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产业大全 > 我国玉米生产及产业发展方向

我国玉米生产及产业发展方向

发布时间:2021-01-10 09:05:13

『壹』 请介绍下我国玉米的生物开发和发展前景

我国玉米产业发展新动向及前景预测分析

随着国际玉米加工和贸易格局的重大调整,我国玉米产业的发展也出现了加工速度发展迅猛、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区域重心发生转移等一系列新的动向。从发展前景上看,我国玉米增产的潜力仍然很大,玉米产业正在逐渐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世界范围内玉米加工业向主产国集中

2006年全球玉米播种面积1.47亿公顷,其中美国、巴西、阿根廷、中国玉米播种面积共为7174万公顷,占全球的48.7%,产量占69.26%,这四个国家成为主导世界玉米生产的大国。

近几年,美国、巴西等国家乙醇扩产领跑着玉米加工业,并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一场玉米产业革命。特别是随着替代能源的快速发展,燃料乙醇的生产量不断增加,以玉米为生产原料的冰醋酸、化工醇、环氧乙烷等生化产品的研发取得新的突破;玉米食品、玉米饮料正在成为时尚消费的新宠。玉米产业已经成为各国广泛关注的焦点。

在这种形势下,世界玉米加工的重心逐渐开始向主产国集中,主产国的玉米消费量不断增加。统计数字显示,2006年美国、中国、巴西、墨西哥四个玉米主产国国内消费玉米总量为4.5亿吨,比2001年的3.8亿吨增长了18.4%;而同期的日本、韩国玉米消费量仅增长了 1.8%,同期全球玉米消费增长了16.6%。

加工重心的变化导致玉米贸易竞争更加激烈。2006年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埃及、加拿大进口玉米3660万吨,比2001年的3850万吨下降4.9%;而同期中国、南非出口玉米370万吨,比2001年的968万吨下降61.8%。

有关专家分析,当前国际玉米加工和贸易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调整,玉米进口国面临着更大的冲击,主产国必将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在这个大背景下,玉米主产国的畜牧业和以玉米为原料的加工业将在新一轮调整中受益匪浅,畜禽产品和加工产品贸易必将成为国际农产品贸易的主旋律。

国内玉米加工业向主产区转移

在世界玉米产业发展大趋势下,我国玉米产业战略性结构调整步伐随之加快。产业结构上开始从初加工向精深加工拓展,区域结构上玉米产业重心开始由销区向产区转移。

1、从生产情况看,近年来在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支持下,在市场价格拉动下,农民种粮积极性不断高涨,玉米产量持续攀升。2006年全国玉米产量1.43亿吨,比2001年的1.14亿吨增长了25.4%,6年平均增长4.2%。

2、从产业结构上看,国内以淀粉、饲料为主的初加工正在向变性淀粉、赖氨酸和化工醇为代表的精深加工乃至生化加工转变。淀粉衍生物和乙醇下游产品的开发步伐不断加快,并且取得了重大突破。吉林省位于世界三大黄金玉米带上,玉米人均占有量、商品量、出口量连续多年居全国首位。吉林省长助理、省发展改革委主任王祖继介绍说,目前吉林省玉米加工企业已发展到了500多家,加工产品逐步由淀粉、酒精等初加工产品向发酵、精细化工产品过渡。加工品种也已达到200多种,从寻常的淀粉,到用多元醇、乳酸等生产的合成纤维、工程塑料等,这些产品被广泛用于食品、纺织、汽车、电子、医疗等领域。

“这些企业的产品技术含量高,采用了不少国际顶尖技术,企业直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初步形成了一个高精尖的产业集群。”王祖继说。比如长春大成集团今年投产的年加工225万吨玉米、100万吨化工醇和100万吨差别化聚酯项目,技术水平很高。大成集团已获得生物化工醇催化剂生产工艺技术、反应设备制造和化工醇生产工艺技术等几十项国家专利。生产1吨化工醇只需1吨淀粉,消耗玉米1.42吨,消耗能源只有原设计水平的一半,玉米化工产品的成本只相当于石化产品的一半。

3、从区域结构上看,国内玉米产业发展的重心正在由销区向产区转移。吉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杨庆才介绍说,在过去的20多年里,产区的玉米主要是运到销区加工,原因是产区投入不足,加工业发展缓慢,而沿海发达地区资本优势明显,玉米资源可以到这些销区配置资本。近几年来,沿海发达地区资本开始向北方转移,产区玉米资源的比较优势得以彰显,配置资本的作用不断加强。江苏、广东、福建等省的玉米加工企业以及中粮、华润等大型企业在产区的投资不断增加。

主产省玉米产量尚存巨大增产潜力

随着产区玉米加工业的迅速发展,原粮外调量减少,销区省份开始担心产区的加工业消耗掉过多的玉米会影响国家粮食安全。对此,玉米主产省吉林表示,吉林省在未来十年内玉米总产量还能再翻一番,不仅能满足自身加工业发展需要,而且还能保证一定数量的原粮外调。

据吉林省农委主任王守臣分析,从提高内涵和扩大外延两个方面入手,吉林玉米增产潜力巨大。

提高内涵方面包括:

1、提高玉米生产的科技创新能力。在品种上寻求突破,重点是高产专用性玉米的研究和推广。同时在现有先进适用技术上提高到田率,大力推广玉米高产模式化栽培技术,玉米大垄双行种植,全程机械化栽培和旱作节水技术;生物防治玉米螟、农田灭鼠和测土配方施肥三项技术;此外,国家如果能在玉米方面推广转基因技术,每年可减少粮食损失10%左右,而吉林省相当于增产20亿公斤/年。

2、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改造中低产田,提高高产农田比例。水利设施方面,吉林省近年来投入一直不足,重点灌区、涝区的排灌工程无钱配套。目前吉林省正在启动引松入白、哈达山水利枢纽、大安灌区及土地整理等工程,如果能够得到国家支持,经过3-5年的建设,吉林省西部可新增基本农田200万亩。中低产田方面,吉林省农委副主任袁甲业介绍说,吉林省在册耕地面积6000万亩,实有耕地面积8306万亩,其中有一半是中低产田,将近4000万亩。中低产田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水土流失、耕作方式不科学、农家肥投入不足导致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减少等原因造成的。吉林省省委书记王岷说,如果近4000万亩中低产田的粮食产量能够达到或接近正常水平的话,经过3-5年的努力,再增产50亿公斤粮食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3、种植结构调整和机械化生产。王守臣介绍说,种植结构调整上,可以扩大玉米、水稻等高产作物的种植面积。今年春耕生产已经结束,大豆减少了100多万亩,杂粮也减少了,而玉米种植面积比去年增加了160万亩,这160万亩相当于增产8亿公斤。

吉林粮食主产区地势平坦,耕地集中连片,农机化发展有较好的基础。但农机装备较差,尤其是大中型农机具少,配套比例不足,全程机械化能力更低。吉林省农委副主任陈巳介绍说,机械化作业主要是可以在抢农时提高作物播种、栽培质量,改善土壤团粒结构,提高肥力,可以及时加强田间管理,提高抗灾能力。据估算,通过机械化生产,一斤玉米不仅能减少一毛钱的成本,还可以增加10%的产量。

扩大外延方面主要体现在采取农业技术走出去的战略,发展周边国家玉米生产。包括采取政府扶持、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方式。比如,与菲律宾开展的中菲玉米合作项目,即通过租赁菲方1500万亩耕地,租期 25年,在菲律宾6个省建设吉林玉米生产基地,计划年产玉米近150亿公斤。项目建成后,一部分原粮可通过外贸形式供应南方省份加工需要,一部分可就地加工转化。同时还可使吉林的技术、设备和劳务得到有效输出。

此外,吉林还积极与缅甸、老挝、俄罗斯及蒙古等国家合作,计划开发耕地1000万亩,增产粮食50亿公斤。王守臣说:“按照规划,经过5-10年的努力,吉林省进一步挖掘粮食生产潜力,提升粮食发展空间,通过内部挖潜,预计可增产粮食100亿公斤。再加上外部拓展,在国外估计也可增加150亿公斤左右,预计总共可增产粮食250亿公斤,届时粮食总产量将达到500亿公斤,其中大部分是玉米,产量也能比目前翻一番。”

政策促进国内玉米产业布局良性调整

国内主产区玉米不仅有巨大的增产潜力,从区域经济结构及经济成本等角度考虑,国内玉米产业正在发生的结构性调整,也说明我国玉米产业正在进入一个良性的调整期。

从国际发展趋势看,农产品加工业的重心正在向原料产区集中。据美国农业部今年3月份公布的数据,2001年以来,美国、中国、巴西等玉米生产大国国内消费玉米的数量连年增加,而日本、韩国等玉米进口大国国内消费玉米的数量没有增加,甚至出现下降。特别是美国、巴西已经直接把乙醇厂建在了玉米产区。

从区域经济构成看,国内销区的粮食加工业占本区域经济总量的比重很小,而在产区这个比重却很大。吉林省去年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已经达到1260亿元,与汽车、石化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格局,如果粮食加工业遇到大的波动,不仅会影响农民收入,还会影响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从加工能力看,近年来,国内粮食加工业不仅在主产区发展速度加快,在销区的发展速度也很快,与本地区粮食产量比较加工能力严重过剩。而从吉林省实际加工能力以及今后的粮食增产潜力看,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我国目前的粮食加工格局正在发生战略性调整,山东、安徽、河北、广东等省份粮食加工的主要产品是淀粉、饲料,属初加工产品,附加值很低。”吉林省农委副主任袁甲业介绍说,而吉林玉米加工主要产品是食品、饲料、变性淀粉、赖氨酸和化工醇,几家大型酒精加工企业正在开发下游产品,如利用乙醇的副产品生产玉米油、高蛋白饲料等。这些产品的开发,不仅提高了玉米加工的附加值,而且提高了玉米的利用率,实现了玉米的深度开发。

『贰』 我国的玉米带如果借鉴美国的玉米带经验,今后该如何发展

在分析了美国玉米生产的现状和先进经验的基础上
根据我国玉米产业现状
提出了加强优质回
专用抗逆和资源高效答利用型玉米新品种的培育与推广
促进节本增效
规范化技术的研制和配套栽培技术的应用
尽可能降低生产成本
逐步建立健全优质
专用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和产业化体系
加强技术培训
培育高素质的产业化
生产劳动力
开展玉米产品安全性研究等发展方向或措施
为政府和农业主管部门的宏观决策提供依据

『叁』 我国玉米的主要用途

一、直接食用。玉米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食粮之一 ,现今全世界约有三分之一人口以玉米作为主要食粮 ,其中亚洲人的食物组成中玉米占 50%,非洲占25%,拉丁美洲占 40%。
二、饲料用途。玉米是 " 饲料之王 " 。以玉米为主要成分的饲料 ,每 2-3 千克即可换回 1 千克肉食 ,玉米的副产品秸秆也可制成青贮饲料。世界上大约 65-70%的玉米都用作饲料 ,发达国家高达 80%,是畜牧业赖以发展的重要基础。
三、工业加工用途。玉米籽粒是重要的工业原料 ,可生产二、三百种产品,这里简单介绍三种:
1、生产玉米淀粉。世界上大部分淀粉是用玉米生产的 ,美国等一些国家则完全以玉米为原料。在发达国家 ,玉米淀粉加工已发展成为重要的工业生产行业。
2、玉米胚芽制油:与其它油料相比,玉米油含有更高的营养价值,其蛋白质、矿物质、卵磷脂、维生素A、D、E等含量十分丰富,还含有30%的油酸、57%的亚油酸等,在婴幼儿生长、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以及抗衰老等方面具有显著功效。
3、应用于石油化工:利用玉米可生产出纯度超过99.5%的无水乙醇,将它与汽油以恰当的比例混合,能使汽油更加充分地燃烧,减少污染物CO和SO2的排放,从而改善大气环境。
望采纳

『肆』 我国共有多少种玉米

我国的玉米消费是80年代口粮比例占38%,消费玉米2588万吨,饲料用玉米占48%(工业饲料和传统饲料),消耗玉米3269万吨,出口占11%,出口玉米749万吨,工业原料和食品加工占3%,耗用玉米205万吨左右。
进入90年代,人们直接消费的玉米比重在下降。全国口粮消费玉米大约占玉米总产量的19%,消费玉米量约为1870万吨;玉米作为饲料消费在我国有两种情况。一是加工生产成配合饲料。我国近年配合饲料产量约4800万吨,按60%比率折算,年消耗玉米2880万吨。二是传统的把玉米直接用于饲料的消费。在农村中,主要是把玉米直接作饲料喂饲大牲畜、猪和家禽。据专家估计,这种传统的饲喂方式每年估计消耗玉米3500万吨左右,这两项每年消费玉米约6380万吨,占玉米总产量的68%。
玉米是重要的工业原料,也可加工成精制的玉米食品。我国目前用于工业原料和食品工业的玉米大约占玉米总产量的5%左右,年消耗玉米250万吨左右。我国1990~1994年平均出口玉米820万吨,占玉米总产量的8%左右。1995年之后又转向大量进口玉米。近10年来,我国玉米消费趋势是用于生产配合饲料的玉米数量猛增,用于口粮的玉米逐年减少,用作工业原料和食品加工的玉米增长缓慢,从玉米出口国变为玉米进口国家。

『伍』 玉米是何时传入我国的

中国引种玉米的时间,早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时间。中国明代的一部药物学著作——《滇南本草》中,就有关于玉米的记载:“玉麦须,味甜,性微温,入阳明胃经,通肠下气,治妇人乳结红肿或小儿吹着,或睡卧压着,乳汁不通。”该书的作者,为明代云南阳沐(今嵩明附近)人,生于洪武三十年(1397年),卒于成化十二年(1476年)。即使不计算中国医者认识使用的过程,这一记载也早于哥伦布的日记。因此,中国玉米的引进当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前。

玉米在传入之初,尚未列入谷物而被人们视为珍稀之物。明代嘉万时期(1522~1620)的田艺衡在其《留青日札》中说:“御麦出于西番,旧名番麦,以其曾经进御,故名御麦。”直至乾隆时期,还曾是皇家御用之物。其时的《盛京通志》记载:玉米是“内务府沤粉充贡”。

明代的文学作品《金瓶梅词作》中叙述,“烧鹅肉”和“玉米面玫瑰果馅蒸饼”都是大财主西门庆宴请宾客的佳肴珍馐。18世纪中叶,广西的《镇安府志》叙述,玉米在引进之初被列为“果属,以食小儿”。到了18世纪中至19世纪初,玉米开始在中国大规模推广。这一时期,由于封建社会固有的矛盾日益尖锐,大批农民失去土地而流亡山林。而引进的玉米特别适合山地种植。

著名的清史学家根据众多的方志资料统计,在乾隆至道光年间(1736~1850)全国已有直隶、盛京、山西、陕西、甘肃、新疆、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湖南、湖北、河南、安徽、江西、福建、浙江、江苏、山东等20个省区种植玉米了。

拓展资料:

主要用途:

1、直接食用。玉米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食粮之一,现今全世界约有三分之一人口以玉米作为主要食粮,其中亚洲人的食物组成中玉米占50%,多者达90%以上,非洲占25%,拉丁美洲占40%。玉米的蛋白质含量高于大米,脂肪含量高于面粉、大米和小米,含热量高于面粉、大米及高粱,但缺点是颗粒大、食味差、粘性校在生活水平较低地区,玉米是重要的食粮。在城市及较发达地区,玉米是调剂口味不可缺少的食品。随着玉米加工工业的发展,玉米的食用品质不断改善,新的玉米食品如玉米片、玉米面、玉米渣、特制玉米粉、速食玉米等随之产生,并可进一步制成面条、面包、饼干等。玉米还可加工成为玉米蛋白、玉米油、味精、酱油、白酒等,这些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很受欢迎。

2、饲料用途。玉米是饲料之王。据报道,100千克玉米的饲用价值相当于135千克燕麦,120千克高粱或150千克籼米。以玉米为主要成分的饲料,每2~3千克即可换回1千克肉食,玉米的副产品秸秆也可制成青贮饲料。世界上大约65-70%的玉米都用作饲料,发达国家高达80%,是畜牧业赖以发展的重要基矗

3、工业加工用途。玉米子粒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初加工和深加工可生产二、三百种产品。初加工产品和副产品可作为基础原料进一步加工利用,在食品、化工、发酵、医药、纺织、造纸等工业生产中制造种类繁多的产品,穗轴可生产糠醛。另外,玉米秸秆和穗轴可以培养生产食用菌,苞叶可编织提篮、地毯、坐毯等手工艺品,行销国内外。

(1)玉米淀粉:玉米在淀粉生产中占有重要位置,世界上大部分淀粉是用玉米生产的,美国等一些国家则完全以玉米为原料。为适应对玉米淀粉量与质的要求,玉米淀粉的加工工艺已取得了引人注目的发展。特别是在发达国家,玉米淀粉加工已发展成为重要的工业生产行业。

(2)玉米的发酵加工:玉米为发酵工业提供了丰富而经济的碳水化合物。通过酶解生成的葡萄糖,是发酵工业的良好原料。加工的副产品,如玉米浸泡液、粉浆等都可用于发酵工业,生产酒精、啤酒等许多种产品。

(3)玉米制糖:随着科技发展,以淀粉为原料的制糖工业正在兴起,品种、产量和应用范围大大增加,其中以玉米为原料的制糖工业尤为引人注目。专家预计,未来玉米糖将占甜味市场的50%,玉米将成为主要的制糖原料。

(4)玉米油:玉米油是由玉米胚加工制得的植物油脂,主要由不饱和脂肪酸组成。其中的亚油酸是人体必需脂肪酸,是构成人体细胞的组成部分,在人体内可与胆固醇相结合,呈流动性和正常代谢,有防治动脉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的功效。玉米油中的谷固醇具有降低胆固醇的功效,富含维生素E,有抗氧化作用,可防治干眼并夜盲症、皮炎、支气管扩张等多种功能,并具有一定的抗癌作用。玉米油还有营养价值高、味觉好、不易变质等特点,因而深受人们欢迎。

『陆』 玉米有哪些深加工技术

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玉米生产国,其加工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我国目前玉米加工产业出现“大原料”、“小加工”的失衡结构,玉米及其营养成分实际利用率很低。充分综合利用玉米原料,提高原料利用率和实现清洁生产,是当前我国玉米产业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国内有关玉米的专利大多是食品方面的,而玉米深加工产品如柠檬酸、味精、玉米淀粉 含变性淀粉 和玉米酒精等方面的专利所占比重不大。但是玉米深加工产品将是国家鼓励的发展方向。 玉米:小东西 大作用 玉米一直被用于食品和饲料,是重要的传统食品,并有“饲料之王”之称。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农业部联合发布的食品工业“十五”发展规划中,把“进入一日三餐”的方便营养食品作为开发玉米产品的重点。除了开发新型玉米食品外,还可以进行对玉米的精深加工,生产玉米淀粉、变性淀粉、淀粉糖、酒精、味精、柠檬酸、脂肪代用品、干性玉米粉、玉米油、饲料等产品。 现在,玉米已经成为重要的工业原料。由于玉米的子粒中淀粉含量高达70%以上,对其进行深度加工前景广阔。主要产品有淀粉糖、变性淀粉、有机化学品等。淀粉糖以其特殊的品质,正在逐渐替代蔗糖的消费量。变性淀粉是淀粉通过有效方法改变性能,能符合很多行业的需求,目前已在造纸、纺织、食品、医药等行业广泛应用。有机化学品是玉米加工生产中的衍生物,产量最大的是燃料乙醇,主要用于汽车燃料。由于石油资源有限,而玉米资源却可再生,所以这项产品已经引起许多国家的重视。 因此,从国际上玉米产业的发展趋势来看,美国等发达国家玉米加工已经走向自动化、精细化和综合利用的发展阶段。主要的特点是技术成熟度高,工艺先进性强,企业集约化程度高等等。 而作为玉米生产大省的吉林,玉米深加工的水平有很大提高、发展空间和生产后劲也较大,但是,无论从技术水平还是企业状况看,都尚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很大差距。 玉米深加工技术:发展快 优势小 在国内专利申请中,与玉米加工相关的专利申请量呈不断上升的趋势,这说明我国对玉米这类粮食作物的加工越来越重视,如何提高玉米产品的附加值及综合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和开发,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其中吉林省的申请量最大,这说明吉林省作为玉米大省,对玉米的研究力度相对较大。但是,该领域中的国内申请十分分散,申请量最大的单位仅申请了4件专利,还没有形成优势企业。 在技术热点方面,玉米加工成食品的专利最多。深加工产品的中国专利也不少,而且数量逐年增长,说明国内对玉米深加工技术的需求在不断提高。 但通过对国外玉米加工专利的统计,发现20世纪70年代初有关玉米深加工的专利申请量开始呈逐渐上升趋势,说明此时各国都充分认识到对玉米进行深层次加工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大力开发这种经济型作物的发展潜力,纷纷加入研究大军。随着各国对玉米淀粉深加工技术研发的不断投入,上个世纪90年代初申请量达到历史最高,随后申请总量略有下降,之后就一直保持比较平稳的态势,这表明该技术已经进入成熟期。 美国和日本两国是玉米深加工技术的绝对领先者,而英国、德国和前苏联则与我国的技术实力相当。这与我国第二大玉米生产国的身份极为不相称。 有关玉米深加工的技术热点主要涉及玉米收获机械,用玉米做成的各种食品、糖果、糕点、饮料等,玉米做的饲料、玉米蛋白、玉米在药品中的应用、玉米的加工、玉米淀粉的制备、玉米发酵等。而玉米为原料制取酒精技术不仅是现在各国研究的热点,而且也是今后的技术发展方向。 专家建议:多学习 勤开发 通过对玉米深加工领域技术的统计分析,专家认为,今后玉米深加工产业的发展,仍将以引进、吸收、消化和创新为主,以快速提升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同时,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大力开发适用技术,充分利用优势,选择技术力量较强的领域,实施重点突破,快速形成自主知识产权。 在借鉴国外专利技术时,应重点关注美国和日本的专利。由于美国公司在我国的专利申请很多,建议国内企业重点关注美国NATSTARCH&CHEMINVESTMENT、CPCINTINCDUPONTDENEMOURS&COEI 等公司,以及日本的TAKEDACHEMINDLTD、KYOWAHAKKOKOGYOKK等公司的专利。

『柒』 我国把玉米分为几种、

玉米籽粒根据其形态、胚乳的结构以及颖壳的有无可分为以下9种类型。
1.硬粒型 也称燧石型。籽粒多为方圆形,顶部及四周胚乳都是角质,仅中心近胚部分为粉质,故外表半透明有光泽、坚硬饱满。粒色多为黄色,间或有由、红、紫等色。籽粒品质好,是我国长期以来栽培较多的类型,主要作食粮用。
2.马齿形 又叫马牙型。籽粒扁平呈长方形,由于粉质的顶部比两侧角质干燥得快,所以顶部的中间下凹,形似马齿,故名。籽粒表皮皱纹粗糙不透明,多为黄、白色,少数呈紫或红色、食用品质较差。它是世界上及我国栽培最多的一种类型,适宜制造淀粉和酒精或作饲料。
3.半马齿型 也叫中间型。它是由硬粒型和马齿型玉米杂交而来。籽粒顶端凹陷较马齿型浅,有的不凹陷仅呈白色斑点状。顶部的粉质胚乳较马齿型少但比硬粒型多,品质较马齿型好,在我国栽培较多。
4.粉质型 又名软质型。胚乳全部为粉质,籽粒乳白色,无光泽。只能作为制取淀粉的原料,在我国很少栽培。
5.甜质型 亦称甜玉米。胚乳多为角质,含糖分多,含淀粉较低,因成熟时水分蒸发使籽粒表面皱缩,呈半透明状。多做蔬菜用,我国种植还不多。
6.甜粉型 籽粒上半部为角质胚乳;下半部为粉质胚乳。我国很少栽培。
7.蜡质型 又名糯质型。籽粒胚乳全部为角质但不透明而且蜡状,胚乳几乎全部由支链淀粉所组成。食性似糯米,粘柔适口。我国只有零星栽培。
8.爆裂型 籽粒较小,米粒形或珍珠形,胚乳几乎全部是角质,质地坚硬透明,种皮多为白色或红色。尤其适宜加工爆米花等膨化食品。我国有零星栽培。
9.有稃型 籽粒被较长的稃壳包裹,子粒坚硬,难脱粒,是一种原始类型,无栽培价值。
B.。我国玉米质量的国家标准,根据玉米的粒色和粒质分为五类:
黄玉米:种皮为黄色,包括略带红色的黄玉米。美国标准中规定黄玉米中其他颜色玉米含量不超过5.0%。
白玉米:种皮为白色,包括略带淡黄色或粉红色的玉米。美国标准中将淡黄色表述为浅稻草色,并规定白玉米中其他颜色玉米含量不超过2.0%。
黑玉米:黑玉米是玉米的一种特殊类型,其籽粒角质层不同程度地沉淀黑色素,外观乌黑发亮。
糯玉米:富含粘性的玉米。
杂玉米:以上三类玉米中混有本类以外的玉米超过5.0%的玉米。我国国家标准中定义为混入本类以外玉米超过5.0%的玉米。美国标准中表述为颜色既不能满足黄玉米的颜色要求,也不符合白玉米的颜色要求,并含有白顶黄玉米。
按品质分类
常规玉米:最普通最普遍种植的玉米。
特用玉米:指的是除常规玉米以外的各种类型玉米。传统的特用玉米有甜玉米、糯玉米和爆裂玉米,新近发展起来的特用玉米有优质蛋白玉米(高赖氨酸玉米)、高油玉米和高直链淀粉玉米等。由于特用玉米比普通玉米具有更高的技术含量和更大的经济价值,国外把它们称之为“高值玉米”。
甜玉米
通常分为普通甜玉米、加强甜玉米和超甜玉米。甜玉米对生产技术和采收期的要求比较严格,且货架寿命短。我国现在已经掌握了全套育种技术并积累了一些种质资源,国内育成的各种甜玉米类型基本能够满足市场需求。
糯玉米
它的生产技术比甜玉米简单得多,与普通玉米相比几乎没有什么特殊要求,采收期比较灵活,货架寿命也比较长,不需要特殊的贮藏、加工条件。糯玉米除鲜食外,还是淀粉加工业的重要原料。我国的糯玉米育种和生产发展非常快。
高油玉米
含油量较高,特别是其中亚油酸和油酸等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达到80%,具有降低血清中的胆固醇、软化血管的作用。此外,高油玉米比普通玉米蛋白质高10-12%,赖氨酸高20%,维生素含量也较高,是粮、饲、油三兼顾的多功能玉米。
优质蛋白玉米(高赖氨酸玉米)。产量不低于普通玉米,而全籽粒赖氨酸含量比普通玉米高80-100%,在我国的一些地区,已经实现了高产优质的结合。
紫玉米
是一种非常珍稀的玉米品种,为我国特产,因颗粒形似珍珠,有“黑珍珠”之称。紫玉米的品质虽优良特异,但棒小,粒少,亩产只有50公斤左右。
其他特用玉米和品种改良玉米。包括高淀粉专用玉米、青贮玉米、食用玉米杂交品种等。

『捌』 世界玉米的生产概况是什么

玉米在世界范围内分布广泛,现今在有人类居住的各大洲都有栽培,其中以北美洲种植面积最大,其次为亚洲和非洲,再次为拉丁美洲和欧洲。从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划分,世界玉米的集中种植区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温暖地区,即7月份等温线在20~27℃,无霜期在140~180d的范围内。其中最适宜种植玉米的地区有美国中北部的玉米带,中南美洲的墨西哥、秘鲁,欧洲的多瑙河流域,亚洲的中国华北平原和东北平原。随着人工驯化与农业生产的发展,玉米种植地域逐渐向亚热带、温带推进,玉米的种植北界现今已达48癗,南界已达40癝;而一些用作青饲的玉米已发展到58~60癗的地区,比如,在欧洲已北移到60癗(挪威),北美洲北界到加拿大南部,中国已达到50癗。玉米分布的广泛性还体现在无论是低于海平面的里海盆地,还是海拔超过4000m的秘鲁安第斯高原,无论是夏季时间很短的加拿大北缘,还是终年炎热的厄瓜多尔和哥伦比亚赤道地区,玉米都作为栽培作物在那里种植。

2004年全世界的玉米种植面积为14514万hm2,稍少于小麦(21756万hm2)和稻谷(15326万hm2);而玉米的总产70529万t,则大于小麦(62409万t)和稻谷(60850万t)(http:/faostat.fao.org)。因此,从种植面积看玉米是世界第三大作物,而从产量看玉米已成为第一大作物。美国、中国和巴西是玉米的主产国,其播种总面积和总产均排在世界的前三位。

『玖』 我国玉米育种问题及对策

1 世界玉米生产现状

2000年世界玉米生产面积为13968万/hm2,单产为/hm2,总产为59079.1万t。2000年种植玉米面积最多的5个国家依次是美国(2943.4万/hm2)、中国(2305.6万/hm2)、巴西(11171万/hm2)、墨西哥(866万/hm2)、印度(650万/hm2)。上述5个国家的播种面积占世界播种面积的56.9%。单产最高的玉米主产国依次是意大利(9386kg/hm2)、法国(9058kg/hm2)、美国(8603kg/hm2)、加拿大(6273kg/hm2)、中国(4598kg/hm2)。总产最高的5个国家依次是美国(25320.8万t)、中国(10600万t)、巴西(3303.8万t)、墨西哥(1876.1万t)、法国(1639.5万t)。预计在2015年,世界玉米播种面积将达到15000万/hm2。

2 20世纪80~90年代我国玉米进出口情况

目前世界玉米出口总量约为7000万t,占玉米总产量的11.6%。我国玉米出口从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1981年仅出口玉米14万t,占世界玉米出口总量的0.2%。1984年后,我国玉米出日数量逐年增加。1984~1994年,累计进口玉米283万t,累计出口6279万t,平均年净出口玉米570万t。而1995~1996年为净进口玉米年份。1997~1999年,三年累计净出口玉米1483万t。l999年底政府决定对玉米进行每吨44美元的出口补贴,中国玉米以低价打进了国际市场。2000年出口玉米1050万t,其中对韩国的出口量高达602万t,对马来西亚的出口量为210万t,中国玉米在这两个市场上的占有率分别达到了70%和87%。我国玉米出日的主要市场还包括日本、欧洲、新加坡等国家。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政府将取消玉米的出日补贴,这也就意味着中国的玉米出口价将从目前的105美元/t一下上升到149美元/t,而目前美国玉米的FOB价只有90多美元,因此出口玉米将缺乏价格竞争力。

根据中国的人世承诺,中国在2002~2004年的过渡期内,玉米进日关税配额由450万t增加到720万t,配额内关税为l%,配额外的关税由71%下降到65%。2002年国有企业占有的比例为68%,私营企业的比例为32%,到2004年私营企业的比例将上升到40%。1996~1999年,我国玉米产量大体在13000万t上下波动(1997年受灾减产除外),而消费量一直在11500万t左右徘徊,每年产大于消l000万t,出现阶段性、结构性过剩。据分析,在过渡期内,我国玉米仍会保持适度出日。之后,我国将转为玉米净进口国。

3 加入WTO对我国玉米育种的促进影响

(l)有利于玉米种业贸易国际化。加入WTO后,中国可在135个成员国享受多边的、无条件的、稳定的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出口配额的增加和税率的降低,必然为玉米种子出日提供有利的条件。

(2)有利于玉米育种技术现代化。尽管我国的常规玉米育种走在世界的前列,但以转基因为代表的生物技术育种却相对落后。加入WTO后,中外合作合资的机遇和空间增加,既可缓解技术更新所需的资金压力,同时境外育种机构带来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将带动整个育种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我国玉米育种向现代化和产业化的方向发展。

(3)有利于丰富我国的玉米种质资源。加入WTO会使进口玉米数量增加,势必造成玉米种质类型的增多,利用这些商品玉米选育自交系或作为玉米育种的中间材料不受知识产权保护的限制,可有效丰富我国的玉米种质。另外,国外育种机构进入我国,除引人先进的技术和资金外,还将带入大量的玉米种质资源,有利于丰富我国的种质基础,进而促进玉米育种水平的提高。

(4)有利于国内育种机构向境外发展。加入WTO会给我国的育种单位走出国门提供便利条件。国外的种业公司可以进来,我们也可以出去,通过合资、参股等方式在国外寻求发展。

(5)有利于玉米育种法制化建设

加入WTO后,必然有利于有关种子方面法律法规的完善。①种质资源和新品种得到有效的法律保护;②品种选育、种子生产、经营、种子进出口等方面的法律得到规范;③新品种选育者、生产者、经营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将有更明确的法律保护;④种业保险制度明晰化;⑤涉外经济法律、法规的充实、调整和完善。从而克服种子市场秩序混乱,假冒伪劣种子充斥市场,法律责任和种子执法主体不明确,处罚力度不统一等问题。所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会有利于玉米育种和玉米生产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4 加入WTO对我国玉米育种形成的负面影响

(l)育种人才的争夺与流失。国外一些大公司或育种机构强大的资本优势,会不计一时一事之得失,而是从占领玉米育种和种业市场的长期战略考虑,不惜高薪聘请国内玉米育种经验丰富的专家,造成人才流失,最终使国内的玉米育种水平下降,竞争力丧失。美国杜邦公司的资本约400亿美元,每年投资其子公司先锋公司的研究经费已达5亿美元。国外一些公司以年薪数十万元优厚待遇,已从我国挖走了数十名育种、开发人才。国内育种等科技人员待遇的低下与外企高薪优厚待遇的诱惑,加速了育种等技术人才的流失。

(2)种子市场的失控。美国先锋、孟山都和泰国正大等公司已在国内大规模地开展玉米育种研究,美国岱字棉公司已占据我国黄淮海大部分棉花市场。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棉花、油葵和甜菜品种1/3的市场被外企控制。随着《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和《种子法》的实施,拥有品种权或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品种,将成为控制种子市场的首要条件。目前我国地市以下级种子经营、开发单位基本上没有作物育种的研发能力,难以拥有品种权。国外种子企业为了控制种子市场,其育成的新品种都进行了品种权的保护。

(3)种质资源流失。种质资源是育种的基础,国外公司进驻后,肯定会加大种质资源的收集力度,甚至不惜重金购买。一些经过多年培育、具有很好适应性的优良种质一旦流失,将会使玉米育种单位失去种质优势,从而给育种机构造成重大损失。

(4)生物技术领域存在差异。尽管我国常规育种水平与发达国家相当,但在转基因等生物育种技术方面仍有明显差异。在育种综合实力的比较中,国内育种机构将处于下风,在长期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5)运作模式上的差异。尽管我国从事玉米育种的单位较多,但较为分散,人力资源、种质资源、财力资源难以形成共享,形不成竞争核心。

5 加人WTO后我国玉米育种的基本广对策

针对加入WTO面对的机遇和挑战,我国玉米育种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与对策,趋利避害,以达到发展之目的。

(l)强化法律意识。首先要强化法律意识,熟悉游戏规则,在竞争中依法办事,做到有的放矢,在保护好自身利益的同时,利用好入世后的各项法律法规,最大可能地获取市场利益。

(2)加强内外联合。尽快实行强强联合,多边合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方针,加快玉米育种事业的发展。在巩固我国玉米育种优势的基础上,尽快走出去,寻求国外发展。

(3)加强政府指导,用好 “绿箱”政策。加入WTO后,政府应加强对玉米育种的宏观指导,必要时,可利用“绿箱”政策,对一些事关我国长期玉米生产的重要项目给以必要的资金支持。因为加入WTO后,政府对农业的科技投入尽管也是一种政策性补贴,但这在农业多边贸易协定的框架内是允许的,因此,政府应支持育种实力雄厚的单位,给予更多的项目资金,加速玉米育种事业的发展。

(4)提高育种技术和育种水平。在加入WTO后的4年缓冲期内,在搞好新品种选育的同时,加快提高和武装自己,加强在生物技术方面的研究,以提高今后的竞争能力。

(5)调整育种方向。根据玉米用途和消费的发展方向,调整玉米育种目标,适度发展优质专用玉米,以品质求发展,以优质求生存。育种机构在加强常规玉米育种抗病抗倒性选择的同时,要搞好饲用玉米和青贮玉米育种,强调工业加工玉米育种,作好食用玉米育种。只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才能在竞争中不断取胜。

『拾』 我国玉米单交种第三次品种更换对玉米生产有什么促进作用

1996年以后至今,伴随着国家“种子工程”的实施,我国种子业已逐步走向种子产业化,育种回理论与技术答也得到不断完善和提高,全国各地培育的丰产性好、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的优良杂交种层出不穷,生产上应用的杂交种出现多样化,并培育出一些专用型品种,如高油玉米、青贮玉米、爆裂玉米、鲜食甜玉米、糯玉米等,品种更新换代已不再明显,随时随地都有新品种问世并投入生产,每年通过国家、省地审定的品种都有数十个,参加区域试验、生产试验、预备试验的品种数增加迅猛。如2001年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安排的共363个试验点中的参试品种有302个,2004年试验点和参试品种各增加到762个和798个。本时期全国育成的审定品种有300多个,最具代表性的品种是农大108和郑单958。这些新品种的推广应用,促使我国玉米生产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同时也呈现出我国玉米品种更新节奏加快,对品种的需求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阅读全文

与我国玉米生产及产业发展方向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