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湖南省五大产业是什么
湖南省五大产业:
文化产业:湖南文化产业走出了一条有特色的发展道路,创造了一种“湖南文化现象”,“广电湘军”、“出版湘军”、“动漫湘军”全国知名:湖南卫视收视率一直位居全国省级卫视第一;湖南出版成为了中国地方出版实力三强之一;湖南原创动漫总产量连续排名全国第一;湖南《体坛周报》占据全国体育类报纸60%以上的发行和广告份额,北京奥运会期间日发行量达100万份。 同时,湖南文化产业百花齐放,广电、出版、报业、动漫、演出、娱乐等已形成优势,数字媒体、电视购物、手机报、网络等新兴业态悄然崛起,创造了红网、湖南在线、华声在线、星辰在线、女性在线、金鹰网等有影响的品牌。
电子信息产业:全省电子信息产业保持了较快发展速度:光伏产业从无到有高速跃进,产业链全线拉通,形成了200兆瓦生产能力,千兆瓦规划正加紧实施,投资20亿元的硅材料、LED芯片制造完成了产业布局;7个种类的手机生产项目相继落户本省,手机年产量达到500万部,其中神经传导手机项目异军突起;软件产业居中部地区首位;原创动漫产量居全国第一。
高新技术产业:湖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3529.86亿元,实现增加值1098.84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9.8%,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3.2%,拉动经济增长1.7个百分点。全年高新技术产业出口为54.35亿美元,实现利税334.52亿元。产业高度集聚,辐射作用明显。借助国家级综合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平台,依靠良好的产业基础、强劲的研发实力以及较完善的配套体系,长株潭地区信息、生物医药、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获得快速发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集聚效应和洼地效应明显。
汽车产业:全省汽车产量由1.76万辆增加至14.50万辆,增长了7.2倍,年均增长30.2%;其中“十五”时期年均增长39.4%,在区域布局上,形成了以“长株潭”为核心,衡阳、邵阳、常德、永州相呼应的格局。全省231家汽车制造规模工业企业中,长沙100家、株洲16家、湘潭6家, 3市企业数占全省的52.8%,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省的63.7%;其他4市企业数占全省的36.8%,主营业务收入占全省的31.3%。
物流产业:物流业规模快速扩张。初步测算,2010年末,全省社会物流总额27066亿元;实现增加值946.03亿元,比2005年的498.47亿元增加了447.56亿元,增长89.79%,年均增长13.67%;社会物流总费用2962亿元,增长1.42倍;完成货运周转量2958亿吨公里,增长78.1%;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26267.16万吨,增长3.97倍;物流行业从业人员135万人,成为吸纳社会就业的重要产业之一。综合运输体系初具规模。到2010年末,全省公路总里程227998公里,高速公路在建和通车总里程6450公里,其中已通车里程2386公里;公路密度105.8公里/百平方公里,增长1.82倍;铁路通车里程4893公里,增长1.74倍;内河通航里程达11968公里,居全国第3位,千吨级航道达到607公里,建成千吨级泊位87个;形成了以长沙黄花国际机场为中心、5个机场相互配合、辐射全国的航空运输网络。物流市场主体进一步壮大。到2010年底,全省法人物流企业3100多家,注册资本金千万元以上的170多家,有62家物流企业通过国家A级标准评估,其中2家5A级企业,15家4A级企业。湖南一力股份有限公司、湖南湘通物流有限公司、湖南金霞粮食产业有限公司物流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亿元,长沙金霞现代物流园被列为全国物流示范基地。
② 佛山五区都以什么产业为主
佛山现辖禅城区禅城是佛山市政治、金融、文化、交通、信息中心驻地。禅城大力推进“优二进三”战略,全区工业已形成陶瓷、仪器仪表、机械制造、家用电器、电气器材、电工器材制造、电子、激光音像制品、塑料制品、纸制品和印刷、纺织、服装制造、金属制造等十大支柱行业。
南海区、南海是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先进城市,是“国家信息化示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区域技术创新示范城市”、 “广东省教育强区”。南海是千年文化名城,书香满溢、名人聚集、人杰地灵,是古代南番顺(南海、番禺、顺德)组成之一。2012年,南海在全国百强区中位列第四。
,顺德是珠江三角洲中部崛起的新城市,成为全国重要 的家电、家具、燃气具和日用品生产基地,其中家用电器和燃气具两 类产品产销量分别占全国总产销量的十分之一和三分之一。顺德制造,中国骄傲:顺德制造业尤其突出,中国五金制品协会授予顺德“中国燃气具之都”称号 ,中国家用电器协会、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授予顺德为“中国家电之都”称号 ,顺德又被中国石油和化工协会,中国涂料工业协会授予“中国涂料之乡”称号 。
高明区:
中国纺织产业基地市
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
佛山市高明区地处广东省中部,珠江三角洲西北部,紧靠西江,东与南海、三水隔江相望,南临鹤山,西接新兴,北与高要接壤。全区面积960平方公里,户籍人口约30万人,港澳同胞和海外华侨10万多人,是广东省的侨乡之一。自2002年以来,连续六年入选中国百强县(市)。经过20多年的发展,纺织服装产业成为支撑我区经济发展的传统支柱产业,且为高明区七大支柱产业之一,2007年3月获得“中国纺织产业基地”荣誉称号。
三水区 。三水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多高丘,东南多冲积平原及低丘;北江、西江与绥江汇流三水,三水也因三江汇流而得名,且著有“中国首个富裕型长寿之乡”、“中国饮料之都”、“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区”等多个城市美誉。三水位于广佛同城的西北边界、广佛肇经济圈的中部,是佛山市与肇庆市联系的重要核心城市之一。2012年,三水在全国百强区中排名第20位。
③ 哪些是五大主导产业
食品工业、汽车工业、建筑业、电子工业、装备制造业
你是说全国的还是某个地方的 地方上不一样 但整个中国来看 主导产业基本就是前四个
④ 一个城市当房地产产业为主导产业时,未来5年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
家装业、中介等下游行业会很火;当然除了房地产外没有什么主要产业的话,会出现供过于求,空置,房价下降,泡沫破碎
⑤ 佛山的5个区里面,每个区有什么工业区而每个工业区主要是什么产业为主
工业区都是比较大型的生产型企业生产基地的集中地,如南海的狮山工业区就很内大,但有机械容设备,建筑陶瓷,生活日用等都有的。而顺德的工业区,主要以家具制造(乐从),钢铁加工仓储(乐从)。还有北滘、勒流等以家电制造为主。高明,生活酱油,三水陶瓷,等等。
⑥ 我国经济发展的优势是什么
我国经济发展的优势如下:
1、中国经济发展韧性好,调整适应能力强
经济发展韧性好,是指经济发展的调整适应能力强,并有较强的抵御风险能力,遇到困难和风险时能够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推动经济较快地恢复正常状态。
2、中国经济发展潜力足,有平稳增长的广阔空间
中国经济发展潜力足,是因为支撑经济平稳、可持续发展所需的各项条件是充分有力的,经济高质量发展还有广阔的提升空间。
一是市场资源空间广阔。经过了新中国70年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的洗礼,我国形成了其他国家无可比拟的庞大市场空间:近14亿人口、9亿劳动力、8亿网民、1.7亿受过高等教育和拥有技能的人才资源、1亿多个市场主体,这些动辄数以亿计的市场资源和空间,就是参与全球经济竞争的重要竞争优势。
二是内需潜力持续旺盛。消费方面,按世界银行划分标准,我国有4亿多人处于中等收入阶段,随着消费环境的改善和优质供给的跟进,消费需求增长的潜力,特别是居民消费还有很大增长空间。
三是新的活力更加充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的推进,极大地激发了全社会的创业创新活力。
3、中国经济发展回旋余地大,具有战略纵深
中国经济回旋余地大,主要表现是经济发展的梯度差异明显,经济发展的进退空间巨大。
一是发展空间大,我国幅员辽阔,国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地区发展梯度明显。随着一系列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深入推进,将不断拓展发展空间,进一步释放发展潜力,加快培育新的区域增长极。
二是产业门类齐全,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工业领域的持续努力,为改革开放后我国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攻坚克难,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工业大国、制造业大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个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在世界50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220种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首位,且产业链条非常完备。
三是宏观调控余地大,市场经济需要适时适度逆周期调节和相机抉择,我国政府宏观调控“工具箱”里尚有较多政策储备,可供选择的工具较多。既能够打“组合拳”,也可定向施策。
(6)五主发展产业扩展阅读:
新形势下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思路
为了顺应时代潮流和适应经济发展面临的新环境,中国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创造性地规划了未来中国的发展道路和增长方式。
新的发展理念为解决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塑造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提供了新的思路。结合中国经济发展内外环境与因素的新变化,新形势下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还需重点把握以下五个方面。
一、准确把握经济发展阶段
经过3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后,从大的历史阶段看,中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从当前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看,中国已经进入中等偏上的发展阶段。相比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经济面临的国内国际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
一方面,经济发展方式正从注重规模和速度的粗放型增长向注重质量和效率的集约型增长转型,经济结构正从以增量扩能为主转向化解过剩存量、提质增量并重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依托能源资源和劳动的传统增长点向以创新为支撑的新的增长点转变;
另一方面,发达经济体对中国经济崛起的防范力度不断加大,在出口、技术转让、规则等方面对中国严加限制。因此,要准确分析判断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提前布局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尽早规避“中等收入陷阱”。
二、培育技术竞争新优势
在传统技术领域,先进技术主要集中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在新兴技术领域,发达国家同样拥有技术开发与创新的优势。要为经济崛起提供持续的技术支持,必须打破这种技术分配格局,跨越“技术鸿沟”,并在部分领域占据优势地位。
为此,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加快技术的研发与运用进程:
一是加大对基础性研究的支持,鼓励普遍性的技术改进,为全社会的科技创新夯实牢固基础;
二是为科研项目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在进一步加大政府投入的基础上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科技创新活动;
三是高度重视高精尖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健全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和保护机制,激发科技人才的持久创新动力;
四是推动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技术研发合作,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促进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五是推动在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领域的技术开发,力争取得突破性进展,创造相对于发达国家的优势地位。此外,还要创造机遇和条件继续加强同欧美等发达国家之间的高新技术合作。
三、系统推进深化结构改革
在结构性因素持续压制需求的情况下,仅靠短期政策刺激不仅难以持续维持较高经济增速,而且还可能导致更为严重的经济问题。因此,解决经济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深化结构改革。
在人口结构上,不断提高高素质人口的比例,加快人力资本积累。这包括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高精尖人才的培养,促进更多人口更高质量的就业;推动劳动力市场改革,在提高劳动力市场弹性和加强社会保障之间寻找更好的平衡;持续增加研发投入,在保护知识产权的原则下促进知识扩散和技术转移,将创新作为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动力。
在需求结构上,一方面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率;另一方面逐步实现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在产业结构上,一方面逐步实现更多依靠服务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带动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促进经济的转型升级。
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
为了破除不合时宜的旧体制机制的束缚,创造新的经济增长活力和动力,需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不断完善市场机制,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具体来说,它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反对垄断,促进竞争。逐步打破部门分工的传统格局,反对行业垄断,促进各行业的自由竞争。
二是放松管制。在加强监管的基础上放松管制,不断完善现有宏观经济治理规则的设计,促进全社会要素的自由流动。
三是扩大开放。在加强宏观审慎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推动开放不断向广度拓展和深度延伸。
五、深度参与全球经济治理
为了给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中国必须更加积极地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并在国际经济规则的制定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在理念上,中国形成了“共商共建共享”的国际合作和全球治理基本理念,彰显了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得到了很多国家和地区的认同。
在行动上,中国需要重点做好以下三点:
一是以“一带一路”倡议为依托,加强国际产能合作,根据需要促进产能“走出去”和“引进来”的双向流动;
二是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合作和政策协调,推动建立反映新兴经济体发展利益的国际规则;
三是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积极应对发达经济体追求自身利益优先的政策调整,引领经济全球化朝着符合时代潮流的方向继续前行。
⑦ 十一五期间洋浦经济开发区经济发展的特征是分析优先发展的主导产业及原因。
从国际环境看洋浦发展的机遇:
——世界经济复苏和结构调整的步伐加快与国际直接投资的流动进一步加速。世界经济将进入新一轮黄金发展周期,国际直接投资新一轮高峰将来临。以跨国投资为主导的新一轮国际产业结构调整,更多表现出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制造及研发环节转移和服务外包的新趋势。
洋浦应当抓住这一机遇加强引进外资工作。
——中国与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强。2004年中国与东盟已签署货物贸易协议及争端解决机制协议,2005年开始全面启动降税进程,双方大部分产品的关税将于2010年降到零,中国—东盟“10+1”自由贸易区(CAFTA)2010年将全面建成。洋浦与东盟国家隔海相望,属于经济地理学上所谓的“一日区”,这为洋浦发展与东盟的贸易和物流提供了便利条件。
从国内环境看洋浦发展的机遇:
——我国加入WTO结束过渡期,对外开放的限制措施将大部分被取消,外商在服务贸易等领域的投资将大幅增长。通过创建与国际接轨的投
资环境,吸引更多国际跨国公司投资洋浦。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向纵深发展,将在能源、交通、基础设施、产业与投资、商务与贸易、旅游等10个领域进行合作,将为洋浦开辟广阔的腹地市场腹地。
——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发展的中级阶段,对石油及石油化工产品的需求大幅度增加。石化产品供不应求,大量依赖进口的现状,为洋浦建设国家级石化产业基地和石油储备基地及资源型加工基地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
(二)发展的条件和优势
洋浦经济开发区具有建设大型临海工业基地的有利条件,建设国家级石化产业基地、石油储备基地和浆、纸、纸制品一体化加工基地的条件尤其优越。
1、区位优势。洋浦靠近东南亚海运主航线,是我国经马六甲海峡进口原油的最近和最理想的靠岸点。洋浦临近的南海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同时,洋浦周边的泛珠三角区域是我国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对石化产品的需求旺盛。洋浦又位于环北部湾,洋浦产品通过海运出口到东南亚也很便利。从接近资源和市场、节省运输成本的工业区位原理出发,洋浦非常适合建设石油化工基地和石油储备基地。
2、港口优势。洋浦半岛面积350平方公里,海岸线150公里,其中深水岸线70多公里,可建80多个1-30万吨级深水码头泊位。洋浦港是天然深水避风良港,属国家一类对外开放口岸,拥有海南唯一的标准化集装箱泊位。洋浦港三期工程建成后,年通过能力可达800万吨。还有企业专用码头3个,万吨级以上泊位10个,最大泊位30万吨,设计年吞吐量可达3500万吨。随着我国对进口原油依赖程度的增加,洋浦以港口为基础发展临港石化工业和石油储备基地的优势更趋明显。
3、资源优势。一是油气资源丰富,南海已探明的油气储量约500多亿吨。二是淡水资源丰沛,作为洋浦供水水源的松涛水库是全国十大水库之一,最大库容量33亿立方米。三是环境容量较大,洋浦半岛三面环海,处于常年主导风向的下方,又远离城市,人口密度小,污染受体水域具有较强的自净能力。
4、土地优势。洋浦腹地开阔,人口稀疏,土地贫瘠,岩石基底,项目建设基本不占用耕地,发展工业工程成本低。开发区约31平方公里土地已一次性征用,基础设施已经基本配套,规划用地新增到69平方公里(其中关内34,关外预留35平方公里),为建设综合石化工业区提供了土地保障。
5、政策优势。我国入世后,虽然进出口许可证和配额逐步取消,关税税率逐步降低,但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等特殊区域仍然享有优惠政策。洋浦是我国唯一享受保税区政策的开发区,加工出口、保税仓储、转口贸易等区域功能为在洋浦开展石油储备、贸易和加工提供了最优惠的政策保障。
6、政治优势。洋浦经济开发区是邓小平亲自批示决策的,几代国家领导人对洋浦都十分关心和重视。2005年,国务院副总理吴仪视察洋浦,指示国务院有关部委对洋浦进行调研和给予新的政策支持。
(三)主要矛盾和困难
洋浦“十一五”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
——主导产业的规划与规划具体实施之间的矛盾。一方面,洋浦经济开发区产业规划确立了制浆造纸、石油化工为主导产业;另一方面,作为制浆造纸产业源头的350万亩浆纸林的营造任务十分艰巨,作为石油化工产业源头的乙烯因受制于炼油厂规模而短期难以落实。
——招商引资与投资环境不够完善之间的矛盾。一方面,进区项目不多,招商引资任务艰巨;另一方面,投资环境不够完善,包括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滞后,产业配套环境差,工业技术与管理人才资源稀缺等。
——项目建设与居民搬迁安置和转产就业滞后之间的矛盾。一方面,项目建设需要随时用地,需要良好的社会治安;另一方面,居民搬迁安置滞后,居民转产就业困难,社会仍然存在不稳定的因素。
⑧ 五里镇的主导产业
蚕桑产业
本镇兴桑养蚕历史悠久,建国前后,蚕桑业生产有较快发展,六十年代已经成为当地重要的经济类产业。但由于人为的因素及自然灾害、市场价格等方面的影响,蚕桑业经历了升升降降,徘徊不定的发展过程。1978年后,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变化,蚕桑专业户、重点户家庭经营形式出现。1982年2月,安康县人民政府发出《关于建立专业户和重点户的试行办法》的通知,对专业户、重点户的性质、计划、义务、技术指导及经济合作等做出明确规定,促进本镇蚕桑生产逐步走向专业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1983年,本镇专业户达103户,重点户209户。1992年建成月河万亩桑。1995年全镇养蚕1495张,产茧超百万斤。2000年养蚕7500张,产茧61万斤,桑园保存面积8000余亩。2005年,市区已先后在我镇刘营村召开了蚕桑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生产现场会,对其他各村起到良好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年底全镇的桑园总面积可突破6800亩,年养蚕能力可达6500张。将继续加快低产桑园改造和新建桑园步伐,加大技术推广力度,提高饲养管理水平、亩桑产叶量和张产茧量,重点在刘营、梅花石、余河洞、龙潭、金鸡山、长河、周营7个村发展。到今年年底力争桑园面积达6800亩,发种5800张,2008年桑园面积达7900亩,发种7800张,2010年桑园面积达8500亩,发种10000张。
畜牧产业
五里镇内有川有山,气候湿润,饲草丰富,农副产品种类多,具有发展畜牧业良好的自然条件,且本地农民素有饲养畜禽的良好传统。历史上一年一度的龙头物资交易会,畜禽交易自古就十分兴旺。近年来,在市场经济的推动及各级政府的重视和带领下,五里镇畜牧业生产更是得到了大力的发展:
一、发展形势:本镇畜牧产业以服务队为载体,按照重点帮扶、专职养殖方式,树立典型,拓展界面。会镇12名养殖专干已全部回家兴办养殖,已确立了领导包抓示范点,尤其四岭村刘全先创办的“春亿养猪厂”占地总面积1.5亩,年出栏肉猪600余头,是我镇养殖业的领头人;李湾村外来户岳干庭在包抓领导的支持下,通过资金扶持、技术指导,共投资12万元,新建圈舍1300平方米,共养猪118头,已成为全镇规范化科学化养猪的样板。今年全镇养殖示范村有5个,养殖大户79户,预计生猪存栏16400头、出栏15500头,羊存栏1200只,牛存栏2180头,鸡存栏72000只,畜牧养殖已步入快车道。
二、发展目标:畜牧业本着稳猪、增牛、增羊、增家畜的原则,形成六个大型养殖企业和至少3个畜禽养殖村,其具体目标是:生猪养殖巩固在13300头,猪肉产量稳定在1156吨。以秦川牛为主的养殖业增长50%达到年出栏490头,以布尔山羊为主的养养业增长40%,达到年出栏800只,家禽养殖增长20%,达到年出栏5.4万只。
三、发展规划:畜牧将继续加大优良品种的繁育和推广力度,围绕良种鸡、良种猪和良种羊,重点在柿树碥、李湾、李家沟3个村发展。到2008年年底力争培养示范村2个,专业户50户,家禽出栏75000只、存栏76000只,猪存栏16800头、出栏18200头,羊存栏390只、出栏320只,牛存栏1985头、出栏497头;2008年家禽存栏102477只、出栏9919只,猪存栏20928头、出栏24070头,羊存栏7500只、出栏415只,牛存栏1985只、出栏497只;2010年家禽存栏135526只、出栏131831,猪存栏24597头、出栏31832头,羊存栏827只、出栏458只,牛存栏2188头、出栏486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