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潍坊风筝对人们的文化生活有哪些影响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经济中的文化因素日益显示出强大的生产力。文化产业发展展示地域文化多样性,提升文化竞争力,发展当地经济,增加居民收入,提升人民生活水平。
❷ 为什么潍坊的风筝最有名
山东潍坊是我国著名风筝产地,明代就已在民间出现扎制风筝的艺人。清代,随着放风筝习俗的流行,风筝艺术亦达到鼎盛阶段。道光年间,郭麟吟清明的一首竹枝词描绘道:“一百四日小寒食,冶游争上白浪河,纸鸢儿子秋千女,乱比新来春燕多。”郑板桥有诗曰:“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飞彩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
《潍县志》也记着:“清明,小儿女作纸鸯,秋千之戏,纸鸯其制不一,于鹤、燕、蝶、蝉各类之外,兼作种种人物,无不惟妙惟肖,奇巧百出。清末,潍坊已形成了固定的风筝市场,全国许多地方的商贾都来潍坊购买风筝,一时间花样翻新招主顾,双双蝴蝶鸢成行”,涌现出了一大批手艺高超的风筝艺人。
潍坊风筝主要有三种基本造型:串、硬翅和简形,其中以龙头蜈蚣最突出。据说是受了龙骨水车的启发而制造的。现在已发展成许多品种,小的可放在掌上,大的有几百米长,造形、色彩也各不相同,从很简单的白纸糊身,红纸糊头,不画一笔,不染一色的蜈蚣风筝,到色彩缤纷,绘金描银的九头神龙风筝。从构思奇妙的二龙戏珠到三条巨龙在空中呈“y”,字形飞行的“哪吒闹海”,真是千变万化,“奇巧百出”。
潍坊的长串风筝除蜈蚣之外,还有各种不同的题材。如“梁山一百单八将”是把梁山的一百零八位好汉做得个个形态不同,栩栩如生,放上天去排成一队,各持兵刃,随风飘动,这时你也许会隐约地感到有战鼓催阵,好像他们正要出发,去打下大宋朝庭……
1984年4月,在潍坊的北海滩上放起了一条巨型龙头蜈蚣,头高4米,长4米,腰节直径1.2米,这个风筝共长320米,当时在全国是最大的了。现在潍坊已成为国际风筝节的固定举办地。现代风筝在继承传统精华的基础上,不断花样翻新,赢得了“风筝艺术,潍坊第一”的美誉。
❸ 潍坊风筝的特点
潍坊风筝具有浓郁的地方生活气息和生动的气韵,扎制博采众家之长,特别在风筝的造型结构和绘画色彩上,把制作木版年画的工艺移植到风筝上,把国画的传统技法,运用到风筝的绘制上,形成了造型优美、扎工精细、色彩艳丽的独特风格,成为中国风筝的一个重要流派。
潍坊风筝的艺术造型特点和风格:选材讲究、造型优美、扎糊精巧、形象生动、绘画艳丽、品种繁多、起飞灵活。在中国的风筝家族中,潍坊风筝历史悠久,题材丰富、广博。以其材料的奇特选用,设计的夸张变形,画工的年画技法,以及放飞的巧用力学原理,构成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独特神韵,蜚声古今中外。
❹ 潍坊风筝的寓意象征
潍坊制作风筝历史悠久,工艺精湛潍坊风筝同中国许多民间艺术形式一样,产生于人们的娱乐活动,是寄托着人们的理想和愿望,与人们的生活有密切联系的娱乐品。风筝的造型模仿的自然事物、社会生活以及神话传说中的形象,都寄托着“吉祥”和“吉庆”,兴趣和理想。那绚丽多彩的颜色,与其说是所模仿事物的标志,毋宁说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放风筝,则是易做、经济、老少皆宜的娱乐,健身活动。在阳光明媚的春天,人们手牵引线,或在春山,或在平原,或在白沙无际的海滩前后奔跑,臂、腿肌肉得到了锻炼,眼睛得到调整,气血为之畅达,这对人的生命是多么有益啊。伴随着风筝的兴盛,潍坊风筝又成为人们经济生活中的家庭成员,以商品的形式进入流通,糊制风筝成为一种职业,是一种重要生计。据史料记载,早在清代,潍县城里的风筝作坊和店铺就有30余家,清明时节在集市上摊的有数十户,外地客商在这里络绎不绝,生意十分兴隆。潍坊风筝,由于当地政府的重视和人民的钟爱,伴随着国际潍坊风筝节的连续举办,已成为当代潍坊人的文化象征物,它越洋过海。联结起了与世界人民的友谊,也成为潍坊市经济腾飞的巨大杠杆。潍坊风筝的制作,也走上了传统技法与现代新科技相结合的道路,进入了风筝发展的新时期。
❺ 潍坊风筝的由来
中国风筝简史: 风筝是我国最古老的一种民间艺术及休闲活动。一提起放风筝 不但孩童们雀跃三丈,连大人也都会兴致勃勃跃跃欲试。 放风筝趣味的确不是普通人所能想像到的。前人金圣叹曾经说 :「见人风筝断,一乐也。」至於风筝的起源,现在已无法考证。有些 民俗学家认为,古人发明风筝主要是为了怀念世故的亲友,所以在 清明节鬼门短暂开放时,将慰问故人的情意寄托在风筝上,传送给 死去的亲友。 实际上,我国最早出现的风筝是用木材作的,在文献中「韩非 子」曾记载「哲人墨翟,费时三年,以木制木鸢,飞升天空... 」(约纪元前 300 年左右),到了东汉蔡伦发明了造纸以后才有纸 风筝的出现,因此可以推断,中国风筝已有两千年以上历史了。 在正史中也有关於风筝的记载,时间较五代更早,其一是南朝 的梁武帝被候景围困,曾放风筝向外求援,据南史卷八十「候景传 」中所述,在梁武帝萧衍大清三年(西元 549 年)时,候景作乱, 叛军将武帝围困於梁都建邺(即今南京),内外断绝,有人献计制 作纸鸦,把皇帝诏令系在其中,当时太子简文在太极殿外,乘西北 风施放向外求援,不幸被叛军发觉射落,不久台城即遭攻陷,梁朝 从此也衰微灭亡。这是简文施放风筝向外求救不幸失败的故事。 风筝和纸鸢还是有分别的。所谓「风筝」,是指它在空中能发 生像筝弦的声音;至於「纸鸢」,则为哑鸟,只飞不鸣。 风筝是在纸鸢背上系上一条弓弦,或在纸鸢头部按一个风笛, 当纸升空以后,强风通过笛,或者引起弓弦的颤动,就会奏出鸣鸣 声音。普通纸鸢是不会发出声音的。 五代时候,北朝的齐宣帝也用风筝载人为乐,有一次居然於出 五里多远。「北史」中记载,齐宣帝是利用天牢里的死囚乘坐风筝 ,让他们「以席为翅,从台飞下」,供齐宣帝娱乐。这些死囚如果 完成皇帝的心愿,罪刑可以获得赦免。 清朝的李涣曾经编过一部名曲「风筝说」,书中记载一美一丑 的姊妹詹妍、詹强和风筝的故事。两姊妹分别在风筝上题了诗句, 然后把风筝放掉。后来,拾到断鹞的两位男士前去求亲,终於促成 两对美满姻缘。这是风筝有关的一段佳话。 又从其他考据证实,约第十世纪传至韩国再至日本,十三、四 世纪才传至欧洲。 亚洲人做风筝的技巧,比欧洲人要高明多了。马来西亚的风筝 是用秣草和乾芦苇编成的,和韩国、印度的风筝类似,操纵起来很 灵活。他们可以让风筝很正确的降落在指定地点,还有人可以让风 筝只距地面十五公分高而风筝绝不会碰到地面。 今天台湾的风筝进步更多,民国六十一年,夏威夷举行一次世界 风筝比赛,参加国之风筝制作技术显然不及我国。这件事实触动了 国内许多风筝专门才。到了民国六十四年,台湾风筝已经外销到美 国、澳洲、日本及其他国家,一年可以赚取三万美金的外汇。 台湾已步入工业时代一切讲求速度与效率,无论市面售卖或外 销风筝早已看不到纸制品,便宜的用塑胶制,稍贵的用尼龙布制, 仅有中、小学生工艺课仍然用纸作,因为纸较方便便宜之故。不过 香港仍然一直生产纸风筝,但风筝面已不是个别绘制而改以印刷, 虽较具工业化却仍不失传统特色及乡土风味。 风筝在外国: 迎风拉线放风筝是儿童的最爱。风筝在中国已有二千年的历史,造 型繁多。主要分为平面和立体二种。传到世界各地后,造型变得更多样 ,更丰富。风筝馆展出了十九个国家的风筝,地方色彩非常浓厚。 风筝的故事 风筝起源于战国时期。公输般就是后人所说的七巧匠鲁班或“鲁班爷”。他制作的“鹊”或“鸢”,其原材料是极薄的木片或竹片。汉朝以后,由于纸的发明和应用,在制作风筝时,逐渐以纸代木。称为“纸鸢”。五代时,又在纸鸢上系竹哨,风吹竹哨,声如筝鸣 故以后称“风筝。唐宋时期,现属潍坊各地扎放风筝已很普遍。明清时期,潍坊的风筝达到极盛。每年清明节前后,风和日丽,家家户户扶老携幼,踏青登场,竟相把自己的得意之作送上蓝天。清朝诗人郑板桥在<<怀潍县>> 诗中说:“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生动地描写了清明佳节潍坊风筝的情景。这种春意盎然的民间活动,既是相互观摩、评比的机会,又是呼吸早春空气、享受大自然的恩赐、锻炼身体的好时光。潍坊风筝扎工精美,画工别致,造型新颖,构图合理。它还吸收了木版年画的某些特点,博采京津画技之长,线条优美,色彩鲜明,善以夸张的手法,突出主题。风格独特,栩栩如生。最有代表性的大型龙头蜈蚣风筝 ,长达百余尺。放飞时先将尾闻和身闻渐次放起,靠几十节“腰子”所产生的提升力将首部往高空。腰子的连缀是按力学原理系结,系绳之间必须有严格的角度和距离。“龙头蜈蚣”扶摇蓝天,气势千里,蔚为壮观。嬴得国内外的普遍赞誉。自1984年第一届潍坊国际风筝会以后。每年的四月中旬都被要举办一年一届的国际风筝盛会,1988年,第五届国际风筝会将潍坊定为“世界风筝都。现在已经成功举办了十九届风筝 会,每年都要吸引来自世界的几十个国家和地区。也为潍坊的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风筝的历史 中国风筝有悠久的历史,据说汉朝大将韩信曾利用风筝进行测量。梁武帝时曾利用风筝传信,但未成功。南北朝有人背着风筝从高处跳下而没有跌死。唐朝的张丕被围困时曾利用风筝传信求救兵,取得了成功。这些说明,中国风筝的历史至少有2000多年了。 从唐朝开始,风筝逐渐变成玩具。到了晚唐,风筝上已有用丝条或竹笛作成的响器,风吹声鸣,因而有了“风筝”的名字。也有人说“风筝”这名字起源于五代,从李邺用纸糊风筝,并在它上面装竹笛开始。风筝的历史 到了宋朝,风筝已有很大发展,品种增加,性能提高与人民生活发生了密切的联系。如“武林;日事”中记有/少年郎竞放纸鸯,以相勾引,相牵剪截,以线绝者为负/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和苏汉臣的“百子图”中也都有放风筝的场面。明朝画家徐渭写过很多与风筝有关的诗,如“柳条搓线絮搓棉,搓够千寻放纸鸯。消得春风多少力,带将儿辈上春天。”又如:“我亦曾经放鹞喜,今年不道老如斯,那能更驻游春马,闲看儿童断线时。”到了清朝,玩风筝之风更盛。传说慈禧叫大监跑到天津找“风筝魏”给他扎过一个“寿星老骑仙鹤”风筝玩。现在故宫里还藏着三只傅仪玩过的大风筝。 风筝的历史欢迎光临光脑网 曹雪芹在“红楼梦”70回中生动地描写了大观园中姐妹们放螃蟹、美人、大鱼、编蝠、凤凰、沙燕等各种风筝的情景。可以说,中国的玩具风筝在这时发展到了相当高的水平。风筝的历史 从唐宋开始,中国风筝向世界流传,先是朝鲜、日本、马来亚等东南亚国家,然后传到欧洲和美洲等地。在欧洲产业革命形势的影响下,中国的玩具风筝在那里向着飞行器发展,经过英国的凯利,澳大利亚的哈格瑞夫和德国的李林达尔等人,最后在美国由莱特兄弟造成了最早的能载人成功飞行的飞机。
❻ 潍坊风筝如何推动经济发展
每年一度的国际风筝节,吸引国内外的客商来潍坊洽谈项目,发展经济。
❼ 潍坊风筝会何时开
2009年4月20—27日
❽ 潍坊风筝的由来
潍坊是世界抄风筝的发源地,潍坊又称潍都,鸢都,制作风筝历史悠久,工艺精湛。潍坊风筝是山东潍坊传统手工艺珍品,民间传统节日文化习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现在世界上70%以上的风筝都是出口自潍坊。2006年5月,潍坊风筝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际风筝联合会”的会议总部也设定在了潍坊。现在潍坊成为世界风筝文化交流的中心,被世界各国人民称为风筝的故乡。潍坊风筝同中国许多民间艺术形式一样,产生于人们的娱乐活动,是寄托着人们的理想和愿望,与人们的生活有密切联系的娱乐品[1]。
❾ 山东潍坊风筝之都,简称什么
山东潍坊的简称应该是“潍”。这是有根据的。从网络上查找“潍河”二字版,您能看到潍坊权母亲河潍河的相关信息。了解潍河的历史渊源。《水经》云:“潍水出琅邪箕县潍山”,潍河算不上是名川大河,但它在中国的文化史上却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可见潍坊的“潍”字应该取自这里。因此,“潍”字是简称应该是当仁不让的。至于潍坊是“风筝之都”又称鸢都,也不假。但我个人认为,这仅代表潍坊的一部分文化,不能做简称。因为文化太多,潍坊还是“中国画都”,杨家埠年画也闻名遐迩。所以作为简称,我们如果用“鸢都”就只侧重了风筝文化,舍弃了或者说没有重视美术文化和年画文化。因此,用文化代表作简称我觉得不合适。潍坊这个词,说出来首先代表的是一个地方,是山东境内的一个正规市,既然首先代表的是一个地方,而不是某种文化。我想,用地理特点做简称最合适。潍水河是有典籍可依的,而且“潍坊”地名中有这个字。我觉得“潍”字,才能算潍坊的简称。
个人观点,不权威,仅供参考探讨。
❿ 请结合材料一材料二简要概括潍坊风筝的三个特点不超过二十字
10.请结合“材料 1” “材料 2”简要 概括潍坊风筝的三个特点。不超过 20 字。
①历史悠久;②工艺精湛;③实用性和艺术性兼具。(3分,每点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