后向联系的角度论述了产业链的概念,目前,与产业链相关的还有价值链、生产链、供应链、商品链等不同概念。尽管说法发生了变化,但其内容的实质没变,只不过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对产业的联系进行阐述。
与产业集群相比:产业链也强调产业之间的联系,但产业链主要侧重于产业间联系,对于产业以外的机构如商会、协会、中介机构等关注较少,此外,产业链没有空间集聚的概念。产业集群的概念则要比产业链的概念丰富得多,它既包括产业间的联系,还包括产业及其他相关机构间的联系,而且还强调空间的集聚。
参见网络:http://ke..com/link?url=o1li4jwLsyR0uphTmP3__
H. 中国农业各产业链的主要参与者都有哪些
以高盛为代表的国际PE渗透的不仅是中国养殖业的整条产业链,更涉及中国农业上下游各个领域。 在多哈小型部长会议再次破裂、各国死保农业底线的今天,高盛以及其他国际投行在中国农业相关产业链领域不断追加投资的..
I. 如何通过农业物联网技术延伸农产品产业链
物联网技术虽然是一个新型的交叉学科,但是它的几个关键技术都比较成熟,并分别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农业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是现代农业
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是通过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传感器、RFID、全球定位系统、红外感应器、激光扫描器、气体感应器等各种装置与技术,实时采集任何需要监控、连接、互动的物体或过程,采集其声、光、热、电、力学、化学、生物、位置等各种需要的信息,与互联网结合形成的一个庞大网络。
物流网不是一项全新的技术,而是在计算机、通讯技术、传感技术、网络技术以及信息处理技术发展到今天而产生的集成性创新技术。农业物联网核心是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等信息的获取,通过智能农业信息技术实现农业生产的基本要素与农作物栽培管理、畜禽饲养、施肥、植保及农民教育相结合,提升农业生产、管理、交易、物流等环节智能化程度。
实现生产资料生产环节智能化
利用智能传感器可实现农业生产环境信息的实时采集,组织智能物联网可以对采集数据进行远程实时报送。采用不同的传感器节点构成无线网络来测量土壤湿度、土壤成分、pH 值、降水量、温度、空气湿度、气压、光照度和CO2浓度等物理量参数,同时将生物信息获取方法应用于无线传感器节点,通过各种仪器、仪表实时显示或作为自动控制的参变量参与到自动控制中,为农作物大田生产和温室精准调控提供科学依据,优化农作物生长环境,不仅可获得作物生长的最佳条件,提高产量和品质,还可以提高水资源、化肥等农业投入品的利用率和产出率,从而实现生产资料生产的智能化、科学化及集约化。
实现农产品种养环节精细化
精细农业(Precision Agriculture)是利用3S,即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的差异对地块水平精确到平方厘米的一整套综合农业管理技术,实现农田操作的自动指挥和控制。在土壤检测阶段,通过采用高精度土壤温湿度传感器,依据土壤墒情和作物用水次第施行精准灌溉,不但能有效提高农业灌溉用水使用率,缓解水资源日趋紧张的矛盾,并且为作物提供了更好的生长环境,充分发挥现有节水设施的作用,优化调度,提高效益,使灌溉更加简约有效;在环境监测阶段,有线或无线网络可以将温室内温度、湿度、光照度、土壤含水量等数据传递给数据处理系统,如果传感器上报的参数超标,系统将出现阈值(Threshold Value)告警,并自动控制相关设备进行智能调节。
实现农产品加工环节自动化
物联网技术将进一步渗透到农产品的深加工技术与设备中,使农产品的深加工设备朝着自动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在品质分级阶段,计算机视觉和图像识别技术可用于农产品的品质自动识别和分级方面,如种蛋、谷粒表面裂纹检测。梨、苹果等农产品表面缺陷和损伤的检测。根据大小、形状和颜色对黄瓜、土豆、苹果、玉米和辣椒等果蔬进行自动分级,从而实现农产品加工过程的自动远程控制,实现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的目标。
实现农产品流通环节信息化
在农产品运输阶段,可对运输车辆进行位置信息查询和视频监控,及时了解车厢内外的情况和调整车厢内温湿度。还可对车辆进行防盗处理,一旦发现车锁被撬或车辆出现异常,自动进行报警。在存储阶段,通过将粮库内温湿度变化的感知与计算机或手机的连接进行实时观察,记录现场情况以保证粮库内的温湿度平衡,为粮食的安全运送和存储保驾护航。在农产品销售阶段,农产品可以实现网络展示于交易,瞬间完成信息流、资金流和实物流的交易,农产品电子商务已不再仅仅是产品供求交易的操作平台,而是前延至产前订单,后续至流通配送等一体化的综合平台,即紧紧围绕产业链环节,在信息化管理的平台上实现信息共享、管理对接和功能配套。
实现农产品消费环节可溯化
由集成应用电子标签、条码、传感器网络、移动通信网络和计算机网络等构建农产品和食品追溯系统,可实现农产品质量跟踪、溯源和可视数字化管理,即对农产品从田头到餐桌、从生产到销售全过程实行智能监控,及农产品安全信息在不同供应链主体之间进行无缝衔接,大大提高了农产品质量。消费者购物时,只需根据商家提供的EPC(产品电子代码)标签,就可以通过电脑、手机、电话及扫描查询机等各种终端设备快捷方便地查询到农产品从原料供应、生产、加工、流通到消费整个过程的信息(见图2),从而作出适当的购买决策,满足了消费者的安全权、知情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发展的需要,也是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物联网技术对于农业应用来说不是噱头,而是机遇。正如20世纪80年代生物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推动了农业科技的跨越式发展一样,物联网科技的发展也必将深刻影响现代农业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