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该怎么做较好
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绿维创景-规划的比较出色,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是集"产业研究、项目策划、工程咨询、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六位一体的专业规划设计院,强调对"旅游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房地产业、新城新区开发"四大领域进行系统整合,提供从项目前期咨询策划到施工图设计及后期顾问的"全程服务"。认为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向广度和深度进军,有效拉长农业产业链条,增加农业附加值,使农业的整体效益得到显著提高,可以促进小城镇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转移农村剩余劳力,增加农民的非农业收入;可以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与农民建立利益联结机制,使参与产业化经营的农民不但从种、养业中获利,还可分享加工、销售环节的利润,增加收入。关于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的问题建议关注绿维创景的官网,里边有很多详细的介绍。
2. 绵阳三台
三台概况
三台县位于四川盆地中部偏北,海拔高度307-672米。
三台县地处北亚热带,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最高气温39.9℃,最低气温-15℃,年平均气温16.7℃,日照1376小时,无霜期283天,降水量882-1134毫米,空气相对湿度79%。县城达到国家《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
三台县幅员面积2661平方公里,丘陵面积占94.39%,总人口148万,其中农业人口123万,城区面积1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0万。
省道成(都)南(江)、绵(阳)重(庆)高等级公路交汇于县城,自古就是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重要通道。
县城北临中国科技城绵阳市60公里,西距离成都150公里,东距重庆300多公里,是四川省2010年规划建设的十大重点中等城市之一,已争创为全国综合治理和双拥模范县,科技、文化、体育工作先进县,省文明和卫生县城,是四川省丘区经济试点县。2009年1月20日,正式被中央文明委命名为首批“全国文明县城”。
三台县全县有四大土类,十二个金属,以紫色土、水稻土为主,质地壤土占75.3%,PH值7.0-8.4,各类土壤宜种性广,有木本植物260多种,草本植物69种,动物198种,森林覆盖率28.6%,地表水极其丰沛,有涪、凯、梓、郪四江,水能蕴藏量27万千瓦,可供开发17.3万千瓦,已开发13万千瓦,涪江县内流程70.65公里,年平均流量395立方米每秒,凯江县内流程45.35公里,年平均流量32.4立方米每秒,涪凯两江达到《国家地面水》GB3838-2002三类水域水质标准,全年水温变化情况是:枯水期17.1-18.5℃,丰水期29-31.5℃,平水期15.5-18.1℃,有人民渠、武引渠、百里渠等人工水渠,形成了团结湖、鲁班湖、永和埝、大围埝五大自然灌溉体系,蓄水量4亿多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44.63万亩,三台县大气环境达国标,属免检对象,已探明的鹏润土、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极具规模开采价值。
[编辑本段]三 台 县 情(08年五月更新)
三台县位于四川盆地中部偏北,北邻绵阳,南连射洪,西靠中江,东接盐亭。省道绵(阳)渝(重庆)公路和成(都)南(充)公路横贯全境。
三台是四川19个百万人口丘陵大县之一,幅员面积2661平方公里,辖63个镇乡(其中镇41个、乡22个)、936个村。全县总人口150万,居全省第三位,占绵阳市的28%,其中城镇人口25万,农业人口123万。耕地面积118.6万亩。县城位于潼川、北坝两镇,城区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16平方公里,城区人口18万。
三台历史悠久。自西汉高祖6年(公元前201年)设广汉郡郪县始,隋唐为梓州,宋、元、明为潼川府,清置三台县,至今已历2200多年。古老的三台在唐与成都齐名,为蜀地第二大城市,是川西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享有“川北重镇、剑南名都”之美誉。诗圣杜甫于唐玄宗宝应元年(762年)七月流寓三台,历一年零八个月,创作《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百余首不朽诗篇。1938年3月至1946年8月,东北大学内迁三台,播下民主进步科学文明种子,培养了大批人才。县境内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众多,最负盛名的有先秦时期古郪国遗址、全国四大汉墓群之一的郪江汉墓、四川第二大道观云台观、四川第二大杜甫纪念堂梓州杜甫草堂、川中最大人工湖鲁班湖,还有大佛寺、琴泉寺、灵峰寺,与县城相连的凤凰山森林公园、东山公园、小明湖、灵兴崖墓等历史、人文景点。
2007年,三台被省委、省政府列为四川省27个扩权强县试点县之一,县委、县政府以此为契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围绕农业抓工业,依托工业建基地”的思路,大力实施“开放立县、工业强县,产业富民”发展战略,突出抓好“发展工业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三台”三大重点,实现了经济社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7.2亿元,比上年增长12.1%;人均GDP达到7402元,比上年增长15.3%;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1.05亿元,比上年增长36.69%,规模工业增加值9.55亿元,比上年增长29.5%;完成财政总收入(全口径)3.31亿元,比上年增长30.47%,其中一般预算总收入2.95亿元,比上年增长28.6 %;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6亿元,比上年增长33.4%;实现旅游收入5.48亿元,比上年增长3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42.92亿元,比上年增长17.9%;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8988元,比上年增加145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976元,比上年增加603元,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创近年来的新高。年内获得十大“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全国金融生态县”、首批“四川省文明县城”、“省级平安示范县”、“四川省三农工作先进县”等多项荣誉。
工业经济快速发展。三台县大力实施“工业百亿”工程,以骨干企业为龙头,全力打造“纺织丝绸、食品加工、能源化工和机械制造”四大支柱产业。2007年,四大支柱产业全年共实现工业总产值27亿元,比上年增长48.7%,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87%。“纺织丝绸”产业已被纳入绵阳市产业发展规划。全年新增规模以上企业18户,总数达到79户,新增产值过亿元企业5户,总数达到12户。工业税收首次突破亿元大关,纳税过百万工业企业达22户,新增6户。工业企业累计完成技改投资5.5亿元,比上年增长25%。充分利用农副产品资源优势和四大支柱产业的集聚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和出口企业培育力度,全年共引进县以外项目33个,新引进和增资项目合计到位资金14.23亿元,增长64.9%,到位外资563万美元,增长37.7%,培育有出口实绩企业达19户,实现外贸出口2007万美元。全县民营企业达861户,实现民营经济增加值44.34亿元,增长20.2%,民营工业增加值12.63亿元,增长33.4%。
“三农”工作实现新突破。2007年,三台县实现农业总产值52.19亿元,增长10%,增加值35.7亿元,增长5.4%。全县粮食播种面积达到191.53万亩,实现粮食总产73.86万吨,同比增长14.6%。全县粮食总产、人均占有量和加工转化商品率均创历史最高记录,荣获十大“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品种结构和布局结构调整,加快建设优质粮油、生猪、小家禽、蚕茧、油橄榄、中药材等农产品基地,全年生猪出栏200万头,小家禽出栏2500万只,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52.4%,为农民人均纯收入贡献345元。产茧250万公斤。大宗农副产品产量和农业的主要经济指标进入和保持全省前三名,获得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奖励。全年新增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7家,总数达到42家。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新经济组织的带动下,“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快速发展,涪城麦冬、崭山米枣、建设油橄榄等一大批特色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品牌效益不断提升,被成功誉名为“中国米枣之乡”。充分发挥5个驻外劳务办作用,全年输出劳动力45万人,其中向县外输出35.7万人,组织化输出11.32万人,劳务创收28.5亿元,农民人均劳务收入2298元。
城乡经济和第三产业更加繁荣。2007年,县城出口干道、西城区、银杏路、解放街改造全面完成,市政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城市形象大力提升。以开展“清洁农村大行动”为契机,辐射带动和吸纳农村人口的能力明显增强。全年共发展集镇建房586户,建农房2900余户,拉动建房投资约4.9亿元。全年建设通乡油路(水泥路)35公里,村道公路394公里,农村客运站10个、招呼站143个,农村客运通车率达68%。古郪国旅游风景区项目迈出了实质性步伐,乡村旅游上档升级和品牌建设全面推进,全县农家乐总数已达到183家,各景区累计接待国内游客184.3万人次,增长27.8%,实现旅游收入5.48亿元,增长32%。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2.92亿元,同比增长17.9%。进一步完善财政管理体制,并成功获得“全国金融生态县”称号。
社会事业实现全面协调发展。小学、初中教育质量稳步上升,高考再创辉煌,大学本科文考硬上线突破4000人大关,上线率达55%,居全省各县第一,巩固了我县教育在全省的领先地位。采用“国有民办公助”的方式,县职教中心实现公司托管经营。成功举办了三台县第六届运动会。广播电视事业完成自然村通有线电视150 个,有线电视用户数达到25.5万户,名列全省、全市第一。全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实现全覆盖,参合农民受益度高于全市、全省平均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07‰。创建文明县城工作取得重大突破,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首批“省级文明县城”。
社会和谐程度不断提高。抓住被省委、省政府列为全省群众工作试点县的契机,积极开展新时期群众工作试点。构建起了“县委负责,政府实施,部门联动,社会支持,群众参与”的群众工作大格局。投入惠民行动资金4亿余元,全面完成了十大项92子项惠民任务。城镇职工养老、医疗保险实现了双覆盖,农村五保、城市低保实现应保尽保。在全县形成整体联动人防网络和覆盖城乡的科技防范网络,成功创建为省级“平安示范县”。把扶贫攻坚作为一号工程精心组织,探索出了产业扶贫、项目扶贫、政策扶贫等一系列脱贫新举措,初步形成了贫困户增收致富的长效机制,全面超额完成了市上下达的三年扶贫攻坚任务。
2008年,是三台抓住扩权强县试点机遇,实现县域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关键一年。在中央、省、市的领导下,三台县将牢牢把握省委“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总体取向,立足县情,更加注重产业互动、城乡统筹、资源整合、环境提升,加速推进现代农业、工业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全民创业、民生工程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力争实现GDP总值101亿元,增长12.5%,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3亿元,增长38.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3.2亿元,增长38.2%,民营经济增加值54亿元,增长22%,民营工业经济增加值16.05亿元,增长27%,财政总收入4.14亿元,增长25%,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500元以上,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0200元,使三台经济社会保持较快增长速度和较高发展水平。
盐亭县位于绵阳市东南部,全县幅员面积1647.6平方公里,耕地60万亩,总人口60.26万人,有回、蒙、羌、藏等少数民族。
盐亭是全国瘦肉型猪基地县,栽桑养蚕历史悠久,全县栽桑、养蚕、缫丝、织绸形成一条龙,丝绸织品畅销国内外, 为四川省蚕茧生产基地县。从1995年开始实施“2000万只畜禽工程”,计划用3年时间实现出栏畜禽2000万只的目标。
盐亭封山造林成绩显著,森林覆盖率在23%以上,荣获“全国长防工程建设先进单位”和“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称号。
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为地方工业起步奠定了基础。生产的辣椒天然色素远销国外,宫庭粉丝荣获国家金奖。“玉龙桃片”获商业部优质产品。
盐亭县城商业发达,市场繁荣,唐巴公路横贯境内,为物资交流创造了条件。
县内旅游景点有国家级森林公园高山公园、有纪念劝民种桑养蚕的县令董叔封的坟墓。
[编辑本段]自然地理
盐亭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降水量825.8毫米,平均气温17.3%,无霜期294天;春早,夏热,秋短,冬温,气候温和,热量充沛。
全县森林覆盖率高达55%,从南到北,从东到西,茂密葱翠的森林掩映着城市和村庄,到处是鸟语花香和醉人的碧绿。穿行盐亭大地,无不为其山之幽静、水之清澈、景之美丽、气之神爽而陶醉。盐亭山水四季风韵各不相同:阳春三月,白花争艳,青枝绿叶;炎阳夏季,浓荫蔽日,蝉鸣山野;秋高气爽,丹桂飘香,硕果累累;数九寒冬,瑞雪纷纷,银装素裹。
地下矿藏石油、天然气、盐囱、膨润土、石灰石、白垩土及遍布全县的砂石建筑材料。亚硝酸盐、永磁电机、丝绸、活性白土白酒、食用天然色素、猪牛羊制品和各种方便快餐食品等特级产品极具开发价值。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盐亭位于古蜀国东部边境,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巴国、蜀国经常为争夺地盘而开战,蜀国在今县境内弥江(古称潺水)建烽火亭,用于观察敌情和守备,称为潺亭。至秦朝改称为秦亭,汉代复称潺亭。东晋安帝义熙元年(公元405年),圣谕将万安县治所迁至潺亭,称为万安县,是盐亭建县之始。公元535年更名为潺亭县。因潺亭境内多盐井,盐卤出产丰富,公元554年更名为盐亭县。
[编辑本段]风土人情
位于盐亭县中部的大兴回族乡,是绵阳市境回族聚居唯一的乡。回族主要肉食为牛、羊肉(不吃猪肉),并有饮茶习俗,且善于饲养牛、羊。回族非常讲究清洁卫生,室内外经常打扫得干干净净;经常洗澡换衣,保持身体清洁。成人男女戴白布圆帽,作为民族标志。信仰伊斯兰教,村中建有宏伟的军门清真寺。回族的生产、生活、婚嫁、丧葬等习俗均有显著的民族特色,加上当地茂密的森林和丘陵田园景色,构成了比较独特的回族风情。
舞蚕龙是盐亭独特的民间祭祀嫘祖的民俗活动。蚕龙长约二丈余,由白色绸缎精缝而成。蚕头硕大如锅盖,蚕身修长如蚕纹。蚕龙由八位青年妇女舞动。舞龙妇女一律足穿厚底短扣靴子,身穿绿色衣服。舞龙时,妇女一字长蛇阵排开,伴随着威风锣鼓,踏着节奏,时而跳跃腾挪,时而此起彼伏,时而盘旋缠绕,时而狂奔如脱兔,时而静立如处子,蚕龙舞得栩栩如生。
[编辑本段]经济概况
农业 亭是全国瘦肉型猪基地县,栽桑养蚕历史悠久,全县栽桑、养蚕、缫丝、织绸形成一条龙,丝绸织品畅销国内外,为四川省蚕茧生产基地县。从1995年开始实施“2,000万只畜禽工程”,计划用3年时间实现出栏畜禽2,000万只的目标。
工业、商贸 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为地方工业起步奠定了基础。生产的辣椒天然色素远销国外,宫廷粉丝荣获国家金奖。“玉龙桃片”获商业部优质产品。盐亭县城商业发达,市场繁荣。
基础建设 建成文同干道二期工程,总投资1,100万元;梓盐油路二期工程柏梓至县城段26km双层表处沥青油路,总投资365万元,井子口至双碑乡道油路11km,总投资133万元;完成省道成南路盐(亭)至三(台)界至县城井子口23km一级收费路及梓江二桥的省市立项工作;两河场镇旧街拓宽全面竣工;建成玉龙镇榉溪大桥,金鸡镇雍江大桥,柏梓镇固龙井漫水大桥。
林业资源 盐亭封山造林成绩显著,森林覆盖率在23%以上,荣获“全国长防工程建设先进单位”和“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称号。
[编辑本段]行政区划
盐亭县位于绵阳市东南部。
Yanting Xian
510723
621600
县人民政府驻云溪镇
2004年,盐亭县辖14个镇(云溪、富驿、玉龙、金孔、两河、黄甸、柏梓、八角、黑坪、高灯、金鸡、安家、林农、巨龙)、21个乡(龙泉、折弓、麻秧、冯河、石牛庙、宗海、两岔河、林山、新农、三元、五龙、茶亭、金安、洗泽、毛公、剑河、来龙、永泰、黄溪、榉溪、双碑)、1个民族乡
3. 绵阳市2014年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运行情况统计表怎么填
按对到的内容一项项的填,用手拿笔一个字一个字的填,或直接在电脑上打出来嘛
(一)由申报企业经县农业、财政部门向所在地设区市农业局、财政局提出申请。申报企业须提供以下材料,并按
照申报项目内容填报相应表格(附件1-4),按照下列序号顺序装订成册。
1、企业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情况介绍。包括近两年企业经济运行情况,带动农户情况,总结创新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模式,带动农户总数、户均增加收入、建设生产基地、创建农业品牌、延伸产业链、开展科技创新研发,开拓市场,以及促进自身做大做强等情况。
2、法人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证书复印件。
3、有资质的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2012年企业完整财务审计报告,审计报告应与监测和认定评审提供的材料一致。
4、贷款银行出具的2013年1月1日-9月30日的企业贷款合同、借款凭证及利息缴付凭证复印件。并填写《龙头企业贷款情况汇总表》(附件1)和《龙头企业贷款明细表》(附件2)表格。
5、生产基地的产权证书或企业与有关单位签订的土地、生产设施使用合同、协议。
6、县级农业部门开具的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关系证明,以及企业与农户、农民合作社、农村经纪人等农产品购销、订单农业、入股、利润返还的合同、协议等。
(二)市级农业和财政部门负责本辖区内(含省管县)的项目申报组织工作,对项目申报材料的真实性和可行性进行认真筛选和审核,提出申报意见,并按照项目资金申请表格式对申报项目汇总后,联合行文分别报送省农业厅发展计划与财务处、厅产业化处和省财政厅农业处,同时将电子版发送至[email protected]。逾期视为放弃申报。
(三)2014年省级专项资金安排的项目,必须通过省级专项资金项目库软件申报。专项资金项目库软件内网地址:http://xmk.sn.mof(各级财政用户),http://200.1.1.78(省级部门用户),http://10.77.1.48(市县部门用户);外网地址:http://xmk.sf.gov.cn(各级项目申报用户)。
附件:1、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情况汇总表
4. 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规划布局
三江国际丽城及三江湖上一号桥
绵阳经开区发展定位明确,规回划布局清晰。绵阳经开区坚答持“兴一个园区,建一座城市”的理念,着力“产城一体、园城一体”发展,奋力打造宜业宜商宜居的城市新区和产业新城,绵阳经开区以“核心区主攻新型工业、滨江新区繁荣第三产业、丘区发展生态休闲观光农业”为总体发展思路,加快构建“一区两团三带多片”的发展布局。即以城南新区为主体,以塘汛和松垭场镇两个产城一体组团为双核,打造沿江高端商业商住与现代服务功能带、沿路(绵三路)高端制造与新型工业化功能带、沿山旅游休闲与生态观光功能带和多片区域的特色商贸区。奋力打造“二基地四中心”,即把绵阳经开区建成为西部数字家电产业化基地、国家军民融合示范发展基地和科技创新中心、产业服务中心、现代商贸中心、旅游休闲中心。
5. 绵阳三台县、盐亭县简介
三台概况
三台县位于四川盆地中部偏北,海拔高度307-672米。
三台县地处北亚热带,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最高气温39.9℃,最低气温-15℃,年平均气温16.7℃,日照1376小时,无霜期283天,降水量882-1134毫米,空气相对湿度79%。县城达到国家《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
三台县幅员面积2661平方公里,丘陵面积占94.39%,总人口148万,其中农业人口123万,城区面积1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0万。
省道成(都)南(江)、绵(阳)重(庆)高等级公路交汇于县城,自古就是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重要通道。
县城北临中国科技城绵阳市60公里,西距离成都150公里,东距重庆300多公里,是四川省2010年规划建设的十大重点中等城市之一,已争创为全国综合治理和双拥模范县,科技、文化、体育工作先进县,省文明和卫生县城,是四川省丘区经济试点县。2009年1月20日,正式被中央文明委命名为首批“全国文明县城”。
三台县全县有四大土类,十二个金属,以紫色土、水稻土为主,质地壤土占75.3%,PH值7.0-8.4,各类土壤宜种性广,有木本植物260多种,草本植物69种,动物198种,森林覆盖率28.6%,地表水极其丰沛,有涪、凯、梓、郪四江,水能蕴藏量27万千瓦,可供开发17.3万千瓦,已开发13万千瓦,涪江县内流程70.65公里,年平均流量395立方米每秒,凯江县内流程45.35公里,年平均流量32.4立方米每秒,涪凯两江达到《国家地面水》GB3838-2002三类水域水质标准,全年水温变化情况是:枯水期17.1-18.5℃,丰水期29-31.5℃,平水期15.5-18.1℃,有人民渠、武引渠、百里渠等人工水渠,形成了团结湖、鲁班湖、永和埝、大围埝五大自然灌溉体系,蓄水量4亿多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44.63万亩,三台县大气环境达国标,属免检对象,已探明的鹏润土、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极具规模开采价值。
[编辑本段]三 台 县 情(08年五月更新)
三台县位于四川盆地中部偏北,北邻绵阳,南连射洪,西靠中江,东接盐亭。省道绵(阳)渝(重庆)公路和成(都)南(充)公路横贯全境。
三台是四川19个百万人口丘陵大县之一,幅员面积2661平方公里,辖63个镇乡(其中镇41个、乡22个)、936个村。全县总人口150万,居全省第三位,占绵阳市的28%,其中城镇人口25万,农业人口123万。耕地面积118.6万亩。县城位于潼川、北坝两镇,城区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16平方公里,城区人口18万。
三台历史悠久。自西汉高祖6年(公元前201年)设广汉郡郪县始,隋唐为梓州,宋、元、明为潼川府,清置三台县,至今已历2200多年。古老的三台在唐与成都齐名,为蜀地第二大城市,是川西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享有“川北重镇、剑南名都”之美誉。诗圣杜甫于唐玄宗宝应元年(762年)七月流寓三台,历一年零八个月,创作《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百余首不朽诗篇。1938年3月至1946年8月,东北大学内迁三台,播下民主进步科学文明种子,培养了大批人才。县境内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众多,最负盛名的有先秦时期古郪国遗址、全国四大汉墓群之一的郪江汉墓、四川第二大道观云台观、四川第二大杜甫纪念堂梓州杜甫草堂、川中最大人工湖鲁班湖,还有大佛寺、琴泉寺、灵峰寺,与县城相连的凤凰山森林公园、东山公园、小明湖、灵兴崖墓等历史、人文景点。
2007年,三台被省委、省政府列为四川省27个扩权强县试点县之一,县委、县政府以此为契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围绕农业抓工业,依托工业建基地”的思路,大力实施“开放立县、工业强县,产业富民”发展战略,突出抓好“发展工业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三台”三大重点,实现了经济社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7.2亿元,比上年增长12.1%;人均GDP达到7402元,比上年增长15.3%;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1.05亿元,比上年增长36.69%,规模工业增加值9.55亿元,比上年增长29.5%;完成财政总收入(全口径)3.31亿元,比上年增长30.47%,其中一般预算总收入2.95亿元,比上年增长28.6 %;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6亿元,比上年增长33.4%;实现旅游收入5.48亿元,比上年增长3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42.92亿元,比上年增长17.9%;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8988元,比上年增加145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976元,比上年增加603元,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创近年来的新高。年内获得十大“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全国金融生态县”、首批“四川省文明县城”、“省级平安示范县”、“四川省三农工作先进县”等多项荣誉。
工业经济快速发展。三台县大力实施“工业百亿”工程,以骨干企业为龙头,全力打造“纺织丝绸、食品加工、能源化工和机械制造”四大支柱产业。2007年,四大支柱产业全年共实现工业总产值27亿元,比上年增长48.7%,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87%。“纺织丝绸”产业已被纳入绵阳市产业发展规划。全年新增规模以上企业18户,总数达到79户,新增产值过亿元企业5户,总数达到12户。工业税收首次突破亿元大关,纳税过百万工业企业达22户,新增6户。工业企业累计完成技改投资5.5亿元,比上年增长25%。充分利用农副产品资源优势和四大支柱产业的集聚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和出口企业培育力度,全年共引进县以外项目33个,新引进和增资项目合计到位资金14.23亿元,增长64.9%,到位外资563万美元,增长37.7%,培育有出口实绩企业达19户,实现外贸出口2007万美元。全县民营企业达861户,实现民营经济增加值44.34亿元,增长20.2%,民营工业增加值12.63亿元,增长33.4%。
“三农”工作实现新突破。2007年,三台县实现农业总产值52.19亿元,增长10%,增加值35.7亿元,增长5.4%。全县粮食播种面积达到191.53万亩,实现粮食总产73.86万吨,同比增长14.6%。全县粮食总产、人均占有量和加工转化商品率均创历史最高记录,荣获十大“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品种结构和布局结构调整,加快建设优质粮油、生猪、小家禽、蚕茧、油橄榄、中药材等农产品基地,全年生猪出栏200万头,小家禽出栏2500万只,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52.4%,为农民人均纯收入贡献345元。产茧250万公斤。大宗农副产品产量和农业的主要经济指标进入和保持全省前三名,获得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奖励。全年新增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7家,总数达到42家。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新经济组织的带动下,“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快速发展,涪城麦冬、崭山米枣、建设油橄榄等一大批特色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品牌效益不断提升,被成功誉名为“中国米枣之乡”。充分发挥5个驻外劳务办作用,全年输出劳动力45万人,其中向县外输出35.7万人,组织化输出11.32万人,劳务创收28.5亿元,农民人均劳务收入2298元。
城乡经济和第三产业更加繁荣。2007年,县城出口干道、西城区、银杏路、解放街改造全面完成,市政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城市形象大力提升。以开展“清洁农村大行动”为契机,辐射带动和吸纳农村人口的能力明显增强。全年共发展集镇建房586户,建农房2900余户,拉动建房投资约4.9亿元。全年建设通乡油路(水泥路)35公里,村道公路394公里,农村客运站10个、招呼站143个,农村客运通车率达68%。古郪国旅游风景区项目迈出了实质性步伐,乡村旅游上档升级和品牌建设全面推进,全县农家乐总数已达到183家,各景区累计接待国内游客184.3万人次,增长27.8%,实现旅游收入5.48亿元,增长32%。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2.92亿元,同比增长17.9%。进一步完善财政管理体制,并成功获得“全国金融生态县”称号。
社会事业实现全面协调发展。小学、初中教育质量稳步上升,高考再创辉煌,大学本科文考硬上线突破4000人大关,上线率达55%,居全省各县第一,巩固了我县教育在全省的领先地位。采用“国有民办公助”的方式,县职教中心实现公司托管经营。成功举办了三台县第六届运动会。广播电视事业完成自然村通有线电视150 个,有线电视用户数达到25.5万户,名列全省、全市第一。全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实现全覆盖,参合农民受益度高于全市、全省平均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07‰。创建文明县城工作取得重大突破,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首批“省级文明县城”。
社会和谐程度不断提高。抓住被省委、省政府列为全省群众工作试点县的契机,积极开展新时期群众工作试点。构建起了“县委负责,政府实施,部门联动,社会支持,群众参与”的群众工作大格局。投入惠民行动资金4亿余元,全面完成了十大项92子项惠民任务。城镇职工养老、医疗保险实现了双覆盖,农村五保、城市低保实现应保尽保。在全县形成整体联动人防网络和覆盖城乡的科技防范网络,成功创建为省级“平安示范县”。把扶贫攻坚作为一号工程精心组织,探索出了产业扶贫、项目扶贫、政策扶贫等一系列脱贫新举措,初步形成了贫困户增收致富的长效机制,全面超额完成了市上下达的三年扶贫攻坚任务。
2008年,是三台抓住扩权强县试点机遇,实现县域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关键一年。在中央、省、市的领导下,三台县将牢牢把握省委“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总体取向,立足县情,更加注重产业互动、城乡统筹、资源整合、环境提升,加速推进现代农业、工业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全民创业、民生工程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力争实现GDP总值101亿元,增长12.5%,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3亿元,增长38.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3.2亿元,增长38.2%,民营经济增加值54亿元,增长22%,民营工业经济增加值16.05亿元,增长27%,财政总收入4.14亿元,增长25%,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500元以上,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0200元,使三台经济社会保持较快增长速度和较高发展水平。
盐亭县位于绵阳市东南部,全县幅员面积1647.6平方公里,耕地60万亩,总人口60.26万人,有回、蒙、羌、藏等少数民族。
盐亭是全国瘦肉型猪基地县,栽桑养蚕历史悠久,全县栽桑、养蚕、缫丝、织绸形成一条龙,丝绸织品畅销国内外, 为四川省蚕茧生产基地县。从1995年开始实施“2000万只畜禽工程”,计划用3年时间实现出栏畜禽2000万只的目标。
盐亭封山造林成绩显著,森林覆盖率在23%以上,荣获“全国长防工程建设先进单位”和“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称号。
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为地方工业起步奠定了基础。生产的辣椒天然色素远销国外,宫庭粉丝荣获国家金奖。“玉龙桃片”获商业部优质产品。
盐亭县城商业发达,市场繁荣,唐巴公路横贯境内,为物资交流创造了条件。
县内旅游景点有国家级森林公园高山公园、有纪念劝民种桑养蚕的县令董叔封的坟墓。
[编辑本段]自然地理
盐亭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降水量825.8毫米,平均气温17.3%,无霜期294天;春早,夏热,秋短,冬温,气候温和,热量充沛。
全县森林覆盖率高达55%,从南到北,从东到西,茂密葱翠的森林掩映着城市和村庄,到处是鸟语花香和醉人的碧绿。穿行盐亭大地,无不为其山之幽静、水之清澈、景之美丽、气之神爽而陶醉。盐亭山水四季风韵各不相同:阳春三月,白花争艳,青枝绿叶;炎阳夏季,浓荫蔽日,蝉鸣山野;秋高气爽,丹桂飘香,硕果累累;数九寒冬,瑞雪纷纷,银装素裹。
地下矿藏石油、天然气、盐囱、膨润土、石灰石、白垩土及遍布全县的砂石建筑材料。亚硝酸盐、永磁电机、丝绸、活性白土白酒、食用天然色素、猪牛羊制品和各种方便快餐食品等特级产品极具开发价值。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盐亭位于古蜀国东部边境,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巴国、蜀国经常为争夺地盘而开战,蜀国在今县境内弥江(古称潺水)建烽火亭,用于观察敌情和守备,称为潺亭。至秦朝改称为秦亭,汉代复称潺亭。东晋安帝义熙元年(公元405年),圣谕将万安县治所迁至潺亭,称为万安县,是盐亭建县之始。公元535年更名为潺亭县。因潺亭境内多盐井,盐卤出产丰富,公元554年更名为盐亭县。
[编辑本段]风土人情
位于盐亭县中部的大兴回族乡,是绵阳市境回族聚居唯一的乡。回族主要肉食为牛、羊肉(不吃猪肉),并有饮茶习俗,且善于饲养牛、羊。回族非常讲究清洁卫生,室内外经常打扫得干干净净;经常洗澡换衣,保持身体清洁。成人男女戴白布圆帽,作为民族标志。信仰伊斯兰教,村中建有宏伟的军门清真寺。回族的生产、生活、婚嫁、丧葬等习俗均有显著的民族特色,加上当地茂密的森林和丘陵田园景色,构成了比较独特的回族风情。
舞蚕龙是盐亭独特的民间祭祀嫘祖的民俗活动。蚕龙长约二丈余,由白色绸缎精缝而成。蚕头硕大如锅盖,蚕身修长如蚕纹。蚕龙由八位青年妇女舞动。舞龙妇女一律足穿厚底短扣靴子,身穿绿色衣服。舞龙时,妇女一字长蛇阵排开,伴随着威风锣鼓,踏着节奏,时而跳跃腾挪,时而此起彼伏,时而盘旋缠绕,时而狂奔如脱兔,时而静立如处子,蚕龙舞得栩栩如生。
[编辑本段]经济概况
农业 亭是全国瘦肉型猪基地县,栽桑养蚕历史悠久,全县栽桑、养蚕、缫丝、织绸形成一条龙,丝绸织品畅销国内外,为四川省蚕茧生产基地县。从1995年开始实施“2,000万只畜禽工程”,计划用3年时间实现出栏畜禽2,000万只的目标。
工业、商贸 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为地方工业起步奠定了基础。生产的辣椒天然色素远销国外,宫廷粉丝荣获国家金奖。“玉龙桃片”获商业部优质产品。盐亭县城商业发达,市场繁荣。
基础建设 建成文同干道二期工程,总投资1,100万元;梓盐油路二期工程柏梓至县城段26km双层表处沥青油路,总投资365万元,井子口至双碑乡道油路11km,总投资133万元;完成省道成南路盐(亭)至三(台)界至县城井子口23km一级收费路及梓江二桥的省市立项工作;两河场镇旧街拓宽全面竣工;建成玉龙镇榉溪大桥,金鸡镇雍江大桥,柏梓镇固龙井漫水大桥。
林业资源 盐亭封山造林成绩显著,森林覆盖率在23%以上,荣获“全国长防工程建设先进单位”和“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称号。
[编辑本段]行政区划
盐亭县位于绵阳市东南部。
Yanting Xian
510723
621600
县人民政府驻云溪镇
2004年,盐亭县辖14个镇(云溪、富驿、玉龙、金孔、两河、黄甸、柏梓、八角、黑坪、高灯、金鸡、安家、林农、巨龙)、21个乡(龙泉、折弓、麻秧、冯河、石牛庙、宗海、两岔河、林山、新农、三元、五龙、茶亭、金安、洗泽、毛公、剑河、来龙、永泰、黄溪、榉溪、双碑)、1个民族乡(大兴回族)。
6. 农业园区规划的农业园区规划案例
康绿鲜生态农业园区
康绿鲜生态农业园区位于四川彭镇沿河坝村,紧邻成新蒲快速通道。占地约929亩,地势平坦,土壤质量较好。规划区总体用地平坦,自然坡度较小。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6.2度,降雨921毫米,气候温和,适宜多种动植物生长,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发展条件较好。设计方远景团队以打造集示范、教育、生产、度假、观光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园区为设计理念。立足生态原则,结合国内庄园的发展形势与优秀范例来进行布图与设计。远景此次设计灵感主要来自“田园地方”这一传统文化。“生态”在古代即为风水,中国传统文化倡导“天人合一”,讲究效法自然,风水术中推崇的“天圆地方”原则,就是对这宇宙观的一种特殊注解。设计以正南正北,正东正西方向为两条主要景观轴线,外轮廓形似卵圆形的多功能体验区是农庄的核心,象征“天圆”,内部道路系统围绕两条轴线分布,象征“地方”,以此实现外圆内方、天圆地方的分布方式。农庄的种植区栽植模式围绕正南正北、正东正西两条轴线来分布,道路系统围绕整个园区穿插分布,使整个园区感官上更具规模,操作上更科学合理,同时有利于作物接受充足光照,良好的生长。
仁寿清见开发示范农业园区
清水镇位于四川仁寿县北端,全镇幅员面积70平方公里,辖设20个行政村、163个经济社和两个居委会。总户数6321户,总人口28000人。耕地面积23698亩,主要农产品有水稻、玉米、小麦、油菜、水果、蔬菜等。示范园规划位于仁寿县清水镇百花村、石鼓村。清见开发示范园西侧紧邻成(都)黑(龙潭)快速通道,北侧靠近国道213线,交通十分便捷。清见规划方远景建筑园林设计院以具有旅游价值的清见柑桔种植为前提,以打造集示范、教育、生产、度假、观光于一体的综合性种植园区为设计理念,以规划设计为手段,以生态种植、生态养殖、科研教育、旅游观光、特色餐饮、独特农事体验为目的,立足生态原则,结合国内种植示范园的发展趋势与优秀范例来进行规划设计。在园区整体布局上,立足现状地形、溪流水塘、森林植被等自然资源条件,在对其加以保护利用的同时,结合规划车行道、游步道及溪流河道合理组织种植园各功能区,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区域化、效益化与现代化。
7. 绵阳市的产业分布及发展状况简要概述和绵阳市涪城区的地质条件简要概述
绵阳市在今年将大力培育和发展北斗卫星导航、通用航空、新一代显示技术、3D打印、大数据和新一代互联网、新能源汽车、环保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不断充实“绵阳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库”,完善充实相关财政支持政策,计划新建“新型工装及面料”、“军民融合载体及示范”2个战略性新兴产业联盟,全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计划突破850亿元,力争达到900亿元。
地质资料有四川省的概况,具体有没有提到绵阳我就不晓得了,没去看,太多了,涉及保密,要就提供qq号,发邮箱。
8. 绵阳经济开发区的规划布局
三江国际丽城及三江湖上一号桥
绵阳经开区发展定位明确,规划布局清晰。绵阳经开区坚持“版兴一个园区权,建一座城市”的理念,着力“产城一体、园城一体”发展,奋力打造宜业宜商宜居的城市新区和产业新城,绵阳经开区以“核心区主攻新型工业、滨江新区繁荣第三产业、丘区发展生态休闲观光农业”为总体发展思路,加快构建“一区两团三带多片”的发展布局。即以城南新区为主体,以塘汛和松垭场镇两个产城一体组团为双核,打造沿江高端商业商住与现代服务功能带、沿路(绵三路)高端制造与新型工业化功能带、沿山旅游休闲与生态观光功能带和多片区域的特色商贸区。奋力打造“二基地四中心”,即把绵阳经开区建成为西部数字家电产业化基地、国家军民融合示范发展基地和科技创新中心、产业服务中心、现代商贸中心、旅游休闲中心。
9.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道路、成功的经典案例
南街村
华西村
农民会种地,但不一定会销售。为了保护农民的利益,保证农产品供应稳定增长,德国农村拥有为农民服务的各类合作社。
面对无情的市场风险,单个农户的力量极其微小。德国农户意识到,只有团结起来,才能产生合力,更好地维护自身利益。德国的农业合作社种类繁多,经营领域很广,体系也非常完善。在行业和地区性合作社的基础上,还有跨地区性的合作社,乃至全国性的协会。合作社大体分为3大类:一是加工和流通类;二是配套服务类,如种子鉴定、饲料、化肥、农机设备和技术培训等;三是金融类。德国农村合作金融很发达,有各种形式的信用合作社,农户可以得到低于普通银行利率的优惠贷款。
各种形式的农业合作社,都是农户在完全自愿的基础上参与、并由农户自我管理的互助互利的民间经济组织。德国的菜农、果农、粮农、养牛专业户都各自组建了合作社。加入者按拥有的土地面积一次性向合作社交款,款项主要用于合作社的基本建设。如建厂房、冷藏室、购买制冷机、运输车等。政府对建合作社给予积极支持,一般可得到总投资额25%的政府无偿补贴。每逢收获季节,农民将生产的农产品送到合作社,对远离合作社的农民,合作社派专人到农家收集。合作社利用自己的设备负责分类和包装,然后,由合作社的销售人员,按合同将各种农产品送到各大批发市场和超市。在蔬菜和水果产出旺季,有条件的合作社会将部分产品速冻储存或加工成罐头,以便在淡季出售。农闲季节,合作社有关人员不断跑各大超市、批发商场,还经常到周边国家了解市场行情,以帮助农民制定第二年的种植计划。此外,合作社还对购买种子、播种、储存、销售等工作制定详细计划,尽量避免盲目性。
合作社一般只雇用几名固定工作人员,负责人由合作社成员推选,收获季节酌情增加一些临时工。人员的工资、管理费、电费和其他支出均由成员分摊。在德国,农民可以自由选择出售方式,事实上,只有少数经济实力强的农民自买运输工具,自己到城市的周末农贸集市或在自家园子里出售农产品,绝大多数农民都乐意让合作社代卖,因为这样既省钱又省力。合作社从不赢利,除留下必要的开支外,绝不多留成。更重要的是,合作社一般都经营有方,使农民尽量多得益。
德国农业合作社如此完善,是与政府有力的支持与提供保障分不开的。政府承认这些农民组织作为农民利益代言人的地位,在制定涉及农民、农村和农业等方面的政策时,积极与这些组织协商沟通,以减少政府与农户的误解和矛盾,共同促进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的繁荣。
德国合作社的成功经验表明,合作社有力地改变了单个农户的弱势地位,使农民分享到农产品加工、仓储、运输和销售等各环节的利润,切实提高了收入。
《人民日报》 (2007-05-28 第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