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对中国文化产业的感想(1000字)
中国文化渊源流长,纷繁复杂,没有中国文化产业的振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不可能走得长远。所以,中国文化产业对于整个国民经济,乃至中华民族都十分重要。因此,需要下大力气去发展中华文化产业。
首先,中国文化产业发展需要一个良好的经济环境。文化属社会意识,是上层建筑范畴的概念。因此根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决定什么样的文化产业,所以要发展文化产业,首先要有个良好的经济基础。文化产业是文化需要的衍生产品。要走一条良性的文化产业路子,必须要有对良好社会文化的巨大需求。因此必须引导文化消费。进行适量正当的文化消费。
其次,中国文化产业有多种衍生,需要进行选择。我们发展文化产业,就需要立足中国,稳稳地实践,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照搬照抄他国文化经济模式。这样,很容易掩盖住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独特特点,而简单复制了垃圾文化。
文化是一种精神需要。文化产业的发展折射出经济发展的背景。文化产业必须适应经济基础的特点。这样的文化才是中国特有的,土生土长的中国文化。当然,文化也不是一层不变的。当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与外来的先进文化产生融合。
中国文化产业的多样性,由此而产生了源于本土的文化与输入性的与中国本土文化融合以后产生的新的中国文化产业之间,有了对立。这就需要进行甄别。不能一概而论,社会主义的苗好,资本主义的草不好。关键是文化的发展能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对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是有益的。
再次,凡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发展中国文化产业最初,必须进行规范文化产业。建立良好的文化市场经济秩序。使文化经济的发展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文化产业发展有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文化与人的结合。有文化的人,就具有比缺少文化素养的人有价值。这个提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个真命题。有文化素养的人能更好地贯彻领导交办的工作,处理的事务更贴近人性。因此,能更获得市场的青睐。能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但是,人和人在本质上是平等的。无论正常人、残疾人,有文化还是没文化,都是平等的。这是宪法的原则。那么,如何,体现有文化素养的人与没文化素养的人的差别呢?
不能简单化处理。这就需要建立文化市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经济。以使有文化素养的人能够发挥一己之长,为更多的人民服务,得到社会的认同。
发展中国文化产业,需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我们国家是发展中国家,人均GDP还很低。因此,需要实事求是的从自身需要出发走节约的发展道路。这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的发扬。
Ⅱ 如何发展特色文化产业
一、在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时,要结合产业发展的整体要求来把握特色优势。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但要在现代市场需求和技术制作的背景下发展成为文化产业,就必须将这些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配置,使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文化产业具有综合性极强的特点,人才、品牌、资本、信息、科技,以及市场需求和拓展水平对原创产品的规模孵化能力等,都将在其实际的发展过程中起到综合性的作用。必须优化配置各种有可开发的民族文化资源,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选准几个重点突破口。经过努力,在若干领域获得突破之后,再利用它们所具有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促进其他领域的良性发展,进而逐步实现整个文化产业的全面发展。
二、发展文化产业的关键在于必须在坚持各种基本准则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市场这一巨大的杠杆,以市场为导向来生产和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从而使文化产业真正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引导消费,拓展文化市场,应遵循市场法则来组织和运作文化产业这一系统工程。很多有发展前景的产品和服务之所以迟迟未能取得相应的业绩,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市场开拓能力,特别是本土以外的市场拓展能力。提高市场拓展能力,有效培育市场,关键是要科学地认识和把握目前文化产品的消费构成和市场的近、中期需求,并使之与本地区的优势文化资源相结合,选准近期发展的突破口。
三、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规范化。立法机构和相关行政部门应尽快制定完善相应的法规和政策,规范文化行政部门的管理职能和各类文化企业的经营行为,积极引导合法经营,维护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保障合法经营者的权益,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各地各行业自发自流开发的状况。同时,要在行政审批、土地使用、市场准入、投融资、市场管理、税收等各个方面制定一系列优惠措施,尽力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包括外资在内的各种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参与发展文化产业,壮大文化产业的发展实力和社会影响力。政策法规体系的建立健全,有助于文物古迹的保护和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最终推动文化产业健康、有序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