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论述我国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二、21世纪头20年我国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
要清醒地认识到,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与挑战。
(一)资源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加剧
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相对短缺,综合比较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3。人均耕地面积不及世界人均的1/3;人均淡水资源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矿产和森林等基本生存资源,人均占有量都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50%。2003年,我国工业和生活废水排放总量453万吨,其中,化学需氧量排放1348万吨,居世界第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决定了我国未来几十年将处于资源、环境压力的上升阶段。因此,节约资源、增强资源对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特别是重视对国计民生具有战略意义的石油、水、土地、重要矿产资源的储备和保护,成为我们今后要长期面对的战略性课题。
(二)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
一是公共卫生基础薄弱。农村医疗卫生问题十分突出,农民就医难、看不起病、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比较普遍。目前,我国有近1亿人没有获得医疗服务,有3000万贫困人口得不到及时的医疗服务,800多个乡镇卫生院缺乏基本的条件。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农村人口的覆盖面不到10%。城乡卫生资源分布极不平衡,占人口20%的城市集中了80%的卫生资源。在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191个国家和地区医疗卫生资源分配公正指数中,中国排在188位。
二是农村教育严重滞后。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文盲人口为8507万,文盲率高达6.72%,基本上是农村人口;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40%低于小学,48%低于初中。农村教育办学条件十分低下,中小学危房面积3700多万平方米,全国尚有431个县没有实现“两基”目标。
三是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加大。我国人口总量庞大,未来20年,人口数量仍将继续增加,劳动力人口在2015年以前也将继续增加,一方面,使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有充足的劳动力供应;另一方面,也使就业压力增大。2002年,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为7.3%,按国际标准,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农村大量青壮年人口流向城市,农村的人口老龄化已比城市更为严重。今后,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这一趋势将更加显著。社会保障制度还很不健全。国有企业老职工的原有欠帐尚未完全弥补,存在较大资金缺口;养老、失业和医疗保险的覆盖面仍然狭窄;资金来源的可持续性不强,国家、单位和个人负担的比例不够合理,管理成本过高;农村社会保障工作相当薄弱;不符合规定的提前退休以及冒领养老金等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
(三)经济发展面临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
贸易保护主义加剧。在今后20年,贸易保护主义很可能成为我国对外贸易面临的最大困难之一。发达国家农产品贸易保护主义日渐高涨。而我国则是反倾销案最主要的目标之一,并已成为世界上受贸易保护主义损害最严重的国家。一些发达国家进一步构筑技术壁垒和绿色壁垒,阻止我国产品进入。目前,我国已成为发达国家技术壁垒和绿色壁垒的最大受害者之一。国际上贸易保护主义的不断强化,对我国未来出口的增长形成较大障碍。
企业将面临更为激烈的国际竞争,生存和发展的压力增大。从制造业来看,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制造业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从整体上看,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在技术水平方面,大规模集成电路、精密机床、数控机床及大型加工中心、飞机和汽车制造以及冶金、化工、采油、采煤、发电等大型成套设备,我国与发达国家存在一二十年的差距。在经营规模和效率方面,以汽车行业为例,国外大中型汽车生产企业年产量均超过100万辆,通用和丰田更是分别达到400万辆。而我国汽车制造业布局极为分散,每个职工年生产汽车1辆左右,仅相当于国外的1/10左右。同时,新产品的研发能力也同国外存在较大差距。再从服务业来看,总体发展水平低。我国服务业增加值仅占GDP的32.3%,低于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约30个百分点,低于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约20个百分点,低于低收入国家平均水平约10个百分点。新兴服务业竞争力弱。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现代服务业,如基础电信、金融、保险、咨询、会计、物流配送等行业,与国外相比,竞争能力存在较大差距。比如,2000年,我国保险公司的保费收入相当于GDP的2%左右(保险深度),远低于7.8%的世界平均水平,人均保费收入(保险密度)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这些差距都将使我们的企业再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四)国家经济安全存在隐患
首先,外贸依存度不断提高。随着我国经济较快发展和对外开放不断扩大,我国的外贸依存度由1990年的29.8%提高到2003年的60.3%。与一些大国相比,我国的外贸依存度还是比较高的。其次,能源和重要原材料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强。近年来,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国内能源和重要原材料的供求出现较大缺口,更多地依靠国际市场加以弥补。比如,去年我国消耗的铁矿石、氧化铝约50%、铜资源约60%、原油约34%都要依靠进口解决。第三,许多关键设备都要依赖进口。由于我国工业中传统产业、低技术含量和低附加值产业和产品占主导地位,高技术产业发展相对滞后,装备制造业发展缓慢,特别是一些关键技术设备受制于人。据统计,光纤制造设备的100%,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装备的85%,石油化工制造装备的80%,轿车工业装备、数控机床的70%,被进口产品占领。这些情况都表明,一旦国际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必将影响国内经济发展,甚至对我国的经济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今后一个时期,对我国的发展来讲,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必须清醒看到,机遇只是为加快发展提供了可能和条件,机遇期的到来并不意味着必然走向繁荣昌盛。历史上因丧失机遇而。导致落后、走向衰败的教训是非常深刻的。抓住历史机遇、实现经济腾飞的成功经验也值得我们认真借鉴。机遇稍纵即逝,抓住机遇,奋发图强,就能够乘势而上,加快发展;反之,机遇临而不觉,面对机遇而无为,就会延缓发展,造成落后。形势逼人,不进则退。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增强紧迫感、使命感和忧患意识,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精心谋划,统筹安排,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打下坚实的基础
❷ 我国发展面临着怎样的机遇和挑战
要清醒地认识到,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与挑战.
(一)资源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加剧
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相对短缺,综合比较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3.人均耕地面积不及世界人均的1/3;人均淡水资源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矿产和森林等基本生存资源,人均占有量都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50%.2003年,我国工业和生活废水排放总量453万吨,其中,化学需氧量排放1348万吨,居世界第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决定了我国未来几十年将处于资源、环境压力的上升阶段.因此,节约资源、增强资源对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特别是重视对国计民生具有战略意义的石油、水、土地、重要矿产资源的储备和保护,成为我们今后要长期面对的战略性课题.
(二)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
一是公共卫生基础薄弱.农村医疗卫生问题十分突出,农民就医难、看不起病、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比较普遍.目前,我国有近1亿人没有获得医疗服务,有3000万贫困人口得不到及时的医疗服务,800多个乡镇卫生院缺乏基本的条件.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农村人口的覆盖面不到10%.城乡卫生资源分布极不平衡,占人口20%的城市集中了80%的卫生资源.在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191个国家和地区医疗卫生资源分配公正指数中,中国排在188位.
二是农村教育严重滞后.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文盲人口为8507万,文盲率高达6.72%,基本上是农村人口;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40%低于小学,48%低于初中.农村教育办学条件十分低下,中小学危房面积3700多万平方米,全国尚有431个县没有实现“两基”目标.
三是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加大.我国人口总量庞大,未来20年,人口数量仍将继续增加,劳动力人口在2015年以前也将继续增加,一方面,使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有充足的劳动力供应;另一方面,也使就业压力增大.2002年,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为7.3%,按国际标准,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农村大量青壮年人口流向城市,农村的人口老龄化已比城市更为严重.今后,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这一趋势将更加显著.社会保障制度还很不健全.国有企业老职工的原有欠帐尚未完全弥补,存在较大资金缺口;养老、失业和医疗保险的覆盖面仍然狭窄;资金来源的可持续性不强,国家、单位和个人负担的比例不够合理,管理成本过高;农村社会保障工作相当薄弱;不符合规定的提前退休以及冒领养老金等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
(三)经济发展面临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
贸易保护主义加剧.在今后20年,贸易保护主义很可能成为我国对外贸易面临的最大困难之一.发达国家农产品贸易保护主义日渐高涨.而我国则是反倾销案最主要的目标之一,并已成为世界上受贸易保护主义损害最严重的国家.一些发达国家进一步构筑技术壁垒和绿色壁垒,阻止我国产品进入.目前,我国已成为发达国家技术壁垒和绿色壁垒的最大受害者之一.国际上贸易保护主义的不断强化,对我国未来出口的增长形成较大障碍.
企业将面临更为激烈的国际竞争,生存和发展的压力增大.从制造业来看,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制造业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从整体上看,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在技术水平方面,大规模集成电路、精密机床、数控机床及大型加工中心、飞机和汽车制造以及冶金、化工、采油、采煤、发电等大型成套设备,我国与发达国家存在一二十年的差距.在经营规模和效率方面,以汽车行业为例,国外大中型汽车生产企业年产量均超过100万辆,通用和丰田更是分别达到400万辆.而我国汽车制造业布局极为分散,每个职工年生产汽车1辆左右,仅相当于国外的1/10左右.同时,新产品的研发能力也同国外存在较大差距.再从服务业来看,总体发展水平低.我国服务业增加值仅占GDP的32.3%,低于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约30个百分点,低于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约20个百分点,低于低收入国家平均水平约10个百分点.新兴服务业竞争力弱.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现代服务业,如基础电信、金融、保险、咨询、会计、物流配送等行业,与国外相比,竞争能力存在较大差距.比如,2000年,我国保险公司的保费收入相当于GDP的2%左右(保险深度),远低于7.8%的世界平均水平,人均保费收入(保险密度)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这些差距都将使我们的企业再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四)国家经济安全存在隐患
首先,外贸依存度不断提高.随着我国经济较快发展和对外开放不断扩大,我国的外贸依存度由1990年的29.8%提高到2003年的60.3%.与一些大国相比,我国的外贸依存度还是比较高的.其次,能源和重要原材料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强.近年来,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国内能源和重要原材料的供求出现较大缺口,更多地依靠国际市场加以弥补.比如,去年我国消耗的铁矿石、氧化铝约50%、铜资源约60%、原油约34%都要依靠进口解决.第三,许多关键设备都要依赖进口.由于我国工业中传统产业、低技术含量和低附加值产业和产品占主导地位,高技术产业发展相对滞后,装备制造业发展缓慢,特别是一些关键技术设备受制于人.据统计,光纤制造设备的100%,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装备的85%,石油化工制造装备的80%,轿车工业装备、数控机床的70%,被进口产品占领.这些情况都表明,一旦国际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必将影响国内经济发展,甚至对我国的经济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今后一个时期,对我国的发展来讲,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必须清醒看到,机遇只是为加快发展提供了可能和条件,机遇期的到来并不意味着必然走向繁荣昌盛.历史上因丧失机遇而.导致落后、走向衰败的教训是非常深刻的.抓住历史机遇、实现经济腾飞的成功经验也值得我们认真借鉴.机遇稍纵即逝,抓住机遇,奋发图强,就能够乘势而上,加快发展;反之,机遇临而不觉,面对机遇而无为,就会延缓发展,造成落后.形势逼人,不进则退.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增强紧迫感、使命感和忧患意识,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精心谋划,统筹安排,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打下坚实的基础
❸ 目前我国的发展,面临哪些机遇与挑战
面对当前的国际形势,我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摘 要] 中共十六大对刚迈进21世纪的作出了两个清晰而准确的基本判断:一是党所处的历史方位,二是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任务。从两个基本判断出发,全面客观地审视我们当今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所提供的机遇和挑战。
[关键词] ; 国内外环境; 机遇和挑战
刚迈入21世纪之时,在十六大清晰而准确地作出两个基本判断:
一是党所处的历史方位。我们党经历了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
二是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任务。我们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
人深刻地理解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必将在前进路上不迷失方向;清醒地牢记自己的历史任务,必将为实现奋斗目标而不动摇。从上述两个基本判断出发,全面客观地审视我们当今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所提供的机遇和挑战,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一、21世纪初期是中国不可多得的发展机遇期
从国际环境来看,和平、发展、合作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潮流。世界政治力量对比有利于保持国际环境的总体稳定。稳中有变、和中有斗、缓中有紧、喜中有忧,对我国利多于弊。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我国与世界经济的相互联系和影响日益加深。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相互补充,外部环境总体上对我国发展有利。
从国内环境来看,我国经历了56年的建设,已经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成为一个发展中的经济大国。目前,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居于世界第7位,中国进出口贸易居于世界第3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布的国际形势黄皮书《2006年全球政治与安全报告》认为,中国的综合国力已超过日本(第7位),居世界第6位。从整体实力看,中国仍属于国力次强国家。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新阶段,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以下有利条件:
(一)发展需求劲头足
第一,居民消费结构迅速提升。我国居民消费结构正处于迅速提升的状况。“老四件”(即手表、缝纫机、自行车、收音机)持续了几十年,80年代逐步兴起的“新四件”(即洗衣机、电冰箱、电视机、高级音响)现在已司空见惯,进入21世纪之初的“新新四件”(即商品住房、小汽车、通讯、旅游)正迅猛发展。随着居民消费结构逐年升级,居民消费支出总额倍增。2000年城市居民消费开支只有2184元,到2004年达7180元,增长达3.3倍;2000年农村居民消费开支只有515元,到2004年达2185元,增长4倍多。
上述情况表明,我国消费市场非常广阔,商机无限,广大人民改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迫切要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无穷尽动力。
第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据2005年12月经济普查第三号公报发布,我国2004年一、二、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是:第一产业为13.1%,第二产业为46.3%,第三产业为40.7%。这表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发生了积极的变化,但仍未达到完全合理和优化。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的关于“十一五”规划的建议,将对产业结构调整实施大动作,要重点抓好三件大事:一是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二是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三是加强基础产业设施建设。
第三,加速城镇化的进程。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2003年我国城镇化占40.53%,预计2010年达到47%,2020年达到55%。加速城镇化的进程,不仅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同时是保持我国发展需求的势头一项长远的举措。
(二)发展基础较好
第一,我国有取之不尽的劳动力资源,拥有丰富的科技人力和人文人力资源,并具有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
第二,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在50多年建设的基础上,我国“十五”计划期间完成了一批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设施。如小浪底工程、三峡工程。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已初见成效。南水北调正在筹划实施中。到目前为止,全国高速公路大体联网,最低程度是省内联网。
第三,科技教育基础较好。建国以来,经过几代人的持续奋斗,我国科技和教育事业取得了令人鼓舞的巨大成就:取得了一大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科技成果,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学科体系,拥有一支可信赖的有水平的科技人才队伍;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相当庞大,已拥有保持在校学生一千多万的共计1731所高等学校,全国普及义务教育人口达适龄儿童的98%左右,整个国家的文化科学知识素质有很大提高。
2006-7-25 16:25 jerry
(三)初步具备发展的体制保障
以公有制为主体,非公有制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已经建立起来;国内统一的开放的市场逐步形成,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已逐步接轨;政府职能正朝着“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转变,为全面建立起有效的宏观调控体系制度而努力。此外,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也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四)社会政治保持长期稳定
党中央和国务院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高度重视保持社会稳定。一是正确对待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发展变化的种种表现,特别是群体性事件,努力做到及时发现,正确处理,有效处理;二是高度警惕来自敌对势力的破坏、颠覆和渗透等活动,重拳出击违法犯罪的案件,以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
二、21世纪初期是中国各种矛盾的凸显期
(一)两个基本情况
1.我国是个经济大国,却不是经济强国。以2002年为例,中国国民生产总值(GNP)排在世界第6位,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世界127个国家中排在第73名。美国等18个国家早已完成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变,即第一次经济现代化;现在美国等6个国家已经从工业社会进入知识社会的发展阶段,即进入第二次经济现代化进程;其他12个国家也迈入第二次经济现代化的起步阶段。
中国目前还在推进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中后期。当今中国,农业社会、农业劳动力占全国总就业人数的50%,相当于1870年美国、法国和德国的比重水平。
2.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由于历史和现实条件的因素,我国东中西部国民生产总值在全国的比重很不平衡。1978―2003年东部经济上升,中部西部经济下降。这说明我国地区发展不协调是非常突出的,具有多层次、多侧面的特征,这个不协调不仅存在于经济发展的差距,也存在于社会发展的差距。
(二)七大主要问题
1.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这个问题早在1980年12月中央工作会议就提出来了,到1995年十四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明确强调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到集约型的转变。我国实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努力进行了多年,但现状依然是:取得明显进步,水平依然很低,矛盾非常尖锐。因此,要下定决心,找到发展生产力的正确途径。
2.产业结构不够合理。1978年以来,我国的产业结构有所变化,但这样的结构,不仅低于高收入国家,而且也低于低收入国家和中等收入国家。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反映了第三产业内部存在结构低水平。这种低水平在第三产业内部表现为,生活性服务长期占主导,生产性服务业处于非主导地位。这表明金融保险、房地产、物流产业、科技开发、信息资源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迟缓。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也反映了我国城镇化发展滞后。
3.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表现在许多方面。例如,我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只有24%,在世界50个主要国家中我国排行24位,排在印度和巴西之后;美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达60―70%。我国对外技术的依赖程度高于50%,美国、日本只有5%以下。事实深刻地告诉我们,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增强国家经济实力的关键。
4.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尖锐。我国是个人口大国、资源小国,这对矛盾将长期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是缺水的大国,人均拥有量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4,全国600个城市有400个缺水,110个严重缺水。我国耕地只有世界人均耕地水平的40%。从1996年至2003年底的7年间,我国减少耕地达1亿亩。此外,石油人均储量只有世界人均储量的8.3%,天然气只有4.1%,铜是25.5%,铝是9.7%。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趋严重。
5.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相当艰巨,是“重中之重”。我国人口近13亿,农村人口占62.3%,农村中的赤字县占35%,每县平均负债约400多万元,每村平均负债约20多万元,全国贫困县592个。近年来某些农村出现了不可忽视的“返贫”现象。十六大后党中央鲜明地提出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对农民实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现在已经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时候了,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今后五年到十年,中国农业、农村和农民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6.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突出问题。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具备相应的物质基础,然而,在经济发展条件下,不能适时解决突出的社会发展问题,就会产生影响社会稳定和妨碍经济发展的尖锐问题。近十多年来,党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视突出问题的解决。但是,随着社会转型时期的激烈变动,产生的社会问题仍是层出不穷。当前最突出的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问题是:就业不足、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和分配不顺三大问题。较深层次的是教育、文化和医疗三大问题。
7.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亟待解决。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起来,但是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仍未得到彻底解决,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要作长期的努力,当前全党必须打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攻坚战。
第一,政府职能转变还没有从根本上实现。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尚未完成;要继续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各级政府在社会管理的公共服务职能有待大力加强。应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和行政监督机制。
2006-7-25 16:25 jerry
第二,要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发挥主导作用;加快国有大型企业股份制改革,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探索和解决好建立现代企业的途径;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加强非经营性资产、自然资源资产的监管制度。继续深化集体企业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所有制。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经济、引导个体、私营企业制度创新,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进入金融服务、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等领域。
第三,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推进现代市场体系建设。
第四,加快转变对外贸易方式,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作者:陈雪薇(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教授)
❹ 如何正确认识"三农"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今年“三农”工作要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激发内生动力,争当全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排头兵,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以以往多年积累的绿色生态农业优势,为农民创造更多的经济活动,为农民创造更多的财富。
挑战鲜明:城乡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农村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农民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三农”工作面临很多新情况新问题。以往主要依靠国家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的农民增收机制遇到了鲜明挑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转变增收方式。
就如何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总体把握三个方面:一、主要目标是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把“农民增收”放在第一位,衡量改革成不成功,不仅要看供给体系优不优、效率高不高,更要看农民“钱袋子”是否鼓起来,要着眼农民、关注农民,得让农民有活干、有钱赚;二、主攻方向是提高农业供给质量。要以市场为导向,紧跟消费需求变化,不仅要让人们吃饱、吃好,还要吃得健康、吃出个性。不仅满足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还要满足对农业观光休闲等服务性需求,满足对青山绿水的生态化绿色化需求;三、根本途径是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要用改革的办法,推动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要从根本上解决农业结构性矛盾,不能再让农产品产出来卖不出去。
❺ 打赢脱贫攻坚战面临的困难挑战有哪些
打赢脱贫攻坚战面临的困难挑战包括深度贫困问题依然突出,剩下的贫困人口脱贫难度较大,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发展滞后。
1、深度贫困问题依然突出。
截至2018年9月,全国仍有670多个贫困县没有摘帽,其中有23个地市州贫困人口超过30万,5个地市州超过50万,特别是西藏、四省藏区、南疆四地州和四川凉山州、云南怒江州、甘肃临夏州“三区三州”贫困发生率高达14.6%。
2、剩下的贫困人口脱贫难度较大。
截至2017年年底,因病、因残致贫人口分别占贫困人口总数的42.3%、14.4%,65岁以上贫困老人占17.5%,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96.6%。特别是一些贫困群众等靠要思想严重,陈规陋习尚未根本转变。
3、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发展滞后。
“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发展滞后,道路交通、通信设施、教育培训、基本医疗、住房安全等还存在不少短板。
而且,在这些地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成本高、难度大,实现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难度仍然不小。
(5)贫困村产业发展面临机遇与挑战扩展阅读:
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注意事项:
1、聚焦深度贫困地区攻坚。
要进一步加大扶贫支持力度,着力加强深度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建设,为稳定脱贫创造环境和条件。对深度贫困地区进行跟踪监测和预警评估,开展工作督导。
对深度贫困村着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培训创业致富带头人,吸引本土人才回流,打造“不走的工作队”,培育壮大集体经济。
2、提高精准扶贫的精准度有效性。
在精准识别方面,要继续完善建档立卡,确保应纳尽纳、应退尽退,加强数据共享和数据分析,为宏观决策和工作指导提供支撑。
在精准帮扶方面,要强化贫困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的选派和管理,着力解决驻村帮扶中选人不优、管理不严、作风不实、保障不力等问题,更好发挥驻村干部脱贫攻坚生力军作用。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人民观察:有效应对脱贫攻坚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❻ 我国的发展面临着怎样的机遇与挑战
刚迈入21世纪之时,在十六大清晰而准确地作出两个基本判断:
一是党所处的历史方位.我们党经历了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
二是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任务.我们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
人深刻地理解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必将在前进路上不迷失方向;清醒地牢记自己的历史任务,必将为实现奋斗目标而不动摇.从上述两个基本判断出发,全面客观地审视我们当今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所提供的机遇和挑战,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一、21世纪初期是中国不可多得的发展机遇期
从国际环境来看,和平、发展、合作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潮流.世界政治力量对比有利于保持国际环境的总体稳定.稳中有变、和中有斗、缓中有紧、喜中有忧,对我国利多于弊.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我国与世界经济的相互联系和影响日益加深.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相互补充,外部环境总体上对我国发展有利.
从国内环境来看,我国经历了56年的建设,已经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成为一个发展中的经济大国.目前,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居于世界第7位,中国进出口贸易居于世界第3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布的国际形势黄皮书《2006年全球政治与安全报告》认为,中国的综合国力已超过日本(第7位),居世界第6位.从整体实力看,中国仍属于国力次强国家.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新阶段,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以下有利条件:
(一)发展需求劲头足
第一,居民消费结构迅速提升.我国居民消费结构正处于迅速提升的状况.“老四件”(即手表、缝纫机、自行车、收音机)持续了几十年,80年代逐步兴起的“新四件”(即洗衣机、电冰箱、电视机、高级音响)现在已司空见惯,进入21世纪之初的“新新四件”(即商品住房、小汽车、通讯、旅游)正迅猛发展.随着居民消费结构逐年升级,居民消费支出总额倍增.2000年城市居民消费开支只有2184元,到2004年达7180元,增长达3.3倍;2000年农村居民消费开支只有515元,到2004年达2185元,增长4倍多.
上述情况表明,我国消费市场非常广阔,商机无限,广大人民改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迫切要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无穷尽动力.
第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据2005年12月经济普查第三号公报发布,我国2004年一、二、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是:第一产业为13.1%,第二产业为46.3%,第三产业为40.7%.这表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发生了积极的变化,但仍未达到完全合理和优化.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的关于“十一五”规划的建议,将对产业结构调整实施大动作,要重点抓好三件大事:一是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二是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三是加强基础产业设施建设.
第三,加速城镇化的进程.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2003年我国城镇化占40.53%,预计2010年达到47%,2020年达到55%.加速城镇化的进程,不仅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同时是保持我国发展需求的势头一项长远的举措.
(二)发展基础较好
第一,我国有取之不尽的劳动力资源,拥有丰富的科技人力和人文人力资源,并具有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
第二,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在50多年建设的基础上,我国“十五”计划期间完成了一批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设施.如小浪底工程、三峡工程.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已初见成效.南水北调正在筹划实施中.到目前为止,全国高速公路大体联网,最低程度是省内联网.
第三,科技教育基础较好.建国以来,经过几代人的持续奋斗,我国科技和教育事业取得了令人鼓舞的巨大成就:取得了一大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科技成果,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学科体系,拥有一支可信赖的有水平的科技人才队伍;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相当庞大,已拥有保持在校学生一千多万的共计1731所高等学校,全国普及义务教育人口达适龄儿童的98%左右,整个国家的文化科学知识素质有很大提高.
2006-7-25 16:25 jerry
(三)初步具备发展的体制保障
以公有制为主体,非公有制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已经建立起来;国内统一的开放的市场逐步形成,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已逐步接轨;政府职能正朝着“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转变,为全面建立起有效的宏观调控体系制度而努力.此外,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也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四)社会政治保持长期稳定
党中央和国务院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高度重视保持社会稳定.一是正确对待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发展变化的种种表现,特别是群体性事件,努力做到及时发现,正确处理,有效处理;二是高度警惕来自敌对势力的破坏、颠覆和渗透等活动,重拳出击违法犯罪的案件,以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
二、21世纪初期是中国各种矛盾的凸显期
(一)两个基本情况
1.我国是个经济大国,却不是经济强国.以2002年为例,中国国民生产总值(GNP)排在世界第6位,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世界127个国家中排在第73名.美国等18个国家早已完成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变,即第一次经济现代化;现在美国等6个国家已经从工业社会进入知识社会的发展阶段,即进入第二次经济现代化进程;其他12个国家也迈入第二次经济现代化的起步阶段.
中国目前还在推进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中后期.当今中国,农业社会、农业劳动力占全国总就业人数的50%,相当于1870年美国、法国和德国的比重水平.
2.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由于历史和现实条件的因素,我国东中西部国民生产总值在全国的比重很不平衡.1978―2003年东部经济上升,中部西部经济下降.这说明我国地区发展不协调是非常突出的,具有多层次、多侧面的特征,这个不协调不仅存在于经济发展的差距,也存在于社会发展的差距.
(二)七大主要问题
1.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这个问题早在1980年12月中央工作会议就提出来了,到1995年十四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明确强调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到集约型的转变.我国实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努力进行了多年,但现状依然是:取得明显进步,水平依然很低,矛盾非常尖锐.因此,要下定决心,找到发展生产力的正确途径.
2.产业结构不够合理.1978年以来,我国的产业结构有所变化,但这样的结构,不仅低于高收入国家,而且也低于低收入国家和中等收入国家.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反映了第三产业内部存在结构低水平.这种低水平在第三产业内部表现为,生活性服务长期占主导,生产性服务业处于非主导地位.这表明金融保险、房地产、物流产业、科技开发、信息资源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迟缓.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也反映了我国城镇化发展滞后.
3.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表现在许多方面.例如,我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只有24%,在世界50个主要国家中我国排行24位,排在印度和巴西之后;美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达60―70%.我国对外技术的依赖程度高于50%,美国、日本只有5%以下.事实深刻地告诉我们,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增强国家经济实力的关键.
4.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尖锐.我国是个人口大国、资源小国,这对矛盾将长期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是缺水的大国,人均拥有量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4,全国600个城市有400个缺水,110个严重缺水.我国耕地只有世界人均耕地水平的40%.从1996年至2003年底的7年间,我国减少耕地达1亿亩.此外,石油人均储量只有世界人均储量的8.3%,天然气只有4.1%,铜是25.5%,铝是9.7%.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趋严重.
5.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相当艰巨,是“重中之重”.我国人口近13亿,农村人口占62.3%,农村中的赤字县占35%,每县平均负债约400多万元,每村平均负债约20多万元,全国贫困县592个.近年来某些农村出现了不可忽视的“返贫”现象.十六大后党中央鲜明地提出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对农民实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现在已经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时候了,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今后五年到十年,中国农业、农村和农民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6.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突出问题.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具备相应的物质基础,然而,在经济发展条件下,不能适时解决突出的社会发展问题,就会产生影响社会稳定和妨碍经济发展的尖锐问题.近十多年来,党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视突出问题的解决.但是,随着社会转型时期的激烈变动,产生的社会问题仍是层出不穷.当前最突出的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问题是:就业不足、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和分配不顺三大问题.较深层次的是教育、文化和医疗三大问题.
7.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亟待解决.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起来,但是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仍未得到彻底解决,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要作长期的努力,当前全党必须打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攻坚战.
第一,政府职能转变还没有从根本上实现.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尚未完成;要继续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各级政府在社会管理的公共服务职能有待大力加强.应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和行政监督机制.
2006-7-25 16:25 jerry
第二,要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发挥主导作用;加快国有大型企业股份制改革,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探索和解决好建立现代企业的途径;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加强非经营性资产、自然资源资产的监管制度.继续深化集体企业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所有制.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经济、引导个体、私营企业制度创新,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进入金融服务、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等领域.
第三,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推进现代市场体系建设.
第四,加快转变对外贸易方式,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作者:陈雪薇(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教授)
❼ 试述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新世纪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既面临“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重大机遇,又面临资源、市场约束增强和城乡发展不平衡等问题的严峻挑战。
面对上述机遇和挑战,今后一个时期,中国政府将统筹城乡发展,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全局。中国将继续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维护和促进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坚持统筹协调的理念,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落实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推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大力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农业;依靠科技和改革创新,不断提高农业发展的科技含量,消除农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增强农业发展的动力与活力;借鉴现代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发展,改造提升传统农业,大力推进现代农业。
1998年到2003年,中国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年人均收入增长率只有3.9%。为此,中国调整了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加大对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扶持力度,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维护农民合法利益。中国加快农村改革,搞活农产品流通,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合理流动。与此同时,中国实施减免农业税,取消农业特产税等政策,严格保护耕地,增加农业投入。这些措施有效地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去年,中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8%,是1997年以来增幅最高的一年。
来自财政部的统计表明,04年,中国政府首次向粮农发放种粮直接补贴,累计补贴额约100亿元人民币。此外,中国大多数省份相继宣布取消在中国具有上千年历史的农业税。
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的成就,1978年以来,中国的粮食年产量从3亿吨增加到5亿吨。目前,中国的粮食、棉花、油料、蔬菜、水果、肉类及禽产量均跃居世界首位。1978年至2003年,世界主要农产品增长量的两成以上来自中国。
近年来,中国农业科技进步明显加快。在科研方面,细胞工程、转基因技术、生物农药等高新技术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有的已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在良种推广方面,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共推广新品种1200多个,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5%。此外,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目前,已初步形成九大主要粮食品种优势产业带,三大优势棉区、两大优势苹果产区,畜牧业和水产业正在向优势产区集中。
❽ 中国石油产业发展面临哪些机遇与挑战
你肯定是我的学弟或学妹啦。我参加过,最初我也是被这个活动吸引加入了俱乐部。俱乐部后来活动也没有让我失望。那一天的生存挑战赛令人难忘。它通过生存挑战的活动对我所学知识进行检验。整个活动过程很紧张、很刺激、当然也很困难、绝对能够挑战自己。我们对的每个人都从被拒绝中总结、学习到了很多。如果你敢于挑战、敢于尝试。推荐你参加这个活动。这经历一定让你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