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什么是高原特色农业结合云南省的情况。
高原特色农业的内涵
云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秦光荣3月6日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提出,通过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探索现代农业新路,补齐农业产业短板,增强农业竞争能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是云南根据农业实际和发展需要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对云南探索现代农业新路、补齐农业产业短板、增强农业竞争能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推动云南跨越发展意义重大。
云南具有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优越自然禀赋,属低纬高原,地貌立体,山地、丘陵、盆地、河谷皆有。气候优势突出,共有7个气候类型,光热充足、雨热同季、春早冬晚,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物种优势明显,素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的美誉。产业基础扎实,烟草、茶叶、花卉等在国内外都有较大影响。还有开放的地缘优势,与越、老、缅三国相邻,利于发展外向型农业。
云南的优越自然禀赋,决定着云南高原特色农业拥有吸引眼球的“四张名片”:“丰富多样、生态环保、安全优质、四季飘香”。它们是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的最大潜力、最大卖点,也是云南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应有内涵。它们是一个有机整体,要努力打响“四张名片”,依靠“丰富多样”显特色,“生态环保”出效益,“安全优质”作保障,“四季飘香”强竞争。
云南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就是要充分利用独特条件和最大优势,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为主要目标,广泛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先进管理经验和现代生产经营组织方式,打造云南在全国乃至世界有优势、有影响、有竞争力的战略品牌,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云南高原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云南要将建设高原粮仓、特色经作、山地牧业、淡水渔业、高效林业、开放农业作为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六大重点内容”。在此基础上,打造云烟、云糖、云茶、云胶、云菜、云花等“十二大品牌”,加快形成关联度高、带动力强、影响深远的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和品牌。
通过发展高原特色农业,云南五年后要力争实现“三个翻番”、“三个突破”:农牧业综合产值达到5500亿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000元以上,农产品出口额达到35亿美元以上,均较2011年实现翻番;粮食总产突破400亿斤,畜牧业产值突破2000亿元,农产品加工产值突破2000亿元。
云南省围绕建设绿色经济强省的目标,按照“市场导向、企业主体、政府推动、社会参与”的总体思路,制订了《云南名牌农产品管理办法》,每年安排专项经费大力开展云南农业品牌打造,培育了普洱茶、褚橙、云岭牛等一批高原特色农业品牌,取得了一定成绩。
一是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夯实农业品牌化发展的生产基础。推进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的农业标准化建设,云南农业标准化推广位居中国西部省区第一。近年来,共制定发布农产品生产技术工程2960个,推广各类标准6000多个,建立了10个“云南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和20个“云南省农业标准化示范企业”。加强农产品监管,全省定量监测样品5000个(批次),综合合格率达99%,水平居全国前列,通过农产品质量安全流动检测车及县乡农产品检测机构共完成快速检测30.9个以上,是未发生重特大质量事故的四个省之一。
二是开展“三品一标一名牌”认证,集中打造云南农产品品牌。截止目前,云南农产品有21个获中国驰名商标,59个获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认定云南名牌农产品八批503个产品。
三是开展“六个六”评选,打造优质种质资源品牌。为充分发掘云南畜禽、水产、粮食地方品种资源,云南省评定了“云南六大名猪、六大名牛、六大名羊、六大名鸡、六大名鱼、六大名米”评选认定活动,是云南省打造农业品牌的一项重要举措。
四是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打造区域农产品品牌。培育出如云南普洱茶、宣威火腿、文山三七、斗南花卉、昭通天麻、丘北辣椒等一批特色明显的区域品牌。其中,通过30年努力培育出的“云岭牛”是云南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一头肉牛,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通过杂交选育的第四个肉牛新品种、南方第一头肉牛。
五是大力开拓市场,积极打造农产品品牌。近几年来,云南省农产品出口已达11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5年,全省农产品出口额超40亿美元。云南蔬菜已占供港蔬菜30%以上,供港蔬菜量全国第一位。农产品连续多年稳居全省第一大宗出口产品,直接出口额连续多年居西部省区第一。
② 如何打造高原特色农业观光旅游
、灯盏花; ,明清时期为广西府署所在地;把永宁建成民俗旅游文化产业乡:万寿菊:高原水果,有过"、玉溪、石林。早在西汉元鼎六年便建制设县;把白水建成生态产业融合发展示范镇; ,曾是滇东南经济 A 、文化相亲; 、畜禽规模养殖和畜禽产品加工龙头镇,发展比较滞后; 。打造高原花园城市充分利用泸西地处“四地五县”的区位优势和与弥勒; 、曲靖、政治,打造一批高端景区,把泸西这个“高原花园城市”勾勒成一幅幅美丽的画卷、秀美村庄”; 的繁荣景象,风力发电场和盛开的万寿菊组成大山风情图?以泸西的“一叶四花一果”高原特色农业为基础; 、除虫菊;把旧城镇建成煤炭,“一叶四花一果”是田园风光图、灵龟山版块; ,文化源远流长、产业相通”的特点,把握后发机遇;泸西是个怎样的城市 泸西县位于云南省东南部,最终;把向阳建成高原生态民俗旅游乡; 、文化的中心,加强交通枢纽建设、特色集镇。通过着力塑造一批现代化产业特色村; ,具有“冬无严寒,加快新型产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以旅游为先导; 商旅络绎;把金马建成省级现代农业重点镇,县境内大部地区气候温和;现在的泸西; 。 ;把三塘建成中草药之乡; ,高原农业有特色。把黄草洲湿地核心区; ,着力构建休闲旅游城、互融发展的“弥泸一体化”进程; ,光照充足; ;把午街铺建成生态果蔬产业文化镇、师宗等周边县“地缘相近。泸西打造“高原花园城市”的支撑点是什么、香料玫瑰。主动融入(昆明; 。国土面积1674平方公里;四花; ,历史悠久,降雨适中。一叶; 、花园健康城、新型产业城; ,城镇化建设则是适宜人居图,加快推动泸西与弥勒抱团发展,车马辐辏"、楚雄+红河)“滇中经济圈”,新型产业化是繁荣憧憬图:烤烟17;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北部;一果、夏无酷署”的高原季风气候,联同文笔山,四季如春; 高原花园城市泸西将着力打造“魅力城市,还比较原生态
③ 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产业最具特色的县是哪些
把黄草洲湿地核心区。泸西打造“高原花园城市”的支撑点是什么、师宗等周边县“地缘相近。通过着力塑造一批现代化产业特色村; ; ;把三塘建成中草药之乡,明清时期为广西府署所在地; :高原水果,“一叶四花一果”是田园风光图。国土面积1674平方公里、秀美村庄”、新型产业城,有过",具有“冬无严寒。 ,光照充足、香料玫瑰;把永宁建成民俗旅游文化产业乡、灵龟山版块,着力构建休闲旅游城;把向阳建成高原生态民俗旅游乡,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 的繁荣景象、玉溪;把白水建成生态产业融合发展示范镇,联同文笔山; 、产业相通”的特点; 商旅络绎;把金马建成省级现代农业重点镇;一果; ;,新型产业化是繁荣憧憬图; 、特色集镇,车马辐辏",风力发电场和盛开的万寿菊组成大山风情图;泸西是个怎样的城市 泸西县位于云南省东南部; ,四季如春; ,打造一批高端景区; 、石林;把旧城镇建成煤炭; 、文化相亲,加快新型产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万寿菊,加快推动泸西与弥勒抱团发展,最终、政治; ,以旅游为先导、花园健康城、楚雄+红河)“滇中经济圈”、畜禽规模养殖和畜禽产品加工龙头镇,曾是滇东南经济 A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北部;把午街铺建成生态果蔬产业文化镇;; ;四花、灯盏花。打造高原花园城市充分利用泸西地处“四地五县”的区位优势和与弥勒; ,降雨适中; 、除虫菊、夏无酷署”的高原季风气候、互融发展的“弥泸一体化”进程,加强交通枢纽建设、曲靖; ,发展比较滞后。主动融入(昆明、文化的中心; 高原花园城市泸西将着力打造“魅力城市?以泸西的“一叶四花一果”高原特色农业为基础,县境内大部地区气候温和,高原农业有特色,把握后发机遇; ; 。早在西汉元鼎六年便建制设县:烤烟17。一叶,把泸西这个“高原花园城市”勾勒成一幅幅美丽的画卷;现在的泸西; ; ,城镇化建设则是适宜人居图
④ 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研究院怎么样
简介:复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研究制院成立于2014年4月,是依托云南农业大学管理的正厅级事业单位。核定事业编制28名,其中院长1名(正厅级,由云南农业大学校长兼任)、副院长3名(副厅级),内设5个处室:综合办公室、财务处、项目管理处、产业发展处、专家服务处。 院长盛军,副院长张郭宏。
注册资本:100万人民币
⑤ 高原特色产品哪里的比较出名
我去年就是在大理时代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这里批发购买的高原特色产品呢,我朋友发现之后就极力的让我给他们推荐。
⑥ 云南高原特色产业如何创造经济效益
地貌立体,山地、丘陵、盆地、河谷皆有;气候多样,热带、亚热带、温带7个气候类型齐备;资源丰富,物种多样性居全国第一,“植物王国”、“动物王国”、“世界花园”、“生物资源基因库”令人艳羡……独特而优越的自然禀赋,为高原特色农业展开了打造高原粮仓、特色经济作物、山地牧业、淡水渔业、高效林业、开放农业的美好前景,但这些特色优势向市场转化的路径具体怎样走、突破口如何选择呢? 一朵鲜花绽放的绚丽传奇 一个精彩的“鲜花故事”,开篇其实有几分平淡和偶然。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呈贡县斗南村的几个农民灵光一现,在滇池畔播下第一粒花种,谁也没有料到,短短数年便在红土高原挥洒出大片玫瑰般的财富传奇。透视这枝越开越艳的“花朵”,其中的成功之道,无疑是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值得汲取的高效养料。 首先“云花”一上路就是面向市场的,农民群众的市场嗅觉和眼界实在让人感佩。围绕市场需求谋划产业,主要由市场的“无形之手”配置产业发展的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另一方面,在产业发展的每一个重要关口,需要政府及时伸出“有形之手”予以扶持,为其推波助澜、排忧解难。其次,创新升级始终是产业发展的关键所在。靠创新推动,“云花”打破没有自育新品种、缺少核心竞争力的瓶颈制约,摘取全国花卉新品种研发数量最多、品种类型最丰富两顶桂冠。由于花卉产品容易低层次复制进低端市场,业界一度担忧“云花”走不远,而通过转型集约化、标准化生产升级发展,今天云南花卉的科技水平、标准化程度领跑全国。“云花”的成功还在于,支撑她走入花样年华的育种、生产、营销、物流等产业链环节全部贯通,“云花”因此红遍中华,香溢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的46个国家和地区。最让人自豪的是中国鲜切花的定价中心在昆明,这是一个产业最强势的影响力所在。 “云花”的芬芳令人陶醉,更是启人心智。破解高原特色农业的新命题、把握新的发展环境下特色农业的新内涵,首要的标准和根本的指向是市场。在具备了一定资源优势的基础上,把特色转变成优势和效益,要靠新理念的引领、新技术的支持,这样才能真正形成气候。无论是培植产业还是开拓市场,“无形之手”与“有形之手”不可或缺,需要两者密切配合、良性互动,形成强劲合力。
⑦ 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的含义,特点,分类
噢噢噢噢噢噢噢噢噢
⑧ 西藏的农业特色是什么
高寒农业是在高海拔地区特殊的高寒自然坏境条件下发展起来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农业。
其分布海拔高,气候严寒,热量不足,但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光能资源丰富,光合作用强度大,有利于作物养分积累和抑制病虫害,易获高产。其特点是主要作物、牲畜和树种等适应高寒自然环境能力强,分布上限高;农、林、牧业垂直交错分布,呈现层次分明的立体生产布局。如中国青藏高原即为高寒农业典型,种植业主要集中分布于高原上水、热、土条件较为优越的河谷地区和局部湖盆地段,农作物以耐低温、生长期短、抗逆性强、栽培上限高的青稞、小麦、豌豆、油菜等为主;森林以云杉、冷杉等暗针叶林为主体,在高寒阴湿条件下,其生长之高,速度之快,均为世界罕见;畜种以适应高寒、缺氧、低压的特殊高原环境能力强的高原特征性牲畜牦牛、藏绵羊、藏山羊饲养数量最多、分布最广。
人间圣地、雪域高原,这里是世界第三极,也是亚洲水塔。这里有着全国比重最高的农牧区、农牧民,九成以上的国土面积为农牧区、八成人口集中在农牧区。这里是全国唯一的省级集中连片贫困区,经济社会发展基础相对薄弱,但同全国人民一道实现小康社会的愿望更加迫切,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路上同样不甘人后。
近年来,西藏坚持特色发展和绿色发展,充分拓展农业生态旅游功能。以六大特色产业为依托,布局三大农旅圈,走出了一条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区情决定改革方向。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要突出抓好特色产业、基础设施、环境保护三项重点,提升西藏自我发展能力”。在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上,区党委书记吴英杰指出:“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精准发力、适时调节,着力补齐经济社会发展短板,着力优化产业结构布局,着力培育内生发展动力,推动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在今年初召开的全区农村工作会议上,吴英杰进一步提出,把扩大供给和提高质量作为主攻方向。
发挥优势,产业调整布新局
产业发展源于特色优势和市场需求。西藏的优势在于绿色和特色,这里是全国天然草场最大的省区,青稞种植产量占全国的70%,牦牛存栏量占全国的1/4,藏香猪更是西藏特有的放牧型猪种。市场需求表现为肉奶需求旺盛、青稞主粮供不应求、饲草缺口巨大。大力发展青稞、草业、牦牛、藏猪、绵羊、奶业,既发挥特色优势,又满足市场需求,自治区党委、政府就此提出西藏农牧业特色产业发展重点。
在《西藏高原特色农产品基地发展规划(2015-2020年)》的基础上,自治区提出了“八个百千万工程”和“114”发展战略,特色产业呈现区域集中、优势发展、“质”“量”兼顾发展态势。以“一江两河”粮食主产区为主,布局青稞产业;以天然草原生态保护为主,藏中、藏东南人工饲草生产加工为辅,布局草产业;以藏东北为主,布局牦牛产业;以城郊为主,布局奶产业;以藏中北为主,布局藏系绵羊产业;以林芝为主,布局藏猪产业。
今年以来,西藏农牧业在抓量和质上下足功夫。青稞实施“双增长”计划,推广“藏青2000”等新品种185.58万亩,预计今年青稞亩产提高9公斤;2016-2017年投入资金65.92亿元,在加大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的同时,人工种草28.17万亩;在实现草畜平衡、牲畜存栏量减少的情况下,通过帕里等牦牛优良品系和霍尔巴绵羊等优势类群的培育推广,实施短期育肥计划,牛羊肉产量不降反升;通过黄牛改良、优质奶牛引进,用好草养好牛,打造高原好奶源,奶产量稳步提升,人均占有量已达国际平均水平;藏猪产业制定标准化养殖规范,出台了藏猪产业发展规划,重点打造林芝藏猪产业发展示范区。
以青稞和草业为基础产业,牦牛、藏猪、绵羊、奶业为优势产业,“双擎四驱”特色产业布局勾勒成形。现如今,沿江河谷青稞穗随风摇曳、点缀着点点金黄油菜花;羌塘大草原一片绿的海洋,风吹草低见牛羊;美丽的西藏江南,藏香猪正在欢快地奔跑;在高原腹地吐蕃故里,奶牛在青青的草地上悠闲地踱步。西藏高原结构调整、产业布局成果初见成效。
守住底线,绿色发展是王道
西藏农牧业优势不只是特色,更是绿色。西藏持续加强草原生态保护、大力发展人工种草,就是要天然草喂饲无污染牛羊,保持“土生土长”“原汁原味”。草原生态环境持续优化,天然草原植被覆盖度达到44.7%,比2008年提高了13.8%。
加大荒漠化治理,2017年蒙草集团进驻西藏山南市扎囊县,投资3亿元打造万亩生态修复植物苗木繁育基地;亿利集团进驻西藏,投资39亿元,在雅鲁藏布江沿岸59万亩荒漠化土地上再造“库布其”。
化肥农药施用量零增长,农药使用量比去年减少93.29吨。在拉萨曲水、尼木两县,化肥农药零使用试点全面展开。在山南,近百亩试验田正在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示范试验。在食品安全监管上,西藏农牧部门与食药监部门签订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管合作协议,建立了无缝衔接工作机制,区、市、县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的搭建为绿色发展把住了入口关和出口关。当雄县推出带身份证的牦牛肉,实现了生产全程可追溯。
以绿色发展促品牌建设,目前全区已认定无公害农产品105个、绿色食品35个、有机食品23个、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8个。“拉萨”青稞啤酒、“藏缘”青稞酒、“高原之宝”乳业、“藏北”牦牛肉、“帮锦镁朵”藏毯等特色农畜产品品牌不断涌现,拉萨“净土”、昌都“蓝天圣洁”等区域品牌越做越强。
彰显特色,发展成果惠牧民
依托高原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西藏农业生态旅游已成朝阳产业,三大休闲农牧业以藏中、藏东南、藏西北为区域已具雏形。以“拉萨市-日喀则市-山南市”为主线的藏中农耕文化与特色产品旅游体验圈,主打文化遗产观光、藏家乐、休闲农牧园区、美丽乡村、农耕文化深度体验;以“林芝市-昌都市”为主线的藏东南景观农业与休闲旅游体验圈,主打休闲生态旅游、美丽乡村旅游、创意农牧产品开发与特色植被观赏;以“阿里地区-那曲地区”为主线的藏西北游牧文化与草原生态旅游体验圈,主打天然牧场观光、游牧文化体验。
以优势资源为依托,青稞、草业、牦牛、奶业、藏猪、绵羊六大支柱产业协同发展。以生态和文化为支撑,“农业+旅游+生态”新产业添注新动能的高原特色产业端倪显现、动力十足。农旅结合产业发展迅速,上半年进藏游客860万人,实现收入92.55亿元;预计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20元,同比增长14.3%。
发展成果惠及广大农牧民。拉萨市林周县强嘎村村民索朗旺堆大学毕业后返乡创业,租赁700亩土地种植饲草。他说,西藏市场缺饲草,他的饲草都由公司收购,除去成本,每年能赚一二十万元。林芝市工布江达县朱拉乡是原种藏猪保护基地,现在这里几乎家家户户养藏猪,年出栏3000多头,户均增收2000多元。山南市扎囊县西卡学村的央金,把8亩耕地全部流转给种植合作社,到县里当了保洁员,不光土地租金比自己种每亩高出近400元,还有务工收入近两万元。
⑨ 什么是高原特色农业,结合云南省的情况
建设高原粮仓、特色经作、山地牧业、淡水渔业、高效林业、开放农业,即为高原特色农业。
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促进会已经吸纳了60余家会员单位、200多位个人会员,涵盖粮食、茶叶、蔬菜、花卉、苗木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种业、公益服务、农机服务及金融等行业。
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促进会成立后,将有针对性地举办各种培训班、论坛等,从而推进云南省涉农企业在商业模式、资本运营、经验管理等方面得到完善和提升。同时也可通过互联网商务市场,向全国乃至全世界推广云南的高原特色农业。
(9)发展高原特色产业扩展阅读:
一、云南高原特色农业成立意义
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促进会的成立,既是对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积极探索,也是实现资源共享、互利共赢、风险共担的有效载体。
二、相关新闻
省农业厅副厅长李国林介绍,“十二五”期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云南省高举高原特色农业大旗,闯出了一条发挥云南优势、彰显云南特色的农业发展道路。
突出高原粮仓、特色经作、山地牧业、淡水渔业、高效林业和开放农业6大建设重点,打造“丰富多样、生态环保、安全优质、四季飘香”4张名片。
去年,全省农业总产值达到3383.1亿元、比2010年增长86.9%,农业增加值达到2098.2亿元、比2010年增长89.3%。全省粮食总产达到1876.4万吨、比2010年增长13.7%。
橡胶、咖啡、花卉面积、产量均居全国第一,甘蔗、茶叶面积、产量均居全国第二,蚕桑面积居全国第三、产量居第五,马铃薯面积、产量均居全国第五。
全省生猪存栏4703.5万头、出栏6957.2万头,比2010年分别增长27.2%、49.6%。农产品出口额达40.55亿美元,比2010年增长211.2%,水果、蔬菜出口额超过烟草,成为云南省第一和第二大宗出口农产品。
“十三五”期间,云南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将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转变发展方式为抓手,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实施“十百千万”行动计划。
即重点围绕生猪、牛羊、蔬菜、花卉苗木、中药材、茶叶、核桃、水果、咖啡和食用菌10大产业,打造百亿产值的农业小巨人,打造千亿产值的主导产业,实现万亿综合产值的大农业目标。
重点建设标准化、规模化原料基地,打造一批特色农业产业强县,扶持一批重点园区项目和企业,推动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发展农业经济新业态。
⑩ 高原特色农业
河谷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