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产业大全 > 海口市产业发展现状

海口市产业发展现状

发布时间:2021-01-13 23:22:10

⑴ 同为发展旅游产业的三亚市和海口市,你觉得谁的实力更强

海口市的实力更强,毕竟海口的经济总量远超三亚市。

⑵ 《海口市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有关措施的函>的实施意见》

做好国际旅游岛建设的用地保障
国土资源部将采取五项措施保障海南国际旅游岛重点区域、重点项目的用地需求。
一是支持海南编制实施国土规划,统筹协调土地利用、城乡建设、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布局等规划,支持海南加强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建设;
二是合理保障用地指标需求。根据实际需要,优先保障国际旅游岛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民生工程、旅游等特色优势产业用地,保障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供地政策的重大项目必要用地;支持海南开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定期评估和滚动修编试点,科学加强规划管控;
三是对海南报国务院审批的重点项目用地,加快用地预审和土地征收与农用地转用审批。推进土地审批制度改革,对国家重点项目,除现行规定外,因季节原因有工期要求急需开工的工程,可向国土资源部申请先行用地;对突发重大灾害抢险救灾先行使用的临时用地,需要转为永久性建设用地的,使用结束后应及时补办用地手续;
四是支持海南规范发展高尔夫旅游项目。指导海南制定实施高尔夫球场用地审批管理措施,研究编制实施高尔夫球场建设专项规划。支持海南按照全国高尔夫球场清理整治工作的统一要求,妥善处理高尔夫项目历史遗留用地问题;
五是支持海南实行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的供地政策。实施“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高科技支撑”战略,对原土地使用者利用已取得的非经营性用地兴办新兴产业、高科技创意产业、高附加值农产品加工、清洁能源项目等产业的,可以协议出让、作价出资、租赁等方式供地。

积极稳妥推进土地管理制度改革
国土资源部支持海南政策创新,破解征地、集体土地流转、旅游用地管理以及用海用地管理衔接等方面的难题。
一是支持海南积极推进征地制度改革,按同地同价原则完善征地补偿机制,将失地农民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探索留地安置,确保失地农民长远生计有保障;
二是支持海南规范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将海南省作为土地权利立法试点,在海口、三亚、陵水等市县开展全国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改革试点,细化土地权利种类,明晰集体土地产权,保护权益,丰富权能,逐步实现集体土地权益;
三是支持探索新能源产业和旅游业等用地差别化、精细化管理。对符合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的主题公园等旅游项目用地,按建设用地、农用地或未利用地进行分类管理。对利用石漠地、沙地、石砾地等未利用地,发展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项目的,可合理确定供地方式。探索水面用地管理新模式;
四是支持海南省探索建立用海管理与用地管理相衔接的机制。依法依规开展围填海造地,有序开发利用海洋和滩涂资源。支持海南省依法开展西沙群岛和无居民海岛土地确权登记与地籍管理工作。

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和农村土地整治
国土资源部支持海南通过完善制度建设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通过项目支持促进土地整治。
一是支持海南省建立完善节约集约用地评价体系和考核制度。根据产业特点,依法合理确定出让年限和土地出让金支付方式,建立完善建设用地退出机制。支持海南做大做强省级土地储备;
二是支持海南省继续应用国务院有关政策,在核查确认基础上对原闲置地加快处置。支持海口市等有条件的地方,科学规划,开展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庄(“三旧”)改造试点,优化用地布局,盘活存量土地。对海口市2010年前国务院批准的城市建设用地,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不突破规划确定的城市用地规模和新增建设用地规模等条件下,经批准后可对建设用地位置进行适当调整;
三是支持海南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基地土地整治示范建设。支持建设海口市南渡江流域土地整治重大工程,争取将琼海市万泉河流域、大广坝灌区、红岭水库灌区、南繁育制种基地等土地整治项目列入中央支持的土地整治示范建设范围。支持海南省在严格控制试点范围和周转指标规模、切实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的前提下,规范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

加强地质调查与矿产资源勘察开发利用
国土资源部将通过省部合作机制促进地质勘察、通过资金和技术支持促进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
一是建立部省地质勘查合作机制。加大中央投资力度,统一部署海南省重点成矿区带地质找矿和地质环境调查评价工作;
二是支持海南推进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支持海南省加大矿产资源规划实施力度,开展石碌矿区资源开发整合,对贫矿、难选冶矿的综合利用给予资金和技术支持,支持开展综合利用示范项目和绿色矿山建设。

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
国土资源部将支持海南建立四大体系增强地质灾害防治能力、通过实施省部合作项目促进地质调查评价工作。
一是提高海南地质灾害防治能力。支持海南建立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综合治理和应急救援四大体系,加大中央资金投入,开展特大型地质灾害治理项目;
二是加快实施部省合作“海南国际旅游岛地质环境保障工程”。“十二五”期间,重点完成海南区域地壳稳定性、城市地质、旅游地质、地下水、地面沉降、海岸侵蚀等方面的调查评价,支持琼北盆地地下水和地面沉降监测网建设等项目。

加强国土资源基础保障和执法能力建设
重点通过加强海南国土资源管理的基础和能力建设,提高国土资源管理和执法水平。
一是加强国土资源基础工作。加大对海南省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快实施国土资源“一张图”工程,提升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化水平;
二是支持海南提高国土资源综合执法水平。支持海南用3年时间完成基层国土资源所硬件标准化建设;
三是建立干部培训和部省干部互派交流机制,国土资源部负责指导海南省国土环境资源厅对市、县、乡国土资源系统干部进行业务知识轮训,每年接收海南省国土资源系统干部到国土资源部挂职锻炼;
四是建立部省联络协调机制。加强对海南省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指导,促进国际旅游岛建设顺利推进。

⑶ 海口的农业发展状况是怎样的

海口市土地总面积.84平方公里,全市总人口222万人,下辖秀英、龙华、琼山和美兰等四个区和桂林洋、三江农场,共有22个镇、249个村委会、2757个村民小组,乡村总人口74.6万人。全市耕地总面积72.3万亩,其中水旱田39.6万亩。有效灌溉农田面积27.47万亩。

(五)农产品冷藏加工产业:有农产品加工企业830多家,其中: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45家。主要以果蔬加工为主,形成了果菜产业链、文昌鸡产业链、生猪产业链等三大产业链。我市还建设农产品冷藏保鲜库36家,总库容量6.38万吨,为社会提供5000多个季节性的就业岗位。

(六)休闲农业产业:已建成休闲农业园区65家,其中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24家;通过国家休闲农庄星级评定企业5家,其中五星级1家,四星级4家。休闲农业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带动了优质土特产、农产品加工制品、手工艺术品、交通运输、商业餐饮、文化娱乐等行业的发展,推动了我市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2016年接待旅游体验者约150万人次,经营收入约1.2亿元,直接从业人员3000余人,从事与休闲农业相关的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约6000人,带动农户4500户,户均年增收1.2万元。

⑷ 海口市为什么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海南建设的是国际旅游岛 传统工业等产业 污染大

⑸ 海口 农业生产结构

海口市“十一五”农业发展规划
“十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一系列的方针政策,坚持“富裕农民,服务城市”的方针,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加快农副产品生产基地等配套设施的建设,大力发展城郊型、加工型、服务型、科技型、生态型农业,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为了贯彻落实中央的战略部署,根据省、市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工作安排,切实履行的农业部门的职责,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大力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根据海口农业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和农村工作全局,抓住机遇,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认真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部署,在稳定粮食总产的基础上,坚持基本稳定荔枝、瓜菜、热作产业规模,提单产、增总产、增效益;扩大生猪、文昌鸡、香蕉生产,推进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加快建设出口生产基地,加大农产品出口;加速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打工经济发展。以推广科技、扶持龙头、搞活运销为手段,抓亮点、打品牌、上质量,提效益为重点,全面实现增产、增效、增收目标,为发展镇域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夯实基础。
二、农业发展定位、目标及
其保障措施
(一)优化农业结构,发展外向型特色产业,为发展镇域经济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夯实产业基础
1. 大力发展畜牧业。努力实现“十一五”期间畜牧业增加值每年增长12%的目标,着力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深化无疫区建设工作,加强无疫区四大体系建设。突出抓好重大动物疫病的内防外控。加强动物防疫,落实好村级防治员配备工作,改进传统防疫方式,提高防疫水平;加强动物检疫和监督工作,严把口岸检查监督关口杜绝疫病传入。
(2)大力发展畜牧生产。一是重点加快发展种猪场、规模饲养场、养殖小区和大力发展畜产品加工业。要在生猪产业有一定基础的演丰、大致坡、红旗、旧州、甲子、长流、大坡、石山、西秀等镇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在边远的旧州、甲子、东山等镇发展一批规模饲养场;禽类产业要引导大致坡、红旗、演丰、三门坡等发展文昌鸡,在西秀、长流等镇发展水禽(鸭)饲养。形成优势产业带。二是抓好种苗供应工作。重点指导和帮助规模种猪、种鸡场恢复和发展生产,并着手发展一批种苗场。落实市政府确定的重点项目,启动19个种猪场项目建设,构建我省最大猪苗供应基地。三是引导扶持发展龙头企业带动快速发展。以“公司(大饲养场)+农户”等形式发展一批规模较大的养殖场,结合农村沼气建设,发展一批小型养殖户和推广林下养鸡等灵活多样形式,发展家庭小规模养殖,并大力推广沼气综合利用,发展猪—沼—果(菜、热作、林木)等种养结合的生态型农业生产模式,以扩大畜禽生产总量和效益,推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同时,协调好畜禽产品加工项目尽快上马,以加速畜禽产业区域化和产业化进程。
2. 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充分利用省会城市的区优势,立足服务海口、面向国内大中城市,创办常年瓜菜基地和一批稳产高产的优质水果、畜禽生产基地。
一是着力抓好冬季瓜菜生产。每年保持13万亩的冬种瓜菜生产规模,且力争订单生产达到90%以上,总产达30万吨以上。要优化布局,重点引导南渡江沿岸各镇发展种植。抓好“早、适、促、实、良”。(早:早计划、早部署、早抓订单;适:根据订单适时下种;促:抓订单,以销促产;实:各区镇实实在在将面积及各项措施落到实处;良:推广良种良法,力争良种覆盖率达90%以上,塑盘育苗、薄膜(稻草)覆盖、保水保温等实用技术普及率达80%以上)。要创名牌促运销。近两年,我市永绿果菜营销公司“永绿牌”果菜在大陆市场已有一定知名度,今后要将其作为我市无公害骨干品牌来打造,以品牌促销售。同时要创新营销模式,在本市超市(或专售店)挂牌销售我市名、优、特农产品,特别是常年瓜菜基地产品,进一步扩大知名度。
二是加快发展荔枝、香蕉产业。荔枝、香蕉是我市水果产业的品牌,要在发挥优势,加强荔枝管理,努力提高产量的品质的同时,力争在“十一五”期间,香蕉种植每年增加1.8亩,至2008年达到省农业厅要求的10万亩以上目标,产量达到25万吨以上。实现面积、总产列全省首位。要在甲子、大坡、三门坡、红旗、云龙、旧州等镇,引导扩大种植,各形成万亩以上规模,要抓好良种良苗供应。力争年繁育良苗250万株,保障每年增加1.5万亩的种苗供应;要扩大香蕉下水田规模。引导农民利用半旱田、低产田、坡地种植,重点引导在六个乡镇相对集中发展,扩大区域种植规模;要加强示范推广力度。创办一批良种高产设施型标准化示范点,推广滴灌和流水线采收等标准化生产技术,并制订出高产标准化栽培规程;要创立生态型香蕉品牌。探索发展以沼肥综合利用为纽带的生态循环农业,打造生态香蕉品牌;要努力为市场营销大户做好协调、服务工作。培育和引进规模香蕉龙头企业,将分散经营的农民与市场连接起来,以销促产,提高产业化发展水平。要提高组织化程度。引导农民以自愿的形式发展经济合作组织(协会)以提高生产组织化程度。政策推动,政府给种植良种的蕉农适量种苗补贴,给新组建的经济合作组织适量的活动经费,增强其自主、自我发展能力加快出口农业基地建设。充分利用市政府对关于发展出口农业的扶持资金,制定农业生产贷款贴息和补贴管理办法,以贷款贴息的方式扶持龙头企业、种养大户,以畜禽、瓜菜、荔枝、香蕉等优势产业和加工业为外向型农业的切入点,分别创办出口型农产品示范基地,加强辐射带动,推进农业产业升级,转变农业增长方式。
3. 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发展。一是加强品牌建设,通过创办无公害瓜果菜、畜禽标准化示范点,带动我市无公害食用农产品发展,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二是制订和实施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加快标准化生产推广步伐。三是加强无公害农产品及基地的申报和认定工作,提高农产品质量水平,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高效益。
4. 加快产业化建设步伐。一是加强农村经济管理,深化农村改革,规范农业土地流转,通过吸引和培育龙头企业、推行“企业+经济合作组织+农户”等经营方式,促进畜禽、热带水果、无公害瓜菜等特色产业的发展,推动主产业的产业化经营水平。二是扶持创建瓜菜、香蕉、荔枝、生猪等几个主产业的经济合作组织(协会)示范点,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为镇域经济的发展奠定基础。
5. 抓好项目带动。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充分发挥省会城市的区位优势,筹建一个集农产品交易、展销、信息交流、冷藏保鲜为一体的多功能农业会展中心,以服务全市、带动全省热带高效农业发展。
6. 组织试点示范,认真总结推广。以落实省“实施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增收2000例示范村队”计划为切入点。对省政府确定的233例示范点,按照一村一品的原则,因地制宜,引导示范村发展经济。及时总结经验,积极探索不同地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培育一批做得实、学得了、推得开的新农村示范典型。
(二)加快农业科技推广和攻关,增强农业科技支撑能力
1. 加快良种良苗引进示范推广力度。实现瓜菜、香蕉、荔枝、水稻等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0%以上,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和产量。
2. 加强农业实用技术和新型农民培训。实施“十万农民培训计划”。一是加强实用技术培训。以广大农民为对象,组织专家深入农村,采取举办培训班、科技咨询、发放科技资料等方式推广农业实用技术,每年培训农民3万人次,每个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撑握1-2门农业实用技术,培养大批留得住、用得着的实用人才,大力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二是加强农业技术骨干培训。以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基层干部、专业户为主要培训对象,培训骨干5000名以上,加快骨干队伍科技水平的更新和提高,造就一批新农村建设带头人。三是开展新型农民培训。以市农民技术学校为主要培训基地,以农村初中、高中毕业生为对象,每年培训2000名,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3. 创新农技推广方式。继续抓好零距离“传、帮、带”工程。培养一批技双带户和双带党支部,提高他们的学习接受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培育一批农民群众看得见、学得着的农业技术辐射源。
4. 农业科技攻关。管好用好市政府每年安排的农业科技三项费,加强动物疫病防治、出口农产品生产及种业等的相关技术攻关,突破制约我市农业生产的技术瓶颈。
(三)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1. 抓好农产品检测体系建设。加快市农产品检验检测中心项目建设,完善市、区、镇、生产基地检测网络建设。强化农产品的监控检测,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能力。
2. 加强农资监管。坚持净化源头、标本兼治。大力抓好农业投入品及种子、种苗的生产和经营管理;深入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整治行动,推进放心农资下乡活动,积极探索农资产品质量监管工作经常化、制度化的有效形式。
3.加强果菜生产各环节的管理和监督。抓好生产源头管理,强化农业生产各环节的监管,防止农药残留超标果菜上市销售,使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保持全国36个大中城市的中上水平,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4. 加强无公害产品认证和产地认定。通过抓好无公害基地的环境监测和农业投入品的监管。“十一五”末全市认定无公害生产基地达到13万亩,认证无公害农产品25个。
(四)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大力发展打工经济
为适应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增强农民进入非农产业就业的竞争力。每年完成农民工培训1万人,转移就业5000以上,至2010年转移农民工6万人,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一是提高农民工就业技能。充分发挥市农民技术学校、龙华区就业培训中心及其他经确认的阳光工程培训基地的作用,扩大“阳光工程”实施范围,加强农民工就业技能培训,提高就业竞争力。并加大就业技能培训力度。二是努力拓宽就业渠道。坚持“立足本省,争取省外”的工作思路,挖掘省内外劳务市场需求,采取订单培训,提高转移就业率。三是加强转移就业管理。实行劳务培训、输出、市场竞争状况等信息档案管理,加强跟踪服务。四是加大宣传力度。树立打工致富典型,发挥带动作用。
(五)落实生态田园工程,积极发展循环农业
落实市委市政府确定的“生态田园工程”,坚持开发节约并重原则,积极发展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农业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理念,以节地、节水、节肥、节种、节能和资源综合循环利用为重点,大力推广一批应用节约型技术,扩大秸杆还田和保护性耕作的实施范围,鼓励使用有机肥,推进节约型农业发展;发展以生物质资源为主的农村新能源和新材料,促进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和非再生资源的节约利用,推动生物质经济发展。大力发展农村沼气。按照国家大力普及农村沼气的要求,在有条件的地方加快建设和普及户用沼气,“十一五”末,适宜农户沼气普及率达到30%,5000头以上规模化养殖场全面建设大中型沼气。实施以沼气这纽带的生态家园富民工程,通过沼气池建设带动农村改厨、改厕、改圈。推广沼气综合利用,创建一批生态瓜果菜生产基地,发展生态农业,“十一五”末,无公害农业生产基地达到12万亩,实现农民节支增收,净化生活环境,保护生态平衡,以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推动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以发展农村循环经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六)落实惠农补贴政策
继续推进各项农业补贴的实施,健全对农民直接补贴的机制,增加农民的转移性收入。抓好农机、良种补贴工作,提高农业械化和良种化水平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和向市政府提出增加补贴品种,提高补贴标准,扩大补贴范围的建议。

阅读全文

与海口市产业发展现状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