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投资担保行业的发展前景如何
投资担保是指法律为确保特定的债权人实现债权,以债务人或第三人的信用或者特定财产来督促债务人履行债务的制度。担保市场是担保行为发生的市场,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作为担保机构开展担保业务促进了担保市场的形成,担保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对引导信贷资金的投放,调整产业结构,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我国担保业起步较晚,1993年全国第一家专业信用担保公司—中国经济技术投资担保公司由国务院批准成立,2000年前后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期。经过10多年的发展,我国信用担保业务的基本制度和运行规则,以及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务运行模式和业务操作规范已基本建立和趋于成熟,信用担保已成为法律所规定的经济政策的制度化措施,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特定的行业。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担保业务品种也从初期的贷款担保扩展到履约担保和其他担保,服务领域及工业、商业、流通、个人消费等社会经济的诸多方面。
近年来,以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为主体的担保业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截止2007年底,全国信用担保机构已达3729家,资本金总额为1774.08亿元。2008年全国信用担保机构为23万户中小企业提供的贷款担保额达7221亿元,实现收入376.4亿元,实现利润44.7亿元。
2009年2月,国家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明确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职责的通知》,使融资性担保业务的监管问题终于得到了落实,这将有利促进中国担保业的整体发展。天然具备的整合社会资源、分散经济风险的内在功能,以及政府促进增长、增加就业的基本目标,共同决定了担保行业总体发展空间广阔。同时,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在全国及地区之间亟待升级与转换,也为各地担保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契机。
担保行业是现阶段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对银行业务有益且有效的补充。信用担保机构在宏观经济调整和行业调整的背景下,应努力抓住机遇,调整发展战略,严格项目评审,规范内部控制,强化风险能力,通过积极开拓市场、提高服务质量、开发创新业务品种等方式来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可以预期在新的监管框架与新的市场机遇面前,担保行业的明天会更好。
㈡ 国家对农村的政策有哪些
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发展。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示范社建设行动。加强合作社人员培训,各级财政给予经费支持。
将合作社纳入税务登记系统,免收税务登记工本费。尽快制定金融支持合作社、有条件的合作社承担国家涉农项目的具体办法。
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鼓励发展农产品加工,让农民更多分享加工流通增值收益。
中央和地方财政增加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规模,重点支持对农户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开展技术研发、基地建设、质量检测。鼓励龙头企业在财政支持下参与担保体系建设。采取有效措施帮助龙头企业解决贷款难问题。
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
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建立稳定的农村文化投入保障机制,尽快形成完备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建设、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农民工技能培训;有条件的地方可将失去工作的农民工纳入相关就业政策支持范围。落实农民工返乡创业扶持政策,在贷款发放、税费减免、工商登记、信息咨询等方面提供支持。
保障返乡农民工的合法土地承包权益,对生活无着的返乡农民工要提供临时救助或纳入农村低保。同时,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就业潜力,拓展农村非农就业空间,鼓励农民就近就地创业。
(2)加快44产业发展动员会扩展阅读:
惠农政策补贴
农业部发布《2014年国家深化农村改革、支持粮食生产、促进农民增收政策措施》,50项政策涵盖种粮直补、农机补贴、产粮大县奖励等多项支农惠农政策,其中仅种粮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农机补贴等四项补贴资金规模达到1600亿。
以2014年明确的资金数和2013年基数统计,四项对农民的补贴金额为1638亿元。除了对农民直补,中央财政每年会对产粮产油大县实施奖励政策;
2013年,中央财政安排产粮(油)大县奖励320亿元,今年中央财政将继续加大奖励力度,对产猪大县的补贴预计也会达到2013年35亿的规模。仅以上这几项资金,就达到2000亿的规模。
根据公开资料,我国用于农业补贴的资金从2002年的1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2000多亿元规模,随着各种补贴政策的完善,补贴资金还会进一步增长。
参考资料:惠农政策-网络
㈢ 灵活用工是什么意思它有哪些好处。
灵活用工的本质,企业出于成本把控、规避风险、解决发票缺失问题的考虑采用灵活用工,在灵活用工模式下,企业与从业者之间的关系由签订劳动合同的雇佣关系转变为合作关系,“才为我所有”转变为“才为我所用”,按照从业者对业务的完成情况下发佣金而非按月下发,这就大大增加了从业者对于求职行业、工作地点时间的自主选择性、灵活性,即来即走。
《2019年中国灵活用工发展白皮书》显示,我国44.6%的企业已采用灵活用工。①作为一种灵活用工方式,共享员工方式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得到了快速发展。
据相关报道,零售企业和餐饮企业实行了共享员工方式,截至2020年3月,已解决了400万餐饮人员的就业问题。
灵活用工共享员工方式具体包括劳动力富余的企业和劳动力缺乏的企业共享劳动力以及员工个人自行将劳动在不同企业之间进行共享两种方式,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疫情影响下不同行业间企业员工供需不均衡的问题,对“保就业”发挥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从业者的收入也从劳务报酬转变为生产经营所得,个税由灵活用工平台代缴,从业者无需再次缴纳,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增加了从业者到手收益。因为对于劳动型低收入者来说,他们更希望采取这种方式,多劳多得。
对于技能型高收入从业者来说,工作时间、地点的自由更能帮助他们提高工作效率,自主选择求职行业则可帮助他们不断试错,从而选择更加适合的领域,发展成为所在领域或全能型人才,真正做到“人尽其才,各展其能”。
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让技能型人才有更多创业机会、更大干事舞台、更广发展空间,着力推动技能型人才与经济发展更好匹配,不断发挥其在国家经济发展体系中的第一资源作用。
而且对于灵活用工从业者的社会保障制度也在不断的完善,灵活就业缴费标准可自我选择,主要的缴费险种为两种“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灵活就业人员可根据自身经济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缴费标准。
2020年7月22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 补短板扩内需提升群众生活品质;确定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的措施,促进增加居民就业收入。7月31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的意见》。
国家鼓励灵活用工发展,在促进就业、加速人才成长两方面齐头并进,加快推进发展新旧动能转换,让人才丢掉包袱、轻装上阵。