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文化产业发展哪省最强
2014年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结果表明,我国区域文化产业综合发展格局基本未回变,综合实力北京以82.1的高分再次答居首。各省市综合指数排序与去年相比有小幅度变动,河北、湖南、江西挤进全国前十名;生产力指数方面,全国排名变化较小,东部地区凭借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文化人才资源投入,在前十中占据八席位;影响力指数方面,整体排名和去年相比有一定浮动,前十名的省市中,除了湖南、江西、安徽外,其它均来自东部沿海发达地区;驱动力指数方面,总体排名有一定浮动,排名前十的省市中,有将近一半出自中西部地区,可见在产业发展环境方面,中西部地区由于政府高度重视与支持,在迅速优化。
B. 中国文化产业发达城市有哪些
官方数据:文化产业最发达的几个城市: 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广州
C. 中国哪个省的文化产业做的比较好
你说的是正经文化产业还是非正经文化产业(如娱乐文化)?正经文化产业还是大陆的北京、江苏、广东、上海等等。但是娱乐文化产业还是要数台湾省。
D. 中国有哪些文化产业方面的成就
近日,在深圳闭幕的第一次全国文化系统文化产业工作会议上有一则消息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迅猛,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据国家统计局测算,截至2003年底,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从业人员1274万人,占城镇从业人员的5.0%,实现增加值3577亿元,占GDP的3.1%。从就业总量而言,文化服务业就业人员规模已经超过批发和零售业;从经济总量而言,文化服务业的经济总量与房地产业大体相当。
聚焦:文化产业的“金饭碗”
今天西方发达国家出口最多的已经不是它的工业和农业产品,而是批量生产的大众文化产品。已经进入后工业社会的西方发达国家,人才已更多地从制造业向信息产业、服务业、媒体和娱乐业等这些听上去不那么“硬”的行业转移,甚至是大规模进军。人的发展也逐渐回到对人本身的关注,在时间和金钱的支出上,也从衣食住行流向文化娱乐。过去,娱乐是短暂的“放松、加油和充电”,文化艺术则是衣食无忧的知识精英们的精神活动,而现在,它成了人回归自身的一种途径,是人在文化层次上的一种精神生活。文化产业在新经济的环境下得到蓬勃发展,有人称之为“文化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大致经历了上世纪80年代的自发萌动、上世纪90年代的起步探索和新世纪的培育发展三个阶段。近几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明确将发展文化产业作为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任务,我国文化产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据介绍,目前我国文化系统的文化产业已初步形成了演出业、影视业、音像业、文化娱乐业、文化旅游业、网络文化业、图书报刊业、文物和艺术品业以及艺术培训业等比较完整的行业门类。截至2003年底,据不完全统计,文化部门主管的文化娱乐业、音像分销业、演出经纪与代理业、艺术品经营等门类的产业单位共有34.9万个,从业人员166.97万人,创增加值近307亿元。
非公有制经济的积极参与,为文化产业发展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目前全国文化产业各个行业门类中非公有制经济所占的比重呈快速上升趋势。从文化行政部门管理的文化产业看,全国非公有制经济所创造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的一半以上,就业人数占2/3,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发展文化产业的一支重要力量。
专家:发展文化产业恰逢其时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艺术系主任叶朗教授指出,文化产业将是全球最有前途的产业之一,将成为21世纪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文化积累十分深厚,文化类型极其丰富,积累了难以估价的文化资本。启动这些文化资本,就有可能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这些在中国独有的文化资源基础上开发的文化产业,在全球的市场竞争中占有比较优势,别人无法重复和模仿,是中国发展文化产业的一个有利条件。
北京中华文化促进会会长钱光培认为,中国文化产业,作为现代的一个新兴产业,还处在起步阶段,它跟世界文化产业相比还有相当的差距,但整个中国文化产业的前景是非常美好的。就国内来看,我们的文化产业的行业当中,比较引人瞩目的传媒业,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包括网上媒体。另外,从地域来看,发展极不平衡,比较集中在大城市,比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
发展文化产业需要最有效的整合我国丰富的文化资源。文化产业资源包括过去所谈的文化资源,如文化遗产、文化人才、文化设施。另外,除了文化资源这一块,还有资本要素、经营要素,应当说中国目前的现状,就是在文化资源这一块,是极为丰富的。但是,要把文化资源转为文化产业资源还需要资本的要素、技术的要素、管理的要素。就目前来看最有效的整合,是把这几个要素很好地调动起来,把潜在文化资源开发出来。 文化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面临五大挑战
文化产业发展已经取得了初步成就,而文化部有关负责人同时指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目前面临五大挑战。
一是所能提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数量和质量,不能适应广大群众日益增强的消费需求和多层次、多形式、多样化的消费特点。二是文化产业的发展程度,不能适应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三是文化产业的管理手段,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四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随着我国进一步扩大开放,许多跨国文化企业陆续进入我国的文化市场,而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还不能完全应对这种激烈竞争。五是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数字技术的应用和互联网的普及,带来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和文化传播领域创新的重大革命,我国的文化产业还缺乏适应性和主动性。
解决文化产业发展中遇到的这些难题,文化部门要从促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入手,培育和重塑国有文化单位的市场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国有文化企业的骨干作用;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不断扩大文化产业领域的开放水平,逐步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资金来源多渠道、投资方式多样化、项目建设市场化的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积极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努力打造中华文化品牌;加强文化产业的法律法规建设,真正做到有法可依,依法行政,并加大市场监管力度,努力培育良好的文化市场环境。另外,还要推进高新技术成果在文化产业领域的应用,不断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科技含量。
提示:别让文化被过多的“铜臭”俘虏
《文汇报》一篇文章指出,在马克思的经典理论中,文化与经济发展的不一致、不平衡曾得到明确的阐述。高增长的经济速度未必能促进文化建设的必然腾飞。如果让文化的建设完全受控于市场规律,使追求商业利润成为文化建设的主导目标,让经济因素支配了文化从创造到传播、从政策的制定到生态和区域的规划全过程,就必然会带来负面影响。这种影响在目前已初露端倪,主要表现为:
——把实利作为文化生产的唯一追求。现在的文化市场现状是,大众文化过度膨胀,而高雅文化、民间文化日趋萎缩,文化的多样性无法得到有效保证,公益文化无法繁荣。消遣娱乐性文化活动压倒、代替了修养提高性文化活动的各个方面,把文化的兴趣活动都以投资行为来认同,文化教育仅仅以有用的为依据,这样,对实用性的、工具性的如计算机等级考、外语等级考相当重视,而对文化积累性的修养、知识缺乏兴趣,成为爱好文化的相当一部分人的心态。
——把速度作为唯一的价值观认同。最大限度地追求功利必然要挤缩时间成本,“时间就是生命”的口号一变而为“时间就是金钱”。高速度直接导致都市人心态的普遍浮躁,精神过于紧张,文化生活变得表面化,文化建设变得肤浅化,失去了文化发展的持续后进和深度挖掘的可能,也失去了文化享受的闲暇情趣。立竿见影式的目标追求,把文化的熏染陶冶过程中的种种乐趣一概摒弃了。恰如王安忆在《忙碌的休闲》一文里说的,现在连休闲的日子也变得很忙碌、很繁重,失去了生活本该有的那一份安宁与愉悦。在所有的文化生活方式都在市场经济中一起躁动时,东方式的安宁与静穆的生活大概已经很难寻觅。
在龙应台的一篇题为《百年大计,请从文化始》中,提到了衡量文化的另一套标准,以为“文化和这些工程逻辑正好是相反的:它不比速度;它比安静,比深沉,比细致,比温柔绵密,比——慢。也许五十年是一个测量标准。”此种说法恰当与否且不去评说,却至少给人一点启发。 (人民网 王丹 )
E.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前景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前景及对策分析
作者:SOOLW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21
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最早由上世纪90年代的英国提出。近年来文化创意产业在世界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有关资料表明,全世界文化创意产业每天创造220亿美元的价值,并且还在以5%的速度递增。
在英国、美国、丹麦、新加坡等国家,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引领国家产业创新和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而在中国,目前,文化创意产业也越来越得到重视。
文化创意产业内涵及特征
文化创意产业是指依靠创意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赋,借助于高科技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与提升,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产生出高附加值产品,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产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文化创意产业包含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与智能产权三项内容。
任何一种文化创意活动,都要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进行,但创意不是对传统文化的简单复制,而是依靠人的灵感和想像力,借助科技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再提升。文化创意产业属于知识密集型新兴产业,它主要具备以下特征:
首先,文化创意产业具有高知识性特征。文化创意产品一般是以文化、创意理念为核心,是人的知识、智慧和灵感在特定行业的物化表现。文化创意产业与信息技术、传播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等的广泛应用密切相关,呈现出高知识性、智能化的特征。如电影、电视等产品的创作是通过与光电技术、计算机仿真技术、传媒等相结合而完成的。
其次,文化创意产业具有高附加值特征。文化创意产业处于技术创新和研发等产业价值链的高端环节,是一种高附加值的产业。文化创意产品价值中,科技和文化的附加值比例明显高于普通的产品和服务。
第三,文化创意产业具有强融合性特征。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它是经济、文化、技术等相互融合的产物,具有高度的融合性、较强的渗透性和辐射力,为发展新兴产业及其关联产业提供了良好条件。文化创意产业在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可以辐射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
借鉴世界各国文化创意产业分类,根据我国的行业划分标准,可以将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分为四大类,即:文化艺术,包括表演艺术、视觉艺术、音乐创作等;创意设计,包括服装设计、广告设计、建筑设计等;传媒产业,包括出版、电影及录像带、电视与广播等;软件及计算机服务。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及前瞻
当人们初级的、物质层面的消费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就会产生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消费需求。目前,我国主要中心城市人均GDP已经超过3000美元,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人均GDP均超过5000美元。从国外发展经验看,城市人均GDP达到这一水平后,国民经济开始进入到持续稳定增长、经济结构快速升级、城市化水平迅速提升的新阶段。社会消费结构将向发展型、享受型转变,相当一部分居民的消费重心开始向教育、科技、文化、旅游等领域转移,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广泛的市场需求。
我国城市结构升级功能提升对文化创意产业提出迫切需求。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功能提升的任务非常艰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尽快形成核心竞争优势已刻不容缓。文化创意产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快速发展对于促进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完善城市各种服务功能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而近年来,文化创意产业在我国也开始得到重视并有很大发展。上海、北京、广东、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崛起,势头强劲,逐渐成为这些城市和地区产业发展的新亮点。
上海:着力打造特色创意产业基地。上海是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较早的地区,同时也具备了相当的发展基础。上海的影视业、出版业、时尚设计、广告业等行业曾一直处于全国领先地位。2004年10月,上海市首家文化科技创意产业基地正式在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揭牌成立。2005年上海政府工作报告及《上海2004-2010年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已经明确提出发展创意产业。据统计,上海市已有18个创意产业基地,近30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家各类设计创意企业入驻,集聚了1万多名创意人才。目前,文化创意产业产值已经占到上海全市GDP的7.5%。
北京:重点培育六大文化创意产业中心。北京作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科技和创新实力突出,具有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独特优势。《2004-2008年北京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中提出重点培育六个文化创意产业中心,北京市“十一五”规划中也明确提出要加快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使之成为首都经济的支柱产业。
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态势良好,据初步测算,2005年产值达960多亿元,占北京市GDP的14%以上。其中,软件与信息服务业产业实现营业收入约780亿元,总量规模占全国的1/3。北京现有2万多家工业设计、服装设计、广告设计等领域的文化创意企业,从业人员达到10万人,仅工业设计一项的年产值就高达110亿元左右,并创造了1000亿元以上的关联效益。
深圳:积极构建“创意设计之都”。在国际、国内城市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深圳市2004年推出了《深圳市实施文化立市战略规划纲要》,并提出建设“创意设计之都”的目标,重点发展创意设计相关产业,包括动漫产业、建筑设计、装饰设计、印刷、服装设计等产业。深圳市还规划建设了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筑面积8万多平方米,具备研发、投资、孵化、制作、培训、交易等功能。
深圳设计业发展迅速,近几年更是保持了40%以上的高速增长,拥有一支2万多人的设计队伍,2003年设计业总产值就已达到85.06亿元。深圳的平面设计全国领先,被称作中国现代平面设计发源地,平面设计人才达 2万人。工业设计占居全国49%以上的市场份额,在汽车造型、IT产品、家用电器、医疗设备、仪器仪表、轻型机械等领域形成了一定的竞争优势。
此外,南京、青岛、大连、成都、杭州等其他城市,也纷纷依托各自人才、区位及资源优势,建设各具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基地或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园区,积极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策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虽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有强劲的发展势头,但仍然存在一些困难与问题,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缺乏相应的政策法规支持;各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特色定位不强,与城市资源特点联系不够密切;缺乏高层次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等等。
针对这些可提出以下发展对策:
对策一:加强文化传创意产业的集群发展与规模效应。产业集群化发展是当今产业发展的趋势之一。作为新兴的文化创意产业,其较强的产业融合性决定了其发展过程中需要整合各种资源,集群化发展趋势非常明显。如美国闻名于世的曼哈顿“苏荷(SOHO)艺术聚集地”、好莱坞影视娱乐业及群等,都是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成功范例。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刚刚起步,各类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和聚集区建设初具规模,但特色还不明显。未来发展需要加强对特色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培育,建设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和园区,打造较为完整的文化创意产业链条,实现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和产业规模效应的充分释放。
对策二:注重文化创意产业的本土化,打造优势品牌。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由于受经济、科技等条件的制约,文化创意产业的竞争力好相对较弱。加之我国文化创产业发展中,来自国外的资本特别是跨国公司的投资占有重要地位,对我国本土文化创意产业构成了威胁。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过程中,我国要着力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品牌,注重文化创意产业的本土化发展,避免出现由跨国公司引领、控制甚至垄断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局面。
对策三:加大对文化创意产业专业人才的培养。人才是创意产业发展的核心资源,目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人才还相对缺乏,创意人才总量、结构、素质还不能够适应产业快速发展的要求。今后应调整人才教育结构,加强对创意产业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复合型人才、营销人才的培养;积极举办各种大型创意设计展览,打造设计师们相互交流、碰撞的平台,激发创意人才创造原创文化产品的激情和动力。
对策四:重视政策法规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作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虽然是以市场为基础作用的,但政府通过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和政策法规的制定,为文化创意产业营造一个适宜发展的外部环境,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将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F. 在中国哪个城市的文化产业最为发达
北京第一;
上海第二;
深圳第三;
杭州广州争第四名。
G.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前景
文化创意产业被认为是世纪全球最有前途的产业之一,有着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世界各国政府都对这一产业的发展给予了特别关注和高度重视。
近年来,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效益日渐明显。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4-2018年中国创意产业园区建设行业发展模式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预测,到2015年,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将达18000亿元,占GDP的比重将超过5%,文化创意产业将成为我国经济的支柱产业。尤其是在一些基础较好的城市,如深圳、北京和上海,文化产业更是经济发展的支撑力量。
作为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和载体,近年来,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建设势头强劲,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文化产业园区超过2500家,各类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已多达500家之上,其中国家已命名的文化创意产业各类相关基地、园区就已超过350个,分布于全国各地。
但是在各地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快速发展的背后,一些问题也随之凸显出来。如园区太多、资源分散;建设模式雷同,房地产色彩浓厚;园区定位不明确,产业结构雷同;园区之间相互分离而自成体系,缺少必要的分工与合作;园区耗费巨资建成后,租金高,企业入驻率低,难以吸引创意阶层,文化气息淡薄等。
前瞻产业研究院创意产业园建设行业研究小组表示,尽管目前创意产业暴露出了各种问题,但从整个国际发展趋势来看,未来创意产业仍有广阔前景。因此政府目前暂停审批创意产业园,可以看作是一个调整改善过程,未来即将继续加大创意园区的开发和建设,但与此同时政府管理将从严,向着适合社会产业需求的方向引导。
国家“十二五”规划中称,要在政府引导下发挥市场机制积极作用,培育骨干文化企业和战略投资者,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进入。
此外,一些地方出台的“十二五”规划中把发展创意产业园区提到了重要位置,如深圳市的“十二五”规划中要求大力实施产业集聚,加强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统筹规划,加快推进国家级创意产业园区的规划建设,培育和推广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龙头企业和文化产品。在积极的产业政策推动下,创意产业园区也将迎来美好的发展前景。
H. 中国文化产业最发达的地区是哪里
北京吧,毕竟北京市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I. 我国文化产业发达吗
中国文化产业仍处于初始阶段
供需矛盾仍很突出,发展空间还很广阔,发展环境亟须改善,做大做强文化产业需要做出不懈努力
一组调查数据显示,全球100个最有价值的品牌,美国有68个,欧盟有25个,日本有6个,中国没有。尽管我们国家有46个产品占世界同类产品销售的首位,但是还没有一个产品具有世界影响力,像美国的好莱坞、迪斯尼、百老汇、时代华纳,德国的贝泰斯迈,日本的索尼等世界一流的文化产品,我们仍然难以望其项背。“这是我们必须正视的现实。没有品牌,就难以在市场上居于高位,也就得不到应有的经济回报。”欧阳坚说。
中宣部文化体制改革办公室副主任高书生认为,作为新兴产业,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刚刚起步,属于典型意义上的弱质产业,特别是同制造业、信息产业等成熟产业相比,呈现出成长性好与体量较小并存、盈利空间较大与先天发育不良同在等方面的显著特征。
我国文化产业与西方发达国家还存在差距。这些差距表现在:
我国文化产业总量水平不高,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待进一步提升。我国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作的贡献,远远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美国的文化产业占到整个GDP的25%,日本达到20%,而我国只占到2.6%。
缺乏骨干文化企业和知名文化品牌,文化产业的整体竞争力有待于进一步增强。由于文化产业起步晚,文化领域条块分割和市场壁垒严重,我国文化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产业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低,缺少文化领域的战略投资者,缺乏骨干文化企业。据调查,在400家最富有的美国公司中,有72家是文化企业;在400家最富有的日本公司中,有81家是文化企业。但遗憾的是,中国企业500强中,至今尚无一家是文化企业。
文化产业人才短缺,与文化产业发展的需求矛盾日益突出。要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发展,迫切需要大量的创意文化人才、经营管理人才、技术开发人才、市场营销人才,尤其是既懂文化又懂经营的复合型高级人才。事实上,从事文化产业的相关人员的素质远远不够,专业人才数量严重不足,结构严重失衡。
文化产业融资问题依然非常突出,保障文化产业发展的资金渠道有待进一步拓宽。目前,我国文化企业发展最大的困难是资金缺乏。企业发展主要依赖自身的积累,通过金融市场融资困难重重。特别是中小文化企业没有多少固定资产进行抵押贷款,限制了文化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文化产业配套政策不够完善,外部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文化产业配套政策不够健全,需要重点扶持的文化产业门类还有待于进一步划分,还需要在土地使用、税收优惠、财政支持、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不同程度的鼓励和扶持。
是否可以解决您的问题?
J. 中国内地哪个地方的传媒业以及文化创意产业最为发达(京沪杭地区除外)
南方地区 诸如深圳 广州 还有啊 北京也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