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产业大全 > 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

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

发布时间:2020-11-25 11:41:16

A. 分析企业如何应对国家发展节能环保产业规划

首先应清楚是哪类行业所在的企业,其次要有正确认识:
节能是指尽可能地减少能源消耗量,生产出与原来同样数量、同样质量的产品;或者是以原来同样数量的能源消耗量,生产出比原来数量更多或数量相等质量更好的产品。环保产业是指在国民经济结构中,以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为目的而进行的技术产品开发、商业流通、资源利用、信息服务、工程承包等活动的总称。它在美国称为“环境产业”,在日本称为“生态产业”或“生态商务”。
环保产业是一个跨产业、跨领域、跨地域,与其他经济部门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综合性新兴产业。因此,有专家提出应列为继“知识产业”之后的“第五产业”。
节能环保产业是指为节约能源资源、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的产业,是国家加快培育和发展的7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节能环保产业涉及节能环保技术装备、产品和服务等,产业链长,关联度大,吸纳就业能力强,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明显。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是推动节能减排,发展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的战略选择。

B. “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的政策解读

国务院以国发[2012]19号文件印发了《“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的出台,对指导和推动节能环保产业加快发展必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记者就此采访了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方面负责人。
问:请简要介绍一下《规划》编制的背景和意义
答: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有效拉动国内需求,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2009年下半年,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环境保护部等有关部门着手研究我国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思路、重点领域和政策措施。2011年为落实“十二五”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研究起草《规划》。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无论在当前还是长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国际看,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中,发展绿色经济的重点是推进绿色产业的发展,而绿色产业的主力军就是节能环保产业和新能源产业。因此,绿色产业及产品将在今后国际经济、技术和贸易中展开激烈竞争。
从国内看,“十二五”期间,为实现“十二五”规划《纲要》确定的单位GDP能耗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等约束性指标,必须不断提升我国节能环保技术装备和服务水平,为大规模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供坚实的产业支撑,是我国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必然选择。
从潜力看,我国节能环保产业潜力巨大,拉动经济增长前景广阔。节能服务业总产值可突破3000亿元;产业废物循环利用市场空间巨大;城镇污水垃圾、脱硫脱硝设施建设投资可超过8000亿元,环境服务总产值将达5000亿元。
《规划》先后四次书面征求国务院有关部门、有关行业协会和专家意见,收集反馈意见数百条,绝大部分已采纳或部分采纳。期间,还专门就“十二五”期间具有显著带动作用的重大关键技术调研,多次征求科技部、中科院、工程院及行业专家对相关技术的意见,力求准确把握“十二五”期间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技术方向和重点领域。就相关政策措施,与有关部门多次协调沟通,与“十二五”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相衔接。
问: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指导思想、原则和发展目标是什么?
答:与普通竞争性行业不同,节能环保产业属于典型的政策法规驱动型产业,因此,《规划》提出的指导思想是,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满足人民群众对改善生态环境的迫切需求。
基本原则是:政策机制驱动、技术创新引领、重点工程带动、市场秩序规范、服务模式创新。
主要发展目标是:产业规模快速增长、技术装备水平大幅提升、节能环保产品市场份额逐步扩大、节能环保服务得到快速发展。力争到2015年,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达4.5万亿元,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左右,节能环保产业产值年均增长15%以上,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节能环保大型企业集团。
问:“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重点是什么?
答:《规划》明确了“十二五”期间节能产业、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和环保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
1. 节能产业。节能技术和装备重点是高效锅炉窑炉、电机及拖动设备、余热余压利用装备、节能仪器设备;节能产品重点是高效节能家用电器与办公设备、高效照明产品、节能汽车、新型节能建材;节能服务重点是推行合同能源管理。
2. 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重点是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再制造、再生资源利用、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林废物资源化利用、水资源节约与利用。
3. 环保产业。环保技术和装备重点是先进的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大气污染控制、危险废物与土壤污染治理、监测设备;环保产品重点是环保材料、环保药剂;环保服务重点是污染治理设施建设运营的市场化、社会化,完善提升融资、咨询、评价等服务体系。
此外,《规划》还以专栏的形式,提出了“十二五”期间重点领域的关键技术。
问:《规划》提出了哪些重点工程?
答:围绕重点领域确定的工作方向,《规划》提出了重大节能技术与装备产业化工程、半导体照明产业化及应用工程、“城市矿产”示范工程、再制造产业化工程、产业废物资源化利用工程、重大环保技术装备及产品产业化示范工程、海水淡化产业基地建设工程、节能环保服务业培育工程等八大工程,以重点工程为依托。
问:《规划》提出了哪些政策措施?
答:《规划》提出了七个方面的政策措施。一是完善价格、收费和土地政策,如研究制定鼓励余热余压发电的价格政策,对能源消耗超过限额标准的实行惩罚性电价,研究制定燃煤电厂脱硝电价政策,完善污水垃圾收费制度,优先保障环保设施用地等。二是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安排中央财政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专项资金支持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重点工程,完善节能、节水、环保、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选择成熟的税目开征环境保护税等。三是拓宽投融资渠道,探索收费权质押贷款,支持节能环保企业发行债券、短期融资券等,支持节能环保企业上市融资,设立产业投资基金等。四是完善进出口政策,通过完善出口卖方信贷和买方信贷政策,鼓励节能环保装备产品出口,对外援助优先安排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节能环保项目,建立进口再生资源加工区,对用于制造大型节能环保设备确有必要进口的关键零部件及原材料研究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增值税等。五是强化技术支撑,发布节能环保产业技术目录,设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等,组建节能环保产业技术创新平台,支持关键技术研究。六是完善法规标准,建立健全节能环保法律法规体系,逐步提高重点用能产品能效标准,完善污染物排放标准体系,充分发挥标准对产业发展催生促进作用。七是强化监督管理,严格执法、落实责任、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促进公平竞争,为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问:《规划》如何组织实施?
答:《规划》指出,确保《规划》顺利实施。各地区要按照《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结合当地实际抓紧制定具体落实方案,确保取得实效。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环境保护部进一步细化任务分工,确保各项工作任务的分解落实;同时,将加强对《规划》实施的跟踪分析和监督检查。

C. 我国各省如何加快推进节能环保产业发展

而节能环保产业位列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首,四大支柱性产业之一,是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平衡持续发展的共同要求。为此,各省纷纷采取措施,加快推进节能环保产业发展。
上海:积极培育先导产业节能环保产业
《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上海市大力发展高效节能、先进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的新装备和产品,发展节能环保服务业。到2015年,上海要成为节能环保重点产品研发优势明显、服务链条完善的地区,节能环保产业产值达到500亿元,推进节能环保产品和设备企业在闵行、宝山、松江、青浦、奉贤等区县发展,节能环保服务业在浦东、闵行、徐汇、杨浦和虹口等区县发展,重点聚焦高效节能、先进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等领域。一是发展高效节能电机及拖动系统、工业变频设备、余热余压利用设备等新技术和新产品,加强推广应用。二是加大技术创新和集成应用力度,发展水污染防治、碳捕捉、烟气除尘和脱硫脱硝、垃圾处理处置等技术和装备。三是加快资源循环利用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发展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等。四是大力推广合同能源管理,发展环境服务业,推进市场化节能环保服务体系建设。
大力发展节能低碳产业与技术
十二五上海市将大力发展节能服务产业和节能低碳装备制造业,进一步加大节能低碳技术攻关和产品推广力度,努力把节能低碳产业打造成本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国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地。一是促进节能低碳服务产业发展。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优化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环境,培育发展低碳服务业。二是发展节能低碳装备制造与技术。大力发展先进节能装备制造业,推进关键技术攻关,培育一批骨干企业,加快成熟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
江苏:建设成为领先全国节能环保产业强省
《江苏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江苏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主要目标:一是产业规模迅速扩大。至2012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50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至2015年,节能环保产业成为新兴支柱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800亿元,产业规模继续保持国内领先地位,将江苏省打造成产业布局合理、领军企业带动、品牌效应明显、充满创新活力的世界节能环保产业重要基地。二是产业布局更加优化。重点建设6大节能环保产业集聚区,至2012年,建成主营业务收入超500亿元的基地2个。推动产业集聚和企业集群发展,努力形成优势明显、各具特色的区域分工发展格局。三是创新能力显著增强。至2012年,建成20个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30个以上技术创新和公共服务平台,重点攻克20项关键共性技术及装备并实现转化应用,节能、环保装备和产品总体技术水平保持国内领先,部分节能及水、大气污染防治装备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四是竞争实力大幅提升。重点发展6大产品集群,加强节能和环保服务支撑体系建设,培育60家拥有自主技术和自主品牌的骨干企业。至2012年,创成25个中国名牌产品、15个中国驰名商标,形成主营业务收入超50亿元企业2家、超30亿元企业4家、超10亿元企业10家。
重点任务:一是着力攻克一批关键共性技术。重点攻克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及装备,推动先进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加快关键装备国产化进程,形成产业发展新优势。二是着力发展高端化产品。重点发展节能装备产品、水污染防治装备、大气污染防治装备、固体废弃物处理和资源综合利用装备、环境监测仪器、环保材料和药剂等产品集群。至2012年,实现销售收入1800亿元。三是着力培育特色产业基地。重点推进五区一园建设,形成产业特色鲜明、集聚效应明显、创新活力勃发的产业发展高地。至2012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2300亿元。四是着力推进节能和环保服务业发展。大力发展工程承包、设施运营、技术咨询和信息服务、合同能源管理、成果转化、物流配送和人才培训,加快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促进节能环保制造业与服务业互动发展。
广东:加快环保产业发展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广东省政府发布了《关于加快环保产业发展的意见》,提出到2015年,环保产业产值年均增长20%以上,总产值达到5000亿元,培育10家以上环保企业上市,建立20家省级以上环保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及工程技术中心,形成100家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环保骨干企业。
广东确定了四大重点发展领域:一是绿色低碳发展领域。在低碳领域重点发展可再生能源无碳技术与装备;在循环经济领域重点发展符合3R(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资源利用效率高、污染物产生和排放量少的生产工艺技术与装备。二是污染防治技术与装备领域。在水污染防治领域重点发展制革、印染、线路板、电镀、化工、畜禽养殖等重污染行业废水处理与再生循环回用技术与装备;在大气污染防治领域重点发展烟气脱硫脱硝、高效除尘、工业有机废气治理等技术与装备;在固体废物处理处置领域重点发展城镇生活垃圾、危险废物、废五金、废塑料等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与综合利用技术与装备。三是环境监测与环保材料领域。在环境监测领域重点发展污染源在线监测及重金属快速检测技术与装备;在新型环保材料领域重点发展水处理絮凝剂、混凝剂、生物膜吸附材料及填料等高性能的环保药剂和材料。四是环境服务业领域。在环保工程领域重点发展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的市场化、专业化和社会化服务;在环保技术咨询服务领域重点发展环境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清洁生产审核、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等咨询服务。
浙江:加快推进环保产业发展
《浙江省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提出发展环保产业,要以环保装备和产品生产、环保工程、环保服务业、资源再生与综合利用为重点,加快培育一批环保产业龙头骨干企业。浙江省《关于加快推进环保产业发展的意见》提出,到2015年,环保产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一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力争2015年实现环保产业营业收入48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0%左右,形成100家左右综合竞争力较强、市场占有率较高的龙头骨干企业,总体产业规模继续位居全国前列。二是技术水平明显提升。培育建设20家左右国家级、省级环保科技研发机构和创新服务平台,力争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固体废物处置、环境监测仪器制造等领域的若干核心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三是结构布局更趋合理。环保装备和产品、环保工程、环保服务占全省环保产业的比重大幅提高,形成一批环保产业集聚区和发展基地,建成一批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产业集聚度明显提高,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四是产业体系更加完善。建立比较完善的富有竞争力的环保产业生产运营体系、研发创新体系、管理服务体系和政策标准体系,环保产业在国内市场的优势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并力争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浙江省环境保护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分析了发展环保产业对环境科技的需求。十二五期间,浙江省将进一步推动先进技术产业化,切实扩大环保产业规模,大幅提升环保产业技术水平及竞争实力,努力形成产业发展的技术优势。要重点加强各类污染防治技术和循环经济技术的研发,着力攻克并推广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加强技术示范和推广,推进关键装备国产化,提高环保技术装备水平,带动全省环保产业的发展。
浙江环保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一是环保装备和产品生产。主要包括水污染防治与再生利用装备生产、大气污染治理装备生产、固体废物处置及资源综合利用装备生产、环境监测仪器和自动监控装置生产、环保药剂与功能材料生产。二是环保工程。重点发展城镇污水处理厂脱氮除磷、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和填埋场渗滤液、畜禽养殖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等工程,火电、热电、水泥、钢铁等行业烟气除尘和脱硫脱硝工程,医药化工、喷涂、印染、人造革等行业有机废气治理工程,城镇生活垃圾、危险废物、医疗废物、污水处理厂污泥、河道淤泥等处理处置工程,生态修复、湿地保护等工程。三是环保服务业。包括环保技术开发、环保咨询、污染治理设施运营、环境监测服务。四是资源再生与综合利用。着力推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和固体废物综合利用。

D. 我国政府为什么要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

节能环保产业涉及产业链长,与其他产业关联度大,吸纳就业能力强,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明显。
08年经济危机之后,国家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怎么转,只能靠政策支持某些朝阳产业、有带动力的产业来拉动国家内需
低碳环保是全世界已达成共识的发展理念,发达国家节能环保方面技术、经济投入很大,像中国这种粗放型的工业发展,急需要节能环保方面技术创新,和经济投入

所以,大致意思就是,节能环保产业既能使国家经济发展不后退,而且还能在发展经济的时候,使环境变好,这样肯定是需要加快发展啊

新一届政府上台之后,对节能环保产业发展非常重视,总理已经说节能环保产业在中国是一个大市场,是拉动内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希望能对你的问题有所帮助

E. 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规划

2013年8月1日,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国发〔2013〕30号)》(下称《意见》)。《意见》认为,资源环境制约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解决节能环保问题,是扩内需、稳增长、调结构,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对拉动投资和消费,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产业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促进节能减排和民生改善,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确保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现提出以下意见......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和《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2011〕26号)有关要求,为推动节能环保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由国家发改委会同环保部等部门编制,于2010年11月25日经通过发改委专家论证会。
作为“十二五”时期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之一,《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将对节能产业、环保产业和循环利用产业提供技术、产品和服务等支持,促进绿色经济产业链的形成与发展。 “十一五”以来,我国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创造了巨大需求,节能环保产业得到较快发展,中国城市低碳经济网据测算,2010年,我国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达到2万亿元人民币,从业人数2800万人。产业领域不断扩大,技术装备迅速升级,产品种类日益丰富,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初步形成了门类较为齐全的产业体系。在节能领域,干法熄焦、纯低温余热发电、高炉煤气发电、炉顶压差发电、等离子点火、变频调速等一批重大节能技术装备得到推广普及;高效节能产品推广取得较大突破,市场占有率大幅提高;节能服务产业快速发展,到2010年,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机制的节能服务产业产值达830亿元。在资源循环利用领域,“三废”(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装备广泛应用,再制造表面工程技术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再生铝蓄热式熔炼技术、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和包装物资源化利用技术装备等取得一定突破,无机改性利废复合材料在高速铁路上得到应用。在环保领域,已具备自行设计、建设大型城市污水处理厂、垃圾焚烧发电厂及大型火电厂烟气脱硫设施的能力,关键设备可自主生产,电除尘、袋式除尘技术和装备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环保服务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大部分烟气脱硫设施和污水处理厂采取市场化模式建设运营。
我国节能环保产业虽然有了较快发展,但总体上看,发展水平还比较低,与需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创新能力不强。以企业为主体的节能环保技术创新体系不完善,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技术开发投入不足。一些核心技术尚未完全掌握,部分关键设备仍需要进口,一些已能自主生产的节能环保设备性能和效率有待提高。
二是结构不合理。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产业集中度低,龙头骨干企业带动作用有待进一步提高。节能环保设备成套化、系列化、标准化水平低,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不高,国际品牌产品少。
三是市场不规范。地方保护、行业垄断、低价低质恶性竞争现象严重;污染治理设施重建设、轻管理,运行效率低;市场监管不到位,一些国家明令淘汰的高耗能、高污染设备仍在使用。
四是政策机制不完善。节能环保法规和标准体系不健全,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和环保收费政策尚未到位,财税和金融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企业融资困难,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尚未建立。
五是服务体系不健全。合同能源管理、环保基础设施和火电厂烟气脱硫特许经营等市场化服务模式有待完善;再生资源和垃圾分类回收体系不健全;节能环保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尚待建立和完善。 从国际看,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中,世界主要经济体都把实施绿色新政、发展绿色经济作为刺激经济增长和转型的重要内容.一些发达国家利用节能环保方面的技术优势,在国际贸易中制造绿色壁垒。为使我国在新一轮经济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必须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
从国内看,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十二五”规划纲要确定的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必须加快提升我国节能环保技术装备和服务水平中国城市低碳经济网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前景广阔。据测算,到2015年,我国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节能潜力超过4亿吨标准煤,可带动上万亿元投资;节能服务总产值可突破3000亿元;产业废物循环利用市场空间巨大;城镇污水垃圾、脱硫脱硝设施建设投资超过8000亿元,环境服务总产值将达5000亿元。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难得的历史机遇期,必须紧紧抓住国内国际环境的新变化、新特点,顺应世界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趋势,着眼于满足我国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需要,加快培育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使之成为新一轮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和新兴支柱产业。 1.政策机制驱动。健全节能环保法规和标准,完善价格、财税、金融、土地等政策,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投向节能环保产业,拉动节能环保产业市场的有效需求。
2.技术创新引领。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立足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形成更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具有国际品牌的产品,提升装备制造能力和水平,促进产业升级,形成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新优势。
3.重点工程带动。围绕实现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加快实施节能、循环经济和环境保护重点工程,形成对节能环保产业最直接、最有效的需求拉动,带动节能环保产业快速发展。
4.市场秩序规范。打破地方保护,加强行业自律,强化执法监督,建立统一开放、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促进节能环保产业健康发展。
5.服务模式创新。大力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特许经营等节能环保服务新机制,推动节能环保设施建设和运营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服务体系建设。 1.产业规模快速增长。节能环保产业产值年均增长15%以上,到2015年,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达到4.5万亿元,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左右,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节能环保大型企业集团,吸纳就业能力显著增强。
2.技术装备水平大幅提升。到2015年,节能环保装备和产品质量、性能大幅度提高,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品牌,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节能环保装备和产品,部分关键共性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3.节能环保产品市场份额逐步扩大。到2015年,高效节能产品市场占有率由10%左右提高到30%以上,资源循环利用产品和环保产品市场占有率大幅提高。
4.节能环保服务得到快速发展。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机制的节能服务业销售额年均增速保持30%,到2015年,分别形成20个和50个左右年产值在10亿元以上的专业化合同能源管理公司和环保服务公司。城镇污水、垃圾和脱硫、脱硝处理设施运营基本实现专业化、市场化。 日前,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中国城市低碳经济网《规划》圈定了重大节能技术与装备产业化、海水淡化产业基地建设、节能环保服务业培育等节能环保领域的八大重点工程。《规划》预计到2015年,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达到4.5万亿元。
(一)重大节能技术与装备产业化工程。
围绕应用面广、节能潜力大的锅炉窑炉、电机系统、余热余压利用等重点领域,通过重大技术和装备产业化示范、规模化应用等,形成10-15个大型流化床锅炉、粉煤气化、蓄热式燃烧、高效换热器等以高效燃烧和换热技术为特色的制造基地;15-20个稀土永磁无铁芯电机、高压变频控制、无功补偿等高效电机及其控制系统产业化基地;5-10个低品位余热发电、中低浓度煤层气利用等余热余能利用装备制造基地。到2015年,高效节能技术与装备市场占有率由不足5%提高到30%左右,产值达到5000亿元。
(二)半导体照明产业化及应用工程。
整合现有资源,提高产业集中度,实现半导体照明技术与装备产业化。培育10-15家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较多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龙头企业;关键生产装备、重要原材料实现国产化,高端应用产品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建立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检测平台,建成一批产业链完善、创新能力强、特色鲜明的半导体照明新兴产业集聚区。逐步推广半导体照明产品。到2015年,通用照明产品市场占有率达到20%左右,液晶背光源达到70%以上,景观装饰产品达到80%以上,半导体照明产业产值达到4500亿元,年节电600亿千瓦时,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半导体照明产业。
(三)“城市矿产”示范工程。
建设50个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支持回收体系、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化、污染治理设施和服务平台建设,推动废弃机电设备、电线电缆、家电、汽车、手机、铅酸电池、塑料、橡胶等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规模利用和高值利用。到2015年,形成资源再生利用能力2500万吨,其中再生铜200万吨、再生铝250万吨、废钢1000多万吨、黄金10吨,实现产值4300亿元。
(四)再制造产业化工程。
支持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机床等再制造,完善可再制造旧件回收体系,重点支持建立5-10个国家级再制造产业集聚区和一批重大示范项目。到2015年,实现再制造发动机80万台,变速箱、起动机、发电机等800万件,工程机械、矿山机械、农用机械等20万台套,再制造产业产值达到500亿元。
(五)产业废物资源化利用工程。
以共伴生矿产资源回收利用、尾矿稀有金属分选和回收、大宗固体废物大掺量高附加值利用为重点,推动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建设,鼓励产业集聚,形成以示范基地和龙头企业为依托的发展格局。以铁矿、铜矿、金矿、钒矿、铅锌矿、钨矿为重点,推进共伴生矿产资源和尾矿综合利用;推进建筑废物和道路沥青再生利用。到2015年,新增固体废物综合利用能力约4亿吨,产值达1500亿元。
(六)重大环保技术装备及产品产业化示范工程。
推动重金属污染防治、污泥处理处置、挥发性有机物治理、畜禽养殖清洁生产等核心技术产业化;重点示范膜生物反应器(MBR)、垃圾焚烧及烟气处理、烟气脱硫脱硝等先进技术装备及能源、农业等行业清洁生产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城镇生活污水脱氮除磷深度处理设备、300兆瓦及以上燃煤电厂烟气脱硝技术装备、600兆瓦及以上燃煤电厂烟气脱硫及布袋或电袋复合除尘设备和高效垃圾焚烧炉等重大装备。拥有高性能膜、脱硝催化剂纳米级二氧化钛载体、高效滤料等污染控制材料生产的相关知识产权。到2015年,环保装备产值超过5000亿元,环保材料产值超过1000亿元,环保关键材料基本实现产业化,形成5-10个环保产业集聚区、10-15个环保技术及装备产业化基地。
(七)海水淡化产业基地建设工程。
培育由工程设计和装备制造企业、研究单位、大学、相关原材料生产企业等共同参与,集研发、孵化、生产、集成、检验检测和工程技术服务于一体的海水淡化产业基地。到2015年,建成2-3个国家级海水淡化产业化基地,关键技术与装备、相关材料研发和制造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海水淡化产能达到220万-260万吨/日,海水淡化及相关产业产值500亿元。
(八)节能环保服务业培育工程。
大力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到2015年,力争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发展到2000多家,其中年产值超过10亿元的节能服务公司约20家,节能服务业总产值突破3000亿元,累计实现节能能力6000万吨标准煤。建立全方位环保服务体系。积极培育具有系统设计、设备成套、工程施工、调试运行和维护管理一条龙服务能力的总承包公司,大力推进环保设施专业化、社会化运营,扶持环境咨询服务企业。到2015年,环保服务业产值超过5000亿元,其中年产值超过10亿元的企业超过50家,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及电力行业烟气脱硫脱硝等领域专业化、社会化服务占全行业的比例大幅提高。 (一)完善价格、收费和土地政策
加快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研究制定鼓励余热余压发电及背压热电的上网和价格政策。完善电力峰谷分时电价政策。对能源消耗超过国家和地区规定的单位产品能耗(电耗)限额标准的企业和产品,实行惩罚性电价。严格落实脱硫电价,研究制定燃煤电厂脱硝电价政策。深化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进一步完善污水处理费政策,研究将污泥处理费用逐步纳入污水处理成本,研究完善对自备水源用户征收污水处理费制度。改进垃圾处理收费方式,合理确定收费载体和标准,降低收取成本,提高收缴率。对于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城市矿产”示范基地、集中资源化处理中心等国家支持的项目用地,在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安排中给予重点保障。
(二)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
各级政府要安排财政资金支持和引导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安排中央财政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采取补助、贴息、奖励等方式,支持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重点工程,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中央预算内投资和其他中央财政专项资金,要加大对节能环保产业的支持力度。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优先安排企业实施节能环保项目。严格落实并不断完善现有节能、节水、环境保护、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全面改革资源税。积极推进环境税费改革。落实节能服务公司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税收优惠政策。
(三)拓宽投融资渠道。
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满足监管要求的前提下,积极开展金融创新,加大对节能环保产业的支持力度。按照政策规定,探索将特许经营权、收费权等纳入贷款抵押担保物范围。建立银行绿色评级制度,将绿色信贷成效作为对银行机构进行监管和绩效评价的要素。鼓励信用担保机构加大对资质好、管理规范的节能环保企业的融资担保支持力度。支持符合条件的节能环保企业发行企业债券、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重点用于环保设施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设施建设。选择若干资质条件较好的节能环保企业,开展非公开发行企业债券试点。支持符合条件的节能环保企业上市融资。研究设立节能环保产业投资基金。推动落实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投融资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和外资进入节能环保产业领域,支持民间资本进入污水、垃圾处理等市政公用事业建设。
(四)完善进出口政策。
通过完善出口卖方信贷和买方信贷政策,鼓励节能环保设备由以单机出口为主向以成套供货为主的设备总承包和工程总承包转变;安排对外援助时,根据对外工作需要和受援国要求,积极安排公共环境基础设施、工业污染防治设施建设等节能环保项目。建立进口再生资源加工区,强化联合监管,积极完善与国际规则、惯例相适应,且有利于我国获取国际再生资源、促进国内节能环保产业健康发展的进口管理体制机制。对用于制造大型节能环保设备确有必要进口的关键零部件及原材料,研究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增值税。
(五)强化技术支撑。
发布国家鼓励的节能环保产业技术目录。在充分整合现有科技资源的基础上,在节能环保领域设立若干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和国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组建一批由骨干企业牵头组织、科研院所共同参与的节能环保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建立一批节能环保产业化科技创新示范园区,支持成套装备及配套设备研发、关键共性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研究。推进国产首台(套)重大节能环保装备的应用。
(六)完善法规标准。
完善以环境保护法律、节约能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等为核心,配套法规相协调的节能环保法律法规体系。研究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逐步建立相关废弃产品回收处理基金,研究制定强制回收产品目录和包装物管理办法。通过制(修)订节能环保标准,充分发挥标准对产业发展的催生促进作用。逐步提高重点用能产品能效标准,修订提高重点行业能耗限额强制性标准,建立能效“领跑者”标准制度,强化总量控制和有毒有害污染物排放控制要求,完善污染物排放标准体系。
(七)强化监督管理。
严格节能环保执法监督检查,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加大惩处力度。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开展专项检查和督察行动。加强对重点耗能单位和污染源的日常监督检查,对污染治理设施实行在线自动监控。加强市场监督、产品质量监督,强化标准标识监督管理。落实招投标各项规定,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加强行业自律。整顿和规范节能环保市场秩序,打破地方保护和行业垄断,打击低价竞争、恶性竞争等不正当竞争行为,促进公平竞争、有序竞争,为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国务院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能分工,制定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形成合力,确保本规划顺利实施。各地区要按照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结合当地实际抓紧制定具体落实方案,确保取得实效。
发展改革委、环境保护部要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和监督检查,及时开展后评估,针对规划实施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适时提出解决办法,重大问题及时向国务院报告。 在《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的具体结构上,分为节能产业,环保产业和资源的循环利用三个方面。
具体而言,在节能产业方面,一是发展高效节能技术和装备,包括锅炉窑炉、电机及拖动设备、余热余压利用装备、节能监测技术和装备,重点示范推广稀土永磁无铁芯电机、基于吸收式换热的新型热电联产集中供热技术等;二是发展高效节能产品,包括家用和商用电器、照明产品、建材产品和汽车等,重点研发和示范具有自主智能财产权的新型节能汽车及配套系统,重点推广能效等级为1、2级的高效节能产品;三是发展节能服务产业,推动节能服务公司为用能单位提供节能诊断、设计、融资、改造、运行等一条龙服务,以节能效益分享方式回收投资的市场化节能服务模式。
在环保产业方面,一是发展先进环保技术和装备,包括污水、垃圾处理,脱硫脱硝,高浓度有机废水治理,土壤修复,监测设备等,重点攻克膜生物反应器、反硝化除磷、湖泊蓝藻治理和污泥无害化处理技术装备等;二是发展环保产品,包括环保材料、环保药剂,重点研发和产业化示范膜材料、高性能防渗材料、脱硝催化剂、固废处理固化剂和稳定剂、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替代产品等;三是发展环保服务,建立以资金融通和投入、工程设计和建设、设施运营和维护、技术咨询和人才培训等为主要内容的环保产业服务体系,加大污染治理设施特许经营实施力度。
在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方面,重点发展共伴生矿产资源、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汽车零部件及机电产品再制造,再生资源回收,风能,太阳能,空气能的利用,餐厨废弃物、建筑废弃物、道路沥青和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重点解决共性关键技术的示范推广。 虽然市场广阔、需求巨大,作为新兴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总体上还处于产业发展的初期。我国节能环保产业以企业为主体的节能环保技术创新体系尚不完善,一些核心技术还未完全掌握;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产业集中度低,骨干企业带动作用有待进一步提高;节能环保法规和标准体系、服务体系也不够健全。
针对产业内存在的上述问题和不足,国家发展改革委与环境保护部正在抓紧编制“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将对未来5年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进行全面梳理和设计。
规划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重点工程建设为依托,以提高技术装备、产品、服务水平为重点,强化政策引导,加大资金投入,突出自主创新,培育规范市场,增强节能环保产业竞争力。主要对策措施包括:实施重点工程,拉动产业需求;完善政策体系,形成激励机制;支持技术研发,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强化法规标准约束,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倡导绿色消费,提高公众节能环保意识。
谈及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复旦大学城市环境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戴星翼认为,要以城市化、社会保障、人力资本积累、普遍就业等作为发展的主要动力,并以尽可能低的人均能源消耗实现上述目标。从微观层面来看,各个企业要充分认识到,一切竞争力的提高,包括附加值提升、消耗的降低等都是节能。
企业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低,是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化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中国节能环保集团新闻发言人张超认为,大型专业化节能环保产业集团应打造一条开放式的全产业链,与节能环保中小型科技企业携手或组合,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低碳产业的集团;国家层面也应考虑有意识地扶持一批专业化程度高、行业经验丰富的节能环保企业,使他们有能力通过并购、合作等手段扩大企业规模;大型专业化节能环保产业集团要加大国际交流合作的力度,加大技术研发的力度,通过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做大做强。 项目管理系统:邦永科技的PM2项目管理系统-弱电系统集成版。
预算软件:广联达、鲁班等
财务软件:用友、金蝶、浪潮
设计软件:海润、CAD等

F. 谈谈促进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战略建议

促进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落实顶层设计,完善产业政策
(二)简政放权的同时加强市场监管,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三)加大财税支持力度,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
(四)完善PPP、第三方治理、排污权交易等市场化机制,吸引社会资本
(五)加强技术创新驱动,完善环境技术评估和转化政策
(六)做大做强企业和产业集聚区,促进产业集约化、集群化发展
(七)注重节能与环保的协同效应,推动与信息产业的融合
(八)加快出台产业“走出去”战略的配套措施,推动产业国际化

G. 节能环保的解决措施和建议

加大攻坚力度,确保节能减排取得重大进展。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必须把节能减排作为促进科学发展的重要抓手,加大力度、迎难而上,尽快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全社会共同推进的工作格局,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持久战。必须完善政策法规,强化激励和约束机制,更加注重用法律手段促进节能减排,加快出台和实施有利于节能减排的价格、财税、金融等激励政策,加快制订和实施促进节能减排的市场准入标准、强制性能效标准和环保标准。强化企业社会责任,突出抓好重点行业、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工作,加快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有效遏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坚决淘汰落后生产能力,认真落实工作责任制,把节能减排目标完成情况作为检验经济发展成效的重要标准。增强全社会节能环保意识,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一是突出抓好节约用电。做好照明系统节电工作,推广使用节能灯具,公共区域照明灯安装自动控制开关;尽量减少办公自动化设备待机消耗。二是高度重视节约用水工作。加强用水设备日常维护和治理,及时更换老化及不节水器具;单位内部绿地养护用水,根据季节和天气变化情况,科学、适时进行浇灌。三是节约办公用品及耗材。严格控制办公设备的采购,坚持办公用品登记、签字、领用制度。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减少纸张消耗。推广使用节能环保型办公用品和再生材料。四是严格公务车辆节能治理。制定实施《济宁市环保局关于机关车辆使用和驾驶员治理的有关规定》,进一步规范机关公务用车节能运行治理与油耗治理,严把车辆的维修、加油关,落实公务车辆节能措施。五是加大督察工作力度。建立机关节能工作目标责任制,明确节能责任,定期对节能任务和目标完成情况进行督察,督察结果纳入年度工作考核之中,并将有关情况进行公示。

阅读全文

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