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产业大全 > 协调发展产业

协调发展产业

发布时间:2020-11-25 12:08:37

① 区域经济怎么协调发展

高云龙委员:不同区域实行差别化扶持政策,有效引导生产要素合理流动
张大卫代表:重视生产布局、城市布局和人口布局结构的优化与协调
慕德贵代表:利用好区域协调发展对接平台,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刘学库代表:实施区域规划既要“硬接轨”,也要“软接轨”
“经纪人快来了,快把果子弄好准备装车!”一收到短信,李俊德便催促家人将自家的苹果清点装袋。李俊德是陕西洛川县京兆乡果农,近年来,伴随着陕西果业的发展壮大,他家的收入逐年上升,
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如今,与李俊德一样,许多西部地区的老百姓都成为西部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壮大的受益者。
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新跨越,随着区域经济板块的联动,从“单极突进”到“多轮驱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充分发挥各地特色和优势,进一步提高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代表委员们表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走好全国一盘棋,不仅是局部问题,更是全局问题;不仅是紧迫的经济问题,更是重大的政治问题。
引导产业有序转移,实现发展的互利双赢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时期。
青海省副省长高云龙委员说,由于地理环境、人口素质等多种因素制约,西部地区丰富的资源优势并未真正转化为发展优势。多数西部省区与东部的绝对差距有进一步扩大趋势,西部各省区之间的发展也极不平衡。
河南省副省长张大卫代表说,从经济发展趋势来看,点状拉动一定会走向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到更大范围的区域合作。因此,必须加强和完善跨区域合作机制,消除市场壁垒,通过科学引导,促进要素流动、产业有序转移,推动区域经济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近年来,西部发展速度在不断加快,“东快西慢”渐渐变成了“西快东慢”,但中西部的经济增长主要还是依靠高投入、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拉动。河北省发改委主任刘学库代表认为,产业转移必须注重把循环经济理念贯穿到规划、产业布局、项目建设等各个环节,努力构建产业内部、产业之间、产业与社会之间的循环经济体系。
张大卫指出,在制定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时,要更加注重对中西部地区的指导,更加重视“三化”同步,更加重视生产布局、城市布局和人口布局结构的优化与协调。
“东部地区‘腾笼换鸟’,西部地区‘借梯登高’,区域间才能真正互利双赢。”贵州省副省长慕德贵代表说,要利用好区域协调发展的对接平台,积极吸引资金、项目的同时,更加重视项目质量,抓住世界产业转移的有利时机,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推进区域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区域间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慕德贵说,由于发展不平衡,我国东、中、西部间财力差异较大,应进一步完善转移支付制度,缩小区域间公共服务差距,使不同区域的居民能享受同等的医疗卫生条件、社会保障待遇和基础教育条件等。
高云龙说,目前我国区域政策制定的基本空间单元过大,在制定政策时,不少都是在重复或强调全国的普惠政策,真正有差别的政策种类少、力度小。比如财政转移支付这样的关键性政策,往往都是定性描述,实际可操作的细则并不多,对于区域协调发展的作用有限。“不同区域间应实行差别化扶持政策,这样才能有效引导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促进城乡、区域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一方面是“民工荒”、“招工难”,另一方面却是“就业难”,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原因是劳动者素质、技能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张大卫认为,对于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和大量劳动力就地转移的中西部地区,发展职业教育也是当务之急。中西部地区财政实力弱、教育水平低,国家必须尽快加大中西部地区教育资源投入,促进教育服务均等化。
高云龙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还应积极发挥金融在推进区域经济结构战略调整中的功能。要进一步优化金融资源配置,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围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管理
,不断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加快建立促进承接产业转移的社会保障制度。
遵循发展规律,优化生产力布局
发展区域经济,首先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中西部的交通设施建设。张大卫认为,国家要继续加强铁路建设,积极推进铁路建管体制改革,对具有公益性、战略性的国家干线铁路建设,中央要加大投资力度。此外,随着中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加速,国家还应加大对这些地区的航空建设投入。
高云龙说,实施区域规划重在“找市场”而非“找市长”。区域市场要素统一配置,初期需要政府的统一规划,最终还是要探索建立“市场主导型”的要素配置机制。
实施区域规划的过程中,既要“硬接轨”,也要“软接轨”。刘学库认为,在目前各地基础设施条件、税收优惠政策差别逐渐缩小的情况下,一个地方发展环境的优劣会成为项目选择的重要考量。只是“硬接轨”,“软接轨”接不上的话,即便项目引进来,也难以留得住、发展得好。
张大卫说,推进区域发展,也要遵循发展规律,促进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协调发展来优化全国的生产力布局,形成合理的人口布局,合理引导人口流向,让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转移就业。

② 农业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向什么产业协调发展

1.产品直接取自自然界的部门称为第一次产业;(农业(指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和狩猎业等) 2.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部门称为第二次产业;(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等工业部门) 3.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各种服务的部门称为第三次产业(煤气、电力、供水、金融及保险业、运输业、服务业、公务、其他公益事业和各项事业)

③ 为什么说中国大力发展服务业,是产业转型升级,三大产业协调发展的战略选择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资源要素配置效率,关键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融合发展。要坚持把加快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以集聚化、集群化、规模化发展为导向,推动传统服务业转型发展,培育壮大现代服务业。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在产业融合发展中培育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④ 城市群产业协调发展的益处有哪些

城市群产业协调发展的益处有:

  1. 城市功能优化根据城市功能的发展规律,建立合理的城市功能结构和高效的城市功能运行方式。

  2. 城市功能结构合理化的3条基本途径:

    A、实现以市场中心功能为主的城市功能多元化发展: (1)城市功能的物质载体是城市产业结构; (2)城市功能优化的基础是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 (3)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是城市功能优化的动力和源泉; (4)市场中心功能是城市诸功能核心地位。 (5)城市功能多元化是城市活力的源泉。

    B、因势利导地确定和发展城市的主导功能。 (1)突出和发展城市主导功能的基础是确定和发展城市的支柱性产业; (2)产业群体的构造方式:"链条"的直线递进构造方式和"网络连接"式的循环构造方式。

    C、增强城市外部功能,完善城市内部功能。


⑤ 怎样认识三次产业的协调发展

(一)2010年世博会对旅游业的促进作用 世博会不仅对举办地旅游业及相关行业具有巨大的拉动作用,通过“旅游消费链”,还将对举办地周边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力。 上海位于长江之首,上海世博会将产生显著的周边联动效应,带动华东,辐射全国。2010年世博会更将吸引全世界的目光,给这个魅力无限,前景辉煌的东方明珠注以新的活力。为上海加快旅游业和会展业的发展以及旅游和会展的有机结合提供了很好的契机。世博会前后,上海将以独具特色的会展旅游,现代都市游和周边秀美的江南风光游吸引国内外的游客。据预计,2010年7 000万人次的参观者中有30%~35%的人会选择在华东地区继续参观游览。 如此大的客流量将会促使上海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大幅度提高硬件设施水平以满足客运要求。届时,上海浦东、虹桥两大机场的年旅客吞吐量将达到500万人次,建设650公里的高速公路网络,年客运量将达到4 000万人次;上海旅游集散中心辟有100多条线路,并将开辟世博会专用的旅游线路,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这对旅游业的发展非常有利。据统计,至2010年,上海旅游业全年接待入境旅游者将突破500万人次,国际旅游收入和国内旅游收入均比2002年翻一番,全市旅游业总收入达2 000亿元,旅游业的增加值增幅超出全市平均增幅,实现持续快速增长。 (二)2010年世博会对高新技术产业的促进 150多年的历史表明,世博会不仅是展示世界各国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和各行业聚首的盛会,而且还是各国产业技术发展的竞技场,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科技与文明的真实记录。在当今社会,世博会必将进一步展示新一轮的科学技术文明,继续推动蓬勃的高新技术产业向前发展。 利用世博会的拉动效应和聚集效应,推进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利用世博会项目建设,优化上海市及周边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空间布局;借世博会科技交流的平台,增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科技带动力和支撑力;通过举办世博会,广揽我国高新技术发展所需人才;利用世博会对相关产业发展的刺激作用,促进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服务业的渗透与融合;以世博会展示“中国研发”为目标,激发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社会各界的科技创新活力。 而且世博会的场馆建设、通信、城市交通及绿色环保都离不开高新技术的支持。如环保技术、建筑节能技术、节水技术、数字通讯技术、网络宽带技术等等。不仅给高新技术产业带来了机遇和挑战,还势必将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巨大发展。通过面向世界进行高新技术的引进与合作,促进人才的汇聚与使用,高新成果的转化与创新,高新技术产业的重组与合并,上海将逐渐成为高新技术的核心城市,努力推动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高速发展,并且带来无限商机,为以后全面走向世界创造条件。 (三)世博会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作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具有时代性、独创性和普遍性三个特点。体现了21世纪城市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观念。要把2010年上海世博会举办成为一届最成功、最精彩,最难忘的世博会,不仅世博会本身必须充分体现这一主题,而作为举办城市的上海,也必须体现这一主题。 在改善人居环境上,世博效应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由于世博会园区通常占地很大,因此各举办城市在修建时,往往将其与大规模的城市改造结合在一起。上海这次也是如此。目前选定的上海世博会园区,原是一些污染比较严重的工厂。因此,功能改造后,不仅将一举彻底拔掉这个市中心最大的污染源,而且将为广大市民创造高质量的公共活动空间,居民的环境生活质量将由此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其二,举办世博会,将促进各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交通、通信、绿化、环保、给排水等——进行一系列大规模的扩建和改造,从而将明显提高所有居民日常生活中的便捷程度和舒适程度。 园区建成后的世博园区将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形成能源联供系统,实现多能源的联合供应、储存、再循环的局面。这些新能源包括太阳能、硫化钠电池系统、燃料电池、潮汐水能、风能、生物能等。不仅实现节能,而且实现能源再生产。

⑥ 实施协调发展原则的制度措施是什么

协调发展原则,是指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统筹规划、同步实施、协调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实施协调发展原则的制度措施:

1、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一体化决策。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明确地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预防因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作为立法目的,并将规划和一切对环境有影响的建设项目纳入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

2、通过“三同时”制度保障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同步进行。

“三同时”制度旨在与环评制度相衔接,通过建设项目环保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来落实环评报告书中所提出的防治污染的措施。“

三同时”制度重在防范从事具体经济活动的排污行为可能给环境带来的影响,更进一步将“协调发展”落在了实处。

3、通过循环经济制度将经济发展建立在环境承载力的基础上。

循环经济是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对废物进行再使用或者将废物作为原料进行利用与再生利用的经济发展方式。

4、通过实施清洁生产制度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

清洁生产是指不断采取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等措施,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减少或者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者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

5、通过清洁能源制度解决环境对经济的制约。

6、通过绿色GDP核算等经济政策促进和保障协调发展原则的实现。

(6)协调发展产业扩展阅读:

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两者之间的协调发展:

一、要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绿色低碳产业能很好地实现两者的协调,必须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支持和鼓励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生态产业、清洁能源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等。

二、要尽可能增加有经济效益的环保投资。环保投资大致分为两种,公益性环保投资和非公益性环保投资。前者能带来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但不一定带来经济效益,鉴于人类需求的多样性,这类环保投资是十分必要的。要尽可能增加这类环保投资的数量。

三、要强化环保法治,提高环保标准,倒逼产业转型升级。短期内,强化环保法治、提高环保标准可能会增加企业成本,损害一些经济效益,但长期来看,则会促进环保产业和其他相关产业的技术进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和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四、要将环境保护类指标纳入各类产业园区考核范围。投资者和消费者越来越重视投资地和消费地的生态环境,园区环境保护工作好不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招商引资的效果。强化园区的环境保护类指标考核,将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五、要引导各级政府、园区和企业正视矛盾,面向未来,痛下决心推动产业和产品转型升级。在全球绿色低碳发展的大背景下,在我国已向国际社会承诺于2030年前达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的新形势下,

指望通过“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来获取经济效益是行不通的,唯有适应大势,比竞争对手率先实现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率先实现转型升级,才能赢得未来的良性发展空间。

⑦ 如何处理好三大产业的关系

一、三大产业的概念:
1、第一产业是指生产物料材料的行业,直接以自然为生产对象的生产部门,包括:农业,牧业和渔业;
2、第二产业指加工产业,利用基本的生产物料进行加工或出售,包括:采掘业,制造业,自来水,电力,蒸汽,热水,煤气等;
3、第三产业应用广泛,指前两种之外的产业,包括:金融、保险、地质普查、房地产、旅游、广告等。
二、三大产业的关系:
1、第一、第二产业是第三产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2、第二产业是三大产业的核心,对第一产业有带动作用
3、第三产业对第一、第二产业有促进作用;
4、正确处理好三大产业关系,有利于经济协调发展,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正确处理三大产业的关系
1、三大产业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并不是说放弃第一第二产业,更不是通过削弱第一第二产业来发展第三产业,
2、发展第三产业,各产业发展的不协调,会导致整体产业结构不合理,滞后和过剩将变成重要问题。
3、农业为工业和服务业奠定基础,农业和工业为服务业创造条件,服务业发展促进农业和工业的进步,而工业和服务业对农业有带动作用。
中国目前农业的基础地位还没有得到体现,政府对农业的投入力度不够,至于工业,结构还非常不合理,而服务业的相关法律制度也还不完善,要处理好三大产业的关系,必须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促进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强对服务业的管理和规范

⑧ 怎样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第五篇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展基础和潜力,按照发挥比较优势、加强薄弱环节、享受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的要求,逐步形成主体功能定位清晰,东中西良性互动,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趋向缩小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

第十九章 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坚持实施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

第一节 推进西部大开发

西部地区要加快改革开放步伐,通过国家支持、自身努力和区域合作,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坚持以线串点,以点带面,依托中心城市和交通干线,实行重点开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出境、跨区铁路和西煤东运新通道,建成“五纵七横”西部路段和八条省际公路,建设电源基地和西电东送工程。巩固和发展退耕还林成果,继续推进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等生态工程,加强植被保护,加大荒漠化和石漠化治理力度,加强重点区域水污染防治。加强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保护和建设。支持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加强清洁能源、优势矿产资源开发及加工,支持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及其他有优势的产业。加强和改善公共服务,优先发展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推进人才开发和科技创新。建设和完善边境口岸设施,加强与毗邻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发展边境贸易。落实和深化西部大开发政策,加大政策扶持和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推动建立长期稳定的西部开发资金渠道。

第二节 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

东北地区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改组改造,在改革开放中实现振兴。发展现代农业,强化粮食基地建设,推进农业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和产业化经营,提高商品率和附加值。建设先进装备、精品钢材、石化、汽车、船舶和农副产品深加工基地,发展高技术产业。建立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抓好阜新、大庆、伊春和辽源等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搞好棚户区改造和采煤沉陷区治理。加强东北东部铁路通道和跨省区公路运输通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市场体系建设,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扩大与毗邻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加强黑土地水土流失和东北西部荒漠化综合治理。支持其他地区老工业基地的振兴。

第三节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中部地区要依托现有基础,提升产业层次,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在发挥承东启西和产业发展优势中崛起。加强现代农业特别是粮食主产区建设,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增强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生产能力,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支持山西、河南、安徽加强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发展坑口电站和煤电联营。加快钢铁、化工、有色、建材等优势产业的结构调整,形成精品原材料基地。支持发展矿山机械、汽车、农业机械、机车车辆、输变电设备等装备制造业以及软件、光电子、新材料、生物工程等高技术产业。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重点建设干线铁路和公路、内河港口、区域性机场。加强物流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市场体系。

第四节 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东部地区要率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率先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率先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率先发展和改革中带动帮助中西部地区发展。加快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知名品牌,提高产业素质和竞争力。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着力发展精加工和高端产品。促进加工贸易升级,积极承接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转移,提高外向型经济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加强耕地保护,发展现代农业。提高资源特别是土地、能源利用效率,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继续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的作用,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的经济发展,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第五节 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发展

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和财政性投资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加快发展。保护自然生态,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发展学前教育,加快普及义务教育,办好中心城市的民族初中班和高中班,加强民族大学建设和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建设少数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社区,扶持少数民族出版事业,建立双语教学示范区。加强少数民族人才队伍建设,稳定民族地区人才队伍。支持发展民族特色产业、民族特需商品、民族医药产业和其他有优势的产业。优先解决特困少数民族贫困问题,扶持人口较少民族的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兴边富民行动。继续实行支持西藏、新疆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的政策。

第六节 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

健全市场机制,打破行政区划的局限,促进生产要素在区域间自由流动,引导产业转移。健全合作机制,鼓励和支持各地区开展多种形式的区域经济协作和技术、人才合作,形成以东带西、东中西共同发展的格局。健全互助机制,发达地区要采取对口支援、社会捐助等方式帮扶欠发达地区。健全扶持机制,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加大国家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国家继续在经济政策、资金投入和产业发展等方面,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

第二十章 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

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按照主体功能定位调整完善区域政策和绩效评价,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形成合理的空间开发结构。

第一节 优化开发区域的发展方向

优化开发区域是指国土开发密度已经较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始减弱的区域。要改变依靠大量占用土地、大量消耗资源和大量排放污染实现经济较快增长的模式,把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放在首位,提升参与全球分工与竞争的层次,继续成为带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和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主体区域。

第二节 重点开发区域的发展方向

重点开发区域是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经济和人口集聚条件较好的区域。要充实基础设施,改善投资创业环境,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壮大经济规模,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承接优化开发区域的产业转移,承接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的人口转移,逐步成为支撑全国经济发展和人口集聚的重要载体。

第三节 限制开发区域的发展方向

限制开发区域是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弱、大规模集聚经济和人口条件不够好并关系到全国或较大区域范围生态安全的区域。要坚持保护优先、适度开发、点状发展,因地制宜发展资源环境可承载的特色产业,加强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引导超载人口逐步有序转移,逐步成为全国或区域性的重要生态功能区。

⑨ 八年级地理的全面协调发展工业

工业部门定义
工业部门,是指由社会分工而分离出来的、专门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总和。这里所谓同类产品,指产品经济用途同类,或使用的原材料同类,或工艺过程性质同类。这是工业部门分类的基本标志。如建材工业就是产品经济用途同类的企业组成;冶金工业就是工艺过程性质同类的企业组成。
工业部门的形成
工业部门的形成是生产力发展、社会分工和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果。由于工业生产进一步专业化,使原有工业部门进一步分离,并逐步形成一些新的工业部门,从而使工业部门结构也相应地发生某些新的变化,这些变化的总趋势是工业部门越来越多,分工越来越细,工业部门结构也日趋复杂。如从机械制造业中分离出机床制造业、采矿机械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等部门;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出现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和新产品,从而形成一些新的工业部门,如合成纤维工业、核工业、航天工业,化工业等。
我国工业部门的分类
我国现行工业部门分类[1],有12个粗分类,44个工业部门,155个细分类。12个粗分类是:冶金、电力、煤炭及炼焦、石油、化学、机械、建材、森林、食品、纺织缝纫及皮革、造纸及文教用品、其他工业等。
分类的依据
1.主要依据
划分工业部门的主要依据是:①产品的主要用途相同;②使用的主要原材料相同;③工艺过程的性质相同。当然,并不是在任何条件下,同类企业的综合都构成独立的工业部门,只有当某类产品从分散在许多部门、企业生产形成集中到专业化企业生产后,这些企业的综合,才形成独立的工业部门。
2.按层次划分
为了便于计划和组织管理工业,可以把工业部门分为三个层次,即工业部门粗分类;工业部门;工业部门细分类。粗分类把整个工业分为冶金工业、电力工业、机械工业、食品工业、纺织工业等大部门。在每个大工业部门下又分为若干个工业部门,如机械工业分为农业机械制造工业、工业设备制造工业、交通设备制造工业、电子工业等。在每个工业部门下还可再进一步细分,如农业机械制造业可以分为拖拉机制造、排灌机械制造等。
3.按比例关系
为了便于研究和正确规定两大部类的比例关系,把工业分为重工业和轻工业。重工业主要是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轻工业主要是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为了研究原料生产和对原料进行加工的各工业部门的发展速度与比例关系,工业部门还可以分为采掘工业和加工工业。发展趋势工业部门的形成是生产力发展、社会分工和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果。由于工业生产进一步专业化,使原有工业部门进一步分离,并逐步形成一些新的工业部门,从而使工业部门结构也相应地发生某些新的变化,这些变化的总趋势是工业部门越来越多,分工越来越细,工业部门结构也日趋复杂。如从机械制造业中分离出机床制造业、采矿机械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等部门;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出现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和新产品,从而形成一些新的工业部门,如合成纤维工业、核工业、航天工业等。
工业城市
基本解释
主要由于工业的产生和发展而形成的城市。这类城市工业职工占城市人口的比重高,工业用电、用水、用地占的比重也很大。工业城市又可分为汽车工业城市、森林工业城市、钢铁工业城市等。
简介
工业城市是产业革命后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而产生的以工业生产为主要职能的城市,在英国等国有以单一工业为主的“专业性工业城”(company town)。在工业化国家中,工业是促使大多数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也是城市的主要经济基础。除特殊情况外,一般城市是综合性的,大多是有工业的。中国习惯上称以工业为主的城市为工业城市。工业城市可分为综合性工业城市和专业性工业城市两类。工业城市形成的初期,往往具有专业性的特点。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工业生产分工协作的发展,城市工业的部门结构往往经历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在地理、资源等条件优越的地区,专业性工业城市会逐步演变为综合性工业城市。中国辽宁省素有“煤都”之称的抚顺市,就经历了从专业性煤矿城市逐步发展为兼有石油、钢铁、机械、炼铝、电力等工业的综合性工业城市的过程。
特点
工业城市虽然情况比其他类型的城市复杂,可作多种性质、多层次的分类,但是在规划建设上仍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①工业部门在城市经济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工业从业人员在城市的人口结构和劳动结构上占有较大的比例。②工业用地(包括工业区)在城市中的合理布置,对工业城市的空间布局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决定性影响。要根据各类工业的特点和城市发展用地的具体条件选择工业用地,并安排好工业用地同城市其他用地之间,特别是同居住用地之间的相互位置,使职工上下班比较方便而又不受工业污染的危害。③工业城市要有方便的对外交通运输条件。城市的工业区应尽可能沿铁路、公路和通航河流布置,并应考虑各种交通运输方式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补充,使工业区与交通运输枢纽之间保持有机的联系;工业城市还需要有足够的仓库用地。④工业城市要特别重视环境保护,应采取有效的措施(包括在工业区和居住区之间设置卫生防护地带等),以减少或避免工业生产中排放的有害物质(包括工业噪声)对环境的污染,做好城市环境保护规划。⑤工业城市还应注意合理的产业结构和人口结构,要为弱势人群就业创造条件。
我国四大工业基地
一、辽中南工业基地(含沈阳、抚顺、鞍山、本溪、大连等一系列工业城市),该地以钢铁、机械、石油化工等重工业为主。
二、京津唐工业基地(以北京、天津、唐山为顶点的三角地带,唐山的“唐”,不是塘沽的“塘”),有钢铁、机械、化工、电子、纺织等工业,它是我国第二大综合性工业基地;我国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三、沪宁杭工业基地(以上海、南京、杭州为顶点的三角地带,还包括苏州、无锡、常州、熹兴、宁波等城市,也称长江三角洲),它是我国第一大综合性工业基地,轻重工业都很发达;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结构最完整、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最高的综合性工业基地。位于亚热带地区;濒临长江、东海,地理位置优越。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充足,降水丰富,雨热同期;三角洲地形,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河网密布,水源充足。工业基础雄厚;科技力量强;水陆交通便利;劳动力丰富,素质高;市场广阔;经济腹地宽广;工业联系好;政策扶持;浦东开发提供新的发展机遇;丰富的农副产品等。
不足:能源、资源缺乏;人多地少,土地紧张;污染严重。
发展:高、精、尖方向发展;结构轻型化。
四、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含广州、深圳、珠海、东莞、佛山、中山等一系列工业城市),该地以服装、电子、玩具、食品等轻工业为主。
京津唐工业基地
1.工业中心:北京、天津、唐山。
2.地位:轻重工业都较发达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3.发展方向:今后重点可放在钢铁、石油化工、海洋化工、电子、高档轻纺和精细化工方面。
辽中南重工业基地
1.工业中心:沈阳和大连为中心,包括鞍山、本溪、抚顺、辽阳等工业城市。
2.地位:是我国重要的古老工业基地之一。
3.发展方向:今后仍应发挥其作为重工业基地的优势,要更新设备,提高产品质量,适当限制某些耗能大,当地又缺乏原料资源工业的发展。
珠江三角洲轻工业基地
1.工业中心:广州、深圳、珠海为中心,包括珠江三角洲经济开放区各城镇。
2.地位:以轻工业为主的综合工业基地。
3.发展方向:发展以出口为主的多种加工工业和制造业等。
工业类型
1.概念:工业战略产业——指在今后一段时间中要求优先发展的产业类型。
2.特征:基建投资大、优先投资、增长速度快、资源投资幅度大、政策倾斜度高。 工业战略产业是国家经济建设的中心,能够带动或促进很多相关产业发展,促进技术的进步。
一.产业功能分类
(一)工业战略产业
3. 主要类型:(1)瓶颈产业——要当前和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工业产业结构体系中已出现和可能出现的短线产业,前向联系部门需要该产业提供的投入品多于该产业的最大生产能力,或者它的最大加式能力远小于其所有后向联系部门所提供的投入品。中国目前的瓶颈工业为能源。造成长线部门的资源、生产力的浪费;造成工业部门结构不合理使工业的综合生产能力下降。对瓶颈产业必须进行重点投资。(2)支柱产业——指在当前或未来中,在工业的总产值中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产业。可能是产值和提供的积累在工业中所占的比重较大的部门,也可能是国家为完成对经洗涤剂 战略所必须依赖的部门,也可能性是有关国计民生、使国家经济社会稳定的部门,食品、纺织、化学等。(3)主导产业——指在工业产业结构体系中,与其它工业产业和国民经济其它产业联系非常多的工业产业。可能具有比一般工业产业更多的后向或前向联系部门、需求的代替性较弱,其它相关产业对其依赖性较强,其盛衰直接影响到其它产业的发展,其产品质量提高可促进相关产业的技术改进,具有较强的连带推动效应。一般而言主导产业在区域经济增长中处于支配地位通过与其它产业较为广泛的联系可影响带动其它产业的发展,进而对区域经济增长起到带动作用。主导产业有两个重要的功能,生产规模大,产品输出率较高在国内同类产品中占有重要比重,可波及整个区域的经济活动。不同的工业发展阶段其战略产业是不同的。
(二)其它工业类型(1)关联产业——指直接与主导产业在产品的投入产出、技术等方面有联系,为主导产业发展进行配套、协作的产业,据联系方式又可分为前向(是利用主导产业产品的产业)与后向(为主导产业提供资料的产业)、侧向联系(为主导产业提供技校、能源与其它服务的产业)。(2)基础性产业——为国民基础其它产业部门提供生产资料和其它支持(生产、生活、社会)的基础性产业部门,如交通、保健、卫生,我国农业、原材料、能源、运输、邮电等。有人还将其分为消费趋向性(可运输性差只能就地消费)广布性(产品的需求量大、消费地工广、布局条件局限性不高)、产品不能在空间上流动。(3)潜导产业——(未来可能的主导产业),当前规模较小,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不大,但代表了产业发展方向的、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产业。
二.根据集约度划分
1.概念根据产业在生产活动中对生产要素的依赖程度进行的划分。
2.类型
(1) 资源密集型——对资源的依赖程度较高,电力、采矿业、农业
(2) 劳动密集型——对劳动力依赖性较高,传统纺织业、食品加工、钢铁、造船等。
(3) 资本密集型——大量资本购买原材料钢铁、冶金、化工
(4) 知识技术密集型——产品对知识(研究单位、大学的知识、科研突破)、技术(靠大量技术的投入、掌握复杂的技术的劳动者)依赖性较高,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信息产业、生物工程、遗传工程、激光等)
三.根据区位因素划分
1.概念不同的工业部门,其生产过程和生产特点不同,生产投入的要素不同,生产成本的构成也就不一样。因此,根据影响成本的主导因素不同,工业区位可以分为不同的导向型。
2.分类
(1)原料导向型工业——原料不便于长途运输货运输原料成本较高的工业。
(2)市场导向型工业——产品不便于长途运输货运输原料成本较高的工业。
(3)动力导向型工业——需要消耗大量能量的工业。
(4)劳动力导向型工业——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的工业。
(5)技术导向型工业——技术要求高的工业。
工业区位因素:
①自然因素:土地、水源、矿产资源②社会经济因素:原料、燃料、市场、交通、劳动力、技术、政策、工业基础、农业基础、国防、个人偏好、工业惯性等③环境因素:与风向、水源地的关系
工业的区位选择:
(1)不同工业的主导区位因素。
影响工业区位的主导因素分类
工业部门
特 点
布局原则
原料指向型工业
甜菜或甘蔗制糖厂、水产品加工厂、水果罐头厂
原料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或运输原料成本较高
接近原料产地
市场指向型工业
啤酒厂、家具厂、印刷厂、(炼油厂)
产品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或运输产品成本较高
接近市场
动力指向型工业
有色冶金,如炼铝厂、(钢铁、化工)
需要消耗大量动能
接近火电厂或水电站
劳动力指向型工业
普通服装制造、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制鞋
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应接近具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
技术指向型工业
集成电路、卫星、飞机、精密仪表、激光、核电、高分子合成技术
要求高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的地区
(2)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原料的影响减弱,市场影响逐渐加强。交通运输对工业吸引力增强:沿海和沿江的港口、铁路枢纽、高速公路沿线等地区,对工业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信息通讯网络的通达性是工业区位选择所要考虑的新因素。劳动力素质对工业区位的影响逐渐增强。(3)工厂厂址选择与布局原则
a.工厂选址的原则:从经济利益看,厂址应选择花费生产成本最低而获得利润最高的地方,同时注意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b.具体而言,工厂区位选择主要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及环境因素等几方面考虑,主要原则是成本最低,利润最高。①在自然条件方面,要考虑是否有修建工厂所需的良好的地质、地形条件和气候条件;是否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和水资源。②在社会经济条件方面,需要考虑能否尽可能地接近具有原料、动力、劳动力、市场和交通运输等优势的地区,以达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是否有良好的社会协作条件。理想的区位应具备的条件是原料、动力充足,劳动力价廉质优,市场前景广阔。③从环境的角度考虑,应根据不同工厂的污染特点,尽量减少对城区或居民区的污染。④城区工业布局局遵循工业区位选择的原则是:规模小、无污染的工业可有组织地布置在城区;用地规模大、对空气有轻度污染的工业可布置在城市过缘或近郊区;严重污染的大型企业宜布置在远离城市的郊区。
3、工业集聚和分散传统工业区:①集聚原因:由于现代工业生产专业化程度高,企业之间的协作和竞争性很强,工业集中布置可产生集聚效应。②集聚意义: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加强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合作;降低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扩大总体生产能力、降低生产成本、获得规模效益。③不利:工业集聚导致企业间争地、争水、争动力、争公共设施;加剧环境污染。
新兴工业区:集聚的好处是:共用基础设施;加强信息联系和协作。(美国工业向西部和南部迁移原因:西部和南部新兴工业发展快,就业机会多;环境优美,污染少。)
4、方法总结:区域工业发展条件分析思路
某地发展工业的条件,一般从以下几方面来加以分析:地理位置;资源条件;农业基础;交通条件;市场条件;劳动力条件;技术条件;历史条件;政策条件等9个大的方面。
注:①在分析某地工业发展条件时,不需要把每个方面都分析到,要抓住当地特色,前面提供的只是分析角度;②分析时应从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两个大的方面去分析。
三。我国和世界主要的工业基地和工业中心的特点与形成条件:
1.四大工业基地:
辽中南重工业基地区位分析:
(1)地理位置:濒临渤海、黄海;靠近俄罗斯、朝鲜、韩国;地理位置优越。
(2)自然因素:气候温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以辽河为水源。
(3)社会经济因素:煤铁资源丰富;水陆交通便利;劳动力丰富;农业资源支持;国家政策支持
不足:许多矿产资源濒临枯竭,资源相对不足;水资源不足;科技发展水平不高;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市场经济不发达,计划经济影响大;区内环境污染大。
调整措施: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加强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大力发展科技,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积极引进外资;治理环境污染。
京津唐工业基地(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区位:(1)地理位置:位于温带季风区,濒临渤海,区内有全国的政治中心和重要的经济中心,地理位置重要。 (2)自然因素:温带季风区,气候温和,地形平坦。
(3)社会经济因素:资源丰富(华北油田、开滦煤田、长芦盐场、棉花等);交通便利(海运、铁路、高速公路、航空、管道类型齐全);科技发达;劳动力丰富;市场广阔;能源充足(靠近山西能源基地)。
不足:水源、能源不足;污染严重
发展方向:资源型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沪宁杭工业基地
(我国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结构最完整、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最高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区位:(1)自然因素: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充足,降水丰富,雨热同期;三角洲地形,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河网密布,水源充足;濒临长江、东海,地理位置优越。
(2)社会经济因素:历史悠久;工业基础雄厚;科技力量强;水陆交通便利;劳动力丰富,素质高;市场广阔;经济腹地宽广;工业联系好;政策扶持;浦东开发提供新的发展机遇;丰富的农副产品等。
不足:能源、资源缺乏;人多地少,土地紧张;污染严重。
发展:高、精、尖方向发展;结构轻型化。
珠江三角洲轻工业基地(轻工业为主)
区位分析:(1)地理位置:位于亚热带地区,濒临南海,靠近港澳台和东南亚地区。
(2)自然因素: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三角洲地形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3)社会经济因素:海陆交通便利;劳动力丰富;靠近港澳地区便于引进外资和技术管理;地处侨乡,借助华侨和华人引进外资和技术;市场经济发达。
不足:能源、矿产资源不足
2.三大工业地带:东部沿海工业地带
优势条件:有众多优良港口和通达国内外许多地区和国家的海运航线;便于引进外资、发展外向型企业,开展对外贸易;经济发达、技术雄厚、基础好。
长江沿岸工业地带
优势条件:工农业发达;人口众多;矿产、水利资源丰富;水运得天独厚;经济腹地广阔
陇海-兰新铁路工业地带
优势条件:能源丰富、资源丰富;第二条欧亚大陆桥
至于“工业产品知多少?工业部门知多少?",自己就结合实际生活举例就可以了!

⑩ 工业服务业如何协调发展

新的服务行业不断出现,原本与实物生产过程混合在一起的服务作为一个行业独立出来,或者原本作为生产某个阶段或生活阶段的服务独立出来,形成相对独立的行业与企业。服务业规模扩大。服务业从业人员占社会总就业人员的比重不断上升,特别是消费者服务业,就业人数增长幅度较大。服务业产值大幅度增长,增长速度超过了农业与工业,它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迅速上升。服务业内部结构的升级是信息化对服务业的最重要影响,即服务业发展重点从消费者服务业和分配性服务业向生产者服务业过渡,服务业结构呈现高级化发展趋势。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服务业增长最强劲和最主要部分是生产者服务业的增长。信息服务业成为服务业中的主导产业。服务业在西方经济较为发达国家里的就业人数与产值比重不断上升,以致出现了丹尼尔·贝尔所描绘的后工业社会:以服务业为基础的社会,信息是人们考虑的首要因素, 保健、教育、娱乐和文艺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部分,是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与主导产业。 生产者服务业作为产业集群在全球城市中心城区的空间定位直接带动了全球城市中心区的再度发展(gentrification),另一方面,由于信息技术与产业轻型化,后方办公(back-office)推动了全球城市产业的空间均衡化。在经济服务化成为全球性经济发展趋势的条件下,发展中国家国际化城市服务业的就业与产值比重不断上升,由此引发了产业利润率的差异与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产业以利润率、居民以收入为依据展开对城市空间的争夺。在国际化城市基础设施供给相对不足的条件与郊区综合服务功能相对薄弱的条件下,中心城区成为产业与居民争夺的焦点,中心城区空间成为稀缺资源。产业与居民争夺的焦点在于对城市基础设施的接近与利用上。由于国际化城市基础设施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上,产业与居民对城市空间的争夺主要表现对中心城区空间的靠近与占有上。对于高收入群体而言,在居住在中心城区所获得交通成本节约与居住在郊区所获得清新空气、充足的阳光和空间相比较,前者具有更为重要的权重。产业与居民空间迁移既可以通过政府对旧城改造的方式,也可以通过市场行为方式进行。这样,国际化城市中心城区逐渐聚集了高产业利润率与高收入群体,而中低收入群体与低利润率的产业则不断向城市郊区迁移。国际化城市空间呈现极化现象。 国际化城市的空间极化现象突出地表明了在资本全球性流动与资本主义世界性生产的条件下,发展中国家为吸引资本到本国与本市投资所作的努力。在工业化尚未完成而又面临着信息化的任务下,由于基础设施的不足,国际化城市采取的极化策略,这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的一种现象。由于人力资本积累的短缺、劳动力的无限供给和基础设施的短缺,生产者服务业在城市中心区的定位带来的空间极化可能表现更为突出。相于人口在城市中心区集中而言,这种空间极化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空间聚集,是人力资本、财富与科技知识的空间集中。国际化城市的空间极化也表现了新的国际劳动生产分工条件下,全球性生产与地方性生产的分离。在全球化与信息化条件下,一种贯穿于全球的生产体系产生了。它在全球以世界城市为节点,构筑了一个全球性的流动空间。国际化城市的空间极化表现了它试图融进全球流动空间的努力。

阅读全文

与协调发展产业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