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产业大全 > 中国苹果产业发展pdf

中国苹果产业发展pdf

发布时间:2021-01-08 17:44:10

Ⅰ 中国的苹果产业是怎样发展的

我国苹果产业从新中国成立后取得迅速发展。据统计,自1990年以后,我国苹果生产进入超常发展时期,产量和种植面积逐年增加。截至2008年,全国苹果栽培面积达191.89万公顷,产量约2550万吨。苹果栽培面积、产量、浓缩苹果汁产量和出口量4项指标均已列世界第一。我国正朝苹果产业化大国迈进。

Ⅱ 中国苹果的历史起源文化

19世纪中叶后,海禁开放,西方文化大量输入,果树资源交流更加频繁。苹果属果树也随之引入。
1、早期苹果引进概述 早期引种苹果的途径是多方位的。其中以山东最早,据烟台的地方史志记载,1861年美国长老会成员约翰·倪维思(John L.Nevius)受长老会派遣,由上海来山东登州(今蓬莱市)。因倪妻患病,1864年返美。1871年倪氏夫妇重返烟台时,带来西洋苹果、洋梨、美洲葡萄、欧洲李及甜樱桃等果树品种,在烟台毓璜顶东南山麓建园栽植,取名"广兴果园"。
2、20世纪前半期苹果引种及生产概况 20世纪初,辽宁、山东苹果发展较快。1909年旅顺最大一处苹果园(后改为旅顺农场)中有国光96株、倭锦550株。日俄战争后,旅顺、大连的租借权转归日本后,1909年在熊岳建立苗圃(1913年改为农事试验场),再从日本引进一些主栽品种,1910年引入红魁、祝光、旭和国光等;1914-1921年间又引入玉霰等3个品种。
3、苹果生产恢复时期 从1950-1952年,国家采取了一系列休养生息政策,扶持农业生产,对果树生产发放无息贷款,减免果业税收,同时还在重点果区建立果树技术指导机构,通过供销社组织果品运销,提高果农收入,促进了果树业的复苏。在老苹果产区,残存的苹果老树迅速恢复了树势,主要病虫害得到有效防治,并开始组建第一批国营园艺场(其中北方以苹果为主),因此,产量急速回升。
4、50-60年代苹果业的兴起 从l953年起,中国农村互助合作运动兴起,大大地鼓舞了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l955年农业部提出了"以互助合作为中心,大力提高现有果树的产量和质量,有计划地积极向山区、荒山扩大垦辟新果园",新建果园一律免征农业税,并相应改善购销工作。
5、商品基地的建立与发展 从1985年起,由于苹果收回投资快,效益高,除广东、广西、湖南、海南及上海等五地不适于商品生产栽培外,其他地区都把发展苹果生产作为开发山区、脱贫致富或积累资金支持农业生产的重要手段,其中陕西省发展尤为突出,在渭北地区建立25个优质苹果基地县,秦冠、富士等品种占了绝对优势,产量也迅速上升,有后来者居上的趋势。从1992年达到年产8.429×105t,仅次子山东、辽宁。1993年超过了辽宁,居全国第2位。1995年全国各省的面积与产量。

Ⅲ 简述苹果在中国的发展史

脑子坏了吧!

Ⅳ 苹果手机在中国的发展史

2009年10月30日,在发布近一年后,iPhone
3G终于正式登陆中国内地。不管iPhone
3G的性能是否惊艳,它的价格绝对惊人,中国联通宣布的iPhone裸机价格方案显示:iPhone
3G
8GB价格为4999元,iPhone
3GS
16GB价格为5880元,iPhone
3GS
32GB价格为6999元。而除了价格高昂外,最令中国苹果公司粉丝“郁闷”的是中国联通引进的iPhone版本没有WiFi。

2010年6月7日,乔布斯在苹果公司全球软件开发者年会中发布iPhone4。消费者的狂热也再次让人震惊,iPhone4上市3天销量便突破170万部,这种狂热也逐渐蔓延至中国。2010年9月25日,iPhone4在中国内地正式开始发布,16G和32G的裸机价格分别高达4999元和5999
元,因为“奇货可居”,裸机分别炒至6200元和7200元。而在三里屯苹果公司零售店门前,黄牛为了抢位置不惜拳脚相向,该店为了维持秩序不得不宣布停售iPhone4。

2011年10月4日,在乔布斯逝世的前一天,苹果公司发布了新一代iPhone
——iPhone4s。虽然国外消费者对这个过渡版本的iPhone恶评如潮,但中国“果粉”对iPhone4s的热情依然不减。2012年1月13日,iPhone4s在中国内地正式开卖,16G、32G和64G版本的裸机价格分别为4988元、5888元和6788元。
2012年9月13日,苹果公司正式发布其新一代产品
iPhone
5。iPhone的屏幕尺寸首次发生了变化,从3.5寸扩大为4寸。然而其毫无亮点的外观设计引得网友们纷纷吐槽,甚至有网友已经迫不及待地推测出iPhone
10的外观。

2013年9月10日,苹果公司发布两款新iPhone型号:iPhone
5c及iPhone
5s,并首次将被“冷落”已久的中国内地纳入了首发国家。苹果公司公布的数据显示,iPhone5s和5c首周销量高达900万台,相对于iPhone4s的400万和iPhone
5的500万,这可谓暴增,当然“土豪”遍地的中国功不可没。而2014年第三财季显示,iPhone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增长48%。

2014年10月10日零时,苹果中国在线商店正式开启iPhone
6/6
Plus预售,iPhone
6售价5288元起,iPhone
6
Plus售6088元起,每名用户可分别最多购买2台,到货日期10月17日,同时三大运营商也同步发售。

北京时间2015年9月10日发布了iPhone
6s系列。iPhone
6s有金色、银色、深空灰色、玫瑰金色。屏幕采用高强度的Ion-X玻璃,处理器采用A9处理器,CPU性能比A8提升70%,图形性能提升90%,后置摄像头1200万像素,前置摄像头
500万像素。摄像头对焦更加准确,CMOS
为了降噪采用“深槽隔离”技术,支持4K视频摄录。数据连接方面,支持23个频段的LTE网络,和2倍速度的WIFI连接。2015年9月25日发售。

Ⅳ 我国苹果生产现状是怎么样的

建国以来,我国的苹果生产获得了很大的发展,无论面积或产量都大幅度上升。据统计,解放初期的1952年,全国苹果种植面积仅有46万亩,到1985年,全国苹果园发展到1298.1万亩,增长27.2倍,同期产量由1952年的236万担,增长到1985年的7228万担,约增长29.6倍。这种迅猛的发展速度,是其它果树无法比拟的(表2-2)。

表2-2我国主要果品增长速度比较

从表2-2可见,苹果的增长速度约相当于柑桔的4倍,葡萄的5倍,梨的6.7倍.是全国果品平均增长速度的近10倍。然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发展速度也是有差异的(图2-1)

图2-1全国历年苹果产量发展变化示意图

由图2-1可以看出,从1952年到1965年间,我国苹果产量增长速度相对较缓慢。若以1965年与1952年相比,产量约增长1.69倍。而进入70年代以后,苹果生产节节上升,产量大幅度增长,到1975年,突破了3000万担大关,达到3166万担。1980年上升到4726万担,分别比1965年增长10.4倍和19倍。特别是最近几年来,由于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使我国苹果生产又进入了一个“黄金时代”,苹果园不断扩大、产量日益增加,平均每年以18%的速度增长,开创了我国苹果生产的新局面。

随着苹果生产的飞跃发展,苹果在我国果品构成中的地位也不断提高(表2-3)。

表2-3历年来苹果在我国果品中占有比重(%)

表2-3表明,苹果在全国果品中占有比重1952年仅占4.83%,到1983年则提高到37.3%,成为各类果品之首。

苹果生产迅速发展带来的另一重大变化是,使我国苹果的生产布局随之发生变化,全国涌现出许多新的商品生产基地。如陕西秦岭北麓、甘肃河西走廊、华北平原的黄河故道等地区,都先后建立了苹果商品生产基地。特别是黄河故道苹果园的建立,规模达100万亩,成为我国主要苹果产区之一。这对于改善我国苹果的生产布局起着重要的作用。

解放前,我国苹果生产主要分布在渤海湾地区,其次在甘肃河西走廊、伊犁河谷也有少量栽植。此外,在陕西、四川、云南等省也有零星栽培。然而,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善和苹果科研工作的深入发展,不断培育出各种优良品种,使我国苹果栽种区域逐步向北向南推移到北纬48°-23°之间的广大范围内。现在,我国的苹果种植几乎遍布全国24个省、区。其中,产量在100万担以上的有:山东、辽宁、河北、河南、陕西、山西、江苏、甘肃和新疆等9个省、区,产量共占全国苹果总产量的93%,尤以山东、辽宁两省产量最多,分别占全国总产量的38.2%和23.6%,居全国第一位和第二位。

Ⅵ 中国苹果产业体系张永茂是什么人

张永茂:
甘肃省农科院农产品贮藏加工研究中心主任,潜心研究农内产品贮藏加工技容术25年,其中用10年时间,研制成功了国际领先水平的纳米保鲜果蜡,解决了我国果蔬贮藏的难题。于是,才有了能在常温下放置半个月依然色鲜味美的苹果。

纳米保鲜果蜡仅仅是张永茂众多研究成果中的一个。黄花菜护色、软包装水果罐头、马铃薯加工保鲜、油炸果蔬脆片……25年来,他先后承担完成国家、省部科技攻关及星火计划、新产品研制开发等10个项目,取得2项国家专利,获得2项省部级科技成果二等奖、3项三等奖,先后两次被评为“全国星火先进工作者”。在全国学术会论文集和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

Ⅶ 苹果产业发展的研究性学习报告

部分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苹果生产国,也是惟一一个苹果收获面积上百万公顷、产量上千万吨的国家,产量占全球苹果产量的一半还多。但是,随着苹果种植面积和苹果产量的迅猛扩大与快速增长,苹果价格跌多升少,我国苹果产业的发展正受到日益严峻的挑战。在国内外消费需求增长跟不上苹果产量增长的情况下,如何根据苹果市场供求状况制定行之有效的苹果产销战略,把产地的资源优势转变为市场优势,把苹果生产的数量优势转变为质量优势,就成为进一步推动我国苹果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

一、产业发展趋势和现状

1. 栽植面积由快速扩张向平稳发展

根据国家苹果产业技术体系的调查研究,1982~1989年期间和1991~1996年期间,我国苹果产区经历了两次大规模扩张,但自1996年后,环渤海湾优势产区苹果面积以每年平均5.1%的速度持续下降,而黄土高原优势产区在1997~2002年种植面积减少后,从2003年至今保持年均
4.53%的速度平稳增长,到2013年我国苹果栽植面积达到225.14万公顷,近三年苹果收获面积相对稳定,但产量却呈稳步增长态势。

2. 区域布局由分散发展向优势产区集中发展

我国苹果主产区地处黄土高原、华北平原、环渤海湾地区,海拔高、光热资源丰富、昼夜温差大,具有发展苹果生产得天独厚的地理和气候资源优势。但在这些地区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适宜大力发展苹果产业,只有其中的优势产区更适合发展苹果产业。目前,从苹果区域布局来看,环渤海湾苹果产区种植面积保持动态平衡,逐步向本区域优势产区集中;黄土高原苹果产区种植面积保持稳定增长,优势产区陕西、山西、甘肃发展较快。目前,全国苹果生产面积在10万公顷以上、产量在100万吨以上的有陕西、甘肃、山东、河北、河南、山西和辽宁等7个省。我国苹果产业布局持续向劳动力丰富、病虫害少、生产成本较低的西北高海拔地区迁移扩张。

3. 产量水平由“大小年”明显变化向逐年稳步增长发展

过去,在苹果生产上,由于基础设施和栽培投入少,果园土肥水综合管理跟不上;传统栽植修剪果树,树体密闭通透性差等原因,年际间产量水平差异较大,出现“大小年”周期变化的现象。近年来,受苹果种植面积持续增加、技术进步、果农对果园投入与管理增加、经济效益良好和政策扶持力度加大等多种因素影响,我国苹果产量年际间呈持续稳步增长趋势。2013年全国苹果产量3849.07万吨,比2012年增加6.96%,约占世界苹果产量的52.3%。

4. 栽培模式由传统栽培向高效集约化发展

我国的苹果树大部分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大发展时期栽植的,主要采用以乔砧密植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制度,果园郁闭,通风透光不良;果园管理标准化程度低,生产成本高,机械化作业困难。导致果品质量不高,市场竞争力降低。

近年来,通过间伐减密、提高栽植标准等措施,推广应用了既省工、省力、优质、高效,又便于机械化作业的宽行矮砧集约高效栽培模式,2013年全国示范推广面积达2.6万公顷。果园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对推动我国苹果栽培制度与国际接轨、集约使用土地,实现苹果生产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5. 出口贸易竞争加剧,近年形势有所回暖

自2004年以来,我国就一直稳居全球鲜苹果出口第一大国地位,出口量总体呈增长态势,但在2010~2012年出口量逐年下降,到2013年苹果出口形势有所回暖,出口苹果数量为111.22万吨(同比增长1.9%),金额为11.5亿美元(同比增长7.3%),平均单价为1035.6美元/吨(同比增长5.3%)。尽管目前苹果出口形势有所好转,但我国苹果出口所面临的发展约束因素渐增,一是国内劳动力要素和资本要素价格持续上涨因素,导致出口竞争力逐步减弱;二是国际市场需求不足,加上贸易保护加剧国际市场竞争,使我国出口市场增长空间有限;三是质量标准与海关检验检疫也是约束我国鲜苹果扩展发达国家市场的重要因素。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 苹果产业化程度低

目前,国外苹果的产业化处于较高的水平,如日本批发市场与农协、农民结成紧密的一体化联合体,形成以批发为龙头、以农协为纽带、联合众多农户的一条龙体系。而我国的苹果生产基本上是以家庭为单位,产业化程度低。虽然也建立了果农协会、专业合作社等经济组织,但远未起到应有的作用,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格局并未完全形成。

2. 生产布局和品种结构不尽合理

由于前些年对苹果发展宏观调控不力,果农盲目引种,加之果苗市场品种混乱,造成在非适宜区发展了不少果园,在适宜区栽培了一些不适宜品种。品种结构不尽合理:一是品种单一,传统品种缺乏。目前,全国红富士苹果栽培面积约占苹果总面积的50%以上,新选育推广的品种也多是富士系列,而受消费者喜爱的金帅、青香蕉、黄香蕉等传统品种在市场上几乎看不到。二是早中晚熟品种搭配不合理。长期以来,形成了“早熟较缺、中熟不足、晚熟过剩”的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的品种结构。三是鲜食与加工品种比例失调。发达国家,如美国45%、日本25%的苹果用于加工,而我国鲜食苹果则占到总面积的
90%以上。

3. 标准化生产技术普及慢,果品整体质量有待提高

近年来,由于农村青壮年劳力普遍外出务工,留守在家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中老年人,科技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接受新鲜事物能力有限,致使果园标准化技术无法很好地推广应用、生产的果品质量参差不齐。在苹果采后加工处理上,发达国家90%的苹果经过机械化清洗、打蜡、分级、包装后才投放市场,而我国目前能达到这种标准的苹果仅有5%左右,多数是直接采摘进入市场。从生产到加工,果品整体质量不高,这也是我国苹果难以进入国际高端市场的重要原因之一。

4. 果品质量安全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我国是农药使用大国,年使用量80万~100万吨,属世界首位。目前,果树病虫害防治中生物农药应用相对较少,主要还是依赖化学农药,且由于农药的不科学(剂量、时间、次数)使用,导致农药残留量超标。还有些果农安全意识淡薄,随意加大农药使用量和采前用药不注意安全间隔期等,导致人畜中毒问题的发生。化肥仍是目前果园使用肥料的主流,农家肥、沼肥、生物肥比重相对较少。此外,由于污水灌溉、工业“三废”(废水、废气、废渣)排放等问题导致土壤重金属含量增加,这些都给果品质量安全造成一定威胁,也成为苹果产业发展的重大隐患,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三、发展对策

1. 调整结构,发展优质果品

根据近几年国内外苹果产业发展和市场形势来看,我国苹果栽培面积不宜再扩大,而应保持基本稳定。苹果产业发展应将工作重点转移到调整结构、发展优质水果上来。一是在区域布局上,应遵循因地制宜、适地适树、适当集中的原则,尽量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二是优化品种结构,在调减富士系列的同时,适当增加金帅、嘎拉等优良品种种植比例,把早、中、晚熟苹果种植比例调整到2∶2∶6的较合理范围内。三是适当发展加工品种,如有计划地种植高酸度苹果或通过高枝换头等方式将部分苹果改造成专用酸苹果,逐步建设果汁加工专用苹果种植基地。

2. 提高产业化水平,实现规模化生产经营

一是提高果农的组织化程度,借鉴国内外有关果品协会、合作社建设的经验,将分散的千家万户果农组织起来,成立各类专业合作社或协会,以利于形成有效的价格约束机制,规范市场秩序,加强苹果生产者与市场之间的联系。二是发展龙头企业,把企业的资金优势、管理优势与生产者的土地优势、果园优势结合起来,扩大规模化生产经营,解决分散生产与大市场、大流通的矛盾,以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三是提高苹果产业现代化水平,按照不同苹果品种特点,分别做好清洗、分级、打蜡、包装等工作,提高果品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四是尽快建立和完善具有现代化电子报价、电子信息发布、电子统一结算和检测检疫系统等功能的果品批发市场。

3. 正确处理果品质量安全与产业发展的关系

优质、安全是当今世界果品生产和消费的总趋势,针对我国苹果质量标准体系不完善,与国际不能接轨等问题,应大力抓好果品质量安全工作。一是加强标准化生产,全面实现苹果质量安全达标。坚持以标准控制质量、以标准规范生产、以标准引导果农,加快果业标准化步伐,尽快形成适应现代果业发展的果业标准化体系。二是建立市场准入制度,加大果品质量安全检测力度。启动果品例行检测项目,确定强制检测的农药残留种类限量,严格产地环境、投入品使用,对果品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实行全程监控,建立并严格执行果品市场准入制度,杜绝不合格产品进入市场。三是全面推行果品基地认证,积极发展有机果品。

4. 不断提高竞争力,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首先要认识到提高苹果出口竞争力必须在果品质量上下工夫。先进技术是生产高档优质苹果的保证,因此,应重视各个环节的技术操作和先进技术的运用。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强对果农的技术咨询和信息服务,加强病虫害综合防治和先进技术的示范推广,最大限度地保证我国苹果的质量安全。果农在苹果种植过程中应严格按照苹果生产标准进行各项操作,提高生产技术水平,从而保证苹果生产品质。其次要建立健全苹果出口检验检疫标准体系,对出口苹果生产、价格、储运和销售进行全程控制,不断优化苹果品质,从而提高我国苹果国际竞争力。最后要在巩固东南亚和俄罗斯等传统低端苹果销售市场的基础上,积极开拓欧盟、北美等高端苹果销售市场,逐步建立多元化的苹果出口市场。

Ⅷ 千阳模式对中国苹果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启示

千阳模式就是对种植地进行研究,改进苹果品种,而后集中化种植,这种做法值得推广。

Ⅸ 谁知道苹果公司在中国的发展及现状.......急求!!谢谢

写论文就自己查去,这么懒!

阅读全文

与中国苹果产业发展pdf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