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产业大全 > 关于发展电子书产业的意见

关于发展电子书产业的意见

发布时间:2021-01-04 17:04:25

『壹』 电子书市场的发展历程是怎么样的

从竹简到丝帛,从线装到装订,历次阅读革命始终没有脱离书籍的本质。在互联网时代,电子书将阅读从纸张转向了屏幕,由此带来的变革大有颠覆传统阅读之势。

用户眼中的电子书

与2003年相比,2005年您购买图书的数量?

您是否会以纸书价格的60%购买保真电子书?

您会选择购买哪种电子书阅读器(单选)?

拥有专用阅读器后,您买纸书多还是电子书多?

您购买保真电子书的最主要原因(多选)?

如果您需要某本书,会从哪些渠道获取(多选)?

有哪类图书,您会更想阅读电子书,而非纸书?

拥有阅读器后,您喜欢怎样购买电子书(单选)?

在互联网时代,电子书、去网上书店买书、通过数字图书馆借书、手机上看书等新兴事物已经为人们的阅读打开了更多便捷之门。网上书店、电子书等新服务的出现给读者带来了怎样的影响?传统书店与网上书店到底有什么不同之处?读者阅读和购买行为又有怎样的偏好和趋向?

在《中国计算机报》联合方正电子展开的“2006互联网时代读者阅读情况调查”中,这些问题有了明确答案。此次调查随机选择2005年在传统书店和网上购买一本书以上的读者(14岁以上)进行问卷调查。从回收的4140份有效问卷显示结果来看,不难得出这样几个重要结论。

解读一:读者未来会购买更多图书

数据调查显示,与2003年相比,有44%的读者在2005年购买了更多图书,有33%读者的购买数量保持不变。绝大多数读者购买图书会保持不变或者增长,这样的规模对所有出版商来说都是一个利好消息。这里调查的图书购买,既包括传统纸质图书,也包括电子出版物。

解读二:从互联网获取图书的读者过半数

读者获取图书的首要渠道还是去图书馆借书,还有31%的读者选择购买图书。在买书的时候有32%选择了到网络书店去买纸质的图书。其中,有个重要数据是网站读书频道的阅读图书数据增长22%,这也是读书消费模式的改变,现在有越来越多的读者选择网上在线浏览。同时上网络书店买纸书、网上购买和借阅保真电子书、网络下载免费图书等形式也得到读者认可。目前,互联网已经成为六成读者获取图书的渠道。

解读三:读者真正购买的是书的内容

调查数据显示,可以在电脑上阅读、复制和粘贴成为读者购买电子书的主要原因,这个结论说明了其实书的形态不再是最重要的,读者愿意去看和复制,是因为书的内容有价值,读者真正购买的是书的内容。数据再次印证了消费者未来选择电子书是一个必然趋势,同时也可以看到工具书和休闲期刊占有最大比例。

解读四:专业阅读器对读者买书有促进作用

在专用阅读器的购买对象方面,有38%的读者倾向于购买经济型阅读器。同时,也有近三成读者拒绝购买专用阅读器,这对未来出版电子图书如何选择格式或出版印刷跨平台的兼容模式提出了新挑战。

而拥有专用阅读器后,有44%的读者选择到网上搜索各电子书网站进行下载,这预示着未来电子出版和网站合作将成为重要命题;倾向于到定点网站上下载的会员比例也接近三分之一。而在按张打印的调查中,有78%的读者都不需要,打印成本较高可能是导致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

电子纸:未来的阅读会这样

为什么人们还是习惯于白纸黑字的纸质阅读?主要是因为纸质媒体在环境光下阅读,实现了高亮度,同时反差也大,实现了高分辨率,并且还能实现180度的视角。而且,纸张还有手持时可弯曲、文字不会很快消失等优点。所以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对于一些篇幅较长的文件要打印出来阅读。

人们的习惯也意味着数字出版面临的一大挑战,就是需要有一个拥有纸质阅读一样舒适效果的阅读器,然而液晶显示屏却是不能代替纸读物的。从阅读舒适度来看,电脑屏幕与纸张相比实在是差别很大:液晶屏需要用背景灯,长时间阅读容易让眼睛感觉疲劳;而电子书阅读器通常使用反射型液晶屏,反差程度低,亮度上感觉不够好。

电子纸就是解决以上矛盾的一种选择,这种利用电子装置显示,而且具有像纸张一样的高可视性的“电子纸张”能够尽可能模拟传统纸质的功能和阅读体验。与传统纸张相比,电子纸最大的特点就是内容不固定,它是可以随意存取、反复使用的。在电子纸上反复写入信息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手写输入,另一种是通过网络下载刷新内容。它比PDA更轻便,可随意折叠;比笔记本电脑更便携,操作也更简单。只要带一张电子纸,无论在什么地方,都能像电脑上网那样,通过网络下载、查阅大量信息。而且因为电子纸显示几乎和真的纸张一样清晰稳定,也不会造成眼睛疲劳。

目前正在开发的电子纸张可单色显示静态图像,其目标就是为了取代纸张显示。电子纸背景的纯白度和文字的清晰度非常高,对比度有的甚至超过了报纸。在易用性方面,电子纸也已经多少能够弯曲了。为了迎合人们的阅读习惯,电子纸甚至已经可以做得和真的纸张有差不多的薄厚和外观。它具有超薄、像印刷物一样的质感、关闭电源后仍保持显示状态的记忆特性,而且由于属于不需背照灯的反射方式,因此不需要一直通电,也能将内容显示得清清楚楚。

试想这样一款新型电子纸阅读器,不足半毫米厚,还能轻轻弯曲,平时可藏在手机内,要阅读时拉出即可。而且它更大的优势在于数字媒体容量大、便于检索,这样的使用前景是很诱人的。

目前实现电子纸的技术还采用电泳显示,分别带正电和负电的白色颗粒和黑色颗粒在透明液体中运动,通过不同电压决定浮到表面的是白色或黑色颗粒。当环境光照射时,所有环境光都会被散射或反射回来。通过加大电压,呈现墨水的感觉。这是简单的黑白显示器,能实现甚至超过传统纸字的高分辨率,而且分辨率不是由材料本身决定的,是由后面驱动板决定的。

现在的电子纸技术正在从黑白走向彩色,实现可弯曲化,并使电子纸具备交互性。未来我们不仅可以看到随身携带的电子报纸,可折叠的电子书、电子速记本等都将出现在我们的身边。

黑白电子纸目前已经实现了产业化,并且拥有传统纸媒体的特征。2004年,飞利浦进行了驱动器的集成、系统等工作,并把相应成果在2004年推向市场。

目前的发展趋势主要是电子阅读的需求日益增长。人们获取信息的需求以及要求增强了。电子纸阅读器将会给人们生活带来很大影响:阅读材料随时在身边,及时收到最新报刊,像纸一样舒适的阅读,不需要带很重的书包,下载方便……而且除了阅读以外,还可以支持手写。

电子纸技术的应用也会带来很多社会影响,首先是降低纸张使用,减少树木使用量;其次是发行运输费用将大幅减少;第三,电子纸的放大功能也使它更适合老年人和残疾人阅读。

可以想象,数字化生活将会因为电子纸的普及翻开崭新一页。

让电子纸更接近纸张

为了避免电子显示方式的缺陷,也为了迎合人的阅读习惯,电子纸必须具备三个条件:首先是文字便于阅读,要让人觉得是在纯白的纸上阅读,纯白度越高背景越白文字就越清楚;其次是能够实现关闭电源继续显示,因为真正阅读的时候,可能会需要一个页面保持一定的显示时间;第三是显示器的超轻薄和可折叠,使之接近于纸张。

要实现这些条件,科学家们认为,应该朝三个方向努力。一是实现现有显示器的超轻薄和可折叠;二是使用打印机和提高纸张打印技术,例如目前正在研究在纸张上涂上特殊的液体,从而使之成为能够多次改写的纸张;三是提高能够复制发光画面信息的复制技术。

Apabi:未来的出版会这样

本是“传统出版+网络技术”产生了图书网络出版,但二者却并非是简单叠加。网络技术对传统出版的改造正在进行。作为产业链条上游环节的网络出版技术服务商,能提供的技术先进程度如何,直接决定其他环节的竞争力强弱。

2000年前后,随着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读者对于网络阅读以及从网上检索图书信息的需求日益显著。同时,图书馆也开始有计划地建设数字图书馆,利用电子资源为读者提供服务。这一系列变化促动了出版社与IT技术提供商合作开展网络出版,中国的电子书产业开始萌生。

在随后一年多里,方正依据国际OEB标准,成功研发了方正Apabi网络出版整体解决方案。目前,方正Apabi已成为领先的电子书传播平台之一。这都建立在方正Apabi两项核心技术基础之上:CEB(版式文件)技术和DRM(数字版权保护)技术。

CEB(版式文件)处理技术能够将各种格式的文件原版原式地转化成统一格式,在转换中真实地保持了原有文件中文字、图表、公式、色彩等版式和信息,实现高保真的显示效果。CEB格式数据量小,利于传输。CEB技术完全符合OEB标准。数字版权保护技术以一定的计算方法,实现对数字内容的保护,防止数字内容的非授权复制,最终用户必须得到授权后才能使用数字内容。方正Apabi DRM对电子书、电子报纸、电子杂志、电子文档等数字内容进行保护,实现数字内容的可控二次传播,使数字内容使用过程可控、可跟踪。

与此同时,出版社在向互联网时代的内容服务提供商转型的过程中,也在寻求与IT技术厂商合作,拓展网络出版。如高等教育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等。

方正Apabi因为拥有电子书出版传播技术及平台,最终成为这些出版“大腕”的合作伙伴。方正通过协议形式获得出版社的书面授权,并取得作者授权,保证了方正推出的每本Apabi电子书的“正版”。

作为网络时代的智能知识库的数字图书馆,目前已经得到普遍应用。方正与出版社推出的电子书成为这些数字图书馆的重要数字资源。目前,北京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等全国520多家高校图书馆,首都图书馆、上海市图书馆等全国80%以上的省级图书馆及清华附中等1100多家中小学都在应用Apabi电子书或建成方正Apabi数字图书馆。

方正Apabi五大产品系列

1.方正Apabi制作出版软件

方正阿帕比制作出版软件,包括两个部分,即阿帕比转换软件和阿帕比编辑软件。前者是数据转换工具,可以把用于印刷的电子文档,转换为可阅读的电子书文件CEB。后者可以对CEB文件建立目录连接,还可以制作eBook的元数据信息。

2.方正Apabi安全发行软件

经过阿帕比制作出版软件生成的CEB文件,可以提交到该软件,自动对提交的CEB文件进行加密,保护电子书的版权,并管理相应元数据。

3.方正Apabi交易处理软件

该软件为网上书店提供eBook交易平台,网上书店可以通过该软件得到eBook下载许可证,并发给读者。

4.方正Apabi数字图书系统

图书馆可以从出版社或发行者批量或单独购买具有版权保护的eBook;读者通过数字图书馆进行eBook的借、还书。

5.方正Apabi阅读软件

可以阅读CEB、XEB、PDF、HTML、TXT和OEB等文件,实现了读者购买的电子书与机器硬件的信息绑定。

互联网:传统书店的新商机

网络无处不在,其中蕴含着巨大商机,图书批发和零售业也面临着新发展。传统图书销售业该如何利用好互联网呢?我认为,就是要快速发展电子商务,借助网络优势来扩大销售,抢占新市场。

图书零售要电子商务化

开拓网上交易,正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人们也正在逐步地接受这种网络营销的模式。图书电子商务网站的发展也是一种必然趋势。图书是最易实现电子商务的商品,作为图书零售领域的电子商务网站,更是集易于推广、易于被公众所认知、货品流转快、资金易回笼等特点于一身,图书的网络营销发展前景非常看好。

然而在目前图书类网站中,传统书店所占的份额可以说极其微小。非传统书店的网站却占据网上图书销售的大部分。在传统书业里,各大书店也都在积极地筹建和运作自己的网上书店。但作为传统书店,虽然对图书经营非常熟悉,但在电子商务运作方面经验不多,技术水平有限,很难有大的作为。

面对巨大商机,传统书店的电子商务网站发展取决于两方面因素,一是时间,二是投入。作为传统书店,最大的优势就是有实体店面、品种齐全、供货渠道通畅以及物流配送体系的快速高效。而一些非传统书店由于没有实体依托,在信誉、备货上存在着一定瓶颈,这正是给传统书店的未来留下了发展机遇。

提高知名度 创造新商机

利用互联网,传统书店可以做很多事情。比如公布书店信息,塑造企业形象,提高公司的知名度;发布营销活动、店面布局、地址、电话及路线;增进与读者沟通互动,及时展开各种调查回馈;展示新品,引导读者购买等。

以中关村图书大厦为例,网站开通两年时间,流量也迅速攀升。目前日页面访问量为4万次,独立IP访问量近1万个。统计结果显示,上网购买的群体大多为白领和文化人士以及学生,这部分人群有上网习惯和购买力。

在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基础上,去年中关村图书大厦与北大方正电子合作,将店面导购的功能和在线阅读引入网站,这样不仅丰富了网站内容,同时将店内图书利用方正网络展示给读者。使读者足不出户就能查阅图书,并有效引导读者来店购买。

传统书店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准确把握商业机会,吸引更多网民到店购书,迎回更多读者是传统书店立命的关键。

(中关村图书大厦总经理孟凡洪)

电子书漫谈

狭义电子书指的是手持阅读设备,现在广义上把数字化的纸书称为ebook。

电子书给人们带来很多新的体验:首先是电子书可以提供详细的索引和全文检索功能,可以让读者快速、准确、轻松地找到所需部分;其次,电子书不仅保持纸书的原版原式,同时还可以附带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内容,增加更多体验,提高学习效果;第三,每本电子书所占的存储空间很小,约为4M左右,一张DVD光盘就可以储存近千本图书,不仅节约了图书馆空间,而且方便用户携带;第四,电子书内容不易遭到破坏,有利于资料的永久保存。

数字图书馆引发阅读高潮

我们重视数字图书馆的发展,除了因为它代表先进技术之外,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有针对地弥补所需。

回顾清华大学附属中学的图书馆,从过去的一间图书室发展到现在有多间独立馆舍。个人感觉最明显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一多、二老、三少。一多是指我们的旧书多;二老是指我们的人员知识结构老化,以及设备、馆舍和电子设备比较老化;三少是指馆舍少、资金少、人员数量少,多数馆都是3~5人。而信息部门资金少则是遗留问题了,图书馆基本上是只有投入、没有产出的部门。虽然这种情况目前经过各种评估已经得到一定改善,但并非一朝一夕能见效的,我们认为数字图书馆对我们改变现状有一定帮助。

首先是电子图书的价格比较低,从资金上可以弥补图书馆资金缺少的缺陷。其次是方正数字图书馆多数采用的是中图法的分类,我们的工作人员就不用再重复工作,只要把购买拷贝就完成了,非常方便。再有就是拷贝的电子书占用的是虚拟空间,不用占用馆舍的实际空间。任何一个图书馆也不能做到24小时开馆,可是数字图书馆建成了,学生连接网络就可以使用我们的图书馆,这样就利用数字图书馆摆脱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

就清华附中来说,去年开通了数字图书馆,正式使用到现在有半年时间。我们在开通后发布了消息,指导学生使用。现在我们的热门书的比例大概占到了3%到4%,当时购买的是18000种,我们的副本是1本,预约次数是79人次、续借人数是74人次,这个在热门书里占到了10%。我们的登陆在线浏览的人次是4518次,下载是680多次,导航次数是11000多次,而这还只是在网上发布通知,没有大规模宣传。在使用中,我们发现这样一种现象,每隔一两个月在网上发布一次消息,每次发布都会引起一次使用小高潮,学生和家长就会前来咨询。

我们下一步的打算是,与方正一起对老师和学生分别进行培训,教师培训还没有开始,学生已经进行了一次小范围的培训。在每个班级我们都选出一名图书委员,负责图书馆和学生之间的沟通,这一次我们就利用这个图书委员对数字图书的推广工作进行了一下带动,学生对使用数字图书馆热情很高。我们同时也取得了学校其他部门的支持,比如我们同方正合作制作了应用短片,学校电教会不定期播放来加深学生印象。对于中小学来说,数字图书馆将来会是很有前途的一项工作。

电子书发展的四大趋势

趋势一:纸质书和电子书将多元并存

今天更多的电子书是在PC机、笔记本电脑上阅读,而接下来移动电子书和手持设备将会迅速发展;随着技术成熟,同时生产成本降低,有图像甚至有动画的多媒体电子书也将日渐流行。而按需印刷则和按页打印仍然有着旺盛生命力,尤其是一些学术类书籍。

对于阅读器来说,2006年是在中国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中国将至少有4款阅读器步入实用,以解决屏幕阅读不适的问题。这些阅读器的共同特点是显示阅读质量接近纸质,外观精美,同时价格段涵盖了从1000元到6000元,能满足不同层次的用户需求。

趋势二:图书馆和大众市场互为促进

通过图书馆市场,培育了大量熟悉电子书的读者。图书馆的最终读者是大众,不管是学生、老师,还是政府官员都是大众,这样一来大众市场对电子书的了解增加,一定会逐渐启动。反过来大众读者对电子书的强劲需求,又会成为图书馆建设电子书的动力,图书馆和大众市场将互为促进。

趋势三:出版社推进网络出版

成立专职机构推进网络出版机制的出版社日渐增多。据统计,基本形成网络出版机制的出版社在2003年是6家,2005年为45家,预计2006年会达到80家,2007年将达到180家。

在推进机制建设中,有三个核心要素:专职部门或人员负责;制订年度出版计划,包括数量、出版时间、预期收益;与社内考核机制挂钩。在这三项当中,专职的部门和人员负责是核心要素。

趋势四:e纸一体化

“e书亦书”,这是书业定位于内容服务提供商的自然结论。在具体产品开发和经营中,电子书和纸书如果一体化运作会产生新的商机。针对“e纸一体化”的趋势,以电子书和互联网为技术的“图书营销联盟”日前宣告成立。联盟定位就是由北大方正Apabi与全国知名出版社、书店和网站共同打造立体化的图书信息网络,旨在帮助读者在任何时间和地点方便地获取图书。

电子书这样读

电子书阅读的终端设备很多,比如图中的笔记本电脑、PDA、智能手机等等。

PC和笔记本电脑的优势在于存储容量大和内容更新方便。但弱势也显而易见,它不具备良好的便携性,用户很难实时阅读。

PDA和智能手机也可以在辅助办公之余阅读电子书,软件下载也比较丰富,如鼎鼎大名的 iSilo for Pocket PC、eReader等等。只是因为尺寸受限,阅读也只能偶尔为之。

掌上游戏机PSP和性能强大的超便携电脑则因其超大屏幕尺寸和不错的电池续航能力,也成为了阅读电子书的一项选择。

手持阅读器则是在专攻电子书阅读的终端设备,它凸现了许多纸质图书没有的优点,能够搜索,可以下载、更换图书内容;还使得电子书脱离电脑,真正成为能随身携带、自由移动的“书”。

『贰』 网络出版资格可行性报告

第一章 网络出版业相关概述 14
1.1 出版相关概述 14
1.1.1 出版的定义 14
1.1.2 电子出版 14
1.1.3 网络出版成电子出版主流 15
1.1.4 数字出版 15
1.2 网络出版相关概述 16
1.2.1 网络出版的定义 16
1.2.2 网络出版的流程 17
1.2.3 网络出版的特点 18
1.2.4 购物出版的类型 18
1.2.5 网络出版的优势 19
1.2.6 网络出版的意义 20
1.3 网络出版产业链 20
1.3.1 四类生态环境要素 20
1.3.2 基础设施结构体系 21
1.3.3 网络出版商分类 22
1.3.4 网络出版相关标准 23
1.4 网络出版物 24
1.4.1 网络出版物的定义 24
1.4.2 网络出版物的四大特点 24
1.4.3 网络出版物的经济规律 25
1.4.4 网络出版物的济学特性 26
1.5 网络出版管理体制和相关法规分析 29
1.5.1 中国网络出版管理机构介绍 29
1.5.2 中国网络出版相关规定介绍 30
第二章 2013-2014年中国网络出版业发展环境分析 32
2.1 2013-2014年中国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32
2.1.1 2014年中国GDP的增长情况分析 32
2.1.2 2014年中国居民收入与消费情况分析 32
2.1.3 2014年二季度宏观经济运行分析 36
2.2 2013-2014年中国网络出版的行业环境分析 38
2.2.1 2014年中国出版行业发展概况 38
2.2.2 2014年中国数字出版产业收入规模分析 38
2.2.3 2014年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环境分析 39
2.2.4 2014年中国互联网基础资源现状概述 42
2.2.5 2014年中国网民规模迅速增长 46
2.2.6 中国网络融合的演进作用分析 50
2.3 2013-2014年中国网络媒体发展现状分析 52
2.3.1 2014年期刊网络传播的发展现状分析 52
2.3.2 2014年手机媒体多元化发展现状分析 55
2.3.3 2014年中国媒体内容视频化趋势形成 56
2.4 2013-2014年中国网络出版的相关政策环境分析 58
2.4.1 《互联网出版管理暂行规定》分析 58
2.4.2 中国50家企业获得网络出版权 59
2.4.3 《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解读 60
2.4.4 《标准网络出版发行管理规定(试行)》分析 61
2.4.5 新闻出版总署明确网游出版审批办法 62
2.4.6 新闻出版产业发展指导意见出台 63
2.4.7 《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出台 64
第三章 2013-2014年全球网络出版业发展现状分析 66
3.1 全球网络出版的发展历程分析 66
3.1.1 全球网络出版的技术起源分析 66
3.1.2 网络出版电子商务运营的开启分析 69
3.1.3 全球网络新闻媒体的崛起分析 69
3.2 全球网络出版发展现状分析 71
3.2.1 全球电子阅读的兴起 71
3.2.2 全球网络出版的兴盛和发展现状 72
3.3 2013-2014年全球主要国家网络出版发展现状分析 72
3.3.1 2014年美国公布网络出版广告格式 72
3.3.2 2014年美国电子书市场规模分析 73
3.3.3 美国两大网络出版商赢利模式分析 74
3.3.4 英国网络出版商看好市场前景 80
3.3.5 英国出台法案打击网络盗版引发争议 80
第四章 2013-2014年中国网络出版发展态势分析 82
4.1 中国网络出版业的发展概况 82
4.1.1中国网络出版业发展历程分析 82
4.1.2 2014年中国数字出版发展概况 83
4.1.3中国网络出版发展的特征分析 84
4.1.4 中国网络出版分类发展现状分析 85
4.1.5 网络出版将成为5W出版 87
4.2 网络出版对传统出版业的比较优势分析 88
4.2.1 传播模式的比较优势 88
4.2.2 读者、广告和资金市场的比较优势 88
4.2.3 出版流程的生态环保优势 89
4.2.4 发行工作的比较优势 89
4.2.5 盈利模式的比较优势 90
4.2.6 设置结构的比较优势 91
4.3 中国网络文学与网络出版业的相互影响分析 91
4.3.1 网络文学相关概述 91
4.3.2网络文学与出版接轨成为主流趋向 91
4.3.3传统出版业开始融入网络文学领域 92
4.3.4网络文学出版业步入规模化时期 93
4.4 中国网络出版产业的市场竞争分析 96
4.4.1 中国网络出版产业的上下游竞争格局分析 96
4.4.2 2014年中国数字出版全面进军海外市场 98
4.4.3 2014年中国数字出版市场竞争格局分析 99
4.4.4 2014年中国主要出版集团竞争策略分析 99
4.4.5 中国网络出版竞争趋势分析 101
4.5 中国重点省市网络出版业概况 102
4.5.1 上海网络文学出版市场发展抢眼 102
4.5.2 北京市推进网络出版原创 102
4.5.3 人教社网络教材在粤落户 103
4.5.4 江西省数字出版市场发展分析 104
4.5.5 四川省手机报网络动漫纳入出版业统计调查 104
4.6 中国网络出版版权保护发展现状分析 105
4.6.1 网络出版常见的侵权行为介绍 105
4.6.2 网络出版版权保护现状 106
4.6.3 网络出版版权保护发展趋势 108
4.7 中国网络出版业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策略分析 109
4.7.1 网络出版中的客观制约因素分析 109
4.7.2 网络出版中的主观制约因素分析 110
4.7.3 中国传统出版商向网络出版转型的策略分析 111
4.7.4 网络图书出版的创新路径分析 114
第五章 2013-2014年中国网络出版业的盈利与运营模式分析 117
5.1 网络出版的七种盈利模式分析 117
5.1.1 电子书 117
5.1.2 检索咨询 118
5.1.3 网络平台直接发布 119
5.1.4 读者交友社区 120
5.1.5 多媒体数字平台 121
5.1.6 线下增值服务 122
5.1.7 为移动终端提供内容 122
5.2 网络出版网站的经营模式分析 124
5.2.1 网络出版网站的基本类型及特点 124
5.2.2 中国网络出版网站的发展进程 125
5.2.3 专业网络出版网站的经营模式分析 126
5.3 网络出版的传播特点分析 127
5.3.1 “比特叙事”为主流 127
5.3.2 传播形式多样化 128
5.3.3 互动传播为中心 128
5.3.4 小众传播的自主性 129
5.4 网络出版的营销策略分析 131
5.4.1 内容产业与网络出版的关系分析 131
5.4.2 网络出版营销的需求变化 131
5.4.3 基于内容服务的网络出版营销策略分析 132
第六章 2013-2014年中国电子书市场发展现状分析 135
6.1 2013-2014年电子书(e-book)相关概述 135
6.1.1 电子书(e-book)与电子阅读器 135
6.1.2 电子书(e-book)的功能和格式 136
6.1.3 电子书(e-book)的优势分析 136
6.2 2013-2014年中国电子书(e-book)市场发展现状分析 137
6.2.1 电子书(e-book)的发展历程分析 137
6.2.2 电子书(e-book)网络工具的发展现状 138
6.2.3 中国电子书(e-book)发行规模分析 138
6.2.4 中国电子书版权保护现状分析 139
6.3 2013-2014年中国电子书阅读器市场发展现状分析 140
6.3.1 2014年中国电子书阅读器市场规模分析 140
6.3.2 中国电子书阅读器主流产品及产业链分析 141
6.3.3 2014年中国手机电子书流行的影响分析 143
6.3.4 未来电子书阅读器发展趋势分析 144
6.3.5 电子阅读器产品的市场需求分析 145
6.4 2013-2014年中国电子书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147
6.4.1 亚马逊和索尼“终端+内容”案例分析 147
6.4.2 三网融合背景下电子书产业各方受益者分析 150
6.4.3 中国电子书产业产业链受益方分析 151
6.4.4 2014年中国电子书市场终端厂商模式分析 152
6.4.5 2014年中国电子书市场运营商主导模式分析 152
6.4.6 2014年中国电子书市场内容商主导模式分析 153
6.4.7 2014年中国电子书内容市场各方竞争力分析 154
6.4.8 2014年中国电子书行业进入发展期 155
第七章 2013-2014年中国网络期刊杂志出版市场发展现状分析 157
7.1 网络期刊概述 157
7.1.1 网络期刊的定义 157
7.1.2 网络期刊的分类 157
7.1.3 多媒体网络期刊的特点 158
7.1.4 网络期刊的优势分析 159
7.2 2013-2014年中国网络期刊市场发展现状分析 160
7.2.1 中国网络期刊的发展历程 160
7.2.2 中国期刊网络出版的形式分析 160
7.2.3 中国网络期刊出版市场规模分析 161
7.2.4 中国网络学术期刊出版模式分析 161
7.2.5 中国学术期刊和大众期刊出版商经营现状分析 162
7.2.6 中国科技期刊网络出版概况 163
7.3 2013-2014年中国网络期刊出版业SWOT分析 164
7.3.1 中国网络期刊出版业竞争优劣势分析 164
7.3.2 中国网络期刊出版业面临的威胁分析 165
7.3.3 中国网络期刊市场发展机遇分析 166
7.3.4 中国网络期刊出版业的产业策略分析 167
7.3.5 中国网络期刊出版业的运营策略分析 168
7.4 2013-2014年中国网络杂志的发展现状分析 170
7.4.1 网络杂志的定义及特点 170
7.4.2 网络杂志的发展历程分析 171
7.4.3 网络杂志的三种分类 171
7.4.4 中国网络多媒体杂志的市场表现分析 172
7.4.5 网络多媒体杂志广告的特点分析 173
7.4.6 中国四大网络互动杂志平台的比较分析 174
7.4.7 网络杂志商业模式分析 180
第八章 2013-2014年中国手机出版市场发展现状分析 181
8.1 手机出版概述 181
8.1.1 手机出版的定义 181
8.1.2 手机出版的范畴 181
8.1.3 手机出版业务产业链 182
8.1.4 手机出版价值产业链 183
8.2 2013-2014年中国手机出版的运营现状分析 184
8.2.1 中国手机出版产业运营模式分析 184
8.2.2 中国手机出版盈利模式分析 186
8.2.3 中国手机出版的目标用户分析 186
8.2.4 手机出版与传统出版的合作模式分析 187
8.2.5 中国启动《手机出版标准体系》制定工作 191
8.3 2013-2014年中国手机阅读市场发展现状分析 191
8.3.1 手机阅读定义及分类 191
8.3.2 手机阅读产业链 192
8.3.3 2014年中国手机产业链发展现状分析 193
8.3.4 手机阅读盈利模式分析 199
8.3.5 2014年中国手机阅读发展动态分析 200
8.3.6 2014年中国手机阅读市场主体竞争力分析 202
8.3.7 中国手机阅读市场发展趋势分析 205
8.4 2013-2014年中国手机游戏市场发展现状分析 206
8.4.1手机游戏产业链及收费模式 206
8.4.2中国手机游戏盈利模式分析 209
8.4.3 2014年中国手机游戏市场规模分析 210
8.4.4 2014年中国手机游戏用户规模分析 210
8.4.5 中国手机游戏市场特征分析 213
8.4.6 2014年中国手机游戏市场竞争格局分析 215
8.4.7 2014年中国手机游戏市场成熟度分析 216
8.5 2013-2014年中国手机报市场发展动态分析 216
8.5.1 手机报产业链及运营模式分析 216
8.5.2 手机报盈利模式分析 217
8.5.3 手机报的特性分析 218
8.5.4 中国手机报发展历程分析 219
8.5.5 2014年中国三大运营商手机报市场现状分析 220
8.5.6 2014年中国手机报市场发展特色分析 221
8.5.7 中国手机报市场推广现存问题及策略分析 222
8.6 2013-2014年中国手机出版其它细分市场发展概况 224
8.6.1 中国手机小说市场发展概况 224
8.6.2 中国手机杂志处于市场发展初期 225
第九章 2013-2014年中国网络出版其他细分市场发展现状分析 227
9.1 2013-2014年中国网游出版市场发展现状分析 227
9.1.1 网络游戏与网络游戏出版的概念 227
9.1.2 网络游戏出版物的概念 228
9.1.3 2014年中国网络游戏出版产业规模分析 229
9.1.4 中国网络游戏出版自主研发实力分析 234
9.1.5 《魔兽世界》事件的影响分析 235
9.1.6 中国启动网络游戏出版“两大工程” 236
9.1.7 新闻出版总署责令停止非法运营网络游戏 237
9.1.8 中国出版集团的动漫发展现状分析 238
9.1.9 中国民族网络游戏出版产业的发展思路分析 240
9.2 2013-2014年中国网络音像市场发展现状分析 241
9.2.1 2014年中国在线音乐出版市场分析 241
9.2.2 2014年中国网络视频发展现状分析 244
9.2.3 中国民营网络视频出版市场竞争激烈 246
9.2.4 中国视频网站版权战升级 247
9.3 2013-2014年中国其它网络出版市场发展现状分析 249
9.3.1 中国网络报纸的分类及发展现状 249
9.3.2 中国网络地图出版管理体制及技术分析 249
9.3.3 中国网络教育出版市场发展现状及策略分析 251
9.3.4 2014年中国博客市场发展现状分析 254
9.3.5 中国博客和播客市场管理将规范 255
9.3.6 微博客的出现和发展现状分析 255
9.3.7 微博成为中国最热门的网络应用 256
9.3.8 微博客的传播优势分析 257
第十章 2013-2014年中国网络出版相关技术发展现状分析 259
10.1 网络出版物的制作流程分析 259
10.1.1 网络出版物的制作特点分析 259
10.1.2 网络出版物制作的流程 259
10.1.3 网络出版物开发人员的构成 262
10.2 电子书实现技术及电子书阅读软件分析 262
10.2.1 电子书实现技术简介 262
10.2.2 电子书主流技术E-ink电子墨水介绍 263
10.2.3 电子墨水技术的市场化应用分析 265
10.2.4 E-Ink显示技术产品特点分析 266
10.2.5 2014年三大主流手机电子书阅读软件比较分析 266
10.3 网络电子杂志设计制作技术简介 270
10.3.1 主流电子杂志制作软件介绍 270
10.3.2 电子杂志的个性化设计软件介绍 271
10.3.3 电子杂志制作的整合技术分析 271
10.4 网络出版环境下的网络编辑发展现状分析 272
10.4.1 中国网络出版编辑从业人员概况 272
10.4.2 网络出版对网络编辑的要求分析 272
10.4.3 网络出版环境下网络编辑的特点分析 273
第十一章 2013-2014年中国网络出版业重点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276
11.1 时代出版 276
11.1.1 企业简介 276
11.1.2 2014年公司经营情况分析 276
11.1.3 公司网络出版行业子公司介绍 278
11.1.4 2008-2014年公司手机动漫杂志《移动漫》经营情况分析 279
11.1.5 公司引进网络化英语同步教材 280
11.1.6 皖版漫画《魔术笔记》电子书出版 280
11.2 上海盛大网络发展有限公司 281
11.2.1 企业简介 281
11.2.2 2014年公司经营情况分析 283
11.2.3 2014年盛大网络业务协同发展分析 284
11.2.4 盛大文学筹备出版手机小说图书 285
11.2.5 盛大网络与中国网络电视台展开全面战略合作 286
11.2.6 盛大文学收购榕树下和潇湘书院 286
11.2.7 盛大文学“一人一书(OPOB)计划”与“云中图书馆”分析 287
11.3 汉王科技 289
11.3.1 公司简介 289
11.3.2 2014年公司经营情况分析 289
11.3.3 汉王电纸书市场份额分析 291
11.4 网易公司 292
11.4.1 企业简介 292
11.4.2 2014年网易公司经营情况分析 293
11.4.3 2014年网易网络游戏发展现状分析 294
11.5 中青宝网 295
11.5.1 公司简介 295
11.5.2 2014年公司经营情况分析 296
11.5.3 中青宝网游出版核心竞争力分析 297
11.5.4 2014年公司经营计划 298
11.6北京完美时空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299
11.6.1公司简介 299
11.6.2 2014年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301
11.6.3 完美时空旗下文学网站介绍 303
11.7 人民教育出版社 304
11.7.1 企业简介 304
11.7.2 人教社《英语(新目标)》网络教材上市 304
11.7.3 人教社“英语互动Q学堂”网络教材特点分析 305
11.7.4 人教社网络教材被列入“十一五”规划课题 306
11.8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307
11.8.1 企业简介 307
11.8.2 外教社电子和网络出版产业概况 308
11.8.3 外教社网络出版物情况介绍 308
11.8.4 外教社手机网站正式开通 310
11.9 北京方正阿帕比技术有限公司 311
11.9.1 企业简介 311
11.9.2 方正阿帕比电子书发展现状分析 313
11.9.3 方正阿帕比网络出版技术应用现状分析 313
11.10 其他企业介绍 314
11.10.1 凤凰集团 314
11.10.2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315
11.10.3 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 316
11.10.4 龙源期刊网 318
11.10.5 空中网 320
第十二章 2015-2020年网络出版业的前景与趋势预测 324
12.1 2015-2020年中国网络出版业发展前景分析 324
12.1.1 中国网络出版业与传统出版将共存互补 324
12.1.2 中国网络出版产业链整体化发展前景分析 325
12.1.3 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市场潜力无限 326
12.1.4 中国手机网络游戏发展前景分析 329
12.1.5 微博客的发展前景值得期待 330
12.2 2015-2020年中国网络出版业发展趋势预测 331
12.2.1 网络出版的出版主体将变化 331
12.2.2 网络出版版权问题将解决 332
12.2.3 网络出版物价格将上涨 332
12.2.4 网络出版技术上将有突破 332
12.2.5 网络出版物存储介质多样化 333
12.2.6 相关产业的融合趋势 333

『叁』 电子书的发展历史

电子书是近几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反展而诞生的一种数字书籍形式。任何一种事物产生都是有原因的,下面就介绍一下电子书的产生背景和电子阅读的开发现状。

[编辑]电子书的产生背景
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让全世界的人们提前很多年享受到虚拟网络世界给人们带来的幸福与快乐,信息的快速传递和思想情感的充分交流是IT和Internet给人们带来最为美好的一面。但是IT和Internet经济的泡沫,却让过早的享受这一切的人们也付出了代价,尤其是使投资者们损失了巨额的资金。

当带有许多泡沫的网络大潮退却的时候,人们发现海滩上还留下了电子邮件,资讯的快速浏览和寻找,聊天和免费的互动娱乐,除了这样几件东西以外,还有另外一件东西,那就是电子书。电子书简介,请参见条目:电子书

网络的存在,无疑会使传统的精神文化产品受到冲击。人们欢迎电子书,但是电子书却不能违背产业发展的规律,也不能无视资本的力量。不然我们绝对不会看到:现在所有新出的“书籍、杂志和报纸”原本都已经数字化了,可就在面向读者的最后一关——出版,没有将“数字化”进行到底,仍旧使用的是纸张。如果说,这是由于技术的原因而不能实现以电子显示的方式进行大众阅读,那么这显然不是正确的回答。

[编辑]电子书阅读器具的开发现状
美国
l 、Microsoft PC机操作系统及工具软件王国的事实上的统治者,同时凭借内容格式和经营阅读平台方面的技术优势,期望通过eBook产业闯入经营内容的王国。 2、 Gemstar 美国新闻集团为主要股东的NSDAQ上市企业,准备在IPG和eBook方面找到未来消费类电子产业中最具发展力的增长点,并于1999年彻底的收购了美国ebook阅读器最著名的两家公司Rocket Book 和SoftBook. 在专用阅读器方面准备实行技术垄断控制。 3、HP&Adobe HP无疑是IT公司中的佼佼者,尤其在打印机语言方面HL已基本形成了业界的标准。而Adobe公司以PS语言与之抗衡,特别是其网络上的PDF格式更加著名,目前60,70%以上的西文电子文档都使用该格式。这两家公司岂能放弃eBook方面的积累优势,都投入巨资,希图占领未来的肥沃市场。4、 Franklin 美国著名的消费类电子产品品牌,且拥有自己的内容渠道,但其ebook的形象是稍大一点的PDA形象ebookman,目前出货量在美国号称第一,但年出货量仍然小于10万台。

日本
l、 Toshiba(东芝) 凭借着其综合的优势,在非挥发超大容量存储器、数字版权处理、存储卡和显示技术方面频频出大手笔,据说在ebook阅读器方面也投入了巨资开发。
2、 Sony(索尼) 在许多的电子类终端产品都有长线的投资,其在PS2方面的成功,使得全世界的业内人士清楚的看到,没有系统、内容和运营的全面服务,很难在未来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Sony在ebook产品所涉及部分大举投资,是其本能的反应。 3、 MEI(松下) 松下SD卡全系列技术和盟员的出台,不但在版权和半导体技术上进行了集成,而且在盟员的联合和新品的开发上都采取了全新的模式,可谓出手不凡。e平台方面的全面投入,使得他在未来的经营中取得了综合优势,ebook已经被松下聚焦为重中之中的旗舰产品。

中国
l、 (港台)汉文化传信 香港上市公司,中文仓吉输入法的发明人朱邦复为整体的领军人物,协同人民教育出版社大力开展中文学生课本的工作,理念宏达、手笔庞大,核心技术为字库、操作平台和中文MCU.
2、北大方正 依据多年来,在华文出版界和报界的排版系统和相关设备的行业优势,大举进攻网络出版,并抢占内容格式(CEB与XEB)方面的制高点,以形成事实上的标准,目前主要的战略是:广泛与出版界联合,建立网络出版的依托平台,同时密切与国内外的硬件阅读器厂商合作。
3、南开津科 专心致力于电子书阅读器具的研发,生产“翰林电子书”,广泛与网络出版、传统出版商合 作,重点突破阅读器具与版权控制的瓶颈,为形成新型的产业构筑坚实的基础。
4、辽宁秦通 辽宁出版集团与美国硅谷一家公司合资,其“掌上书房”,主要仿制Rocket Book,缺乏可竞争的技术核心,运营思路是内容和阅读器一起上。
5、 湖南远景科技 整体思路和概念十分类似一Rocket Book, 内容有湖南出版集团的支持。
6、北京伯通 推出主要针对中小学市场的“绿色电子书包”,其实是扩大的PDA,技术主要来源于台湾的PDA厂商。

『肆』 电子书发展的趋势

电子书是代替不了传统书 ,但电子书有它的优势,比如搜索句子方便快捷等等。我现在就更喜欢电子书了

『伍』 电子书的发展趋势

全球电子书包技术问题完全不足以成为最大的障碍,据了解,电子书包在版香港以及新加坡权发展要比国内更快一些,并且除了储存、记载和阅读功能之外,还配置了作业、课本和字典电子卡功能,并能跟地球上任何一个地区的学生进行交流,这也充分说明了电子书包在不久的将来完全有可能带来一场全球性的教育革命,并以日新月异的姿态成为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的中流砥柱。
电子书包具备极大的市场潜力。据统计,我国在校学生已近3亿,在这个庞大人群背后,存在广阔的市场前景,市场商机巨大,大批自主创新企业正加大研发力度,谋夺数千亿元的电教市场大蛋糕。红枣、汉王科技、联想、英特尔、索尼、松下、惠普、微软等等……各企业纷纷推出自己的相关产品,而巨大的市场正吸引着更多企业进入!

『陆』 电子书包的教育应用展望有哪些

电子书包的市场现状与发展前景

随着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获取、传递、处理、再生和利用的能力大大加强。电子书不再是纸质教材的简单数字化,而是除阅读、批注功能外,可以用声音、视频、动画等多媒体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提供方便快捷的查询功能,按需拉送大量针对性强、能及时反馈指导、可自主生成的智能练习,能进行问题积累、错题收集、资源及时更新的学习工具。
电子书包是若干电子书按照科学的结构整合而成的教学资源包,包含教学需要的教材、教辅、工具书等。由于其特有的功能,引发的学习革命必将颠覆纸质教材,成为学习的主要工具。

一、电子书包的成长之路
1999 年,新加坡政府在德明中学试用了163个电子书包;2001年,马来西亚教育部在吉隆坡及周边地区的200所中小学试验推广电子书包;接下来是我国,在北京、上海等4个城市试用第一批电子书包,这个阶段电子书包的硬件基本上是基于PDA的。
2009年6月,美国加州州长阿诺·施瓦辛格计划分阶段让州立的各级学校舍弃传统纸质课本,转而让学生使用电子书包;无独有偶,据新加坡《联合晚报》报道,马来西亚登嘉楼州政府向州内324所小学的2.5万名五年级学生免费提供电子教材;2009年7月下旬,汉王科技联合英特尔,推出了一款专供学生使用的“汉王电子书包”,它是基于电子墨水技术的。
2012年拉斯维加斯国际消费电子展(CES)上,新一代电子书包Tapkid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目光,它专为学生订制,真正做到了将外观、便携、坚固耐摔和电池耐用完美结合在一起,为了坚固耐摔还内置了钢架,甚至配备了美国军用玻璃,能经受千次5公斤重力碰撞,对于生活中的意外掉落或运输过程中的跌落,完全没有问题。

二、电子书包的市场现状
目前,电子书包的硬件多用平板电脑或电子阅读器,平板电脑支持彩色、多媒体,但长时间阅读损伤视力;电子阅读器使用的E-ink技术,与其他显示技术相比,电子墨水的反射率和对比度较佳,克服了液晶显示的背光及强光下难以阅读的问题,具有纸上墨水一样的阅读能力,适合长时间阅读,且能耗低,是图文并茂书籍最好的阅读器,但不支持彩色和多媒体播放;此外,还存在不够坚固、手写反应迟缓等问题。
正在实施的“班班通”项目,将让每个教室都能接入校园网,都有多媒体教学设备;基于3G、WiFi、WiMax技术的“无线校园”“无线城市”也在建设中。但接入网络的教室,几十个学生同时上网,网络拥塞现象比较严重。
网络教学资源众多,可针对性、实用性、系统性、科学性的数字化学习平台还有待搭建完善。
总之,目前很多国家并没有走到全部普及电子书包的程度,基本处于试验的初级阶段。

三、电子书包的发展历程
电子书包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不可能等所有条件都具备,同步推开,必然有一个不断研究、不断完善、不断推广的过程:
1.共谋电子书包大业
教育系统拥有大批教育教学专家,是电子书包的策划者和使用者;教育出版社拥有大量教学资源版权以及组织开发教学资源的优势;而IT业凭借其技术优势,在教育信息化浪潮中,他们携手进军电子书包市场,共谋大业。
2.研发理想的电子书包硬件平台
目前,电子书阅读器屏幕的技术有电子纸技术、LCD和CRT等显示技术。现在的LCD和CRT显示器属于发散型显示设备,自身发光,即使在光线暗淡的条件下也可以正常使用,但是,随着环境光强度的增加,提高了黑色素的亮度并降低了对比度,这种显示器的显示效果就不那么令人满意了;电子纸技术属于反射型显示设备,是通过反射环境光来显示图像的,图像的亮度会根据环境光线的强度改变,对比度也会随之变化,所以电子纸技术无背光,全视角保障其阅读体验与传统纸张阅读几乎无异,适合各个角度阅读,无闪烁、无辐射,且不受强光影响,使用户在户外一样能够体验到阅读的乐趣,其显示效果完全可以媲美普通纸质印刷品。
通过努力,将研发出理想的电子书包,具有不伤视力、坚固耐摔、低能耗、低成本等特点,显示屏幕支持彩色和多媒体播放,具有电子纸的阅读体验,较好地满足“信息浏览”“存储和检索”“屏幕点击和书写”“标注、书签与笔记”“方便录入、准确识别复杂的公式”等学习的需要。
3.制定相关行业标准
目前,电子书包的硬件及电子书的文件格式都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为了商业利益,硬件制造商和出版商各自开发专有阅读器和文件格式,导致从一家网络书店买来的电子书,基本上没有可能在其他电子书阅读器上使用。从长远发展来看,标准的不统一不但会造成很大的资源浪费,更重要的是会严重制约电子书包的发展。
从国外的案例来看,标准是“打”出来的,不是统一出来的。格式最终一定是开放好、统一好,为此,激烈的标准战会一直持续到能作为标准的电子书包出现,然后在主管部门协调下,根据国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规定,由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负责组织相关企业、机构一起协商制定能使大家利益共享的标准,最终由国家来颁布。
4. 搭建完善的信息化教学环境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充分利用优质资源和先进技术,创新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整合现有资源,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加快终端设施普及,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实现多种方式接入互联网。重点加强农村学校信息基础建设,缩小城乡数字化差距。加快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升级换代。制定教育信息化基本标准,促进信息系统互联互通。”
可见,完善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在不久的将来建设完成。
5.建设丰富的数字化学习资源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加强网络教学资源体系建设。引进国际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网络学习课程。建立数字图书馆和虚拟实验室。建立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创新网络教学模式,开展高质量高水平远程学历教育。继续推进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使农村和边远地区师生能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经过一段时期,将建成具有实用性、系统性、科学性,能满足各级各类学校师生使用的丰富数字化学习资源。届时,教师参考服务器端的教学资源,利用自身电脑上的工具软件设计教案、制作课件,从智能题库中精选课堂和课后练习。上课时利用管理系统,调控课堂教学,当需要学生统一观看视频动画、点评学生练习时,老师用管理系统监控每个学生的电子书包;当需要学生自己学习时,学生边浏览教材边用手写功能作批注及完成练习,保存为图片格式,真实地展现学生的完成情况,并很好地解决理科特殊符号快速录入的问题;老师还可以通过该网络收发作业以及家校互动等。
以上几方面,任何一点突破都将促进电子书包的发展,电子书包将走过纸质书与电子书包共存,到只有电子书包的过程,而电子书包的内容又将从纸质书的简单数字化,到根据教学需要,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在现代教育理念指导下,选择合适媒体,选用恰当的呈现方式,开发优质教育资源。当软、硬件都适合学生学习使用时,将替代纸质书,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工具。

(1)市场应用概况
据了解,2012年初,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开展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的通知》,全国有多个省市开展了“电子书包”的试点,深圳市福田、南山、宝安、龙岗等区有十多所学校已经开始试点。
目前深圳市公办中小学100%建成校园网,100%教室配备多媒体信息终端,学生人机比达到4.7:1,教师人机比达到1:1。到2015年,深圳市中小学生人机比要达到4:1。
“无纸教学”时代的到来,已经越来越清晰地显影在全球范围。站在世界教育装备市场的高度来看,电子书包面临的不只是国内数以千亿计的产业潜力,而是全球势必迅速壮大、不可估量的灿烂前景;同时,电子书包所面临的产业竞争也不只是国内厂商的鼎足争雄,而是全球范围内的群雄逐鹿。正因此,电子书包厂商的企业愿景规划、技术研发、竞争策略都应有更为国际化的开阔思维,迎接全球化的电子书包时代,把握企业走向。
而作为课堂最新型教案,电子书包的最大优势,就在于它具有丰富的学习资源,可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尤其是个性化学习。但就目前来说,即便是纸质教材等被电子书包收入囊中,但传统的纸质教材并没有消失,还是继续伴随着学生的学习。此外,学生的作业量也并没有因此减少,教辅书也同样没有减少。“在中考和高考这两根指挥棒下,要想通过电子书包来实现减负,实在很难”。因此,电子书包只能作为学习工具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提高学习效率。
(2)电子书包应用趋势及问题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平板电脑以移动性、方便易携带成为新宠,随着国家对教育信息化也越来越重视,将电子书包应用于教学当中并推广开来,已经摆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时代选择。电子书包作为教育信息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给教育课堂也带来了很多创新。
雨后春笋光速“侵蚀”教育课堂
外研社的副社长沈立军接受采访时就表示,“电子书包”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一个方向,有了这些先进的手段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外语发音的练习,不同学生的层次不同,也可以通过这些媒介实施分类教学,是有一定的好处的。但是沈立军认为,不管利用iPad还是其他的媒介,都只是一种技术手段,并不能取代所有的教育环节。
南京一家文化企业表示,电子书包一旦进入普及轨道,其带来的市场将是以数百亿元计的。据统计,中国有37.4万所中小学校,1.9亿中小学生,3.2亿在校生。2011年中国城市化率首次突破50%。
“以电子书包先从城市的中小学校普及推算,则至少有0.95亿学生将成为其用户,假使电子书包的平均价格为1000元,整个市场规模也将达到950亿元之巨,再加上相关配套产品的销售,届时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书包市场。”江苏春雨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
喜忧参半电子书包前路漫漫
从2001年国家就提出推广电子书包,到如今11年过去,电子书包仍然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阶段,电子书包并没有迅速的在全国推广开来,虽然国家十二五规划里对教育信息化作了明确指示,上海北京深圳等地也不断有电子书包试点的消息传出,但是由于电子书包行业标准不统一、传统教学观念的转变挑战、针对学生、教师应用的培训问题、价格费用问题、用电、质量等问题、数字化教学资源问题等问题,参与到这个领域的企业可谓是良莠不齐,因此,这也是电子书包推广到教学当中的一大挑战。
在中国教育研究网发起的投票调查显示,78.1%的人不赞成在中小学普及“电子书包”。用iPad上课这个新生事物,虽然有很多便捷之处,但是并没有得到大多数家长的认可。
数据显示,2011到2012学年,小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为37.38%,初中生为69.59%,高中生为81.08%。

电子书包及其教育应用研究

文章界定了电子书包的概念,分析了电子书包的系统构成、功能特点以及应用的基础与条件,探讨了电子书包的教育应用模型,并对电子书包的应用案例进行了分析与阐述。
电子书包:祝智庭 硬件设备(便携式学习终端)、教育教学系统功能架构(个人学习环境)
电子书包是一种具有阅读电子课本、管理学习资源、记录个人学档功能,具备支持各种有效学习方式的个人学具和交互式学具,具有信息处理能力和无线通信功能的个人便携式信息终端。
学习资源包括课程库、学习工具库、试题库、教育游戏库等教育教学资源,以稳态、固态、动态等三种形态呈现。其中,稳态资源由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提供,如电子教材;固态资源内置于电子书包,如计算器、字典、教学工具等;动态资源是指通过服务平台获得的学习资源,如试题库、课外阅读资料、家庭教育资源、社会教育资源等。
(三)功能与特点
电子书包除了具有移动媒体的基本功能之外,其教育教学功能主要包括: 课堂同步教学与笔记功能、教学管理与评价功能、学习记录与跟踪功能、“家—校—社”协同互动功能、学具管理与应用功能等。
电子书包的主要特点如下:
1. 学习终端的便携性、移动性
2. 学习资源的多媒化、微型化、多元化
微型化是指资源设计逐步向片段化、微型化发展;多元化是指电子书包不但拥有学校教育资源,还拥有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资源。
3. 支持服务的多样化、个性化
目前,电子书包资源建设主要以学校教育资源为主,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资源较为匮乏。与终端研发和资源建设相比,服务平台建设相对滞后,未能很好地满足家庭、学校和社会等三方的个性化需求。
电子书包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包括课堂教学应用、校园活动应用以及教学管理与评价。
(1)课堂教学应用
教师利用电子书包进行课堂同步教学,即时捕捉学生学习动向,调整教学组织;利用电子书包的教学
评价功能,教师在线发布并批改习题,实现课堂即时评价。学生可以在教师引导下,根据学习主题,利用电
子书包丰富的数字化学习资源与学习工具,进行小组协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2)校园活动应用
利用电子书包的移动便携性,学生在校园中开展以行动为导向的体验学习和探究学习。校园活动一般以小组形式进行,活动小组携带电子书包走出教室,利用电子书包采集数据,通过无线网络与教师、同学交流,最后进行成果展示与评价。
(3)教学管理与评价
电子书包可提供教学内容的分类存储服务,根据教师提供的知识库,对学生提交的作业和试卷自动完成批阅,实现对学生学习情况的统计,如错题统计、学习进度控制等,以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学习进度,并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案例:
1、教师借助电子书包丰富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组建协作小组并制定计划、明确分工;师生回归生活,进行校园体验———认识校园植物,如校园植物识别、校园植物测量、校园植物标本制作。在校园体验过程中,学生借助电子书包采集校园中植物的相关数据,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植物识别;同时,可以通过电子书包服务平台与教师、同学交流,分享学习体验。
电子书包在基于主题活动的家校协同教学中
的应用
2、本案例是在小学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第三单元“花钱的学问”专题中,探索电子书包在基于主题活动的家校协同教学中的应用, 其模式如图3 所示。该专题分为“家庭小账本”、“钱该怎样花”、“做个聪明的消费者”三个主题,涉及父母的工作、家庭收入与开支、花钱的原则、购物的场所、购物的技巧、消费者权益的维护等社会经济生活方面的内容。在基于主题活动的家校协同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与家长的协同指导下,通过参与家长访谈以及家长协助的社会调研等活动,体会父母挣钱的不易,培养正确的消费观和理财理念,掌握一定的消费常识与技巧。
(1)确定主题,设计方案
教师根据主题活动教学内容选择若干备选主题,并发布到服务平台。家长查看平台信息,向教师提出
反馈意见,共同协商,确定主题,并共同设计主题活动教学方案。
(2)创设情境,明确任务
教师以生活中真实场景来创设情境, 引入主题;学生感知情境,产生疑问。如“家庭小账本”主题活动
中,教师利用电子书包中丰富资源创设商场购物的生活情境,提出“买东西的钱从哪里来? ”的问题,引入家
庭收入和开支这一中心主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明确学习任务,并将学习任务和活动指导手册发布到平台
中; 家长根据指导手册指导学生制定主题活动方案。在此过程中,学生、家长可以利用电子书包与教师沟
通交流。
(3)家长协助,开展活动学生按照主题活动方案进行社会调查,家长协助学生活动。在此环节中,利用电子书包记录学生主题活动过程,并发布到服务平台。同时,家长、学生可以针对活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教师沟通,以便学生的校外主题活动顺利开展。
(4)小组合作,分享交流校外主题活动完成后,学生回归课堂。教师引导学生分组交流,分享与家长进行主题活动的经历和收获,并派代表汇报活动成果。教师及时提供指导,引导学生从活动中获取知识、提升能力、升华情感。
(5)总结评价,共享收获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主题活动的收获, 反思不足,并将活动成果发布到服务平台。家长通过平台了解教学活动过程及学生活动成果,评价教学活动。本案例中电子书包在家校协同教学中发挥了情
境创设、知识建构、协作交流和评价反馈等作用,家校协同教育的层次由教师与家长互通学生的学习成绩、
学习表现等上升到互通学生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学习成果等,深化了家校协同的效果。

『柒』 有没有关于中国电影发展的电子书

中国电影百年(上、下编):1905-2005.txt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8295690.html?retcode=0

直接点击回就能下载了答

『捌』 关于日本经济发展史的电子书谁可以提供一下啊~

免费在线观看《大国崛起》和下载《大国崛起》的全部解说词
http://finance.cctv.com/special/C16860/01/index.shtml

日本真正的崛起之迷
战后日本崛起,得益于重视教育和重视人才的培养。日本前文部大臣荒木万夫曾经指出:“从明治以来,一直到今天,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战后经济的发展非常惊人,为世界所重视,造成比情况的重要原因,可归结为教育的普及和发展。”美国著名发展经济学家舒尔茨说:“战后日本物质资本存量几乎荡然无存,但其国家财富中的重要部分——具有知识水平的人还大量存在。” 日本重视教育的历史可上溯到明治维新时代。早在1872年明治政府颁布《学法令》时,就在《学制布告》中提出了一个非常明确的口号,要在全国做到"邑无不学之户,家务不学之人",接着,1886年明治政府宣布在全国实施义务教育,大约经过30年的努力,终于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了初等教育,其速度之快在世界教育史上是首屈一指的。而且从年代上看,日本也是世界上最早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比美国早4年,比法国早10年。正如日本前内阁总理大臣福田赳夫在一次施政演说中所说的:"人是我国的财富,教育是国政的根本。"这应该是日本崛起奇迹的根源。
战后日本崛起,得益于追求至善、精益求精。吉田茂是日本战后最负盛名的首相,晚年以充满激情的语言写就《激荡的百年史》,总结日本民族如何战胜困难、目光远大、勇猛进取、善于学习、追求完美。他说日本民族具有一种止于至善的专业精神。除非不做,做什么就要做到最好,深深植根于日本民族之血液,此乃日本历经明治维新和战后经济奇迹,得以雄踞世界第二经济强国之主因。管理大师德鲁克说,战后日本经济起飞有三位导师。第一位导师是道奇,他教导日本人要发展经济,首先是稳定货币金融,将日元与美元汇率固定于360日元。第二位导师是戴明,全面质量管理之父也。德鲁克说,质量管理是美国人发明的,但完美运用、臻于化境的却是日本人。第三位导师就是德鲁克自己。他教会了日本人如何思考战略和实施目标管理。德鲁克对日本文化精神亦有湛深研究。七十岁时被荣聘为东京大学研究日本艺术文化的教授,引以为傲。德鲁克与吉田茂英雄所见略同。二师皆以为日本民族真正利害之处,便是那种追求至善、追求完美的专业精神。无论做什么,皆力求最好,心无旁骛,精益求精。此种精神之背后是异常谦逊的学习态度,永远不懈吸取他人长处之开放胸怀。盛田昭夫说:"日本企业之所以能在短期内取得飞跃进步,奥妙就在于企业经营者始终认为日本在一切领域中都落后于他人,从而产生一种紧迫感。他们情愿以欧美各国的学生自居,坚持交学费,学习经营手法,吸引新技术。""在日本,人们始终不懈地追求效率和生产率的提高,即使是对螺丝刀这样简单的工具也毫不例外。从设计到加工,无不精心考虑,仔细研究。"
而中国人弄虚作假、投机取巧、坑蒙拐骗。。。是当今中国社会之普遍心理。与日本人追求至善、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相比是不是还有很大的差距?!

结论
大国的崛起靠的是科技,国与国之间的较量说到底就是国民素质的较量,是人才的较量。不客气地说,中国由于难以接受别人的教育思想,国民整体素质与发达国家的相比都不是一个等级。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研究过21种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后来相继消亡的文明。结论是这些文明死亡的原因,无一例外,都不是他杀,而是自杀。他们失去了创新的活力,被历史淘汰出局。
1876年,美国庆祝独立100周年的时候,在费城举办国际博览会,有37个国家参展,当时清政府也派出了展览团。在这次博览会上,英国展出最新的蒸汽机车,美国展出大功率电动机和发电机,德国展出加工枪炮的精密机床,中国展出的是纯银打制的27套件耳挖勺和小脚绣花鞋。
这是就是时代的差距!
一个居安思危的国家才有资格谈论谁是第一!

『玖』 电子书的发展趋势

国内首个针对电子书产业的规范指导性意见出炉。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昨2010年10月10日日在其官网发布了《新闻出版总署关于发展电子书产业的意见》(下称《意见》)。意见全文共20条,提出建立电子书行业准入制度,对从事电子书相关业务的企业实施分类审批和管理。
根据《意见》,电子书产业链应由内容原创、编辑加工、数字转换、芯片植入、平台投送、设备生产、市场销售和进出口贸易等环节构成。对从事电子书内容原创、编辑出版和电子书内容资源投送平台运营业务的企业,作为电子出版物出版单位和互联网出版单位进行审批和管理;对从事出版物内容的数字转换、编辑加工、芯片植入的企业,作为电子出版物复制单位进行审批和管理;对从事电子书的总发行、批发、零售业务的销售企业,作为电子出版物发行单位进行审批和管理;对从事电子书进口经营业务的企业,作为电子出版物进口单位进行审批和管理。
据悉,新闻出版总署已经确定了第一批电子书企业名单,对注册资金、经营场所等企业资质有明文规定,已由各省新闻出版局通知企业提交申请资料。知情人士透露,国内第一家电子书生产企业——博朗电子书因经营规模过小,或将自动放弃相关电子书企业资质的申请。
事实上,新闻出版总署曾召开国内电子书产业发展情况调研座谈会,问计电子书产业链条。知名科技评论人李易说,当时,新闻出版总署就已经传达了“电子书企业不要做全产业链”的信号,拟在资质授权上予以区别对待,拟给予传统出版单位“数字出版”资质,给予民营数字技术企业“数字传播”、“数字化加工”资质,此次《意见》再次传递了“内容与终端分离”的政策风向。
细读《意见》可知,政府层面将推动传统出版单位、发行单位、数字化技术提供商,联合搭建“国家级电子书内容资源投送平台”;推动一批具有战略性、示范性的电子书产业项目,将电子书生产企业纳入国家数字出版基地重点支持领域。
易博士电子书的生产厂商——广州金蟾软件研发中心有限公司总裁杨洪说,“国家级”电子书内容资源投送平台,或将使国内众多运营内容终端的企业资质面临考验。
此外,《意见》称,加快电子书标准制订,研究制订电子书格式、质量、平台、版权等方面的行业及国家标准。
此前电子书名称存较多争议,有“电纸书”、“电子阅读器”等称谓。此番《意见》将之命名为“电子书”,并界定为“新型出版物的主要形态”,其定义是预装或下载文字、图片、影音等数字化内容出版物的手持阅读器的简称。 未来电子阅读器技术的演变可能大致经历以下几个大的发展阶段:
黑白、静态→→→彩色、动态→→→柔性(可折叠)、太阳能
随着阅读需求的不断演变,读者显然对电子阅读器的使用体验有着更高的要求。(鼓掌!)
只支持黑白显示、难以折叠和刷新速度慢等问题,显然已经超出了大家的忍受极限,于是将要产生彩色动态显示技术,改进屏幕刷新速度,并将在产品可用性、无线服务能力等方面有进一步提升。
在市场需求下自然催生了电子阅读器的全彩时代。
经过随后多年的技术升级,具备极强实用性的彩色柔性技术将会充分整合到新型的电子阅读器上。
数字出版业的环节
内容供应商即作家、出版社、报社等;
数字化格式制作商;
内容流通服务平台;
是传输平台,也就是到用户的通道;
是终端。

『拾』 国内电子书行业的发展前景会是怎样的

近年来,电子阅读市场迅猛发展。调查显示,2016年电子书用户呈爆发式增长,用户总量同比增长55%,超过4000万。64%的读者选择看电子书,35%的读者每天阅读电子书超过1小时。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电子书用户迅速增长,但电子阅读器销量却逐年下降。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电子阅读器市场研究与投资分析报告》数据显示,从2012年开始,全球电子书阅读器的出货量开始下降,2012年电子书阅读器全球出货量比2011年下降36%,到2016年,整个市场的出货量仅仅为710万。而2011年,这个数字达到了2320万。
电子阅读器销量缩水的背后,是全球范围内电子书内容增长的乏力。纵观这几年,国内的电子阅读厂商多如盛大(已被收购)一类原创内容为主,或是以当当为代表的纸质出版图书分发渠道,很难做到业务上的协调统一,在这方面,京东、掌阅、kindle三家却有着相似的情况,却又各有所长。
总而言之,电子书阅读器再好,也只是保证了用户的阅读体验,但最主要的还是内容。硬件的“战争”打响之后,最终能决一胜负的,或许还是内容。电子阅读器目前在中国的渗透率仅在1%左右,包括电子书在内整个移动阅读的市场规模仍然比较迷你,电子书在中国仍然是小众市场。

阅读全文

与关于发展电子书产业的意见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