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产业大全 > 重庆沙磁文化产业园进展

重庆沙磁文化产业园进展

发布时间:2021-01-04 15:50:16

㈠ 重庆主城有哪几个区详细介绍一下各个区的情况

截至2019年9月底,重庆市主城区包括渝中区、江北区、南岸区、九龙坡区、沙坪坝区、大渡口区、北碚区、渝北区、巴南区等九区。

1、渝中区

位于长江上游地区、重庆大都市区,属重庆主城九区之一。地处在长江、嘉陵江交汇地带,由于两江环抱,形似半岛,又名渝中半岛。

渝中区作为重庆市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商贸流通中心,别称“山城”、“江城”,巴渝文化、抗战文化以及红岩精神在此发源。

截至2017年末,渝中区户籍人口50.8万人,常住人口65.9万人。幅员面积23.24平方公里(陆地面积20.08平方公里),下辖11个街道。

2、江北区

地处长江、嘉陵江两江之北,自西向东呈长条型带状分布。1955年,重庆市区划调整,更名为江北区。 江北区下辖9个街道、3个镇,幅员面积为220.77平方千米,常住人口88.51万人(2018年)。

2018年,江北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27.9亿元,增长9.0%。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1.1亿元、258.8亿元、768亿元。

3、南岸区

处于重庆主城核心区,拥有南坪、江南新城两个城市副中心。地处长江、嘉陵江交汇处的长江南岸,西部、北部临长江,与九龙坡区、渝中区、江北区隔江相望,东部、南部与巴南区接壤。

至2017年,管理8个街道、7个镇,幅员面积263.09平方公里;户籍人口为71.3万人,常住人口为89.1万人,地区生产总值(GDP)为791.6亿。

4、九龙坡区

地处重庆市西南部,是长江和嘉陵江环抱的重庆渝中半岛的重要组成部分。九龙坡下辖8街11镇,幅员面积431.86平方公里。

至2017年,九龙坡区常住人口为121.51万人;2017年,地区生产总值为1130.44亿元。

5、沙坪坝区

位于重庆市西南部,自周朝巴国属地起,已有3000余年的历史,融巴渝文化、沙磁文化、抗战文化、红岩文化于一炉,是红岩精神的重要发祥地;是重庆市科教文化区,重庆大学城位于沙坪坝区西部。

至2019年8月,沙坪坝区辖20个街道、6个镇;总面积396.2平方公里。2017年末,户籍人口为83.2万人;2017年,沙坪坝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860.2亿元。

6、大渡口区

地处重庆市西南部,是重庆都市圈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重庆市中心城区十二个组团之一,于1965年建区。

大渡口区东临巴南区,南界江津区,西、北靠九龙坡区。至2017年末,大渡口区下辖5街3镇,面积102.8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4万。

7、北碚区

位于重庆主城区西北方向,东接渝北区,南连沙坪坝区,西接璧山区,北邻合川区,幅员面积755 k㎡,管辖9个街道、8个镇,是重庆两江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北碚区有118 平方公里被纳入重庆两江新区范围)。

8、渝北区

地处重庆市西北部,是1994年12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在撤销原江北县建制基础上设立的新区。东邻长寿区、南与江北区毗邻,同巴南、南岸、沙坪坝区隔江相望,西连北碚、合川区,北接四川省广安地区的华蓥市 。

截至2017年,渝北区辖19个街道、11个镇,常住人口163.23万人。

9、巴南区

地处重庆市西南部,前身是名邑巴县,商代时巴人就在此立国建都。1994年12月撤县建区。截止2017年底,巴南区辖8个街道、14个镇,幅员面积1834.23平方千米;常住人口为106.72万人。

2017年,巴南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16.6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49.6亿元,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27亿元,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40亿元。三次产业的比例为6.9:45.6:47.5。

㈡ 重庆九大主城区排名是怎样的哪里最繁华

重庆九大主城区抄排名是渝北区,袭九龙坡区,渝中区,沙坪坝区,江北区,南岸区,巴南区,北碚区,大渡口区。渝北区最繁华。

3、渝中区

渝中区作为重庆市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商贸流通中心,别称“山城”、“江城”,巴渝文化、抗战文化以及红岩精神在此发源。渝中区是一个经济以第三产业为主的地区,基本没有农业和工业。

4、沙坪坝区

沙坪坝区自周朝巴国属地起,已有3000余年的历史,融巴渝文化、沙磁文化、抗战文化、红岩文化于一炉,是红岩精神的重要发祥地。集中了重大、重师、西政、等大学和南开中学、重庆八中等优质小学。沙坪坝区有中国铁路集装箱网络重庆中心站、中国西南地区最大铁路编组站等7个火车客货站棋布沙坪坝区。

㈢ 新沙磁·学府金街在哪周围有学校吗

新沙磁·学府金街在沙磁文化产业带双碑老城成熟区域,紧邻地铁1号线石井坡站,周边有沙坪坝小学(沙滨学校)、重庆七中(沙滨学校)、品牌幼儿园、莲光小学,人气有保障。

㈣ 沙坪坝大学城区域未来的发展怎么样

沙坪坝区是重庆主城区,重庆大都市区之一,自周朝巴国属地起,已有3000余年的历史。 沙坪坝区处在重庆市西南部,东滨嘉陵江, 西抵缙云山,是重庆市科教文化区,重庆大学城位于沙坪坝区西部,融巴渝文化、沙磁文化、抗战文化、红岩文化于一炉,是红岩精神的重要发祥地。 沙坪坝区东与江北区、渝北区相邻,东南与渝中区接壤,东北与北碚区相连,南与九龙坡区相靠,西接璧山区,紧邻重庆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北部新区。截止到2013年,沙坪坝区辖17个街道、7个镇,面积396.2平方公里。2012年末,沙坪坝区常住人口108.07万人。


沙坪坝发展利好政策:

1、重庆西站预计2017年底建成投用

重庆西站预计2017年底建成投用。重庆西站将以铁路为主,集长途汽车、公交、轨道等多种交通方式于一体的综合交通枢纽,客流量每年可达4218万人次,是西部地区最大的客运枢纽系统。

2、西永商务中心区未来商业量达观音桥2倍

西永商务中心区是重庆市政府确立的六大城市副中心之一,也是重庆五大新商圈之一,规划未来商业体量200万方,达观音桥2倍、三峡广场10倍。


3、开放高地凸现口岸经济特色

“渝新欧”国际贸易大通道的起点,重庆铁路口岸所在地,铁路保税物流中心(B型)……重庆西部现代物流园不仅成为境内外媒体关注的“热点”,还获得2014年、2015年度全国优秀物流园区称号,并已通过了全国示范物流园区的专家答辩。

西部现代物流园区已成为重庆内陆开放高地的重要平台之一。沙坪坝区长何勇说:“这也是沙坪坝在实施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中交出的一位满意答卷。”

这一内陆开放高地平台,凸现出的是口岸经济的特色。

4、五园联动凸现高新技术产业特色

微电园是目前沙坪坝区工业的重要载体,目前已实现年近2000亿元的工业总产值。在未来几年内,将扩展到3000亿元的年产值。

“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为沙坪坝区带来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机遇。”沙坪坝区经信委负责人说,在市里的支持下,沙坪坝区在今年内已启动了青凤工业园、中德产业园的建设。市政府批准设立的面积为10.25平方公里青凤工业园,现已完成规划设计,全面启动征地拆迁工作,正在加快推进凤凰立交、骨架市政道路和安置房建设,并储备了三峡银行大数据产业园、新能源汽车、机器人及自动化集成等12个优质项目;在沙坪坝区的中德产业园有近5平方公里的面积,已经启动建设,已有一批项目在洽谈,并即将落户。

面积虽然不大的台资园,却已落户了一批高技术项目,有的已经投产。目前,已启动了联东U谷国际企业港、国机地质装备产业园等14个项目的建设。

而还留在东部的井口工业园,则在向总部经济升级。并已依托集团总部经济基地,建设汽车研发、、结算中心将企业的研发、营销、结算等关键环节保留,将生产等非核心环节转移出去,集中发展以研发设计、营销结算、

这几个园区以高新技术支撑的现代装备、将实现2000亿元的年产值。

5、

沙坪坝区的科教文卫资源丰富,在突出分功能区域发展产业中,区里利用这一独具特色的资源,突出发展文化、健康、形成自己的特色。

2015年1月,沙坪坝区召开文化产业大会、艺术品业、文化传媒业等5个重点发展领域和“一园一圈一城”的功能布局,确定了29个重点项目。

这“一园”即沙磁文化产业园。该园区以磁器口古镇为核心打造巴渝文化区,并利用滨江亲水景观开发和工业遗址,打造滨江创意孵化区,围绕歌乐山烈士陵园打造红色文化旅游区。通过巴渝老街、沙磁文化演艺中心、金碧正街陪都街、国富·沙磁文化广场、国际创客港等子项目的支撑,建设国家级旅游文化产业示范区。

“一圈”即三峡广场·都市文化旅游圈。以三峡广场为核心,实施空间拓展和业态提升,发展文化创意、文化娱乐等新兴业态,打造功能完善、业态丰富、时尚潮流的文化体验圈和都市旅游集散区。

“一城”即西部·新兴文化孵化城。以万达文旅城、重庆动漫创谷、莲花湖国际旅游度假区、重庆天健创意产业基地、教育培训产业园等项目群为核心,布局休闲娱乐、影视动漫、网游设计、服装设计、版权交易、教育培训等新兴业态,拓展沙坪坝区文化产业发展新空间。

沙坪坝区内有7所“三甲”医院、3所医学高校,2014因此,沙坪坝区以康复医疗为突破,做好医疗衔接文章。在新桥和西南医院片区打造一座健康城。并依托医疗资源延伸优势和歌乐山等生态自然优势,与养生产业资源整合,发展疗养基地家政培训等多种业态

利用丰富的教育资源,规范发展教育培训业目前,沙坪坝区利用三峡广场和西部新城等学校云集和人口众多区域,引进社会机构,打造教育培训集聚发展片区。通过扶持已进入区内的新东方、010美术培训、远伦美术、荷马艺术培训等特色培训机构,已形成了全市最大、最具特色的教育培训产业。

已成为沙坪坝区吸引投资的亮点。在今年“渝洽会”上、海吉亚“三甲”医院、健康城等重大项目。协议投资近千亿元。目前,巴渝老街、中核建集团健康城等一批项目已经启动建设。

传统商贸业凸现转型升级特色


㈤ 什么是沙磁文化

沙磁文化,其实就是以沙坪坝和磁器口为中心的学术文化中心,就像我们现在苦苦修建的“大学城”, 其实质上是将沙坪坝和磁器口两个地名的首字相结合而命名的。说起来好像这种感觉与历史无关,其实追溯其起源,却是我们民族的屈辱史和抗战史,换一种说法可以说是。从1935年初至1938年3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在以重庆大学校长胡庶华、南开学校校长张伯苓为首的一批爱国教育家、文化人及其他爱国主义者共同倡导并在全民抗战中创建形成。文化区建成的主要标志,是以沙磁文化区自治机构的初创、扩大和发表《沙磁文化区各界宣言》、代表文化区的刊物《沙磁文化》月刊的创刊和出版以及沙磁地区正式成立“区”的建制。 1940年出版的由国立中央大学校长罗家伦题写刊名的《沙磁文化》创刊号。1938年1月由国立中央大学学生自治会创办的《全民抗战》周刊。1937年日本全面入侵我国,当时当权的国民政府在南京失守后将重庆定为陪都。看似这小小的举措,却让重庆一个西南的偏远之地,骤然成为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抗战时期,作为战时陪都的重庆集聚了当时我国重要的文学、美术、音乐人才,沙磁文化区的范围迅速向四面扩展,其外围边沿东至嘉陵江对岸的盘溪、柏溪,南达李子坝、华岩寺,西越歌乐山顺成渝公路直抵青木关,至国民政府教育部迁到青木关温泉寺办公,并在青木关老关口附近创建国立音乐院(今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前身),覆盖现沙坪坝东部城区及西部部分街道。沙坪坝成为抗战时的全国文化中心,区内集中了18所高等学府和全国八分之一的大学生,还有众多的文化学术科研机构和250余家工厂企业。大批爱国教育家、科学家、文化艺术家和工商实业家会聚于此,呈现校舍林立、名师荟萃的教育繁荣景象。
国民政府在重庆后方执政的十年,其实也做了很多的实实在在的事情而国民政府的教育政策是国民党施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首先提出了“平时教育战时看,战时教育平时看”的教育主张,充分说明了越是战争这种紧张的时候越是要重视教育的思想,还提出了与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需要相配合的教育措施。
以下便国民党的战时教育政策的一个部分:
“(二)与军事方面需要相配合的教育措施。这主要包括特种教育和战区教育的推行以及学生志愿从军的奖励
1. 特种教育的推行。“特种教育”是国民政府教育部为了配合战争和国防的需要而增设的特种教学与研究。
2. 推行战区教育。在跟日军争夺沦陷区的斗争中,一方面必须在日军所控制的“点”、“线”、“面”之处破坏日伪所施行的奴化教育;另一方面必须在敌伪力量不逮的地方,积极开展教育工作。
3. 奖励学生从军。为了奖励高中以上学校学生参加抗战军事工作,以充实抗战力量,1944年5月教育部颁布了《高中以上学校学生志愿从军办法》和《高中以上学校学生参战奖励办法》,规定对于已参加正规军队或军事技术机关或政府认可的游击队工作的学生以及志愿从军者,除由原校“保留其学籍”外,对取得功勋者,“除由军事机关依法叙奖外,并由教育部核发奖章或奖状”;对于殉职者,“除应受政府规定之荣誉及邮典外,并应由原校在校内建立碑碣,以留纪念”;还规定“志愿从军学生之姓名及服役事迹,在中央由教育部编入抗战史料、教育年鉴或教育史内,在地方由各省市教育行政机关搜集编入省、市、县志内,以资宣扬,具有特别功勋者,由教育部呈请行政院明令褒扬’[(33)]。”
其实对于我来说,记忆深刻的可能就是战时前方的高校南迁的事件。比如北京大学等南迁后就是当时的西南联合大学,有网友是这样评价当时的西南联合大学的:“西南联大,在战火中划出自己最灿烂的轨迹。但是,她并不是凭空出现的。严格地说,她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此前10年,甚至20年变革和积累的一个结晶。一所大学包括理念、体制、专业和课程等在内的实体的铸成,往往依赖于校长及其管理团队多年的努力。”现在又名气的大学都可以在重庆寻找得到一丝丝的踪迹,谁也不可能想到今天驻立在上海市的复旦大学,当时在重庆北碚区的原样,当然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当年的李登辉也是复旦大学的创始人之一,在现在的北碚还有为他而立的“登辉堂”,只是现在的那个地方已在炮火之中不复当年的光彩。
在70年前的2月6日,沙坪文化区在重庆大学召开成立大会,并向社会各界发布正式成立的公告,宗白华、胡庶华、张伯苓、罗家伦、高显鉴等老一辈文化人“擎起时代的火炬”。时隔70年,在2008年的2月6日,沙坪坝区“沙磁文化日”成立座谈会上,张伯苓之孙张元龙、郭沫若之女郭平英、老舍之子舒乙等会聚一堂,畅谈“沙磁文化”。而 沙坪坝区为塑造特色文化品牌,决定将每年3月30日定为“沙磁文化日”,这一项举措无疑是肯定了沙磁文化的历史地位和文化积淀 。
其实说是沙磁文化是文化的集成,不如按照现在的说法可以说成是重庆文化区的建立,以下是在重庆日报上一篇名为《沙磁文化:战乱时代的火炬》的文章中所谈到的沙磁文化的始末。
在70年前,胡庶华却以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和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对此作了深入的思考。胡庶华是重庆大学的第二任校长,1936年秋,他首次提出了在沙坪坝建设重庆市文化区的设想。他认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现代科技文化来推动,但科技的发展需要文化作基础。为此,他写出了《理想中的重庆市文化区》一文。鉴于当时的时局,他在文中写道“最急切之工作,莫过于国防上之准备”,但,“因人才的缺乏,文化的落后”导致在国防上已“不能胜任战时后方之需”。为此他提出,“国防上应准备之工作,应以培养人才,提高文化为最切要……重庆文化,尤为其中最重要之一环。” 他认为,“重庆市之建立新文化区,其意义不仅在四川文化本身的发展,而尤关系于中华民族复兴的前途。”“它的光芒不仅照耀重庆一隅,而且将四射到西南各省及整个中国。”从此我们可以看到建立中华文化区的意愿只是缺少一定的条件,而就在胡庶华的设想提出半年之后的1937年,日军发动了“七七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由此全面爆发。南京、上海、北平、天津等地的大中小学、文化科研机构和大量工厂纷纷溯江西迁,来到了战时首都重庆。一时间,嘉陵江畔聚集了18所高等学府,在校学生人数约占全国的八分之一;同时,还涌进了250余家工厂和众多的文化学术科研机构。这些单位的到来,为胡庶华的设想进一步创造了条件,并很快得到了各界人士的积极响应。在南开学校校长张伯苓、中央大学校长罗家伦、四川省立教育学院院长高显鉴等教育家和诸多经济实业界人士的积极支持和参与下,1938年2月6日,重庆沙磁文化区在重庆大学宣告成立,并在当年的3月30日正式对外办公,一个聚集众多文化精英的圣殿就此开启。文化区的诞生就像一只巨臂,擎起了一个战乱时代的火炬,在那个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候,给了无数人希望。无论是在嘉陵江边,还是歌乐山下,到处都是书声朗朗,机器轰鸣……
专家认为,“沙磁文化”是中华民族现代精英文化与民族革命战争中的大众文化的结合,是传统的民族优秀文化和西方先进文化的结合,不仅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在重庆沙磁文化区的继续和发展,而且是现代教育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是重庆和整个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作为战时中国文化中心,文化区带头掀起了教育救国、科学救国、工业实业救国、乡村建设救国等热潮,对中华民族最终取得抗日战争胜利、实现民族复兴功不可没。为新中国的建设,文化区培育和输送了大量人才,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抗日战争的结束,文化区内大批学校和文化人向东转移,其作用和影响迅速向东扩散,特别是在文化区成长起来的优秀人才,单在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的院士就逾百人之多,成为发展新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主力。
新中国成立后,文化区优秀传统在沙坪坝得到进一步延续并不断深化。1950年,中共重庆市委、市人民政府确立了重庆市第三区(1955年定名沙坪坝区)为文化区。在沙磁文化区原有基础和精神指引下,经过几十年的建设,沙坪坝区已发展成为重庆市科技实力雄厚、文化教育发达的科教文化名区。截至2007年,连续七年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区”,连续十六年保持“全国文化工作先进区”称号。驻区高校达到19所,各类中小学校112所,专任教师共计6373人。并在沙坪坝区西部土地上建起了包括重庆大学城、西永微电子工业园、土主铁路物流园在内的西部新城。正规范有序地将沙坪坝打造成为中国西部的教育、高新技术、现代物流高地。同时,通过对传统与现代的嫁接,目前该区正着力打造动漫产业基地、文化艺术培训基地、文化创意和创新产业孵化基地。在三峡广场内培育都市文化娱乐休闲圈,在千年磁器口培育巴渝民俗文化旅游圈,在重庆大学培育时尚文化消费圈。
沙磁文化区的创建,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现代精英文化和民族革命战争中大众文化的结合,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与西方先进文化的结合,是现代教育史上高举爱国、民主、科学、进步旗帜的一座丰碑,也标志着沙坪坝作为文化区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值得我们永远纪念和发扬光大。我希望沙磁文化能够带动重庆文化的发展,让重庆真正成为重庆文化区,甚至是以重庆为中心的西南文化圈。

㈥ 重庆市沙坪坝区人口、经济及社会发展的概况

沙坪坝区地处重庆市区西部,是红岩精神的重要发祥地。全区幅员面积396平方公里,辖26个街镇园区,户籍人口74.6万,常住人口87万。域内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城市发展繁荣兴旺。
沙坪坝区交通通讯畅达,是西南地区人流、物流、信息流要道。全国铁路集装箱网络重庆中心站、西南地区最大铁路编组站和国家二级火车站等七个火车客货站棋布于此;国道、省道等高等级公路五条,成渝、渝长、上界高速公路纵横域内。抵达重庆江北国际机场仅需半个小时。
沙坪坝区工业基础雄厚,是重庆重要的工业基地。区内工业门类齐全,有嘉陵集团、西南药业、康明斯等国有大中型企业42家,占全市的四分之一。有力帆集团、渝安集团、华洋集团等知名的民营科技型企业,已形成汽摩配件、电子电器、生物化工三大产业支柱。
沙坪坝区旅游资源丰富,融巴渝文化、沙磁文化、抗战文化、红岩文化于一炉,形成了歌乐山名山旅游、磁器口古镇旅游、都市休闲购物旅游、田园生态旅游等特色旅游,每年接待中外游客数百万。
沙坪坝区第三产业发达,市场潜力巨大,是重庆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和商贸区。有重庆百货、新世纪、嘉茂购物中心、王府井、国美电器等知名商家组成的20万平方米成熟商业圈,三峡文化广场步行街被评为“中国十大特色商业街”、“全国特色文化广场”,是重庆“长江三峡文明长廊建设示范点”。五大专业批发市场为该区物流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十余家金融机构为振兴地方经济作出了卓越贡献。
2007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29.6亿元,增长16.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02.8亿元,增长36.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23.5亿元,增长18.4%;财政总收入41.5亿元,增长30.2%;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21.4亿元,增长41.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881元,增长18.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693元,增长18.7%;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3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89‰;单位GDP能耗预计降低4%。全区经济社会保持全面快速稳固和谐发展。
重庆沙坪坝历史上是与江津白沙坝、成都华西坝、北碚夏坝齐名合称为四川著名的文化四坝;也是中国大后方四大文化区之一。

㈦ 沙磁文化是什么,有那些历史

沙磁文化,其实就是以沙坪坝和磁器口为中心的学术文化中心,就像我们现在苦苦修建的“大学城”, 其实质上是将沙坪坝和磁器口两个地名的首字相结合而命名的。说起来好像这种感觉与历史无关,其实追溯其起源,却是我们民族的屈辱史和抗战史,换一种说法可以说是。从1935年初至1938年3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在以重庆大学校长胡庶华、南开学校校长张伯苓为首的一批爱国教育家、文化人及其他爱国主义者共同倡导并在全民抗战中创建形成。文化区建成的主要标志,是以沙磁文化区自治机构的初创、扩大和发表《沙磁文化区各界宣言》、代表文化区的刊物《沙磁文化》月刊的创刊和出版以及沙磁地区正式成立“区”的建制。 1940年出版的由国立中央大学校长罗家伦题写刊名的《沙磁文化》创刊号。1938年1月由国立中央大学学生自治会创办的《全民抗战》周刊。1937年日本全面入侵我国,当时当权的国民政府在南京失守后将重庆定为陪都。看似这小小的举措,却让重庆一个西南的偏远之地,骤然成为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抗战时期,作为战时陪都的重庆集聚了当时我国重要的文学、美术、音乐人才,沙磁文化区的范围迅速向四面扩展,其外围边沿东至嘉陵江对岸的盘溪、柏溪,南达李子坝、华岩寺,西越歌乐山顺成渝公路直抵青木关,至国民政府教育部迁到青木关温泉寺办公,并在青木关老关口附近创建国立音乐院(今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前身),覆盖现沙坪坝东部城区及西部部分街道。沙坪坝成为抗战时的全国文化中心,区内集中了18所高等学府和全国八分之一的大学生,还有众多的文化学术科研机构和250余家工厂企业。大批爱国教育家、科学家、文化艺术家和工商实业家会聚于此,呈现校舍林立、名师荟萃的教育繁荣景象。
国民政府在重庆后方执政的十年,其实也做了很多的实实在在的事情而国民政府的教育政策是国民党施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首先提出了“平时教育战时看,战时教育平时看”的教育主张,充分说明了越是战争这种紧张的时候越是要重视教育的思想,还提出了与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需要相配合的教育措施。
以下便国民党的战时教育政策的一个部分:
“(二)与军事方面需要相配合的教育措施。这主要包括特种教育和战区教育的推行以及学生志愿从军的奖励
1. 特种教育的推行。“特种教育”是国民政府教育部为了配合战争和国防的需要而增设的特种教学与研究。
2. 推行战区教育。在跟日军争夺沦陷区的斗争中,一方面必须在日军所控制的“点”、“线”、“面”之处破坏日伪所施行的奴化教育;另一方面必须在敌伪力量不逮的地方,积极开展教育工作。
3. 奖励学生从军。为了奖励高中以上学校学生参加抗战军事工作,以充实抗战力量,1944年5月教育部颁布了《高中以上学校学生志愿从军办法》和《高中以上学校学生参战奖励办法》,规定对于已参加正规军队或军事技术机关或政府认可的游击队工作的学生以及志愿从军者,除由原校“保留其学籍”外,对取得功勋者,“除由军事机关依法叙奖外,并由教育部核发奖章或奖状”;对于殉职者,“除应受政府规定之荣誉及邮典外,并应由原校在校内建立碑碣,以留纪念”;还规定“志愿从军学生之姓名及服役事迹,在中央由教育部编入抗战史料、教育年鉴或教育史内,在地方由各省市教育行政机关搜集编入省、市、县志内,以资宣扬,具有特别功勋者,由教育部呈请行政院明令褒扬’[(33)]。”
其实对于我来说,记忆深刻的可能就是战时前方的高校南迁的事件。比如北京大学等南迁后就是当时的西南联合大学,有网友是这样评价当时的西南联合大学的:“西南联大,在战火中划出自己最灿烂的轨迹。但是,她并不是凭空出现的。严格地说,她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此前10年,甚至20年变革和积累的一个结晶。一所大学包括理念、体制、专业和课程等在内的实体的铸成,往往依赖于校长及其管理团队多年的努力。”现在又名气的大学都可以在重庆寻找得到一丝丝的踪迹,谁也不可能想到今天驻立在上海市的复旦大学,当时在重庆北碚区的原样,当然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当年的李登辉也是复旦大学的创始人之一,在现在的北碚还有为他而立的“登辉堂”,只是现在的那个地方已在炮火之中不复当年的光彩。
在70年前的2月6日,沙坪文化区在重庆大学召开成立大会,并向社会各界发布正式成立的公告,宗白华、胡庶华、张伯苓、罗家伦、高显鉴等老一辈文化人“擎起时代的火炬”。时隔70年,在2008年的2月6日,沙坪坝区“沙磁文化日”成立座谈会上,张伯苓之孙张元龙、郭沫若之女郭平英、老舍之子舒乙等会聚一堂,畅谈“沙磁文化”。而 沙坪坝区为塑造特色文化品牌,决定将每年3月30日定为“沙磁文化日”,这一项举措无疑是肯定了沙磁文化的历史地位和文化积淀 。
其实说是沙磁文化是文化的集成,不如按照现在的说法可以说成是重庆文化区的建立,以下是在重庆日报上一篇名为《沙磁文化:战乱时代的火炬》的文章中所谈到的沙磁文化的始末。
在70年前,胡庶华却以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和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对此作了深入的思考。胡庶华是重庆大学的第二任校长,1936年秋,他首次提出了在沙坪坝建设重庆市文化区的设想。他认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现代科技文化来推动,但科技的发展需要文化作基础。为此,他写出了《理想中的重庆市文化区》一文。鉴于当时的时局,他在文中写道“最急切之工作,莫过于国防上之准备”,但,“因人才的缺乏,文化的落后”导致在国防上已“不能胜任战时后方之需”。为此他提出,“国防上应准备之工作,应以培养人才,提高文化为最切要……重庆文化,尤为其中最重要之一环。” 他认为,“重庆市之建立新文化区,其意义不仅在四川文化本身的发展,而尤关系于中华民族复兴的前途。”“它的光芒不仅照耀重庆一隅,而且将四射到西南各省及整个中国。”从此我们可以看到建立中华文化区的意愿只是缺少一定的条件,而就在胡庶华的设想提出半年之后的1937年,日军发动了“七七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由此全面爆发。南京、上海、北平、天津等地的大中小学、文化科研机构和大量工厂纷纷溯江西迁,来到了战时首都重庆。一时间,嘉陵江畔聚集了18所高等学府,在校学生人数约占全国的八分之一;同时,还涌进了250余家工厂和众多的文化学术科研机构。这些单位的到来,为胡庶华的设想进一步创造了条件,并很快得到了各界人士的积极响应。在南开学校校长张伯苓、中央大学校长罗家伦、四川省立教育学院院长高显鉴等教育家和诸多经济实业界人士的积极支持和参与下,1938年2月6日,重庆沙磁文化区在重庆大学宣告成立,并在当年的3月30日正式对外办公,一个聚集众多文化精英的圣殿就此开启。文化区的诞生就像一只巨臂,擎起了一个战乱时代的火炬,在那个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候,给了无数人希望。无论是在嘉陵江边,还是歌乐山下,到处都是书声朗朗,机器轰鸣……
专家认为,“沙磁文化”是中华民族现代精英文化与民族革命战争中的大众文化的结合,是传统的民族优秀文化和西方先进文化的结合,不仅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在重庆沙磁文化区的继续和发展,而且是现代教育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是重庆和整个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作为战时中国文化中心,文化区带头掀起了教育救国、科学救国、工业实业救国、乡村建设救国等热潮,对中华民族最终取得抗日战争胜利、实现民族复兴功不可没。为新中国的建设,文化区培育和输送了大量人才,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抗日战争的结束,文化区内大批学校和文化人向东转移,其作用和影响迅速向东扩散,特别是在文化区成长起来的优秀人才,单在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的院士就逾百人之多,成为发展新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主力。
新中国成立后,文化区优秀传统在沙坪坝得到进一步延续并不断深化。1950年,中共重庆市委、市人民政府确立了重庆市第三区(1955年定名沙坪坝区)为文化区。在沙磁文化区原有基础和精神指引下,经过几十年的建设,沙坪坝区已发展成为重庆市科技实力雄厚、文化教育发达的科教文化名区。截至2007年,连续七年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区”,连续十六年保持“全国文化工作先进区”称号。驻区高校达到19所,各类中小学校112所,专任教师共计6373人。并在沙坪坝区西部土地上建起了包括重庆大学城、西永微电子工业园、土主铁路物流园在内的西部新城。正规范有序地将沙坪坝打造成为中国西部的教育、高新技术、现代物流高地。同时,通过对传统与现代的嫁接,目前该区正着力打造动漫产业基地、文化艺术培训基地、文化创意和创新产业孵化基地。在三峡广场内培育都市文化娱乐休闲圈,在千年磁器口培育巴渝民俗文化旅游圈,在重庆大学培育时尚文化消费圈。
沙磁文化区的创建,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现代精英文化和民族革命战争中大众文化的结合,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与西方先进文化的结合,是现代教育史上高举爱国、民主、科学、进步旗帜的一座丰碑,也标志着沙坪坝作为文化区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值得我们永远纪念和发扬光大。我希望沙磁文化能够带动重庆文化的发展,让重庆真正成为重庆文化区,甚至是以重庆为中心的西南文化圈。

㈧ 沙磁文化广场在哪里什么时候建成

沙磁文化广场紧邻磁器口古镇,总建面约43万方,由8万方商业、3万方文化广场、20万方滨江住宅、12万方地下车库组成,总投资约36亿元。项目已于近期开始设计方案招标。计划今年年末开工,预计2016年建成。
沙磁文化广场商业体量8万方
3万方广场将成为城市新地标
3大配套公园提供舒适休闲空间
据了解,沙磁文化广场将于沙滨路部分路段融为一体,沙滨路磁器口片区约600米的路段将被打造成为广场的一部分。广场以巴渝风貌建筑为主体,充分体现巴渝文化特色,以沙磁文化为核心,中西结合,打造成为集休闲旅游、商业贸易、文艺演出、文化娱乐、观光运动为一体的城市开放空间,3万方广场将成为城市的名片和新地标。
另外,沙磁文化广场项目中还将布局三个公园,其中一个是现有的凤凰山公园,另外还将新建两个2万方左右的绿地公园。3个公园作为沙磁文化广场的配套项目,将为磁器口古镇的群众和游客们提供一个舒适的休闲空间。

沙磁文化广场项目所在地
广场新增3000多个停车位
沙滨路实行人车分流
解决古镇停车难
磁器口古镇作为旅游胜地,每年的游客接待量几百万人次,古镇旅游、休闲停车是最大的难题。据了解,在沙磁文化广场项目中,共规划了3层地下车库,共计12万方,包含3000多个停车位,项目建成后,不仅能够解决各类小型车辆的停放,同时也能满足旅游大巴的停靠。
据了解,在交通方面,将对沙滨路部分路段现有的人流车流,进行平面和立体地上地下的重新组织,特别是靠近磁器口古镇片区的交通组织,将发生改变。即从高家花园桥下的沙滨路开始,采取下穿形式通往双碑方向。前往磁器口方向的车辆将从AB地块之间的道路通往磁器口,通过这条通道还可以直接进入广场地下车库,实现交通的无缝连接和人车分流。

阅读全文

与重庆沙磁文化产业园进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