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上海港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形平坦,便于港口建设;通江达海,海陆联运,交版通便捷;腹地广阔权,经济发达,商品丰富;有我国最大的工业城市上海市作为依托
(2)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一直很小,且逐渐下降;第二产业所占比重由1978年的占绝对优势,下降到2007年的不足50%;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则从1978年的约占20%,上升到2007年的约50%
2. 我国主要的一些产业集群为什么多集中于长三角地区呢
国家发改来委日前正式印发了《长自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根据规划,长三角城市群的总体定位为建设面向全球、辐射亚太、引领全国的世界级城市群。
根据这个定位,长三角城市群将加快在以下发展定位上实现突破:最具经济活力的资源配置中心;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亚太地区重要国际门户;全国新一轮改革开放排头兵;美丽中国建设示范区。
规划明确,长三角城市群发展的中期目标为,到2020年,基本形成经济充满活力、高端人才汇聚、创新能力跃升、空间利用集约高效的世界级城市群框架。
3.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构成中,比重最大的是第二产业,该产业的快速发展,对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有哪些负面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构成中,比重最大的是第二产业,第二产业的快速发展使耕地面积减少,环境污染加剧等;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发展为正面影响.根据题意.
故选:D.
4. 长三角地区三次产业结构
长三角地区三次产业结构
长三角、珠三角和全国三次产业构成比较(单位:%)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1990年 2004年 1990年 2004年 1990年 2004年
长江三角洲 15.8 4.6 57.0 55.9 27.2 39.6
珠江三角洲 14.4 3.8 44.2 53.8 41.4 42.4
全国 27.1 15.2 41.6 52.9 31.3 31.9
(四)两个三角洲是我国重要的国际贸易基地,两地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全国的60%以上。
2004年,长三角和珠三角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7430.1亿美元,占全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64.4%,比2000年的57.9%提高了6.5个百分点。其中,长三角为4012.3亿美元,占全国比重为34.8%;珠三角为3417.8亿美元,占全国比重为29.6%。
2000―2004年长江和珠江三角洲与全国进出口贸易额比较(单位:亿美元)
2000年 2004年
进出口总额 出口额 进口额 进出口总额 出口额 进口额
长江和珠江三角洲合计 2744.3 1473.5 1270.8 7430.1 3905.2 3524.8
长江三角洲 1235.8 671.0 564.8 4012.3 2083.0 1929.3
珠江三角洲 1508.5 802.5 706.0 3417.8 1822.2 1595.6
全国总计 4742.9 2492.0 2250.9 11545.5 5933.2 5612.3
长三角占全国比重(%) 26.1 26.9 25.1 34.8 35.1 34.4
珠三角占全国比重(%) 31.8 32.2 31.4 29.6 30.7 28.4
长江和珠江三角洲占全国的比重(%) 57.9 59.1 56.5 64.4 65.8 62.8
注:2000年珠江三角洲未包括惠州市区、惠阳市、惠东县和博罗县。
(五)两个三角洲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占全国比重为25.8%,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004年,长三角和珠三角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18155.6亿元,占全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25.8%。其中,长三角为13650.7亿元,占全国的19.4%,珠三角为4504.9亿元,占全国的6.4%。
2001-2004年长江和珠江三角洲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年均增长22.8%,比全国年均增长20.9%高出1.9个百分点。
2000-2004年长江和珠江三角洲与全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单位:亿元)
2000年 2004年 2001-2004年年平均增长率(%)
长江和珠江三角洲合计 7973.6 18155.6 22.8
长三角 5677.7 13650.7 24.5
珠三角 2295.9 4504.9 18.4
全国总计 32917.7 70477.4 20.9
长江和珠江三角洲占全国的比重(%) 24.2 25.8
长三角占全国的比重(%) 17.2 19.4
珠三角占全国的比重(%) 7.0 6.4
(六)两个三角洲吸引外商直接投资超过全国的一半。
2004年长江和珠江三角洲吸引外商直接投资达到310.0亿美元,比2000年增长37.9%,占全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51.1%。其中,长三角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比2000年增长87.4%,占全国的比重由27.5%上升到34.6%;珠三角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比2000年下降11.3%,占全国的比重由27.7%下降到16.5%。
2000-2004年长江和珠江三角洲与全国外商直接投资比较(单位:亿美元)
2000年 2004年 2001-2003年年平均增长率(%)
长江和珠江三角洲合计 224.8 310.0 8.4
长三角 112.0 209.9 17.0
珠三角 112.8 100.1 -2.9
全国总计 407.2 606.3 10.5
长江和珠江三角洲占全国的比重(%) 55.2 51.1
长三角占全国的比重(%) 27.5 34.6
珠三角占全国的比重(%) 27.7 16.5
注:长三角是上海、江苏和浙江合计数,珠三角是广东省合计数。
(七)地方财政实力增强,人均财政收入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6倍。
2004年长三角和珠三角财政一般预算内收入达3362.0亿元,占全国财政收入的12.7%,比2000年的12.4%提高了0.3个百分点。其中,长三角一般预算内收入达2426.3亿元,占全国的9.2%;珠三角一般预算内收入达935.7亿元,占全国的3.5%。
2004年长江和珠江三角洲人均财政收入达到3153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6倍。2000-2004年长江和珠江三角洲与全国财政收入比较
2000年 2004年
长江和珠江三角洲合计(亿元) 1658.1 3362.0
长三角(亿元) 1059.2 2426.3
珠三角(亿元) 598.9 935.7
全国总计(亿元) 13395.2 26396.5
长江和珠江三角洲占全国的比重(%) 12.4 12.7
长三角占全国的比重(%) 7.9 9.2
珠三角占全国的比重(%) 4.5 3.5
长江和珠江三角洲人均财政收入(元) 1601 3153
全国人均财政收入(元) 1057 2031
(八)两个三角洲地区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6 倍。
2004年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5361元,是全国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6倍。其中,长三角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431元,是全国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4倍;珠三角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290元,是全国的1.8倍。
2000-2004年长江和珠江三角洲与全国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较
2000年 2004年
长江和珠江三角洲(元) 10952 15361
长三角(元) 8809 13431
珠三角(元) 13094 17290
全国(元) 6280 9422
长江和珠江三角洲为全国的倍数(倍) 1.7 1.6
长三角为全国的倍数(倍) 1.4 1.4
珠三角为全国的倍数(倍) 2.1 1.8
注:珠三角仅包括以下8个城市: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东莞市、中山市、
惠州市区和肇庆市区。
5. 目前,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其原因正确的是
答案A
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主导区位因素是廉价、丰富的劳动力资源,长江三角洲劳动密集型产版业向中西权部地区转移,主要原因是中西部地区工资水平低,但这不是唯一原因,我国西部大开发的产业政策,使中西部地区投资环境日益改善是一重要原因。劳动密集型产业对资源的消耗比较少,对其依赖性差,中西部地区市场容量比东部地区要小得多。
6. 长江三角洲和辽中南地区的主要工业中心和主要工业部门和发展工业的条件
沿海地区集中了长江三角洲、辽中南、京津唐、珠江三角洲地区,以及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等工业最发达的经济核心区。
①辽中南地区有丰富的煤、铁、石油资源.
②大连有造船、石油化工等工业部门,鞍山以钢铁工业为主,沈阳以机械工业为主,辽阳以化学工业为主,由此可见,辽中南地区是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基地。
③鞍山靠近铁矿产地,故发展了钢铁工业,辽阳靠近辽河油田,故发展了化学工业,由此可见本区的工业分布靠近资源产地,而且交通便利。
上海是我国最大的工业城市,是沪宁杭工业的核心长江沿线形成了以上海、南京、武汉、重庆等城市为中心的沿江经济发达地带;
:①上海有钢铁、纺织、机械、化学等工业,轻、重工业都很发达。
②上海附近煤、铁资源比较缺乏。
③南京主要有钢铁、化学、机械等工业,杭州主要有纺织、化学、机械等工业,附近很少有煤、铁等资源,主要是市场需求带动了这些工业的发展。上海水、陆、空运输都十分便利,四通八达,可以通过便利的交通运输,运进煤、铁等资源,发展钢铁工业;同时市场需要也带动了钢铁工业的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是建立在新的科学技术基础上的新兴产业。北京的中关村是我国最早建立的高新技术开发试验区。高新技术产业是以电子和信息类产业为“龙头”的产业,产品(产品具有“高、精、尖”的特点)的科技含量高.
7. 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的区域联动发展
长三角将迎产业整体升级
《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纲要》(送审稿)于2006年制定,提出未来长三角地区的发展将是以上海为“核心”,以沿长江、沿杭州湾等6个“发展带”为框架的区域联动发展。“一核六带”被视为该区域总体布局的框架。
徐逢贤透露,“一核六带”是此次《规划》的重点内容。据悉,规划包含的主要内容还包括长三角地区内苏北、沪宁、杭州湾等区域的具体划分;各区域内将振兴的重点产业是哪些;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
值得注意的是,《规划》将“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由上海扩大到了长三角,这一区域整体的产业升级迫在眉睫。而由此带来的产业转移和升级,也将给长三角的发展注入更大的动力。
相关专家表示,长三角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准、产业结构、居民生活质量、职工收入差距、地域文化背景、现代服务业发展等方面发展并不平衡。此外,由于对推进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重视和认识程度不一,出现了诸多城市将发展定位为“上海的后花园”的现象。
徐逢贤认为,《规划》实施将有效打破这些不平衡。从产业结构方面看,新政策将引导一大批高科技产业向该地区加速布局,使该地区产业结构进一步协调。从地区方面看,现阶段最发达的上海市通过对口支援等方式将传统产业直接转移目标推向中西部地区,而不再向长三角其他城市转移,长三角其他城市也将随着经济的发展,全面向内地转移传统产业。从城乡差距方面看,苏南及浙江平原地区已经成为目前国内城乡一体化发展最快的地区,城乡差距缩小,也有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8. 我国主要的一些产业集群为什么多集中于长三角地区呢
1,地理优越,位于长江三角洲。
2,科技人才多,劳动力多。
3,上海为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城市,带动了整个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发展。
4,国家政策的支持,特别是高新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