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华侨城,西安曲江。国外的:迪士尼、好莱坞。
『贰』 你好。中传的传媒经济学跨考好考吗这个专业开设院校少,考不上能调剂别的什么专业还是文化产业好考呢
你好,传媒经济学专业考试的科目是统一的:英语和政治、传播学理论与历史,综合考试,一共是四门500分,其中后面两个学校自主命题的专业课的总分是每门150分。
传播学理论与历史初试准备的参考书为:
《传播学总论》胡正荣
《传播学基础》段鹏
《传播理论》沃纳·赛弗林
《传播学史》罗杰斯
这是主要的几本,都是传媒老师的著作或者传媒大学出版的,当然你可能在网上查到很多版本,内容比这个还要多,我只能告诉你现在学校官方不指定教材,所谓的考试用书都是各种考生推荐的,这个也是我们在对考研归纳和研究这么多年来得出的结论。
综合考试部分一般来说都看《文史要览》,但这门课主要考记忆来复习,《文史要览》这本书很厚,很多内容都是超出考纲的复习范围的,全部都背下来并不现实,另外文史要览覆盖的是中外文化和中外历史的内容,占综合考试的75分,政论文写作还需要通过其他方式提高,因此不建议买这本书复习,效率比较低,可以找一些复习资料结合真题来准备。
传播学专业课的复习难点在传播学理论与历史上,要重视了。
另外想提醒你,参考书只是教材,考研涉及其中内容,但其中有主有次,复习的时候要把握考纲、在历年真题去有选择的复习,不是一味的看书就能解决问题的,毕竟并不是每本书的重要程度是一样的。
你也可以关注“中传考研网”发布的中传考研专用资料:
《传播学理论与历史 复习指南》 中传考研网出版
《传播学理论与历史 历年真题及解析》 中传考研网出版
《综合考试新闻传播学 复习指南》 中传考研网出版
《综合考试新闻传播学 历年真题及解析》 中传考研网出版
有什么不明白的可以再问追问我,我的资料里有我的联系方式,你也可以到中传考研网上找你需要的信息,祝福你成功圆梦!
『叁』 文化产业和艺术产业区别和联系
文化艺术管理在2007年前被称为文化管理,其研究内容包括:“当代中国文艺体制改革研究、文化法制建设研究、文化市场研究、文化经济政策和文化产业研究、文化艺术信息化建设研究、社会文化建设研究、文化人才管理与开发研究、中国图书馆建设研究、外国演出、展览市场研究、网络文化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十个部分。
全国艺术科学“十一五”规划2007年度课题指南中对文化管理进行了拓展和重新界定,文化管理演进成文化艺术管理,其研究内容包括:“文化理论学科体系研究;我国文化艺术产业、文化艺术市场与文化经济政策研究;我国文化安全及其政策法规研究;公共文化艺术服务体系研究;中外文化艺术交流现状与发展战略研究;文化艺术信息化建设研究;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创新研究;公共文化服务质量标准体系研究;公共文化机构评估系统和绩效考评机制研究;网络文化现状、发展趋势及对策研究;文化娱乐业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音像业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文化艺术产品出口政策研究;国际传媒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外国艺术法规译介与研究”十五个部分。
文化产业管理:培养具有纵贯古今的文化视野和现代产业理念及经营技能的复合型文化管理人才,为国家文化资源的有效管理、文化市场的科学运营和文化产业的全面发展提供高层次的专业人才。
主要课程: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大致可分为六类:(一)文化基础与文化资源类课程,如文化资源学、文化传播学、美学、艺术基础、宗教文化、中外文学艺术、中国传统艺术、应用民俗学等;(二)一般管理类及文化产业管理类课程,如文化产业学、管理学、文化经济学、文化投资学、文化贸易学、文化产业管理等;(三)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文化产业经营管理案例、人文自然遗产保护与开发、传媒经营管理等;(四)政策法规类课程,如经济法学、文化法规学、知识产权与文化产业、中外文化体制与产业政策比较、文化法规案例分析等;(五)语言类课程,如专业外语、西方文化原著选讲等;(六)信息技术应用与管理类课程,如信息技术与文化产业、网络设计与管理等。
就业去向:学生毕业后,既能从事文化产业管理方面的理论研究,也能在宣传文化系统、文化管理部门和文化产业各个行业(如广播电视、新闻出版、旅游、艺术演出、文化贸易与投资、文博事业等)的综合管理层中,从事相关的实际工作,也能到海关、银行等部门从事国际文化贸易管理及文化投资咨询等工作。
『肆』 中国传媒大学传媒经济学和文化产业哪个好
▲传媒经济学(050336)这个专业包括四个方向:
01传媒产业管理02国际文化贸易03文化产业管理04影视项目管理
初试考试科目:
①101政治
②201英语、202俄语、203日语(三选一)
③708传播学理论与历史
④810综合考试[新闻传播学]
复试笔试科目:
940传媒经济管理综合
复试还有面试,主要考察综合知识,包括主要的专业课,如传播学、经济学基础等课程。
传媒经济学
940传媒经济管理综合的参考书:
① 《经济学原理》 曼昆 机械工业
② 《管理学》 周三多 高等教育
③ 《媒介经济学》 霍斯金斯 暨南大学
④ 《当代国际文化贸易与文化竞争》 李怀亮 广东人民
⑤ 《文化产业与政策导论》 何群 高等教育
⑥ 《 传媒经济学教程(07版)》 周鸿铎 首都经贸大学
⑦ 《 媒介经营与管理总论》周鸿铎 经济与管理
⑧《系统经济学探索》昝廷全 科学
(以上书目仅供参考,如超出范围,均属正常) ,也就是说以这几本书为主,但是也要适当地了解专业动态,最新的内容之类的。
还有一个,考专业课要尽量搞到往年的试题,这样先分析出以前的考试范围,再来复习今年的,做到心中有数。而且尽量向以前考上的师兄师姐多咨询信息。
『伍』 谁能介绍一下传媒经济学这个专业以及就业方向和前景
我国对于传媒经济学的研究是从1978年开始起步的,是世界上研究传媒经济最早的国家之一,现在已有近三十年的历史。在这三十年间,就传媒经济这个学科的建立,主要研究了三个大课题:
一是对传媒经济基础理论的研究;二是对传媒经济理论的应用,即传媒经济的应用理论的研究;三是对传媒市场营销的研究,是从纯操作层面寻找传媒经济学的基础理论的途径和应用。
一、传媒经济学的现状
自1978年至2002年的20多年间,很少有人研究传媒经济,即使研究也仅仅是就事论事,不会触及其本质性问题。2002年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以后,研究传媒经济的人多了起来,但是立足点差异较大。概括起来,大致有三种类型:
一种类型是从传播学的角度研究传媒经济,认为传媒经济学的研究有经济问题,但是就其本质来说,是应用传播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持这种观点的主要是中国传媒经济理论的创始者。
一种类型是从纯经济学的角度研究传媒经济,认为传媒经济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一种经济问题。持这种观点的人较多,其代表人物主要是从事传统经济学研究的一部分学者。
一种类型是从其他角度研究传媒经济,认为传媒经济学是从任何一种学科“变异”过来的,是一种“非牛非马”的东西,可以随便“研究”。持这种观点的人多是在传媒经济“热”的环境下从其它学科转向对传媒经济研究的人,他们仅仅是把传媒经济学当作一个“外壳”,其内容仍然是“研究者”原来所研究的学科内容。
1978-2002年的20多年间是传媒经济学形成过程中的一个拨乱反正时期。在这个时期内主要解决了科学认知传媒性质和功能问题,其核心是创造性地提出了传媒的两重性和两种功能理论,即传媒“二重性”理论。这一理论的提出解决了以下十一个重要问题:
第一,传媒具有政治属性,行使宣传功能,可以进行事业化运营;第二,传媒具有经济属性,行使产业功能,可以进行产业化运营;第三,为广播电视媒介实施制播分离制度、纸媒介实施三分开制度(产政分开、产事分开、管办分开)、网络媒介实施产业化经营提供了理论依据;第四,为市场机制进入媒介领域提供里了理论支撑;第五,为媒介产业的资本运营寻找到了理论途径;第六,为媒介产业资源的科学整合提供了理论基础;第七,为科学界定媒介经营和管理寻找到了理论标准;第八,为建立科学的媒介机构(产业机构)寻找到了可遵循的规律;第九,为建立科学认知媒介行政(事业行政和产业行政)管理、财务(事业财务和产业财务)管理提供了理论基础;第十,为媒介整合,寻找媒介发展的持久性的基础推动力提供了理论依据;第十一,为媒介市场营销活动的开展寻找到了直接或间接的对象。
上述十一个问题的解决,为传媒经济的发展消除了一定的思想障碍。所谓“一定的”,意味着还有一些问题还没有真正解决,它还需要一个过程。
2002年以后,由于发展传媒经济的基本政策已经明确,所以拨乱反正的重点是如何认知传媒经济问题。现在在传媒经济的认知上,从表面上看是理论界的分歧,但是就实质来说,它直接影响着决策。
现在,我国理论界对传媒的看法可集中在三点上:
其一,传媒是一个纯政治问题,不存在经济问题;其二,传媒是一个纯经济问题,不存在政治问题;其三,传媒是一个多元性质的信息传播工具,只讲政治或只讲经济,很难说清楚传媒的本质。纯政治化、纯经济化已被媒介实践证明是行不通的,也不是市场经济所要求的。所谓的多元性质,是一种江湖理论的观点,对于传媒经济的发展以及传媒整体的发展都是不利的,甚至是可怕的。
传媒经济学是一门边缘性学科,它是由经济学、新闻学、信息学等学科的元素相融合而形成的具有传媒经济学特质元素的一门新学科。传媒二重性理论是传媒经济学的灵魂或基础。
在传媒经济学特质元素中,传媒经济论、传媒产业论、传媒生产力论等理论是构成传媒经济学要素中的核心性经济元素,其他内容都是由经济、政治、文化和传播业务等学科细胞相结合而形成的交叉性的新学科元素,即传媒经济学基础元素。根据传媒二重性理论的要求和传媒经济学要素构成现状,传媒经济学是应用传播学中的一门分支学科。它是研究经济、政治、文化、区域等诸多方面信息的运营活动规律和技巧的科学。传媒经济的运营活动并不是独立的,而是交融在一起进行的,企图把它们的运营活动分开是不可能的。如果“真的”分开了,也就失去了研究传媒经济学的意义。
总之,传媒经济学还是一门年轻的学科,是一门尚未成熟的新学科,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陆』 中国传媒大学的传媒经济学好还是文化产业管理与经营好
文化产业管理与经营好
『柒』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和文化产业区别
主要区别在于:培养要求不同、就业方向不同、课程设置不同。
1、培养要求不同:文化产业专业培养具有宽阔的文化视野、掌握现代产业理念和经营技能的复合型文化产业人才为目标。文管专业授予管理学学位,少数院校授予艺术学学位;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培养掌握经济学、管理学及文化学基本理论与方法,具有宽阔的文化视野和现代管理意识,熟悉文化法规及政策。
2、就业方向不同:文化产业为党、政宣传文化管理部门机构、各级文化事业单位,各类文化企业、以及大型文化跨国公司的各种文化业务和管理工作;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主要探讨文化产业中各个行业以及综合经营管理中企业的盈利方法及其模式。
3、课程设置不同:文化产业专业覆盖面较广,所学课程较多,覆盖了文化旅游、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文化贸易、手机网络、动漫音乐、文化经纪等众多文化产业领域;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主干课程为文化学、中国文化史、中国文化交流史,产业经济学、管理心理学、文化市场营销学等。
『捌』 中国文化产业对经济的影响
1、文化是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科学技术、语言文字等非意识形态部分.
2、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人产生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经济、文化是社会生活的是哪个基本领域.其中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应.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4、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掌握强大的文化软实力,促进我国的经济的发展,提高国际地位,共建和谐社会. 对文化这个慨念,在不同环境、不同对象,有着许多不同的解释.就经济方面而言,在联合国世界文化与发展世界委员会的报告里,既把文化看成是一系列的活动,如文化产业,又把文化看做是一系列的态度、实践和信念等.
『玖』 什么是文化产业与文艺传播以及这个专业的发展潜力
文化产业是一个富于生成力的概念,也是一个引起广泛争议的概念。产业与工业在英语中是一个词即instry,按照英国人的理解,产业一词含义十分宽泛,它已经失去了与工厂和制造的联系(虽然它总是保留了与“熟练的”紧密联系的含意,但决不仅仅限于制造),并且现在可以适用于任何产生或多或少相似性产品的系列活动。作为当代社会、文化与经济生活中的一个影响广泛的关键词,文化产业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其外延也在不断延伸。文化产业成为一个在历史中拓展变易的概念,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富于包容力的综合概念,同时它也是一个有着巨大生成力的开放的创新理念。
从总体上看,文化产业可区分为作为哲学政治观念的“理论-意识形态文化产业”和作为经济制度、发展模式的操作性应用性文化产业两大部分。学院派的理论工作者主要关注观念形态的“理论-意识形态文化产业”研究;而社会经济实践操作者和研究者则更关注与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紧密相连的应用文化产业的探索。
与学院派倾向于对文化产业所产生出来的产品内容进行分析不同,西方应用文化产业的理论和研究是直接从其文化产业的实践中总结和生发出来的,倾向于对文化产业的生产、流通、传播过程的探讨;学院派理论侧重于意识形态,而后者则侧重于经济运作;前者所使用的概念多为哲学、政治学、文学话语,而后者所用的概念多为经济学、社会学和管理学名词,如产业、版权、节目、就业、管理、生产、传播、贸易、市场、份额等等。
文化产业这一概念的转变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参与拟定政策的那些人的推动,西方有关这个题目的早期的学术论著,除了极个别的之外,大都倾向于追随阿多诺,把议题集中于文化商品的大众消费所带来的文化的和社会的负面影响。英国学者贾斯廷•奥康纳(Justin O’Connor)认为,是学术界之外在政府或其他艺术机构任职的那些所谓“知识掮客”(knowledge intermediaries)促进了这一概念的发展。这些“文化掮客”包括界限不很清楚、各式各样的“顾问”以及在严格意义上的学术领域之外也从事一些研究工作的那些人。比如许多企业顾问中的专家;介于文化管理和文化生产之间的“艺术顾问”,从事于制定政策、新闻采访偶尔也写些学术文章的知识分子和政府人士;被排除在正规的学术研究之外的那些为制定政策提供参考的学者...
“Culture Instry”这个术语,现在通常翻译成“文化产业”,但也可以翻译成“文化工业”。
“文化工业”是特奥多尔•阿多诺(Theodor Adorno)和马克斯•霍克海默尔(Max Horkheimer)创造的术语。他们是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1947年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出版了两人合著的《启蒙的辩证法》,正是在这部著作中首先使用了“文化工业”(Kulturinstrie)这个术语。
在这部著作的草稿中,阿多诺和霍克海默尔使用的是“大众文化”(Massenkultur)这个术语。但是,大众文化的倡导者认为,大众文化是流行艺术的当代形式,仿佛是从大众本身产生出来似的。为了区别于这种解释,他们用“文化工业”代替了“大众文化”这个术语。他们指出,“文化工业”是凭借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大规模地复制、传播商品化了的、非创造性的文化产品的娱乐工业体系。
从阿多诺和霍克海默尔论述文化工业的文章标题《文化工业:欺骗大众的启蒙》就可以看出他们对文化工业的否定态度。在他们看来,文化工业具有这样一些特征:
(1)文化产品的商品化
文化工业的产品是作为在市场上销售的商品而被生产出来的。阿多诺1963年在《文化工业再思考》中指出:“文化工业的全部实践就在于把赤裸裸的赢利动机投放到各种文化形式上。”“文化工业带来的新东西是在它的最典型的产品中直截了当地、毋庸乔装地把对于效用的精确的和彻底的算计放在首位。”简单地说,文化工业的目的就是赚取利润。
早在阿多诺和霍克海默尔提出“文化工业”这个概念之前一百年,巴尔扎克已经看出了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文化产品的商品属性:“在书店老板的眼里,书不过是低价收进,高价售出的商品,同头巾店老板看待头巾一样。”(《幻灭》)
(2)机械复制
“文化工业的技术从一开始就是扩散的技术,机械复制的技术”(《文化工业再思考》)。文化工业是采用现代技术手段大批量地复制文化产品,生产出来的是标准化的文化产品。
音乐作品的每一次现场演奏都是不同的,即便由同一个人指挥、由同一个乐队演奏也是如此,但每张录音唱片都是相同的。不仅如此,文化工业的机械复制特征还表现在内容的类型化、名目不同的作品的雷同,比较典型的代表就是好莱坞的类型电影。
(3)单一化
文化工业采用机械复制技术,实行标准化生产,结果就是文化产品的单一化。霍克海默、阿多诺曾经这样描述文化工业的结果:“现在一切文化都是相似的。电影、收音机、书报杂志等是一个系统。每一个领域是独立的,但所有领域又是相互联系的……从宏观上和微观上表现出来的统一性,说明了人民所代表的文化的新模式:即普遍的东西特殊的东西之间的虚假的一致性。在垄断下的所有的大众文化都是一致的,它们的结构都具有工厂生产出来的框架结构,这一点已经开始明显地表现出来……电影和广播不再需要作为艺术。”(霍克海默、阿多诺《启蒙的辩证法》,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第112-113页)
文化工业体系看上去就像是一个复制机器,由这种体系生产出来的文化产品具有模样一致,内容雷同的特点,艺术的唯一性、独特性在文化工业生产中是没有多少地位的。文化工业需要艺术家,但艺术家在文化工业中必须服从资本的需要,必须服从赚钱的需要。
(4)平庸化
文化工业是面向大众文化消费的,文化工业把娱乐消遣作为主要价值加以实现,便造成精神快餐式的消费模式,这不仅把文化推向单调平庸,而且把大众也推向单调平庸。按照一个模子铸造出来的文化商品使这种商品的消费者也变成了同一模式的人,单调平庸的文化把人也推向单调平庸,成为“单面人”。
(5)强迫性
霍克海默与阿多诺的在《启蒙的辩证法》中对文化工业最集中的批判就是它对预期接受者的强迫性,他们认为,文化工业的典型做法是“不断重复”、“整齐划一”,使“闲暇的人不得不接受文化制作人提供给他的东西”。现代社会正是“通过不计其数的大批生产和‘大众文化’的机构,把因袭守旧的行为模式当作自然的,令人尊敬的合理的模式强加给个人”,履行着操纵意识的职能。
法兰克福学派对文化工业和大众文化抱着批判和否定的态度,他们不承认文化工业对传播文化的积极意义,但他们对文化工业的批判,确实也揭示了文化工业的一些基本特征。
『拾』 文化与传媒的关系
文化既是一个人文概念,又是一个地域概念,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一个经济概念。如何挖掘区域文化资源,构建良好的区域经济环境,是新闻传媒产业所应承担的历史责任。同时,现代社会,文化与传媒产业作为信息经济发展的重要综合指标,已愈来愈显示出强大的核心竞争力。如何认识和协调文化与传媒产业发展的互动关系,使区域人文环境有效地转化为人文资源优势,建构文化与传媒经济发展的有效模式,推动地区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是一个十分有意义的话题。 那么具体来说,文化与传媒之间存在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共栖而存,既冲突又和谐。仅此一句足以概括现代传媒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文化包含了人类生活的各种层面,它提供了了解及引导人类行为的规则。而传播属于人类行为的一种,文化影响了传播行为,无疑地,传播本身就属于文化范畴。同时,文化也是经由人类的传播行为才得以延续传承。文化的一个特性便是超稳定性,而实现其超稳定性的一个主要手段便是传播的持续和不断扩大。文化与传播之间的关系相当密切,并且相互影响。在现代经济领域,传媒作为一种朝阳产业,已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但传媒产业所获得的较大发展与其所依存的文化资源日益深厚不无关系。 一般来说,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每个地区都会形成自己的文化积淀。这些深厚的文化积淀“虽然不具备现代传播覆盖全球的快速与同步,却可以避免共性文化同步覆盖所导致的文化个性的消失,得以更多保存原生文化的真性真情真趣。”其独特的文化资源成为该地区现代传媒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因为,一般来说,多样性的文化自然要求多样性的表现形式与其相对应。这对于我们的传媒产业的市场细分和定位有着指导意义和作用。然而,事实是,很多时候我们并没有充分发挥文化多样性的优势,而导致了人文资源在现代产业运营中处于边缘化。同时,文化的多样性在某种时候也表现为区域性,并由此丰富了传媒内涵,进而形成自己的特色。 传媒与文化的有机融合将有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这是因为,经济的发展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的提高,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又取决于文化的传播,而传媒却又正好是文化传播的载体。学者陈冬季在他的《地域文化与经济贫困》一文中指出:“地域经济贫困往往与地域文化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在现在的整体改革中,文化的变革明显滞后,尤其是在一些经济贫困地域中特有的文化传统、文化体制、文化形态与文化环境,仍然犹如一副‘沉重的翅膀’,抑制着这一地域的经济腾飞。”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认为,“在信息经济社会里,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实现的。”对于一个地区来说,知识技术与人力资本的提高离不开一定的文化底蕴。尽管传统文化有深厚底蕴,但有待进一步开发。作为传媒产业,其信息的传播效果与手段对知识的推广和人力资本的进步有极大影响,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左右了经济发展。在现代传播领域,“新闻传播活动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活动,必然会受到人类新闻传播观念的影响。新闻传播观念是人类从事新闻传播活动的思想前提和理论基础,它决定着新闻传播活动的初始动机、表现形态、发展过程和期望结果。”传播观念是文化观念的一种形式,而悠久的传统文化没有很好地 融合传播观念,两者的失衡将造成传媒产业和区域经济的相对滞后和发展缓慢。 西部大开发,着眼点在于加快西部地区环境的全面改善与经济繁荣。一是加强基础建设,培育良好的经济环境;二是依托科技,努力改造自然环境,利用自然资源并转化为经济优势;三是发掘西部文化底蕴,大力开发人文环境,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三者之间互相影响,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区域环境。如何通过扬弃,重新构建一种与区域人文环境相适应的生存与发展模式、观念与行为模式,使文化有效转型得以实现是传媒产业应该思考并落实在具体的实践中的!“人们以何种生产方式生产、以何种经营方式经营、以何种消费方式消费,都同他们的文化背景直接相关。”所以,挖掘传统文化中的丰富资源,构建一种具有现代性的生活理念,营造一种凝聚和激励人的社会氛围,是现代传媒应该承担起的历史使命。传统文化中尽管存在着许多与现实社会、自然环境及时代发展要求不相适应而被称为落后的东西,但它的文化底蕴有存在的合理性和积极成分,尤其是它的文化内核具有极强的超稳定性。因此,传统意义上的文化的现代化转型不是与历史的割裂,而是一种扬弃的传承。传承的方式是深入发掘其内涵,融入现代文化内质,吸纳现代文化信息,增强其在当代社会条件下的适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