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说美国动漫发展的纪录片
美国动漫发展史
美国第一部动画片出现于1907年,至2002年为止,经历了个发展阶段。
1907~1937年是开创阶段。1907年,第一部动画片《一张滑稽面孔的幽默姿态》由美国人布莱克顿拍摄完成,美国动画片史正式开始。这一时期的动画影片只有短短的5分钟左右,用于正式电影前的加演,制作比较简单粗糙。这个时期的动画先驱还有温莎·麦克凯、派特·苏立文、弗莱舍兄弟等。麦克凯是美国商业动画电影的奠基人,他的代表作品有《恐龙》〈露斯坦尼亚号的沉没〉等。苏立文刨作了美国动画片史第一个有个性魅力的动画人物“菲力斯猫”。弗莱舍兄弟的作品有<蓓蒂·波普〉<大力水手>等。华特·迪斯尼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崛起,1928年他推出了第一部有声动画片<汽船威利号〉,1932年推出了第一部彩色动画片《花与树》。
1937~1949年是美国动画片的初步发展时期。1937年,迪斯尼公司推出了《白雪公主》,片长达74分钟,这在美国动画片史上是个史无前例的创举,继而推出《木偶奇遇记》《幻想曲》《小鹿班比》等动画长片。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迪斯尼公司停止了动画长片的拍摄,直到40年代末期才恢复过来。查克·琼斯创作的动画短片如《兔八哥》《戴飞鸭》等在战争期间也非常受欢迎。
1950—1966年是美国动画片第一次繁荣时期。这个时期,迪斯尼公司几乎每年都推出一部经典动画片,如《仙履奇缘》《爱丽斯梦游仙境》《小姐与流氓》《睡美人》,等等。其他的动画制作公司在迪斯尼公司的排挤之下纷纷关门停业,迪斯尼公司成为动画电影业的霸主。
1967~1988年是美国动画的蛰伏时期。1966年12月15日,伟大的华·迪斯尼因肺癌去世,迪斯尼公司陷入了困境,美国动画业也进入萧条时期。此时,电视动画逐渐发展起来,汉纳和芭芭拉是电视动画的代表人物,他们创作了电视系列片《猫和老鼠》《辛普森一家》等。整个70年代,只有数部动画片,质量也平平。80年代初,老一代的动画家都到了退休的年纪,迪斯尼公司努力培养新人,处于新旧结合时期,拍出了颇有争议的动画电影,如 《黑神锅传奇》等。80年代后期,迪斯尼公司开始尝试着利用电脑制作动画,1986年的《妙妙探》,第一次用电脑动画制作了伦敦钟楼的场面。同时,公司任用了专业的企业经理人麦克·艾斯纳接管了公司。
1989年,迪斯尼公司推出了《小美人鱼》,获得了极大成功,标志着美国动画片又一次进入繁荣时期,一直持续至2002年。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品很多,如创造了票房奇迹的 《狮子王》、第一部全电脑制作的动画片《玩具总动员》以及可以乱真的《恐龙》,等等。20世纪90年代末期,各个大制片公司纷纷涉足动画界,使这一时期的美国动画异彩纷呈。 据《美国动画大网络全书》(杰夫·伦伯格著,切克马克出版社,1999年,第2版)统计,自1911至1998年,美国共生产动画片2286部。
动画家主要有:温莎.麦克凯,代表作品有《恐龙》(1914)、 《露斯坦尼亚号的沉没》(1918);弗莱舍兄弟,代表作品有《小丑柯柯》(20世纪20年代)、《大力水手》(20世纪30年代)、《蓓蒂·波普》(20世纪40年代);华特.迪斯尼,代表作品有《米老鼠》(1928)、《唐老鸭》 (1934)和《白雪公主》(1937)、《小飞象》(1941)、《睡美人》(1959)、《幻想曲2000》等41部经典动画片;汉纳-芭芭拉,代表作品有<猫和老鼠》(1939)、《辛普森一家》(20世纪60年代)、 《杰特森一家》(20世纪60年代);凯利.艾西贝瑞,代表作品《小鸡快跑》(1998)、《埃及王子》(1998)、《怪物史莱克》 (2001)、 《小马王》(2002)等。
美国主要动画制作公司主要有:迪斯尼公司,成立于1923年,一直由华特·迪斯尼掌门,1967年华特去世后,由他的哥哥罗伊掌管,后交给华特的女婿米勒,在80年代雇佣职业经理人艾斯纳接管,使得迪斯尼公司重获新生;华纳兄弟公司,成立于20世纪20年代,20世纪30、40年代开始制作动画短片,1962年关闭了动画部门,直到20世纪90年代,又开始重新制作动画片;梦工厂,成立于1994年,由原迪斯尼公司高层领导人卡赞伯格、音乐界泰斗大卫·格芬以及著名大导演斯蒂文·斯皮尔伯格共同组建,从1998年开始陆续推出非常有票房号召力的大型动画片,欲与迪斯尼公司分庭抗礼,2001年出品的《怪物史莱克》获奥斯卡大奖。
1967~1988年是美国动画的蛰伏时期。1966年12月15日,伟大的华·迪斯尼因肺癌去世,迪斯尼公司陷入了困境,美国动画业也进入萧条时期。此时,电视动画逐渐发展起来,汉纳和芭芭拉是电视动画的代表人物,他们创作了电视系列片《猫和老鼠》《辛普森一家》等。整个70年代,只有数部动画片,质量也平平。80年代初,老一代的动画家都到了退休的年纪,迪斯尼公司努力培养新人,处于新旧结合时期,拍出了颇有争议的动画电影,如 《黑神锅传奇》等。80年代后期,迪斯尼公司开始尝试着利用电脑制作动画,1986年的《妙妙探》,第一次用电脑动画制作了伦敦钟楼的场面。同时,公司任用了专业的企业经理人麦克·艾斯纳接管了公司。
1989年,迪斯尼公司推出了《小美人鱼》,获得了极大成功,标志着美国动画片又一次进入繁荣时期,一直持续至2002年。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品很多,如创造了票房奇迹的 《狮子王》、第一部全电脑制作的动画片《玩具总动员》以及可以乱真的《恐龙》,等等。20世纪90年代末期,各个大制片公司纷纷涉足动画界,使这一时期的美国动画异彩纷呈。据《美国动画大网络全书》(杰夫‘伦伯格著,切克马克出版社,1999年,第2版)统计,自1911至1998年,美国共生产动画片2286部。
美国动画发展史编辑本段回目录
美国, 发展史, 动画
文章摘要:
在美国的电影教科书中,电影制作就是工业的理论认为,观众只是一个消费者,而不是艺术品收藏家。因此,美国动画电影不断尝试技术革命,同时正发展为一个利润丰厚的全新产业。
在现在,美国动画片早已风靡全球,通过对这些动画片的细致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美国动画片未来强大的生命力。
关键字:①美国动画产业中的突破
②战后美国动画发展史
③影响美国动画发展的人
④近期美国动画片代表
⑤
美国两大动画电影公司简介
⑥中国动画发展方向展望
⑦美国动画片前景
卡通,是英语"cartoon"的汉语音译。对于这个词的词源,有两种不同说法:其一是说它来自法语中的"carton"(图画);其二是说它源自意大利语中的"cartone"(纸板)。从卡通的词源上,我们就能够确切的获知,卡通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最早起源于欧洲。而在近代欧洲,有两个促使卡通出现的重要历史条件:首先,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壮大了市民阶层的力量,导致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其次,自文艺复兴运动以来,自由开放的艺术理念开始为社会所接受。这两个条件的相互作用,使得传统绘画走下了中世纪的神坛,日益接近平民的审美趋向,给以简御繁的卡通画提供了产生的社会基础。同时,作为市民阶层表达自身要求的手段,卡通画也被赋予了更为广泛的政治内涵。而让卡通风靡世界的却是大洋彼岸的美国人,他们拥有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依靠先进的技术,为一代又一代的孩子编织童年的梦。但仅仅是这些就能让美国动画片红遍全世界,并且经久不衰吗?让我们先从美国动画发展的历史中开始探索。
在美国的电影教科书中,电影制作就是工业的理论认为,观众只是一个消费者,而不是艺术品收藏家。因此,美国动画电影不断尝试技术革命,同时正发展为一个利润丰厚的全新产业。
好莱坞在〝卡通片〞的制作上,最近几年每年的投资都超过了20亿美元。从其发展趋势和规模上看,还引发了更大范围、更多领域的竞争。事实上,一个动画电影的革命正悄悄地进行着。
动画电影在过去的年代中,投入和利润的比例往往不成正比,失败的风险比其他电影大得多,可是近几年来动画电影却出现了飞跃的发展,它不仅在制作上的科技含量极高,而且被视为一个全新的产业,延伸到经济领域。现在,全球最大的电影公司如迪斯尼、梦工场、华纳等都已积极参加到这个领域的竞争中来。
提起迪斯尼,你会想到米老鼠、唐老鸭、白雪公主、狮子王……你会想到迪斯尼乐园,以及以这些卡通形象制作的各种玩具……是的,这才是一个完整的动画电影的概念。实际上今天的动画电影已经是个产业,它涉及的领域远远不止影院和碟片,它还包括:电视频道的开发和使用,巨大的游戏设计部门和产业,设置特色景点,开发专题旅游,还有音乐发行公司和各种不同类型小商品生产等等。
让动画电影产业蓬勃发展,既是每个大电影公司战略上的目标,也是表明其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更重要的是它将以生产的形式,检验大电影企业的智慧和决策。这次迪斯尼执行总裁换人,对未来动画电影的发展将起着划时代的作用。
如今史诗片要做到真实和赏心悦目决非易事,且不说制作成本花费上亿美元,就连影片上映后能否被观众认可,也是心中没底,常常是事倍功半。去年多部史诗片的失利就是证明。
然而,动画电影就绕过了这个棘手的问题,电脑科技的突飞猛进,使动画片的设计和发展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突破,由此将动画电影的制作水准提升到一个全新高度。目前正在拍摄的、表现人的双重性的《犯罪的欲望》(A Scanner Darkly)就是反传统的动画片,故事讲述了一个警察在侦办案件的同时,发现自己就是那个十恶不赦的罪犯。这样一个犯罪心理学范畴的故事,与以往动画片的童话世界完全不同,而它一开始就建立在电脑制作技术运用的基础上。
《机器人历险记》2005年上了北美院线排行榜的首位,它的总票房已经超过了1.5亿美元,全球发行以后很容易达到两亿以上的收入,它证明了人们对动画电影科技手段的接受和欣赏。
今天的电脑制作的技术已经进入非常人性化的时代,当你走进影院观赏一部动画片的时候,你几乎忘了它是虚拟的,因为它的精细程度远远超过你的想象,相反你会被那种前所未有的视觉效果震撼,在宏观和微观的世界中遨游。
在美国动画片的发展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不同国家的多种文化特征,从格林童话改编的《白雪公主》到美国的《人猿泰山》,以及分别取材自日本和中国的《幽灵公主》和《木兰从军》,迪斯尼一直以一种近乎苛刻的完美制作,阐述着各国古老的神秘故事。
翻开美国动画片的作品名单,你不难发现美洲大陆的故事很少,而来自世界各国的故事占到其95%以上,这不是制作人的喜好问题,而是对世界文化的开发和融合的认识。美国的历史不过200多年,缺少经典的故事,可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移民国家,与不同地域的文化都有接触,这使得美国动画片能走出欧洲〝宫廷〞,向不同的风格发展。
沃尔特-迪斯尼于1928年创造了米老鼠这一经典卡通形象,制作了电影史上第一部完整的动画影片后,〝米老鼠和唐老鸭〞的系列动画片,以机智诙谐的叙事风格,将不同国家的欣赏需求融合在一起,迅速在全世界掀起了热潮。如果说早期的动画片注重表现人类的智慧,那么后来的动画片就走入了对人类社会文化发展的重新评估。从近几年脍炙人口的动画片中,如正在我国放映的《鲨鱼故事》,以及《狮子王》、《玩具总动员》、《海底总动员》、《辛巴达七海传奇》等,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动画电影的音乐和色彩都极具地域风格。
值得一提的是全球发行的动画片《木兰从军》,影片的制作者将亚洲文化凝聚在这个故事上,使全球观众对中国诗歌的魅力有了更深的了解。影片以虚实结合的手法,夸张的东方式构图和含蓄美妙的东方音乐,使中国的诗歌风韵,在西方社会中引起关注和惊叹。
迪斯尼的动画霸主地位日益坚固,纵贯其漫漫的成长道路,无论是剧情,声效到动画制作,观众反响 ,算不上登峰造极,但也是当时其他公司所可望不可及的!让我们再来重温一下迪斯尼的动画历程。
战后的美国动画界,迪斯尼公司的霸主地位仍然无人能敌。在整个五十年代,迪斯尼公司先后推出了《仙履奇缘》、《爱丽丝梦游仙境》、《小飞侠》等童话题材作品,不但延续了迪斯尼动画的口碑,而且取得了良好的票房业绩。不过,迪斯尼并没有为成功而陶醉,反而不断摸索创新。他们先后推出了全真人演出的《金银岛》,以现实社会作为动画场景的《小姐与流氓》,以动物角色为主角的《101忠狗》,还有改编自历史传奇的《石中剑》等等。在1964年,迪斯尼公司推出了真人表演与动画相结合的电影《欢乐满人间》,一举夺得13项奥斯卡年度最佳提名。这一切都表明,迪斯尼仍然是一家拥有良好创新能力的动画企业。
在动画领域取得成功的同时,沃尔特又大胆的率领他的公司进军游乐场业。1955年,沃尔特在位于西海岸的洛杉矶,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主题公园——迪斯尼乐园。时至今日,分布在世界各地的迪斯尼乐园,已经成为了全世界热爱卡通的人们心中永远的乐土。
就在像迪斯尼这样的老牌动画企业坚持传统动画理念的同时,以UPA为代表的小型动画企业则开始尝试〝有限动画〞的制作理念。他们不再追求类似迪斯尼动画片的那种高成本、大制作的华丽场景,转而采用低成本的制作策略,并通过故事情节的精心设计和音响效果来弥补视觉上的不足。事实证明,这种前卫的理念是有价值的。特别是在电视作为崭新的大众传媒兴起之后,原本在电影院中放映的动画片,和其他类型的影片一样受到了强大的冲击。而凭借着〝有限动画〞的理念,动画片开始逐渐适应电视节目的播出要求,进而成为各大电视台争夺收视率的王牌节目。随着电视动画片市场的扩大,几乎所有的动画公司都把主要精力转向了电视动画的制作,电视机里的动画世界也因此而变得绚丽多彩。
到了二十世纪末,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兴起,动画片的生产和制作面临新的革命。迪斯尼公司再次充当了新技术的弄潮儿,推出一系列大制作的动画巨片,包括取材于安徒生童话的《小美人鱼》(1990)、根据阿拉伯古典名著改编的《一千零一夜故事》(1992)、根据莎翁名著改编的《狮子王》(1994)、反映早期北美殖民生活的《风中奇缘》(1995),以及第一部全部采用数字技术制作的动画片《玩具总动员》等等。这些动画大片的推出不但体现了迪斯尼驾驭新技术的能力,而且还引发了〝剧场传统〞的回归,人们不再守着家里的电视机而是买票到影院里去观看动画片。这是电视取代电影成为最重要的动画媒体之后从没有过的现象。另一方面,以〝梦工厂〞为代表的业界新锐也在与迪斯尼的竞争中逐渐崛起,不断为世界各国的卡通迷们奉上精美的〝动画大餐〞。
在迪斯尼,梦工厂,福克斯等动画公司令人惊叹的成就下,隐藏在幕后默默无闻工作的制片人更是立下了汗马功劳!对早期动画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是美国人温瑟·麦凯。他出生在美国的密西根州,早年曾经靠给马戏团、通俗剧团画海报为生,后来成为了报社记者和漫画专栏画家。1914年,麦凯推出了一部剧情动画片《恐龙葛蒂》(Gertie the Dinosaur)。这部动画片的推出,改变了此前在动画作品中的纯艺术倾向,把故事、角色和真人表演等组织成为互动式的情节,取得了相当好的效果。而憨态可掬的恐龙葛蒂,更是成为了名噪一时的卡通明星。继《恐龙葛蒂》之后,麦凯又制作了《露斯坦尼亚号之沉没》。这是第一部以动画方式制作的纪录片。
温瑟-麦凯的成功是具有象征意义的。他以自己作为漫画家的修养和积累,开创了一种重视角色的塑造、故事结构和通俗趣味的新型动画创作模式。
作为后来者的沃尔特是真正促使美国动画业走向飞跃的人。而我们也有足够理由认为〝沃尔特-迪斯尼是动画史上的第一位大师〞。
1923年,年仅22岁的沃尔特-迪斯尼告别了故乡堪萨斯,动身前往好莱坞寻求发展。那时的好莱坞是一片创业的热土,而此时的电影仍处在默片阶段,至于动画片也只不过是摆在电影开演前的助兴节目而已。在那里,他白手起家,以仅有的3200美元注册成立了〝迪斯尼兄弟动画制作公司〞。在沃尔特来到好莱坞的这一年,他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部动画作品——由真人和动画人物合演的无声动画片《爱丽丝在卡通国》。
在好莱坞的最初几年中,迪斯尼和他的公司渐渐的站稳了脚跟,但是在1927年沃尔特遭受了他事业上的第一个沉重的打击。这年,他创作的第一个广受欢迎的卡通人物〝幸运兔奥斯华〞被发行公司用欺骗的手段夺走,公司因此几乎陷入绝境。恼火而无奈的迪斯尼踏上了返回故乡堪萨斯的列车。然而,正是在这次返乡的旅途中,沃尔特的头脑中出现了一只活泼可爱的小老鼠。后来,沃尔特的夫人给这个崭新的卡通形象取了个响亮的名字〝Mickey Mouse〞!这就是日后享誉世界,为各个国家的儿童所喜爱的卡通明星——米老鼠。
米老鼠的出现,固然为迪斯尼公司提供了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然而,要使米奇和他的伙伴们成为人见人爱的超级明星,迪斯尼公司还必须有新颖的制作理念。而新理念的核心就是重视剧情的设计和不断创新。
在迪斯尼之前,动画片作为普通电影放映前的垫场节目,往往只看重视觉效果而不太注意故事情节的安排。迪斯尼的米老鼠系列则反其道而行之,在制作的初期就对作品的情节进行周密的安排,让短短七八分钟的小片子变得非常引人入胜,再加上制作精良的画面,迪斯尼的动画片一下子就甩掉了几乎所有的竞争对手。
除了先进的创作理念,对创新的敏感是迪斯尼的另一张王牌。20年代中后期,电影告别了默片时代,有声电影的出现引发了整个电影业的革命。沃尔特敏锐的察觉到了变革的来临,开始尝试制作有声动画片。1928年11月18日,作为电影史上的第一部音画同步的有声动画片,《汽船威利号》在纽约市的殖民大戏院隆重首映,并取得成功。到了1932年,迪斯尼又推出了第一部彩色动画片《花与树》(Flowers and Tree)。除了预料之中的轰动之外,它也为迪斯尼赢得了奥斯卡动画短片奖。五年后,即1937年,迪斯尼耗费数年时间精心打造的第一部全动画卡通剧情片《白雪公主》(Snow White and the Seven Dwarfs)上映。这是一部划时代的动画片,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而且因为这部作品所取得的巨大商业成功,使得迪斯尼的制作计划开始向长片倾斜。紧接着,在1940年里,迪斯尼公司连续推出了《木偶奇遇记》和《幻想曲》两部动画长片。其中,《幻想曲》更是被视为现代动画片的经典之作,推出伊始便获得了广泛赞誉。在不断推出新作的同时,迪斯尼的卡通明星阵容也不断扩充,除了米老鼠之外,米妮(Minnie)、布鲁托(Pluto)、高菲(Goofy)和唐老鸭(Donald Duck)等新形象也陆续出现在了迪斯尼的动画片中。伴随着不断涌现的优秀作品和卡通明星,迪斯尼公司终于在40年代初确立了它在卡通帝国中的霸主地位。
对于整个美国动画业而言,迪斯尼的成功具有巨大的示范和推动作用。由于动画市场的扩展,许多新动画公司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成立,此时的好莱坞已经是全美、乃至全世界动画业的中心了。凡-伯伦制片厂(Van Beuren Studio)就是这些新动画公司中的一员,在他的旗下同样聚集了一批优秀的青年动画家。在30年代后期,这家公司推出了著名的系列动画片《汤姆猫和杰瑞老鼠》(Tom and Jerry),并获得成功。另一家有影响的动画制作机构是华纳制片公司在1934年创立的动画部,主要作品包括:《猪豆子》(Porky and Beans)、《达菲鸭》(Daffy Duck)、《邦尼兔》(Bugs Bunny)等系列动画片。与迪斯尼的米老鼠一样,它们也都是尽人皆知的卡通明星。
然而,在迪斯尼辉煌的成功里,危机也在悄然孕育着。成立之初的迪斯尼公司,以艺术和创造为信条网罗了大批一流的动画人才。但是,随着公司的不断发展壮大,迪斯尼的艺术风格也逐渐趋于固定,迎合观众和市场的需求成为了节目制作的基础和前提。更重要的是,迪斯尼的员工越来越感到,公司的繁荣并没有给他们带来预期的收入增长,不满情绪开始在迪斯尼的内部蔓延。到了四十年代初,迪斯尼公司属下的动画家们开始筹备成立工会,希望以此来与公司高层对抗,争取提高报酬。可是,高层的态度似乎要比想象中的更为强硬,由此也引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口水战〞。最终,许多公司的业务骨干负气出走,并合伙成立了〝美国联合制片公司〞(United Proctions of America,简称UPA)。
虽然经历了许多波折,但是沃尔特-迪斯尼和他的公司依然是那个时代无可辩驳的成功者。今天的迪斯尼已经成为了世界性的〝娱乐王国〞,这也从另一个角度上证明了沃尔特的理想和成功是超越时代的。
将近八十年的好莱坞动画电影发展史中,美国动画长片在选材和迎合观众口味方面不断作出努力。20世纪90年代,新的动画技术的诞生和风格不同的制作理念使得动画电影市场异彩纷呈。
各路英雄汇集于此,刀光剑影中精彩纷呈,赏心悦目的动画片层出不穷,这大大的福利了现代或是以前观众的视觉,听觉!各大动画公司谁主沉浮对于观众来说似乎以不那么重要!无论是迪斯尼还是梦工厂,又或者是福克斯,他们的丰功伟绩则在于诞生于旗下的令人记忆犹新的动画!让我们再次来感知一下他们这些年努力下的风风雨雨!精彩的瞬间!
故事描述在美丽的澳洲大堡礁海域中,活泼好动的小丑鱼尼莫,不幸被专门收藏观赏用鱼的潜水人士捉到,被卖入悉尼一间牙科诊所中,成为鱼缸中众多观赏鱼的一分子。尼莫开始必须面对一群陌生又怪异的新朋友,还得担心如何能与父亲老爸团聚;而另一方面,心急如焚的老爸决心要远度重洋试图找到尼莫,沿路上还遇见了热心助人,但只有短暂记忆的帝王鱼多莉。他们不畏艰险踏上了营救尼莫的惊险旅程;
这是一部制作精美,色彩艳丽,场面宏大,故事感人的电脑动画巨片。片中电脑制作的角色和景物异常逼真。而全片的故事更是充满了悬念,历险,亲情,友谊等诸多元素,对各个年龄层次的观众都有巨大的吸引力,可以说是迪士尼和皮克斯动画有史以来最成功的电脑动画影片。
《海底总动员》的导演是《虫虫特工队》安德鲁·史坦顿。史坦顿勇于挑战自己,除了精采的故事内容之外,史坦顿还刻意挑战所有计算机动画师最恐惧的一件东西:水。根据《海》片的制片人之一葛翰华特斯表示:用计算机动画“表达水面之下的活动是一项艰巨任务”。因为水是透明的,水面、潮流、折射的光线以及水里物体的距离感都非常难以表达。因此以往几乎没有任何计算机动画影片敢将故事设定在水面下发生,就算是有表现水的感觉,顶多也是下雨或是几滴水花罢了。这次《海底总动员》特别挑战“水”这个元素,千万不要不信,短短的预告片当中所有的一切水面上、水面下甚至是海平面的感觉都是计算机做出来的。
Ⅱ 求解析国产纪录片与国外纪录片的差别或差距,希望能用具体数据来体现!越详细越好。。。高分悬赏!~
国产纪录片中的“大片”:《故宫》、《圆明园》、《森林之歌》、《大国崛起》
2011年,随着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和北京高清纪实频道的开播,中国纪录片频道已达7个;市场总投资约为8亿元,总收入超过10亿元,纪录片行业温度明显提升。但与此同时,相当数量的纪录片人仍在赔本赚吆喝,国产纪录片的“钱途”至今还是一件让人纠结的事。
中国纪录片高产量、低收益
据《2011年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显示,2011年中国纪录片播出总量约为5.8万小时,其中首播量约1.6万小时。据统计,2011年中国纪录片市场产品自制约占48%、外购改编占15%、国外供片数量占37%。这意味着国内去年自制纪录片总时长近8000小时。
面对中国纪录片如此之高的产量,就连美国两大老牌纪录频道都望尘莫及。报告显示,美国探索频道每年节目制作量仅800小时,美国国家地理频道每年节目制作量更低至400小时,而央视纪录频道一家每年首播节目就高达2190小时,扣除约三分之一的引进节目,依然存在1460小时的节目制作量。
“中国纪录片大都是低端制作。低端制作是自杀式的制作,所以这么多产品居然找不到多少适合纪录片频道播出的内容,这就是一个巨大的现实落差。”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中心主任张同道表示,这几年来,业界已经做了非常悲壮而且勇敢的冲锋,但是我们的处境并不乐观,简单可以概括成:局部的出击、整体的沉默、基本的市场模式还没有形成。
事实上,高制作量和播出时长并未给中国纪录片带来理想的收益,特别是纪录电影。根据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的数据,尽管2011年获得公映许可证的纪录电影已经由2010年的16部增至26部,其票房在130亿元的电影总票房里却仅占3000万元,其中超过2700万元还进了法国纪录片《海洋》的腰包。2011年14部有票房数据的国产纪录片里,获得最高票房的《归途列车》票房不足4万元,其他影片区区数百元的票房更是触目惊心,与2010年度《复兴之路》200万元和《外滩轶事》50万元的票房成绩相差甚远。
观众群体需要培养,市场也是如此。目前国内一年上映的纪录片电影仅有一二十部,根本谈不上什么规模,有的纪录片即使幸运公映了,在影院也是“几日游”。院线难进,纪录电影在国内电影市场上回收成本的念想也每每沦为奢望。国产纪录电影去年总票房只有200多万元,没有一部通过票房收回投资。
期待纪录片院线的建立
难道纪录片只有文化价值而缺乏产业价值?如何破解当前中国纪录电影的市场困局?
据了解,去年美国有超过300部纪录片在纽约的院线上映,票房前三名《非洲大猫》、《生来狂野》和《哈勃望远镜3D》,票房均超过1000万美元。其中,有相当比例的影片是在专门的纪录片院线放映的,但目前在国内,类似这样的纪录片院线还是一个空白。
中央电视台副台长、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厂长高峰表示,该厂正在筹划纪录片电影院线的建设。他分析说,目前在国内院线,即使是来自国外的珍贵纪录片,也很难从商业剧情片中挤出黄金档期,“我们建设专门的纪录片院线,就是要尽量做到与商业电影互不干扰。”这个计划让不少纪录片人看到了一线希望。
同样给人希望的是近来电视纪录片的一系列利好。相比纪录电影的惨淡收益,电视纪录频道似乎已经提前看到了自己的“钱途”。据了解,去年全国各个纪录频道的节目广告销售收入提升明显,行业整体收入涨幅高达20%至30%。其中,央视纪录频道2012年的广告招标已突破两亿元。有数字显示,美国探索传播集团2011年总收入为42.35亿美元。尽管参照国外同行的成绩,中国纪录频道仍有不小差距,不过,随着视频网站全面加盟纪录片采购市场,国产纪录片也迎来了新一轮商机。中国网络电视台、搜狐、爱奇艺等网站纷纷设立纪录片频道,大规模收购纪录片,网络还尝试与纪录片融合,创造新样态。贾樟柯依托网络传播策划《语路》系列纪录片计划。崔永元《我的抗战2》不仅选择网络首播,还与企业进行网络互动。据悉,目前网站收购纪录片的价格也正在水涨船高。
纪录片的“大片”带来清新气息
在张同道看来,中国纪录片最近几年在传播方式上有一点觉醒,那就是大片的出现,“大片的出现必将给中国的纪录片带来清新的气息,以《故宫》、《圆明园》、《森林之歌》、《大国崛起》为代表的一批大片,为中国纪录片带来的市场拉动是不可低估的,在沉睡了这么久之后,这些大片凭借自己的力度赢得了观众对纪录片的重新关注。”
张同道说,2011年纪录片市场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大片投资升温,社会资本开始规模进入纪录片制作,纪录片价格从每分钟30至50元升至100至200元,价格向价值缓缓靠拢,尽管差距依然遥远,但行业标准正在逐步建立。
《2011年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指出,2011年中国启动了纪录片产业化引擎,可谓产业元年。随着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开播以及地面纪录频道逐渐分化发展,社会各界对于纪录片的认知发生变化,一些地方政府、大型企业与社会机构发现了纪录片的力量,社会资本涌入纪录片行业。民营传媒机构趋于活跃,纪录片制作量与交易量明显提升。
也是在这一年里,央视纪录频道开播并面向社会公开招标,各地纪录片频道购片活跃,撬动纪录片运营机制由自产自销向制播分离的市场机制转化。“但要撬动我们纪录片的市场,最核心的元素是来自于市场的投资行为。”在张同道看来,只有投资才有约束,才有期待,才规定你必须走什么方向,也只有市场才能撬动真正的大众影像。
Ⅲ 动漫产业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日本漫画家:萌系当道,内涵已死
(日本漫画家赤松健评论)
美国游戏产业人:日本动画领先我们5年,就如我们的游戏领先日本5年一样
(美国的漫画虽然还不错,不过动漫产业还是远远不能与日本相比的,EA发言人)
韩国人:其实日本很多动画的创意都是我们的思密达。
(韩国动画和我国动画的现状差不多,制作水平低,并且不重视)
国内XX部:大力发展低龄动画,提高儿童娱乐水平
(国内相关部门从来就没真正的从动画效益或其潜在效益上考虑过动画)
日本动画,仔细看着,一年跟着一年,一年不如一年,就是因为现在动画太过急功近利了,虽然日本动画还能维持着一个强势的阶段,但是产出一部深刻的动画的概率会逐渐趋于0,令人失望。
我会从动画发布的Blue-ray或DVD的销量来考虑动画的发展。虽然销量增加,但并不能成为否认日本动画衰退的证据。(考虑到社会发展水平)
Ⅳ 关于美国的纪录片和书
美国是政府资助的电台,经常拍关于美国的有教育意义的纪录片,因为拍的太多了,PBS精选了拍过的一些搞了个大合集《PBS:美国印象》,共有几百集PBS拍过的关于美国的纪录片,涵盖各个领域。我知道的是很多,但是不可能所有的纪录片都知道,我在推荐你几部关于美国的纪录片:Foodinc.amongjobs,可以经常上一些美国媒体网站(有时会有媒体的一些偏见,吸取精华就行。)可以经常到一些纪录片网站逛逛,比如纪录片之家,纪录片部落,奥视纪录片,搜搜美国电台拍的纪录片。美国比较大的媒体、电台有:npr(Nationalpublicradio),pbs(publicbroadcastingservice),natgeo(natinoalgeographic),FOXradio,这些网站逛逛也是能了解美国的,政治,经济,娱乐,科技,教育都有。
我尤其推荐KenBurns的纪录片,他个人对于美国历史十分热爱,几乎到达了专业的程度,他拍的个个都是经典,值得一看,尤其对于我和你这种人群。
KENBURNS拍过的纪录片有:
PBS美国国家公园全记录AMERICA'SBESTIDEA:THENATIONALPARKS
PBSDUSTBOWL
PBSTHEWAR
PBSTHECIVILWAR
PBSTHEPROHIBITION
PBSTHECENTRALPARKFIVE
详情参照维基网络,部分内容PBS的《美国印象》亦有收录。
资源请到网上搜搜,美国印象资源网络能搜出来。其他的如果搜不出来我私信给你。
书的话我看的也不是太多,去年我们美国的教授给我们看的是《Theunfinishednation:》(一个建设的国家:美国简史),AlanBrinkley编写,被各大美国大学作为美国历史教科书,淘宝上有电子稿卖。
另外我本人自己买了一本《美国概况:美国社会、历史与文化》,东南大学出版社,江宁康主编。
当然看美国的文学著作也是能很好的了解美国的文化的,虽然美国的历史不是很长,但是也涌现了很多的文学作品,比如
《麦田里的守望者》、《白鲸记》、《瓦尔登湖》(这本是我最喜欢的作品)
扫码有更多惊喜哦~
Ⅳ 国外关于纪录片的真实性都做过哪些研究
内容分析法 将记录片按照编码表的形式罗列出来
总结其真实性 等
Ⅵ 有没有美国或者欧美发展史 政策和经济方面的系列片,或者欧美各大公司的发展史
书籍:《为什么是欧洲》 《世界经济史》 《资本战争》
纪录片:《大国崛起》
Ⅶ 求反映美国近几十年发展的纪录片
美国历史频道《我们的故事》应该是关于美国的水平最好的一部 其他的还真没见过。
Ⅷ 介绍美国的纪录片
中文名: 历史频道 美国:我们的故事
英文名: History Channel America The Story Of Us
2010年4月,America: The Story of US「美国专:我们的故事」在美国的历史频道首映。属这是一部12集的史诗纪录片,收视率超过了绝大部分美国虚构电视剧。它全面使用电脑CG,把阿凡达式的视觉效果和好莱坞式的表演技巧引入纪录片,令人目瞪口呆,忘记这是真实的历史。
第一集的第一组镜头就把人牢牢吸引住了。深蓝色的水底,一条大鱼游过,随后从水下看到一艘船缓缓驶来。在一个俯瞰船身的镜头之后,摄像机加速度向着美洲大陆飞行,镜头前领飞的是一只美国兀鹰。
这部纪录片的叙事采取了画外音叙述,演员表演,嘉宾评论三种历史纪录片常用的方式,并把这三者巧妙地穿插在一起。给演员的镜头频繁使用特写,过肩,偷拍等纪实风格,与现代影像语汇契合,同时又跟历史虚构片保持了距离。
CG在片子中运用得出神入化,镜头时常拉出事发地,一直拉到俯瞰地球为止。在前两集中还多次使用了黑客帝国曾经用过的子弹时间特效,以表现军事冲突的紧张与暴力美学。
楼主感兴趣的话可以在电驴下载
Ⅸ 美国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状况
摘要:自从广播电视诞生以来,世界各个国家都先后发展了广播电视产业。随着现代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广播电视逐渐打破了疆域的界限,呈现出跨国传播的新趋势。然而受不同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每一个国家的广电产业都有不同的特点。本文从美国广播电视产业的发展历程中选取几个重要的节点进行分析,对当代广播电视的总体格局和演变趋势进行展望。
关键词:美国;广播电视;历史;发展
美国是世界上广播电视最发达的国家,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是传媒行业研究和参考的内容,其在很大程度上预示了广播电视产业的基本走向。美国的广播业由私人电台发展而来,可以说从创始之初就打上了商业化的烙印。
一、“三国演义”:三大广播公司的成立
美国一些从事通讯产品的企业是美国广播产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世界上第一个广播电台KDKA就是西屋公司为了刺激公众购买收音机而创办的。美国早期的广播电视业基本上被几大广播公司垄断和瓜分,按照成立的时间,依次为全国广播公司(1926)、哥伦比亚广播公司(1927)和美国广播公司(1945),美国广播事业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三家广播公司明争暗斗的“三国演义”。三大广播公司的诞生标志着广播成为大众传播媒介,20世纪30~40年代,广播迎来了它的黄金时代。政党竞选、国际时局、战况消息、企业广告都靠广播传播,三大广播公司形成的电台网络使广播超过报刊覆盖全国。广播的内容更加丰富,囊括娱乐节目、肥皂剧、探险剧、新闻、音乐、体育报道,全家人围坐在一起收听广播节目,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也成为美国梦的真实写照。
二、风起云涌:特殊时期的媒介功能
从1933年开始,美国经济进入大萧条时期。经济危机却给广播业带来了新机遇,对于处在贫困边缘的美国人而言,广播是主要的解脱途径。听听笑声、歌曲,是脱离现实绝望的有效方式,喜剧演员占据了广播节目的主要地位。为了获得美国人民对政府的支持,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利用“炉边谈话”节目,通过收音机向美国人民进行宣传推行新政、复苏经济,使民众对政府恢复了信心。广播新闻越来越多,成为广播媒介的主角。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广播被充分运用,有效地提高了国家士气。战争使广播发挥了重大的宣传作用,而且也造就了一批著名记者。1935年,爱德华•默罗加入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成为一名广播记者。1940年8月,默罗第一次对战争进行现场直播,他在采访中的勇气和创造力也为全世界新闻行业树立了典范。
三、山呼海啸:电视的迅猛冲击
30年代末电视系统走向成熟,1941年NBC、CBS分别取得电视牌照,成为第一批商业电视台。二战结束后,电视业得到了近乎山呼海啸的发展,电影、广播、报纸、杂志、剧院、酒吧等无不受到电视的迅猛冲击。当时一位美国的著名作家威廉•曼彻斯特在文章中曾这样描述一个普通的美国家庭:“现在他们并排地,而且常常并肩地坐在一起,看上几个小时电视,连目光都很少交换。如果他们交谈,也是气鼓鼓的,为这个或那个节目的好坏而争吵。”1963年,总统肯尼迪遇刺,电视报道成为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人们在目睹国内外一幕幕重大事件的同时,也看到电视新闻的巨大力量,三大广播公司开始把重心转向新闻。电视新闻设节目主持人,虽然这个设置并不罕见,但是高声望和强能力的主持人是美国电视新闻的一大特色,其主持人是能播报的播音员、是能采会写的记者、是有表演天赋的演员,更是具有广博学识的学者。
四、影像世界:全天候新闻媒体的崛起
80年代之后,美国媒体的发展主要是以CNN(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为代表的全天候新闻媒体的崛起。人们身处信息时代,对于信息的需求量越来越大。CNN抢占先机,一周7天、一天24小时地滚动播报新闻,把全世界各地的新闻源源不断地提供给全世界受众。CNN对于电视媒介、电视理论都有很大的影响,人们认为它重塑了新闻的概念:过去已经发生的事情,改为正在发生的事情。也有人评论CNN为了追求及时、逼真和现场感,其报道过于肤浅琐碎,常常模糊了娱乐和新闻的界限,让世界看上去像一场“没玩没了的喜剧”。其次是美国的广播电视业和其他产业的整合,并发展为跨国、跨行业的全球化信息产业集团。基本上全球比较大型的传媒公司的母公司都在美国,如跨国媒体企业:时代华纳集团、迪士尼集团、新闻集团。媒体在资本环境中的竞争和兼并涉及范围包括书籍、报刊、广播、电视、电影、音乐、广告等,几乎涵盖了所有的信息传播形式,真正实现了跨媒体经营,从每一个途径争取受众,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并将全球市场视为目标,形成强大的产业链。这也集中体现了当代电视的总体格局和演变趋势。
五、网络时代:广播电视的全球化浪潮
如今,在卫星传输和因特网的技术支持下,广播电视的传输几乎实现了无边界。很多国家开始重视广播电视产业是否具备全球导向力与吸引力。CBS、FOX、CNN报道的新闻节目成为世界各国效仿的样板,综艺节目《美国偶像》《全美超模大赛》《荒野求生》纷纷出现各国的“本土版”,美剧《越狱》《老友记》《绯闻女孩》人们耳熟能详。此外,MTV频道的流行音乐、ESPN频道的体育直播、Discovery频道的纪录片都具有全球影响力。就美国而言,成为世界超级大国更依赖强大的文化产业,包括好莱坞电影公司、跨国传媒巨头,其以英语和大众传媒为主要载体,主导世界的传播意识形态,形成强大的传播力。由于美国文化产业的强势地位,人们常把全球化等同于美国化,当好莱坞影片在全世界的院线上映时,当美国流行的电视节目在世界各地如火如荼传播时,人们很容易把两者等同。虽然优胜劣汰是自然法则,但物种丰富更是精彩的源头,因此广播电视的全球化浪潮不是全球单一化、美国化的过程,而是尊重差异性、本土化的过程。世界各国在学习和模仿的同时也要保护本土的广播电视产业,保持民族的独特文化传统,在全球化的过程中避免贴上“美国化”的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