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试述武术的发展史及其历史意义
一、武文化的定义与形成。
01.武文化的定义。
“武”就是生命最根本的生存意识,通俗地说就是:怎样好好地活下去;“武文化”就是“太极文化”指导下的“人”怎样“生存与生活”的方法总结与提炼。“太极文化”是道之体,是理论层面的范畴,“武文化”是道之用,是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
02.武文化的形成。
中国文化从春秋战国时代的辉煌一直延续至今,诸子百家,英杰辈出。各门各派互相影响、互相融和,形成了完整的文化体系。而武文化则是其中最璀璨的一支,武文化融和了释、道、儒、医、兵各家的精髓,从最客观的角度阐述了人的本质。以武文化为指导的哲学体系,从最根本的层面说明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人只有清楚地认识自己、认识自然、认识社会,才能够相对妥善地处理好每一件事情,这样每个人的一生才会不偏不倚、顺畅条达地度过,从而有一个相对正确的人生轨迹,整个社会才会和谐发展、欣欣向荣。
二、人的本质。(人性的性善性恶论)
01.人的肉体是恶魔,精神是天使;肉体充满无穷的欲望,精神希冀永恒的安宁。人就是恶魔与天使的统一综合体。
02.既然老天生下每个人都有肉体,都充满无穷的欲望,那么我们就不要逃避欲望,更不要做伪君子;我们要正视我们的欲望,对于肉体的欲望,关键在于节制,就是要有个度,比如不吃饭要饿死,吃的太多了要撑死,在不吃和吃太多之间有个合理的度,能够把握这个度,就是做到了正视自己的欲望了,人也就是一个顶天立地的人了。
03.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这里的无欲不是指没有欲望,而是指一个人应该具备能够控制自己欲望的能力及其强度,人要控制欲望而不是被自己的欲望所控制。
04.肉体之上才谈精神,也就是灵魂;灵魂希冀升华和超脱,关键在于能够有个平和的心态,七情六欲我们去体会它们,就像体会一下巧克力的味道;红尘俗事我们去浏览它们,就像浏览网页看了一场电影。但是不要让七情六欲和俗事的繁杂影响到灵魂的安宁。
05.对于每个人来讲,无所谓善也无所谓恶。善与恶区别在哪里?人性本善应该说是人性向善更加贴切一点。
三、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比较好处理,就一个大原则:先勤耕耘、再保收获;要有长远可持续发展的打算、不要竭泽而渔。
四、人与社会的关系。
人与社会的关系其实也就是自己与自己之外的所有人的关系的总和。自然资源总是有限的,一个人过分的欲望则会导致另外的人无法生存。一个人要是到了没有饭吃的地步,就会做出任何无法想象的恶事,所以每个人在自己有饭吃的同时,要想想别人也要吃饭。这样的话人在得势的时候就不会做太过分的事情,否则就会招致无休止的恶。如果每个人都能够悟透这一点,那么这个世界就太平了。
五、武文化的内涵。
“武”字拆开是“止戈”两个字,也就是制止战争的意思,制止战争的前提是:我希望和平,我不先闹事,如果谁敢先闹事,我就打得他不敢再闹事为止。要做到“止戈”,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有容纳天下的胸襟,二是要有征服天下的实力。
01.为什么要有容纳天下的胸襟?
天生万物,总会给他一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但是资源总是有限。所以只有每个个体争取自身所必需的生存和发展资源,放弃过分的、不必要的资源,让万物和平共存,才是王道。
如果一个人的存在是以另一个人的没活路为代价,那么必然会引起对手的殊死反抗,如果以这样的生活准则生活,那么在未来的每一天,你都要在对手的殊死反抗中度过,就算不被打死,也要累死。
所以纷争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只能得到小规模的、暂时性的胜利,是没有发展、没有未来的。
02.怎样才能具备容纳天下的胸襟?
只有像大海一样,放宽胸怀,吸引百川汇入,清流我吸收,为我所用;浊流我先收纳、过滤沉淀后再吸收,也为我所用。大海先是成就了自己的大,反过来再调节气候,造福天下。只有像太阳一样不断积聚能量,最后释放光芒,反过来普照万物。让天下人都因为我的存在而受惠。
03.怎样才能具备征服天下的实力?
首先要靠自身能力的积累。只有不断吸收他人的长处,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每天向上迈一个台阶,别想着一步登天,只要做到每天都进步一点点,持之以恒,时间长了自然就强了。
其次要靠自己来把握取舍之间的度。进一步,还是退一步?在自身对世界的贡献方面要进一步,在对这个世界的索取方面,要在贡献的基础上退一步;通俗地说就是:出多少力,拿多少利,在这个基础上多出一分力,让出一分利。如果能够长期做到这一点的人,那么在他的一生中,在同等条件下,别人找人合作会把他列在首选合作者名单中,他的德行也会被到处宣扬,这样的话,他的一生机会就会比别人多很多,他成功的可能性也会大很多。
能够悟透这些道理并身体力行,终将成为强者。弱者祈祷和平,强者创造和平!
六、武文化的作用。
01.强健体魄、养护精神。
武文化指导人们如何有效进行身体的锻炼和保养,包括关节(筋骨)、呼吸、脏腑、神经、大脑、心态等。老天赐于我们机体和精神,却没有附带给我们使用说明书,中国几千年来由历代医家、武术家、养生家与思想家经过反复实践总结沉淀而留传下来的宝贵养生经验,就是我们机体和精神的使用说明书,引导我们如何生(创造最基本的生存条件),如何活(让自己的一生活得更精彩),如何悟(以包容天下的眼光重新审视这个世界,多一分豁达,少一分烦恼),我们要在尽可能的情况下让它发挥最大的作用。
人的一生,无非三件事情:一是事业、二是生活、三是精神境界的领悟,而组成人生的这三件事情都不可能离开人的身体而独立存在。因此有一个强健的体魄和旺盛的精神状态,是人生必不可缺的首要条件。周郎如果不命短,其成就绝对在诸葛之上。
02.磨练意志、端正心态。
人的一生,想要有所成就,方向和耐力都比速度重要。就算你拥有猎豹一样的速度,捕猎成功的概率也就30%左右。基本上是三次捕猎才有一次成功,而有两次是失败的,换句话说想要成功一次,先要有失败两次的心理准备。所以我们先别着迷别人成功以后的风光场面,而要先想想能否承受成功之前的两倍失败。
武文化指导人们如何清楚地认识自己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怎样最有效地发挥自己的作用。做人心态一定要端正,很多人经常抱怨:什么自己生不逢时,满腹的才华却无用武之地。殊不知:拥有满腹的才华只是拥有成功的一半条件;另外一半条件就是:使自身才华找到用武之地的能力;怀才是才,而让怀中的才找到发挥的舞台则是更需要具备的能力,只有同时具备上述两个条件,才能够成功。所以说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
03.为人处世、完美人生。
武文化指导人们做人一定要不偏不倚,得到自己应该得到的,放弃过分的所得、放弃严重损害他人利益的所得……,付出该付出的、放弃该放弃的,不断提炼灵魂、提升境界,最后才会有一个相对完美的人生。
——本文摘自-温州汤鸿鑫3D武术教材创作室博客
B. 什么是武术产业
武术产业就是武术服务业,健身娱乐、竞赛表演、武术培训、武术旅游、武术经纪等等内。即提供各种武容术服装、器械,组织各种武术商业比赛,为各企业、公司开业、庆典纪念提供武术表演,武术项目的培训、教学,以武术为特色的旅游项目,为武术散打提供经纪服务。
希望这些答案能帮助到你!
C.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术在国内外的发展概况
武术在国内发展良好,国外亚洲发展顺利,欧洲发展过慢。
从表格来看,世界武术套路技术水平有大幅度提高,但金牌却被中国、越南、菲律宾、日本俄罗斯等少数国家垄断,各国技术发展不平衡。西欧的国家已经连续几届几乎没有获得名次,欧美 等国家多年来不仅参赛国较少,而且参赛队及参赛人数也同样寥寥无几,这些都反应武术竞技水平发展不均衡性,同样揭示了在西欧等推广中国武术的力度不够,武术进入奥运会战略必然受影响。
国内武术发展情况简介;
一九五○年
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在北京召开了武术工作座谈会,倡导、发展武术,把武术提到了新中国体育工作的议事日程。
一九五三年
11月,在天津举行了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及竞赛大会。武术是这次大会的主要内容。做了332个武术项目表演。政务院副总理兼国家体委主任贺龙提出了“发掘、整理、提高、发扬、光大武术”的主张,对武术运动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九五六年
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运动竞赛制度暂行规定(草案)》,把武术列为表演项目,定期举行,使武术作为体育竞赛项目,迈开了新的一步。
一九五七年
1月,通过《关于1956年体育工作总结及1957年工作的要求》,第一次把武术列为国家竞赛项目。
一九六○年
中国青年武术队随中国体育代表团赴捷克斯洛伐克参加该国第二届全运会“友谊晚会”的表演,揭开了武术对外交流的序幕。
年底,作为对外交流的友好使者,中国武术队随周恩来总理率领的访缅友好代表团赴缅甸作巡回表演,受到缅甸人民的热烈欢迎。
一九六二年
国家体委运动司组织编写了《武术竞赛规定套路》。
一九七四年
6月,中国武术代表团应邀出访美国,获得成功,美国总统尼克松在白宫广场会见了我代表团长张山及代表团全体成员,并观看了武术表演,在国际上产生了强烈的反响。
一九七八年
成立武术散手调研组,写出了《关于开展武术散手运动的报告》。
11月16日,邓小平应日本友人邀请,题词:“太极拳好”。
一九八一年
在辽宁省举行的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上,北京体育学院队与武汉体育学院队首次公开进行散手对抗表演赛。
一九八二年
全国散手竞赛规则研讨会在京召开,确定了《全国武术散手规则》(初稿)。并按体重分设9个级别,随后按照这个规则,在北京举行了全国武术对抗项目的表演赛。
12月,第一次全国武术工作会议在京召开,除西藏、台湾外的28个省、区、市360人参加会议。提出《团结起来,共同奋斗,开创武术新局面》的报告,并正式提出武术散手问题,要求以“积极、慎重、稳妥”的精神发展。又提出“要积极稳步地把武术推向世界”。
一九九○年
4月,国家体委下发了《关于中国武术协会实体化的通知》,中国武术协会实体化后,既是中华体育总会的团体会员,又是国家直属事业单位,在对本项目业务管理上并有部分行政职能。
10月,在第十一届亚运会上,武术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有11个国家和地区的96名男女运动员参加了比赛。
10月,国际武术联合会在京正式成立,会员国38个,李梦华任主席。
国家体委颁布《武术散手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将散手运动员分为武英级、一级武士、二级武士、三级武士4个等级。
D. 论武术套路与旅游管理的发展
武术套路都有一定的模式,旅游管理也有自己的发展规律,从这方面来说,两者有共同点
E. 中国武术文化起源与发展
武术是以肉体与冷兵器互相格斗的技术,前者之内容为锻链身体各部位以攻击对手,种类分为踢打拿摔四大类;后者之内容,族繁不及备载。发明火枪(musket)前,兵器为以刀枪棍剑鞭镖锤矛钯等冷兵器为主,另有不常见之奇兵;发明火枪后,冷兵器逐渐被淘汰。火枪的发明,间接导致以冷兵器与肉体为武器的攻击技术在战场上势微,而仅存于警察、公安、保全业与军中特种部队。
“武术”这词语,在历史上的第一个记载是负面的。南朝宋的太子舍人,颜延之(384~456)做了首四言诗《皇太子释奠会作》:“偃闭武术,阐扬文令。庶士倾风,万流仰镜。” 意思是“废止武术,促进文学。使百姓佩服,大家仰慕好榜样。”但是此句中的“武术”应该是指“军事”。此词后来还有在明朝用。李渔的《闲情偶寄·种植部》:“自幼好武术。”也称功夫。
[编辑] 具代表性的武术
拳击 (Boxing, 限制只使用拳作为攻击的武术)
修斗
踢拳击 (Kick-Boxing, TaeBo,一种结合跆拳道及拳击的技击,被广泛使用为健身拳击舞的代名词)
修拳击 (shoot boxing,一种结合跆拳击及修斗的技击)
泰拳 (Myal Thai,Thai-Boxing, 泰国古有武术)
功夫 (中国武术的统称)
散打 (以中国功夫为主导的一项武术比赛)
少林拳 (有天下功夫之源称号的少林寺的功夫)
剑术(刀术)
剑道
柔术 (Jiu-Jitsu, 日本古代武术)
合气道 (Aikido, Happkido, 前者为日式合气道,后者为韩式合气道, 两者皆以用气和圆为主的摔锁武术,但Happkido则加入了不少韩式跆拳道的搏击技法)
柔道 (Judo,鼓励以体育,胜负,修心为目的的武术)
桑搏
巴西柔术 (Brazilian Jiu-Jitsu , 又称格雷斯柔术Gracie Jiu-Jitsu ,为巴西格雷斯家族综合日本柔术改造出来的武术)
自由搏击 (Vale-Tudo,Mixed Martal Art, 为一种限制较少的搏击比赛,主要代表有UFC及Pride)
相扑 (Sumo,日本国技,日本职业相扑手为国家供养的选手)
截拳道
摔角
剑击
空手道 (Karate,前称唐手道或那霸手,据知为源自福建附近地域的中国功夫)
跆拳道 (Taekwondo/Taekwon-Do,为韩国近代创立的武术)
少林寺拳法
[编辑] 各国武术
[编辑] 中国武术
[编辑] 基本功
内功
梅花桩
卢氏结构
抟气心法
太极导引
外功
铁沙掌
铁布杉
[编辑] 少林派
北少林
潭腿
劈挂拳
通背拳
孙膑拳
查拳
螳螂拳
七星螳螂拳
六合螳螂拳
秘门螳螂拳
八步螳螂拳
南少林
南拳五大家
洪家拳
刘家拳
蔡家拳
李家拳
莫家拳
周家拳(出自洪家及蔡家)
蔡李佛拳(发展自蔡家、李家、及佛门内外拳法)
雄胜蔡李佛
鸿胜蔡李佛
北胜蔡李佛
白眉拳
白鹤拳
飞鹤拳
鸣鹤拳
宿鹤拳
食鹤拳
龙形拳
[编辑] 西藏功夫
喇嘛派
白鹤派
[编辑] 武当派
心意拳
河南派心意拳
上海派心意拳
山西戴氏心意拳
形意拳
宋氏形意拳
尚氏形意拳
车氏形意拳
河北形意拳
意拳
八卦掌
程序八卦掌
--**程序高派八卦掌
尹式八卦掌
傅式八卦掌
太极拳
陈氏太极拳
杨氏太极拳
武氏太极拳
吴氏太极拳
孙氏太极拳
傅氏太极拳
和氏太极拳
八卦太极拳
忽雷太极拳
赵堡太极拳
郑子太极拳
[编辑] 咏春拳
叶问咏春拳
宏极拳
岑能咏春拳
阮奇山咏春拳
古劳偏身咏春拳
红船咏春拳
刨花莲咏春拳
彭南咏春拳
[编辑] 八极拳
[编辑] 燕青拳(迷踪拳)
[编辑] 摔跤
关内摔跤
拳跤
保定摔跤
北平摔跤
天津摔跤
关外摔跤
蒙古摔跤
藏滇摔跤
[编辑] 擒拿
鹰爪功
新兴门派
禅宗自然门
轨迹拳学
现代武学
截拳道
散手(散打)
[编辑] 印度武术
卡拉里帕亚图
[编辑] 日本武术・武道(日本武道)
[编辑] 日本武术
[编辑] 柔术
浅山一传流
荒木流
荒木新流
为我流
为我流派胜新流
起倒流
直信流
良移心当流(笠原流)
扱心流
小栗流
诸赏流
神道北窗流
九鬼神流
制刚流
关口新心流(关口流)
涩川流
涩川一流
转心流
专当一心流
大东流
八光流
立身流
无双直传流
竹内流
宗家
相传家
备中传
竹内亩流
片山伯耆流
片山心动流
天神明进流
双水执流
高木流
心月无想柳流
普门杨心流
力信流
呑敌流
竹内三统流
难波一甫流
不迁流
至心流
四心多久间四代见日流
真极流
本覚克己流
天真正传香取神道流
天然理心流
户田流
气乐流
四天流
长尾流
柳生心眼流
杨心流
自刚天真流(为势自得天真流)
真之神道流
天神真杨流
真荫流
柳心介胄流
石黑流
扬心古流
神道扬心流
和道流
水鴎流
不二流体术
小具足术
和术
组讨术
体术
兵术
杀活术
打拳术
马上组讨术
[编辑] 忍术
伊贺流
甲贺流
根来流
雑贺流
戸隠流
纪伊流
纪州流
名取流
戸田流
宇命流
楠木流
黒田流
白云流
玉心流
武田流
中川流
羽黒流
上杉流
加治流
甲阳流
青木流
伊藤流
芥川流
松本流
松田流
忍光流
越前流
美浓流
松叶流
一全流
多罗尾流
理极流
服部流
百地流
波多野流
备前流
福岛流
南蛮流
北条流
风马忍法
萨摩忍法
福智流
松本(元)流
[编辑] 手里剑术
白井流
知新流
根岸流
新阴流
香取神道流
本覚克己流
诸赏流
讲武実用流
一空流
明府真影流
八角流
[编辑] 剑术(刀术)
念流
远松念流
奥山念流
马庭念流
未来记念流
家川念流
柿沼一刀流
妙道流
鹿岛念流
中条流-富田流
钟卷流
一刀流
小野派一刀流-一刀正伝无刀流
梶派一刀流
中西派一刀流
天真一刀流
天真伝兵法
北辰一刀流
伊藤派一刀流
沟口派一刀流
甲源一刀流
间宫一刀流
天心独名流
凉天覚清流
唯心一刀流
外他一刀流
正木一刀流
山口一刀流
无外流
无外流高桥派
石巻我心流
大太刀流
厳流
神道流-神道流剣术
霞神道流
天真正伝香取神道流
天然理心流
天真正顕流
示现流
小示现流
古示现流
太刀流
飞太刀流
常陆流
薬丸自顕流
本心刀流
心形刀流
柳刚流
鹿岛新当流
一羽流
微尘流
神道一心流
愿立流
本间流
天流
新天流
阴流
新阴流
タイ舍流
安倍流
信抜流
忠考真贯流
荘田心流
爱洲阴流
大石神影流
松田派新阴流
一円流
神道无念流
铃木派无念流
扶桑念流
不二心流
小栗流
驹川改心流
奥山神影流
真心阴流
无住真剣流
云弘流
直心流
直心正统流
直心影流
奥村二刀流
直心影流藤川派
直心影流団野派
直心影流男谷派
直心影流岛田派
当理流
二天一流-円明流(二刀一流)
武蔵円明流
四天流
鉄人流
两剣时中流
新免二刀流
田宫流
洼田派田宫流
田宫神剣流
关口流
一宫流
林崎本心无敌流
浅山一伝流
津田一伝流
东军流
丹石流
虽井蛙流
兑山流
神刀兑山流
竹内流
竹内新流
贯心流
立身流
鞍马流
将监鞍马流
吉冈流
鞍马杨心流
今枝流
初实劔理方一流
理方得心流
镜新明智流
理方一是流(天性一是流)
戸田流(冨田流)
无敌流
大円镜智流
十八流
无眼流
谷蔵院一刀流
鞍马八流(京流、京八流)
甲源一刀流
钟馗流
神妙流
本覚克己流
心形刀流
正天狗流
武元流
剣徳流
愿立流
咒咀柳午流
守慎一流
殿面流
无辺流
教外流
円流
春日梦想流兵术
今川兼流
三徳流
忠位立剣术
一旦流
一徳流
海术流
影山流(影山流居合)
真影山流
影山二刀流剣术
的心流
山崎流太刀术
当剣流
西方院流
大成流
真极流
四兼流
上野要心流
六字流刀术
猪谷流
二天流
[编辑] 抜刀术-居合术
神梦想林崎流
田宫流
无楽流
民弥流(无楽流上泉派)
长谷川英信流
无双直伝英信流
无双神传英信流
梦想神伝流
新田宫流
自镜流-无外流剣术
无外流居合兵道
田宫神剣流(田宫流)
关口流
和新心流(新心流居合术)
肥后流(关口流抜刀术)
一宫流
林崎新梦想流
一宫当流
宫流
一宫流
神明梦想东流
水鴎流
片山伯耆流
浅贺流
山岸流
竹内流
双水执流
立身流
贯心流
力信流
影山流
制刚流
柳生制刚流
新阴流居合
新阴流二刀居合
今枝流-初実剣理方一流
初実剣理方一流甲胄抜刀术
神道无念流
无限神刀流
神変自源流
本体杨心流
天眞正自源流
弧刀影里流
[编辑] 弓术-射术
武田太郎信义
小笠原流弓马术
武田流骑射流镝马
细川流弓马军礼故実
日置流
印西派
竹林派
尾州竹林派
纪州竹林派
雪荷派
道雪派
出云派
左近右卫门派
大蔵派
左近派
寿徳派
助左卫门派
山科派
大和流
本多流
大射道教
正法流
弓马术
流镝马
[编辑] 杖术
今枝新流
神道梦想流
今枝流
初実剣理方一流
水鴎流
合気杖
契木术
[编辑] 枪术
大嶋流
竹内流
风传流
香取神道流(饭筱流)
鹿岛新当流
本间流
五坪流
庆増流
以心流
高木流
种田流
宝蔵院流
宝蔵院流高田派
宝蔵院流中村派
法蔵院流
礒野家流
佐分利流
本心镜智流
尾张贯流
妙见自得流
伊东流
一旨流
[编辑] 剃刀术
穴沢流
静流
杨心流
戸田派武甲流
肥后古流
一心流
月山流
铃鹿流
直元流
直心影流
天真正伝香取神道流
马庭念流
天道流
竹内流
荒木流
立身流
宝蔵院流
驹川改心流剣术
九鬼神流
无辺流
心形刀流
水鴎流
北辰一刀流|北辰一刀流剣术
根岸流
不変流
[编辑] 长巻术
新当流(六尺流)
宫流
[编辑] 棒术
相心流
高雄流
竹生岛流
椿木小天狗流
无辺流-诸赏流
无比无敌流-为我流派胜新流
浅山一伝流
荒木流
今枝流
香取神道流
贯心流
気楽流
九鬼神流-高木流
渋川流
神道北窗流-不迁流柔术
竹内流
立身流
难波一甫流
柳生心眼流
力信流
渋川一流
半棒术
内田流短杖术-神道梦想流杖术
九鬼神流-九鬼神流棒术-高木流柔术
竹生岛流
杨心流
[编辑] 锁镰术
心镜流
一心流-神道梦想流杖术
山田流-不迁流柔术
直犹心流-直心影流剃刀术
二刀神影流
正木流
竹内流
渋川流
杨心流(剃刀术)
天道流
驹川改心流
水鴎流
[编辑] 水术
神统流
小堀流踏水术
山内流
神伝流
水任流
岩仓流
能岛流
小池流
観海流
水府流水术
向井流水法
水府流太田派
[编辑] 十手术
当理流
一角流十手术
驹川改心流剣术
渋川流
[编辑] 炮术
稲富流
外记流
荻野流
种子岛流
田付流
关流
武卫流
森重流
阳流
高岛流
[编辑] 骨法・骨法术
古代骨法体术源流天心流
九鬼神伝流
神道杀活流
神明活杀流
无刀骨法流
玉虎流骨指术
本体义鉴流
虎倒流
武风流
云隠流
本体玉心流
出云流
武田流
竹内流
水府流
备前流
[编辑] 空手术
神道自然流
和道流空手术
[编辑] 其他日本武术
神道天心流(神道天心流武术)
逮捕术-捕手术
钺术
刚身
打根术
骨指术
熊手术
强法
指头术
金砕棒
铳剣术
気合术
远当
马术
寸鉄
南蛮千鸟鉄
手之内
分铜锁术
日本鉄扇术
鉄鞭术
刺又术
镰术
剃镰术
自卫队徒手格闘
[编辑] 武道(日本武道)
[编辑] 合气道
合气会(植芝流)
养神馆合气道
合气道S.A.(国际実践合气道连盟)
心身统一合气道
万生馆合气道
岩间神信合气修练会
昭道馆合气道-日本合气道协会(富木流)
柳瀬流
天道流合气道(天道流)
武徳会合气道
光轮洞合气道
[编辑] 空手道
大道塾空手(国际格闘空手道连盟)
极真会馆空手道
松涛馆流空手道
禅水心流拳诚会馆护身道(水心流空手道)
和道流
糸东流
刚柔流
玄制流
上地流
欧式空手道
[编辑] 柔道
讲道馆柔道
高専柔道
强力柔道
[编辑] 剑道
全日本剑道连盟
大日本武徳会
日本剑道协会
二天一流武蔵会
[编辑] 抜刀道・居合道
全日本抜刀道连盟
全日本戸山流居合道连盟
无外流居合兵道
中村流抜刀道
[编辑] 剃刀道
[编辑] 杖道
[编辑] 弓道
[编辑] 躰道
[编辑] 相扑
[编辑] 日本拳法
[编辑] 其他武道(日本武道)
铳剣道
少林寺拳法
阴阳流拳法空手术道
大道塾空道
真剣道
拳道
体道
射道
全射道
时津流自成道
柔法
柔法彻化拳
新体道
制圏道
禅刀道
刀道
太道
御互道
心体育道
默比乌斯气流法
亲和体道
スポーツチャンバラ
[编辑] 琉球武术・琉球武道
锹术
钗术
首里手
那霸手
唐手
御殿手
泊手
琉球棒术
琉球双节混
琉球拐
二丁镰
铁甲
--------------------------------------------------------------------------------
[编辑] 巴西武术
卡波耶拉(巴西腿法、巴西战舞)
巴西柔术
Kombato
[编辑] 韩国格闘技
跆拳道
太手道
韩式合气道
[编辑] 东南亚武术
泰拳
斌道
赫拉
越武道
菲律宾魔杖
[编辑] 俄罗斯武术
Systema
桑搏(Sambo)
[编辑] 其他国家武术
拳击
摔角
法国踢腿术(Savate)
以色列自卫术(Krav Maga)
克拉术(Kurash)
西洋击剑
古希腊式搏击(Pankration)
Kampfringen
[编辑] 武术家列表
李书文
刘云樵
霍元甲
罗光玉
丁子成
王凤亭
常东升
尚云祥
李小龙
田秋信
刘根深
大山倍达
崔泓熙
植芝盛平
嘉纳治五郎
格雷斯家族
石井和义
宫本武藏
[编辑] 武术典籍
少林宗派
拳经·拳法备要
张横秋跌打捉拿秘法
少林拳术秘诀
器械
太极十三刀连环刀谱
耕余剩技
手臂录
剑经
浑元剑经
阴符枪谱
内家拳
科学的内功拳
拳意述真
回答者:lame_chen - 高级经理 六级 12-11 16:24
武术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它的产生,缘起于我国远古祖先的生产劳动。人们在狩猪的生产活动中,逐渐积累了劈、砍、刺的技能。这些原始形态的攻防技能是低级的,还没有脱离生产技能的范畴,却是武术技术形成的基础。武术作为独立的社会文化现象,是同中华民族文明的产生同步的。
武术萌芽于原始社会时期。氏族公社时代,经常发生部落战争,因此在战场上搏斗的经验也不断得到总结,比较成功的一击、一刺、一拳、一腿,被模仿、传授、习练着,促进了武术的萌芽。武术成形于奴隶社会时期。夏朝建立,经过连绵不断的战火,武术为了适应实战需要进一步向实用化、规范化发展,夏朝时期的武术活动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发展:一、军队的武术活动,二、以武术为主的学校教育。
商周时期,商代出现了武术训练的重要手段---田猎,商周利用“武舞”来训练士兵,鼓舞士气,周代设的“序”,“序”等学校中也把射卸,习舞干列为教育内容之一。相传在周时期出现了一部中国武术史上重要的著作《周易》,亦称《易经》,“一阴一阳为之道”这本书有涵很丰富的哲学思想,对我国养生学的发展影响极为深远,其“易有太级,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产生了太级学说,从此奠基中国武术体系,进入春秋战国以后,诸候争霸,都很重视技术在战场中的运用。齐恒公举行春秋两季的“角试”来选拔天下英雄。在这时期,剑的制造及剑道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武术发展于封建社会时期。秦汉以来,盛行角力、击剑。随着“宴乐兴舞”的习俗,手持器械的舞练时常在乐饮酒酣时出现,如《史记·项羽事纪》记载的“鸿门宴”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便是这一形式的反映。此外,还有“刀舞”,“力舞”等,虽具娱乐性,但从技术上更近于今天套路形式的运动。
唐朝以来开始实行武举制,对武术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如对有一技之长的士兵授予荣誉称号。裴民将军的剑术独冠一时,裴民的剑术、李白诗歌、张旭草书并称唐代三绝的美誉,可见武术作为一种文代形式已相当具有影响。
宋元时期,以民间结社的武艺组织为主体的民间练武活动蓬勃兴起,有习枪弄棒的“英略社”,习射练习的“弓箭社”等。由于商业经济活跃,出现了浪迹江湖,习武买艺为生的“路歧人”。不仅有单练、而且有对练。
明清时期是武术大发展时期,流派林立,拳种纷显。拳术有长拳、猴拳、少林拳、内家拳等几十家之多;同时形成了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拳等主要的拳种体系。
到了近代,武术适应时代的变化,逐步成为中国近代体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民国时期,民间出现了许多拳社、武士会等武术组织。1927年,在南京成立了中央国术馆。1936年中国武术队赴柏林奥运会参加表演。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术得到了蓬勃发展。1956年中国武术协会建立了武术协会、武术队等,形成了空前广泛的群众性武术活动网,为武术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道路。1985年,在西安举行了首届国际武术邀请赛,并成立了国际武术联合会筹委会,这是武术发展中历史性的突破。1987年在横滨举行了第一届亚洲武术锦标赛,标志武术走进亚运会。1990年武术首次被列入第十一届“亚运会”竞赛项目。1999年,国际武联被吸收为国际奥委会的正式国际体育单项联合成员,这是武术发展中的又一历史性突破,意味着在不久的将来,武术即将成为奥运项目,意味着“把武术推向世界”的雄伟目标的进一步实现!
回答者:匿名 12-11 16:24
中国武术,是中华民族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健身、护体、防敌、制胜的作用,被称为中国四大国粹之一,为各族人民所喜闻乐见。
武术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武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原始人使用棍捧、石器等同野兽搏斗。学会了一些基本的格斗和搏杀技能。原始战争的出现,单人应战技能得以完善。先秦时期,各国诸侯都非常重视培养和训练将士们的搏击技术,剑术得到发展。汉代,带有搏击性质的“角抵”已有广泛的基础,还发明了铁兵器,出现了编排起来的攻防连续套路。到了晋代,练武活动已有“口决要术”,武术初见雏形。唐代,是中国武术的兴盛时期,唐武则天开武举,不少武术人才脱颖而出,天下闻名的少林武术的最早记载也起于唐朝初年。宋代,中国武术走向成熟。健身练武已成为志士仁人生活的重要内容。而且,在民间还组成了研习武艺的组织——“社”,开始出现武术的一些流派。元代出现了某些以传授武艺为主要内容的武馆。明清时期,民间习武更为广泛,门派林立,出现了数百种武术套路,武术流派趋于定型。
中国武术具有独特的风采。武术的主要内容由拳术和器械的套路组成。根据拳种和类别的不同,套路有长有短,有刚有柔,有单练,有对练,风格不同,表现各异。但共同的要求是动作连贯、往返多变、起伏转折、快速敏捷、节奏鲜明。在武术的动作和练法中,都具有攻防的作用,如踢、打、摔、拿、击、刺等动作,是组成武术套路运动的主要因素,它们都有着不同的演练特点和攻防规律。中国武术具有形神兼备、内外合一的神韵,由于武术动作是从格斗攻防技术中提炼出来的,因此要求手到眼到,手疾眼快;手脚相随,上下协调;意领身随,以气催力;意识、呼吸、动作必须和谐一致。在中国武术的长期发展中,逐渐演化出十八般武艺或十八般兵器。通常认为十八般兵器包括:“刀枪剑戟、斧钺钩叉、棍槊棒、鞭锏锤抓、拐子流星”。中国古代的兵器远不止这18种,平常所说的十八般兵器或武艺只不过是一种泛称。
中国武术文化底蕴丰富,门类众多。按流行地区分类,划分为南拳、太极拳;按山脉、庙宇分类,可划分为少林拳、武当拳、峨眉拳;按形象分类,可划分为蛇拳、猴拳、螳螂拳等;按技术内容分类,划分为拳术类、器械类、气功类、摔跤类等。拳术类包括长拳、太极拳、南拳、形意拳、八卦拳、通臂拳等。器械类包括刀术、剑术、枪术、棍术四大主要形式。气功类包括禅家、道家、儒家、医家和拳家五大派别。摔跤起源于中国古代的角力和相扑,现称为中国式摔跤。
在中国武术发展史上,最为著名的武术流派是少林派、武当派和峨眉派。
(1)少林武术。发源于河南嵩山少林寺。少林武术内容极为丰富,其中少林拳的精华被称为“少林五拳”,系指龙拳、虎拳、豹拳、蛇拳和鹤拳,分为小洪拳、大洪拳、罗汉拳、梅花桩炮捶等几十种少林拳法,还有刀、枪、剑、铲、棒等器械的技击法,并创造出少林易筋功、小武功、阴阳功、混元一气功等气功。少林拳在一千多年的发展中,逐渐分为北派少林拳和南派少林拳。
(2)武当武术。因发源于湖北均县境内的武当山而得名。武当武术起源于元末明初,盛行于明末清初。武当拳的风格特点是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以短见长,以慢击快,以意运空,以气运身。武当派拳术有无极拳、鹞子长拳、猿猴伏地拳、六岁散手和五当太乙五行拳等。武当兵器有武当剑、白虹剑、六合枪、六合刀、松溪棍等。太权拳属武当著名拳种,影响极大。太极拳在长期流传中,演变出许多支派,其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太极拳有陈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和孙式太极拳。后经提炼整理,又出现简化太极拳、四十八式太极拳、八十八式太极拳等套路。
(3)峨眉武术。发祥于四川峨眉山,形成于明代。峨眉拳集众家之长,形成了独特的技法与风格。它的主要技击特点是动作小,变化大,以柔克刚,借力打力,以静制动和以动制静并用,攻防时多顺势前钻,借力反击,以快取胜。峨眉拳术有僧门、岳门、杜门、赵门四大家和洪门、化门、字门、慧门四小家,还分为黄林、点易、青城、铁佛、青牛五大门派。
此外,气功与摔跤也在中国武术中占有一席之地。
气功是一种祛病健身、益寿延年的养生术和自我身心锻炼方法。气功
在发展中,逐渐与各学说流派相结合。儒家养气,旨在修身。武术拳家养气,旨在积气。医家养气,旨在治疾健身。佛家养气,旨在排除杂念,达到禅定。气功门派众多,尤以道家气功见长。
摔跤是两人相角的一种武术体育运动,摔跤一般均按体重分级进行,能使对手的身体任何部位(两脚除外)触地为胜。摔跤也是中国部分少数民族传统的体育项目之一,蒙古族、朝鲜族、哈萨克族和保安族等都喜爱摔跤。
中国武术自唐宋后,就逐渐传向国外。日本、朝鲜、越南及东南亚国家习武者不少,并形成一些武术门派。在欧美国家,中国武术的影响也非常深远,称中国武术为“功夫”。很多西方人认识中国文化首先是从了解中国武术开始的。中国武术是中国人民对世界文化的重要贡献。
F. 中国武术的起源历史发展
武术起源于中国,来中国源武术的起源又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原始社会时期,自然环境恶劣,兽多人少,人与自然斗争过程中,产生了指抓掌击、拳打脚踢、跳跃翻滚等攻防手段,所产生的使用器械和徒手的搏斗捕杀技能就是武术的萌芽。
G. 关于我国古代武术的发展史
中国的奴隶社会是在干戈碰撞的电闪雷鸣中拉开帷幕的。大禹的儿子启,改变了过去禅让方式确定首领的做法,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的奴隶制国家夏(约公元前21世纪一前16世纪)。这种做法立刻引起了东夷部落的强烈不满,在首领伯益的领导下,起兵反抗,爆发了夷夏战争。后来,伯益战败身亡。启为了镇压东夷的反抗,非常重视军事训练,把他的军队集中在大乐的旷野里进行击刺练习(《山海经·海外西经》)。东夷族善于使用弓箭,有很多神箭手。古代神话中有名的英雄,曾经弯弓射落过九个太阳的羿就是他们后来的首领,在夏启的儿子太康继位后,羿率领着他的神箭手们又与夏进行了激烈的战斗。从此,战争就成为促进武术发展的主要动力,武术的发展与战争形式的变化、兵器的演进、战术的更新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春秋战国时期,冶铁技术的发展使得武器的质量大大提高。在春秋初期,铁的质量还很差,当时的兵器主要用青铜制成。青铜被誉为“美金”,而铁则被称为“恶金”,只适合做一些笨重的农具(《国语·齐语》)。但是,到了春秋末期,位于南方的吴国和越国已经可以制造铁剑了。当时有两个著名的制剑专家,一个叫欧冶子,一个叫干将,曾经为楚王造剑。他们选用茨山的矿石,冶炼成铁,锻制成三把铁剑,分别取名为龙渊、泰阿和工布(《越绝书·越绝外传记宝剑》)。战国时铁制兵器的使用越来越普遍,考古研究表明,战国时期的铁兵器虽然还不能完全取代青铜兵器,但已占据主导地位。此时的兵器不仅种类大大增加,而且质量也有了明显的改善。铁兵器有刀、枪、剑、戟、矛、匕首、箭镞、铠甲、兜鍪[mou谋,头的护具]等。战国初期的青铜剑,质地很脆,而且剑身很短,全长只有50厘米左右,因为长剑在格斗中很容易折断。战国中期的铁剑,由于质地坚韧,长度增加了一倍多,而且非常锋利,可以刺透坚固的盔甲(《史记·苏秦列传》),战斗性能大大提高,成为近战格斗的重要武器。
车战向步战的转变,促进了短兵器战斗技术的发展。造工精良的铁剑的出现,为短兵相接提供了有效的武器。于是,携带方便、使用灵活的剑成为军队中的主要短兵器。剑术在春秋后期开始出现,史籍中也开始出现关于剑术家的记载。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卧薪尝胆、报仇复国的越王勾践,曾请了一个埋名隐姓、生活在山林中的剑术家越女给他的士兵传授剑术。这个越女不仅剑术极精,而且还有一套理论。她说,剑术看起来似乎浅显而容易,但是其中的道理却深邃而精妙,有门户的开合,阴阳的变化。用剑进行搏斗时,精神要充足,外表要沉稳,看上去安祥平和,像一个文静的少女,一经交手才知道凶猛如同恶虎。这样的剑术家可以以一当百,以百当万。(《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
剑术不仅在春秋战国的战场上发挥着临阵杀敌的重要作用,而且也是一种表演艺术。战国时出现了一些专门以击剑为生的剑客,这些人的行为举止、穿戴打扮都与常人不同。他们往往形容粗犷,不修胡须,头发蓬乱,帽子随随便便地扣在头上,穿着粗俗的短衣,目露凶光,不善言谈。不少国君都喜欢观看击剑,赵惠文王(公元前298—前266年在位)是其中最着迷的一个。他养了3000多这样的剑客,把国家大事放到一边,一连三年,以观看击剑来取乐。战国时的击剑是一项非常残酷的体育娱乐,与古罗马的角斗差不多,是以生命为代价的。赵惠文王的剑客们一年就有100多人在剑下伤亡(《庄子·说剑》)。在这一时期,无论是临阵打仗,还是击剑娱乐,剑术的好坏都关系到格斗者的生死存亡,所以这时的剑术都是非常实用的实战技术,没有半点华而不实之处。在格斗时,往往先以假动作欺骗对手,等到对手开始动作,自己再动。不动则已,一动起来就疾如闪电,这样,虽然是后发制人,却往往抢在对手之前击中对手。(《庄子·说剑》)
步兵的近战格斗也促进了赤手空拳的肉搏技术。在武器损坏或失落时,徒手的拼搏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唯一手段。《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记载了晋文公的一个梦,他梦见自己与楚成王搏斗,被楚成王压在下面。这虽然是一个梦,却反映了当时战斗中的实际状况。古代的徒手格斗有不同的名称,有“搏”、“相搏”、“角力”、“戏”、“批”、“手搏”等,是重要的军事训练内容之一。带兵打仗的将军们都有徒手格斗的本领。《春秋·僖公元年》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次鲁国与莒[ju举]国打仗,鲁公子友率兵打败了莒军,擒获了莒军主将莒拿。战场上的胜利似乎未能使他完全得到满足,于是,公子友命令他的部下走开,自己与莒拿进行一对一的徒手搏斗。想不到莒拿手搏的技艺十分高超,公子友被他压在下面,急切之中,在部属的提醒下,公子友拔出名为“孟劳”的宝刀,刺死莒拿。这个故事说明,当时的手搏不是闹着玩的,一方被压倒在地,手搏并没有结束,大概是有受伤、甚至丢失性命的危险,公子友才不顾自己的名誉,违背手搏的规定,拔出刀的。当时的徒手搏斗,常用一些击人要害、置人于死地的手法。这时的手搏实际上是摔跤、拳击、擒拿等各种徒手格斗方式的综合。
春秋战国时期战争形式的深刻变化,使中国古代的军事理论迅速丰富起来,出现了一系列重要的军事著作,如春秋时的《孙子兵法》、战国早期的《吴子兵法》、中期的《孙膑兵法》和后期的《尉缭子》。这些兵书不仅讲怎样带兵、打仗、布阵这些纯军事方面的问题,而且渗透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军事与哲学融为一体,这对后来中国武术与哲学的结合,形成中国独特的武术体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秦朝(公元前221—前207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国家。经过春秋战国数百年的战乱,人民迫切需要一个安定、和平的社会环境。位于西部的秦国,顺应了这个历史潮流,扫平六国,于公元前221年统一了天下。
推崇武力、靠打仗起家的秦王朝,在掌握了政权以后,准备从秦始皇开始,千秋万代把皇帝当下去,永享太平,就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下令严禁民间操戈习武,以防止六国的残余力量和老百姓起来造反。秦始皇命令将散落在民间的兵器收集起来,全部销毁,浇铸成12个每个重24万斤的巨大铜人。秦始皇的这种做法,限制了武艺在民间的发展。但是,却促使以前与军事结合十分紧密的一些武艺,如手搏、角力,逐渐脱离了实战,发展成一种娱乐活动,叫做“角抵戏”,这就是史书上说的将“讲武之礼,罢为角抵”。秦二世胡亥就很喜欢在宫中观看这种徒手搏斗的“角抵戏”。战火快烧到家门口了,他还津津有味地在甘泉宫里欣赏角抵戏。
军事武艺娱乐化,是武术形成的一个重要条件。秦朝虽然没有像秦始皇所期待的那样千秋万代存在下去,相反,只持续了短短的15年,但是它为武术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方向。
秦朝这种徒手格斗、以娱乐为目的的角抵戏,在西汉(公元前206—公元8年)初期被视为玩物丧志,不利于社稷国祚,被汉高祖刘邦禁止过。但是,随着生产的发展,社会的繁荣,角抵戏越来越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不仅成为汉皇室贵族们在饭余酒后喜爱观赏的一种表演,而且也是向四方来宾显示国力的一种手段。特别是到了汉武帝时(公元前140—前87年),国力强盛,再加上武帝本人特别欣赏这种活动,角抵戏迅速发展,表演的节目不断增加,规模也越来越大。汉代角抵戏后来发展成为包括歌舞、音乐、杂技、魔术等众多节目的一种综合性文艺大会演。每逢节日和外国贵宾来朝,就举行这种表演。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春天,汉武帝盛会招待外国来宾,为显示国力,不仅请来宾们参观国家藏储的奇珍异宝,以“酒池肉林”款待,还为他们举行了一次大规模的角抵戏表演,方圆300里内的老百姓都赶来观赏,盛况空前,也是从这时开始,角抵戏的内容逐年增加,规模越来越大(《史记·大宛列传》、《汉书·武帝纪》)。汉元帝时(公元前48—前33年),角抵戏因耗资巨大又曾被禁止过(《汉书·元帝纪》)。但是,不久便又恢复了。由于角抵戏包含的内容越来越多,已经突破了“角抵”一词所能包含的范围,于是到了东汉(公元25—220年)人们就称它为“百戏”。在这种综合性的文艺大会演中,最受人们欢迎的仍然是徒手格斗的项目,如角抵,还有持兵器的表演,如“东海黄公”,就是很吸引人的一个节目。这个节目取材于古时候的一个传说,东海郡(今山东剡城县)人氏黄公,年轻时擅长一些法术,有降龙伏虎的本事,经常身佩赤金刀,头扎绛色的绸带,表演一些非常吸引人的幻术。但是,后来,黄公年老体弱,再加上饮酒过度,功力大衰。秦朝末年,一只白虎在东海境内出现,黄公手提赤金刀前去杀虎,不料,法术失灵,反而丧身虎口。这个故事,成为汉代百戏中一个重要的表演内容,张衡的《西京赋》中也提到过。在节目表演中,化了妆的黄公,在器乐的伴奏声中挥舞宝剑,表演与老虎周旋、格斗的各种动作。但是,由于这种表演追求的是吸引观众兴趣的观赏性,这一部分内容越来越脱离武艺,从而走上戏剧化的道路。
在秦朝时,北方的匈奴族已经十分强大,不时南下侵袭。秦始皇不得不花费极大的力量修建万里长城。到了汉代,匈奴更成了边境上的主要威胁。匈奴以骑兵为主,灵活机动,常常来无影去无踪。为了对付这种高度机动性的军队,汉朝也发展起了以骑兵为主力的军队。骑兵交战以砍斫为主,很少有刺的动作。而剑在砍斫上远不如刀来得便当,于是,环柄刀代替了剑,使得剑在战场上的使用价值大大下降。到了东汉末年,环柄刀几乎完全取代了剑,成为军中主要的短兵器。
剑在战场上地位的下降反而使击剑的风气在社会上风行开来,人人都喜欢击剑,喜欢佩带宝剑,剑术有了很大的提高。上至皇帝,下至文武百官,每人都在腰间挂一口宝剑(《晋书·舆服志》)。虽然从汉代起,重文轻武的社会风气已经形成,但是,当时的读书人却一点儿不像封建社会后期那些弱不禁风的白面书生,大家都以能文善武而自豪,许多文人墨客与剑术结下了不解之缘。著名的历史学家司马迁的祖上在赵地就曾以传授剑术而驰名;东方朔15岁就学习击剑;大文学家司马相如年轻时不仅喜欢读书,而且喜欢击剑。汉武帝时,勃海郡博学多文的儒士隽不疑,应邀去见一个大官,看门人要他解下佩剑,隽不疑十分坚决地回答道,剑是君子用以自卫的武备,不能解(《汉书·隽不疑传》)。陈寿写道他在“安平之世而刀剑不离于身”《三国志·吴书·吴主传》)。这个时期还出现了不少专门讲击剑方法的文章,据《汉书》记载,这样的文章有38篇,可惜后来都失传了。东汉末年,剑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不少技艺高超的击剑家,这些人游走四方,传授剑术。如在汉桓帝和汉灵帝年间(公元147—189年),在首都洛阳城,一个叫王越的剑师就十分有名,教过不少徒弟。
由于武术的成熟及其在社会上的广泛流传,从宋代开始,特别是在明代以后,关于武术的武术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武术内功的出现。明清时期也是气功学术最为繁荣的时期,气功著作大量出现,气功在社会的各个阶层和群体中得到空前普及。武术与气功的迅速发展促进了武术与气功的结合,易经筋和太极拳的出现标志着武术技击与内功修炼的结合已经进入成熟阶段。在此之前,古代的气功导引术主要用于治病保健,并不强调内壮外勇,而易筋经则跳出了医疗保健的轨道,不再以治病防病为目的,而是将注意力集中在强身壮力,以“气盈力健,骨劲膜坚”为目的,因此,成为少林武术家必修的基本功法。
从此,内外结合,交修互练就成为中国武术的一大特点,中国的武术家也同时是功力深厚的气功家。
中国武术这株奇花异木,萌芽于人类懵懵懂懂的远古时代,经过几千年血与火的磨砺,终于在封建社会的晚期结出了累累硕果。
H. 急!!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史
一、中国旅游业发展的简要回顾sO100
(一)从“事业型”到“产业型”的转变
我国旅游业发展虽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举世瞩目。改革开放前,旅游业以外事接待为主,只具备产业雏形,不完全属于产业范畴。1978年转换机制,发展产业型旅游业。1984年中央提出国家、地方、部门、集体、个人一齐上、自力更生与利用外资一齐上的旅游建设方针,揭开了全方位发展旅游产业的序幕。1986年国务院决定将旅游业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正式确立其国民经济地位。1992年中央明确提出旅游业是第三产业中的重点产业,之后,中共中央提出的《关于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的建议》,旅游业被列为第三产业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序列的第一位。199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此后,国家计委把旅游项目列入国债项目,铁路部门及时开行了数百列旅游专列。中央和国务院的支持为旅游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矗
从发展阶段来看,1980年以前,旅游产业总体规模较小;“六五”计划时期,入境旅游有较大提高,国内旅游开始起步;“七五”计划时期,入境旅游继续发展,国内旅游有较大发展;“八五”计划时期,入境旅游有较大发展,国内旅游迅猛崛起,这一时期是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九五”计划时期,产业基础夯实,稳步发展;2001年受世界旅游业整体负增长的形势影响下,中国的旅游业是在困难中继续前进,但增长速度有所下降;2002年中国旅游业是整体回升,四项旅游经济指标增速均超过10%(见表1)。
表1我国不同时期主要旅游经济指标增长情况(1991~2002年)
注:①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业50年》,人数和收入数据为时期加总数;
②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业2001年统计公报》;
③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业2002年统计公报》。
总之,我国旅游业借改革开放之力,20多年持续快速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产业形象日益鲜明,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速度最快的行业之一。
(二)从旅游小国到旅游大国
中国是世界上旅游业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1978年中国国际旅游接待人数(180万人)仅为世界的0.7%,居世界41位;2002年接待海外旅游者达到9791万人次,跃居世界第五大旅游吸引国、亚洲首位旅游大国。1978年中国国际旅游创汇(2.6亿美元)仅占全球的0.038%,居世界第47位;2002年增至204亿美元,占全球的4.4%,成为世界第五大旅游创汇国。2002年,中国公民出国(境)人数达1660.2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6.84%,成为亚洲地区令人瞩目的新兴客源输出大国。2002年中国国内旅游人数达到8.78亿人次,成为世界上数量最大、增速最快、潜力最强的国内旅游市常
中国的旅游产业规模也不断扩大。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1年底,中国旅游涉外饭店11000家,其中,已评定星级饭店8018家;各类旅行社超过10000家,其中,国际旅行社1300多家;中国旅游业固定资产值达7000亿元,共有各类旅游企事业26万个;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598万人,间接从业人员约为2980万人;共有开办旅游教育的院校1152所,在校生34万人。
(三)旅游业日益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
随着中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其综合性、关联性很强的特点表现得越来越充分,在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扩大国内需求,增强经济活力,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等方面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
2002年,我国旅游业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5566亿元,比上年增长12%,高出国民经济总体增长速度3个多百分点,旅游业总收入相当于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5.4%,占到第三产业的16%强,旅游外汇收入已占国家服务贸易创汇额的半数以上。
旅游业日益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成为中国第三产业的主要支柱之一。全国已有24个盛直辖市、自治区将旅游业定位为支柱产业,其余省区(市)则分别将旅游业定位为重要产业或优势产业。
二、中国旅游业发展的机遇与前景分析
(一)发展机遇
首先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推动旅游业再上新台阶。21世纪前10年,我国国民经济年均增长速度仍将保持7%以上,综合国力将进一步提高。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对外开放的发展,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产业结构的调整,都将推动旅游业发展。
其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带来的机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味着我国十几亿人民将向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迈进,旅游需求必然会随之不断增长,旅游消费成为小康的标志和特征之一。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但就是在这种小康水平下,已经形成了全世界规模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和发展最快的出国旅游客源市常
第三,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将使西部不少世界级的旅游资源得到开发,从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从而不断提高我国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发展后劲,形成我国旅游业新的增长极。
第四,加入WTO以后,旅游业及其相关产业都将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发展环境将进一步优化,同时也将促进国际商务旅游的增长。
第五,中国是世界上最安全的旅游目的地国。美国“9.11”事件和美伊战争爆发导致全世界旅游下滑,但因为中国政治稳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以及中国政府所实施的一系列重大举措,反而强化了中国作为最安全的旅游目的地形象。
第六,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北京申奥成功、上海成功申办世博会、杭州成功申办2006年世界休闲博览大会以及2003年10月世界旅游组织大会将首次在北京召开,表明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日益增强,对推动中国旅游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前景分析
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供需双向互动作用下,中国旅游业前景辉煌。
1.旅游市场潜力巨大
随着人民富裕程度的提高,闲暇时间和可支配收入的增多,将推动国内旅游需求以较高的速度增长。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位人口大国,有着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无与伦比的最大的国内旅游客源市常2002年,相当于13个中国人里面就有8人进行了一次旅游。我国从1995年5月1日起实施每周40小时工作双休制,1999年开始实施“五一”、“十一”、春节的七天假期,目前中国公民每年所能享受的法定休息日的总量是114天,居民闲暇时间越来越充足。同时,消费结构正从温饱型转向小康型,消费由生存型消费向享受型和发展型的方向发展,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城乡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分别由1995年的49.9%和58.6%降至2002年的37.7%和46.2%的水平。住房、购车、通讯等消费将逐渐得到满足,而作为精神和物质结合的旅游需求,则会反复产生。根据国际经验,当人均GDP达到800~1000美元时,旅游消费将呈现大众化、普遍化的态势,成为生活要素之一。到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按每人每年出游两次计算,届时的国内旅游人数可高达30亿人次左右。
2.旅游资源得天独厚
中国国土广袤、山川秀美、历史悠久、文化璀璨、民族众多,漫长的历史和辽阔的国土形成了无比丰厚的旅游资源。据研究表明,我国自然类和人文类的旅游资源类型居世界第一位的数目超过美国、西班牙、法国等旅游强国。目前,全国已拥有15000多处旅游景区(点),涵盖了自然景观、历史文化、改革成就和社会生活等各方面,其中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28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51处,国家地质公园44处,国家自然保护区197个,国家森林公园439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99个,国家4A级旅游区(点)360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137个,还有1269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各类博物馆2000余座。各具特色的风土人情、多姿多彩的城市风光,雄伟壮观的建设工程等等,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和基矗
3.从旅游大国到世界旅游强国
按国家旅游局制定的旅游业发展“十五”规划基本思路,到2020年,中国海外旅游人数将超过21000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580亿美元以上。国内旅游将达到29亿人次以上,旅游收入将达20400亿元人民币以上。旅游业总产出将达到2.5万亿元人民币以上,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提高到8%左右。国内外学者一致看好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前景,中国将成为世界旅游强国。包括世界旅游组织(WTO)在内的权威性组织均认定2020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旅游首位旅游目的地国(见表2)。世界旅游理事会则预测,到2020年,中国旅游业总产出将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64%,旅游消费将占总消费的6.79%,旅游投资将占投资总额的8.61%,接近世界平均水平。
表22020年世界十大旅游目的地预测
资料来源:根据世界旅游组织(WTO)《2020年世界旅游发展预测报告》整理,1997。三、进一步发挥旅游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带动作用
(一)实施旅游经济发展战略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味着我国到2020年将基本实现工业化,国土资源综合整治和生态保护建设达到新的水平,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的城镇化进程大见成效,西部大开发战略取得突破性进展,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大大提高,这个历史进程,将从各方面和旅游业形成良性互动,共同发展。
投资、消费和出口是保持经济增长的三个主要方面,旅游业在这三个方面都能发挥重要的作用。从宏观来看,旅游投资对经济增长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保持了较高的投入产出率。国际上普遍认为,旅游业是最优秀的出口产业,就地出口风景,具有换汇成本低的优势。国家推行了多项政策刺激内部需求,例如实施西部大开发、调高公务员薪酬、增加基础设施开支等。在这些政策的基础上,还应借鉴发达国家发展旅游休闲产业的成功经验,采取措施,大力刺激旅游休闲消费,推进我国旅游经济的发展。英国在工业化进程中,制定了相应的方案和政策,促进了以产品为中心的工业社会向以服务为中心的后工业社会的转型。可以大胆的预测,在众多政策中,实施“旅游经济发展战略”能起到较好的成效。
为此,需要彻底改变长期以来对旅游业存在认识上的偏差,清理过去一些限制性的消费政策和一系列歧视和限制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法规,明确旅游业作为我国的优势产业地位,实施旅游经济发展战略,全面建设世界旅游强国。
(二)充分发挥国内旅游拉动内需的作用
2001年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扩大内需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战略方针”。2003年《政府工作报告》对今年八个方面的重点工作提出了建议,其中第一项就是“扩大和培育内需,促进经济较快增长”。在当前严峻的国际经济形势下,实现经济较快增长的根本之策,是扩大国内需求,进一步形成消费和投资的双重拉动。《政府工作报告》将旅游列为扩大消费的第二个领域,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旅游业具有一业兴百业旺的特点,旅游业包含行、游、注食、购、娱六大要素,旅游消费不仅与交通、住宿、餐饮、商业、景区景点等行业直接相关,还与工业、农业以及信息、金融、保险、医疗、咨询、环保等产业关联,其直接和间接影响的细分行业多达100余个,因此其拉动经济的作用十分明显。相对于住房、汽车等消费水平,旅游消费涵盖的价格区间从几元钱的旅游纪念品至上万元乃至数万元的旅游线路,产品的可生产性极强,可消费性也极强。2001年中国居民旅游消费支出仅占居民最终消费支出的5.97%,离11%的世界平均水平还有较大距离,发展国内旅游的余地还很大。
因此,在大力发展入境旅游的同时,要把国内旅游放到更重要的位置,推动国内旅游向广度和深度发展。要进一
步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引导国内旅游消费,推行带薪休假制度。要积极指导旅游新产品的规划和开发,积极探索新的经营方式,不断提高服务质量,维护消费者的正当权益。
(三)积极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
旅游业是一个产业关联度比较大的产业,有利于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升级。旅游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内容,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是衡量经济现代化和综合国力的基本指标,其发展状况预示了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演变的方向。按照“十五”计划的要求,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要适当快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要由2000年33.2%提高到36%。进一步加快发展旅游业对于保持整个服务业的增长速度,提高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至关重要。应将旅游业作为服务业的核心产业和牵动产业,破除各种思想障碍,进一步扩大产业面、拉长产业链、形成产业群。
加快发展旅游业是国民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面之一。要把发展旅游业自觉地融入宏观经济结构调整,在促进其它产业结构调整中培育旅游业自身发展的增长点。要加强旅游业与一、二产业及第三产业其它门类的结合,大力发展工业旅游、农业旅游、科教旅游、商务旅游、会展旅游和都市旅游。对于一些发展旅游条件比较好的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城市,在经济转型中可以把旅游业作为接续产业来发展,这方面做的很成功的如焦作市。对于一些老的工业企业,可以通过发展工业旅游,安置下岗员工、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宣传企业产品与形象、扩大影响和增强员工的荣誉感等;对于一些原来依托森林砍伐、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地区,自国家开始实施“天然林禁伐”、“退耕还林”和“退牧还草”措施后,经济发展需要找到新的出路,发展生态旅游是一个不错的替代选择;农村可以通过发展农业旅游,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强化城乡居民的交流、开阔农民眼界等,这对于解决三农问题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旅游业发展也能为其他服务业发展提供更大的新市场和空间,例如商贸流通、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以及信息、金融、咨询等现代服务业。总之,旅游业可以为“加强第一产业,提高第二产业”服务,也可以联动第三产业。
因此,应尽快出台《国家旅游产业政策》,将扶持旅游产业的方针政策予以明确。同时,政府要多渠道增加投入,加大对旅游业的导向性投入,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重视旅游资源保护,积极支持旅游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加强部门之间的协作等。
(四)充分发挥旅游业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先导作用
旅游资源是西部突出的优势资源,旅游业是西部具有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西部原始纯朴的自然环境,雄奇独特的自然景观,古老神秘的文化遗迹,风格迥异的民族风情,符合世界旅游求新、求异、求知、求乐的需求趋势,具有很强吸引力。西部大开发确定的五个重点方向都是与旅游业发展紧密相关,又互为促进的。
旅游业具有特殊的低重心启动经济的先导性和高度关联的辐射带动功能。这对于旅游资源丰富,但经济基础薄弱,城乡经济二元结构突出的西部经济的启动,进而循产业链直接、间接地全面带动相关行业,滚动发展,最终促进西部经济繁荣,具有“突破口”意义。大力发展旅游业,有利于提高西部人民的经济收入和社会福利水平,有利于改变地方财政的“输血经济”的模式,也有利于增强西部与国内外发达地区的联系与协作,招商引资。旅游业的发展必然带来客流、人才流、资金流、商品流、信息流的快速增长,使域外流入购买力扩大。也必然会带动餐饮业、旅馆业、商业的发展,促进交通运输和通讯设施的改善。而这些正是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部资金必须做好的前期工作。
因此,旅游业应该成为西部大开发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在条件适宜地区,实施“旅游带动发展战略”。
(五)充分挖掘旅游就业的潜力
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国的旅游就业具有增速快、容量大、潜力大等特征。2001年,我国旅游间接就业人数2980万人,旅游就业总人数达3578万人。在20世纪最后10年,我国第三产业新增就业的7740万人中,旅游新增就业占到38%,达到2940万人。我国旅游直接就业人数由1989年的52万人增长到2001年的598万人,增长了12倍。
旅游促进就业容量大、机会多,不少旅游就业岗位门槛低,对各种层次的劳动力都有很大需求,多数就业岗位对文化素质和年龄要求并不苛刻,特别适合于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旅游业已成为创造城镇就业岗位、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主渠道。
从增长潜力来看,2001年我国旅游直接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仅0.8%,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其增长的潜力还很大。根据国家旅游局和国家计委共同提出的《关于发展旅游扩大就业的若干意见》,未来10年,我国旅游业要继续保持适度快于GDP的增长速度,新增就业岗位约4000万个,年均增加旅游直接就业约70万人、带动间接就业350万人左右。到2010年我国旅游直接就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人员的比例约为1.7%,而届时世界平均水平为3.3%,旅游就业仍有很大的增长余地。
为此,当前应充分挖掘旅游就业潜力,以产业规模扩张为基础,实现旅游就业大增长;以加大旅游产品开发为着力点,广泛形成扩大就业的增长点;以改革创新和结构调整为突破口,实现就业人数与企业素质的双提高。
(六)大力发挥旅游的扶贫功能
我国许多贫困地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旅游资源的富集度与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有很高的重合性。截止到2001年,全国592个重点贫困县中拥有100多座国家级森林公园,仅西部的307个重点贫困县中就有78个县拥有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34个县拥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我国的财力现状和贫困地区的现实情况决定了我国不能像发达国家那样,靠强力投入来改变贫困地区的面貌。因此,如何利用有限的投资激活当地经济发展的活力,就成了开发性扶贫的关键所在。找到一种与当地资源联系紧密,低投入、影响面广、受惠面大的产业,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在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并有一定市场条件的贫困地区,旅游业无疑成为优选产业。这方面,已有不少地方取得了成功经验。
因此,国家相关部门应积极探讨旅游扶贫的新模式,在旅游潜力大的贫困地区设置并培育一批国家级旅游扶贫试验(示范)区,给予必要的外部支持,以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带动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农民的脱贫致富。
I. 武术的起源和发展
武术起源于中国。中国武术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与大自然的搏斗和冷兵器时代的战争中逐步形成与发展起来的一种体育项目,具有健身、护体、防敌、制胜的作用。
中国武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
在原始社会,兽多人少,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在与自然进行斗争的过程中,人们产生了拳打脚踢、指抓掌击、跳跃翻滚等初级攻防手段,后来又学会了制造和使用石制或木制的工具作为武器,产生了一些徒手的和使用器械的搏斗捕杀技能,这就是武术的萌芽。
从现有的考古发现中可以看到,在旧石器时代,已经出现了尖状石器、石球、石手斧、骨角加工的矛。等到了新石器时代末期,又出现了大量的石斧、石铲、石刀和骨制的鱼叉、箭镞,甚至还有铜钺、铜斧等。这些原始生产工具和武器,后来大部分成了武术器械的前身。
原始社会末期,部落战争频繁发生,促进了武术的发展。在部落战争中,远距离使用弓箭、投掷器,近的使用棍棒、刀斧、长矛。凡是能用于捕斗搏击的生产工具都成为战斗武器。
先秦时期,各国诸侯都非常重视培养和训练将士们的搏击技术,剑术得到发展。汉代,带有搏击性质的“角抵”已有广泛基础,还发明了铁兵器,出现了编排起来的攻防连续套路。到了晋代,练武活动已有“口诀要术”,武术初见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