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浙江省旅游局的主要职责
(一)统筹协调全省旅游业的发展,组织拟订全省旅游业发展的政策、规划和地方标准草案并组织实施;承担旅游业发展的地方性法规、规章草案的具体起草工作并监督实施。
(二)负责旅游经济强省建设的综合协调和推进工作;负责监测全省旅游经济运行;负责全省旅游统计及行业信息发布;负责旅游安全的综合协调和监督管理,指导旅游应急救援工作。
(三)制定并组织实施全省旅游人才规划;负责全省旅游行业岗位资格考试认证工作;指导全省旅游教育培训;会同有关部门实施旅游从业人员的职业资格标准和职业等级标准;指导旅游院校做好旅游人才的培养工作。
(四)组织全省旅游资源的普查、规划、开发和保护工作;指导全省重点旅游区域、旅游目的地和旅游线路的规划开发;引导休闲度假;指导假日旅游、红色旅游发展。
(五)负责编制全省旅游发展计划;指导旅游业引入社会投资和利用外资工作;配合做好旅游业各类专项资金的管理工作。
(六)负责全省国内旅游、入境旅游和出境旅游市场开发,负责全省旅游整体形象的宣传推广。
(七)组织制定旅游行业管理标准、规范并组织实施;指导全省旅游行业的精神文明和诚信体系建设。
(八)监督管理旅游市场秩序和服务质量,维护旅游消费者和经营者合法权益;规范旅游企业、从业人员的经营和服务行为;组织拟订旅游区、旅游设施、旅游服务、旅游商品等方面的标准草案并组织实施。
(九)承办省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
Ⅱ 浙江省旅游局的旅游规划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我局严格按照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要求,按照“全面真实、严格依法、及时便民”的原则,紧紧围绕全省旅游中心工作,立足本职,创新思路,不断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使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不断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现将我局2012年度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主动公开方面
2012年度,我局共发布政务信息5572条,其中通过《浙江旅游网》旅游要闻栏目报道全省重要活动事项357条。“全省旅游信息联播”发布全省各类旅游动态信息2120条。
同时,加大本省旅游信息在国家旅游网的发布量,今年共上传本省各类旅游信息1780条,其中录用了730条,信息发布量一直名列全国前三。围绕我省旅游中心工作,制作了2012全省旅游重大项目推进会等网络专题十余个,并联合国内主流门户网站,在新浪网、新华网、腾讯网上第一时间发布浙江旅游的重要动态信息,加强网络推广力度。
(二)依申请公开方面
本年度,我局未收到政府信息公开依申请。
(三)收费及减免情况
本年度,我局未因信息公开收取任何费用。
(四)申请行政复议及提起行政诉讼方面
本年度,未发生针对我局有关信息公开事务的行政复议案、行政诉讼案和有关的申诉案。
二、主要做法
(一)积极做好基础信息公开工作
积极做好浙江旅游政务网的日常维护及更新工作,及时充实网站内容,积极主动采集和宣传反映我省旅游工作要点的动态信息。及时更新网站上的各个栏目,保持网站内容的新鲜度。使浙江旅游网成为沟通旅游者、旅游企业和旅游主管部门的重要桥梁,成为公众了解我省旅游动态的重要窗口。
(二)全力构建旅游信息多媒体传播体系
1、启动了12301旅游服务热线大联网。根据“一号呼入、按需转接、协同答复”的原则,实施了全省各旅游咨询投诉电话、各旅游呼叫中心及交通气象等其他公共热线的联网工作。启动4个月来,累计入网单位已达20余家。
2、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开通了首个旅游智慧门户——浙江旅游智慧门户。该门户集合了网络、报纸、视频、图片等各类旅游信息,实现了信息的自动抓取和按需订阅,为用户提供即时的信息查阅服务。受到业界的一致好评和争相效仿。
3、建立了旅游同业信息短彩信推送平台。收集并编辑各类旅游行业资讯,以短彩信的形式发送给全行业的经营管理者,尤其是市场营销人员、计调人员和导游人员。该平台已成为业内人员了解和掌握旅游同业信息的主要渠道。
4、开通了全国首个旅游微信平台。整合并推送我省景点、旅店、餐饮等旅游实用信息和旅游优惠信息,并起到了在线旅游咨询的作用,广受青年游客的喜爱。
5、建立了浙江旅游资讯网及WAP网站,实时发布省内旅游经营服务信息和优惠派送活动信息。该网站已经成为游客查找我省旅游实用信息的重要平台。
(三)鼎力做好全省旅游新闻宣传工作
1、抓好中国旅游报浙江记者站工作,办好“诗画浙江”专刊。2012年累计制作专刊52期,版面220余个,发表文章900余篇,其中头版45篇。
2、办好浙江旅游手机报。目前,在每周一三五定期发布旅游政务信息的同时,于每周二四六推出了广受欢迎的地方旅游专辑。2012年,累计制作50余期县市旅游专辑。我局还努力将手机报的发送面扩大到7万人。目前,已经全面覆盖各地市分管领导、各县(市、区)党政一把手和人大、政协负责人。手机报已成为业内各级领导和广大从业人员及时了解行业资讯的主要路径。
3、积极争取新华快讯和新华全媒的支持,在拥有百万用户的新华社新媒体平台上开辟了浙江旅游栏目。日均发布浙江旅游资讯信息10余条。
4、围绕全省旅游中心工作,积极开展各项重大活动的宣传报道。特别是全省旅游重点项目的开工仪式、浙江旅游交易会、中国旅游商品博览会、国际旅行商大会等重大活动。
Ⅲ 帮忙规划下浙江省旅游路线
杭州必须住西湖附近,因为市区太堵车,景点都在西湖附近。满觉陇一带很多青旅回。
乌镇西塘选一个,古镇答都是一样的,很商业化,只能住在景区里面,一早一晚出来逛。建议找客栈的老板带你逃票进去。杭州都有巴士直达。
千岛湖舍去,就是一条河,取了个好听名字,在杭州到黄山的路上,除非你去黄山,否则完全没必要,还要走回头路。
横店更没意思,看景点不如电影好看。
普陀山是非常值得的,但是很远,要先去舟山,坐船上普陀。住在岛上,慢慢看寺庙。
第一次去浙江,这些地方足够你走半个月了。以后再去可以考虑温州,有楠溪江,雁荡山,泰顺县有好看的廊桥。还有宁波,那是个很有文化底蕴的地方。
Ⅳ 请问浙江有什么知名的旅游规划公司
旅游规划本质在于使旅游发展走上良性的发展道路,发展动力在于创新。选择时版对于地域要求不是权十分明显,重点在于规划实力及良好的沟通。远景设计研究院旅游规划专家指出:旅游规划创新并非无根之木,具体可以从市场、资源等方面入手。只要产品有新意,游客自然能够被吸引。
Ⅳ 试述浙江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西溪国家湿地位于杭州市区西部,距西湖不到5公里,是罕见的城中次生湿地。这里生态资源丰富、自然景观质朴、文化积淀深厚,曾与西湖、西泠并称杭州“三西”。 西溪,是目前国内第一个也是唯一的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
西溪之胜,独在于水。水是西溪的灵魂,园内约70%的面积为河港、池塘、湖漾、沼泽等水域,正所谓“一曲溪流一曲烟”,整个园区六条河流纵横交汇,其间分布着众多的港汊和鱼鳞状鱼塘,形成了西溪独特的湿地景致。
西溪之重,重在生态。为加强生态保护,在湿地内设置了费家塘、虾龙滩、朝天暮漾三大生态保护区和生态恢复区。入口处设湿地科普展示馆,园区内有三个生物修复池和一块湿地生态观赏区。西溪还是鸟的天堂,园内设有多处观鸟亭,给游客呈现出群鸟欢飞的壮丽景观。
西溪之美 美在生态。西溪国家湿地公园陆地绿化率在85%以上,共有植物262种,鸟类112种,各种鸟类占杭州所有鸟类总数的近50%。“千顷蒹葭十里洲,溪居宜月更宜秋……,黄橙红柿紫菱角,不羡人间万户侯”,营造了“十里梅花,百顷芦荡,千点白鹭,万年翠竹”的湿地美景。
西溪人文,源远流长。西溪自古就是隐逸之地,被文人视为人间净土、世外桃源。秋雪庵、梅竹山庄、西溪草堂在历史上都曾是众多文人雅士开创的别业,他们在西溪留下了大批诗文辞章。帝王将相如宋高宗、康熙、乾隆等也挥洒墨宝以表达对西溪的倾慕之情。据考证西溪还是越剧北派艺人的首演地。
西溪民风,淳厚质朴。每年端午节在深潭口举行的龙舟胜会,历史悠久,形式独特,被誉为“花样龙舟”。烟水鱼庄附近的“西溪人家”、“桑?蚕?丝?绸故事”、“西溪婚俗馆”、“西溪酿酒坊”重现西溪原居民的农家生活劳动场景,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江南水乡典型的民俗。
根据西溪湿地作为次生湿地、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的独特性,综合保护工程确定了环境优先,最小干预,修旧如旧,注重文化,可持续发展,以民为本等六大原则。
综合保护工程的第一步,就是减少湿地的人口负载和污染源。专家卜昭辉认为,这是改善水质的关键。西溪湿地核心区块原有517户农居,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根据总体规划,保留了约100幢建筑,进行削层、整修后,粉墙黛瓦的朴拙民居静静地点缀在自然环境中,总的建筑面积降至4.8万多平方米,容积率仅0.015。其他影响景观、建筑质量差、密度较高的农居,全部拆除。拆除建筑后留下的空地则恢复植被、补种植物。湿地内全部实行管网配置,污水纳管排放,目前水质已经逐步改善。
综合保护工程尽可能保存西溪原貌。像朝天暮漾、南渚湖等生态保存较好、面积较大的水面,都没有去“惊动”,延续其自身良好的生态系统。只是将部分封闭的小面积水体连通,利于物种在较大环境里自由交流,吸引水鸟栖息;将鱼塘壁的坡度由陡坡改为缓坡,有利于湿生植物生长,为过往鸟类提供更丰富的食物。
西溪游步道的设计和施工也颇费心思,采用了不规则的石板或碎石铺路,中间不打混凝土,这样能起防滑作用、方便游人,保护了典型地貌。清淤护岸时,用“贴”淤泥的办法来加固塘堤,用木桩巩固堤岸,而且特意选用可以自然的柳树桩。
其规划总面积10余平方公里,其中,面积为3.46平方公里的一期工程始于2003年8月,2005年5月1日建成并对外开放;面积为4.89平方公里的二期工程已于2006年5月正式启动,计划2007年10完工;三期工程面积为3.15公里,2008年正式启动。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总指挥黄春雷介绍说,首期核心景区最佳游客容量为2000人,今后将通过门票销售等手段控制入内人数。同时,为了让湿地保护更加规范、有法可依,杭州市已将“西溪湿地保护管理条例”列入今年的立法调研范围。
让更多人走近湿地文化,在保护和恢复西溪湿地自然生态的同时,上千年来西溪湿地形成的历史文化、人文景观以及独特的民俗文化,也值得保护。西溪湿地范围内有50年以上历史的老建筑一般不拆,像秋庵、烟水渔庄等庵堂别墅之类的重点文化遗迹,在科学论证基础上适量恢复。水乡渔火、龙舟竞渡等西溪民俗风情画,也要重现于世。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指挥部表示,将陆续选择部分世代居住在此的农户,迁回西溪湿地内,并组织农民耕种、养鱼,既保留了“活着”的农耕湿地文化,也可以承担旅游展示和服务功能。此外,河渠行舟、碧潭网鱼、竹林挖笋等民俗,极富江南水乡的田园气息,也有望成为游客参与度很高的旅游特色项目。
在我国,“湿地”的基本知识、保护常识还不为人知。湿地公园除了具有生态效应外,还有它的社会效应,可以成为青少年的特殊“课堂”,公众的“博物馆”。将来要开辟专门的展厅,让更多人走近湿地文化。
充分利用湿地景观,打造湿地环境知识教育的大课堂,科研科普是西溪适度利用中最耀眼的一颗明珠。未来的科研科普体系中,将重点突出“一馆、两中心、三区、四园、五站、六基地”,分别是湿地博物馆,科研中心、科普中心,朝天暮漾观鸟区、千金漾观鸟区、桃花滩观鸟区,湿地植物园、生态渔业园、西溪农事园、自然体验园,环境监测站、气象观测站、候鸟环志站、水循环实验站、野生动物救助站,物种培育基地、桃花基地、芦苇基地、柿树基地、竹子基地、梅花基地。
Ⅵ 浙江的旅游业资源有哪些特征
浙江省经济发达,人口众多,城乡居民比较富裕,旅游产业发达。众多的旅游指标如国内旅游人数、入境旅游人数、国内旅游收入、入境过夜游客、旅游外汇收入等均居全国前茅,是我国著名的旅游大省(详见表6-2)。
表6-2浙江省旅游业发展概况一览表
浙江的旅游业资源丰富、特色鲜明,可概括为古风民韵、丝茶之府、文化之邦、人间天堂和东南佛国等特征。古风民韵:浙江各地星罗棋布的水乡村落中,至今仍保存有许多明清时代、甚至更早期的古建筑、古民居、古村镇。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中国六大水乡古镇中,浙江就占有其中的三席——西塘、南浔、乌镇。丝茶之府:浙江全省盛产绿茶,有西湖龙井、开化龙顶等享誉海内外的知名品牌,全省的绿茶出口量占全国绿茶出口量的二分之一。浙北杭嘉湖地区,至今一直是丝绸的主要产地,有关种桑养蚕的风俗活动丰富多彩,许多习俗仍保留至今。文化之邦:浙江悠久的历史创造了辉煌的吴越文化。浙江大地上文物古迹比比皆是,杭州的六和塔、岳飞墓、飞来峰造像和宁波天一阁、溪口蒋氏故居等百多处文物古迹被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人间天堂:杭州,自然神秀,山水旖旎,素有“人间天堂”之美誉,是中国重点风景旅游城市和七大古都之一。旅行家马可•波罗赞叹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华贵之城”。东南佛国:我国的佛教圣地四大名山其一为浙江的普陀山,为观音道场。
Ⅶ 浙江省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现状分析
在旅游发达国家,观光旅游、度假旅游、乡村旅游构成三大重要板块,呈三足鼎立之势。我国的乡村旅游在市场需求的拉动下在全国各地蓬勃兴起、方兴未艾。尝到甜头、得到实惠的乡村纷纷扩大旅游规模,有力的示范效应又使许多乡村效仿跟进。借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强劲东风,各级政府非常关注“三农”问题与和谐社会的建设。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不仅是旅游产业的重要板块,而且是旅游业反哺农村的有效的途径之一。
发达国家或地区的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于二战以后,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之后,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向着内容更丰富的休闲农业发展,即不仅提供农产品,而且形成一个具有田园之乐的休闲区,这种“农业+旅游业”性质的农业生产经营形态,既可发展农业生产、维护生态环境、扩大乡村旅游,又可达到提高农民收益与繁荣农村经济的目的。
当前,我国的广东、北京、上海、浙江等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都市圈地区,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起步相对较早,发展较快,形成了一批很有特色的观光农业园区和乡村旅游景区,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1998年,国家旅游局把“华夏城乡游”作为旅游主题,使“吃农家饭、品农家菜、住农家屋、干农家活、做农家人、娱农家乐、购农家物”成为农村一景,使田园农家乐、花乡农家乐、果乡农家乐、竹乡农家乐、渔乡农家乐、湖乡农家乐等成为城市新宠;2004年我国的旅游宣传主题被确定为“中国百姓生活游”;2006年,全国旅游宣传主题定为“2006中国乡村游”,宣传口号为“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进一步把我国的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推向高潮。
大力发展高效特色农业,走特色农业、品牌农业、绿色农业、观光农业、生态农业的发展道路。既调整优化了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结构效益,又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了农业技术经济效益;还建立了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大力发展了农业龙头企业,提高了农业规模效益;同时,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实施农业精品名牌战略,实现了结构调优、规模调大、效益调高、农民调富的目标。2005年,尚田全镇农业总收入约1.6亿元,而“彩色农业”就占到了1亿元,户均约7000 元,“彩色农业”总收入比上年净增逾1000万元。
出游便利,次数多,方式灵活,可采取分时度假。城里人有闲,但闲不连续。从1995年开始,我国推出了“双休日”制度;2000年开始实现了“ 黄金周”制度。目前,我国全年的法定假日已达114天,约为全年的1/3。但这种休假是不连续的。随着“休息是为了更好的工作”和“工作是为了更好的休闲 ”的理念的不断深入人心,随着假期的增多和延长,随着带薪休假、奖励旅游的兴起,方便灵活、可分时度假的旅游形式下定会越来越受到欢迎。而“农家乐”因多处城乡结合部,恰恰能弥补这一需要。
以自住房进行经营,可根据营业需要进行改建或整修。我国的“农家乐”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没有形成大型的公司化经营的模式,大多还是以一家一户为主,营业面积和内容等比较方便灵活。如添加人造景观与娱乐设施等。
季节性较强。由于季节和农时的变化,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往往表现出较强的季节性。如花卉观赏、瓜果采摘等。
至少具有三个实际价值:
1、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农家乐”的兴起,开拓了农村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可以充分有效地开发利用农业资源,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一是转移了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农家乐”促使农民转而利用农村现有的空间资源和绿色资源,就地发展第三产业,拓宽了劳动力转移渠道;二是农户收入增强,拉动了经济的增长;三是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塑造良好的乡村风貌,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和环境质量。“农家乐”正是传统农业延伸的新尝试和农业自然资源的新利用。
2、加快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农家乐”是城乡文化的一个交汇点。“农家乐”的消费主体是城市工薪阶层,他们是现代文化和城市精神文明的主要载体,“农家乐”必将加深城乡相互的理解与认同,扩大农产品销售市场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扩大劳动就业。
3、推进旅游业的发展。“农家乐”是现代旅游的一种新形式,它丰富了旅游的内容,拥有其他旅游形式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它让游客了解农业生产活动,体验农家生活气息,享受农业成果,普及农业基本知识;它开拓了新的旅游空间和领域,使游客走进“农业”这一大世界,以减轻和缓解城市旅游地过分拥挤的现象,从而推动了现代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存在的问题
(一)跟风模仿、弃土从洋
由于缺乏规划,各地“农家乐”发展往往表现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景象,从而让游客产生“审美疲劳”,让游客觉得“农味淡了”的感觉。而实际上,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一定要注重“农家乐”的特色开发,突出“农味”,反映当地多彩的乡土文化、纯朴的民俗风情和恬淡的农家生活,避免恶性竞争。
(二)恶性竞争、无序发展
由于“农家乐”发展历史较短,业内统一规范尚未完全形成,多数从业人员“半路出家”,不少农家乐“土法上马”,热情过头,强行拉客,吃住安全无法保障,降价恶性竞争或抬价宰客现象时有发生。
(三)竭泽而渔、不顾后果
“农家乐”是富民产业,由于现在还处于发展阶段。不少业主或政府部门只把眼睛盯在收入或税收上,不但不注意“蓄水养鱼”,而往往不顾后果,竭泽而渔,有使“农家乐”旅游被扼杀在摇篮的危险。
Ⅷ 浙江省旅游发展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怎么样
浙江省旅游发展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是2013-07-01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内投资或控股的法人独资),注容册地址位于杭州市萧山区钱江农场(浙江旅游职业学院5幢406室)。
浙江省旅游发展研究中心有限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3300000728673169,企业法人毛水根,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浙江省旅游发展研究中心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是:旅游产业研究与信息、咨询,旅游项目规划设计,旅游市场营销策划,会展服务,企业管理咨询。
通过爱企查查看浙江省旅游发展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