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文化旅游产业的文旅产业园
文化产业是工业文明、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发展文化产业的要求也越来越强烈,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众多文化产业的利好政策,推动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希望通过文化产业的振兴,迅速提高国家软实力,实现经济实力和国民素质的并速腾飞。
2009年国务院审议通过我国第一部文化产业专项规划——《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正式将文化体制改革和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2010年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建议,再一次把文化产业提升到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的战略地位。2011年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文化产业的产业地位提升后,大量的资金与政策都导向了文化产业项目。而文化与旅游有着天然的紧密联系,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国家对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政策导向需要具有高品质大项目带动。文化、旅游联姻的产物文化旅游产业园应运而生。
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相互紧密关联,同时又具备与其他产业强大的耦合性,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就是某种文化为主线,以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业为支柱产业的,从产业、商业、旅游、地产、景观等多种维度打造的,具备旅游、产业、城市多重功能的文化产业空间。文化旅游产业园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旅游地产在政策导向下的新模式,是“文化+旅游+地产”的三位一体的联动开发模式。文化是统领,是整个园区发展方向的灵魂,旅游是拉动,能够促进产业发展、提升城市形象,实现人气聚集。而地产则是园区开发建设的重要保障。这种“三位一体”的开发模式,实现了产业间的相互补充和支撑。可以有效的平衡园区近期投资和远期发展之间的关系。
在利好政策导向之下,全国各地掀起了一波文化旅游产业园建设热潮。截至2010年,全国各种文化旅游产业园区达1万多家,其中,市级以上有2500余家。北京、上海、广东、山东、江苏是文化旅游产业园发展最快的省市。北京有130余家,上海有100余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已有三批6家(西安曲江新区、深圳华侨城、山东曲阜、沈阳棋盘山、河南开封宋都古城、上海张江),国家级产业示范基地已达204家,产业增加值达900亿元。文化旅游产业园是随着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而出现的新型事物,兴起和发展的时间较短,在快速崛起的同时也暴露出了种种问题。
首先是盲目建设,各地一哄而起建设文化产业园,规划不够、创意不足,导致园区重复建设严重,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和行业的恶性竞争。
其次,圈地现象严重,文化产业园的建设大多是在地方政府和地方开发商的共同介入下得以形成。许多产业园没有构建科学的盈利模式,仅仅是打着旅游产业开发的旗号,抢占土地资源,拿到土地后大张旗鼓的开发地产。
第三是产业化水平低下,一些产业园没有构建良性的产业体系,产出效益很低,仅仅靠政府特殊政策和卖地、租地度日,很难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局面。
针对文化旅游产业园区的自身特点和存在问题,笔者提出文化旅游产业园区的四大开发策略,强化文化旅游产业园的竞争力,推动其良性发展。
策略一:创意核心吸引物
创意是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形成的基础,旅游核心吸引物是文化旅游产业园生命力所在。文化旅游产业园需整合地方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围绕文化主线打造创意性旅游项目,聚集人气,引爆区域,形成对广域旅游市场的持续吸引。
“梦廊坊”文化产业园,跳出了常规的旅游项目策划思路,采用了地上地下旅游项目双向开发的创新思路。地上以盛世长安——神奇高窟——海潮西亚——多彩欧洲为主题进行创意,形成具备景观展示、节庆游行功能的丝绸之路文化景观大道;地下以楼兰迷雾——对话埃及——海底王国为主题进行创意,运用世界顶尖科技,塑造“廊坊考古新发现”。构建地上地下联动,一段一主题、一步一神奇的“新丝绸之路”。
策略二:创新旅游体验模式
传统文化旅游项目以文物古迹和静态展示为主,缺乏体验性和深度游览性,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人们需求的多元化,现代人对于文化旅游有了新的要求,如果想赋予传统的文化以生命力,强化文化旅游项目的竞争力需将文化与世界级品牌、科技和资本的高效对接,引进高新科技作为技术手段,采用情境体验、动漫形象、创意理念、游戏玩法、影视场景、特色商品、建筑景观及丰富演艺将文化活化,呈献给游客完美的深度文化体验。
策略三:创建大产业体系
构建大产业体系。以旅游业、文化产业作为主导,复合其他相关产业,旅游和文化产业之间相互转换、相互影响和相互驱动。在产业耦合作用下形成多种新的旅游业态、旅游产品,既能够带动旅游的综合消费,又能提升文化产业的附加值、延伸产业链条、拓展产业空间,真正实现产业之间的互融与共荣。
强化文化旅游产业园的产业准入机制,产业要符合产业园区的总体功能定位。锁定产业需具有关联性、互补性、共生性,各产业相互链接并促进整个园区良性发展。既要符合文化旅游市场消费需求及时代特征,又要立足产业发展趋势,具有前瞻性。能够与地区的经济产业基础相适应,并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符合当地文化及资源特点,能够提升地区文化及旅游影响力及竞争力。
策略四:创立多元盈利模式
文化产业管理和运营具有一定的公益性,其产品化、消费化的过程也是文化产业化的过程。盈利模式的设计是项目开发的重要环节。构建销售地产项目盈利、旅游经营项目盈利、树立项目品牌盈利、升值项目价值盈利的四大盈利模式,不仅确保了项目快速回流资金、降低项目投资风险的需求,也保障了项目长期、持续的现金流以及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的升值。四种盈利模式相互影响和优化,实现项目整体的盈利最大化。
② 我国产业园区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以黄冈来新型建材产业园为例,一个源园区上千亩的土地上,集约化了不少于十数家的绿色建材制造上下游企业,其中既有行业龙头单位,也有高量产企业,也有技术前端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间高度互补,市场也交错融合,这种企业间形成的航母式集群,其市场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是一般单个企业不可比拟的,甚至可以影响到整个行业的标准和定价权。黄冈新型建材产业园创建之初,就决定跟着国家改革的大趋势,只有顺势而为方能大显身手,这样的建园理念得到了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和认可,给予了高度的支持和鼓励。
③ 创意产业园区的发展趋势
文化创意产业被认为是21世纪全球最有前途的产业之一,有着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世界各国政府都对这一产业的发展给予了特别关注和高度重视,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效益日渐明显。2009年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达8400亿元左右,快于同期GDP现价增长速度3.2个百分点。2010年,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更达到了1万亿元,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约为2.75%。预计到2015年,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将达18000亿元,占GDP的比重将超过5%。文化创意产业将成为我国经济的支柱产业。尤其是在一些基础较好的城市,如深圳、北京和上海,文化产业更是经济发展的支撑力量。
作为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和载体,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建设势头强劲,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文化产业园区超过2500家,其中国家已命名的文化创意产业各类相关基地、园区就已超过350个。从2004年到2010年,文化部先后命名两批共4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4批共204家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催生了一批产业集聚效应明显的创意产业园区。经过测算,2010年国家级园区基地的收入平均增长率都在40%以上,国家级园区基地的总收入也达到了2500亿元,总利润达到了365.2亿元。
但是在各地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快速发展的背后,一些问题也随之凸显出来。如园区太多、资源分散;建设模式雷同,房地产色彩浓厚;园区定位不明确,产业结构雷同;园区之间相互分离而自成体系,缺少必要的分工与合作;园区耗费巨资建成后,租金高,企业入驻率低,难以吸引创意阶层,文化气息淡薄等。
尽管目前创意产业暴露出了各种问题,但从整个国际发展趋势来看,未来创意产业仍有广阔前景。因此政府目前暂停审批创意产业园,可以看作是一个调整改善过程,未来即将继续加大创意园区的开发和建设,但与此同时政府管理将从严,向着适合社会产业需求的方向引导。
国家“十二五”规划中称,要在政府引导下发挥市场机制积极作用,培育骨干文化企业和战略投资者,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进入。
此外,一些地方出台的“十二五”规划中把发展创意产业园区提到了重要位置,如深圳市的“十二五”规划中要求大力实施产业集聚,加强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统筹规划,加快推进国家级创意产业园区的规划建设,培育和推广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龙头企业和文化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