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海洋文化的文化产业
21世纪为海洋世纪。海洋是生命诞生的摇篮,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陆地可供开发资源的减少,世界各海洋大国之间在海洋经济、科技、资源、海权等方面的竞争日益激烈。然而,种种激烈竞争的背后,实质上是海洋文化的竞争。不同的海洋思维、海洋意识、海洋观念等文化因素,决定着竞争的格局和态势,决定着竞争的成败。
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处东海之滨、长江入海口与杭州湾交汇区域,是我国经济最为活跃的地区。2009年江浙沪三地GDP首次超过1万亿美元,成为全世界第十一大经济体。随着长三角区域经济进入资源环境瓶颈期,陆域资源、能源和空间的压力与日俱增,迫切要求突破陆域制约,加快发展海洋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海洋资源是长三角区域最大的资源优势之一,是实现长三角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依托,也是长三角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空间所在。据统计,长三角区域拥有海域面积约30多万平方公里,大陆海岸线和海岛岸线长达8200多公里。2008年江浙沪三省海洋经济总产值为9584亿元,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2.3%,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达到14.7%。
海洋文化是长三角区域海洋资源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长三角海洋经济发展的先进生产力。早在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长三角沿海先民已经能够制造和利用舟楫开始了海上航行,并把自己的文化传播到他们所及之处。自此之后,长三角沿海居民更是在这块辽阔的海域上挥洒着自己的智慧与汗水,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历史文化奇迹。从河姆渡人最原始状态的海洋捕捞与长距离的航海活动,到声名远扬的“海上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时庞大的船队,再到世界第一跨海大桥杭州湾大桥的全线贯通,都充分展示了长三角区域人民认识、开发、利用海洋的智慧与能力。随着岁月的流逝、科技的进步、经济的繁荣和中外交往的日益频繁,其内涵不断丰富,外延不断扩展,突出表现为俊逸秀美的海洋民俗文化、源远流长的海洋宗教信仰文化、山明水秀的海洋景观文化、精美独特的海洋盐业文化、中外交融的海洋商贸文化,还有富含海洋特色的渔业文化、港口文化、科教文化、体育文化、文物古迹、名人文化、文学艺术等。长三角区域海洋文化虽历经数千年的演进、整合与重构,但其基本精神却是一脉相承的:海纳百川的开放性,兼容并蓄的亲和力,博采众长、厚积薄发的创新力,植根民间、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著名文化学家罗迈德·威廉姆斯说过:“文化研究最精彩的片段,将不再是回溯古老洞穴的火把,而是照亮未来选择的光柱。”对于海洋文化繁盛的长三角区域来说,研究璀璨的海洋文化,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过去,而应该面向未来,让海洋文化为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因此,在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深入挖掘区域海洋文化的内涵,大力推进区域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将有助于形成全社会关注海洋、保护海洋、开发海洋的良好氛围,有效提升海洋文化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助于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与产业结构的全面升级,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对实现“把长江三角洲地区建设成为我国文化产业集聚区”的战略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⑵ 什么事海洋文化
所谓“海洋文化”,是指依赖于海洋进行商品生产所形成的文化观念和形态。海洋文化不仅仅是为了自给自足,或是在小范围内的原始交换,而是有目的地进行大批量生产,用于海上贸易,并由此衍生出一系列海洋文化的特点,如商品意识、开放意识以及由航海、造船等因素引起的对天文、气象、数学的重视直到对自然科学的重视,对金钱货币的重视等等 文化有各种划分,最重要的一种划分法是按照生成的地域划分:大陆文化与海洋文化。大陆文化是指以大陆为背景的文化,海洋文化是指以海洋为生成背景的文化。大陆文化是农业文化,海洋文化则是商业文化,两者代表人类文明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与发展水平。海洋文化无疑更具有人类生命的本然性和壮美性:其硬汉子强人精神,其崇尚力量的品格,其崇尚自由的天性,其强烈的竞争冒险意识和开创意识,其激情与浪漫,其壮美心态等,都与大陆文化的讲求以柔克刚,讲求中庸之道,讲求温良恭俭让,讲求好汉不吃眼前亏,讲求三思而后行,讲求靠天吃饭,讲求守成本分,讲求禁欲节度,讲求知足常乐……等等,迥然有别。形象地说,大陆文化保守,海洋文化开放;大陆文化信奉故土难离,海洋文化崇尚流动;大陆文化劝人忍耐,海洋文化同情反抗;大陆文化崇尚勤劳,海洋文化崇尚机遇;大陆文化相信“一分汗水,一分收获”,海洋文化信奉“能拼又会赢”。总之,大陆文化一切要循规蹈矩,海洋文化处处想不守规矩。由此,我们认识到海洋文化是一种先进文化。 海洋文化,顾名思义,一是海洋,二是文化,三是海洋与文化结合。海洋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的构成部分和体系,就是人类认识、把握、开发、利用海洋,调整人与海洋的关系,在开发利用海洋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的总和,具体表现为人类对海洋的认识、观念、思想、意识、心态,以及由此而生成的生活方式,包括经济结构、法规制度、衣食住行、民间习俗和语言文学艺术等形态。海洋文化的内涵具体可分为四个层面:一是物质层面。一切与海有关的物质存在与物质生产;二是精神层面。一切与海有关的意识形态;三是社会层面:一切因时因地制宜的社会典章制度、组织形式、生产方式与风俗习惯;四是行为层面。一切受海洋大环境制约与影响的生产活动与行为方式。 从海洋文化的内质结构而言,它具有涉海性。人们常说海洋文化是“蓝色文化”,“蓝色”的“色彩”属性就是海洋文化的属性。人类缘于海洋而创造的文化,涉海性是它的首要的也是本质的特征。从海洋文化的价值取向而言,它具有商业性和慕利性。从海洋文化的历史形态而言,它具有开放性和拓展性。古今中外的历史发展证明,什么时候、哪里面向海洋了,开放了,什么时候、哪里的经济、文化就繁荣了,发展了。 海洋文化与海洋密不可分,但并非凡是沿海地区的人群都具有海洋文化精神,沿海只是具有海洋文化精神的必要条件,但还不是充分条件。它还与特定的历史传统、特定的生计方式及产业结构相联系。即使同属海洋文化区域,其海洋文化精神也有强弱之分。 如长乐是一座江海岸型城市。在这样一个负陆面海、陆海兼备的地域里,长乐人民很早就和海洋打交道,开发海洋资源,开辟海洋通道。纵观长乐的历史,不难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即长乐人民从来没有拒绝过海洋的召唤,时刻都在倾听着大海的涛声,并勇敢地拥抱海洋,走向世界。 从长乐历史发展来看,这里的人民与海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海洋锻造着长乐人的精神品格,可以说海洋精神深深地植根于长乐的历史文化之中,不管在哪一个历史时期,在长乐的总体文化中,海洋文化都居主导地位。我们知道,长乐文化最早是“大吴越”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吴王夫差曾在长乐屯兵造船,它直接产生了长乐的别称——吴航。这证明长乐早期的先民就已经参与了创造闽越的海洋文明。后来,越王勾践打败了吴国,越文化又占了上风,再后来,吴越文化慢慢进入福建,形成了闽越文化,最后演变为闽文化。当年郑和船队出江苏太仓,选择长乐作为出海的驻泊地和伺风港,就是受“大吴越”文化的影响。可以说,长乐的历史深深烙上了“大吴越”文化的印证。而明代伟大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不但在长乐留下光辉灿烂的海洋文化遗产,还同时带动了长乐的航海业和造船业,而且直接把许多长乐人带向“南洋”,甚至更远的非洲,使长乐有“海上丝绸之路”的美誉。古老的长乐自明朝起 就与开放的世界连在一起。 再从长乐地域特征来看,长乐地处海峡西岸、闽江口南侧,三面被东海与闽江所环抱,海岸线长近100公里,海洋面积1300多平方公里,是陆地面积658平方公里的两倍。海洋是长乐人民生存、发展的重要环境。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长乐人民不屈不挠地向海洋进军,发展了自己的海洋经济、海洋社会和海洋人文模式,积淀了丰厚的文化,体现了长乐文明海洋性的一面。面对茫茫无限的大海,许多长乐沿海人民以无限的勇气,超越了那被大海阻断的有限陆地,超越了那些思想和行动的有限圈子,移到一片不稳的海面上,随身带着他那人造的地盘——船,以敏捷巧妙的动作,破浪向前,凌波而行。 沿海地区往往是台风、海啸首当其冲之地,在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低下的往昔,塘倒屋庐毁,人或为鱼鳖的惨状,常常发生。先辈们因临海而居所遭受的一件件恶梦般的经历,在沿海一带世代口传。饱尝人祸之苦天灾之痛的长乐沿海民众,逐渐形成了视死如归、不畏强暴的献身精神。当我们追溯长乐沿海家族发展轨迹时,发现这么一种现象:如今浙江奉化的莼湖、裘村和松岙三镇竟有20多个村庄的发族先祖,皆是长乐先民历尽千难万险,航海漂泊而至。当时长乐的曹、吴、庄姓始祖,结伴同行,历尽艰险,自海路入奉化象山港登陆。这说明长乐先辈们就有海上历险、开拓创业的历史,同时也给后人撒下了莫畏艰难、勇于冒险的种子。而海上作业,每每风云多变、凶吉难卜,应该说他们所从事的生产活动,乃是除却战争最具风险了。特殊的血脉传承,严酷的海洋环境,令长乐沿海民众衍生出敢于闯荡、开拓的冒险精神。 在长乐人性格形成中,海洋意识的融入十分明显,如胸怀宽广、思想开拓等,可以说,海洋文化是长乐传统文化中的一颗耀眼的明珠。只是长乐许多优秀海洋文化产物很大一部分被历史所尘封,有的流散在民间,有的在地方文献中也只能见到一鳞半爪,就象显应宫,要不是偶然中被挖掘出土,就永远湮没在沙土之下,许多体现长乐文明传承与创造关系的文脉,也因此被切断了。但是长乐人善于经商、勇于进取、敢于在种种艰难环境中开拓事业的传统并未丧失。解放后,长乐民众长期处于半军事化的生产、生活环境,属于海洋文化范畴的海防文化,但也催生了沿海民众严守纪律、群体意识强的团结协作精神。最典型的一个例子,是“文革”中在大批资本主义、大割资本主义尾巴的非常时期,金峰人还“大搞资本主义走私”,也就是冒险想方设法偷偷进行对外商业贸易活动,这充分显示了长乐人根深蒂固的海洋文化性格。因此,粉碎“四人帮”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素有重商和开拓进取精神的长乐人立即脱颖而出,在市场经济的海洋中如鱼得水,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改革开放之初,长乐人又自觉摆脱禁锢与束缚,敢于先人一步品尝商品经济这只“螃蟹”的鲜美味道,先人一步发展私营经济,抓住机遇,顺利实现了资本原始积累。当时在长乐北乡,乡镇企业大规模兴起,出现了乡镇办、村办、联户办、户办的“四轮驱动”和农、工、商、建、运、服“六业齐上”的兴旺局面。正当全国都在举目观望的时候,长乐人开始了集资办厂,私营企业开始从星星点点而在很短时间内遂成繁星满天之势,长乐也因此被誉为福建省乡镇企业的发祥地。长乐人第一次在商品经济大潮中创造了一个“现象”,即“ 草根工业”现象。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长乐人从推销塑料蚊帐开始,其足迹逐渐遍布全国,培养出成千上万的经销队伍。长乐的每一个乡村,即使原先的欠发达地区,都有大面积的工商活跃者。从商人员十之八九是普通百姓,他们基本上属于“三无”(无资金、无技术、无市场)起家。他们追求目标十分明确,什么有利就搞什么,实现财富最大化。金峰镇以家庭作坊和股份合作企业为起点,于1985年率先成为福建省第一批亿元乡镇,就是明证。 随着近代西方文明从海上登陆,随着人类生活与海洋联系的日益紧密,海洋开始进入现代中国诗人的视野,于是我们有了冰心描写大海的诗歌,有了众多开始关注大海的诗人。我们惊异于海的明丽,海的温柔和海的博爱。
⑶ 海洋的海洋文化
人类文明是由大陆文化和海洋文化共同构成的。海洋文化一词最早出现在李二和《舟船的诞生》一文中,后被国内外学界陆续引用。
海洋文化与大陆文化是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人类古代文明,就是由大陆文化和海洋文化融合而成的。陆上的火与石斧创造出了舟船,舟船的水上活动又推动了大陆文化的发展。独木舟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是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它不仅体现了人类生产力的发展程度,以及整个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而且为人类海洋文化的发展,开辟了一个崭新的纪元。
人类的特性,就是对未知世界的探求与渴望。
人类对水的依赖是如此的强烈。只要有水流经过,人类就会逐水漂航。古埃及的尼罗河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及古代中国的黄河、长江流域文明,莫不缘此而生。同样,在海洋上,只要有海岛(在人们的视野)出现,人们就会乘舟船逐岛而去,从而建立起陆海之间的文化交往。古代中国的文化,就是这样被一步步传播到世界各地的。
中国不仅是一个国土广袤的大陆国家,黄河、长江作为母亲河哺育了中华民族,并使中国以其古老的文明著称于世;中国同时又是一个具有漫长海岸线和辽阔海洋的海洋国家。伟大的中华民族同地中海国家一样,都是人类海洋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内涵丰富的海洋文化,是人类历史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不仅早在7000年之前就创造了辉煌的航海历史,而且远在7000年频繁而漫长的航海中,把最早的人类文明、古代文化和科学技术带到了美洲和世界各地(李二和《中国水运史》绪论)。
这是由世界各地先后出土和发掘的大量的、历代文物及世界各国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对历代古文献资料的研究,包括多次有关中国海洋文化的国际学术研讨会结果所达成的共识。
在中国浙江余姚县的河姆渡遗址,出土了五支木桨。其中一支残长为62.4厘米,残宽为10.8厘米;另一支残长为92厘米,残宽9厘米。经碳14测定,五支木桨距今年代为7000年左右,属母系氏族社会遗物。同层出土的还有近百种动植物和带有榫卯和企口板结构的房屋建筑所用的木料遗存,还有炭化稻粒等。这证明,渔猎和采集在当时的经济生活中,仍然起着十分重要的辅助作用。河姆渡遗址位于杭州湾以南的宁绍平原,姚江从遗址的西部和南部流过,南为四明山,与河姆渡隔江相望。遗址海拔仅3—4米,在古代可能是一片汪洋或低洼的沼泽地。值的特别注意的是,在出土木桨的桨柄与桨叶结合处,阴刻有弦纹和斜线纹图饰。由此证明,如此雕工精细的木桨,决不是最原始的,当有一个漫长的发展和演化过程。那么原始木桨的出现,应当更早一些,可能在8000年左右(李二和《中国水运史》第1章中就作了大胆的推论)。无独有偶,同样是在浙江杭州,在萧山跨湖桥新石器遗址,又出土挖掘出了一只独木舟。经碳14测定,这只木舟的距今年代为7500—8000年,这恰与我们在《中国水运史》中的推断相吻合。应当说这是一个惊人的发现,这是迄今在中国发掘到的一只最早的独木舟(李二和《海上七千年》)。
⑷ 海洋文化经济效益分为哪几个方面
从广义上来讲,海洋文化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是缘于海洋而生成,与内陆文化相对应的一种文化形态,是人类对于海洋本身的认识、利用和因有海洋而创造出的物质的、社会的、行为的、精神的文明生活内涵。
⑸ 海洋文化包括哪些方面
我们认为海洋文化包括:海洋文化是历代帝王、伟人与大海产生的人文现象和海文化的真谛。是海洋文化的积淀和文化遗产,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海文化的哲学思想:包容思想;2、海文化的教育功能:
胸襟教育;“胸怀全中国,放眼全世界”
3、海文化诗词:
历代帝王、伟人、名人的咏海诗文,如《观沧海》等;
4、海文化歌舞:
如浙江省温岭市石塘镇箬山海岛的里箬小渔村至今保留的渔村传统舞蹈--箬山大奏鼓。
中国渔村第一舞:
浙江省温岭市石塘镇箬山海岛,有一个古老的小渔村名叫里箬村。那里至今还保留着一 个传统舞蹈:箬山大奏鼓。据《中国民间舞蹈集成大全》记载,箬山大奏鼓是我国惟一一个 渔村传统舞蹈。
箬山一带的渔民在正月有半夜闹花灯习俗,于是,他们的祖先就自发组织起来 ,跳起了从台湾高山族传过来的大奏鼓。渔民们男扮女妆,脸上涂脂抹粉,头上扎着蓝花布 条、羊角,耳朵上挂着“黄金”耳环,手上套上手镯,脚上套上脚镯,很是风光,意思是老 太婆要风风光光迎接老头子打渔归来。
随着时代的变化,大奏鼓舞被赋予了新的内容。该舞增加了相互碰撞、互相铲肩的动作 ,舞者脸上画上两个红圆圈,像个戏台上的小花脸,一看就会令人捧腹大笑。服装也在变化 了,现在整套女服都有鱼的图案。
每年的元宵节,箬山一带都要闹花灯,台阁后面是少不了大奏鼓的。于是,这些渔民自 告奋勇,不要任何报酬,自娱自乐。那段时间整个箬山像是办喜事一样热热闹闹,他们还要 邀请四亲六眷到箬山住几夜,尽情地欣赏箬山渔民淋漓尽致的表演,尽情地分享箬山渔民满 载而归的喜悦。
如今,里箬大奏鼓已不是原来意义上的里箬大奏鼓了,它已成为箬山大奏鼓、石塘大奏 鼓、温岭的大奏鼓了。每逢喜庆日子,石塘镇党委、政府就会拉出一支大奏鼓队,参加演出 。大奏鼓队不光活跃了偏僻海岛的文化生活,还活跃了城市文化。市里有什么重大活动,石 塘镇政府就要组织箬山大奏鼓队一路风风光光,上城里来为城里人一展渔民风采。据石塘镇 戴玉东镇长介绍,里箬村作为石塘镇的文化特色村,他们的箬山大奏鼓传统节目将参加台州 市“十一”文艺广场活动,还要参加迎接党的十六大文艺晚会呢。5、海文化摄影、绘画、书法:
⑹ 简述传统文化、岭南文化、海洋文化的概念
岭南文化是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岭南先民遗址的出土材料证明,岭南文化为原生性文化。基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岭南文化以农业文化和海洋文化为源头,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吸取和融汇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逐渐形成自身独有的特点。岭南文化务实、开放、兼容、创新。岭南学术思想,吸取由中原相继传入的儒、法、道、佛各家思想并进行创新,孕育出不同风格的思想流派,如江门学派等。在近代,岭南得风气之先,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津梁,多种文化思潮交错而织成绚丽多彩的画面,孕育和产生出以康有为、孙中山等为代表的近代中国的一代先进人物。
⑺ 什么叫海洋文化呢
海洋文化,就是和海洋有关的文化;就是缘于海洋而生成的文化,也即人类对海洋内本身的认识、利用容和因有海洋而创造出来的精神的、行为的、社会的和物质的文明生活内涵。
海洋文化与大陆文化是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中华古代文明,就是由大陆文化和海洋文化融合而成的。
陆上的火与石斧创造出了舟船,舟船的水上活动又推动了大陆文化的发展。独木舟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是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它体现了人类生产力的发展程度,以及整个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
(7)海洋文化产业的定义扩展阅读
海洋文化包罗万象,人类缘于海洋,因由海洋而生成和创造的文化都属于海洋文化;人类在开发利用海洋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
如人们的认识、观念、思想、意识、心态,以及由此而生成的生活方式,包括经济结构、法规制度、衣食住行习俗和语言文学艺术等形态,都属于海洋文化的范畴。
海洋文化中崇尚力量的品格,崇尚自由的天性,其强烈的个体自觉意识,其强烈的竞争意识和开创意识,都比内陆文化更富有开放性、外向性、兼容性、冒险性、神秘性、开拓性、原创性和进取精神。
⑻ 什么是海洋文化及海洋文化的作用
2010年大连海洋大学来2010年艺自术类专业录取分数线文史类 237 288.5 270.3 210.6 281.5 253 辽宁 河北 山西 内蒙 吉林 黑龙江理工类 217.8 282.7 261 210.6 279.3 250.62011年大连海洋大学2011年艺术类专业录取分数线为230仅做为一个参考
⑼ 中国海洋文化产业的优势分析及几点建议
海洋文化产业是当代海洋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海洋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是国家文化建设和海洋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海洋文化传播、促进海洋经济与科技文化融合发展、服务海洋外交、提高国民海洋意识、捍卫海洋权益、推进海洋建设、发展海洋文明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前瞻产业研究院产业分析师认为,现阶段中国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整体水平仍然有巨大的提升空间。目前沿海各省对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重视程度有了极大提高,但顶层设计、整体规划和科技指导等方面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对传统海洋文化产业强调较多,而对未来新型海洋文化产业发展新趋势的研究不够。海洋文化旅游发展迅速,而促进科技文化融合和产业跨界发展的创新举措不够。对海洋节庆、海洋民风民俗开发初见成效,而重大海洋文化项目培育不够。传统文化保护利用受到重视,而深挖内涵、发挥文化精神引领作用的努力不够。
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各地海洋文化产业的低水平发展、浅表性开发和重复性建设。产业特色不突出,产业门类过度集中,经营模式趋同,产品的主题、风格同质化等问题至今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要解决好这些问题,除了在指导思想上要有新的理念,还要在具体办法上引入创新元素,探索创新模式,以海洋文化产业创新发展为突破,让海洋文化成为创新发展的动力,使海洋文化产业创新经济带成为创新发展的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