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具体组织形式有哪些
目前,主要经营模式有“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和“公司+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将详细介绍。
公司+农户
“公司+农户”模式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是以一个技术先进、资金雄厚的公司作为龙头企业,利用合同契约的形式把农户生产与公司加工、销售联结起来。公司和农户在市场上按照农产品供求关系的变化进行购销活动。公司想买多少、何时买、何地买以及用什么价格买进都受市场的影响和约束,同样,农户想要突出自己的产品也要接受市场的选择。受市场波动的影响,农产品在公司与农户之间很难获得稳定的供求关系,价格低了对农民不利,价格高了又对公司不利。公司与农户的财产各自独立,互不参与管理与干涉其使用。
通过这种模式,公司获取相对稳定的上游收购渠道,降低购进成本;对农户来说,在实行农业产业化后农户找到了相对稳定的销路。
从形式上看,公司与农户双方只是一种外在的结合,经济关系实质上是一种纯粹的买卖关系,龙头公司与农户不是同一利益主体。
这种模式下,由于农户生产规模小、力量弱,利益分散缺乏代表自身利益的组织,导致缔约双方地位、力量不平等,使得农户与公司谈判中处于不利地位,龙头企业自然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正因为此,导致利润环节的大部分留在了龙头企业,农户在该模式下利益的稳定性常常受到考验。例如:当市场价格高于契约收购价格时,农户具有把农产品转售给市场的强烈动机。而在市场价格低于契约价格时,公司则是倾向于违背契约而从市场上进行购买。
“公司+农户”这种建立于商品契约基础上的组织,毕竟不同于企业,所以,该模式下,应尝试各种方法,不断提高合约的稳定性。
2. 国内外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利益主体及经营模式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户经营为基础,以“龙头”组织为
依托,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系列化服务为手段,通过实行种养加、产供销、农
工商一体化经营,将农业再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
的产业系统,是引导的分散的农户小生产转变为社会化大生产的组织形式,是多
元参与主体自愿结成经济利益共同体,市场农业的基本经济方式。
3. 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工作规律
机械化和高科技结合的集约化大规模农场的运营模式。
4. 为什么说农业产业化经营是现代农业的经营方式
一、原因:
农业产业化经营其实质就是用管理现代工业的办法来组织现代农业的生产和经营,因此属于现代农业的经营方式。
当前,我国农业正在经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阶段,农业产业领域涌现出了大量的投资机会。从2004年起,中央连续八年发布涉及“三农”的一号文件,在政策上促进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发展。
在此过程中,由于农业现代化、产业化发展进程的加速,也吸引了资本的关注。农业产业化经营要达到较高的经营效率和经济效益,就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组织形式。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带动力量。选择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实质上是在选择联系农户与市场的机制,这种形式既要能够体现农业产业化对生产、交换行为的要求,又要符合当下农村经济的具体情况,最终使得农户与市场主体从产业化组织形式中受益,并形成合理的利益联结安排。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概念
它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科技进步为支撑,围绕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以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集种养加、产供销、内外贸、农科教为一体的经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5. 简述如何使农户适应市场经济下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模式和企业标准化运营的要求
1、尊重农民首创和自愿原则,因为土地不仅是一种生产资料,更重要的在于它是农民的一种社会保障。同时也说明,必须构建新的农村社会保障和福利体系,解决农户转让土地的后顾之忧。
2、重点明晰各主体责权利关系、尤其是使用权的内涵,从法律法规上加以规范和明确,构建新的土地收益分配关系,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
3、土地制度的调整要以稳定和延长农民对土地的实际占有权为主,如继承权等,为土地的流转创造条件。
4、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推进小城镇的建设,使之能及时、充分地适应农业规模经营和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5)农业产业发展管理模式扩展阅读
特点
1、中西部地区整体跟进,整体发展水平提高。据二00二年底对农业产业化的统计,全国有各类产业化组织总数九万四千多个,比二000年增长了百分之四十一点六,同时中西部涌现了一批双汇、蒙牛等排头兵,体现了中西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巨大潜力。
2、产业化领域拓宽,龙头组织结构区域合理。近几年越来越体现出农业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展现了农业一体化发展的大趋势。产业化组织按产业分类,种植类占百分之四十四点八,畜牧业占百分之二十四点一,水产化组织占百分之八点二,林特产业占百分之十点四,还有其他类型占百分之十点五。
3、产业化发展动力机制不断完善。企业和农户建立合理的利益连接机制,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和内在的动力。合同、合作、股份合作三种比较稳定的利益连接方式所占的比例达到百分之七十七点八。
4、引入现代企业管理机制,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在产业化发展中,龙头企业处于市场竞争的最前沿,他们通过优化资本结构,采取兼并联合、股份改造等多种方式进行改制,不断增强自身的活力,取得了很好的效益。
6. 农业有什么新的发展模式
在现阶段农业发展的新模式主要可分为以类型:
智慧农业,以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农内业生产技术为基础容,为农业生产者提供从生产到经营的“智慧农业”能够帮助农业生产者提高土地亩产,稳定产品品质、降低生产成本、节约自然资源、并减少环境污染。
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它要求把发展粮食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发展大田种植与林、牧、副、渔业,发展大农业与第二、三产业结合起来,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协调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形成生态上与经济上两个良性循环,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
7. “3+ 1”农业产业模式的含义
“结合自身优势,我们将垫江推进效益农业的方式总结为‘3+1+X。”该县农委负责人表示。
独具垫江特色的“3+1+X”到底是什么?它如何促进该县农业现代化发展?
“3”:“重庆粮仓”+“重庆菜篮子”+“垫江白柚”
“‘3,即要打好‘重庆粮仓、‘重庆菜篮子、‘垫江白柚这三张垫江特色农业牌。”该县农委负责人说。
“粮仓”,释义为储存粮食的仓库,当然也可从另外一层含义去理解——盛产粮食的地区。
如何建好全市的“粮仓”,当好重庆的“菜篮子?”
垫江县结合发挥自身农业技术与农田优势,其中以种植水稻、玉米、小麦、高粱、油菜5大产品,实施部市级粮油作物万亩高产创建和整镇(周嘉镇)推进,逐步利用集成技术,让该县粮油生产平衡增长。
在推进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工程建设中,该县着重抓好粮油制种、技术研发、加工和高标准农田建设。除此之外,还把仓储物流作为外部主要抓手,最终从种植技术研发到外部粮食运输都达到“重庆粮仓”要求的标准。
在蔬菜种植方面,垫江县放弃了以往的传统营运模式,积极引进加工企业提高产品附加值。以榨菜为例,引进了涪陵榨菜集团入驻该县坪山镇建设加工厂,对榨菜进行深加工。
据了解,垫江县去年完成粮食种植103万亩、油料种植12.9万亩,实现粮食、油料产量39.03万吨、1.71万吨,分别同比增长2.7%、8.7%。同时以围绕“重庆菜篮子”基地县建设目标,完成蔬菜种植30万亩,增长19.76%;产量60万吨,增长12.57%。
除此之外,垫江县还将白柚产业作为推进效益农业的一大优势品牌进行打造。
垫江白柚距今有170多年的栽培史,以果大色艳,汁多味浓,脆嫩化渣,甜酸适度,品质上乘闻名全国。但由于自花结实率低、生长势极强、枝条直立性强、易徒长等原因,导致结果迟、产量低。
在过去的种植中,垫江白柚一直按照传统方式种植,没有对品种进行改良,再加上外界各品种柚子冲击,导致品牌衰落。
如今,垫江县如何围绕白柚进行品牌重塑?
首先,建设一条柚子观光产业带,结合旅游进行推广;其次,通过举办白柚节,吸引人群进行品牌传播;第三,管护好现有果树,打造白柚标准化果园,通过嫁接柚树、标准化栽植等方式,提升白柚产量与质量;最后以“加工果”、“礼品柚”等方式,提升产品附加值,塑造产品档次。
2012年,垫江县围绕白柚品牌建设目标,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全县实现水果种植面积16.17万亩,产量8.35万吨,其中柑橘种植12.85万亩,产量5.59万吨;在黄沙乡建设白柚精品园5000亩;在白家、永平镇新建柑橘标准园2000亩;在包家镇抚育管理1000亩柑橘幼龄果园;改造白家老果园2000亩,在杠家高换垫江白柚1373亩、46712株。
另外,利用柚子开发出来的“金柚红”等系列酒也是该县重点打造的品牌之一。它以技术研发及网络交易市场开拓为主要抓手,正逐步走向全重庆乃至全国。
“1”:乡村旅游,兴一处产业,富一方百姓
乡村旅游作为旅游产业的一个新领域,已经显示出无限生机。旅游经济的附加值改变了农村单一的经济结构,达到了兴一处旅游富一方百姓的目的。
城郊休闲示范区主要依托大、中城市,是环城游憩带的重要组成,定位为城市居民休闲的“后花园”。作为城乡二元结构的重庆,乡村旅游资源丰富。特别是去年全市将推进农业现代化作为指导农村工作的主要思路,为乡村旅游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由于垫江县距离重庆主城近,且农业态势发展强,已然具备发展城郊乡村旅游的潜力。
为此,垫江县找准源头,具体措施采取了“三带五点”建设。
“三带”,即打造明月山牡丹花景观带——贯通桂溪镇至太平镇道路,每年新栽1000亩牡丹,修建明月山天宝寨沿线登山步道,建设休闲度假村2个、牡丹人家4家;玉鼎山公园休闲步道带——十里桂花长廊建设,制定玉鼎山公园规划,修建玉鼎山公园登山步道;宝鼎山公园观光带——主要修建森林防火通道。
“五点”,即建设高安镇金桥村荷花观光点——规划建设2.5公里产业大道,建设便道、环道、管道,建设观景亭、农家乐、停车场,新栽植荷花2300亩(达到3000亩);长龙乡长久村垂钓点——建设420亩精养鱼池,栽植苗木300亩,建设新村1个30户以上,修建道路1.5公里;黄沙乡经济林采摘点——管护好现有的果树,嫁接白柚500亩;曹回镇徐白村白芍观光点——硬化道路2公里,沿路新栽1000亩白芍,建设千亩精品鱼池,建设新村1个50户以上;永安镇三河口村水上体验点——制定规划,修桥1座,建设人行便道10公里。
如今的垫江县通过具体落实乡村旅游,完善城郊休闲示范区,为该县的各个镇与村打开了一条“康庄大道”,为推动特色效益农业找到了新的门路。
“X”:为效益农业注入“X”元素
新民镇位居渝巫路沿线,距垫江县城10公里,该镇近年来围绕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区、设施蔬菜
8. 什么是农业经营模式
农业经营模式来 说白了就是农业生源产和发展的科学模式 比如:1持续农业是发达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有代表性的农业经营新模式;2生态农业是一个自我维持的系统。该系统要使能量减少到最低的程度,并且一切副产物都要通过再循环,提倡使用固氮植物、通过使用腐殖质肥料、实行作物轮作以及施用农家肥等技术来保持土壤肥力;3都市农业建设的主要内容可以表现为:农业高新科技园(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工厂化农业(设施农业、精细农业)、庄园农业(都市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旅游农业)等等。
9. 农业产业集群的主要发展模式有哪些
【农业产业集群的主要发展模式】从主要类型和相关问题角度来看,我国农业产业化集群主要有以下几种基本模式:
1、通过农业工业化生存方式建立涉农业产业化集群,并形成专业化小城镇。例如:山东寿光蔬菜产业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蔬菜生产、蔬菜批发、种子生产等不同生产企业、服务企业集群;广东东安的农林牧渔产业群,已形成的优势农产品规模集聚区有淡海水产品、畜禽产品、林果蔬产品、特经产品和粮棉油产品五大板块和相应等级群群落。
2、依靠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农业科技化示范集群。例如:陕西杨凌示范区充分发挥杨凌的农科教整体优势,经过6年多的发展,从开始的17家企业发展到现在的680多家,逐渐形成基础农业、高新技术农业和农业服务化及科技创新群落。
3、通过新兴的贸易集群带动生产集群。这类形式的典型代表是都市农业服务业集群。例如:信宜市发展就是以典型的新兴的贸易服务集群为代表,带动周围城乡农业生产集群发展。
4、关联产业发展的农业集群发展模式。如台商在福建农业投资范围由原先的种植业、水产业和畜禽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扩大到农业关联企业乃至观光休闲农业,特别是出现了整个农业产业上中下游一体化配套投资的现象,除农业生产领域之外,还投资产后的加工、贸易、销售和产前的种苗业、化肥、农药、农用机械、农产品加工机械和食品加工包装设备、农产品运销设备等领域。这种农业集群化生产组织模式促进了产品质量和效率的提升,在带动投资地产业提升和整体经济发展的同时,竞争力不断加强,效益不断提高。
5、大企业繁衍和小企业集聚形成农业企业集群。大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由于企业资源的有限,很多企业为了集中企业的优势资源,不得不剥离某些业务,这样形成了很多小企业。也有些小企业以前是作坊式劳作,在获得了新技术和资本支持下,逐渐形成了一家或几家核心企业的集群发展模式。
【农业产业化集群】是在地理相近地域出现的、农业与相关产业相互支持的组织结合体,故农业产业化集群也具有一般产业集群的基本特征,但是农业产业化集群具有不同于一般产业集群的基本特征,既具有农业生产的技术特征又具有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的组织化特征。从目前典型的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的历史来看,农业产业化集群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所依托的组织形式也是发展变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