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海南岛环带布局产业的主要依据
小题1:C 小题2:A 小题3:D 小题1:海南岛环带布局产业的主要依据是地形。 小题2:根据地形可知回①⑤位于沿海平原,地答形平坦,对外联系方便。所以是发展的重点。 小题3: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布局合理的是⑤带高标准地规划和建设生态旅游区。
㈡ 海南岛发展经济的区位优势有哪些
海南岛发展经济有如下区位优势:
一、地理区位优势
1、南部大岛,华南和西南陆地国土和海洋国土的结合部。意义:大西南出海的前沿;开发利用南海资源的基地。
2、经济区位:近傍香港,遥望台湾,内靠珠江三角洲,外邻东南亚。意义:既有经济腹地的依托,又受到经济发达区的辐射和带动,便于内引外联,发展经济。
3.交通区位:靠近东亚与东南亚之间的国际深水航道;南海是我国通往东南亚、印度洋直到非洲、欧洲的海上通道。(海运便利)意义:便于发展外向型经济。
二、海洋资源优势
海南省除了海南岛外,还包括了南海中的西沙、南沙等群岛及附近海域。所以海南省又是我国海洋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
海南省是我国海洋面积最大的省,南海的绝大部分都属海南省,所辖面积200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的一半,辖区大小岛礁600多个,如此广阔的海城,为海南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2)海南岛油茶产业发展历程及展望扩展阅读:
区位优势构成:
区位优势即区位的综合资源优势,即某一地区在发展经济方面客观存在的有利条件或优越地位。其构成因素主要包括:自然资源、地理位置,以及社会、经济、科技、管理、政治、文化、教育、旅游等方面,区位优势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单项优势往往难以形成区位优势。
一个地区的区位优势主要就是由自然资源、劳力、工业聚集、地理位置、交通等决定。同时区位优势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随着有关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在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土地资源是经济的基础,决定农牧产品产量的土地资源与影响农牧业的集约程度、技术传播与市场的距离是区位优势的主要方面。
工业革命后,新技术和新市场的出现,由工业社会初期的自然资源、劳力、运输优势发展到后期的技术、市场、政策、企业关联等优势。知识经济时代的区位优势不同于传统的区位优势。
美国经济学家保罗·罗默从理论上解答了缺乏自然资源的国家为何不一定是穷国,领先国家最有效的是持续发展问题。在知识经济时代,人的因素占主导地位。人的流动性,尤其是掌握知识、技能的人才的流动性是很大的,因此,培育并吸引高科技人员就成为发展经济、提高区位优势的关键。
㈢ 海南岛发展热带现代农业的有利区位条件
海南光温充足,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是全国最大的天然大温室,也是全国重要的反季节瓜菜生产基地。近年来,海南不断优化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品质结构,加快冬季瓜菜产业发展,适合热带现代农业发展。
㈣ 油茶前景如何
种植良种嫁接油茶前景看好。一、 油茶生产现状我国现有油茶林多为60、70年代种植的实生油茶,虽然面积较大,但产量低下(平均亩产油量在2.5公斤左右),比较效益更低,究其原因,一是品种问题,二是管理过于粗放。近十几年来,林业科研人员已经选育出一批优良的高产无性系及优良农家品种等,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二、 油茶的市场前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水平的提高,可与橄榄油媲美的茶油,市场售价逐年看涨,2007年茶果采摘时,仅油茶鲜果就达0.84--1.04元/公斤。为促进油茶的发展,国家林业局于二OO六年十二月二十七日以“林造发〔2006〕274号”文发布了《关于发展油茶产业的意见》,一个树种发展成一个产业,足见其市场前景。油茶是木本食用油料植物,富含维生素E、脂肪酸和山茶苷,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达85%以上,居各种植物油之冠,有东方油橄榄之称。产品市场用途广,经济效益高。选用良种嫁接油茶苗(高产无性系),第三年挂果,第四年投产。经实地抽样测算,第五年平均每亩产茶油15公斤,第六年后逐步进入丰产期,亩产茶油可达30公斤左右,第8-9年,可以亩产茶油40-50公斤左右。丰产期可达100年。大面积栽培,则依据集约经营的程度,丰产期平均亩产茶油30-60公斤,比对照高600%~1 200%,油酸含量85%~88%,比对照高15%~20%。平均单果质量14~25克,鲜出籽率46%~58%,干籽出油率42%~55%,鲜果含油率7.4%~12.5%。也就是说,油茶高产无性系在丰产期的产油量是普通实生油茶同期的8—10倍,甚至更高。三、 油茶的适栽地区及栽培地段的选择油茶在我国的天然分布是比较广泛的,北界在淮河-秦岭一线;南界大致在北回归线附近;东界为东南海岸和台湾;西界是云南的怒江流域和青藏高原的东缘。而垂直分布在东部地区一般在海拔800米以下,西部地区可达海拔2000米。 油茶适宜在年均温15-18℃,绝对低温不超过-10℃ ,≥10℃年积温在4500-5200℃之间;年雨量1000mm左右,生长期在260天左右;春季温暖晴朗,地势开阔的低山下部和丘陵地带,土层深厚的红壤、黄壤上生长。但做为人工栽培,应选择在海拔高500米以下、相对高200米以下、坡度26度以下的阳坡地段。尽管油茶对土壤要求不严,适应性很强,能耐较瘠薄的土壤,但以PH值5—6的酸性土壤为最适宜。土层疏松、深厚、排水良好、较肥沃的沙质土壤对油茶生长发育特别有利。在这种土壤上生长的油茶结实丰满,产量及出油率均高。谷地宽度不足50米的两侧山坡不宜选用。四、种植成本及预期效益投入的多少与作业方式、山场条件等密切相关。种植的当年度投入最大(以缓坡地、杂灌覆盖中等、机械化作业为主的山场为例,单位面积一亩)①全垦翻耕80元;②挖穴50元;③基肥50元;④苗木110株、130元;⑤栽植20元;⑥中耕30元;⑦农药、肥料55元;⑧其它用工等100元;计515元。第二年、第三年、第四年的中耕垦抚、农药、肥料等,各175元左右。前四年的投入在1040元左右。现有的、大面积种植的良种油茶林的平均状况,第四年即可有一定的收益,平均亩产茶油10公斤左右,按40元/公斤计算(现在超市里的茶油价格普遍在80元左右/公斤),亩产值可达400元;以后逐年递增,在第8-9时达到稳定的产量,此时亩产油量在40--60公斤,产值1600--2400元。五、发展油茶的注意事项 1、 尽管油茶的天然分布范围很广,但最适栽的范围主要集中在江西、湖南、福建、浙江、安徽、湖北、广东、广西、贵州等省(区),人工栽培以这些省(区)为好。 2、 购苗应选择能提供苗木质量检验合格证、检疫证、标签的正规供苗单位。 3、油茶苗以春节后栽植较为适宜。 4、不少读者及网友也问到老油茶林的处理问题,笔者建议:在适当的高度锯断,高嫁换冠成观赏性强的茶花,老油茶林的行间栽上良种嫁接油茶。 5、 油茶为异花授粉树种,因此,在引种时不能低于5个优良无性系;油茶花为虫媒花,地蜂等能有效地帮助油茶授粉,从而提高产量。 6、 油茶一年到头花果不断,营养消耗很大。因此,垦抚、施肥等管理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7、 所谓的大果油茶,奉劝不要引种,那不是良种,皮(果壳)特别厚、出籽率低,含油率更低。 油茶的投入成本跟当地的土地租金,劳务费,选择的品种,前期的投入等因素有关,油茶对气候和土壤的要求不很严格。喜欢温暖、湿润的气候,要求酸性土壤。但为了提高油茶林的产量和经济效益,应尽可能选土层较厚、立地条件较好的立地造林,南方坡度太大的山地不适宜大面积种植油茶。新造油茶林一定要选择无性系良种,目前推广较好的无性系品种有很多如亚林系列、赣林、长林、湘林等。优良无性系造林,加强抚育管理,油茶2-3年即可挂果,5-6年即可进入盛果期,亩产量可达300斤左右。拓展油茶关联产业。茶油不仅是高档食用油,还是食品、制药、化妆品工业重要的优质材料,广泛用于制染、造纸、化学纤维、纺织。因此,可依托丰富的油茶资源进行油茶的综合利用与开发,重点培育发展一批油茶精深加工的龙头企业,鼓励企业延伸油茶产业链条,积极开发下游产品。积极探索油茶产业化经营方式。在自愿、合法、有偿的前提下,鼓励油茶林向有实力、懂技术、会经营的油茶生产大户流转,推行适度规模经营。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方式,通过订立供销合同,使龙头企业与农户、油茶园业主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利益共同体。你可登陆 http://www.anhuiyoucha.com/Article/ArticleShow.asp?ArticleID=33查看油茶的经济效益
㈤ 海南岛经济发展的怎么样
海南省经济连续5年稳步较快增长,结构调整成效显著,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初步形成资源特点明显、比较优势突出的产业架构。
* 2000-2004年,全省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9.5%。
* 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加强,"订单农业"、"科技农业"、"绿色农业"快速发展,农业增加值五年年均增长9.2%。
* 现代工业加快发展,五年年均增长15.1%。天然气化工、石油化工、汽车制造、医药、造纸业正在发展壮大。
* 旅游业日益兴旺,旅游收入稳步增长,2004年突破100亿元。按照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培育了亚龙湾、南山、博鳌水城等名牌旅游景点。
* 海洋业迅速崛起,成为我省具有巨大潜力的经济增长点。2004年水产品出口总值达到1.3亿美元,出口国家和地区达到 20个,20家水产企业获得了美国HACCP验证,3家获得欧盟注册。
基础设施
2006-02-24 15:01:02 来源:海南招商网 【字体:大 中 小】
能源
◇电力 全省电力装机容量179万千瓦,电网覆盖全省。
◇管道天然气 天然气管网正在形成,东方-洋浦-海口的天然气管网2003年9月实现输气,年供气24亿立方米。5年内,海口市管道天然气普及率达到80%。
◇水利 灌溉蓄水工程2447条,大型水库6宗,中型水库68宗,小型水库258宗,年供水能力56亿立方米。
电信
◇通讯 现有局用交换机容量192万门,移动交换机容量165万户,电话普及率居全国前列。视讯通信、ADSL、VPMN、TPS等通信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信息网络 全省铺设光缆4.5万公里,通达99%的乡镇,大部分地区实现光缆到公路、到小区、到大楼。电子政务工程实现党政部门及市县政府的互联互通。
交通运输
◇公路 基本建成以环岛高速公路为骨干的三纵四横、环岛闭合的公路网,其中环岛高速公路全长600余公里。公路密度0.61公里/平方公里。
◇铁路 粤海铁路是中国第一条跨海铁路,北起粤西湛江市,与海南省西环铁路接轨,南达三亚市。
◇海运 现有大小港口24个,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16个。航线开通长江中下游、沿海各港口及东南亚各国、非洲、欧洲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航空 海口美兰国际机场和三亚凤凰国际机场已开通航线200余条,通往国内外90多个城市和地区。
㈥ 海南岛发展特色农业的地理条件
Slide 1: 岛开发 海 和海域的 岛为 --以海南 一、我国岛屿概况及开发意义 例 概况:岛屿面积约 8.6 万平方千米,管辖海域面积约 300 万平方千 米。从分布上看,近岸海岛多,远海海岛少;南海诸岛虽 远离大陆,但分布零散。从面积上看,大岛少,小岛多。 在 6500 多个岛屿中, 200 平方千米以上的占少数岛上人口少 开发意义:一方面,海岛及其周围海域,蕴藏着丰富的渔业、港 湾和矿产资源。另一方面,海岛是划分海洋国土的重 要依据,开发利用海岛,有利于维护国家海洋权益, 保证国家安全。 二、海南岛的地理区位优势(课本 P104 页图) 1 、地理区位优势 海南岛地处我国南部边陲,四面环海,背靠祖国大陆,与广东雷 州半岛之间仅隔宽约 30 千米的琼州海峡,地理区位优势明显。
Slide 2: 区位类型 岛开发 海 和海域的 岛为 --以海南 区位优势 例 区位意义 位于华南和西南地区陆地国 ① 大西南走向世界 海陆位置 的前沿;②开发利 土和海洋国土的结合部 用南海资源的基地 ① 近傍香澳,遥望台湾② 既有广大的内陆腹 内 地,又能受到华南 相互位置 靠经济发达的珠江三角洲, 经济圈、亚太经济 外邻亚太经济圈中最活跃的 圈的辐射作用 东南亚 位于西太平洋环形带上处在 日本到新加坡的中段,直接 有利于依托港口发 面向东南亚,靠近国际深水 交通位置 航道。连接亚洲和大洋洲、 展外向型经济,参 与国际经济大循环 太平洋和印度洋,南海是我 国通往东南亚、印度洋直到 非洲、欧洲的海上通道
Slide 3: 2 、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个地区的经济能否得到发展,既有其内部因素即自身条件的 约,又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海南岛在建省前后经济具有明显 变化: 岛开发 海 和海域的 岛为 --以海南 例 设省前 社会经济 发展状况 设省后 ①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国内 ① 经济发展缓慢,社会经济相生产总值猛增;工农贸旅快 对落后;②产业结构不合理, 速增长;三大产业结构趋向 以第一产业为主 合理。②已基本形成全方位 对外开放格局和最南端开发 窗口 ① 国防前线,难以进行大规 模的经济建设,基础设施滞 后,缺乏建设资金;②闭关 锁岛,阻碍交流协作;③行 政体制上条块分割,阻碍经 济发展 设立海南省和海南经济特区 依托区位、资源、政策优势 原因
Slide 4: 三、热带资源优势特征: 岛开发 海 和海域的 岛为 --以海南 例 土地资源 近似椭园,中间高四周低,由山地、丘陵、台地、平原组 成环形层状地貌 开发意义: 土地利用类型多样,是环带产业布局的自然基础 特征 光照--热带北缘,年日照时数大于 2000 小时,光照充足 热量--积温 8400℃ ~ 9200℃ ,冬季温暖,最冷月气温超过 气候资源 16 ℃ ,夏季高温,最热月气温在 25 ~ 29 ℃ 之间 开发意义: 一年三熟,适宜发展热带高效农业 药用植物- 见血封喉、花梨木、砂仁、益智、槟榔等 种类 用材植物- 苦梓、坡垒、青梅、子京、野荔枝等 生物资源 珍禽植物- 孔雀雉、长臂猿、坡鹿、云豹等 我国最大的热带物种基因库,发展成为热带作物 开发意义: 基地和旅游基地
Slide 5: 四、海洋资源优势 岛开发 海 和海域的 岛为 --以海南 例 ● 生物资源 鱼类 1000 多种,藻类 2000 多种,虾类近千种,贝螺类 1000 多种,适宜发展 海洋捕捞和养殖。生态系统有红树林、珊瑚礁、河口等,是海洋高生产力 区和生物多种性区。提供食品资源,可作为旅游观赏区。 ● 渔业资源 渔场面积大,近 30 万平方千米,渔类品种多, 800 种以上、生长快和渔汛期 长等特点,适宜远洋捕捞业;浅海、滩涂面积广大,港湾多,适于发展人工 养殖业,是我国热带海洋渔基地 ● 油气资源 沉积盆地广(北部湾、珠江口、莺歌海、琼东南、西沙海槽盆地等),油气 远景储量大,估计有几十亿立方米天然气和几百亿吨的石油远景储量,成为 我国未来的油气基地 ● 旅游资源 沿海浴场和海滨、海下热带景观(珊瑚礁、热带鱼群)、椰林风光、红树林 热带雨林、热带作物园、自然保护区等 ● 空间资源 拥有大小岛礁 600 多个,其中大于 500 平方米的有 225 个,可开发成为海上渔业 补给、贸易、旅游热带海洋科研基地
Slide 6: 岛开发 海 和海域的 五、合理布局产业 岛为 --以海南 环带开发布局是海南岛资源开发和生产力空间布局的基本特征,是其地域生产 力布局和自然环境保护的战略选择,它既适应了海南岛自然环境的环带状分布 特征,又是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客观要求 1 、自然环境的环带状分布特征 ( 1 )形成原因:受地势高低起伏和距海海洋远近的影响,自然环境呈环带状 分布 环 距 环 全岛近似椭园形 海岸带 状 海 形 分 远 层 地势中高四周低 丘陵和台地环带 布 近 状 特 差 地 山地丘陵带 征 异 貌 山地、丘陵、台地、平原 ( 2 )环带组成 环带名称 海 陆 海岸带 丘陵台地环带带 山地丘陵带 地貌类型 平原 台地、丘陵 丘陵、山地 海拔 < 100 10 - 200 500 - 1100 比重 25 50 25 例
Slide 7: 岛开发 海 和海域的 岛为 --以海南 2 、生产力的环带开发布局环带 位置 例产业布局和发展重点发展、大力建设港口 以推动城市化和第三产业 的发展,带动全岛外向型 经济发展 发展热带农业,建设蔗糖 粮食、牧业、城郊等农业 基地 自然和经济特征 海岸带 经济基础和运输条件较 好,城市集中,是内陆 海陆交界处 资源开发前沿和海洋资 源开发基地 地形平坦,土壤较好 丘陵和台 海岸带与山 地环带 地丘陵带之间 山地丘陵 带 中部偏南 首要任务是恢复和保护 生物物种资源丰富,全 热带森林植被;发展特 岛的水源区 色旅游业,适当配置山 区特色工业 请思考:海南设省、设区 (特区)前后的经济主体和投入发生了怎样的变 化?(农业经济向外向型经济的转变,投入要素由劳动力的投入向资 金和技 术的转变)
Slide 8: 岛开发 海 和海域的 六、发展特色经济 岛为 --以海南 1 、含义和方向 例 发展特色经济是指依托海南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结合国家需要和市场需求 大力发展在全国具有鲜明特色的产业部门,主要为新兴工业、热带农业和旅游 业三大支柱产业 2 、新兴工业 发展方向 培育和发展支柱工业 建设现代大工业体系 建设西部工业走廊, 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具体内容 油气化工、汽车、饮料食品、化纤纺织 医药、建材 以港口加工区和重化工业为依托,形成 海口、洋浦、八所、三亚、清澜五大区 大力发展生态型工业 利用本地资源发展科技含量高的天然饮 料、保健食品、生物医药和以热带花卉 和高技术产业 为原料的化妆品、清洁造纸、绿色化工 等制造业
Slide 9: 3 、特色农业(热带高效农业) 利用充足的光热、降水和广阔的海域发展特色农业,形成了水稻甘蔗区、杂粮 林业区和天然橡胶区 岛开发 海 和海域的 岛为 --以海南 例 农业基地 瓜菜生产基地 具体内容 ① 为城镇居民和旅游者供应蔬菜的基地; ②面向大陆市场的冬季蔬菜基地 热带水果生产基地 菠萝、龙眼、芒果、香蕉、荔枝等的生产 加工 热带作物生产基地 ① 纤维作物:剑麻;②油料作物:椰子、 油棕;③香辛作物:胡椒、香茅;④饮料 作物:可可、咖啡、茶叶 育种繁殖基地 北方各省的育种繁殖基地 水产养殖基地 大力发展远洋捕捞和近海深水养殖
Slide 10: 岛开发 海 和海域的 岛为 --以海南 例 4 、旅游业(海滨风光、山水景色和珍稀物种) ( 1 )资源特色:热带海滨和岛屿以及少数民族风情 ( 2 )旅游项目:规划建设生态旅游区,发展海洋生态游和热带雨林考察游 ( 3 )旅游市场:以国内市场为基础,稳定发展港澳市场,重点开拓东亚和 东南亚周边市场,积极拓展欧美市场,发展出境旅游 七、海洋环境保护 1 、现状和问题:热带海洋性气候,海洋的自净能力强;开发较晚 人类干预较轻,环境质量良好。但环保的形势严峻,由于海上油 气开发、港口和港湾工业发展及城市化的发展,给环境造成巨大 的压力。 2 、要求和措施 ( 1 )扶持生态环保产业的发展 ( 2 )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和参与意识 ( 3 )加强海洋环境的管理和监测
㈦ 海南岛的五大经济区是哪五个
海南岛的五大经济区是:北部经济区、南部经济区、东部经济区、西部经济区、中部经济区。
1、北部组团。以海口市为中心,包括文昌、定安、澄迈三市县,面积7965平方公里,占海南岛面积23.37%。重点发展文化娱乐、会议展览、商业餐饮、高尔夫休闲、金融保险、教育培训、房地产等现代服务业和汽车制造、生物制药、食品加工、高新技术等产业。
2、南部组团。以三亚市为中心,包括陵水、保亭、乐东三县,面积6955平方公里,占海南岛面积20.41%。重点发展酒店住宿业、文体娱乐、疗养休闲、商业餐饮等产业。
3、中部组团。包括五指山、琼中、屯昌、白沙四市县,面积7184平方公里,占海南岛面积21.07%。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重点建设国家森林公园和黎族苗族文化旅游项目。
4、东部组团。包括琼海、万宁两市,面积3576平方公里,占海南岛面积10.49%。发展壮大滨海旅游业、热带特色农业、海洋渔业、农产品加工业等。
5、西部组团。包括儋州、临高、昌江、东方四市县和洋浦经济开发区,面积8407平方公里,占海南岛面积24.66%。依托洋浦经济开发区等工业园区,集中布局发展临港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7)海南岛油茶产业发展历程及展望扩展阅读
海南岛海岸带功能分区:
根据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将海南岛海岸带从功能上划分为六大类型:临港经济区、城镇生活区、旅游休闲区、生态保护区、农业和渔业区、其他区。
1、临港经济区。主要功能:建设港口和临港产业,实现港区联动,形成临港产业集聚区。这类海岸带开发要坚持效率原则,通过大企业、大项目带动海岸带土地资源的高效开发。适度发展工业旅游、休闲渔业等。
2、城镇生活区。主要功能:用于城镇发展,配套完善基础设施,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为居民提供高品质的生活环境和景观。对该区域尚未开发的海岸线,除必要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外,严格限制其他设施建设。
3、旅游休闲区。主要功能:用于发展观光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配套完善服务设施,重点发展酒店住宿、商业餐饮、文化娱乐、运动休闲等产业。
4、生态保护区。主要功能:用于保护海洋资源、森林资源、湿地资源、生物物种和自然历史遗迹。这一带的旅游开发必须在保全自然保护区面积、不影响生物多样性保护和不破坏沿海基干林带等生态隔离带的前提下,实行保护性开发。适度发展生态旅游、科普旅游等。
5、农业和渔业区。主要功能:用于农业生产、海水养殖和海洋捕捞,发展休闲农业、休闲渔业和乡村旅游。
6、其他区。主要功能:用于科研、军事和其他等。
㈧ 海南经济特区的发展成就
一、经济发展实现历史性的突破
(一)经济总量突破千亿大关放量扩展。2007年,全省生产总值(GDP)在2006年突破千亿元大关的基础上,放量由建省办经济特区前1987年的57.28亿元扩张达到1229.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7.6倍,年均递增11.4%,快于全国同期增长水平1.6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82.8亿元,增长4.1倍,年均递增8.5%;第二产业增加值363.8亿元,增长15.8倍,年均递增15.1%;第三产业增加值483.0亿元,增长9.0倍,年均递增12.2%。
(二)从低收入地区一跃跨入中等收入地区行列。以常住人口计算,2007年全省人均生产总值(GDP)达14631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87年增长5.4倍,年均递增9.7%;按当年平均汇率折算,人均生产总值已由1987年的249美元提高到1909美元。依据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海南已由低收入地区步入了中等收入地区的行列,向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稳健迈进。
(三)自我发展财力显著增强。2007年,全省地方财政收入在上年突破百亿元大关的基础上,由1987年的2.96亿元增加到152.42亿元,增长50.5倍,年均递增21.8%;地方财政收入占生产总值比重由1987年的5.2%上升到12.4%,上升7.2个百分点,支撑自我发展财力显著增强。
二、特色产业结构逐步形成
(一)三次产业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全省三次产业结构由1987年的50.0∶19.0∶31.0转变为2007年的31.1∶29.6∶39.3,其中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下降18.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分别提高10.6和8.3个百分点,经济结构逐步趋于合理。
(二)“一省两地”特色产业基本形成。
新兴工业省雏形日益凸显。2007年,全省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大关,工业增加值达到278.4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87年增长16.9倍,年均递增15.5%;工业占GDP比重由1987年的13.5%提高到22.6%,工业化水平提高了9.1个百分点,初步形成了油气化工、汽车、林浆纸一体化、汽车等一批支撑海南长远发展的新型工业体系,成为支撑海南经济的增长点。
热带高效农业基地不断壮大。2007年,全省农业实现增加值比1987年增长4.1倍,年均递增8.5%。渔业、畜牧业、瓜菜、水果、花卉、热带作物、种子种苗等成为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2007年,全省水产品产量183.0万吨,比1987年增长15.3倍;水果产量221.76万吨,增长14.1倍;肉类总产量73.47万吨,增长4.7倍;瓜菜产量414.65万吨,增长6.9倍,实现了生猪、瓜菜、水果等农产品由净调入到大批量调出的重大转变,2007年生猪从建省初期年调入120多万头转为调出72.6万头,家禽出岛2150万只,瓜菜、水果出岛量达449.31万吨。文昌鸡、东山羊等传统名品牌农产品销往港澳地区和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
旅游度假胜地已经形成。2007年,全省接待旅游过夜人数1845.51万人次,比1987年增长23.6倍,年均递增17.4%,其中,接待海外旅游者75.31万人次,增长3.4倍,年均递增7.6%;旅游收入171.37亿元,增长149.3倍,年均增长28.5%,其中,国际旅游收入3.02亿美元,增长26.2倍,年均递增17.7%。海南已逐渐成为新的国际旅游度假胜地。
三、改革开放取得重大突破
融入世界竞争与合作取得重大突破。20年来,不断提高对外开放程度,先后设立了洋浦开发区、海口保税区、亚龙湾国家旅游度假区等,积极融入世界经济的竞争与合作,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经济到开放型经济的重大转变。着力于国际旅游岛的建设,从对日本、泰国、韩国等21个国家旅游入境居留15天免签证到面向全球的落地签证,率先实行了落地签证政策。从开放第三、四、五航权到“南面开口,北面开放”的航路调整,成为全国第一个航权开放的试点省份。以博鳌亚洲论坛为平台,加强与亚洲和世界各国的合作,境外大财团、大企业来琼投资日益增多。获准设立洋浦保税港区,成为全国第四个、华南地区唯一的保税港区,海南建设开放型经济已进入新的阶段。1988—2007年累计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达155.84亿美元。进出口总额73.58亿美元,比1987年增长24.2倍,年平均增长17.5%。其中,出口18.38亿美元,增长15.0倍,年平均增长14.9%。
多项重大改革走在全国前列。在全国率先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率先在洋浦试行土地成片承包开发模式。率先在全国进行“小政府、大社会”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了政府职能,强化了政府的服务功能。率先在全国实行由省直接管辖市、县的行政体制。第一个在全国明确提出要在一切经济成份的企业中实现平等竞争,通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率先在全国实行交通规费“四费合一”、取消一切收费站的燃油附加费改革,实现“一脚油门踩到底”。积极推动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初步形成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农村综合改革逐步深化,农业税、特产税全部取消,支农惠农政策不断加强。推动一批国企改制、关闭、破产、重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国有企业和财政、金融等领域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四、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20年来,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累计达4085.94亿元,是建省办经济特区前38年投资总和的34.8倍,交通、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为大规模开发海南营造了良好的硬环境。
“三纵四横”公路网络贯穿全岛。先后建成投产环岛高速公路和海文高速公路,改建、扩建国道、省道的道路,形成了密布全省的“三纵四横”公路网络。2007年,海南全省公路通车里程达17794公里,公路网密度达52.49公里/百平方公里,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近2倍;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626公里,占全省公路通车总里程的3.5%;公路货物周转量达82.20亿吨公里,比1987年增长5.9倍,年均递增10.2%;公路旅客周转量133.15亿人公里,增长2.6倍,年均递增6.6%,实现了全省所有乡镇和部分行政村通水泥路、柏油路和村村通公路。
结束海南与大陆不通火车的历史。建成、投入运营西环铁路和粤海铁路,东环城市快速铁路正在加紧建设,结束了海南岛与大陆不通火车的历史,实现了海南人民坐火车跨越琼州海峡的百年梦想,打破了人员和物资进出岛的运输瓶颈。2007年,铁路营运里程由1987年的214公里增加到579公里,铁路货物周转量达15.20亿吨公里,比1987年增长5.4倍,年均递增9.7%;铁路旅客周转量2.47亿人公里,增长2.7倍,年均递增6.7%。
航空运输实现历史性跨越。在全国率先开放第三、第四、第五航权,海口美兰国际机场、三亚凤凰国际机场开通民用航线由1987年的5条增加到474条,旅客吞吐量在全国148个机场中分别位居第17位和20位,海南航空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全国四大航空公司之一。2007年,民航旅客周转量180.33亿人公里,比1987年增长256.6倍,年均递增32.0%;民航货物周转量3.19亿吨公里,增长530.7倍,年均递增36.9%。
现代港口体系基本建成。全省有海口港、洋浦港、八所港、三亚港、海口新港等大小港口24个,万吨级泊位由1987年的3个增至2007年的31个;专营和兼营海洋运输的公司100多家,各类船舶712艘,总吨位达75.31万吨,其中远洋货轮10余艘。2007年,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由1987年的770万吨增至4511万吨,增长4.9倍,年均递增9.2%,
缺电省的历史一去不返。20年来,先后建成投产海口火电厂、大广坝水电站、洋浦电厂、南山电厂、清澜电厂等,全省电力装机容量由1987年的20.39万千瓦增加到2007年的256.5万千瓦,建成了220KV环岛电网、110KV电网覆盖全省各市县及开发区、35KV线路延伸到每个乡镇的电力覆盖网。2007年发电量达108.02亿千瓦小时,比1987年增长13.0倍,年均递增13.7%,一举摘掉了缺电省的帽子。
通信业迅猛发展。以光缆通信为主,数字微波和卫星通信为辅的大容量、高速率、安全可靠的立体通信传输网和相应的业务网、支撑网,形成了光缆、卫星、微波多手段且自愈功能极强的传输保障系统。全省固定电话普及率达到28.4部/百人,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38.4部/百人。2007年,电信业务总量103.21亿元,比1987年增长573.4倍,年均递增37.7%。
五、新型市场体系初步形成
2007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1.97亿元,比1987年增长16.5倍,年均增长15.4%,消费结构随着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后加快升级,汽车、住房、通讯、教育、文化、卫生、旅游等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国美、家乐福、大润发等一批著名的流通、零售大型企业相继落户海南,多渠道、少环节和城乡一体化的流通网络基本形成。
六、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2007年,全省城镇总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由1987年的16.6%上升到47.2%,城镇化水平提高了30.6个百分点。先后建成了一批公园和景观带,绿地率大幅度提高,绿化、美化了城镇环境。海口市从一个滨海小城发展成为一个初步现代化外向型的中等省会城市,三亚由一个贫穷落后的小渔村变成了初具规模的国际化热带滨海旅游城市,加积、那大、文城等一批城镇建成区面积迅速扩大,田独镇、凤凰镇、博鳌镇、灵山镇、老城镇等一批环境优美、生机勃勃的小城镇正在崛起。
七、城乡居民总体步入小康社会
2007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997元,比1987年增长10.2倍,年均递增12.8%;农民人均纯收入3791元,增长6.6倍,年均递增10.6%;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8293元,增长了8.0倍,年均递增长11.6%;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232元,增长4.6倍,年均增长9.0%。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食品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比重由59.9%和61.0%降至了42.8%和55.9%,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2.4%,依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划分贫富标准,海南已总体进入了小康社会。
八、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20年来,高度重视社会建设,不断增加社会事业投入,切实把“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作为改善民生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育、卫生、文化、科技、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协调进步。
1,全面完成农村中小学D级危房改造,在全国率先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实行“两免一补”;完善家庭经济贫困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建立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和勤工助学等多种助学方式;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创建桂林洋大学城,进一步扩大高校办学规模;完成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和海南大学的两校合并,推动创建国家“211工程”大学。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10.81万人,比1987年增长16.7倍;普通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在校学生8.58万人,增长12.8倍;普通中学在校学生62.11万人,增长90.7%;适龄少年入学率达83.5%,毛入学率达98.1%;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8%,全省6岁及以上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由1990年的5.6年增加到2007年8.3年。
2,大力推动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初步建立了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医疗救治体系,乡镇卫生院“一无三配套”改造基本完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比国家要求提前两年覆盖全省所有的乡镇和行政村,2007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1.3%,城镇“三不靠”居民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2007年末共有卫生机构(含诊所、卫生室)2319个,病床位2.08万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3.26万人,比1987年增长16.6%。
3,着力创建和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培育和加强文化产业创新发展能力,不断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文化需求,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海南提供了有力的文化支撑。2007年全省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96.43%和95.39%;出版报纸25006万份,出版杂志1135万册。大力推进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村达到6523个,占全省自然村总数接近三分之一。
4,切实加大科技投入。2007年,全省科技经费支出达16亿元,取得重大科技成果148项,是1987年的20.1倍。2007年共申请专利564项,其中获得专利授权265项。创建农业科技服务110成效显著。自2002年创建以来,向500多万人次提供农业科技110服务。
5,大力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积极扶持再就业,全面启动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努力实现全民充分就业。2007年全省就业人员401.22万人,比1987年增加121.61万人;全省城镇就业人数达136.88万人,比1987年增加29.9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一直控制在4%以下。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2007年全省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不含离退休人员)达到141.56万人,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含退休人员)达到104.01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到76.33万人,生育保险人数达到47.03万人,农村低保人数达17.63万人。
九、生态省建设成效显著
2007年,全省75.8%的监测河段、82.4%的监测湖库水质达到或优于可作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的国家地表水Ⅲ类标准。近岸海域一、二类海水占84.4%,绝大部分监测海域水质处于清洁状态,86.7%的监测海域水质符合水环境管理目标要求;环境空气质量总体优良,基本保持国家一级水平。城市(镇)噪声略有控制。森林、植被覆盖度不断提高,森林覆盖率达到57.1%。
㈨ 海南岛的特色农业和特色旅游业
海南特色的农业,无农药的绿色水果蔬菜,还有袁教授研发的杂交水稻等等
海南特色的旅游业,天然的海湾,独一无二的气候条件,加上海南的各地的人文景点,可以算是一个特色旅游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