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浅谈如何做好乡村建设规划
1、乡村产业在空间的落地和建设指引
乡村产业的发展是乡村的关键,之前乡村往往做了很多产业的研究,但是绝大多数并没有在空间落地,没有具体建设指引,没有规划。产业的研究与规划落地,形成两张皮。比如申报场具体放哪里,在哪里搭建大棚,在哪里放牧,在哪里种植,哪里保护山林,都没有落到空间实处。
2、农村人居环境是乡村规划的重点
乡村的产业需要政府的引导,产业真正的发展更多靠市场去推动,农村公共环境却是政府应该重点提供的,因此乡村规划的主要工作对象是乡村人居环境。
农村人居环境所涉及的垃圾用什么模式收集、清运和处理、污水怎么处理或利用、基础设施用什么标准或选型、乡村风貌用什么风格、绿化的树种和数量等多方面的内容都是我们乡村规划的工作重点。
3、加强空间和土地的精细化管理
乡村个体小,分布散,土地情况复杂,有各种不同用地,如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耕地、林地、坡地等,这些用地都需要是具体的在空间的研究、精细的管控、用途的指引,需要具体在土地的落实,需要精细化、准确化的管理。
4、针对乡村建设的热点
当前乡村建设需要什么内容,就是我们规划的重点。要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和实用性。农村建什么,我们重点规划什么,让我们的规划与建设结合起来,以需求为导向。一些不着急,未来要发展的事情,可以先放一放。
农田怎么整治,农村住房怎么建、沟渠边坡用什么材料、桥梁用什么形式、大棚、村庄入口怎么布置、村内道路用什么材料、树木花草怎么栽、路灯选用什么形式……还要针对村内的绿化、村入口、村中心、公共服务设施,村内道路、晒谷场等。
5、指导具体的设计和建设
传统的城市规划是成体系成建制的规划,往往侧重宏观,但是在乡村规划中需要大量的中观规划来指导微观的设计和操作。
中农富通长三角在乡村规划中,既要考虑产业研究,也需要产业在空间上落地,具体的产业项目、产业内容进行具体指导和定位,包括规模、建设方向等。
『贰』 怎样做到将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要想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树立鲜明的主题旅游形象,实现文化资源保值增值,必须着力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旅游品牌。在草原文化的大背景下,要抓好品牌的创意、设计和开发,沿历史发展脉络,融入蒙古族原生态文化和现代文化创意,以新型的旅游产品为载体挖掘特色文化资源,设计出既有民族特色又有时代特点的文化旅游产品;
要进一步挖掘知名旅游景点景区的文化潜力,对发展条件好、潜力大的景点景区,以迎合当代人文需求的形式展现景区的历史文化底蕴、民族风俗习惯、地域文化特色等,丰富文化内涵,提高旅游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将其打造成引领内蒙古文化旅游发展的新品牌,做到主题突出、特色鲜明、亮点纷呈,从不同层次向外界展示和宣传全区丰富多彩的文化旅游资源;要引导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突出的文化旅游热点地区建设,以名镇、名街建设为重点,提高市场化运作水平,打造文化旅游特色产业集聚区。
另外,我区文化旅游产品结构相对单一,旅游体验也不全面,草原文化旅游产品设计存在既重复又割裂的现象,品牌效益难以发挥。只有将不同地域的文化习俗进行优化重组,才能使文化旅游产品形成互补优势,形成优质文化旅游产品链;只有打破地域界限,资源共享,才能满足游客对文化内涵的需求,才能提升整个区域的旅游经济水平。
因此,有必要对全区文化旅游品牌进行有效整合,根据文化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点,发挥规模效益和联动效应,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形成文化旅游产业集群。旅游产业的创新需要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要注重提高从业者的文化素养,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创意,把体现人文关怀、提升文化内涵贯穿于旅游的全过程。文化旅游化需要培育多样的旅游载体,发挥政府的引导功能,拓宽游客的参与领域,把形象化、通俗化、大众化的文化元素贯穿其中,让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一同肩负起我区建设民族文化强区的使命和责任。
当前,内蒙古旅游业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雄厚的产业基础,独特的资源优势,广阔的发展空间和难得的发展机遇。随着“十三五”宏伟蓝图的徐徐展开,我区必将迎来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春天。
『叁』 如何将民族文化融入旅游
杨绍斌“思想有多远路就有多远”,文化与旅游融合首先要在思想理念上融合。恩施的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都很丰富,我们不能坐拥“金山”不识“宝”,一个劲地打瞌睡,而是要将恩施的文化优势和旅游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核心竞争优势。从恩施的实际出发,发展文化产业的最佳业态是大力发展生态观光、休闲养生的健康旅游产业,让文化产业有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和空间,使旅游产业有一个持续永恒的“助推器”。纵观近几年文化与旅游发展现状,虽然旅游持续火爆,文化产品精彩纷呈,但现状仍不容乐观,文化和旅游这两大集团军仍然是各打各的锣,各吹各的号。怎样让两者融合在一起发挥各自的优势和作用?首先要具备的是融合的理念。比如,恩施市建设“仙居恩施”,打造“八大生态走廊”,笔者认为,要科学制定文化与旅游同步发展的规划,建立文化与旅游同步发展的机制,大胆地探索文化与旅游共同发展的新思路,可以将部分体育运动和户外运动项目与景区的健康基地接轨,将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项目有机结合,整合文化和旅游资源,真正促进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恩施可借鉴外省的先进经验,把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纳入地方整体发展战略,让重大文化旅游项目进重点工程的“笼子”,重要文化旅游基础建设资金进财政预算的“盘子”,重点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建设进政府经济发展标志性工程的“圈子”,努力实现文化旅游产业审批优先、政策优惠、服务优良的最佳状态。结合恩施实际,推动文化与旅游的互动融合,主要应把恩施雄奇壮美的自然山水旅游资源与现代化健康养生以及户外运动融合起来;把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与参与性强的娱乐项目结合起来;把红色文化与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结合起来,把恩施红色旅游的功能发挥出来。突出实施文化旅游产业大项目、大整合。打破传统的结构单一的旅游产品体系,把已成型的景区连片成块、一线串珠,达到旅游“一票通”。提升文化旅游品位。将农业生产、农村生活与农牧、农耕文化、民俗文化有机结合,大力发展乡村休闲观光旅游。建设一批旅游专业村、专业镇,将文化创意与工农业生产相结合。扶持一批旅游产业的龙头企业,如恩施玉露茶的加工生产、贡米基地建设、恩施白酒等特色产业,民俗文化类的根雕、菊花石、西兰卡普等手工艺品,兴建一批展示民俗文化特色的展馆,以此转化一产业,提升二产业,带动三产业,满足各地游客和市民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发挥文化旅游品牌优势。大力挖掘、整理、加工和利用民俗文化资源,建设民俗文化博览园;发挥生态文化品牌优势,强力推进“八大生态走廊”建设;建设一批在国内具有影响力和吸引力的户外运动基地和健康养生场馆会所;整合红色旅游资源,实现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利用有机结合。培养和起用文化旅游人才。大胆起用一批文化旅游全能人才,在招贤纳士时敢于打破传统用人观念。定期举办文化旅游培训班,培养一批文化旅游专业管理人才,并将培养文化旅游人才作为一项长效机制。恩施的文化旅游发展蓝图已绘就,实现目标主要靠人才。加强文化与旅游资源的互动融合,使文化因旅游而传播,旅游因文化更精彩。
『肆』 文化旅游+康体养生如何实现产业融合发展
在资源的高效配置、城市的均衡发展等方面,文化+康养产业特色小镇均独具优势。需要注意的是,在这类特色小镇建设和运营过程中,文化产业与康养产业不能盲目融合发展,还需形成资源共享、短板互补、循序渐进的发展格局。
前瞻产业研究院指出,文化产业与康养产业融合发展的关键在于资源共享、短板互补。优美的自然环境与文化生态,既是做文化旅游的必要条件,又是打造优质康养基地的良好基础,一项条件同时满足二者之需,这就是资源共享带来的价值。短板互补则是指文化创意设计能够赋予康养产业更多文化内涵和趣味,从供给侧提升康养产业的品质,并且形成产业特色。
文化+康养产业特色小镇可以依托长寿文化,大力发展长寿经济,形成食疗养生、山林养生、气候养生为核心,以养生产品为辅助的健康餐饮、休闲娱乐、养生度假等功能集聚的健康养生养老体系;也可以依托医药文化发展医药产业,推动健康养生、休闲度假等产业发展的医养特色小镇;还可以原生态的生态环境为基础,以健康养生、休闲旅游为发展核心,重点发展养生养老、休闲旅游、生态种植等健康产业。
『伍』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哪家企业比较好
文旅融合发展可以通过“文化旅游化”和“旅游文化化”两大架构来实现,北京绿维文旅作为全国知名的旅游规划、城乡规划“双甲级”综合规划设计院,深耕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和文旅融合落地项目开发建设十余年,提出了文化旅游化的“八化”方法,即通过文化业态化、文化产品化、文化主题化、文化品牌化、文化体验化、文化游乐化、文化互动化和文化情景化落实文化向旅游业态与产品的转化。通过“五法”实现旅游文化化,即在旅游开发与运营中,借力文化特色塑魂、文化品牌赋能、文化展演活游、艺术工艺创品、IP整合价值等方法,实现旅游中文化的创新应用。全国知名的旅游规划、城乡规划“双甲级”综合规划设计院--绿维文旅,以“创意经典·落地运营”为理念,专注于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和文旅融合落地项目开发建设服务十余年,率先推出了《文旅融合专项规划编制导则1.0》,指导行业开展文旅融合规划编制工作的规范,并将于新书《文旅融合的创新探索与规划方法》中发布。此外,绿维文旅提出文化引导的区域综合开发模式、旅游项目文化找魂三部曲,并在大遗址旅游、宗教旅游、工业旅游、文物旅游、文旅主题园区、文旅小镇、景区型博物馆开发运营等方面形成了创新规划方法和打造模式,出版了《文旅融合专刊》,可为市/县政府及文旅管理部门提供《文旅融合专项规划和行动计划》,并为遗址遗迹、文化遗产、影视演艺、文创体验、工业旅游、红色旅游、民族民俗、地域文化、历史传统文化、宗教、博物馆、文旅城镇园区等各类文旅融合项目提供创意策划、建设规划与落地设计。至今,已完成各类文旅项目规划设计数百个,其中大运河文化旅游带、淹城春秋乐园、“古堰画乡”乡愁艺术小镇、宝峰禅韵小镇、丹泉洞天酒文化旅游区、水浒文旅小镇、邯郸成语小镇、插花艺术博物馆、大明宫遗址、洛阳隋唐遗址等,都已经成为业界经典和示范。’
『陆』 文旅融合是大势所趋吗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中国未来研究会旅游分会副会长刘思敏认为,文化和旅游早就越走越近,文旅融合已成现实发展方向。“发展文化产业需要与旅游相结合,旅游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旅游角度来讲,旅游行为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活动。”刘思敏观察到,在现阶段可开发自然旅游资源越来越少的情况下,文化与旅游的结合越发重要,依托文化资源与创意发展旅游产业,是一条重要的途径。
事实上,从国家层面,这些年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文旅产业发展的政策,进一步推动了文旅产业的结合。比如,在《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中,就明确提出要发展文化旅游,扩大休闲娱乐消费。再比如,在日前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中,也提到要推动旅游与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融合发展。在文化方面,要科学利用传统村落、文物遗迹及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艺术馆、世界文化遗产展示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等文化场所开展文化、文物旅游,推动剧场、演艺、游乐、动漫等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开展文化体验旅游。
『柒』 推动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如何选择
专家预测:未来,文化旅游的市场空间将有望达到2万亿元。在这个背景下,把文化与旅游攥成“拳头”,既抓住了文化与旅游的内在联系,又顺应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相融合的规律。前瞻产业研究院认为,推动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应在以下四个方面发力。
1、聚焦“大融合”,在统筹兼顾上发力。推动文化旅游产业提速增效,必须以统筹全局的视野加快推进“三个融合”,充实完善旅游产业内容、促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撬动地方经济腾飞。
2、规划“大项目”,在强化支撑上发力。文化旅游产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一个个项目的支撑。当前,正从点状开发、线路统筹向区域联动转变,必须通过区域内规划布局和实施重大项目,充分发挥项目建设在优化结构中的强大引擎作用,推进文化旅游产业聚集发展,在更大时空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开发休闲、体验和度假型产品。
3、开发“大产品”,在有效供给上发力。需求决定供给,供给引领消费。当前,我国文化旅游产品“有效供给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国旅游领域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问题。为此,必须以“用户为王、体验至上”为核心,充实完善旅游产品供给、优化旅游产品结构,更好地顺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满足快速增长的大众化、个性化旅游消费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