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推进煤电企业转型发展
煤炭企业与其他企业不同,一旦资源耗尽或者资源丧失了其经济性,煤炭企业也就失去了它特有的价值。在这种情况下,煤炭企业也就必须结合企业实际,拓展企业产业链的延伸,做好未来企业的产业转型工作。
一、煤炭企业产业转型的必要性与现实价值
由于煤炭是不可再生性产品,因此国家一方面在通过宏观调控来压缩煤炭的产量,另外一方面也通过一些政策倾斜,鼓励煤炭企业拓展产业链条,延伸产业空间。就大型的国有煤炭企业来说,产业的转型不仅可以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能够规避由于产业结构单一带来的市场风险,通过产业转型,使富余的人力资源得到妥善的安置,尤其是女工;煤炭资源在近阶段效益比较好,在整体效益提升的情况下,通过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可以促进企业内部的循环经济结构模式的生成,有效地解决煤炭企业面临资源枯竭以后的恶性局面;煤炭企业的产业转型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高度的代表性,可以为其他行业摸索出一套相关的经验,使其他大型国有企业在未来的产业转型方面有一定的依据;煤炭企业的产业转型不仅在表层可以解决更多的就业问题,而且在深层次上能够提高产业的科技含量,使更多的企业员工能够通过解放思想来认识到资源的重要性以及科技兴国的内涵;煤炭企业的产业转型对于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等因素也会随着煤炭企业的产业转型得到有效改善。总之,煤炭企业的产业转型无论是从资源的经济性上,还是对于环境保护,甚至解决人力资源的就业问题等多个方面都具有多赢的意义与价值。
二、煤炭企业产业转型的工作方向
根据以往的经验,煤炭企业的转型通常是发展以非煤产业的循环经济模式,在产业结构上实现有机调整,以非煤产业的第三产业与煤炭相关的辅助产业相互结合,形成具有特色的产业结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以往的做法还是暴露了很多问题。综上所述:第一,煤炭企业的产业转型应当建立在一个相当稳固的基础上,提倡产业的创新能力与科技含量,通过资源的合理、科学配置实现煤炭企业的产业转型。第二,通过产业延伸与产业替代的途径,明确企业产业转型的思路。第三,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对于第三产业的产权,期权与股份进行改革,要积极大胆地引进社会资金,有效保证产业资金链条的衔接与通畅,在企业内部实行股份改革,此举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也可以增强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在此基础上也就可以推进企业的科学管理与资源的整合。第四,确立企业愿景,形成初步发展战略。煤炭企业的产业转型有一个先决的优越条件就是拥有强大的自主品牌优势,在企业产业转型阶段要科学地利用品牌资源,将品牌的文化力,承载力包括其资本运做的内涵都有机地转嫁到新兴的产业基础上,不仅达到可以综合利用资源的目的,同时还可以通过煤炭企业的品牌优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迅速获得一席之地。第五,建设企业文化,引进科学的管理办法。由于传统的煤炭产业科技含量不高,体力劳动比重远远大与脑力劳动,也就注定了在劳动成果的评估与对人力资源的管理方面相对简单。那么转型以后的新兴产业在管理上则有一个更高的要求,所以在煤炭企业产业转型阶段科学的管理也是非常必要的。当然技术,资金,人才队伍,生产规模也都将是煤炭企业产业转型的重点与难点问题,不过在工作实践中,一定要抓好上述这几项工作的落实,才能确保煤炭企业产业转型的顺利推进。 三、煤炭企业产业转型的几点思考与建议
1.建设园区、搭建平台促进转型
建设新的产业园区是煤炭企业产业转型的关键。园区要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管理集成、良性发展的要求,重点规划和建设一批新型产业园区,既为现有煤炭企业发展接替产业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又为招商引资项目提供建设平台。
2.品牌带动、产业延伸推进转型
推进煤炭企业产业转型,必须实施品牌带动项目,项目带动战略,通过重大接替产业项目建设,延伸产业链条,形成多元产业格局。
3.优化环境、招商引资带动转型
煤炭企业产业转型在环境建设上应“软硬兼备”,制定有效的措施,着力营造宽松开明的政策环境、廉洁高效的服务环境、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公正严明的法制环境、统一开放的市场环境。用环境吸引投资者,用服务留住投资者,形成亲商、安商、富商的良好社会氛围,把国内外资金引来留住,让引进项目落地生根。
4.深化改革、整合资源推动转型
煤炭企业产业转型进程中要加大国有企业改革力度,支持国有大中型企业精干主体,剥离辅助,聚集优势资产,建立科学的、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大型煤炭企业要完善母子公司体制。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积极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进一步消除束缚非公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增强煤炭企业第三产业的活力。
5.技术创新、节能降耗支撑转型
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发展接替产业必须要坚持高标准、高起点战略,转产项目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选用先进的技术工艺和装备,坚决制止低水平项目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突出节能降耗。资源型城市要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以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为重点,从政府、企业、区域、产业和社会五个层面发展循环经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6.强化品牌经营意识,树立资本运作观念
煤炭企业本身就是一个良好的社会品牌,所以煤炭企业的产业延伸要在品牌上下工夫,不仅要抓住品牌发展的契机推动产业结构的规模化扩张,更要在行业内树立自己的品牌文化,企业文化,融合与行业文化中,有效提升煤炭企业母品牌下的子品牌的含金量,通过有形的资金,社会效益提升转型后企业的知名度与行业影响力,最终达到资本运作。
煤炭企业的产业转型是今后一段时间,煤炭企业所面临的重点工作,如何高效地使企业实现转型与产业延伸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相信更多的同行业老师还有更好的经验与办法,但是事实证明:煤炭企业的产业转型将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因此,还需要我们在工作中多加总结,探索,正确早日摸索出一套科学的办法。
㈡ 浅析如何推动煤炭企业转型升级实现新发展
煤炭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加快推进煤炭优质产能释放
加快推进煤炭优质产能释放,做好电力稳发稳供,并务实推进煤电联营
近日,发改委下发通知指出,今年迎峰度夏期间煤电油气运保障形势严峻,迎峰度夏期间地区性、时段性供需偏紧情况仍然存在。要加快推进煤炭优质产能释放,做好电力稳发稳供,并务实推进煤电联营。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煤炭行业发展趋势与投资决策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18年4月份,全国煤炭销量完成28900万吨,同比增加700万吨,增长2.5%。1-4
月,全国煤炭销量累计完成106431万吨,同比增加3431万吨,增长3.3%。其中,4月份国有重点煤矿销量完成13381万吨,同比增加233万吨,增长1.8%。1-4
月国有重点煤矿销量累计完成54475 万吨,同比增加875
万吨,增长1.6%。电厂耗煤方面,4月份全国重点电厂日均供煤337万吨,同比增加8万吨,增长2.4%,环比减少18万吨,下降5.1%;日均耗煤333万吨,同比增加29万吨,增长9.5%,环比减少25万吨,下降7%;月末库存6266万吨,同比增加617万吨,增长10.9%,环比增加36
万吨,增长0.6%;库存可用天数18天,同比持平,环比增1天。
煤电油气运供需总体平稳
今年迎峰度夏期间,煤电油气运供需总体平稳,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提高,对煤电油气运供应保障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地区性、时段性供需偏紧的情况仍然会出现。
1、煤炭方面,迎峰度夏期间电煤需求大幅增加,局部地区、个别时段可能存在供需偏紧。
2、电力方面,全社会用电量今年以来保持较高增速,迎峰度夏期间华北、华东、华中部分地区高峰时段供需偏紧,部分地区可能存在电力供应缺口。
3、天然气方面,受工业和发电需求持续处于高位等因素影响,天然气供需淡季不淡,迎峰度夏期间在为保障冬季供气加大夏季储气库注气情况下,局部供应还难以完全满足需求的快速增长。
加快推进煤炭优质产能释放
1、加快推进煤炭优质产能释放。认真落实增减挂钩减量置换要求,加快优质产能煤矿建设进度和手续办理,有序实施技术改造和减量重组,尽快实现建设煤矿依法依规投产达产。鼓励赋存条件好、安全有保障、机械化水平高的生产煤矿,通过产能置换重新核定生产能力,持续增加有效供给,尽可能多提供电煤中长期合同资源。开展停工停产煤矿分类处置,对于具备条件的严格按照程序复工复产,对于长期停工停产、恢复生产建设无望的“僵尸企业”,加快重组整合和市场出清。
2、做好电力稳发稳供。要多签电煤中长期合同并严格履行,加强设备运行维护和管理,确保机组稳发稳供。
3、加大油品调运组织力度。
4、推进天然气资源储备和基础设施建设。
5、协调保障重点物资运输。努力增加发往秦皇岛等主要煤炭中转港口的铁路运力,确保港存煤炭处于较高水平。
6、切实保障供应安全。同时,要加强调峰能力建设,促进供需动态平衡,加强天然气调峰能力建设,合理有序用气,加强电力系统调峰能力建设,并落实煤炭库存管理制度,保障电煤供应。
务实推进煤电联营
要务实推进煤电联营。各地区、各企业要充分认识煤电联营在破解“煤电顶牛”难题上的重要意义,在各个层次深入推进。要结合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结合煤炭去产能和兼并重组,鼓励煤炭企业办电厂、发电企业办煤矿,以及煤炭和发电企业相互参股、换股等多种形式发展煤电联营。
有关地区、有关部门要切实落实煤电联营项目相关支持政策,优先纳入规划核准、优先释放优质产能、优先安排运力、优先落实债务处置和融资支持政策、优先纳入相关政策支持试点。
㈢ 煤炭的转型发展出路在哪里
由于我国的资源禀赋特点是缺少石油,缺少铀原料,水电资源有限,但煤炭储量丰版富,足够用几百年权,所以,煤炭,在未来20年甚至更久的时期内,依然是我国第一重要的可靠能源。煤炭出路在于变成清洁能源,并且要在电力、煤化工等最重要的应用领域大幅度提高脱硫脱硝、除尘等技术水平,真正实现超低超净排放,并在煤制油技术方面大幅度降低工艺用水量,那时,煤炭的应用寿命将大幅度延长几十年。
㈣ 关于山西煤炭产业转型的调查报告
近年来,我国第一产煤大省山西不断探索“集团化、洁净化、多元化和现代化”的新型煤炭产业之路,山西煤炭出现的一些新变化,可以发现昔日的“黑色”产业正在“绿色”转型,科学发展已呈现许多新亮点。 煤炭开采:“粗放”走向现代化 “多、小、散、乱、差”曾经是山西煤矿的真实写照,而粗放型发展则是对山西煤炭产业的概括,与之相随的是产业集中度低、资源浪费严重等一系列问题。 2005年,山西在煤炭行业实施“三大战役”:即打击非法采矿、淘汰落后矿井,组建煤炭大集团。3年来,这个省累计关闭非法矿点5000余处,另有1656座小煤矿被整合、关闭或淘汰。目前,全省合法煤矿矿井数量已由三年前的4000多个减至2806个,除了国有重点煤矿,县营及以下矿井通过整合改造后平均单井规模已经达到了22万吨/年,而就在两年前这一规模仅为10万吨/年左右。 截至目前,山西省30万吨/年及以上煤矿已达到824座,产能占全省总产能的72%。全省已有107座地方煤矿实现了机械化开采,在建的机械化矿井达到207座。以往靠“人工放炮、骡子下井”的小煤矿,正在被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的新型大中型现代化矿井所替代,资源回收率也由前几年的不足20%,提高至目前的40%以上。 山西国有重点煤矿采煤机械化程度平均达到99.15%,掘进机械化程度平均超过50%,均高于全国水平。目前,全省累计建成高产高效煤矿37座,占到全国的五分之一,同煤塔山、平朔1、2号井,晋城寺河等千万吨级矿井装备已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整合做大:晋煤发展战略“关键词” 今年10月底,位于黄河东岸的河曲县沙坪煤矿一期240万吨建设项目开始联合试生产,这一现代化大矿的前身是9个地方和村办小煤矿,由神华集团和山西省煤炭运销集团合作将其整合。这些小煤矿开采方式落后、资源回收率不足30%,整合后的沙坪煤矿回收率将超过85%,大大节约了煤炭资源。 沙坪煤矿是山西省实施大集团战略、整合地方小煤矿的“缩影”。 阳煤集团先后联营兼并了晋中市的5个地方煤矿,山西焦煤集团收购兼并的煤矿项目已形成产能1220万吨/年,同煤集团目前已与12个地方煤矿签订收购、参股和托管等协议。 在大集团整合改造地方小煤矿的同时,各产煤市的整合重组步伐也在加快,年产2250万吨的太行无烟煤集团、年产1000万吨乡宁焦煤集团等一批产能超千万吨级的地方煤炭集团已经形成。 按照山西省煤炭发展规划,通过整合、淘汰,到2010年,全省煤矿个数将控制在2500个以内,形成2个上亿吨、3—5个5000万吨、年销售额几百亿元的煤炭大集团,控制全省产能的七成以上。 老矿“新景”:循环经济园区 从同煤集团,到焦煤集团,再到晋城煤业集团,一批以煤炭加工转化和循环利用为中心的园区正在山西南北拔地而起。过去一些传统意义上的单一采煤、输煤的“矿区”,如今成了立足煤炭、多元支撑、循环发展的“园区”。 近年来,山西省确立并实施了“立足煤、延伸煤、超越煤”的煤炭产业政策和调整措施,加快循环经济园区建设,由单一挖煤向煤、电、化、油、气等多种产业转变,全省煤炭产业多元化发展格局已初步形成。 全省煤炭行业“十一五”共规划建设222个项目,其中非煤项目81项,目前已建成了一批煤电铝、煤焦化、煤化工、煤建材等加工转化项目。 目前,全省共有14个煤炭循环经济园区在建,涉及167个项目。截至2007年8月,已建成56项,40个项目在建,完成投资近200亿元。“十一五”期间,园区内50个项目准备开工,21个拟规划建设。 山西煤炭洗选能力已突破3.5亿吨,建成电厂34座,总装机容量273.9万千瓦,合成氨和尿素年产能突破600万吨,煤矸石和粉煤灰制砖年产能突破10亿块,每年消耗矸石和粉煤灰近4000万吨,可节约矸石占地1000亩以上。 山西省煤炭工业局局长王守祯说:“随着煤炭循环经济园区内一批加工转化项目的建成投产,传统意义上的矿区变成了循环经济园区,形成了煤电、煤冶、煤化工等高附加值的产业链,这将成为全省煤炭新的增长点。” “黑金”的新能源思路:煤制油与煤层气 近年来,富煤而“无油”的山西审慎论证、建设、实验煤制油项目,探索高油价背景下的新能源替代思路。在晋东南的潞安矿业和晋城煤业集团,两条煤制油的工业化装置正在建设,蕴藏丰富、处处可见的“黑金”——煤炭,有望在明年“出油”。 经国家批准,山西省煤炭企业正在建设的煤变油项目有2个:潞安矿业集团16万吨/年煤基合成油示范项目,已完成投资近4亿元,将在2008年8月“出油”,随后将建设一期300万吨/年的工厂,最终达到520万吨油当量规模;晋城煤业集团利用高硫、高灰的劣质煤为原料,正在建设“高硫煤洁净化利用10万吨/年合成油示范工程”,预计2008年底竣工投产,在此基础上筹建300万吨/年的煤制油项目。 令人谈之色变的矿井“杀手”-瓦斯(煤层气),经过有效开发利用,正在成为一种洁净、高效能源。目前,煤层气开发利用规模最大的晋城煤业集团,累计建成700多口地面煤层气抽采井,形成了2亿立方米/年以上的产气规模。晋城市2000多辆出租车和公交车已改装成为可燃用压缩煤层气的双燃料汽车,当前气价比汽油便宜了一半以上,深受汽车用户欢迎。清洁高效的煤层气在为当地矿区和城区5、6万用户提供燃气的同时,还成为工厂燃料的替代品。 由香港中华煤气与晋城煤业集团合作的煤层气液化项目正在建设,经液化后的煤层气经公路运输至江浙等地区,将成为天然气的补充。到2008年,项目将形成日液化125万立方米煤层气的产能,成为全国最大的煤层气液化基地。 根据规划,到“十一五”末,山西煤层气(瓦斯)开采规模达到50亿立方米,包括地面抽采35亿立方米、井下抽采15亿立方米。煤层气(瓦斯)将以发电为主,并向化工、民用、车用等多方拓展,使之成为全省能源供应的有力补充。
㈤ 新形势下的煤炭行业究竟该如何转型
一、领导层必须带早提高对转型的极端重要性的认识;一是提高对高能耗,资源消耗型企业必须取消的认识;二是对转型的困难特别重大的认识;三是转型的方向目标的重新选择的符合新代要求的认识。
二、积极探索转型目标方案;一是考虑相关煤炭的环保新产品、新用途开发创新方向;二是新能源开发;三是其他与现有职工相关的密切的产业等。
三、合理分流原有员工;一是退蠢宽雀休一批;二是转巧辩业一批;三是重新培训上岗一批。
㈥ 国有煤炭行业如何创业转型发展
坚持规划引领,以前瞻思维促转型。建议国家建立低碳经济战略规划、保障机制和...城市和重点行业进行低碳经济试点,引导低碳经济发展。 ...煤炭这行业利润...
㈦ 传统的煤炭行业转型什么行业好啊
一个行业比起考虑转型项目来说,其实最重要的是要先学会超越时空思考问题,用更长的时间和更大的空间来思考一个行业存在的理由和价值,而不是纠结于一时的蝇头小利或者一城一池,这样方能立于不败之力。
言归正传,煤炭行业在面临转型的时候,首先要考虑到国家的政策以及未来中国的发展方向,针对于这些原因,为此个人认为绿色循环行业是煤炭行业转型的首选。
现在国家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是资源与环境的双重约束,而导致煤炭行业转型的最重要原因也是如此,所以在考虑行业转型时,就要着重从这点出发。
另外绿色循环行业对于中国甚至世界的可持续发展来说,都是一个重要趋势和潮流,更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为此国家高度重视资源的循环利用,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发展绿色循环经济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更是出台多项政策支持绿色循环经济的发展。
如2017年5月4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14个部门联合发布的《循环发展引领行动》(以下简称《引领行动》),一方面是贯彻“十三五”规划提出的绿色发展理念,为循环经济发展做出全面部署,而另一方面则是向全社会说明,我国环境治理要从无害化为核心的末端治理为主升级到资源化、生态化为核心的生态循环为主,从而实现绿色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
再如《环保行业政策梳理:战略新兴产业规划通过,后续系列政策可期,环保板块持续看好》.....一系列的政策都是加大对绿色循环行业的扶持,也能表明中国在可持续发展方向的决心。
除此之外,能实现社会效益的绿色循环行业同时还是一个从头到尾都在盈利的行业,以唯质科技这个环保型企业来说明,它的收益原理如下:
纳米免水冲便器等洁厕产品(公厕改造)→大小便分离→分别处理粪便和尿液→尿液中提取尿激酶和乌司他丁粗品→有机固态肥和有机植物营养液→有机农作物的种植→粪便,实现从粪便到农作物再到粪便的绿色循环生态模式,而且全程零污染,零排放,真正的生态环保。其中尿激酶和乌司他丁粗品、有机固态肥、全植物营养液、再到有机农作物都可以有良好的收益。
㈧ 如何看待煤炭产业转型升级新趋势
煤炭产业将步入转型升级发展时期,主要有四个特征是优化、融合、升级、变型。
主要从三方面入手优化。一是国家层面布局优化。比如说控制东部、稳定中部、发展西部等的政策调整。二是煤炭企业自身产业结构优化,突出主业,主业要做强、做优、做大,次主业要适度发展,副业要转型发展或改革退出,新兴产业适度建设。三是按照区域协同进行优化。根据“十一五”、“十二五”煤炭产业规划,主要是按照纵向产业链和横向产业链进行调整的。未来煤炭产业链应按照集中化、专业化、规模化、园区化、链条化、协同化的要求进行调整,根据企业自身情况选择不同形式。现在大集团都分别在省外甚至是国外开拓市场,在这种新的产业分布格局形势下,企业要对自己的产业布局区域进行分类战略定位,明确哪些是创利区域?哪些是开发区域?哪些是战略后备区域?对于创利区域、开发区域、后备区域区别对待,实行不同政策,实行区域协调、有效发展,比如说新疆区域,现在还不具备开发条件,应确定为战略后备区域,但是若干年之后,新疆将会成为中国煤炭开发的第一线。
在新时期,发展更多的是一种协作融合发展,按照以价值协同为主题的产业价值、升值要求,推进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可持续发展的革命性融合。按照园区化、清洁循环发展和经济融合、产业融合的要求,呈现纵向融合、横向融合和交合向融合的三大趋向。煤炭产业的纵向融合具有深化、细化、转化、净化和升级的特征。深化——煤炭调配、洗选深加工;细化——根据用户要求细分产品;转化——向气、向电、向油、向化工等转化;净化——循环经济方式,实现高碳产业低碳发展;升级——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市场适应度,满足用户需要。
㈨ 煤炭企业如何做产业转型探讨
煤炭企业与其他企业不同,一旦资源耗尽或者资源丧失了其经济性,煤炭企业也就失去了它特有的价值。在这种情况下,煤炭企业也就必须结合企业实际,拓展企业产业链的延伸,做好未来企业的产业转型工作。 一、煤炭企业产业转型的必要性与现实价值 由于煤炭是不可再生性产品,因此国家一方面在通过宏观调控来压缩煤炭的产量,另外一方面也通过一些政策倾斜,鼓励煤炭企业拓展产业链条,延伸产业空间。就大型的国有煤炭企业来说,产业的转型不仅可以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能够规避由于产业结构单一带来的市场风险,通过产业转型,使富余的人力资源得到妥善的安置,尤其是女工;煤炭资源在近阶段效益比较好,在整体效益提升的情况下,通过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可以促进企业内部的循环经济结构模式的生成,有效地解决煤炭企业面临资源枯竭以后的恶性局面;煤炭企业的产业转型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高度的代表性,可以为其他行业摸索出一套相关的经验,使其他大型国有企业在未来的产业转型方面有一定的依据;煤炭企业的产业转型不仅在表层可以解决更多的就业问题,而且在深层次上能够提高产业的科技含量,使更多的企业员工能够通过解放思想来认识到资源的重要性以及科技兴国的内涵;煤炭企业的产业转型对于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等因素也会随着煤炭企业的产业转型得到有效改善。总之,煤炭企业的产业转型无论是从资源的经济性上,还是对于环境保护,甚至解决人力资源的就业问题等多个方面都具有多赢的意义与价值。 二、煤炭企业产业转型的工作方向 根据以往的经验,煤炭企业的转型通常是发展以非煤产业的循环经济模式,在产业结构上实现有机调整,以非煤产业的第三产业与煤炭相关的辅助产业相互结合,形成具有特色的产业结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以往的做法还是暴露了很多问题。综上所述:第一,煤炭企业的产业转型应当建立在一个相当稳固的基础上,提倡产业的创新能力与科技含量,通过资源的合理、科学配置实现煤炭企业的产业转型。第二,通过产业延伸与产业替代的途径,明确企业产业转型的思路。第三,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对于第三产业的产权,期权与股份进行改革,要积极大胆地引进社会资金,有效保证产业资金链条的衔接与通畅,在企业内部实行股份改革,此举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也可以增强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在此基础上也就可以推进企业的科学管理与资源的整合。第四,确立企业愿景,形成初步发展战略。煤炭企业的产业转型有一个先决的优越条件就是拥有强大的自主品牌优势,在企业产业转型阶段要科学地利用品牌资源,将品牌的文化力,承载力包括其资本运做的内涵都有机地转嫁到新兴的产业基础上,不仅达到可以综合利用资源的目的,同时还可以通过煤炭企业的品牌优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迅速获得一席之地。第五,建设企业文化,引进科学的管理办法。由于传统的煤炭产业科技含量不高,体力劳动比重远远大与脑力劳动,也就注定了在劳动成果的评估与对人力资源的管理方面相对简单。那么转型以后的新兴产业在管理上则有一个更高的要求,所以在煤炭企业产业转型阶段科学的管理也是非常必要的。当然技术,资金,人才队伍,生产规模也都将是煤炭企业产业转型的重点与难点问题,不过在工作实践中,一定要抓好上述这几项工作的落实,才能确保煤炭企业产业转型的顺利推进。 三、煤炭企业产业转型的几点思考与建议 1.建设园区、搭建平台促进转型 建设新的产业园区是煤炭企业产业转型的关键。园区要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管理集成、良性发展的要求,重点规划和建设一批新型产业园区,既为现有煤炭企业发展接替产业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又为招商引资项目提供建设平台。 2.品牌带动、产业延伸推进转型 推进煤炭企业产业转型,必须实施品牌带动项目,项目带动战略,通过重大接替产业项目建设,延伸产业链条,形成多元产业格局。 3.优化环境、招商引资带动转型 煤炭企业产业转型在环境建设上应“软硬兼备”,制定有效的措施,着力营造宽松开明的政策环境、廉洁高效的服务环境、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公正严明的法制环境、统一开放的市场环境。用环境吸引投资者,用服务留住投资者,形成亲商、安商、富商的良好社会氛围,把国内外资金引来留住,让引进项目落地生根。 4.深化改革、整合资源推动转型 煤炭企业产业转型进程中要加大国有企业改革力度,支持国有大中型企业精干主体,剥离辅助,聚集优势资产,建立科学的、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大型煤炭企业要完善母子公司体制。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积极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进一步消除束缚非公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增强煤炭企业第三产业的活力。 5.技术创新、节能降耗支撑转型 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发展接替产业必须要坚持高标准、高起点战略,转产项目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选用先进的技术工艺和装备,坚决制止低水平项目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突出节能降耗。资源型城市要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以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为重点,从政府、企业、区域、产业和社会五个层面发展循环经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6.强化品牌经营意识,树立资本运作观念 煤炭企业本身就是一个良好的社会品牌,所以煤炭企业的产业延伸要在品牌上下工夫,不仅要抓住品牌发展的契机推动产业结构的规模化扩张,更要在行业内树立自己的品牌文化,企业文化,融合与行业文化中,有效提升煤炭企业母品牌下的子品牌的含金量,通过有形的资金,社会效益提升转型后企业的知名度与行业影响力,最终达到资本运作。 煤炭企业的产业转型是今后一段时间,煤炭企业所面临的重点工作,如何高效地使企业实现转型与产业延伸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相信更多的同行业老师还有更好的经验与办法,但是事实证明:煤炭企业的产业转型将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因此,还需要我们在工作中多加总结,探索,正确早日摸索出一套科学的办法。参考文献:[1]吴宇晖,郭静,张嘉昕.东北煤炭城市产业转型战略中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研究[J].东北亚论坛, 2006,(04). [2]张嘉昕,郭静.东北老工业基地煤炭城市经济结构调整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 2006,(04). [3]曾蓓.试论煤炭企业的产业刚性及其转型[J].内蒙古煤炭经济, 2007,(02): 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