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现在装配式建筑行业的发展概况是什么样的
近年来,我国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呈现出雨后春笋的态势,虽然短期内还无法与传统的砖混水泥房市场竞争,但随着国家相应政策的推行落实以及各省市纷纷出台的建筑产业化扶持方针,将推动国内装配式建筑产业链的快速向前发展,在未来我国楼房、工厂、学校、民宿将逐渐实现装配化,国内建筑产业装配化模式将会得到大范围普及。
目前我国装配式建筑市场中的两种主流结构体系分别为混凝土预制件结构(PC构件)、装配式钢结构。其中混凝土预制件结构使用在一些大型的水利工程、桥梁以及政府保障性住房项目,装配式钢结构使用在大型的电力厂房、展览中心、一至两层民用建筑、学校等建筑。与混凝土预制件结构相比,钢结构优势更明显,而它的优势来源于其设计安装流程上的独特性。
未来装配式建筑将在农村大放光彩
从行业开始发展至今,我国装配式建筑几乎全部覆盖在城市建设上,却没有真正得在农村发展起来。主要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各地政府以及相关建设企业在装配式建筑上的宣传力度较弱,没有在其深度上做文章,使得农村居民对于装配式建筑的理解只停留在概念上;另一个为广大农村居民也没有做到与时俱进:没有同步了解国家颁发的相关行业政策,以及对装配式建筑的知识与技术了解不够、市场行情不明晰。
因此,随着国家层面上的相关政策的推进以及广大农村居民变得越来越知悉市场行情,我国装配式建筑行业将会在广大农村大放光彩。
——以上数据来源于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装配式建筑行业战略规划和企业战略咨询报告》。
❷ 装配式构件一体化是国家重点发展产业吗
在1989年举行的第11届国际建筑研究与文献委员会的大会上,建筑工业化被列为当今世界建筑技术发展中的八大趋势之一。
内外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我国对预制装配式建筑的应用始于20世纪50年代,一直到80年代,各种预制屋面梁、吊车梁、预制屋面板、预制空心楼板以及大板建筑等得到了很多应用,但总体来说,我国预制装配式建筑的技术比较落后,建筑工业化整体水平很低,且存在着构件跨度小、承载能力低、整体性不好,延性较差等弊端。进入90年代后,由于预制装配式建筑自身在设计水平、构件制作的精细程度和装配技术落后等原因以及当时现浇混凝土技术的迅速发展,预制装配式建筑的应用特别是在民用建筑中的应用处于低潮,近十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以及预制构件的加工精度与质量、预制装配式施工的施工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高,预制装配式建筑的应用重新升温,并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
装配式建筑在20世纪初就开始引起人们的兴趣,到六十年代终于实现。英、法、苏联等国首先作了尝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国家以及日本等国房荒严重,迫切要求解决住宅问题,促进了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到60年代,装配式建筑得到大量推广。
优点:建造速度快,受气候条件制约小,节约劳动力并可提高建筑质量。
主要特点
大量的建筑部品由车间生产加工完成,构件种类主要有:外墙板,内墙板,叠合板,阳台,空调板,楼梯,预制梁,预制柱等。
2. 现场大量的装配作业,而原始现浇作业大大减少。
3. 采用建筑、装修一体化设计、施工,理想状态是装修可随主体施工同步进行。
4. 设计的标准化和管理的信息化,构件越标准,生产效率越高,相应的构件成本就会下降,配合工厂的数字化管理,整个装配式建筑的性价比会越来越高。
5. 符合绿色建筑的要求。
意义
有利于推进城市化进程。
有利于保证工程质量。
有利于降低成本。
有利于节能环保。
有利于转变建筑业生产方式。
参考文献:中国科技信息2014年07期-我国预制装配式建筑的现状与发展
❸ 如何推进和做好装配式建筑产业发展的建议意见
1、政府投资性项目为试点发挥示范作用。把握我国大规模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的时机,加大政府投资项目采用现代建筑产业化技术应用力度,带头采用装配式建造方式建造;市政、轨道交通及配套基础设施工程优先采用现代建筑产业化技术和产品,在立项和规划审批时明确采用装配式建筑技术建设。
2、制定出台配套优惠政策发挥推动作用。支持装配式建筑产业和示范项目用地享受工业用地政策,并优先保障装配式建筑建设用地需要;在规划条件中明确装配式建筑要求和奖励内容;享受招商引资项目各项优惠政策;财政配套对创建国家级和省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项目给予一定的资金补贴;在预售许可、容积率计核等方面予以优惠;享受节能减排专项资金的补贴;在物流运输、交通通畅方面予以支持。
3、制订装配式建筑技术标准发挥技术支撑。引导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和机制创新,推进住宅标准化、工业化建筑体系和通用部品体系的研究开发,逐步形成符合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等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产业化成套技术体系。以BIM技术为牵引,建立产业化建筑全过程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建筑产品全过程的追踪管理,完善质量追溯机制,推行产品部品质量终身负责制。
4、完善市场准入制度确保可持续发展。政府投资的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应优先采用总承包模式,以实现工程设计、施工、构件生产的一体化。建立装配式建筑生产企业名录制度,根据企业的投资规模、技术水平、生产能力综合考核后纳入名录,凡市辖区范围内的装配式建筑,都要从名录内抽取。
5、加强专业人才培育作为人才资源保障。鼓励企业开展建筑产业现代化技术研究,围绕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大力开展管理部门和企业相关人员的分类培训,积极培育适应预制构件生产和装配式施工的产业工人队伍,为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❹ 我国什么时候开始大力推进装配式建筑产业发展
因为装配式建筑是未来建筑的发展趋势,是一种无论从经济效益,还是从环境效益上来说都具有相当优势的一种现代化的建筑方式,也是我国建筑的未来发展方向。
❺ 装配式建筑产业发展建设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
装配式建筑是建筑业的一场革命,是生产方式的彻底变革,必然会带来生产回力和生产关系的变答革,我们需要整合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管理来适应这场变革。我国装配式建筑虽然市场潜力巨大,但是由于工作基础薄弱,当前发展形势仍不能盲目乐观。 主要面临六个方面的挑战:
1、设计技术体系还没有完善
2、关键技术及集成技术还没有成熟
3、成本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
4、体制机制还不够健全
5、舆论宣传还不够全面准确
6、行业队伍水平还有待提升
❻ 装配式建筑行业前景怎么样
中国装配式建筑行业发展概况分析
近年来随着装配式建筑的技术研究逐渐改善、劳动力成本上升以及国家政策层面上的扶持,我国正迎来装配式建筑发展的新阶段,根据住建部数据,截至2018年底我国新建装配式建筑房屋面积达到2.9亿平米,占全国新建房屋总面积的13.9%。
从产品结构来看,现阶段市场上生产的产品以PC结构为主,钢结构在发展的过程中仍未搭上行业高速增长的顺风车。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装配式建筑行业市场渗透率方面仍需大步追赶。
1、中国装配式建筑行业发展历程分析:迎来发展新阶段
我国的装配式建筑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最初是从研究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设计施工技术开始,逐渐形成一系列装配式混凝土建筑体系,至20世纪80年代由于人民居住需求的快速释放,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应用达到全盛时期。
90年代中期,由于对抗震的整体性和设计施工管理的专业化研究不够,装配式混凝土建筑逐渐被全现浇混凝土建筑体系取代,造成预制结构长期处于停滞状态。
但近年来随着装配式建筑的技术研究逐渐改善、劳动力成本上升以及对绿色建筑的呼声日益增强,我国正迎来装配式建筑发展的新阶段。
中国装配式建筑行业发展历程分析情况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以上数据分析来源于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装配式建筑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规划深度分析报告》,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产业申报、产业园区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解决方案。
❼ 中国装配式行业的发展进程与现状
近年来, 全国装配式建筑发展迅速,有望实现阶段性发展目标,即2017年住建部《“十三五”装配式建筑行动方案》确定的“2020年全国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15%以上”。
❽ 全国装配式建筑工作现场会指出了装配式建筑产业对推动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意义
发展装配式建筑的重大意义:
一是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需要;
二是实现建筑现代化的需要;
三是保证工程质量的需要;
四是缩短建设周期的需要;
五是可以催生新的产业和相关的服务业。
❾ 装配式住宅产业化有哪些优点
住宅产业化节能环保,建设速度快,质量有保障,是未来的一种发展趋势。
根据沈阳卫德建筑产业现代化研究院以往的住宅产业化项目经验,可以得出主要有以下六方面优点:
1、节时70%:最快5天建好一层楼
采用住宅产业化技术,最直接的好处是可以缩短项目工期。以云龙兴隆山公租房为例,该项目共有两栋18层的楼房,从进场施工实现主体封顶,总共耗时仅6个半月,最快的速度是5天建成了一层楼。据媒体报道,部门企业科实现一天之内组装一栋楼。
2、节省人力超5成:机械化作业,降低人力成本
从板材制作到后期拼接,可以全部实现机械化作业,节省大量人力资源。以兴隆山公租房为例,主体施工最高峰时泥工、钢筋工等加起来不超过60人。而同样规模的商品房项目要想达到同样的进度,至少要120人以上。
3、节地20%:通过设计优化提升空间和土地使用率
在组装过程中,可以对部分构筑物进行调整。室内空间适应性强,可以制作各种隔墙,分割室内空间,房间布置可以灵活多变,具有较大的适应性,达到降低公摊面积的目的。另外,在施工过程中,不需要搭建脚手架,可以在较小的面积内完成作业。
4、节水80%:用水少,还可避免扬尘污染
现场模板和现浇混凝土作业(湿作业)很少,避免水资源浪费,同时可以有效减少扬尘污染。
5、节能70%:建成后保温、隔音性能更好
传统建筑物,主要是在主体结构外面加上一层保温材料,这种保温材料比建筑物的寿命要短得多。而通过工厂定制的主体板材,在加工时就设有保温层,可以使房间内隔热、保温效果更好,达到节能的效果。采用外窗与墙板整浇工艺,还可以提高外墙整体隔声性能(可提高10分贝以上)。
6、节材20%:减少大量建筑垃圾
集成制造、一体化精装模式,最大限度减少了施工过程中一些材料的浪费,根据相关技术测算,每一百平方米住房可减少建筑垃圾5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