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农民创业成功的典型有哪些
张芳是河北省正定县东贾村村民,08年大学毕业后在河北石家庄一家外贸企业工作,后来因国际金融危机倒闭后,求职并不顺利,屡屡受挫的张芳开始萌生一个念头回乡创业。
“统筹城乡,农村是‘短板’;发展农村,人才是‘短板’”。为吸引在外务工的优秀人才回流,2011年正定县公开选拔172名“农村好青年”,当选的“农村好青年”不仅可以直接进入村两委(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工作,享受资金补助,而且在个人自主创业时也可享受优惠待遇。正定县的这一新政让茫然无措的张芳重新看到了希望,经过数轮激烈的选拔,张芳终于如愿以偿。
在正定县东贾村,一排排新建起的大棚格外的醒目,张芳如今就是其中一个大棚的经营者。“在外打工挺辛苦的,而且还赚不到什么钱。回到家乡后,乡里不仅为我申请贴息贷款,还帮我承包了一个大棚进行创业,收入比过去多了四五倍呢。”张芳高兴地告诉记者。
东贾村从2009年引进山东寿光的大棚技术后,专门成立了经济合作社,帮助刚刚毕业的大学生,让他们创业“零风险”。正定县南牛乡党委书记安文斌告诉记者,依靠纯天然的绿色种植,每个耕种面积只有1.8亩的大棚,可以轻松达到六七万元的年收入,而且所有蔬菜还未收获便被订购一空。
安文斌计划三年内在全乡普及大棚种植技术,届时将把南牛乡打造成一个绿色蔬菜基地,而“好青年”们正好对普及大棚种植技术起到了重要作用。“我们将充分发挥‘好青年’知识较为丰富的优势,让他们学习掌握这种大棚技术,同时利用他们在村两委工作中的便利,在全乡推广大棚种植技术。”安文斌说。
今年33岁的正定县新安镇西慈亭村“好青年”陆俊志曾经是一名服装厂的工人,2003年工厂倒闭后他没有像其他工友那样留在城里继续寻找工作,而是毅然选择返乡进行创业。2004年,陆俊志承包了230多亩废弃的采砂坑地,经过数年的辛勤开垦,已经使200亩土地重新具备了耕种条件。据了解,依靠在自己的承包地上种植农产品,陆俊志现在每年的收入可以达到10万元左右。
陆俊志告诉记者,自己希望能充分利用在村两委工作的便利,吸引更多青年人回乡创业。“我准备把村子里有致富本领的青年人组织起来,让他们来帮助返乡青年,争取让村里所有年轻人每年都至少获得一次培训机会。”陆俊志的创业经历在当地传为佳话,并成为当地青年人学习的楷模。2011年4月当选为“农村好青年”之后,陆俊志顺利进入西慈亭村的党支部。
⑵ 农村工作案例撰写 要写一篇关于农村工作案例
呵呵,这个,要拿你的分蛮麻烦的哦。我家就是在农村。我爸爸是村支书,经回常处理这样的问题。实例答非常多。不过,3000字哦~~~~太多了,我有点懒。呵呵~~有机会,还是建议你到农村走走,然后问问别人,就很容易写了。
⑶ 求新农村建设的成功案例。
新农村建设成功案例,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规划设计的四川绵阳回香草庄园,根据绵阳的实际答情况,为当地解决了两大问题。
1. 解决了新农村建设的问题
四川绵阳杨家镇香草庄园成功的实现了旅游与新农村建设无缝衔接,让农民参与到旅游区的建设中来,切身感受到了种草比种植粮食更赚钱,虽然土地种植不能自主,但是农民们离土不离家,杨家镇香草庄园解决了当地500余人的就业问题,农民们可以在自家门口工作,月收入达到2000元以上,每年增加收入7000多元,对周边村镇经济影响起到积极带头作用,打造绵阳新农村建设典范。
2. 解决了土地流转问题,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杨家镇通过大胆试点使土地升值,规范流程让农民满意,创新机制做到保障有力,杨家镇成功实现了土地经营,激发了产业活力,不仅为杨家镇香草庄园的成功规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香草庄园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更为其他地区成功实现土地流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⑷ 产业转型的产业转型成功案例
滕头案例
城市最佳实践区是世博园区中新理念、新技术和新材料的集中示范基地,将成为体现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街区改造范例。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总策划师唐子来说:“上海世博会宁波滕头案馆所展示的恰恰是世界产业转型的一种模式。”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农村的,滕头正好是在城乡结合部,它适应发达地区、大都市郊区的农村发展,因为区位优势明显”。大都市外围才有可能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在山区就要有另外的发展模式。滕头发展的资源就是生态,故滕头发展生态农业具有主动性,是一种较新型的新农村发展模式。
滕头村现在发展并不是为了生产粮食了,而是发展创汇、精品、高效、生态和旅游观光为主的现代化农业。滕头村全村直接从事农业劳动力总数已隆至8%,基本实现了农业现代化。
以发展出口创汇农业为例,滕头村村与日本大和种子种苗株式会社合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创办优质蔬瓜种子种苗基地,开展优良品种杂交试种,并全部出口到日本,开创了宁波市种子种苗出口之先河。另外滕头村还有其他农业公司,种植高标准、高品质的大葱、小辣椒等出口到日本、韩国等东南亚地区和国家。
发展精品农业,滕头村与浙江大学植物研究所、浙江省农科院联姻,办创“滕头植物组织培养中心”,通过对植物快速繁殖、转基因导入、脱毒培养等一系列高科技农业研究、示范,培育国内外优质、名贵花卉苗木。
在发展高效农业方面,滕头村充分发挥30多年的花卉苗木栽培技术优势,分别在省内外租凭土地,发展花卉苗木产业。至今,全村拥有花卉苗圃基地3万多亩,各类品种数已达1000多种。
借着现代化农业和生态资源,滕头投入巨资实施“蓝天、碧水、绿地”三大工程,搞起了观光旅游和体验农业。1998年,滕头村成为全国最早收门票的村庄之一。滕头建成了江南情园、农家乐、农民公园、盆景园等20多处生态景观,营造了“花香日丽四季春,碧水涟涟胜桃源”的江南田园美景。滕头村智慧地将农业和服务业结合起来,例如,滕头引进种植了一种体型较大的南瓜,而这种南瓜并不是用来当粮食的,而是具有多种造型,是一种艺术南瓜。除了南瓜,城市人还能在滕头还能体验到草莓、葡萄、黄花梨、小青瓜、水果玉米、玫瑰花等的采摘。唐子来说:“这种由农业转型为服务业了的发展模式,也是滕头被选进世博案例展示的原因。”
⑸ 产业规划典型案例
我院为各地复政府及企业提供了制上百项规划及相关课题研究案例,并受到高度评价!以下罗列部分案例以供参考!
1、京津冀协同发展北京应急产业示范园概念性规划
2、乌兰察布应急产业总部经济北方中心区创新试验区概念规划
3、湖南中国(怀化)工程机械应急(安全)救援产业园区规划
4、河北围场经济开发区产业发展规划项目
5、霸州新兴产业示范区-河北省京津冀协同发展试验区
6、贵阳市云岩区服务业振兴发展课题研究
7、乐山“十三五”产业转型升级总体规划
8、河北 • 固安新城镇化健康示范区概念规划
9、中国山东·禹城市房寺镇 新型城镇化指数课题研究
10、湖南省浏阳市大瑶镇城镇化战略规划
11、西咸新区秦汉新城‘十三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项目
12、石家庄鹿泉‘十三五’规划
12、中国中药植物循环经济产业发展(雅安)示范园暨中国雅安中医药科技城规划
13、江苏省如东经济开发区应急产业基地规划
14、清华控股科技金融课题研究
15、编制《中国应急产业发展要参2015 》
16、北京新德安养服务中心商业策划书
17、华中地区某电子商务示范区规划
18、延安低碳经济规划
⑹ 乡村振兴,精准扶贫有哪些成功案例
在偏远山区,山多地少,信息闭塞,种植技术水平低、销售渠道缺乏等条件限制着农业的发展,但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利用现代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等高新技术与农业生产技术深度应用给山区农业的发展带来的新的思路。
在2017年河池东兰县和都安县扶贫项目中,慧云采用“政府+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扶贫模式,将分散的土地集中管理,利用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种植新型葡萄,让农民不用外出打工,在家门口就能挣钱,通过出租家中闲置的土地拿到租金,在家门口就业种植葡萄,不仅不用远离家乡,还可以有富余!预计到2018年葡萄成熟的时候,还会有一笔不错的分红收入。
慧云信息利用自主开发的标准化生产服务平台,在广西河池东兰县和都安县将葡萄种植最佳实践通过数学模型构建为标准化生产体系,并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帮助当地种植基地复制分析一流农技专家的经验技术,进行智能化农技指导,在专家资源有限的条件下,最大程度扩大专家服务的面积和效率,让从未进行过葡萄种植的农户也能种出高品质葡萄;利用大数据和互联网,打破信息壁垒,实现产销高效对接,整合了线下与线上销售渠道网络,与百果园、鑫荣懋等知名生鲜连锁品牌合作,根据葡萄的果品等级对葡萄进行收购,解决农户葡萄销路狭窄问题,避免产品滞销,有效保障农民的收益。
⑺ 求农村农民致富的典型案例
你不为农,只找资料写点所谓的致富路子你觉得有现实意义吗?中国有太多的农书介绍空点子,瞎点子,已经过时很多年的点子就是你们这些人在乱搞的结果.你要从实际出发为农民做点实实在在的事情,这才是有意义的.
⑻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道路、成功的经典案例
南街村
华西村
农民会种地,但不一定会销售。为了保护农民的利益,保证农产品供应稳定增长,德国农村拥有为农民服务的各类合作社。
面对无情的市场风险,单个农户的力量极其微小。德国农户意识到,只有团结起来,才能产生合力,更好地维护自身利益。德国的农业合作社种类繁多,经营领域很广,体系也非常完善。在行业和地区性合作社的基础上,还有跨地区性的合作社,乃至全国性的协会。合作社大体分为3大类:一是加工和流通类;二是配套服务类,如种子鉴定、饲料、化肥、农机设备和技术培训等;三是金融类。德国农村合作金融很发达,有各种形式的信用合作社,农户可以得到低于普通银行利率的优惠贷款。
各种形式的农业合作社,都是农户在完全自愿的基础上参与、并由农户自我管理的互助互利的民间经济组织。德国的菜农、果农、粮农、养牛专业户都各自组建了合作社。加入者按拥有的土地面积一次性向合作社交款,款项主要用于合作社的基本建设。如建厂房、冷藏室、购买制冷机、运输车等。政府对建合作社给予积极支持,一般可得到总投资额25%的政府无偿补贴。每逢收获季节,农民将生产的农产品送到合作社,对远离合作社的农民,合作社派专人到农家收集。合作社利用自己的设备负责分类和包装,然后,由合作社的销售人员,按合同将各种农产品送到各大批发市场和超市。在蔬菜和水果产出旺季,有条件的合作社会将部分产品速冻储存或加工成罐头,以便在淡季出售。农闲季节,合作社有关人员不断跑各大超市、批发商场,还经常到周边国家了解市场行情,以帮助农民制定第二年的种植计划。此外,合作社还对购买种子、播种、储存、销售等工作制定详细计划,尽量避免盲目性。
合作社一般只雇用几名固定工作人员,负责人由合作社成员推选,收获季节酌情增加一些临时工。人员的工资、管理费、电费和其他支出均由成员分摊。在德国,农民可以自由选择出售方式,事实上,只有少数经济实力强的农民自买运输工具,自己到城市的周末农贸集市或在自家园子里出售农产品,绝大多数农民都乐意让合作社代卖,因为这样既省钱又省力。合作社从不赢利,除留下必要的开支外,绝不多留成。更重要的是,合作社一般都经营有方,使农民尽量多得益。
德国农业合作社如此完善,是与政府有力的支持与提供保障分不开的。政府承认这些农民组织作为农民利益代言人的地位,在制定涉及农民、农村和农业等方面的政策时,积极与这些组织协商沟通,以减少政府与农户的误解和矛盾,共同促进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的繁荣。
德国合作社的成功经验表明,合作社有力地改变了单个农户的弱势地位,使农民分享到农产品加工、仓储、运输和销售等各环节的利润,切实提高了收入。
《人民日报》 (2007-05-28 第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