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为什么重庆发展这么好
1,地理位置不错几省交界处。
2.道路交通方便,水路发达几江汇合,长江横穿其版图
3.物产相对比较丰富
4.国家比较重视
B. 关于重庆发展的资料
重庆市经济社会发展简况
重庆市人民政府
(2005年2月24日)
重庆,一座充满动感和韵律的城市。生机勃勃的巴渝大地,日新月异的城乡变化……这一切,都得益于中央直辖和西部大开发开启了重庆历史的新航程。
中央直辖—-重庆腾飞的翅膀
将历史翻回1997年,直辖之初的重庆,百事待举。面对难题,自强不息的重庆人,肩负着中央交办的“四件大事”,用智慧和汗水,实现了工作的稳步推进:
大事之一:扶贫攻坚万众一心。重庆3100万人中,三分之二居住在农村,这就是大城市带大农村的特殊市情。重庆人立足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点上,建立起布局合理的城镇体系;线上,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构建起城乡联系大通道;面上,分类指导都市发达经济圈、渝西经济走廊、三峡生态经济区等三大经济区的发展。
为使农民增收致富,重庆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三百工程”相继实施,使农民真正得到了实惠。每年都多渠道筹集投入10亿多元,推进十个农业产业化百万工程;出台了用地、户籍、融资、基础设施建设等6项配套扶持政策,实施百个经济强镇工程;采取了培训补助、输出奖励、费用减免、权益保障、回乡创业等5大措施,实施转移百万农村剩余劳动力工程,先后有613万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全社会广泛参与开发性扶贫,扶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直辖初的12个国家级、8个市级贫困县已成建制脱贫,贫困人口由366万人减至65万人。
大事之二:百万移民有序搬迁。三峡100万移民被称为“世界级难题”。移民工作的重点、难点都在重庆。重庆库区动态移民达107万人,占库区移民的85%以上。重庆人把大规模的移民迁建、城镇复建、产业重组、功能重构当作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次难得机遇。经过艰苦努力,已搬迁安置移民81.47万,其中异地安置13.98万,库区基础设施和城镇各项功能得到完善,夯实了经济发展基础。复建房屋1338万平方米,移民人均住房面积比搬迁前增加了10多平方米。移民的教育、文化和医疗条件都有了很大的改善。针对库区出现的产业空虚问题,重庆人又开始了认真实施《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使移民“安稳,致富”。
大事之三:国企改革波澜壮阔。作为老工业基地之一,重庆集“东北现象”和“西部现象”于一身。直辖初,国企历史包袱沉重,结构性矛盾突出,负债率都在80—90%。为突出重围,重庆响亮提出:举全市之力打好国企改革攻坚战!“5444”的新型工业化发展思路顺势萌生。计划到2010年,工业经济总量、工业集中度、工业经济效益和质量、信息化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人民生活和就业水平实现“五个显著提升”;集中力量发展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资源加工、高新技术“四大重点产业”;抓好优化调整生产力布局、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着力发展循环经济和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四大战略任务”;实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发挥人才支撑保障作用、加强组织领导“四大保障措施”,走一条有重庆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几年来,全市三分之二的企业改制为股份制企业,股份制经济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60%以上。国有经济比重由直辖前的70%下降到50%以下,非公有制经济支撑起重庆经济的半壁江山。2000年国有企业实现了整体扭亏,此后,企业盈利连年大幅攀升。2004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23%,利润增长40%。
大事之四:生态重庆魅力初现。生态安全是重庆肩负国家和民族的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全市上下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生态环保,直辖八年共投入200亿元实施小流域和水土流失治理、“蓝天工程”、“碧水工程”和“青山工程”。城市大气和噪音污染得到明显控制,一批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建成投入运行,库区水质保持在Ⅱ、Ⅲ类标准,地质灾害防治、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还草初见成效,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西部大开发——重庆加速发展的引擎
西部大开发战略,吹响了重庆城乡加速发展的号角。重庆,正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变化着:
变化之一:经济实力跃升台阶。在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和“能快则快尽量快”思路指导下,重庆人创造了前所未有的“重庆速度”,GDP增长一年一个台阶。2004年成为直辖以来发展最快最好的一年,地区生产总值实现2665.39亿元,比上年增长12.2%。地方财政收入增长40.5%,绝对数是1996年的5.5倍。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3.9%,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4.5%。2004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排行榜上,281个参评城市中,重庆排名第12位,列西部城市第一。
变化之二:交通建设提速发展。伴随着西部大开发,全市交通建设大提速。几年时间,“八小时重庆”主干工程和“半小时主城”畅通工程先后建成,最边远区县到达市区的时间由过去的2天缩短到现在的8小时,主城九区间的通达不超过半小时。铁路、高速公路、空港机场、航运码头建设此起彼伏。重庆人把交通发展目标整整提前了10年,“天堑变通途”的世代憧憬,正快速变为现实。到2010年全市将形成高速公路“二环九射”、铁路“一环八射”、机场“一大两小”、水运“一干两支”,结合管道运输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
变化之三:对外开放内外并重。近年来,重庆的开放型经济加速发展,开始进入“引进来”“走出去”并举的新境界。直辖八年来,外贸累计出口86.5亿美元。2004年突破20亿美元,同比增长31.9%。累计利用外资达到41亿美元,引进外资企业3600多家。《财富》杂志把重庆列为中国第四大投资热点。世界500强中的福特、ABB、拉法基、法国水务、家乐福、麦德隆等知名企业纷至沓来。国内区域经济合作加强,2004年实际利用内资达86亿元,同比增长51.7%,增速比上年提高40个百分点。
变化之四:商贸流通繁荣活跃。近年来,中央商务区、区县商圈、专业特色街和社区商业四个层次的商业不断发展,全市商业网点面积目前已达2600万平方米,人均0.84平方米。200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4.3%。市场购销两旺,消费品零售总额比1996年增长109.7%。住房、汽车、通信、教育和旅游成为新的消费热点。
变化之五: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初中升入高中段教育的比率达到80.7%,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居全国前列。重庆奥体中心、三峡博物馆等社会公益设施顺利建成,国际会展中心、重庆大剧院、科技馆、城市规划展览馆等十大文化建设项目先后启动。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完善,80多万下岗失业人员已有63万实现了再就业,城镇失业率控制在4.12%。
亚太市长峰会——重庆伸出了拥抱世界的双臂
2003年10月,中国重庆市获得2005年亚太地区市长峰会主办权。亚太城市市长会议,是澳大利亚布里斯班市创设的国际性民间组织会议,是亚太地区城市政府及商界加强交流、推动合作的重要平台,是在国际上有着广泛影响的市长论坛。
重庆经过激烈的角逐,从6个申办城市中脱颖而出,成为2005年亚太城市市长峰会主办城市。这是亚太城市市长峰会第一次在中国、第一次在亚洲举办,重庆获得主办权,是中国乃至亚洲城市的荣幸。
“内聚人心促发展,外树形象交朋友”。重庆人把承办好这次盛会作为一次机会。重庆先后安排了近70亿元投资,开工建设了56个市政建设项目和77个配套项目。重庆的城市功能将更臻完善,核心竞争力将进一步增强。这一切,将给莅会的嘉宾以全新的感受。
“城市·人·自然”是这次会议的主题。喧嚣之中——找回绿色的宁静家园;特色塑造——城市规划的导演艺术;产业脉动——城市活力的生命之泉;管理新政——城市营运的智能拓展;就业拓展——社会公平的机会创造;人文风采——市民素质的永恒话题;和谐周至——城市社区的不倦追求;携手互动——亚太城市的合作交流等八个副题是主题的延伸。
重庆已精心策划了会议总体方案,制定了详细的会议日程,并向亚太地区城市市长、企业领袖和学界精英发出了邀请:第五届亚太城市市长峰会将于2005年10月11日至10月14日在重庆隆重举行。
C. 重庆的发展是以什么为依托
以前是制造业,主要就是一些大国企支撑的。比如长安,建设,铁马等等。
不过,从今年开始,重庆的经济将要从制造业转为电子产业,五年过后,重庆的经济收入将会首次出现电子产业超过制造也得情况。
D. 重庆经济为什么发展那么快
1、是直辖市,国家不是重点发展西部经济吗,重庆正好是西部的一个中心回,又有天时地理条件,答重庆当选直辖市。发展西部肯定要先把西部的直辖市搞好。
2、其实这跟重庆是山城有很大的关系。因为是山城,它没有太多的地理资源可以利用,所以就有很多高楼大厦。因为重庆多山多水,所以重庆的桥很多,从而导致交通发达,交通好了就可以吸引入很多投资者入渝了。
3、直辖出来了,不受成都四川的制约了,经济宽松了。
E. 中国重庆的发展谁的功劳大
当然老百姓的功劳最大。
F. 重庆以什么产业为主
气车摩托,装备制造业。石油化工天然气。材料工业,电子信息业。轻纺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能源工业。
G. 重庆的主导产业是什么
汽车,摩托车。你可以到市经济委员会的网站上去看
H. 重庆近年来的发展可谓突飞猛进,产业调整上是以第三产业为主吗
是以第三产业为主。经济发展,农业,工业为主的时代已经过去,第三产业例如服务业,旅游业逐渐盛行。
I. 改革开放以来重庆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这得益于国家实施什么战略
依法治国
J. 重庆的发展靠的是什么
以前重庆是老工业基地,发展肯定是离不开工业的增长。逐渐壮大的第三产业(餐饮娱乐服务)也功不可没。渝东南是农业重点区域。今年来大量的基础建设快速来动重庆经济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