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藏族文化的特点有哪些
1、历史悠久
据考古发现,早在4000多年前,藏族的祖先就在雅鲁藏布江流域生息繁衍了。
2、地域性和多样性
藏区以地域主要分为卫藏、康区、安多、阿里四地,各自的文化呈现不同的特色。以地理环境而言高地、平地、山谷、林区等所处的地域文化有所不同。以劳动产业不同而言牧区、农区、农牧结合以及少数的渔业区的文化不同。
3、完整性
藏族文化主要以藏族聚居的地域文化为主,解放前藏区处于几乎封闭的环境,保持着较完整的原始状态,保留着的文化较完整。
4、宗教性
藏区的文化几乎全部都跟宗教有关联或受宗教的影响,藏传佛教是佛教与藏区土生土长宗教“苯教”结合而成,因此它的宗教有一定的独特性。
(1)喜庆文化产业扩展阅读
藏族的史前文化特点
一、史前藏文化的本土特质
1、石器——狩猎文化和游牧文化的象征。
2、半地穴、圜地式房屋——藏族碉房建筑的源头。
3、石棺葬——远古藏族先民本土的丧葬习俗及宗教情怀。
4、大石遗迹——原始风俗及宗教现象的文化遗存。
5、岩画——远古藏族先民生活及精神的写照。
二、史前藏文化呈现出的多元性特点
在历史的进程中,藏文化以其开放性和包容性与周边文化互动、交流,形成了青藏高原的多元文化圈,呈现出文化互动的各种迹象,这些迹象在卡若文化、曲贡文化、部落遗迹中都有明显反映。
此外,史前青藏高原的岩画,不仅有其地方特色和本土特质,而且在其发展、变迁中也应表现出它的复合性,这还有待于与印、巴两国的岩画作比较研究。
三、史前藏文化是人类古文明的象征
1、从地理环境的角度分析,可以说明远古时代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具备了猿和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在藏族口承文学中,大量的藏族神话、民间故事和传说等,记录了史前藏族人民的思想意识、信仰观念、行为方式,以及社会和文化结构的初始形态。
因此,考察史前藏文化的文明史,不仅可通过考古,也可通过对藏族民间文学作品的分析,从而总结出史前青藏高原历史文化的形态,说明在史前的生态环境和文化背景下,本土族人的物质、精神、制度三方面的传承和变迁的起始过程。
2、藏族文明史有5千年以上的历程。具有5千年历史的卡若文明、曲贡文明、象雄文明,以及雅隆部落文明正是以游牧、畜牧兼农业经济为主的,以既本土又多元的文化特性构筑了藏族5千年的文明史。
史前藏文化不仅具有悠久古老的历史,而且有着丰富多彩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是人类古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居住在青藏高原的藏族人民,在远古、在史前一直不断地创造着藏文化的远古文明,构筑了藏文化史前的本土性、多元性和变迁性。
❷ 广东人结婚的习俗
在广东地区,订亲最隆重之仪式过大礼,约在婚礼前十五天到二十天前进行。男家择定良辰吉日,携带礼金和多种礼品送到女家。时到今天,由于这种传统婚嫁礼仪繁琐需时,甚少会采用全套[三书六礼]仪式,多化繁为简,最广为重要的便是过大礼这一环。
一、男家过大礼如下
精装龙凤礼饼两盒、西式礼饼一盒。
·双喜八样生果吉子篮(生生猛猛)
·椰子两对(有爷有子)、特长精装龙凤烛两对(长长广东新娘)
·精装烫金男女家对联各一对、精装茶叶、芝麻各两盒(女子坚贞、守信不移)
·双喜烫金大礼金封两个(装聘金用)
·百年好合三牲封两个(鸡、鱼、猪肉大礼可以三牲利市代替)
·双喜贴盒(核桃、有衣莲子、百合、红枣、有壳花生、荔枝干、龙眼干、红豆、绿豆、芝麻、茶叶、十一样吉祥京果)
·扁柏一包、双喜烫金利市封两包
二、女家回礼如下:
·金莲藕船(佳偶天成)、石榴一对(多子多福)
·添丁姜、连理芋头(添丁发财)、芙蓉、扁柏(趋吉避凶)、桔子(大吉大利)双喜烫金利市封两包、双喜贺惟巾一对
·大茶礼(大发松糕、金钱、龙利、煎堆、红包等){油麻茶礼}
广东人结婚习俗流程:搬嫁妆
收到大礼后,女家最迟需于大婚前一天把嫁妆送到男家。嫁妆是女家身份与财势的象征。以往,广东人喜用樟木拢送嫁妆,取其坚固耐用之意。
送嫁妆可分为[送妆]与[迎妆]。[送妆]是女家将嫁妆往男家送,除了抬妆的人外,女家会请几位亲友跟随照料,人数愈多代表女方家底愈厚。嫁妆抬到男家后,男家会请亲朋好友出来迎接,这叫[迎妆]。在嫁妆中,除了名贵的珠宝金饰外,还有许多象征好兆头的东西。以痰孟作子孙桶,希望女儿开枝散叶,儿孙满堂。以红尺作子孙尺,有良田万顷之意;花瓶代表花开富贵;铜盘及鞋则寓意同偕到老;银包皮带有腰缠万贯之意;剪刀有指蝴蝶双飞;龙凤被、床单及枕头一对,祝福新人恩爱缠绵;片糖则比喻甜蜜幸福;龙凤碗筷作衣食碗筷有丰衣足食之意(碗内放置一封利市,可取代嫁妆的72套衣服)。
新娘嫁妆用品:
百年好合茶具(一盘、一壶、四杯)
百年好合衣食碗(碗、筷、碟、匙各一对)
百后好合有盖杯(一对)
真丝刺绣同心筷子双人套、双喜全红子孙桶(痰孟)
双喜鸳鸯面盘、安床京果盘
广东人结婚习俗流程:上头
现代婚嫁礼俗中,在迎亲之前,男女两家都仍会分别进行上头的仪式。上头仪式于大婚前的一晚或正日举行。上头象征一对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