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产业大全 > 丝绸产业对外发展论文

丝绸产业对外发展论文

发布时间:2021-01-11 21:19:09

『壹』 中国丝绸业的发展现状(要详细)

丝绸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的积淀,是华夏文明的见证和骄傲。在新世纪,丝绸又被赋予了新的理念和内涵,传统而又现代的技术演绎,使丝绸产品不断推陈出新。

丝绸素有纺织世家“皇后”之称,象征拥有者独特地位,体现穿著者典雅品味。尽管丝绸仅占纺织纤维总耗量千分之一,属纺织大家族中的小行业,但80%用于出口的中国丝绸业被列为2004年度中国典型出口导向型产业,其原料资源得天独厚的优势及产品颇强的国际性均无与伦比。

然而,中国在开发丝绸产品之多元化及其多样性方面与世界纺织先进、发达国家相比,尚存距离,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变革进程中,进一步繁华业已辉煌了数个世纪的“丝绸之路”乃当务之急,更是必由之路。

中国丝织行业之生产设备及其技术在近几年中获得了全面升级,发展历程可概括为从喷水到喷气、从单喷到多喷、从平机到提花、从中速到高速。

无梭织机发展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嗣后,喷水、剑杆、片梭、喷气及多梭箱等织机机型陆续面世。80年代后,无梭织机与电脑、传感技术和变频调速等现代化尖端科技结合,进一步强化了此类织机对小批量、多品种生产的适应性,同时也全面提升了产品外观与内在质量。

近年来,随着中国丝绸行业工艺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科技创新步伐也得以加快,尤其是电脑、电子商务平台和现代化信息处理获得全方位充分利用。最典型的实例是,电脑的普及使得缫丝工艺彻底淘汰了沿袭百年之久的立缫车,进而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丝绸行业自动缫丝的水平。

江苏盛泽是闻名遐尔的绸都,在设备更新上堪称中国之最。80年代盛泽从国外进口大批先进的丝织印染装备,还同时引入了世界一流的现代高新技术,进而获得了新的发展动力。目前,盛泽已经拥有六万余台无梭织机,成为中国无梭织机密集度最高的丝织生产基地。

国外丝绸进口设备普遍采用电脑程序控制。从市场信息到产品的花样、色彩、织物结构的设计,从缫丝到织绸、印染等生产和管理领域,都能找到电脑的身影。利用电脑监测和辅助手段,可充分实现小批量、多品种的企业经营模式。机电一体化更成为国际纺机发展主要特色,几乎所有提花机和大圆机等都已安装了电子提花装置。

而今,丝绸加工设备在中国乃至世界仍面临的问题是,怎样圆满解决远古与现代的结合、传统与创新的结合、继承与开拓的结合、流程与科技的结合、电子与织造的结合、印染与环保的结合、优质与效率的结合、发展与生态的结合和品种与实用的结合,适应配以高速引纬率、积极式送经、快捷换轴、新颖开口式、超宽织机幅、可编化程序、智能化控制、微电子技术和高自动化水平的织造机械,包括集机、电、液、气一体化的现代整经技术等前道装备以及微悬浮体染色、数码印花工艺、生物酶处理与等离子加工等后整理装置。

其中,丝绸生产装备的可靠性是关键,可靠性是国产设备与国外先进水平差距的症结所在。

当前,国产纺织设备在国内的销量只有1万台左右。但据保守估计,中国纺织行业每年纺织设备的需求量却高达2~3万台。

在原料应用领域,中国科研也取得了骄人的业绩,诸如破译家蚕基因组之谜,成功地培育出天然彩茧;攻克了自动缫丝真空渗透煮茧技术难关;完全掌握了蚕丝纤维之超微结构;针对强制牵引所形成的家蚕丝拉伸性能之深入研究并获取成果;制丝副产品中萃取丝胶和丝素获得推广应用;成功开发乍/桑弹力真丝和膨体弹力真丝等全真丝差别化纺织新材料;电子纺丝法制备丝素功能性纳米纤维;丝绸用环保型新染化料与助剂及配套工艺相继问世。

织物结构方面,防皱、防缩、防褪色等丝绸难关的攻克方面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并应用到了重磅丝绸、真丝乔其、仿真丝化纤绸、电脑绣花丝绒等,使产品附加值倍增。

丝绸纺织技术复合化也不断取得进步,主要体现在:化学纤维的复合技术和加工技术;天然纤维相互间的混纺复合;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间的复合;多种功能整理的复合;多种织物的复合,如双层粘贴复合,镶拼复合,“三明治”式复合等。

中国丝绸业优势与差距并存。目前,中国丝绸出口企业主要以量的增长来争夺国际市场份额,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国内丝绸市场价格的混乱。

由于出口价格连年下滑,而今丝类及其绸缎出口价格只相当于十年之前的50~60%。实际上,中国丝与绸的出口近年来一直陷于量升价跌的怪圈。

虽然中国丝绸业拥有原料生产供应方面甚佳的有利条件,但在国际上却一直没有知名度颇高及市场占有率可观的品牌,国际上对中国丝绸的客观评价仍滞留在“中国的坯绸只有经过意大利后处理或法国精加工之后,方能荣登昂贵高雅时装服饰之列”。

为此,自2002年起,中国丝绸协会开始注重高档丝绸标志批准注册工作。在此基础上,2004年国内丝绸行业将五种牌号的全真丝丝绸产品(茶花、万事利、富润、金富春和鑫缘)列为“中国名牌”以及授予首批十七家企业(涉及真丝围巾与领带和丝绸服装等加工企业)高档丝绸标志使用权。显而易见,中国丝绸业已走上以品牌推动产业升级之路。

高档丝绸标志的实施与推广,一方面足以显示中国政府对进一步强化国产丝绸产品在世界市场之竞争力的坚定意志和支持力度,另一方面也充分表明中国丝绸企业的产品正在进入一个从廉价低级产品向高端产业链领域升华的全新时期。

『贰』 丝绸之路论文15000字

【摘要】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指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丝绸之路在古代是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干线,现今的欧亚大陆桥中经由的路线有一大部分是原丝绸之路,所以人们称其为现代丝绸之路,这是目前亚欧大陆由东至西最为便捷的通道。它促进了欧亚非各国与中国的友好往来。中国是丝绸的故乡,在经由这条路线进行的贸易中,中国输出的商品以丝绸最具代表性。19世纪下半期,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就将这条陆上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中外史学家都赞成此说并沿用至今,也简称为丝路。 丝绸之路是沿线各国共同促进经贸发展的产物,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也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为人类文明史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更是为我国西部发展奠定了基础。
【关键字】丝绸之路 东西文化 欧亚
【正文】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指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是古代亚欧互通有
无的商贸大道,也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本文主要描述丝绸之路的由来、丝路上文明的交流史和文明的传播,浅析东西方民族间的交流融合,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丝路文化在人类的文明史上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尤其对我国当代西部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丝绸之路的形成
丝绸之路,亦称丝路。是指西汉(前202年—13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一般可分为三段,而每一段又都可分为北中南三条线路。东段:从长安到玉门关、阳关。 中段:从玉门关、阳关以西至葱岭。西段:从葱岭往西经过中亚、西亚直到欧洲。 史载:“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天下即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 或乘牛车”。即西汉初期国力不济,国库空虚,货缺财乏,一片荒凉残破的景象,皇帝想要配齐四匹一色的马来拉车,都办不到,而将军和丞相有的只能乘坐牛车;百姓家中 更是毫无积蓄。北方的匈奴则是以畜牧业为主,“逐水草,习射猎,忘君臣,略婚宦,驰突无垣”。到了公元二世纪,匈奴的势力范围很大,东至辽河,西至葱岭,南临长城,北至贝加尔湖。匈奴自称有控弦之士三十万人随时可以征战,匈奴多次深入到中原地区,肆意抢掠人畜,劫夺财物,严重地威胁着西汉初期的政权。公元前200年,匈奴南下,汉高祖刘邦亲率三十万大军,决心以武力解除北方的边患。但是,刘邦一到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就被匈奴四十万人马围困在白登七天七夜,后因贿赂冒顿阏氏才得以脱险,史称白登之围。因此,怎样解除匈奴为祸的边患,成了西汉政权急待解决的问题。建信侯刘敬提出和亲的妥协政策,他主张与匈奴和亲以换取边境上的安宁,刘邦无奈只得接受了这一建议。汉初对待匈奴以和亲的方式,赠送大量财物求得暂时的相宁,但却没有收到好的效果,匈奴仍然不断南下入侵,掠夺和破坏。
文景之治采取休养生息等一系列政策,西汉政府国库日益充实,到了汉武帝时“太仓之 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国家强大起来,汉武帝刘彻为打击匈奴 ,计划策动西域诸国与汉朝联合,于是派遣张骞前往此前被冒顿单于逐出故土的大月氏。公元前139年张骞带一百多随从由长安出发,日夜兼程西行。张骞一行在途中被匈奴俘虏,遭到长达十余年的软禁。他们逃脱后历尽艰辛又继续西行,先后到达大宛国(今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东部)、大月氏、大夏(今阿富汗)。在身毒(今印度次大陆)的市场上,张骞蓦然看到了大月氏的毛毡、大秦(古罗马)国的海西布,尤其是四川的竹杖和蜀布另他瞠目,由此他推断从蜀地一定有路可通身毒。公元前126年张骞几经周折返回长安,出发时的一百多人仅剩张骞和堂邑父。司马迁称张骞的首次西行为凿空即空前的探险。公元前119年,张骞任中郎将第二次出使西域,历经四年时间他和他的副使先后到达乌孙国、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今伊朗)、身毒(今印度次大陆)等国。张骞通西域,让西汉政府对西域的地理概况,风土人情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汉武帝也从开始的联合大月氏以扼制匈奴,进而向广地万里,重九泽发展,威德遍于四海。
为了促进西域与西汉的联系,汉武帝招募了大量商人,利用政府配给的货物,到西域各 国经商。这些商人出西域后大部分成为富商巨贾,从而吸引了更多人从事丝绸之路上的贸易活动,剌激了边贸经济的发展,进而极大地推动了中原地区与西域之间的物质文化交流。
二、丝绸之路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对当代西部地区的影响。
1.政治方面
张骞通西域后,地方政权相继遣使跟汉通好,汉也派使者互访,但由于匈奴不断骚扰、丝路沿线强盗横行,出于安全和加强对边陲控制的考虑,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 前60年),西汉在西域设置了直辖机构——西域都护府,总管西域各项事务,这进一步加强了西汉对这一地区的影响,也增进了西域与中原地区的联系。自此,今新疆广阔地区直接隶属中央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政治上加强了对这一地区的影响,对于当代西部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2.经济方面
经济方面,丝路是陆路通往西方的必经之路,遍布丝路两侧的大小绿洲城郭,是来往商贾进行贸易活动和贸易联络的处所,互助的集市贸易中既能在这里看到来自中原地区的物 产,也可看到远道而来的舶来品,商品的流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多边贸易的增多,推动了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促进了该地区的经济繁荣。由西域传入中原的如哈密瓜、葡萄、核桃、胡萝卜、胡椒、胡豆、波菜、黄瓜、石榴等 为人们的餐桌提供了丰富的佳肴,西域特产的葡萄酒经过久远的发展也融入到中国的传统酒文化中。中原的商队输出铁器、金器、银器等奢侈品。所有的贸易活动都为经济的发展,民族间的融合提供了契机。这些都为当今西部繁荣与发展有着前车之鉴。
3.军事方面
军事方面,由于汉在此地屯田,首先解决了边陲驻军粮食问题。古代凡有军事行动,都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而漫漫古道运送粮草的艰辛、困苦又非今人所能想象,且不谈劳民伤财 ,兴师动众,仅是一路的损耗也是数以千万计,造成了惨重的浪费。自屯田始自给自足 后勤保障充裕,纵然西进也无需长途舟车劳顿运输粮草,朝廷将一个个屯田地域作为一个个 桥头堡不断向西延伸。汉班超经营西域30余年,以战养战使西域50多个国家都归附汉朝,不仅维护了汉朝边境的稳定,也增强了边防建设,增加了国家物资储备,大大提高了御敌应变能力,有效地保障了国家边防安全。日后中国前进与发展深受启发。 三、丝绸之路对西部发展的文化意义
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了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在中国当今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仍然发挥着重大的作用。促进了中国与西方世界的相互交融,推动了国内经济发展,更好地带动了我国西部的进一步发展。
1、丝绸之路是中国与西方世界相互了解的走廊。
中国的西汉和东汉时期,处于公元前202年至公元220年,是中国封建社会初步繁荣阶段 ,当时的欧洲正是罗马帝国时代,处于奴隶制社会鼎盛阶段;中国文化影响了东亚许多国家和地区,罗马文化也影响了欧洲和地中海地区,当时东方和西方两大文明地区缺乏的就是相互了解的窗口,中国的丝绸之路边在世界文化交流的历史上有着非凡的意义。丝绸之路带给中国古代的还有后来长期的对外
篇二:丝绸之路与中国论文
陆上丝绸之路的衰败
自西汉张骞出使西域之时起,丝绸之路就作为一条沟通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路径在随后历史上的各时期发挥着无可匹敌的作用。但如此的一条延续了千年的古道,却在人类历史走进了近代文明之时,逐渐地在岁月的风尘中消逝。
公元前138年张骞为实现汉武帝夹击匈奴的战略计划而出使西域,但结果却与此行目的相去甚远,当时的大月氏国却因"地肥饶,少寇,志安乐,又自以远,远汉,殊无报胡之心",所以在此意义上,张骞是无功而返。但是他所带回的有关西域的信息却让当时的汉武帝下定了联系西域诸国的决心。所以,公元前119年,张骞受命再次出使西域,不过此行目的却在通商,加强与西域各国的联系,也是自此,中国的包括丝绸在内的商品开始大规模西传。就这样在接下来的历史中,才有了“丝绸之路”这样一条沟通着中国与中亚、欧洲的重要通道,也为此后千百年的历史添上了绚丽的一笔。
不得不承认,丝绸之路的开通对中国,对欧洲,对中亚各国的影响是巨大的。它有力地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带动了当时的汉王朝的兴盛,同时中国的各种先进技术传进中亚与欧洲,也促进了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这样的一条丝绸之路在中西方交流史上所带来的是精神性质的影响。
但是,当中国进入东汉王朝的历史,丝绸之路却被冷落。由于东汉时期内患不断,因此汉朝政府放弃了对西域的控制,但此举也造成了西域各国纷争不断,以至于后期商道难以通行,而当时的政府为了防止战争波及本国,经常关闭玉门关,这些因素最终导致丝路东段天山北南路的交通陷入半通半停。此时的丝绸之路已没有当年的繁华。
但在唐朝,丝绸之路却又迎来它的第二次繁荣时期。当时的统治者在国家经济高度发达的情况下,开始重新注意西北方的这条丝路。在后来的一段时期,借战争的机会,又重新打通了这条沉寂了几百年的商道,让它又一次在历史的舞台上焕发生机。而且在当时,唐人已不能满足陆上丝绸之路带给他们的欲望,于是,开辟于西汉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也在这一时期得到繁荣发展,当时的中国商品畅销世界,令世界各国瞩目。到了南宋时期,南宋政府早已无法控制整个西北。因而西北丝路的衰落日益明显,而南方丝绸之路与海上丝路的开辟,逐渐有取代西北丝路的现象。在元朝,蒙古人统治当时的中国,他们所征服的辽阔疆域使丝绸之路实际上成为了蒙古帝国内部的交通路线。虽然蒙古帝国的统治者们并没有建立严格的、十分完善的中央集权体系(这也许与其游牧民族的特性有关),各地并没有统一的行政体系,但蒙古帝国也摧毁了以往在丝绸之路上大量关卡和腐朽的统治,令丝绸之路的通行比以往各个朝代都要方便一些。不过沿着丝路前进的人们,大多是以宗教信仰及其他文化交流为使命的人们,而不再是以商人为主导的丝绸之路了。在此后的历史中,随着西域诸国湮没在流沙之下,丝绸之路作为一条商道也逐渐被历史所冷落,丝路走向了它的衰落。
在明清时期,由于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并且当时的奥斯曼帝国匪盗猖獗,加上其对西亚的掠夺,丝绸之路逐渐衰落。我们注意到,当时的汉朝所实行的是对外开放的政策,因此才有丝绸之路的出现以及它的初期发展,它加强了与周边国家的联系,而且这种联系也在不断地促进这条商道的发展,国家经济文化也因此得到繁荣发展。而这样的开放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明朝中后期实行“海禁”政策,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这些都直接导致了国家的科技文化水平逐渐落后于世界水平,而丝绸之路的衰落只是它的一个缩影。这样的丝路的兴衰史告诉我们,国与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必要的,它所带来的不仅是商业的繁荣,还是与世界先进技术的沟通,因此,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是顺应历史潮流之举。
正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在另一方面,当欧洲在中世纪以后开始觉醒,工业革命的浪潮席卷欧洲各国,中国的各种传统商品再也难以与各种工业产品相竞争。法籍伊
朗裔学者阿里-玛扎海里认为:“在促使古老的丝绸之路遭到遗弃的主要因素中,应提到近代技术工业的诞生和发展,这种工业以代用品取代了来自中国的传统产品。”因此,缺少了商品的流动,作为商道的丝绸之路便失去了传统的意义与价值。与此同时,西方的欧洲文明也在此时不断地扩大自己在中亚的影响,中国在古代世界的主流地位被取代。并且,工业革命是交通业大大发展,丝绸古道的徒步履行便不再需要。因此,科技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带给世界的影响,也在丝绸之路的发展过程中被体现。
此外,全球航海业的兴起,也冲击着丝绸之路的发展。由于海上航行周期和成本降低,安全性也大大提高,但陆上行程周期长且条件艰苦,因此,陆上商道便被取代。而且在15世纪,奥斯曼土耳其人崛起,他们阻塞了东方经中亚到达欧洲的商道,即丝绸之路。这导致欧洲一些贸易城市的衰败,为寻求新的商道,他们开始了大航海时代。而“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也间接导致了陆上丝绸之路的衰败。
当代,作为一条古老商道的丝绸之路已经淡出历史的舞台,消逝在漫天的黄沙之中,伴随着的还有那西域诸国古老的文化和古道上叮当的驼铃。但是,当历史的车轮滚进20世纪,古老的丝绸之路转型后又一次焕发出生机。在里海,在波斯湾,从中亚到中东,约占世界储量三分之二的石油被发现,这些地区迅速成为世界能源供应中心。世界各种力量迅速集结,在这一地区展开激烈争夺。古老的丝绸之路变为石油之路,再次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

『叁』 丝绸之路的发展对中国的对外贸易有何作用

丝绸之路的发展可以拉动对周边的国家的投资建设,以及那些国家的经济发展,
有利于同沿线国家地区建设自由贸易区,拓展贸易领域,肯定是有很大的作用的

『肆』 关于产业用纺织品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怎么写论文

产业用纺织品作为纺织业的重要构成部分,它不同于一般的服装用、家用纺织品,
而是指经过专门设计的、具有工程结构特点的纺织品,具有技术含量高、
产品附加值高、劳动生产率高、
好的

『伍』 丝绸之路经济带对新疆经济发展带来了哪些新机遇的论文

好的吧亲,丝绸之路经济带对新疆经济发展带来了哪些新机遇论文按照你的这个任务来完成.

『陆』 求湖州丝绸产业的现状及发展模式(我分不多,因为实在没多少分,对不起大家啊)

我爸爸是做丝绸的,不知道你是做丝绸的哪一块?是原料还是成品,是进出口还是临版近?反正现在丝的原权料节节攀升,哎,今年下大雪估计丝价又要上涨了,现状就是不景气,你可以可以去湖州丝绸城看看情况,发展模式主要是成品加工这块,包括服装,窗帘。。。。具体是进出口的,对邻近地区的发售比较少,因为临近地区的价格比较透明。如果还不清楚的话,问出来我去问我爸爸,分给我吧! 额,那这个你总得写一个具体的中心吧!这样我好比较全面的告诉你

『柒』 丝绸之路小论文

中国丝绸誉满天下,早在公元前就分海、陆两路向外传播.中外学者对陆上专“丝绸之路”的研究属,已有不少成果,但还没有系统地研究中国丝绸通过海路外传,以及它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影响和所占有的重要地位.其实,中国的丝绸由海路外传,比陆路持续的时间更长,到达的地区更广,在历史上的影响也更大。

『捌』 有关新丝绸之路的议论文

新丝绸之路在功能和性质上已不同于古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对中国对外开放发展战略的新表述,其实质是亚欧大陆桥经济带的开拓发展问题。这是一项对外涉及大区域安全和经济合作,对内关乎国家能源安全、边疆安全、区域平衡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西部重大产业布局的国家战略,是西部大开发国策的深化和延伸。
通过建设新丝绸之路,为中国营造一个与周边国家之间良好的政治、国防、民族环境,将会有利于中国和中亚、南亚、西亚、欧洲地区的经济联系更紧密,文化更互融,政治更互信,必定会有利于国家民族团结和稳定发展。
此外,还可以推进区域间包括基础设施在内的各种互联互通,有利于提高区域间的合作水平,激发区域内经济增长潜力。更有利于消化国内的过剩产能,有利于构筑以开放促进西部大开发,促进东部再改革的新格局。
从中国的历史和丝绸之路的经验来看,面对中国第一轮改革红利的逐渐消失,开放就成为了推动中国改革的最有力的力量之一。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是中国参与新一轮全球性价值链创造和分工的重大举措,是投资建设增长的最大回旋空间,同时也能倒逼中国国内改革红利的出现,通过改革红利的释放来维持中国各方面的持续发展,这将有利于中国经济及中国周边经济的增长。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开发建设问题,是一个机遇和挑战并存,且挑战大于机遇的老课题。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其最大的特点是战略性、系统性、长远性以及合作性。如何以更加深远的眼光和更加务实的作风去把握历史发展机遇,如何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和更加有效的举措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要素配置,是我们面临的战略性新课题。 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开发与建设定位中,要从发展战略、产业规划、基础设施、科技创新、管理水平、合作协调诸多方面去把握丝绸之路的发展机遇,要形成向西开放开发的战略姿态;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生产要素流通和高端要素配置中,只有赢得要素配置的话语权、主导权才能有机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开发建设,进而赢得发展机遇。

『玖』 关于丝绸之路的论文(800字)

论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

中国丝绸誉满天下,早在公元前就分海、陆两路向外传播。中外学者对陆上“丝绸之路”的研究,已有不少成果,但还没有系统地研究中国丝绸通过海路外传,以及它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影响和所占有的重要地位。其实,中国的丝绸由海路外传,比陆路持续的时间更长,到达的地区更广,在历史上的影响也更大。这些问题值得我们去探讨和研究。我在就个人的初步研究,谈些以下不成熟的看法。

一、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时期—唐代(618-907)以前中国丝绸的外传及其影响

从东海(今黄海)起航的船只主要航行朝鲜和日本。据历史记载,早在公元前1112年周周武王封箕子于朝鲜时,就“教其民田蚕织作”。公元199年中国蚕种东传到日本。公元238年倭国女王卑弥呼派使者到中国赠送礼品,魏明帝回赠精美丝织品。这是中国丝绸作为皇帝的礼品而传入日本的最早文献。南朝时,中国派四名丝织和裁缝女工到日本传授技艺。他们对日本丝织工业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中国海船从南海航路起航,于公元前140-87年,带了大批黄金和丝织品,途经今越南、泰国、马来西亚、缅甸,远航到黄支国(今印度康契普拉姆)去换取上述国家的特产,然后从斯里兰卡返航。这样,早在公元前,中国丝绸就传入上述各国。

随着中国政治影响的日益扩大和由于中国精美绝伦的丝绸对世界各地具有的极大吸引力,东南亚、南亚、乃至西亚、欧洲各国都派使节到中国通好,献礼品以求赏赐丝绸和进行贸易交换。便如,据《后汉书》记载,公元131年,今爪哇(当时的叶调国)、公元159和161年今印度(当时的天竺)和公元97、120和131年今缅甸(当时的掸国)都遣使业中国进献方物,换得丝绸。这是中国丝绸传入今日印度尼西亚、印度和缅甸,并通过缅甸到欧洲大秦(罗马)的另一条途径。

这个时候的特点如下:中国丝绸从海路外传虽开始很早,但作为商品交换,只限于统治阶级所需的奢侈品,以官方的“朝贡贸易”为主,其数量、次数和规模都不大。其目的只是想在外交上达到“敦睦邦交”和扩大对外政治影响;还未注意到通过海外贸易,在经济上能增加国库的收入。民间的海外丝绸贸易,从外国文献来看似早开始。而在我国史书中却很少记载,可见丝绸作为商品生产和商业活动,还不普及和发达。

二、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时期----唐、宋时代(960-1279)中国丝绸的外传

唐朝和日本、朝鲜的海上贸易较前代更加频繁,日本的遣唐使,名义上虽是遣使贡方物而唐亦回赐丝绸作为礼品,裨上是变相的官方贸易。如802年,日本遣使270人到中国,每人赐绢五匹,共计1,350匹。从宋朝开始,出现了民间贸易。据泉州商人李充的原文报告“自置船一只携带各种丝绸和瓷器到日本贸易。”可见当时民间丝绸贸易已很发达。在频繁的民间丝绸贸易的影响下,日本出现了在仿制“唐绫”(中国丝绸)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博多织”的纺织法。

朝鲜和中国的贸易也很发达,许多来自新罗的朝鲜的人在中国楚州(今准安)侨居。当时楚州是通往朝鲜、日本的重要海港,这些新罗人经营海上运输,为中日和中朝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传布丝绸中起了重要的桥梁作用。

唐代地理学家贾耽说,中国海船从广州经南海到波斯湾的巴士拉港,全和需时三个月。这条航线把中国和三大地区;:以室利佛逝(今印苏门答腊)为首的东南亚地区;以印度为首的南亚地区;以大食为首的阿拉伯地区,通过海上丝绸贸易连接在一起。这些地区是中国丝绸贸易的集散地;也是当时世界上政治、经济、宗教和文化的中心。这条传布丝绸到外国的航路,在传布丝绸的同时,对促进各国之间的特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相互传布和影响,起了重要的媒介作用。

赵汝适的《诸蕃志》和周去非的《岭外代答》,两书著者是宁代人,也有与上述相同的记载。

综上所述,这个时期的特点表现在:中国丝绸作为商品外传已由陆路转向海路。唐朝开始设市舶司到宋朝又有发展,标志着海外丝绸贸易性质的转变。除原有的“朝贡贸易”外,则以市舶贸易为主;开始从过去只注意政治上扩大对外影响,以达“敦睦邦交”,而发展到把它作为财政经济上的一项重要收入。市舶贸易对宋政权的财政收入起了很大作用。以公元1128年为例,它占国家总收入的百分之二十,除上述官方丝绸贸易外,民间海商住海外进行丝绸贸易的,也蓬勃发展。丝绸作为商品生产和商业活动已经很发达。

阅读全文

与丝绸产业对外发展论文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