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国的十大家电品牌排名是什么
对于厨卫用品我们知道是厨房和卫生间的简称,也就是说厨房和卫生间的用品有哪些品牌呢。因为我们知道关于厨房和卫生间的用品,是我们平时在生活中用得比较多的产品,所以我们在选购的时候要选择一些品质比较好一些的产品,那么这样的用的时候,才会用得时间久一些。那么厨卫电器的品牌有哪些呢,接下来小编来为我们大家介绍相关的知识。
1、海尔厨卫
海尔空调相信很多人都知晓,非常知名,除了空调之外,海尔厨卫也有很高的品质,深受市场青睐。成立于1984年的海尔品牌,已是中国最有价值品牌。
2、格兰仕厨卫
格兰仕厨卫创建于1978年,在家电行业中是属于较老的品牌了,经过多年的磨砺,在厨卫行业中,格兰仕厨卫一直处于不败之地,仍占据市场的生要位置,中国厨卫十大品牌之一。
3、华帝厨卫
中山华帝燃具有限公司成立于1992年,虽然创立时间不久,但是华帝品牌名声已经传遍了行业内。以燃气灶具、热水器、抽油烟机、消毒柜等等系列产品为主,产品种类丰富也吸引了不少的消费者。
4、美的厨卫
创建于1968的美的集团已是中国最具规模的白色家电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之一。美的品牌相当知名,已位于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中国厨卫十大品牌等。在国内市场上,美的品牌占据了电器行业的很大市场。
5、老板厨卫
老板厨卫是杭州品牌,中国名牌。位于杭州老板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旗下,成立于1979年,30年来专注于厨房电器行业,现已成为中国厨房电器行业发展历史最长、生产规模最大、产品类别最齐全、销售区域最广的龙头企业之一,中国厨卫十大品牌。
6、方太厨卫
方太厨卫是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旗下品牌,成立于1996年。方太厨卫作为较早进军中国厨卫市场品牌,主打高端市场。多年来,方太厨卫已在消费者心目中建立了广泛的知名度,产品品质也领先业界。
7、前锋厨卫
前锋厨卫是成都前锋电子电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旗下品牌,公司以燃气和电热水器、灶具、抽油烟机、消毒柜等为主,在国内市场占有率多年来一直名列前茅。前锋厨卫现已是中国驰名商标品牌、中国厨卫十大品牌、中国名牌。
8、欧意厨卫
欧意厨卫品牌作为中国乃至东南亚最大的燃气具生产基地之一,在行业中一直深受社会和行业的普遍认可,拥有相当高的知名度。欧意厨卫产品品质过硬,倍受了消费者的青睐。
9、樱花厨卫
创建于1978年台湾樱花厨卫被业界认为是厨卫商品中的精品,以独特的设计、浓厚的文化因素赢。赖。樱花厨卫曾获得:江苏省著名商标”、“苏州市知名商标、中国厨卫十大品牌等多项荣誉。
10、万家乐厨卫
万家乐厨卫品牌成立于1988年,公司位于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顺峰工业区。以燃气具为主业,带动整个厨房、卫浴及生活电器的发展,拥有德国、瑞士、日本、瑞典尖端生产、检测设备,企业实力雄厚可想而知。
以上我们为大家介绍的是关于十大厨卫的品牌有哪些的相关问题,对于厨卫的品牌我们应该多多少少会有一些了解了吧。我们以上为大家介绍的一些品牌都是比较知名的品牌,而且多年以来的销量和口碑真是非常不错的,所以也是值得我们信赖的大品牌。所以如果我们想要来选择厨卫产品话,可以参考以上我们为大家介绍的一些品牌,希望我们的介绍可以帮助大家。
Ⅱ 促进产业机构升级的政策有哪些
你是问产业结构升级吧,如果要说具体政策那就太大了,只能告诉你些政策方向。
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一、二、三产业健康协调发展,逐步形成农业为基础、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产业结构调整要坚持以下四项原则:一是坚持市场调节和政府引导相结合;二是以自主创新提升产业技术水平;三是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四是促进产业协调健康发展。
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是:一是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二是加强能源、交通、水利和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三是以振兴装备制造业为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发挥其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四是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进一步增强高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五是提高服务业比重,优化服务业结构,促进服务业全面快速发展;六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增长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七是优化产业组织结构,调整区域产业布局;八是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促进国内产业结构升级。
Ⅲ 互联网十的概念何时提出
国内“互联网+”理念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2012年11月于扬在易观第五届移动互联网博览会的发言。
易观国际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于扬首次提出“互联网+”理念。他认为“在未来,“互联网+“公式应该是我们所在的行业的产品和服务,在与我们未来看到的多屏全网跨平台用户场景结合之后产生的这样一种化学公式。
2014年11月,李克强出席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时指出,互联网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工具。其中“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正是此次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重要主题,被称作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新引擎”,可见其重要作用。
(3)产业链带动资源培育扩展阅读:
互联网+有六大特征
一是跨界融合。+就是跨界,就是变革,就是开放,就是重塑融合。敢于跨界了,创新的基础就更坚实;融合协同了,群体智能才会实现,从研发到产业化的路径才会更垂直。
二是创新驱动。中国粗放的资源驱动型增长方式早就难以为继,必须转变到创新驱动发展这条正确的道路上来。这正是互联网的特质,用所谓的互联网思维来求变、自我革命,也更能发挥创新的力量。
三是重塑结构。信息革命、全球化、互联网业已打破了原有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地缘结构、文化结构。权力、议事规则、话语权不断在发生变化。互联网+社会治理、虚拟社会治理会是很大的不同。
四是尊重人性。人性的光辉是推动科技进步、经济增长、社会进步、文化繁荣的最根本的力量,互联网的力量之强大最根本地也来源于对人性的最大限度的尊重、对人体验的敬畏、对人的创造性发挥的重视。
五是开放生态。关于互联网+,生态是非常重要的特征,而生态的本身就是开放的。我们推进互联网+,其中一个重要的方向就是要把过去制约创新的环节化解掉,把孤岛式创新连接起来。
六是连接一切。连接是有层次的,可连接性是有差异的,连接的价值是相差很大的,但是连接一切是互联网+的目标。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网络-互联网+
Ⅳ 广西加快发展工业支柱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的措施有哪些
2010年1月27日,自治区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在南宁开幕。自治区主席马飚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10年,自治区政府将从广西实际出发,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力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做大做强做优工业。从广西实际出发,要把做大做强做优工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核心战略和主攻方向,全力贯彻实施做大做强做优工业的决定及40个配套文件,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
打造14个千亿元产业 培育和发展4个新兴产业。2010年,自治区政府将加快“14+4”产业体系建设,坚持产业优先发展。为此,将全力打造食品、汽车、石化、电力、有色金属、冶金、机械、建材、造纸与木材加工、电子信息、医药制造、纺织服装与皮革、生物、修造船及海洋工程装备等14个千亿元产业,培育和发展新材料、新能源、节能与环保、海洋等4个新兴产业。
多举措推动技术改造工程。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10年,自治区政府将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力度,突出抓好总投资4290亿元的2093个新建、续建工业项目建设。比如,组织实施150万辆汽车、200万台发动机、1600万吨炼油、100万吨烧碱、1万台挖掘机、“两化融合”示范等18个技术改造工程。
此外,自治区层面将重点抓好上汽通用五菱中型轿车、东风柳汽景逸轿车、柳工工程机械液压元件研发制造基地、中化橡胶桂林公司高级子午胎产业化、玉柴铸造中心等一批投资额10亿元以上的项目,促进企业改造升级。加快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振兴柳州、桂林、南宁、梧州、玉林等老工业基地。
推进广西优势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一)深化思想认识,转变观念
各级各地区要形成以下共识:各产业集群不仅构成当今世界经济的基本空间构架,还常常是一国或一地竞争力之所在。培育和发展产业集群是提高国家和地区竞争力以应对全球化挑战的重要政策措施。从发达地区发展产业集群的成功实践来看,各级政府及部门应把为经济建设服务的程序倒过来,即从支持“企业一产业”,变为支持“集群一产业一企业”。实际经验也反复证明,产业不兴旺,单个企业也不会有什么像样的发展前途。广西产业集群的建设与发展问题已引起自治区党委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但有的地方重视程度不够,亟待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工作要求。
1.充分认识到发展优势产业集群是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广西的重大举措。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今后五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我区的奋斗目标是加快富民兴桂新跨越步伐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努力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广西。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必须加快振兴产业,大力发展优势产业集群,壮大经济综合实力,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广西提供强大的经济基础。
2.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工业化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经阶段和必由之路,是我区加快发展的主导方向和核心战略。必须坚持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以城镇化促动工业化,相互支撑,联动推进,走适合广西区情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和新型城镇化道路,加快由工业化初级阶段向中期阶段迈进。大力发展优势产业集群,壮大优势产业,是实施工业化城镇化核心战略的应有之义。
3.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落实科学发展观、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重大战略举措。大力发展优势产业集群,唯有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培育出具有核心竞争能力、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才能延长产业链,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培育形成优势产业集群。
4.是扩大开放与合作的重要平台。扩大开放与合作的基础在于经济实力和市场规模,不断提升经济实力,扩张市场规模,才能进一步促进开放与合作。当前,广西正面临国内外多区域合作新兴机遇,抓住机遇,获取资源,发展自我,既是发展优势产业群的客观需要,也是进一步扩大开放与合作的内在要求,只有发展壮大优势产业集群,壮大经济实力,才能进一步夯实开放与合作的基础。
5.是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载体。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已成为新时期我国的基本国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据弃过去自我发展、自成一体的粗放型发展模式,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发展优势产业集群,形成产业整体优势,降低产业发展的经济成本和环境成本,构建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局面。
6.是加快建设北部湾经济区的重要支撑。加快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是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站在历史的新起点.立足广西,放眼泛北部湾,把广西置于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这一大背景下做出的战略性决策。加快北部湾经济区开发,走出一条不同于我国一些地区以往的发展路子,最重要的就是要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地发展现代产业,发展优势产业集群,以支撑北部湾经济区打造成为我国沿海发展新一极的宏伟目标。
7.是实现和提高我区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当前,广西经济基础薄弱,发展实力不强,一个重要原因是产业不大,优势产业不强,产业集群远没有形成。壮大广西经济实力,必须着力发展优势产业集群,大力培育各行业的龙头企业,积极发展围绕龙头企业配套的中小企业,加快形成各类优势产业集群,以增强优势产业的国内外竞争力,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广西提供强大的产业基础。
8.有利于县域经济及农村城镇化建设。中小企业集群是农村城镇化的基础,在中小企业集中发展的区域,由于企业问的互动及资源的共享,形成区域经济增长极,增长极的极化效应,源源不断吸引周边区域的各种要素,从而使这一区域形成一个人口密集区。有利于加快农民身份的市民化,生活方式的现代化和就业方式的非农化。
9.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一是中小企业集群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有效载体。二是产业集群的发展促进了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从总体上看,农村中小企业集群发展较好的县域,有着较高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一般都要高出当地的平均水平。
(二)加强组织协调,强化公共服务
1.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在自治区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建立由自治区发改委、经委、农业、科技、财政、国土资源、国资、金融、税收、工商、商务、环保、统计等相关部门组成的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主席由自治区政府主要领导或常务副主席担任。研究制定培育发展优势产业集群的长远规划和政策措施,协调、解决产业集群发展中的困难、问题和政策,并加强督查。
2.编制发展规划。由自治区发改委牵头,会同自治区经委等相关部门编制全区的产业集群发展规划,规划的内容主要包括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目标、重点、措施和重点项目等。要强化规划的指导作用,使产业集群规划与当地建设规划相衔接,并服从区域建设总体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以产业集群发展规划为切人点,指导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及区域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引导相关联行业企业向专业园区聚集,在全区形成较为合理的产业布局。
3.强化责任制。自治区发改委、经委等有关部门要严格落实相关责任,包括具体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的实施、政策的制定,财税优惠政策的落实、投资项目的落实、土地、工商登记等。减少行政审批程序,实行政务一站式服务,严格执行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同时加强有关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咨询、信息发布、基础研究、关键技术攻关等,切实做好各项服务工作,提高行政效能。
4.创新体制机制。创新产业集群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减少集群发展的束缚,激发产业集群发展的活力。如创新财税体制,激励优势产业集群发展,发展“飞地”经济、促进优势产业集群,实行税收分享,市场一体化,土地管理,投融资体制等。
5.构建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健全中介服务体系,积极发展信息、技术、金融、法律、设计、策划、研发、咨询、审计、会计、价格认证、专利认证,为企业提供社会化、专业化和规范化的服务。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统筹规划,围绕优势产业集群建立区域性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结合优势产业集群发展,推进专业市场的建设和升级,培育形成一批国际性、全国性的产品市场中心。推进质量监管、诚信监督、知识产权保护、公平竞争等方面的制度建设,加强价格协调,构建有序竞争的市场环境。
(三)积极培育和发展龙头企业,拉延产业链和拉近产业群
1.实施龙头企业和名牌带动战略。支持龙头企业重组、兼并、引进、收购,建立龙头企业的激励机制,对有突出贡献的龙头企业以及优秀企业家给予奖励。制定龙头企业的认定标准,重点支持一批产值高,带动作用突出的龙头企业发展,在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给予倾斜,使之成为优势产业集群的核心主体,发挥其在培育发展优势产业集群中的龙头作用,充分发挥集聚带动效应,使之逐步衍生和吸引更多相关企业集聚。不断通过创新立群、质量立群、信用立群和整体传播,主动培育、优化和提升优势产业集群整体形象,塑造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与地区品牌相互辉映、互相促进。据分析,创出一个具有全国乃至世界影响力的地区品牌,是一个现代产业集群成功的重要标志。一个知名的地区品牌能创造出惊人的综合价值,可以进一步促进行业企业的集聚,促进地方的招商引资,促进国内外采购者的进入。各级政府应利用业已形成的集群发展优势和较高的知名度,通过加强区域经济形象推广,组织企业参加各种重要会展,为企业拓展商机的同时,打造自己的区域品牌。在产业集群发育较好的地方,要通过原产业集群中产业链的延伸,在上下游的一些环节上培育新的产业集群,增大产业集群之间的关联性,逐步形成产业集群网络。各优势产业也需要行业范围内、产业集群范围内的这种产业链的延伸和整合。
2.整合龙头企业,强化产业链建设。加速龙头企业强强联合与重组,打造产业集群的内核,充分发挥其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鼓励龙头企业将配套件及特定的生产工艺分离出来,在集群内培育一批专业化配套企业,进而提高省内配套率。充分发挥中小企业的作用,鼓励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国企改革与重组,为产业集群的发展培育健康而富有活力的微观主体。依靠市场的力量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大力开展产业链招商,通过产业链直接为投资者提供市场,提供原材料和中间产品;降低企业交易成本,降低投资风险,提高资金回报率,吸引企业聚集形成产业集群。发育较好的产业集群,要通过原产业集群中产业链的延伸,在上下游的一些环节上培育出新的产业集群,增大产业集群之间的关联性,逐步形成产业集群网络。贷款在产业链内循环可有效降低金融风险,因此打造产业链,会有效促进金融机构与产业集群的对接,使链上企业优先获得信贷支持,有助于推动集群内中小企业的发展。
3.建立优势产业下游产业发展鼓励和补贴机制。广西应积极争取试行铝土矿、水电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补偿机制,政府对高额利润的优势产业资源初级加工征收水资源费,按不少于30%的比例安排用于优势产业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对高额利润的优势产业资源初级加工企业规定一定比例的利润必须用于投资下游产业。承接优势产业转移项目所缴纳的土地使用权出让金,自治区内各级所留成部分返还园区用于土地开发整治。对符合国家相关减免政策的可按规定办理。
4.促进产业集群专业化分工。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企业自愿的原则,引导集群企业加强产业链上下游整合和同行业分工发展。在国家级和自治区级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内设立园中园(配套中心)。凡优势产业集群配套中心年配套产值达到5亿元以上,自治区财政可给予一次性奖励50万元,年配套产值达到10亿元以上,自治区财政可给予一次性奖励100万元;鼓励产业集群核心企业将核心业务以外的业务剥离,衍生一批配套企业。凡我区重点发展的优势产业集群中配套企业(由核心企业业务剥离形成的配套企业)连续三年在国内同行业中综合实力进入前十位或单个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进入前三位的,自治区财政可给予一次性奖励50万元。
(四)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提升重点园区
1.改善优势产业集群集聚区的基础设施条件。加快交通、通信、仓储等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降低产业集群的物流成本;提高优势产业集群集聚区的能源保障程度,完善优势产业集群集聚区的供水条件和环保、排水、排污、垃圾处理、绿化、生活设施配套等;优化综合运输网络布局,提高公路、铁路、水路、民航等交通设施的通行速度和运能,创造更优的投资硬环境,从而提高优势产业集群聚集区承接产业的承载力和吸引力,把优势产业集群打造成为我区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载体和平台。
2.发展提升重点园区。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土地集约、生态环保的原则,整合、优化、提升现有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区,使园区发展规划与优势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相衔接,合理确定园区主导产业定位,大力培育优势产业集群企业知名产品品牌和区域品牌,发展提升一批产业集聚发展的重点园区和产业带。
3.加强优势产业集群项目建设。支持产业集群集聚区的项目前期工作,建立项目库;加快产业集群集聚区的重大项目建设,把集群的项目纳入自治区统筹推进的重大项目范围;大力支持承接产业转移的项目,支持产业集群的协作配套类项目。对投资超过3000万元以上的优势产业集群发展项目,经自治区政府批准后统一纳入自治区重点建设项目管理,简化审批手续并享受有关项目建设费用减免优惠待遇,保证优势产业集群发展项目用地需要。优先保证产业集群重点企业煤、电、油、运等重要生产要素的供给。
4.建设专业市场。专业市场与产业发展有着内在的共生关系,专业市场的兴旺能够带动产业的发展。各地要创造条件,围绕特色产业办市场,强化专业市场与特色产业的配套,通过市场建设加速产业集中,为产业发展提供稳定的市场空间。市场的建设与发展要充分利用信息化等先进手段,不断完善市场功能,扩大市场交易规模和辐射半径,建立虚拟信息市场,发挥信息传播作用,进一步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
(五)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1.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是壮大我区优势产业集群的有效途径。当前,国际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的速度不断加快,特别是我国东部地区受劳动力、土地、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等因素制约,部分产业已经出现了明显的转移趋势,这为我区加快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必须站在全局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意义,顺应趋势,抢抓机遇,以更积极的姿态和更有力的措施,加快推进承接产业转移的各项工作,促进我区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紧紧围绕推进我区新型工业化,以工业园区为载体,以承接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我区经济发展需要的产业为目标,以承接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为重点,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政务环境、政策环境建设为保障,创造良好投资环境,积极主动承接产业转移,扩大就业,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
2.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紧紧围绕优势产业集群发展目标,以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为目标,注重产业链配套,有针对性地开展对国内外知名企业的招商引资活动,重视技术、资金密集型重大项目的引进,引导集群企业加强产业链上下游整合和同行业分工发展,促进新兴产业集群的形成。一是努力拉长优势产业的产业链,积极引进优势产业上下游产品相关联企业和项目,做大做强优势产业。二是拉近与优势产业相配套的相关产业链,支持产业集群的协作配套类项目,大力延伸和拉长产业链。促使集群内各产品实现互补,资源实现综合利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物流速度,实现优秀人才的合理流动。三是提高招商引资的广度和深度。要发挥已引进集群企业的带动作用,组建引进企业协会、同乡会,与发达省市城市结为友好城市,拉动对发达省市的招商引资;要重点引进有实力的大企业集团、知名品牌和成长性好的企业;把产业集群发展规划与招商引资结合起来,利用本地的优势条件有选择性吸引关键性企业在本地落户;要紧盯国内知名企业、院校和科研院所,采取风险投资、财政补贴等方式,引进技术、产品、项目和人才,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努力形成一批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3.积极开拓以东盟市场为重点的国际化经营。优势产业集群发展应适应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需要,主动融入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着眼于泛北部湾区域国际经济合作和全球范围内的经济结构调整,树立以东盟市场为重点的国际化经营总体思路。积极引导优势产业集群内企业积极融入跨国公司全球产业链,大企业发展产品互补,中小企业发展配套加工,构筑优势产业集群内企业与全球生产体系的有机联系。
(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提高集聚能力
1.产业政策支持。一是将重点产业集群列为优先发展目录,明确布局。切实做到优势产业集群项目前期工作支持优先、投资项目审批优先、政府资金扶持优先、基础设施配套优先、土地使用指标优先安排。二是规划建设一批优势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发挥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作用,按区域协调发展和提升产业竞争力的要求,推动现有产业集群向创新型产业集群转化。主要扶持建设包括支柱产业在内的若干个产业升级示范区.打造区域品牌,使产业升级示范区成为支柱产业的基地、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大发展的舞台、县域经济的主体、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主力,从而带动产业集群更快更好地发展。
2.财税政策支持。设立自治区优势产业集群发展专项资金,自治区时政每年安排一定资金,采取贷款贴息、无偿资助、资本金投入等方式,支持优势产业集群重点技术改造、技术创新项目建设及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自治区财政安排的基本建设资金、技术改造资金和科技资金,要重点支持优势产业集群的项目前期工作、技术改造和技术研发。各市、县政府也要结合实际,安排资金支持培育发展优势产业集群的项目建设。对优势产业集群项目,地方可以将已收取的土地使用费等部分或全部返回,对产业集群项目征收经营性收费适当减免。切实落实有关税收优惠政策,支持优势产业集群企业加快发展。
3.金融政策支持。建立银企合作机制。积极运用授信、上市、发债、基金、融资租赁等多渠道筹措资金,支持优势产业集群项目建设和企业生“经营。积极推进中小企业信用与担保体系建设,做好对产业集群内企业的融资担保服务工作,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积极协调各金融机构和商业银行,对国家和自治区立项的产业集群发展项目,积极给予信贷支持。对有效益、有还贷能力的企业所需的流动资金贷款要优先安排、重点支持,对资信好的企业可核定一定的授信额度,及时提供多种金融服务。加强对企业上市工作的协调服务,推进优势产业集群内重点企业的培育、自导、推荐等上市工作。
4.土地政策支持。国土部门对优势产业集群发展项目,在项目土地使用指标上给予优先安排和保证,并优先办理相关审批手续。
5.其他政策支持。对于优势产业集群项目,在项目的工商登记程序、通关包括检验检疫边检等程序上提供便利。
(七)强化人才支撑,提高集群自主创新能力
1.加快人才队伍培养和人力资源开发。人才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关键。企业要发展壮大,必须要有一大批有胆识、有才华的人才,这既包括管理团队,又包括技术研发团队,还包括营销团队,同时要有一支熟练的技师技工队伍。根据产业集群发展的规划和目标,充分利用我区的教育资源,培养适应优势产业集群发展所需要的管理、科研、财经、技工等各类人员,为产业集群的发展创造条件。
2.建设优势产业集群人才小高地。通过建设优势产业集群人才小高地,加快产业集群集聚区人才引进、培育和开发利用工作力度,创新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的市场机制,创造人尽其才和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环境。要大力加强基础性人才的培养和培训工作,为优势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丰富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3.加快产学研相结合,鼓励企业与院校合作共同培养人才和进行技术、产品创新。加强政府引导,紧紧依靠区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积极走产学研结合的路子。充分利用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人才、科技成果和科研设备,共同攻关,加强企业创新和攻关能力,加强科研成果的转化力度,为产业集群内企业的产品开发和技术提升提供有效智力支持。
4.促进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产业集群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支持龙头企业培育和发展技术研发中心,扶持集群企业技术改造和新产品产业化,提升产业集群整体创新能力。加强对企业具有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的支持,实施品牌带动战略,支持和鼓励企业创建国际、国家以及自治区级知名产品品牌。
5.设立产业集群技术交流平台建设专项资金。支持和鼓励龙头企业牵头,建立集群内企业联合建设集群技术交流平台,避免各自为战的浪费与集群内的同业内耗,形成良好健康的集群创新环境。企业问通过技术交流平台合作开发的关键性生产技术,经自治区科技部门鉴定后,可享受自治区级奖励政策。
(八)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优势产业集群
1.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立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园区。根据国家和自治区产业政策的要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降低物质消耗水平和污染排放,实现资源利用的再循环,从而实现资源合理高效利用。支持和建设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园区,降低经济发展带给环境的危害。
2.加大节能减排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节能减排科技攻关力度,推进节能减排技术产业化,将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支持和引导财政、信贷资金投向节能减排、技术进步等有利于增长方式转变的领域,大力实施一批节能减排工程。
3.促进产业集群内三废的综合利用。把安全生产、文明生产和环境保护作为集群企业发展的先决条件,坚持“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依靠科技进步,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流程,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实现产业集群内“三废”综合利用,取得最大的经济产出和最少的废物排放,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九)改善软硬环境,降低创业门槛
1.构筑服务体系。2.拓宽信息通道。3.降低创业门槛。 4.转变作风加强行政效能建设。
注:因为容量有限,最后一部分有删减。希望对君有帮助!!!另外,广西政府网站上还可以查到最原始的资料。
Ⅳ 忠县有哪些公司
忠县重点工业企业基本情况
一、重庆海螺水泥有限责任公司
该公司系安徽海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全资控股的独立子公司,注册资本金2亿元,主要从事水泥及熟料的生产、销售及售后服务。该项目占地1300亩(其中厂区及码头1100亩,皮带廊道及矿石破碎场地200亩),总投资45亿元,建设年产4×5000t/d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年产440万吨水泥粉磨系统和2套18MW纯低温余热发电项目及配套建设专用码头;项目建成投产后年产值达45亿元,创税金约5亿元,将为库区移民提供2500个就业岗位,是我县目前招商引资中投资数额最大、产生经济效益最佳、解决就业人员最多的工业项目。已纳入重庆市级重点项目和支持“汶川”灾后重建重大物质保障项目。该项目分两期建设4条水泥生产线。已于2010年5月完成一期一线工程,预计11月完成二线工程建设,当年可实现产值近4亿元。
二、重庆博富文柑橘有限公司
重庆博富文柑橘有限公司是美国投资者博富文先生继1997-2004年在忠县投资1100万美元的施格兰柑橘项目后,于2006年9月再次在忠县组建的外商独资企业,总投资2990万美元在忠县黄金镇建设包括现代化的柑橘加工厂、苗圃、农业科研技术中心、培训中心等集柑橘生产、研究、加工一体化的基地。公司注册地为重庆忠县黄金镇黄土村谢场坝,是注册在忠县的首家外资企业。自2006年底项目开始建设以来,整个项目建设的各方面正有序的向前推进。公司一方面严格按照国际标准设计和建设橙汁加工厂,逐步达到年产18万吨果汁的生产能力;同时,为了改善目前加工原料基地柑橘单产低、质量差,原料果严重短缺的现象,公司投入巨额资金和强有力的技术力量用于橙汁原料基地的建设和果园管护。该项目已于2010年7月投产,年可实现产值近亿元。
三、西南油气田重庆天然气净化总厂忠县分厂
忠县天然气净化厂是国家“西气东输”大战略重要组成部分,是中油股份公司重点建设项目和川气出川的关键性控制工程,于2003年7月动工建设,占地面积6.5万平方米,总投资为人民币3.25亿元,设计处理能力为2×300×104m3/d。2005年6月20日投入生产后,现已形成年天然气净化能力20亿m3,能保证川渝地区天然气东输湖南、湖北的需要,特别是对川渝两地及湖南、湖北各大化工厂的生产原料、燃料以及广大居民用气提供便捷,对忠县经济发展有着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09年企业净化天然气21亿m3,实现利税3000万元。
四、重庆派森百橙汁有限公司
公司于2004年12月由重庆三峡建设集团有限公司、重庆金帆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合资组建。总资产8337万元,职工41人,是目前国内第一家生产NFC橙汁的公司,年生产能力为年加工柑橘鲜果5万吨,年生产鲜冷橙汁2.4万吨。2005年开始试生产,
2009年实现产值8699万元。围绕柑橘加工产业,目前已构建起了集柑桔工程技术中心、橙汁示范加工厂、橘园宾馆、柑桔博览园以及7万亩高标准基地果园为一体的“中国柑桔城”的基本骨架,2005年10月通过了国家旅游局验收,被列为国家工农业旅游示范点,成为重庆市最大的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特色农产品加工园区和生态旅游观光园区。
五、重庆星博化工有限公司
该公司于2003年5月由忠县博森化工厂改制后组建,是一家专业生产高品质炭黑的国有控股化工企业,为西南地区最大的炭黑生产基地。总资产5305万元,员工285人,解决下岗职工就业200人,现拥有年产4万吨新工艺硬质炭黑自动控制生产线和0.8万吨软质炭黑生产线。主要产品畅销伊朗、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越南、台湾等国家和地区。2009年实现产值17005万元,利税2400万元。
六、云河水电集团有限公司
公司于2002年11月20日收购原国有企业忠州水轮机厂重组,总资产2.5亿元,占地200多亩,员工1200人,拥有年产专用汽车5000辆、年产水轮机50万千瓦的制造能力。“云河”牌水轮机、发电机现畅销全国29个省市区,并出口越南、印度、秘鲁、尼泊尔、缅甸等十多个国家。2009年实现产值30020万元,利税1500万元。
七、忠县一胜特工模材料有限公司
该公司是2006年7月盘活破产企业白水泥厂存量资产后组建的一家集工模具材料、金属锯切工具为一体的民营招商引资企业,注册资金5000万元,占地120亩,现有员工347人(其中招收下岗失业98人,移民156人)。拥有一条年产1500万件锯片铣刀生产线项目。主要产品出口德国、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2009实现工业产值4000多万元,利税500多万元。
八、重庆金龙船业有限公司
该公司系我县2005年招商引资引进,由浙江金龙集团控股的集造船、修船于一体的民营企业。注册资金1亿元,一期造船场地在忠县长江南岸东溪镇,占地面积4.2万平方米。二期船台在忠县乌杨镇,主要产品导向为海船、出口船舶和特殊船舶。公司现拥有一期万吨级船台2座,4000—6000吨级船台3座,年造船能力超10万吨,有公司自行投资设计、建造的4280吨举力浮船坞。是2008、2009年重庆市经委命名的“小巨人企业”,企业现正竭力打造成为重庆出口船船修造基地。2009年实现产值26000万元,利税1100万元。
九、重庆金龙电子有限公司
该公司是2007年7月招商引进的由浙江金龙控股集团投资成立的分公司。目前占地面积10055
平方米,现有员工700多人。公司以生产微特电机为主营业务,企业生产的微特电机是公司与浙江大学、信息产业部电子第21研究所等大学院校、科研院所进行技术创新,引进并消化国外先进技术,自行开发成功的新产品。第一期工程投资5000万元,已于2007年8月10日正式投产,2009年实现产值 2100万元,利税300多万元,安置下岗移民就业人员630人。第二期工程将于2011年启动建设,总投资10000万元,可安置就业人员2000人。可实现年产值36000万元,年税收2500万元,年利润1800万元,可安置就业人员3000人。
十、重庆市忠县供电有限责任公司
该公司于2003年9月22日由重庆市建设投资公司和忠县人民政府共同出资由原忠县电力公司改制而组建。公司注册资本20572万元人民币,职工561人。经营管理忠县地方电网,供电面积约2158平方公里,供电人口约96.47万人,高压输配电线路2550余公里,电网跨越4县(区),2006年11月底忠县全面实现了“户户通电”目标。公司现拥有220KV变电站1座,110KV变电站2座,主变4台,变电容量114.5MVA;110KV输电线路2条51.261Km;35KV变电站12座,主变12台,变电容量47.5MVA;35KV输电线路22条254.79Km;10KV配电变压器1783台,
容量242.865MVA;10KV输电线路76条1713.6Km;0.4 KV及以下低压线路16500 Km。2009年售电量达到2.9亿万千瓦时,实现产值15000多万元,利税1300万元。
十一、重庆天地药业有限责任公司
该公司于2003年10月由深圳南方同正投资有限公司收购原忠县破产企业天赋制药厂重新组建而成。后由上市公司海南海口药业股份公司控股。公司注册资本金1亿元,占地242亩。现有员工103人,安置有下岗移民职工72人,企业总资产1.5亿元。企业生产许可证、GMP证书等证照齐全,是一家集科研、生产、经营为一体的拥有进出口权多元化企业。公司主要产品有紫杉醇、氢溴酸加兰他敏、头孢曲松钠、头孢噻吩钠司,能生产片剂1亿粒、颗粒剂1亿袋、胶囊剂1亿粒,现年提取中药材500吨,年生产头孢类无菌原料药100吨。2009年实现产值20000多万元,利税3000多万元。
十二、重庆市清溪丝绸有限公司
该公司于2000年4月由原忠县汝溪丝绸厂改制后组建。现有资产3000万元,员工825人,是重庆市“优强中型丝绸企业”,农业部“质量管理优秀企业”,享有自营出口权。主要产品为生丝和丝织品,生产的20/22D生丝、100/120D双宫丝和1210双绉、12103乔其系列产品一直畅销美国、日本、印度及东南亚国家。2009年实现产值5000多万元,上交税金300多万元。
十三、重庆市忠州水泥有限责任公司
公司于2003年12月由忠县水泥厂改制后收购忠县卫星水泥厂重组,总资产8750万元,占地58000平方米,职工585人,现有四条¢3×11m机立窑生产线,具有年产50万吨水泥生产能力。2009年实现产值8500万元,实现利税1800万元,解决库区移民600多人就业。生产规模排重庆市前十位,为全国水泥协会理事单位,重庆市水泥协会副会长单位,连续五年被评为“重庆市重点建材企业”。
十四、重庆皇华碳酸钙有限公司
该公司是2005年8月登记成立的由重庆皇华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控股的独立法人企业。公司注册资本1220万元,公司主要生产、加工、销售碳酸钙,石灰岩露天开采、销售。现投资5000万元建设年产10万吨轻质碳酸钙。分两期实施,一期工程建设一条年产5万吨生产线,其中普通轻质碳酸钙3万吨、活性碳酸钙2万吨;二期工程建设第二条生产线,最终达到年产10万吨生产规模,其中普通轻质碳酸钙4万吨、活性碳酸钙4万吨、超细微碳酸钙2万吨。计划在1—2年内研发年产纳米碳酸钙2万吨、塑胶母料1万吨,同时实施二氧化碳回收和废弃物料利用项目。2007年一期工程建成投产,当年实现年销售收入5000万元。二期项目建成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20000万元,利税5600万元,其中税金3600万元,可解决就业500人,其中移民200人。
十六、重庆市忠县忠州腐乳酿造有限公司
该公司是忠县的名优重点企业,借助三峡移民搬迁契机,投入资金1500余万元,新建厂房2万平方米和三条生产线,现公司占地3万平方米,员工130人,具有年产忠州腐乳1200吨能力。2007年产品获国家最高质量奖“中国名牌”,企业获“重庆市农业产品化市级龙头企业”称号,主要产品市场遍及国内,并畅销国外。2009年实现产值1800多万元 ,利税120万元。
十七、重庆绿竹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重庆绿竹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是2006年招商引资的独资企业,公司注册资金1000万元,重点从事优质竹材的引进、研发、种植、加工及销售等工作。公司技术力量雄厚,技术贮备丰富,除拥有专职高级工程师、工程师及高级管理人员外,还聘请10多位多年从事化工、生态农业、造纸及纤维类植物的种植、加工、销售的专家、教授和高级工程师及高级管理人员为顾问。公司已投资1400万元进行技术改造和竹材基地建设。其中,收购花桥镇原砂砖厂进行技改,建成了年产2万吨竹纤维丝生产线,并已于2006年9月投入生产,已建成300亩优质竹材育苗基地园。目前公司正与香港益环保公司合资开发竹纤维加工项目和餐具餐盒生产项目,建成后可年生产竹纤维丝20万吨、竹高密板5万立方米、竹活性碳2万吨,创建一个年销售产值8.1亿元、年利税8000万元的综合型企业集团。
十八、重庆威旺食品开发集团
该公司成立于1995年,前身是忠县三峡机电设备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生产、加工、流通为一体的综合型企业集团,是忠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注册资本1000万元,资产总计2300万元,现有员工120人。主要从事生猪养殖和加工、猪牛羊定点屠宰和销售、金属材料、机电设备销售及报废汽车回收与拆解等业务。其中:威旺食品开发(集团)有限公司年收购、加工、销售和定点屠宰生猪30000头,牛4000头,羊3000头,销售收入1000万元;佳威畜禽养殖有限公司集约化养殖商品猪4000头,养殖优质种兔2000只,商品兔10000只,销售收入400万元;万威金属材料有限公司为忠县及周边地区较大的金属材料经营企业,年经营各类钢材10000吨,销售收入3500万元。
十九、重庆华亚拖拉机有限公司
重庆华亚拖拉机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综合型民营股份制企业。为承接三峡库区产业转移及响应重庆市政府“十一·五”整体规划的号召,支援三峡库区经济的发展。我公司于2007年6月26日与忠县人民政府签订投资协议投资6000万元,新征土地100亩,新建标准厂房23817平方米以扩大产能来适应和满足目前供不应求的市场需求。
目前,公司拥有职工173余人,(其中公司技术人员41人,具有高级技术职称人员8人),拥有一条各类冲压、焊接、涂装、机加工装配生产线及一条整车检测线。
公司主要产品为“宝顶牌”BD102T系列(多功能)拖拉机和BD300型。该系列产品造型新颖、小巧别致,具有独立的个性与色彩。经农业部部级鉴定和重庆市省级鉴定合格,并颁发了农业机械推广鉴定证书(编号:CTJ200543和CTJ2005034)。
其中BD102T2-Q型配置276双缸汽油发动机、前后桥、方向系统、制动系统采用成熟的微车技术,另外还运用了三项具有本公司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一、双向动力输出取力器〈专利号:ZL200620110421.0〉;二、拖拉机尾气余热利用换热器〈专利号:ZL200620110561.8〉;三、拖拉机余热谷物干燥器〈专利号:ZL200620110560.3〉.整车性能良好、使用可靠、维修零部件通用化程度高,价格便宜。
宝顶牌拖拉机可利用其发动机动力输出装置方便加装谷物脱粒机、秸秆粉碎机、各种水泵等农用机械。实现可自走、移动的谷物脱离、粮食和秸秆粉碎,抽水提灌喷灌等田间作物。该机还具有一突出亮点,即该机可加装本公司与中国西南大学联合研制的利用拖拉机尾气热能进行谷物干燥处理,在脱离的同时不需要增加能耗对谷物进行半干燥。农闲时可卸下农机具可方便的实现道路运输,以适应农民群众的各种需要。
本公司生产的宝顶牌BD102T2-Q拖拉机已连续四年(2006—2009年)纳入重庆市农机产品购机补贴目录,BD300型于今年纳入重庆市农机产品购机补贴目录。农民用户购机可享受20—30%的财政补贴。该产品具有购置成本低、使用成本低的优点,是中小城镇广大农民家庭生产兼运输的理想工具。
本公司于2007年被重庆市经委确认为从事国家鼓励类产业的内资企业。2008年6月被中国质量检验协会评为“全国用户质量满意企业”和“全国行业质量诚信示范单位”。
公司将着力适用人才培育、着力技术创新转化、着力高新产品开发、着力海外市场拓展、着力经营成本控制、着力安全生产管理、着力规范企业制度、着力企业文化建设。重点打造实应“三农”的农业机械。实现年产量2万台,工业总产值2.5亿元,创税800万元。
公司秉承诚信、务实、进取的企业精神,贯彻“”的企业理念,走科技创新发展的发展道路,追求质量一流,超越客户需求,实现客户梦想,诚实服务至上,积极整合和发挥资源优势,建造质量更高、技术更新、产品更优的国内品牌。争做重庆市农机行业的领头人。
二十、重庆长轴锻造有限公司
忠县长轴锻造有限责任公司是由重庆长江轴承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全悦祥精密锻造机械工业有限公司、重庆鑫地轴承制造有限公司和自然人刘步云四方共同出资组建的有限责任公司,坐落于重庆市忠县忠州镇(大渡口工业园区)沈阳路66号,占地面积30亩。公司注册资本2000万元,总投资6000万元;主要采用中频加热、冲扩锻造及“精密模锻”先进工艺,从事锻造、冲压汽车零部件、摩托车零部件及机械加工,具有年生产轴承锻坯件280万套、盘类和环类320万件和车加工200万套的生产能力,年工业总产值达9000万元。
公司成立于2007年5月,是由重庆市工业“五十强”企业—重庆长江轴承股份有限公司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对口支援库区建设号召,按照“加快”、“率先”发展要求。为打破锻造能力瓶颈制约,充分利用和整活社会资源,扩大产业链,将锻造基地外延所实施的[高精度轴承坯件锻造加工技术改造项目];是长江轴承做大、做强,向集团化方向发展的重要战略布局;同时也是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一圈两翼”战略部署,尤其是打造渝东北地区长江上游特色经济走廊的重要举措。
公司经营范围:锻造、冲压汽车零部件、摩托车零部件(不含发动机)及机械加工等。
公司现有职工95人,总工程师一名,工程师三名,技术员五名;有1600T、630T、500T、315T、250T、160T精密锻造设备和退火、调质正火设备。
公司集人、财、物于地一体,采用现代化管理模式,充分利用和带动社会资金源实施低成本扩张,做大做强企业,建设一流的锻造基地,打造忠县一流企业。
二十一、重庆新盛特殊钢板有限公司
重庆新盛特殊钢板有限公司是忠县人民政府重点招商引资企业。公司由忠县一胜特工模材料有限公司与东北特殊钢集团合资组建,成立于2008年6月,注册资本4000万元(其中,忠县一胜特公司占75%股份;东北特钢集团占25%有股份),是一家专业生产不锈钢、合金结构钢、弹簧钢、合金工具钢等特殊钢系列的民营企业。公司位于忠县忠州镇山东路20号,占地45亩,员工150人。项目建成后,形成年产3万吨特殊钢板,其中7000吨不锈钢、9500吨合金结构钢、5500吨弹簧钢、8000吨合金工具钢;冷、热轧薄板型号为0.1-0.5×1000×2000mm。
公司主要生产不锈钢、合结钢、弹簧钢、合金工具钢等特殊钢板,并开发生产高速工具钢,本公司具有丰富的特殊钢产品生产工艺,品牌、技术人才和质保体系优势,技术力量和资金雄厚,工艺成熟。产品主要用于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业和资源深加工。
Ⅵ 格力是私企还是国企
是国有控股企业,格力成立于1991年,做空调产品起家,现在还包括其他大小家电,基本日常所需的电器产品在格力都有销售
Ⅶ 如何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
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可以在地形平坦,水源充足,气候温和湿润的地方,发展种植业;在地形陡峭的山区,发展林业;在半干旱地区的草原,牧草广布,发展畜牧业;在水资源丰富,地势低洼的地方挖鱼塘养鱼,发展渔业等.
故答案为: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可以在地形平坦,水源充足,气候温和湿润的地方,发展种植业;在地形陡峭的山区,发展林业;在半干旱地区的草原,牧草广布,发展畜牧业;在水资源丰富,地势低洼的地方挖鱼塘养鱼,发展渔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