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
2020年上半年我国文化产业营收达40196亿元
近几年我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数量在6万家左右波动。其中,2019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调查企业数量为5.8万家,较2018年减少2311家。到2020年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数量为5.9万家,比2019年同期增加3635家。
——更多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前景预测与产业链投资机会分析报告》。
B. 传统文化现状
中国历史悠久,是世界文明古国。在其漫漫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源远流长、辉煌灿烂、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至仍今光照华夏、傲视世界。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名中国人,应当对它的发展、特点及影响作一个较全面的了解。因为,了解中国丰厚的文化,对于我们深刻认识我们民族自身,继承传统文化精华并创新中国文化,使中华文化永远充满篷勃生机和活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概况及规律,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和基本精神作一个浅显的论述。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概况及规律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产生于过去,影响到现在,并将留存于未来的历史文化,是业已积淀为人们的普遍心理,潜植于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之中,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具有稳定特质的文化。从其孕育发生到雄强壮大,是一个漫长而曲折多致的发展历程,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日臻丰富的历程。
文化的实质含义是“人化”或“人类化”。所以自有了人的出现,便有了文化开始之源。最早的文化是原始的物质文化,即制造工具,则标志着文化的起源。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物质文化的发展,原始的文化开始出现,主要表现在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三个方面,这些原始文化,某些方面至今仍令人费解。至殷商的神本文化发展到周代宗法制、分封制和以“亲亲”、“尊尊”为主要内容的礼制,具有很强的伦理精神,使中国文化从此带上浓厚的伦理色彩,也成为中国文化的一大主要特点,同时,也是中国正统文化的真正发源。每当国家处于乱世时,文化反而是呈现“百花齐放”的繁荣发展的景象。就中国文化发展的“轴心时代”春秋战国时期就是一个典型。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礼崩乐坏”的大动荡时期,随着诸侯争霸、战争的冲突交织、新的阶层之兴起、私家学者的出现,从而为文化进行重组、重新创造和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遇,这一时代,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以尊“天道”尚“自然”的道家、以强化法令刑律为主的法家、以“兼爱”“非攻”为主张的墨家、以“阴阳五行”为消息的阴阳家等,各家代表皆是一代宗师,各成一家之言,呈现中国文化史上最蔚为壮观的局面,这一时代,中国文化涉及的领域之广泛、论述之精彩、精神之深邃,至今仍令我们有一种“仰之弥高”之感;这一时代,中国的文化可以说是气势恢宏、凌踞百代,当之无愧是中国文化的“轴心”,是使华夏民族最终形成的推动力。
春秋战国虽是文化激扬的时代,但于国家的稳定不利,待秦统扫灭六合,并吞八荒,统一天下,成帝王之始祖,励精图治、除旧立新,“书同文”、“车同轨”、“度同制”、“行同伦”、“地同域”一气呵成,其政治的磅礴气势,使其文化也散发宏阔之精神。但思想上却是实行专制,“焚书坑儒”,中国文化遭受第一次浩劫,秦转二世便亡,汉代帝国逐步强大,政治上的统一,促使思想上的统一,春秋战国时代的思想齐放的状态被“儒学独尊”所取代而成为主流文化,文化也实现“大一统”,从此儒家文化便为中国封建社会第一文化,统治中国人民思想近两千年多年,影响十分深远。封建社会可谓“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历史的车轮瞬间行至魏晋南北朝,历经三国争雄、西晋短命、北方十六国与南方政权的快速更替,频繁战乱,社会动荡,可谓又一个乱世。其间的文化统一的局面被打破,文化走向多元化的格局。这一时期,由道家哲学发展起来的玄学成为魏晋时代的一个重要流派,对后世的书画创作和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灵世界影响极大。同时我国本土化的宗教道教也在这个时期得以诞生、发展和壮大,同时,另一支异国宗教佛教也在此时进入中国文化系统,由此形成二学(儒学、玄学)、二教(道教、佛教)相互对撞、相互融合的文化多元时代,使中国文化呈现多样性、丰富性,使中国文化的机体不断强健,使中国文化的胸襟不断宽大,兼容并包。
这种气度,在强大的唐朝得以淋漓尽致的表现。唐朝乃中国封建社会的隆盛时代,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是大国风范。仅其文化具有一种明朗、高亢、朝气蓬勃、有容乃大的时代气质,敢于创新,敢于大胆吸引并容合外来文化。其在文学、书法、音乐、美术、历法等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的发展,是各种文化的集大成时代。值得特别提一笔的是唐朝的诗歌创作空前活跃,诗人辈出,一大群天才诗人的出现,使唐诗佳作多如繁星,诗歌艺术取得辉煌的成就,达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之境界,可谓独冠古今,所以唐朝的诗便是诗的唐朝。此外,唐代还是书法的黄金时代,绘画的极盛时期。可以说,唐朝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全盛时期,在各方面都取得了灿烂的成就,就其文化的气度而言,也是令后世仰慕不已。
与唐朝豪放、大开大阖的文化相反,宋代文化则以内倾、精细、雅致著称。这是由于宋代长期处于内忧外患、国力微弱的政治、经济结构变更所致。这一时代的文化,不论在哲学、文学、艺术还是社会风气等方面都浸透着宋型文化这一特色风貌。哲学特别是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家将理学发展成为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最为精致、完备的理论体系。这对后世社会和人们的思想等方面影响巨大,理学一方面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倡导“修身、治国、平天下”的功业意识,注重气节与德操和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一方面,其也强调对人的思想和个性发展的约束,后来成为封建专制文化的理论基础。宋代精雅的文化风格还反映在文学上为宋词、宋画及文人生活情趣等方面。如宋词绝大部分都呈婉约、阴柔为主;宋画则将诗、书法融入画之中,显示温柔恬静画风。由于宋朝城市经济比较活泼,与宋上层恬淡的文化相反的另一种文化也在此时悄然而生,这就是生于城市瓦舍勾栏的市民文化,此种文化野俗、生动,是宋文化系统中一股新鲜别致的力量,为元曲的诞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由于中国文化在宋代已走向成熟与精密,在此时期,中国古代科技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与此同时,在宋朝的周边地带,辽、夏、金、元一直长期对中原虎视眈眈,常常对宋进行骚扰,在文化方面则表现在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之间的冲突和碰撞,由此产生了双重文化效应。一是宋文化忧患意识渗透其各处方面,二是游牧民族从宋文化中汲取到了丰富的营养,同时,游牧文化进入宋文化,二者进行着深刻的交融。待蒙古族入主汉地,成就帝业,中原文化强大的同化力使元不得不利用理学来统治,于是理学从此成为文化主导。这一时代由于科举制长期的停止,大多文人被迫沦为下层,于是吸取宋发展起来的市民文化长处,便产生了一种新的文学体裁,这便是元杂剧。同时,由于元帝国是中国历史上疆域最大的朝代,故与周边国家和民族的接触机会增多,所以其文化交流日渐频繁,外域文化不断进入中国,中国文化也由此传入国外,可谓世界与中国文化第一次大交融。
明清时代是中国文化由盛及衰的过渡时期,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走向近现代文化的转型期。这一时期由于中国处于封建专制最顶峰,所以反映在文化上就是空前的文化专制,理学占经对统治地位。明清“文字狱”盛行,中国文化遭受又一次浩劫,文人不敢有新创造,只有沉学研究古代的东西,汇编古典文化,进行考证与校对,故这一时期,许多文化典籍和文献汇集成果众多这为保存我国古典文化有着积极作用。同时,由于明代资本主义的萌芽,早期启蒙思想思潮也泛起,少数有思想和反叛精神的学者对封建正宗文化和思想进行了勇敢的开战,在文学上也由此形成一股清新的空气。
以上便是中国文化的发展概貌。从其发展的历程来看,我们可以总结出中国文化发展的几条规律:一是文化的发展总是受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制约的,同时文化的发展也为生产力的发展有着反作用,具有强大的引导力,中国文化发展也不例外。二是一个文化生命的发展一般也要以历产生、发展、壮大到衰退的历程,如果不适应新的历史条件,穷而思变,思进,革新,就会消失。中国文化便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有所创新,中国传统文化虽然转化为近现代文化,但其对近现代文化的影响仍然长存,至今对中国民族和国家的发展仍起着重要作用。三是中国文化在不同时期呈现不同的形态,反映在文学、艺术、哲学等方面就是每个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始终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贯穿其中,使中国文化得以延续,几千年绵绵不绝。四是中国文化有着强大的同化力、包容性和稳定性,不论是外域文化,还是外来民族的文化,不论其在军事、政治上表现得多强大,但最终会被中原主流文化所同化。五是悠远浩博的中国传统文化是“独自创发,慢慢形成,非从他受”的,是“自具特征,自成体系”的(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六是中国文化对外国影响久远而且巨大,为世界文化做出了很大贡献。
C. 文化产业的当今现状
浅谈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 专业:文化产业管理 摘要: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将文化作为一种产业对其进行大力扶持、深入开掘,逐 渐成为世界上很多国家的战略选择。基于对文化产业重要性的深刻认识,我国近 年来无论从政策制定还是资金投入,对此都给予了相当程度的重视。但是,应当 看到,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仍然处于初级阶段,有众多难题亟待厘清和破解;尤 其是如何从学科建设方面为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夯实理论基础,尚需深入探 讨。 关键词: 关键词:中国 文化产业 发展现状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随着经 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作为 21 世纪两大新兴支柱产业之一的文化产业,已成为世 界经济增长的一大新亮点。 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迅速,但却始终未能走在世 界文化产业发展的前列。对此,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 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 柱性产业,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提升国家文化 软实力。建议中将文化产业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我们该如何审时度势,紧抓历 史机遇,做强文化产业,使文化成为引领我国新一轮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 力量,已是我国当前的紧迫任务和重要课题。 一、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2000 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 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 ,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随着文化体 制改革的深入推进,文化产业从小到大,呈现蓬勃发展态势,整体规模和实力快 速提升。2010 年我国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实现增加值 11052 亿元,比 2004 年增长 了 221.3%,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 1.94%上升到 2010 年的 2.75%。2010 年全 国共出版图书 32.8 万种,总印张 604.7 亿印张;全国新闻出版、印刷和发行复 制业总产出为 12698 亿元,实现增加值 3503.4 亿元。2010 年全年制作广播节目 681 万小时、 电视节目 274 万小时, 生产电视剧 14685 集, 国产动画产量超过 22.05 万分钟,电影产量 526 部;全国广播电视系统总收入达到 2302 亿元,电影综合 效益达到 157.21 亿元。2010 年我国艺术品成交总金额达 1694 亿元,成为世界 最大的艺术品交易市场之一。互联网和移动网游市场规模达到 349 亿元。同时, 涌现出一批总资产和总收入超过或接近百亿元的大型文化企业, 成为文化产业领 域的领军力量;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初步建立,资产、产权、人才、信息、技术等 文化要素市场逐步完善。文化产业日益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在繁荣社会主 义文化、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创造就业机会、优化产业结构、加快转变经济 发展方式、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现阶段,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文化产业 发展,先后出台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等一系列指导、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 策文件,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进行统一部署;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 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更是明确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 柱性产业” 。社会资本对文化产业的关注度显著提升,文化产业的盈利模式逐步 得到认可,民间资本投资文化产业的热情高涨,为产业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投 融资环境。我国历史悠久的文化传承、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实践,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极为丰富的资源宝库。国家整体经济实力的增 强,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迅速增长,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 基础。 同时,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还面临着一些突出问题:文化产业规模不大、结 构不合理,束缚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尚未根本解决,文化产业在调结 构、促增长方面的作用尚待进一步发挥。 二、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走势分析 (一)文化产业生长空间将进一步扩大 中国经济已经高速增长 27 年,预测我国经济发展速度今后将进一步加快。 按 照 GDP 年均 8.5%的增长率计算, 十一五” GDP 总量将超过 26 万亿元,人均 GDP “ 末 近 1.9 万元,折算美元将超过 2000 美元;2015 年将达到 3000 美元,提前实现小康; 到 2020 年将达到 5000 美元,进入中等发达国家水准。文化消费将成为拉动消费 结构升级的主力军。近两年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已由投资拉动转变为消费拉动, 出现了以住房和汽车消费为代表的消费升级,在深圳、上海、北京、广州等城市, 居民消费已由以实物消费为主走上实物消费与服务消费并重的轨道,下一轮消费 升级的带动性项目将是教育、医疗、旅游、电信、信息和家庭娱乐等等。 “十一 五”期间国家将重点加强教育、医疗等领域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制约居民消费 支出的因素将进一步减少,消费升级的速度将更快,从而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巨 大的市场空间。 (二)体制改革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 经过一段时间的改革和总结,文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的经验开始向方针政 策转化。2005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和有关部门陆续下发了《关于非公有资本进 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 、 《关于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 的若干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将深化改革与调整结构结合起来, 将履行入世承诺放开准入和加强规范结合起来,将完善管理与促进发展结合起来, 进一步明确了改革发展的目标、 原则和方式方法,宏观思路更加清晰,方法举措更 加配套,为进一步的改革提供了依据,指明了方向,使文化产业发展逐步进入到有 序推动的阶段。 “十一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全面启动,已有大约 2/3 以上的省、市、自治 区和直辖市提出建设“文化大省”和以“文化立市”的发展战略;有关国家机关 和地方行业管理部门,在机构设置、 力量调配等方面,也在着重加强宏观管理能力 的建设。监管方式不断改进,审批事项和程序得以简化,管理工作更加科学规范; 对文化国有资产监管的有关问题也进行了有效探索。 试点地区政府部门的职能转 变和改革思路的探索,将对其他地区产生很强的示范带动作用。 (三)文化产业的区域特色将逐步显现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 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都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颇具特 色的文化资源,这为通过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缩小地区差距提供了基础条件。从国 家发展思路上看,已将区域协调发展列为“十一五”规划的重要指导思想,并将发 展各个地区的文化产业作为重要着力点。 通过发展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产业促进 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布局的优化,已成为国家超越传统产业更替的重要战略选择, 将为区域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强大支持。 东部地区人均收入超过 1000 美元,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三大城市群已经 开始进入 3000—5000 美元的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些地区文化消费活跃,消费层 次不断提高,不少省市力求通过大力发展创意产业推动文化产业升级,并力求走 出去。中西部地区人均收入大部分在 500—1000 美元之间,文化消费刚刚起步, 这些地区注重利用丰富的区域性文化资源,借助现代传播手段,面向全国市场,打 造各具特色的文化品牌,开发特色文化产业。 (四)“三网”融合将为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文化产业是社会文化与现代技术、特别是信息传播技术高度融合的产物,传 播媒介对文化产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技术进步,宽带和移动通讯 技术的结合已经实现,广电和电信统一的技术平台和商业平台正在出现,相应的 技术标准即将出台,商业模式趋于成熟,新媒体产业凭借多媒体的综合优势快速 成长。比如,2005 年盛大公司上市以后,“家庭互动娱乐平台”战略浮出水面,内 容领域涉及电影、音乐、游戏、在线广告和电子商务等多方面,昭示着广电业和 电信业共同的发展方向。 传播形态正在酝酿着革命性变革。传播的时空局限被打破,媒体信息几乎无 处不在;传受双方主客易位,受众变被动接收为主动选择,变单纯接收为双方甚至 多方互动交流,播出内容的安排也将变供给主导为需求主导。这些变化将促使传 播内容向分众化、个性化、专业化发展,最大限度地刺激受众的文化消费需求, 为文化产业的规模化、专业化发展提供强大牵引。加强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 和下一代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三网融合”,已被国家“十一五”规 划确定为重要发展目标,大的政策已经明确,广电和电信分业经营格局的打破也 将为时不远。这种发展和改革,将促进文化产业的产业结构和链条发生历史性重 组,在促进文化生产力快速发展的同时,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走向深入。 三、加快发展文化产业 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是提高文化对国民经济贡献率的需要。纵观当今发达国 家发展历程,经济国际化程度愈高,其文化产值所占比重也越高。根据需求结构 变动的经济发展规律,随着人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结构也将发 生重大变化,信息、教育、娱乐、旅游、体育等文化消费所占比重越来越大。 (一)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 必须构建结构合理、 门类齐全、 科技含量高、 富有创意、 竞争力强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一是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结构。按照结构优、布 局佳、效益好、可持续的要求,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壮大出版发行、影 视制作、印刷、广告、演艺、娱乐、会展等传统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文化创意、 数字出版、 移动多媒体、 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 二是坚持走集约化发展道路。 鼓励有实力的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培养文化产业领域 战略投资者,发挥其对产业的整合和示范带动作用,使文化企业尽快做大做强, 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三是着力打造文化知名品牌。加大 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产业支持力度,充分利用我国优秀传 统文化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建设特色文化城市,打 造蕴涵中国文化元素的自有品牌,提升文化品牌价值。四是推动文化产业与其他 产业融合发展。一方面,文化产业要积极借鉴其他领域发展成果,进行技术研发 和创新,开发新型文化消费终端,提升文化产业的装备制造水平;另一方面,要 在工业产品以及旅游、体育、信息、物流、建筑等产业中融入文化元素,通过开 发产品文化内涵、加强工业设计、提高产品艺术品位等举措,提升产品和服务的 附加值,延长文化产业链条。 (二)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必须毫不动摇地支持和壮大国有或国有控股文化企业, 毫不动摇地鼓励和引导各种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健康发展,逐步形成公有制为主 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文化产业格局。一方面要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通过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国有文化单位的转企改制,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培育一 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国有或国有控股大型文化企业或企业集团,通过直营、控股、 参股等多种形式,牢牢把握决定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核心领域和关键环节, 在发展产业和繁荣市场方面发挥主导作用。 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文化领域的非公 有制经济发展。积极探索完善相关政策和管理办法,从投资核准、信用贷款、土 地使用、税收优惠、上市融资、发行债券、对外贸易和申请专项资金等方面给予 支持,为非公有制经济进入文化产业领域创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提供有利 的政策条件,依法加强服务和监管,在国家许可范围内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 投资文化产业、参与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参与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实施 和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发展专、精、特、尖的中小文化企业,为文化产业发展注 入新鲜血液,实现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的多元化,形成良性竞争机制,打造富有 活力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 (三)推进文化科技创新 现代科技创新,尤其是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文化艺术 的新形态,拓展了文化发展的空间和平台,增强了文化的创造力和传播力,是推 进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必须发挥文化和科技相互促进的作 用,深入实施科技带动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一是要抓住一批具有全局性、 战略性的重大科技课题,加强科技创新攻关,努力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 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共性技术,以先进技术支撑文化装备、软件、系统等的研 制和自主发展,提高文化产业装备水平和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二是要大力推动 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制定相关技术标准,积极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文化产业, 培育文化产业新业态,善于利用科技手段强化文化产品的艺术表现、提升艺术魅 力和感染力,实现式样和载体的极大丰富,加快构建覆盖广泛、技术先进的文化 传播体系和创新体系,努力掌握文化发展和文化传播的主动权。三是要健全以企 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文化技术创新体系,支持产学研战略联 盟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把重大文化科技项目纳入国家相关科技发展规划和计划, 培育一批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的文化科技企业,形成良好的文化科技创新体制 机制,为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和创新动力。 (四)扩大文化消费 增加文化消费总量,提高文化消费水平,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扩大 文化消费尤其是国内文化消费需求,是实现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基础。一是 要着力培育文化消费习惯。不断适应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新变化和审美的新需 求,鼓励和引导文化消费。增加学校文化艺术课程安排,培养青少年的文化消费 习惯和艺术欣赏水平。引导文化企业投资兴建更多适合群众需求的文化消费场 所,鼓励出版适应群众购买能力的图书报刊,鼓励在商业演出和电影放映中安排 一定数量的低价场次或门票,鼓励网络文化运营商开发更多低收费业务,有条件 的地方要对困难群众和农民工文化消费提供适当补贴,提高基层文化消费水平, 培育文化消费潜在市场。二是要积极开拓文化消费市场。文化市场是扩大文化消 费、满足文化需求的重要平台。要立足扩大内需,积极创新商业模式,拓展文化 消费渠道和平台,拓展大众文化消费市场,培育农村文化市场,扩大文化服务消 费。开发特色文化消费,提供个性化、分众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培育新的文化 消费增长点。要大力推动文化走出去,加快发展对外文化交流和对外文化贸易, 拓展国际市场。扩大文化消费信贷,规范市场价格秩序,优化消费环境。三是积 极发展文化旅游。充分利用我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依 托文物、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等文化资 源,开展旅游活动,实现文化消费与旅游消费的结合,发挥旅游对文化消费的促 进作用。 回顾过去的历程我们可以发现, 我们国家的发展理念已经从改革开放初期的 两位一体, 即“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到后来的三大文明“物质文明、 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现在又到了四位一体的阶段,即“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我认为把文化摆到“四位一体”的位置已经 很合适了。从这个角度来看,文化及文化产业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已经讲 得很清楚了,关键是要把这些理念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文化产业振兴规划》 2009 年 9 月 (2) 《文化产业概论》 胡惠林 2005 年版 (3) 《中国文化产业年鉴 2010》 2011 年 中国经济出版社
D.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个人觉得目前处于发展期中,主要靠旅游业拉动
E. 重庆直辖十年文化发展变化情况
作为西部唯一的直辖市,重庆直辖十年来综合实力实现历史性跨越,成为重庆历史上发展最好、变化最大的时期。
重庆是长江上游最 大的经济中心城市,处于东部经济发达区和西部资源富集区的结合部,具有对长江上游和西南地区的双重辐射、带动功能,在东西部间起着承东启西、左右传递的作用。
目前,重庆建设长江经济中心的基础基本夯实,承东启西、接转南北的西部地区最大的综合交通枢纽基本形成,通讯枢纽和信息中心地位基本确立,商贸中心、科教文化中心集散能力覆盖长江上游,基本形成以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资源加工、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为支柱的新型产业体系。
十年来,重庆百万三峡移民任务基本完成,城镇移民“零就业”家庭基本消除;老工业基地焕发青春,形成了一批特色产业集群,产业竞争力跃居全国第六位;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从366万下降到53万,农民人均纯收入居西部地区第三位;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65%和70%。
重庆始终把“富民”作为执政之要。直辖十年来,重庆的社会发展水平指数跃居全国第九、中西部第一,城乡居民收入各翻了一番多;全市安排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70万人以上,累计新增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355万人。
直辖市的设立,使重庆的区位优势得到充分发挥,重庆抓住西部大开发、三峡工程移民等战略机遇,累计争取国债资金380多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是直辖前10年的8.2倍。重庆始终在加快发展中促进增长方式转变,解决好社会和谐、生态环境等问题。
“雾霭沉沉”曾经是许多人对重庆的印象,这个城市也因此被称为“雾都”。直辖十年来,重庆市主城区的空气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曾经的“雾都”正在成为一座天蓝、水碧、城绿、居佳的迷人之都。
重庆过去每年平均有雾天110天。而最近四年,这个市平均每年的雾天只有51天,减少了一半多。他透露,直辖十年来,重庆市用于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的投资达500多亿元,先后实施了清洁能源工程,蓝天工程、碧水工程、宁静工程和绿色家园工程。
地处长江三峡腹地的重庆受周围高山阻挡,江水水气不易扩散,加上工业企业每天排放的大量煤烟粉尘,每年上百天的时间里,这里雾霭沉沉,严重时整座城区昏黑如傍晚。
重庆市于2000年初启动了清洁能源工程,在中国第一个提出城区10蒸吨/小时及其以下的燃煤锅炉、茶水炉全部改用天然气、油、电等清洁能源,掀起了一场“锅炉革命”。仅此一项,重庆市主城区每年减少7.6万吨二氧化硫和3.5万吨烟尘排放。
2001年至今,重庆市又启动了蓝天工程,进一步控制扬尘污染、燃煤及粉烟尘污染。同时,重庆市还对主城区部分公交车和出租车进行了改造。
重庆是一个传统的重工业基地,大量重工业企业集聚于主城区,导致大气严重污染。重庆市政府于2004年启动了工业企业搬迁计划,规定2007年之前将冶金、化工、医药等行业的一些重污染企业搬出主城区。截至去年年底,重庆主城区已有49家企业实施了搬迁。
重庆市环保局的资料显示,重庆主城区空气质量满足Ⅱ级天数的比例已从2000年的51.1%上升到2006年的78.6%,达到287天。森林覆盖率已由直辖之初的20%上升到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